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中国传统戏曲?

作者&投稿:经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欣赏戏曲?~

首先要肯接触。有些人一听说是话剧、京剧、曲艺就看也不看、听也不听就拒绝了。刚开始可能不一定就能被吸引,但一个有数百年历史的剧种、剧目肯定是有魅力的。只要肯接触,就一定能有吸引你触动你的地方。
其次,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得老师。有些歌曲就是因为她的副歌部分好听,才会让人反复收听。戏剧也一样,她也有她的艺术规律。戏剧的精彩唱段叫“戏核”。
看一些剧评、戏评以及戏剧戏曲知识的介绍,有助于提高欣赏能力。
提高欣赏起点,对比较著名的戏剧全剧、片段、唱段要多欣赏、多品味。
多看,看多了自然就有了比较,眼力自然就有提高。
戏剧没有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但能够流传下来的都是出自大家之手,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得起回味。一旦祝你能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你看懂了,则难以自拔,爱不释手

戏曲在现代尤其是近20多年来的处境颇使人不解和担忧,传统戏曲能否实现现代转型? 有无现代化的可能?一些学者正是持有这种怀疑,而极力反对戏曲现代化,认为传统戏曲作为一种古典文化,应保持其古典艺术品格,现代化对于传统戏曲来说,既无可能,也没有必要,更有甚者认为传统戏曲是属于那个远去的封建时代的,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根本无法反映现代生活,注定要成为一种博物馆艺术。而与之相反,自“五四”以来的一些学者并不反对戏曲现代化,但是他们认为戏曲的现代化就是要彻底摆脱所谓的代表封建思想的传统文化,向西方先进的戏剧学习,甚至要求以话剧代替戏曲。这两种观念孰是孰非?

戏曲的现代化不能割裂与传统的关系

人们关注于这一问题的意义绝不仅是戏曲界的,传统与现代是与生俱来的一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都遭遇和面临的,在中国、于戏曲对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最集中和具有典型性,所以受到人们格外的关注,它本身也具有极其的复杂性。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是将传统与现代截然对立起来。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鲜明特性是它的包容性、适应性、吸纳性和绵延性,横向上的兼收并蓄,纵向的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比如佛教之入中国,佛家之与儒家、道家,排斥中之兼容、互渗。从传统戏曲的发展历程来看,一部戏曲史实际上就是传统戏曲如何改变和超越自己、努力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和 欣赏方式的变化的历史,一部改革发展和不断地新陈代谢的历史。它始终反映着时代的价值观念、审美选择和人们的表达方式。从院本到杂剧,从南戏到传奇,从雅部到花部,从谭鑫培到梅兰芳,勾勒出传统戏曲紧跟时代的轨迹,这正是它能够实现现代转型的一个根本原因。

