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苏轼的看法是否正确

作者&投稿:淫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翻译~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白话翻译为: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兵:兵器。善:好。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
原文如下:
六国论
宋代: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白话翻译为: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兵:兵器。善:好。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
原文如下:
六国论
宋代: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有一定的道理。但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
从六国方面来看,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六国君主中了秦国的挑拨离间的诡计,造成六国之间相互怨恨、猜忌,致使不同心协力,不能“合纵”联合抗秦。
二,六国之间互相侵夺以及六国与秦的频繁战争,造成六国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死亡,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据历史记载,仅韩、赵、魏三国被秦杀死的人就有几百万。六国之间的战争,造成死亡的人数也不少。战争的频繁,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穷国衰,六国灭亡,势所必然。
从秦国方面来看,秦之所以能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是由于秦国有两个主要的主客观条件:
一,秦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和优越的物质条件,能支持连年的对外战争。秦国从孝公起,按商鞅的主张实行变法。经过变法,秦日益变得富强,疆土扩大了。关中地区,土地肥沃,农产丰富,巴蜀一带,盛产钢铁。这些主客观条件为秦国在七国中造成极大优势,这也使秦国成为有统一全国能力的强大国家。
二,秦国采纳张仪连横之计,引诱六国各自割地和秦,破坏六国合纵,挑拨六国互相残杀,削弱六国力量,秦乘机从中取利。六国合纵,对秦的存在是个极大威胁。于是秦派策士孙衍引诱齐、魏伐赵,破坏纵约;秦想侵夺魏的安邑,但又怕齐救魏,于是劝齐灭宋。当秦已得魏的安邑,又欲攻打韩国时,秦又说齐灭宋是不义的,劝诸侯去伐齐。

这种观点无对错之分,只能说是片面或不全面,任何问题都有很多方面,一个国家的统一不可能是有一方面的原因,建议你去看看李约先生的“秦始皇大传”,里面的观点还是比较全面的秦始皇统一当时的中国,在哲学上要考虑内因和外因,但是这种方法也不全对,同一件事,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站在六国的立场上,根本原因是自身方面的原因,这是内因。但是站在秦的立场上,秦国在身才是内因,这种问题相当复杂,不是一片文章就能解释清楚的。另外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现在面临很多边境问题,很多时候确实是中国的领土受到侵犯甚至侵占,中国的主权也多次遭到外国挑战(例子不用我举吧),但是中国一直没有 1,做出强硬回应,以至于很多领地,领海遭到他国窃占,这与当年六国割地事秦并无多大区别,但是你能说国家的做法是错的吗? 2,在拿抗日战争前期的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举例,现在教科书上全面否认这一政策,甚至用这个政策证明国民党是卖国的乱党,其实不然,站在国民政府立场想一想,面对外患,没有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行吗?古时打仗最怕后院起火,内部根基尚未稳定,如何消灭外患,更何况这还与政治挂钩了。 所以对待一个事情并没有固定正确的说法,正是由很多正确的但却片面的观点聚到了一起才完整的解释了一个事件。

首先,这不是苏轼的文章。。这是苏洵的。。剩下的太多了,好懒得敲字


六国论常考翻译句子
六国论常考翻译句子如下:一、句子一: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2、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出自哪里
《六国论》。六国破灭的原因并非武器不锋利、战术不精良,其根本弊端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这句话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论》是苏洵的一篇著名史论文章,旨在探讨战国末年六国灭亡的原因。该文强调了地理和政治联盟的重要性,揭示了秦国强大背后的因素。苏洵认为,六国虽然各有优势,但都存在一些...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或:某人,有些人。指不称名而暗指的人。整句意思是: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弊,弊病。赂,贿赂。出自北宋苏洵《六国论》,原文节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苏洵为何这样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这句话出自苏洵的《六国论》。苏洵认为六国之所以被秦国打败不是因为军事上的原因,而是因为这六个国家为了自保都在巴结秦国。这个和秦国当时灭掉六国的政策不谋而合,秦国采用远交近攻,分而治之的政策,秦国时七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其他的六个国家为了保住自己国家...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出自
答: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出自宋朝苏洵的巜六国论》。宋朝苏洵在巜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战败而忘,诚不得已”是什么意思?
翻译: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原文:《六国论》宋代: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句式有哪些?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的句式是用“非”表示的否定判断句。六国:指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几个诸侯国。兵:武器。单独看,这个句子翻译为“六个诸侯国家破国亡,不是他们的兵器不锋利,也不是打仗不得法”。它同下文“弊在赂秦”一起,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六国论原文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

阿房宫赋六国破灭的原因句子
阿房宫赋六国破灭的原因句子: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文章释义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赋体文章。文章通过对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翻译
六国破灭(六个国家灭亡了),非兵不利(并不是兵器不锋利精良),战不善(作战不得法)(或:仗打的不好),弊在赂秦(弊病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举报| 评论(1) 46 23 lotusviolet 采纳率:50% 来自团队:我最爱数学! 擅长: 外语学习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电视 其他回答 六国破灭(六个国家灭亡...

凤阳县15244796228: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解释 -
闳泉大补:[答案]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这样整句翻译才更明白. 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凤阳县15244796228: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翻译 -
闳泉大补:[答案] 六国破灭(六个国家灭亡了),非兵不利(并不是兵器不锋利精良),战不善(作战不得法)(或:仗打的不好),弊在赂秦(弊病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凤阳县15244796228: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下一句是什么 -
闳泉大补:[答案]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凤阳县15244796228: 文言文 翻译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 -
闳泉大补:[答案] 六国破败灭亡,非战备与兵力不行,关键毁于赂秦,赂秦使国力受损,是灭亡的根源啊 官吏的横暴、差役的恶俗,也太过分了啊! 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 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土山都削不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

凤阳县15244796228: 《六国论》原文 -
闳泉大补:[答案]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凤阳县15244796228: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苏轼的看法是否正确 -
闳泉大补:[答案] 有一定的道理.但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从六国方面来看,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二:一,六国君主中了秦国的挑拨离间的诡计,造成六国之间相互怨恨、猜忌,致使不同心协力,...

凤阳县15244796228: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出自哪里 -
闳泉大补:[答案] 苏洵《六国论》《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其子苏轼、苏辙...

凤阳县15244796228: 北宋的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结合所学知识,... -
闳泉大补:[答案] 答案:这种观点不对.因为秦能灭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主要原因是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其他原因:秦国采取了正确的内外政策.(内: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外:远交近攻)秦王嬴政...

凤阳县15244796228: 从哪几方面说明六国论中“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的 -
闳泉大补:[答案] 《六国论》一开始,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劈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就是贿赂秦国.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 第二段先论述“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

凤阳县15244796228: (一) 六国 (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 -
闳泉大补:[答案] 1、A 2、D 3、(1)况且,燕国与赵国处在秦国逐渐征伐天下将近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了. (2)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象秦国一样统一中国. 4、楚、韩、魏;“子孙...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