都察院是如何起源的?

作者&投稿:于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都察院的作用及朝代~

  官署名。明清两代最高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清代改以左右副都御史专为总督、巡抚的国衔(明代,都御史、副都御史都兼用作加衔),以方便其行事。至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又以六科给事中并入,因合称为科道。乾隆十三年(1748),废左佥都御史。 明代都察院  明代初年,沿元旧制,设御史台,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五月罢御史台。十五年改置都察院。这个机构为明代所创设的,与前代御史台之制不甚相同。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及浙江、江西、福建、四川、陕西、云南、河南、广西、广东、山西、山东、湖广、贵州等十三道监察御史共110人。都御史为台长,与六部平行,合称七卿。都御史之职,据《明史·职官志二》说: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遇期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可见明代都御史的权力很大,凡官吏之考察黜陟则会同吏部、重大刑狱则会同刑部与大理院。其他各官署则分属十三道监察御史稽察。监察御史充任的职务,远比前代繁重。据《明史·职官志二》所载: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在外巡按(北直隶二人,南直隶三人,宣大一人,辽东一人,甘肃一人,十三省各一人),清军,提督学校(两京各一人,万历末南京增设一人)。巡盐(两淮一人,两浙一人,长芦一人,河东一人),茶马(陕西)、巡漕、巡关、儹运、印马、屯田。师行则监军纪功,各以其事专监察。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按临所至,必先审录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辩之。   御史权重如此,所以选授也极慎重,自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以后,规定御史必从进士及监生中有学识并通达治体者选任。《明会要·职官五》引《三编》载: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召御史张循理等二十八人至,问其出身,皆由进士及监生,惟洪秉等四人由吏。帝曰:“用人虽不专一途,然御史为朝廷耳目之寄,宜用有学识通达治体者。”黜秉等为序班。诏:“自今勿复用吏。”明年冬,申谕吏部,著为令。 御史之权既重,然处事若有差失,惩办也极严厉。据《世法录》记载,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五月,御史雷励误把良民判为徒罪。明太祖查获其事,责之曰:“朝廷能使顽恶慑伏,良善得所者在法耳。少有偏重,民无所守。尔为御史,执法不平,何以激浊扬清,伸理冤枉?徒罪尚可改正,若死罪论决,可以再生乎?”并命法司论雷励之罪,以示警戒。就连书写失误,也被认为不称职而一例治罪。据《梦余录》记载,宣德间,御史谢瑶在荐举文牍上误书被荐者姓氏,奏书上呈后,又自陈改正。宣宗谓吏部曰:“古人奏牍皆存敬慎,石庆书‘马’字缺点,惧及死。今荐贤不知其姓,岂能知其才?轻率如此,岂称御史之职?”便把谢瑶贬为交阯大蛮县知县。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宣宗又特谕都察院:“朝廷设风宪,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近年以来,未尽得人,妄逞威福,是非倒置,风纪废弛,令吏部:今后,初仕者不许铨除风宪。凡监察御史有缺,令都察院堂上及各道官保举,务要开具实行,移咨吏部,审察不谬,然后奏除。其后有犯赃及不称职,举者同罪”。可见有明一代,对御史官的选授和督察是甚为严格的。清 康熙《睢州志·袁可立传》:“知府石琨玉廉而义,直忤巡抚意,被劾。可立雪其冤,巡抚不能夺,擢(袁可立)监察御史,” 清代都察院   清初仿明制,于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五月设立都察院。皇太极下谕:“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有骄肆侵上,贪酷不法,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即所奏涉虚,亦不坐罪;倘知情蒙蔽,以误国论。”①顺治初年又规定:“凡朝廷政事得失,民生利弊,以时条上,百官有奸贪污绩,亦得据实纠弹。”②可见,清代的都察院其职能与历朝的御史衙门差不多。都察院初设承政1人,左右参政各2人。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改承政为左都御史,参政为左副都御史。三年规定左副都御史满、汉各2人。五年则定左都御史满、汉各1人。右都御史,为总督兼衔。右副都御史为巡抚、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兼衔,都不设专员。左都御史是都察院的主管官员,《清史稿·职官志二》说:“左都御史掌察核官常,参维纲纪。   清代都察院为从一品衙门,设官与明代相仿。不同的是以右职为总督、巡抚的兼衔。乾隆十年(1745)革佥都御史。下设有经历厅、都事厅、值月处、督催所,负责办理文移、翻译等行政事务。其属在明代十三道的基础上增加京畿道、江南道、,凡十五道。置掌印特点史30人,一般御史26人,满汉分任。御史之下有笔帖式、经承等员。清初御史尚有巡按、巡盐、巡漕等名目,以后陆续裁革。光续三十二年(1906),又增设辽沈、甘肃、新疆3道,析江南道为江苏、安徽2道,析湖广道为湖北、湖南2道,共20道。此外,清代都察院还没有宗史御史处,掌察宗人府事务;稽查内务府事务;中、东、西、南、北五城察院,掌稽查京师地方,厘剔奸弊。五城察院所领有五城兵马司,掌巡辑盗贼,平治道路,检囚徒火禁。雍正元年(1723)六月亦并入都察院。   ”   都察院除监察政治得失外,具体担负的工作是:参预九卿一起议奏折;凡重大案件与刑部、大理寺公同审断;稽察各级衙门、官吏办事的优劣;检查注销文书案卷及封驳事;监察乡试、会试、殿试;巡视各营等事务。   都察院的内部机构设有直接为堂官办事的九房一库。各房库共设经承25人,其中印房1人,吏房3人,户房3人,礼房2人,兵房3人,刑房4人,工房3人,火房2人,本房2人,架阁库1人,分理堂官交办的各有关事务及管理伙食、保管档案等事。其下办理行政事务的机构有:   经历厅:原名司务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满司务1人,改称经历后,定经历满、汉各1人(正六品)。承办科道差事、五城注销,并管辖吏役等事。据《光绪会典事例》卷1030所载,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议准吏、户、刑部一些具体事项归经历管理。   都事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满都事2人,汉都事1人,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改满、汉都事各1人(正六品),负责承办缮本及满官册籍。 五城都察院   五城都察院是稽察京师地方治安的机构。清代把京城分为中、东、西、南、北五城。都察院分派御史巡城,并设有巡城御史的公署,称为“五城察院”,或称“五城”。各城都设有兵马司,每司又分为二坊。由五城御史督率管理。负责审理诉讼、缉捕盗贼等事。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兵马司指挥1人(正六品),副指挥2人(正七品),吏目1人(未入流)。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为防止各地来京官员“钻营嘱托”,“交通贿赂”,定“由五城御史督令司、坊官员时加访缉”①。十年(公元1653年)更定:“五城御史各率所属,办理地方之事,厘剔奸弊,整顿风俗”②。其具体职掌是:稽察京师十坊之境。十坊分隶情况是“中城分中西、中东二坊;东城分朝阳、崇南二坊;西城分关外、宣南二坊;南城分东南、东坊;北城分灵中、日南二坊。每城由副指挥、吏目分掌二坊。凡人命案件,由五城指挥相验。盗窃案件,由副指挥、吏目察看现场和审解。其余词讼案件,由指挥报巡城御史审断。杖罪以下案件,自行完结,徒罪以上,送刑部定案。   五城察院还“掌赈恤之政令”。五城共设有6个栖流所,10个粥厂,10个粜米厂,1个普济堂,1个育婴堂等,作为赈恤流民的机构。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于五城地方设厂15处,由佥都御史督同五城御史给满、汉军民人等发帑金,并令太医院医官施药。二十一年改为东、西、南、北四厂。至四十年(公元1701年),每年均遵例赈民。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设五城铺司巡检各1人,管理街巷栅栏的启闭。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裁五城铺司巡检,由五城察院及步军统领酌派兵役专司街巷栅栏之启闭。   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五城各设公所,于每月朔望吉日,由御史、司坊官组织乡约(即地方官选择的耆老),宣讲皇帝诰诫官民的诏令(顺治颁布的“六谕民”、康熙颁布的上谕十六条、雍正的“圣谕广训”十六条),其目的是使民“共知向善”,“以敦风化”。实际上是要人民做驯服的工具。