当然,现实当代的这次转型与以往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变化不同,从中古到近古,以往的每次改革、变化有其自身的复杂性、艰巨性,但时下的这次变革是从古典到现代的一次历史跨越,社会形态已从封建农业社会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工业社会工业文明,是一个急遽变化且日新月异、非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时代所能比拟的突飞猛进的全新时代,是科技时代、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现代发展的速度、效率与“当量”是古代所不敢梦想的。无疑,这次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力度难度和复杂性也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所不曾有的。当天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维与欣赏方式、价值观与表达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导致现代生活的内容、欣赏接受方式和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更大的矛盾,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如何实现这种跨越,传统戏曲已经作出了自己的求变的姿态。如最早梅兰芳编演的时装戏,文革时期的样板戏,新时期以来创作的大量现代戏,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长时期的沉寂之后,民间戏曲的重新兴盛,并日益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梅兰芳最终放弃了时装戏,样板戏因其过于政治意识形态化而饱受非议,现代戏又大量失去了传统戏曲本质因素而不甚尽人意。但是我们看到,戏曲在由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跨越中已经走出了第一步。这个进程最早应该是从五四时期的戏曲改良运动开始的。1904-1905年,陈独秀发表了《论戏曲》。这篇最早呼吁戏剧改良的重要文献拉开了近一个世纪戏曲现代化的序幕。这篇文献基本上代表了当时许多学者的关于戏曲的主要观点,即从内容到形式的改造戏曲,试图让戏曲成为社会改良的工具。我们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五四时期的学者们所进行的戏曲改革实际上是配合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变革,换言之,是将传统戏曲拉入政治意识形态领域来进行改革。这本身就脱离了戏曲作为传统艺术的内涵。因此,他们用这种“工具论”的标准改良传统戏曲,却发现戏曲与传统文化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本达不到他们所预期的改良社会的宣传效果时,便要求戏曲背离传统,而向西方话剧学习和靠拢,甚至有的学者干脆主张完全废除传统戏曲,而将西方戏剧移植过来,来创造一种新的戏剧,完成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张庚先生在评价这段历史时说:“‘五四'并没有创造出自己民族的新文化,因而也没有创造出新戏剧来。” 究其原因时,他认为:“没有任何文化可以不接受遗产而能发荣滋长成为一种高级的结晶,戏剧也不例外。” 正是从这一点上来说,割裂了传统与戏曲的关系,戏曲的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已经成为当代学界的共识。

戏曲不应成为“博物馆艺术”

作为传统艺术的保留,戏曲一样有它的价值,但戏曲不应只是“传统”,不应成为“博物馆艺术”――博物馆艺术有它的价值,作为积淀深厚的传统艺术、民族艺术,不应放逐它,任其漂流、边缘或消亡。作为一种传统积淀深厚的艺术,戏曲在现代的选择当然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元多种多维的,根据题材剧目、剧种表现的特性,因地制宜,不一概而论,可以有所侧重,同样具有审美、娱乐功能,但无疑实现现代转型是其具有根本性的目标,不仅是一种艺术审美的现代要求,也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现代文化的承递、融通和代谢的新裂变。有相当的阻隔,但 20 世纪已有的实践告诉我们,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型非不可实现。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尊重戏曲艺术发展的规律和市场规律,要有为但不要人为。 20 世纪对戏曲革新有特别的热情,不同时期的人们都对戏曲改革给予特别的关注,但多受社会环境、政治变革的需要,不能从真正艺术发展的意义上变革,所以较多的是主动的“人”为,不是积极的“有为”,在“重视”与“强调”中失落与被破坏。“样板戏”从正与反、“有为”与“人为”两个方面提供的经验都非常典型。反面与“人为”者,人们将其与“文革”紧密联系,此不多赘。而其积极、“有为”而被人们所普遍认可者,正是其革新的力度和所具有的现代审美的意味,这种努力和成功源于一种明确的理性和科学思想,集合一批真正懂戏曲的专业队伍,进行一种全方位的革新探索和实践打磨,积极地“有为”,在艺术上表演上尤其是音乐上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革新,把交响乐融入戏曲音乐之中,形成东西方音乐文化的撞击,但是“它是发生在戏曲音乐运动的内部、而不是外加的;它是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因为它既是传统戏曲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的一次有意义的积极碰撞,同时也表现为长期相对封闭的戏曲艺术与现代中国文化总格局的一种协调,从而具有不应低估的价值和意义。” 张庚强调“戏曲改革在音乐创作上有着许多经验,而‘样板戏'音乐创作的经验是其中比较突出的,说它最突出的大概也不过分。” 它的革新力度和实绩对戏曲现代转型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新时期以来戏曲的探索也有多方面的成绩,但从艺术角度缺乏整体的部署和组织,浮躁和追求眼前短期效应也制约着这种发展和创新,按艺术规律戏曲规律行事有待于一个艺术时代文化时代的来临,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使我们看到了这个机遇的不期将至。戏曲的现代转型有赖于社会所提供的艺术文化氛围,有赖于戏曲工作者的理性艺术思考和纯艺术的作为,排除各种“人为”的因素,欢跃、回归戏曲的本质,视戏曲为戏曲,不要刻意让戏曲负荷更多的道德责任和文化使命,为戏曲“减负”,让古老的戏曲焕发生机。多年来,戏曲的制作方、创作者、表演者和观赏者各行其是,难以聚合,各有打算,分化、消解了的审美娱乐功能,与戏曲实践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评品标准,艺术标准、审美标准第而次之,服从于非艺术的其它因素,真正的观众被搁置不顾。这种现象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如果不引起戏曲界、学术界的重视,其结果只能如有的学者所担心的那样:戏曲的现代化成为了埋葬传统戏曲的一个陷阱。

关注和回归民间是戏曲实现现代转型的根本

如何摆脱这个陷阱,我们认为需要对传统戏曲本质进行重新认识和再发现。实际上,传统戏曲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属于文化形态,主要存在于民间,因而可以称之为民间戏曲。这种民间戏曲具有质朴的、非艺术化的倾向,这种质朴而非艺术化的倾向,表达的是一种文化的参与和共融,而非纯艺术的审美咀嚼;另一种则属于艺术形态,是士夫文人在民间戏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表现手段,使其更趋向雅致,具有了较高的审美性和审美价值,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戏曲艺术。而我们常常所说的戏曲现代化,更多的是戏曲艺术的现代化。但在戏曲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戏曲现代题材和思想内容的表现上,而忽视了戏曲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我们认为戏曲艺术的现代化决不仅仅为戏曲题材是否属于现代的生活,戏曲的思想内容是否曲折生动感人的。换言之,一方面,现代生活题材当然是现代戏曲艺术应该表现的内容之一甚至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但通过古代生活题材同样也可以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生活。张庚先生对此有明确的认识,认为戏曲现代化的重心就是如何“以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和方式,表现现代生活与现代意识”,“在历史剧中贯穿着作者当时的时代精神”,所以“也不一定只有描写当代生活的戏才配称为现代化的戏曲,现代人写的历史剧一样也能成为很好的现代戏”。而另一方面,戏曲艺术的本体在于其形式的表达,即戏曲艺术之所以成为戏曲艺术,在于它独特的戏曲表达形式,也就是说,不在于其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什么,而在于其如何表达这些思想内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克乃夫·贝尔认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解释了艺术美的来源。因而,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其可以反复欣赏的独特的形式美,是形式与内容两者和谐、有机的统一。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戏曲在现代的形式意义尤其显著。而时下戏曲艺术的现代追求在“形式美”上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但力度显见不足,也缺乏系统性,其更多之着眼在于强调反映现代生活和现代意识,甚至把内容也局限在主旋律的范畴之内,而应该重视的形式、艺术的继承传统和现代化革新却步履艰难,这正是戏曲艺术现代化的主要困境所在。

无疑,关注和回归民间是摆脱这种困境、实现现代转型的根本,戏曲的发展有雅化的明显趋势,但同时也在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那样的话戏曲只能成为空中楼阁,成为少数人乐道的雾里花。戏曲是一种大众艺术、大众文化,它的根、它的脉、它的代谢机制都在民间,戏曲艺术的每次发展、繁荣,民间大众都发挥了积极、能动的作用,是改革、创新的主体,是戏曲发展的推动力,是戏曲一次次转型和新旧代谢的资源库,每一次革新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然而,反观当代有一种越来越不尊重和漠视民间的趋势,这不仅让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革新失去可资借鉴的力量,同时也破坏了具有悠久历史的戏曲文化生态链,让戏曲与广大民众愈来愈隔膜,这正是我们戏曲现代化过程中最大的一个缺失,也是学界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