都察院就是御史台,古代专门弹劾举报别人的台谏官,应该相当于现在的纪委吧。

督查院是明朝创设的主管监察的中央官署。其前身为汉以后历代中央政府中的御史台。吴元年(1367)亦置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从一品)、御史中丞(正二品)、侍御史(从二品)、治书侍御史(正三品)、殿中侍御史(正五品)和察院监察御史、经历、都事、照磨管勾等官。洪武九年(1376)裁侍御史及治书、殿中侍御史,十三年专设左、右中丞(正二品)和左、右侍御史(正四品)。不久罢御史台。十五年(或云十四年)更置都察院。




古代御史相当现代什么官?
1. 古代御史在现代相当于中央人民检察长官。2.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起源甚早,旨在监督政府官员,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3. 御史负责监督法律实施,确保法制统一,并参与监督司法机关审理重大案件。4. 明清时期,御史台改称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构。都察院的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

察姓 察氏家谱 察姓起源 察姓名人 察姓的来源 察姓简介
察[察,读音作chá(ㄔㄚˊ),亦可读作jì(ㄐㄧ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名,出自三国时期孙吴政权设置的负责监视吏民之官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三国志·吴志·孙休传》中记载:“是岁,使察战到交址调孔爵、大猪。”著名的南朝刘宋时期史学家裴松之对该段史...

寺庙的来历?
寺庙的来历:“寺庙”,实际上寺和庙是两个概念;而且“寺”和“庙”最早也并非宗教建筑场所。寺,原意是官署。《说文解字》:“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寺,是古代朝廷里的一个办事机构,直属皇帝管辖,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讲的一级单位,寺的长官称卿。寺是永久设立的,不能更改(宰相底下的一级...