当然,民间戏曲决不会因为我们忽视她而自动消亡,因为它与民间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它就是民间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它的生命绵延不绝。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也逐渐认识到了民间戏曲的价值,人们会发现,某些方面民间戏曲在追求其现代转型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在一些地区,它甚至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现代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他们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民间的重新发现和本质回归,对21世纪孜孜以求的戏曲人来讲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会是实现传统戏曲现代转型和步出困境的一把密匙。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戏曲在现代尤其是近20多年来的处境颇使人不解和担忧,传统戏曲能否实现现代转型? 有无现代化的可能?一些学者正是持有这种怀疑,而极力反对戏曲现代化,认为传统戏曲作为一种古典文化,应保持其古典艺术品格,现代化对于传统戏曲来说,既无可能,也没有必要,更有甚者认为传统戏曲是属于那个远去的封建时代的,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根本无法反映现代生活,注定要成为一种博物馆艺术。而与之相反,自“五四”以来的一些学者并不反对戏曲现代化,但是他们认为戏曲的现代化就是要彻底摆脱所谓的代表封建思想的传统文化,向西方先进的戏剧学习,甚至要求以话剧代替戏曲。这两种观念孰是孰非?

戏曲的现代化不能割裂与传统的关系

人们关注于这一问题的意义绝不仅是戏曲界的,传统与现代是与生俱来的一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都遭遇和面临的,在中国、于戏曲对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最集中和具有典型性,所以受到人们格外的关注,它本身也具有极其的复杂性。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是将传统与现代截然对立起来。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鲜明特性是它的包容性、适应性、吸纳性和绵延性,横向上的兼收并蓄,纵向的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比如佛教之入中国,佛家之与儒家、道家,排斥中之兼容、互渗。从传统戏曲的发展历程来看,一部戏曲史实际上就是传统戏曲如何改变和超越自己、努力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和 欣赏方式的变化的历史,一部改革发展和不断地新陈代谢的历史。它始终反映着时代的价值观念、审美选择和人们的表达方式。从院本到杂剧,从南戏到传奇,从雅部到花部,从谭鑫培到梅兰芳,勾勒出传统戏曲紧跟时代的轨迹,这正是它能够实现现代转型的一个根本原因。

当然,现实当代的这次转型与以往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变化不同,从中古到近古,以往的每次改革、变化有其自身的复杂性、艰巨性,但时下的这次变革是从古典到现代的一次历史跨越,社会形态已从封建农业社会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工业社会工业文明,是一个急遽变化且日新月异、非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时代所能比拟的突飞猛进的全新时代,是科技时代、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现代发展的速度、效率与“当量”是古代所不敢梦想的。无疑,这次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力度难度和复杂性也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所不曾有的。当天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维与欣赏方式、价值观与表达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导致现代生活的内容、欣赏接受方式和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更大的矛盾,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如何实现这种跨越,传统戏曲已经作出了自己的求变的姿态。如最早梅兰芳编演的时装戏,文革时期的样板戏,新时期以来创作的大量现代戏,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长时期的沉寂之后,民间戏曲的重新兴盛,并日益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梅兰芳最终放弃了时装戏,样板戏因其过于政治意识形态化而饱受非议,现代戏又大量失去了传统戏曲本质因素而不甚尽人意。但是我们看到,戏曲在由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跨越中已经走出了第一步。这个进程最早应该是从五四时期的戏曲改良运动开始的。1904-1905年,陈独秀发表了《论戏曲》。这篇最早呼吁戏剧改良的重要文献拉开了近一个世纪戏曲现代化的序幕。这篇文献基本上代表了当时许多学者的关于戏曲的主要观点,即从内容到形式的改造戏曲,试图让戏曲成为社会改良的工具。我们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五四时期的学者们所进行的戏曲改革实际上是配合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变革,换言之,是将传统戏曲拉入政治意识形态领域来进行改革。这本身就脱离了戏曲作为传统艺术的内涵。因此,他们用这种“工具论”的标准改良传统戏曲,却发现戏曲与传统文化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本达不到他们所预期的改良社会的宣传效果时,便要求戏曲背离传统,而向西方话剧学习和靠拢,甚至有的学者干脆主张完全废除传统戏曲,而将西方戏剧移植过来,来创造一种新的戏剧,完成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张庚先生在评价这段历史时说:“‘五四'并没有创造出自己民族的新文化,因而也没有创造出新戏剧来。” 究其原因时,他认为:“没有任何文化可以不接受遗产而能发荣滋长成为一种高级的结晶,戏剧也不例外。” 正是从这一点上来说,割裂了传统与戏曲的关系,戏曲的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已经成为当代学界的共识。

戏曲不应成为“博物馆艺术”

作为传统艺术的保留,戏曲一样有它的价值,但戏曲不应只是“传统”,不应成为“博物馆艺术”――博物馆艺术有它的价值,作为积淀深厚的传统艺术、民族艺术,不应放逐它,任其漂流、边缘或消亡。作为一种传统积淀深厚的艺术,戏曲在现代的选择当然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元多种多维的,根据题材剧目、剧种表现的特性,因地制宜,不一概而论,可以有所侧重,同样具有审美、娱乐功能,但无疑实现现代转型是其具有根本性的目标,不仅是一种艺术审美的现代要求,也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现代文化的承递、融通和代谢的新裂变。有相当的阻隔,但 20 世纪已有的实践告诉我们,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型非不可实现。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尊重戏曲艺术发展的规律和市场规律,要有为但不要人为。 20 世纪对戏曲革新有特别的热情,不同时期的人们都对戏曲改革给予特别的关注,但多受社会环境、政治变革的需要,不能从真正艺术发展的意义上变革,所以较多的是主动的“人”为,不是积极的“有为”,在“重视”与“强调”中失落与被破坏。“样板戏”从正与反、“有为”与“人为”两个方面提供的经验都非常典型。反面与“人为”者,人们将其与“文革”紧密联系,此不多赘。而其积极、“有为”而被人们所普遍认可者,正是其革新的力度和所具有的现代审美的意味,这种努力和成功源于一种明确的理性和科学思想,集合一批真正懂戏曲的专业队伍,进行一种全方位的革新探索和实践打磨,积极地“有为”,在艺术上表演上尤其是音乐上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革新,把交响乐融入戏曲音乐之中,形成东西方音乐文化的撞击,但是“它是发生在戏曲音乐运动的内部、而不是外加的;它是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因为它既是传统戏曲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的一次有意义的积极碰撞,同时也表现为长期相对封闭的戏曲艺术与现代中国文化总格局的一种协调,从而具有不应低估的价值和意义。” 张庚强调“戏曲改革在音乐创作上有着许多经验,而‘样板戏'音乐创作的经验是其中比较突出的,说它最突出的大概也不过分。” 它的革新力度和实绩对戏曲现代转型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新时期以来戏曲的探索也有多方面的成绩,但从艺术角度缺乏整体的部署和组织,浮躁和追求眼前短期效应也制约着这种发展和创新,按艺术规律戏曲规律行事有待于一个艺术时代文化时代的来临,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使我们看到了这个机遇的不期将至。戏曲的现代转型有赖于社会所提供的艺术文化氛围,有赖于戏曲工作者的理性艺术思考和纯艺术的作为,排除各种“人为”的因素,欢跃、回归戏曲的本质,视戏曲为戏曲,不要刻意让戏曲负荷更多的道德责任和文化使命,为戏曲“减负”,让古老的戏曲焕发生机。多年来,戏曲的制作方、创作者、表演者和观赏者各行其是,难以聚合,各有打算,分化、消解了的审美娱乐功能,与戏曲实践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评品标准,艺术标准、审美标准第而次之,服从于非艺术的其它因素,真正的观众被搁置不顾。这种现象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如果不引起戏曲界、学术界的重视,其结果只能如有的学者所担心的那样:戏曲的现代化成为了埋葬传统戏曲的一个陷阱。