古代的六部有哪六部,起源如何,到底负责些什么
刑部相当于现在的公检法,负责全国的刑事案件的侦查审理宣判,基本上一肩挑了,看上去很厉害吧,但实际上不然,地方的刑事案件大都是由府县就负责了,轮不到刑部出场,而京城之类的大案要案往往锦衣卫东厂这些会插手,轮不到刑部,另外刑部虽然负责审判,可是还有大理寺和都察院呢,他们负责对刑部的案件...

审计准则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4. 元代取消了比部,户部兼管会计报告的审核,独立的审计机构随之消亡。明清时期设置都察院,但其行使审计职能具有综合性。5.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在国务院下设审计处,1914年北洋政府改为审计院,并颁布了《审计法》。根据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分立理论,在监察院下设审计部,各省(市)设审计处,对中央...

古时候的三司会审是指哪三司?建立三司的目的是什么?
而最后一个就是都察院了,都察院主要负责监管和弹劾的权利。三司会审的目的 三司会审主要也就是体现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特点,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要设置三司会审呢?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为了减少一些冤假错案。在古代并不像现在这样,有权威的法官加上律师的辩护,不过在古代还是有很多的冤案出现的...

中国古代官制和地方官制有哪些
从隋唐到明初,六部虽属中央重要部门,但不直属皇帝,或隶于尚书省,或隶于中书省,责权有较大局限,明初废丞相后,六部直属皇帝,形成了以六部为主干,府、部、院、寺(司)分理政务的行政格局。府、部、院、寺(司)是与六部相配合的机构。明废丞相后,渐形成内阁制,在皇帝和六部之间成立内阁...

为什么说朱元璋时代是中华帝国晚期政制的起源?
在监察体制方面,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调整了业务范围,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变为了朱元璋的专制工具,强化了皇权对百官的监察权力。监察机构失去了自主性,保留了情报功能,但仅仅听命于皇帝,失去了进谏的权力。在官制改革之外,特务政治、政治大清洗与严刑峻法均是朱元璋时代君主极权政治的重要表现,为了监视、...

古代地方官位等级
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枢密使编辑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

殿阁大学士起源
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六月,朱元璋在奉天殿召集文武百官,明确表示:“自古以来,三公议政,六卿分担职责。自秦始设丞相,却迅速导致朝代更迭。汉、唐、宋时期虽然也有贤良丞相,但其间常有小人专权,导致政局混乱。我朝废除丞相,设立了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机构,各部门相互牵制...

罗江县13661971596: 督察院是什么 -
其苗压氏: 都察院,也叫最高监察院.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吴王,设立中书省、大都督府及御史台等政府机构.中书省掌政事,大都督府掌军事,御史台掌监察,组织形式与元朝大体相同.

罗江县13661971596: 都察院是从什么时候设立的?所管何事? -
其苗压氏: 官署名.明清两代最高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清代改以左右副都御史专为总督、巡抚的国衔(明代,都御史、副都御史都兼用作加衔),以方便其行事.至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又以六科给事中并入,因合称为科道.乾隆十三年(1748),废左佥都御史

罗江县13661971596: 古代的都察院是不是相当于检查院? -
其苗压氏: 不完全相当于现在的检查院,其职权范围比现在的检查院宽泛很多,换句话说:检察院相当于都察院的一部分,但都察院却涵盖了现在检察院的全部.

罗江县13661971596: 都察院是哪个朝代的? -
其苗压氏: 都察院,明清时期官署名, 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

罗江县13661971596: 古代检查院是叫督察院,还是叫都察院,里面有什么官职? -
其苗压氏: 都察院是明清两代最高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清代改以左右副都御史专...

罗江县13661971596: 清朝的左都御史的上司是什么部门 -
其苗压氏: 清朝的左都御史隶属都察院,是行宪机构.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明代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

罗江县13661971596: 明太祖设立都察院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
其苗压氏: A.取代地方的军政长官 B.解决军队后勤补给问题 C.分割相权以强化皇权 D.加强对“三司”的约束

罗江县13661971596: 明朝时代官职怎么搞的
其苗压氏: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史志中...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

罗江县13661971596: 都察院监察御史是几品
其苗压氏: 都察院监察御史正三品副部级.监察御史,古代官名,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始设,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宋元明清因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通常弹劾与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某道地名.《新唐书·百官志三》:“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莅焉;知朝堂左右厢及百司纲目.”

罗江县13661971596: 请问是都御使还是都御史 -
其苗压氏: 都御使 dūyùshǐ[title of the officer] 官名,都察院的长官.公为都御史.——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明代监察机构称都察院,即传统的御史台.其主要职责是举劾百官,即行政监察.由于兼有刑事司法的职能,故而位居三法司之列.明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