关注和回归民间是戏曲实现现代转型的根本

如何摆脱这个陷阱,我们认为需要对传统戏曲本质进行重新认识和再发现。实际上,传统戏曲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属于文化形态,主要存在于民间,因而可以称之为民间戏曲。这种民间戏曲具有质朴的、非艺术化的倾向,这种质朴而非艺术化的倾向,表达的是一种文化的参与和共融,而非纯艺术的审美咀嚼;另一种则属于艺术形态,是士夫文人在民间戏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表现手段,使其更趋向雅致,具有了较高的审美性和审美价值,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戏曲艺术。而我们常常所说的戏曲现代化,更多的是戏曲艺术的现代化。但在戏曲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戏曲现代题材和思想内容的表现上,而忽视了戏曲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我们认为戏曲艺术的现代化决不仅仅为戏曲题材是否属于现代的生活,戏曲的思想内容是否曲折生动感人的。换言之,一方面,现代生活题材当然是现代戏曲艺术应该表现的内容之一甚至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但通过古代生活题材同样也可以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生活。张庚先生对此有明确的认识,认为戏曲现代化的重心就是如何“以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和方式,表现现代生活与现代意识”,“在历史剧中贯穿着作者当时的时代精神”,所以“也不一定只有描写当代生活的戏才配称为现代化的戏曲,现代人写的历史剧一样也能成为很好的现代戏”。而另一方面,戏曲艺术的本体在于其形式的表达,即戏曲艺术之所以成为戏曲艺术,在于它独特的戏曲表达形式,也就是说,不在于其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什么,而在于其如何表达这些思想内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克乃夫·贝尔认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解释了艺术美的来源。因而,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其可以反复欣赏的独特的形式美,是形式与内容两者和谐、有机的统一。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戏曲在现代的形式意义尤其显著。而时下戏曲艺术的现代追求在“形式美”上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但力度显见不足,也缺乏系统性,其更多之着眼在于强调反映现代生活和现代意识,甚至把内容也局限在主旋律的范畴之内,而应该重视的形式、艺术的继承传统和现代化革新却步履艰难,这正是戏曲艺术现代化的主要困境所在。

无疑,关注和回归民间是摆脱这种困境、实现现代转型的根本,戏曲的发展有雅化的明显趋势,但同时也在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那样的话戏曲只能成为空中楼阁,成为少数人乐道的雾里花。戏曲是一种大众艺术、大众文化,它的根、它的脉、它的代谢机制都在民间,戏曲艺术的每次发展、繁荣,民间大众都发挥了积极、能动的作用,是改革、创新的主体,是戏曲发展的推动力,是戏曲一次次转型和新旧代谢的资源库,每一次革新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然而,反观当代有一种越来越不尊重和漠视民间的趋势,这不仅让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革新失去可资借鉴的力量,同时也破坏了具有悠久历史的戏曲文化生态链,让戏曲与广大民众愈来愈隔膜,这正是我们戏曲现代化过程中最大的一个缺失,也是学界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

当然,民间戏曲决不会因为我们忽视她而自动消亡,因为它与民间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它就是民间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它的生命绵延不绝。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也逐渐认识到了民间戏曲的价值,人们会发现,某些方面民间戏曲在追求其现代转型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在一些地区,它甚至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现代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他们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民间的重新发现和本质回归,对21世纪孜孜以求的戏曲人来讲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会是实现传统戏曲现代转型和步出困境的一把密匙。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戏曲的唱腔音乐配得好,即使剧本次一点,往往也能常演不衰;戏曲的服装、程式、舞蹈、杂技等等,也很能吸引眼球,配合剧情使用,效果更佳。

戏曲是舞台艺术,只有在现场才能感受到它的最大魅力,一个出彩的亮相,便能收获无数的掌声,更不用说舞台上飘逸稳健的身段,如蝴蝶翻飞的水袖等等,都是一个演员、一出戏的亮点。

戏曲是剧场艺术,现场观看得到的体验是最丰富的;戏曲归根究底还是戏,一个戏要成为经典,往往离不开曲折动人的剧情,或表达的深刻内涵。

不要把戏看的太过正式,现在戏为啥式微,我觉得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从业者和观众都把它当一种很严谨的艺术看待,可它首先是一门供人消遣的艺术啊。


传统戏曲存在有何意义
1. 中国传统戏曲作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 这些戏剧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审美情趣。3. 传统戏曲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身份的象征。4. 通过戏曲,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人物故事,如穆桂英、吕布、刘备...

戏曲进校园观后感
那个欣赏民族艺术的地方几乎荒无人烟了。 戏曲进校园观后感4 戏曲进校园作为国家文化复兴战略的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通过创造戏曲与年轻人的交集,对戏曲事业的振兴和青少年精神培育两方面同时产生深刻影响,让青少年因亲近戏曲而变得高雅,让传统戏曲这一中华文化瑰宝得到延续。 当前,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自觉开始强化,西方文化的...

你还了解京剧的哪些知识?请课外欣赏京剧,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却很少有人喜欢,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更是喜欢一些电影、电视剧和其他的娱乐节目。其实,这并不奇怪。在生活节奏加快的同时,人们总会找一些娱乐来放松自己。而京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的,既然看不懂,那么何来喜欢呢?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要想看懂京剧中表达的含义,...

想听戏腔什么心情
喜欢听戏曲的年轻人是什么心态?请指教谢谢?[最佳回答]喜欢听戏曲的年轻人是抱着一种欣赏的心态。戏曲有他独特的用率和表演艺术上的美感。很多年轻人喜欢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最佳回答]戏腔优美动听,且戏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新一代接力者,不仅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因将传统...

你最喜欢中国哪一出传统戏曲?
‍‍我特别喜欢黄梅戏,小时候总把黄梅戏和越剧混淆不清。喜欢黄梅戏是从《天仙配》开始的,严风英的七仙女真是叫人喜欢。再后来又有了《女驸马》那唱腔绝美的好听:为救李郎离家园,黄梅戏不像越剧那样虽然曲调优美,但是真听不懂唱词,黄梅戏通俗易懂,委婉动听。‍‍...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戏腔,却不喜欢欣赏戏曲?
中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个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大约有三百六十来种,几乎是每天可以听一种,那这么多的戏曲种类是从何而来呢?据戏曲种类数据显示,戏曲是遍及我们全国的文化遗产,每个地区省份都会属于自己的戏曲种类,而这些种类的区别便是这五花八门,别具风味的戏腔,北方的人...

怎样鼓励大家多听戏曲,多了解戏曲艺术,写出两点建议?
新世纪新时代,人们求时尚,讲时髦,没有多少人去仔细品味祖国的传统戏剧,无非是些老一辈的人去重温旧时罢了。倒是外国人,懂得欣赏传统戏剧,品味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戏剧是我国国宝,国萃。它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情。百年沧桑在上面形成了烙印,百年变幻使它更添一色。人们在其中找到明亮的镜子...

戏曲方面的作文(100字)急啊
议一议中国传统戏曲,就是针对某一个戏曲,比如京剧这样子,写一段听了之后根据它的特点写感受就100字,很急。最好不要太长复制下来。谢啦真的很急啊!!不要复制那么长的而且不符合我的问题,我说的是针对某一个戏种,比如京剧、越剧。。。听了之后对它的特色,有何感觉进行描写这样写一段话,很少100字。 展开...

我国传统戏曲,是去,是留?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族品格的艺术形式之一,戏曲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据中国艺术研究院介绍,我国戏曲剧种已由20世纪60年代初的367个,锐减到目前的267个。 近年来,说起戏曲,总能听到一声声的长...

戏曲进校园作文300字()
本次活动不仅让师生近距离观看戏曲表演、了解戏曲常识,学唱戏曲,感受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而且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戏曲进校园作文300字(精选8篇)7 上学期我们参加了戏曲进校园,也让我第一次正式接触戏曲,了解到戏曲是有京剧、越剧、豫剧、评剧、黄梅戏……。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

北塘区13234658204: 怎么欣赏京剧? -
富喻布拉: 1)舞台和时空方式 京剧舞台过去没有大幕,观众一眼就能看清整个舞台.舞台上一般只有一张带“桌围”的桌子、两把带“椅披”的椅子,称为“一桌二椅”.桌围和椅披上都有装饰性的绣花.有时舞台上什么也没有.后来在台前增加了大幕...

北塘区13234658204: 如何欣赏戏曲 -
富喻布拉: 首先要肯接触.有些人一听说是话剧、京剧、曲艺就看也不看、听也不听就拒绝了.刚开始可能不一定就能被吸引,但一个有数百年历史的剧种、剧目肯定是有魅力的.只要肯接触,就一定能有吸引你触动你的地方.其次,培养兴趣.兴趣是最...

北塘区13234658204: 如何欣赏中国传统戏曲 -
富喻布拉: 中国的地方戏剧种有360多种,也就是说,你一天看一个戏曲剧种不休息,可以用一年的时间把中国戏曲剧种看全. 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变更,使一些戏曲剧种消弱甚至消失,也使一些剧种新生、壮大.以戏曲的发源或流行省区划分:北京市:...

北塘区13234658204: 怎样欣赏戏曲
富喻布拉: 首先 要听演员的唱 听唱腔 听韵味 这个很难用语言来表述 开始时候可能听起来一头雾水 但时间长了 就能听出感觉来了 能区分演员的流派和演唱水平高低了 再有 要欣赏演员的表演 形体动作 举手投足 舞蹈 武打 技巧等 还有 欣赏起戏曲的音乐 特备强调 如果听昆曲 还要特别注意唱词和念白的台词 因为昆曲的文学性很强 词句优美 再有就是欣赏演员身上的服装 面部的化妆 脸谱等等 其实戏曲欣赏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都有不同的欣赏角度 不必刻意教条的学习 多欣赏就可以了

北塘区13234658204: 中国的戏曲应该怎么来欣赏,就是怎么听呢?在我的印象中很多老人都爱听,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还在上学 -
富喻布拉: 不如先听听骆玉笙的《剑阁听铃》,对着词慢慢理解,因为很多腔调和念白和现当代艺术不同,一开始的确很难体会,可以从京剧名段慢慢开始.我也是学生,大一才慢慢喜欢上戏曲

北塘区13234658204: 京剧怎么欣赏的啊? -
富喻布拉: 京剧讲究唱念做打,而一般说来,一台戏可能不念,可能不打,但唯一不可缺少的是唱,唱是京剧的灵魂. 所以欣赏京剧的基础是要学会欣赏她的唱. (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

北塘区13234658204: 不知道怎么看京剧秦腔之类的戏曲,难道年轻人就很难看懂吗? -
富喻布拉: 静下心来 看 戏 修生知养性的 我就是例子14岁开始听戏 我们那的地方戏淮剧 到现在8年 渐渐的喜欢上京道剧 越剧 黄梅等内等 看戏是种心态 戏曲不是电视连续剧 没有缠缠绵绵 没有刀光剑影 但一旦喜欢上了 却又是难舍难分容

北塘区13234658204: 如何欣赏昆曲艺术? -
富喻布拉: 昆曲欣赏之我谈---------抛砖引玉 喜欢一个东西的原因,是因为这个东西能带来人身心的愉悦,如果单纯为了学术研究,那么就和欣赏不同了,一个是严谨,一个是放松.习曲2年,听曲4年,我只能谈谈我的个人感受.昆曲首先是一种伴唱音乐,...

北塘区13234658204: 怎样欣赏古代戏曲的创作手法 -
富喻布拉: 1 、始于离者,终于和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

北塘区13234658204: 想要开始学习中国古代戏曲鉴赏,听戏该怎么入门 -
富喻布拉: 1.先选一个剧种,优先选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因为网上视频资源丰富;也可以选你们当地的剧种,如果剧团演出多的话,可以去现场看(去现场前要在家把这个剧看几遍熟悉一下),感觉很棒,只是去多了要考虑票钱也不便宜.如果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