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名医的简单生死学:思考死亡才能自在享「寿」

作者&投稿:容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川嶋朗(东京女子医科大学附属青山自然医疗研究所诊疗中心所长)】从这里开始——接受重要的人离我们而去的事实 为了解决现代医疗的矛盾、为了让每个人都拥有丰富的人生,大家先要明白思考生与死的问题是一件重要的事。话虽如此,但日常生活中,能够让我们思考

死亡

的事物说不定是零。正因为每个人的终点都是死亡,所以趁着心智健康的时候,找机会想一想死亡问题,绝对有必要。 唯有意识到死亡的存在,才能意识到寿命有终结的一天。 能够意识到寿命有终点,才能体认到活着的时间有限。一想到自己的生命有限,就会思索哪些事是今生想要完成的? 从而体会出健康的重要性,并且认真琢磨自己与医疗的关系,因为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有效地运用有限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够主动关心医疗的人,自然会留意自身的健康,心态上也会期盼得到更妥善的医疗。 每个人都应该设定一年一度「思考死亡日」 为了意识到死亡的存在,大家不妨一年挑一天来思考死亡,比方说我们的生日就可以拿来当做「思考死亡日」(thinking of death day)。 演艺界的重量级作家永六辅先生过了花甲之年后,每年都会思考两个问题:「一直到临死前,自己想做的事」以及「如果死了,希望别人为自己做的事」,并把答案写成笔记,然后定期在每年的正月新年更新、修订一次,当做是「正月的游戏」。我们最好能够从年轻时就开始描绘自己的「死后愿望」,而且是尽可能具体地描绘。 要三十几岁的人思考自己还有多少余命,可能很遥远、很难想像。不过,如果读者有年幼子女的话,不妨先假设自己活到子女长大成人为止。有机会就和子女聊一聊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对死亡的想法,试着启蒙孩子们的死亡教育。【川嶋朗(东京女子医科大学附属青山自然医疗研究所诊疗中心所长)】从这里开始——接受重要的人离我们而去的事实 为了解决现代医疗的矛盾、为了让每个人都拥有丰富的人生,大家先要明白思考生与死的问题是一件重要的事。话虽如此,但日常生活中,能够让我们思考

死亡

的事物说不定是零。正因为每个人的终点都是死亡,所以趁着心智健康的时候,找机会想一想死亡问题,绝对有必要。 唯有意识到死亡的存在,才能意识到寿命有终结的一天。 能够意识到寿命有终点,才能体认到活着的时间有限。一想到自己的生命有限,就会思索哪些事是今生想要完成的? 从而体会出健康的重要性,并且认真琢磨自己与医疗的关系,因为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有效地运用有限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够主动关心医疗的人,自然会留意自身的健康,心态上也会期盼得到更妥善的医疗。 每个人都应该设定一年一度「思考死亡日」 为了意识到死亡的存在,大家不妨一年挑一天来思考死亡,比方说我们的生日就可以拿来当做「思考死亡日」(thinking of death day)。 演艺界的重量级作家永六辅先生过了花甲之年后,每年都会思考两个问题:「一直到临死前,自己想做的事」以及「如果死了,希望别人为自己做的事」,并把答案写成笔记,然后定期在每年的正月新年更新、修订一次,当做是「正月的游戏」。我们最好能够从年轻时就开始描绘自己的「死后愿望」,而且是尽可能具体地描绘。 要三十几岁的人思考自己还有多少余命,可能很遥远、很难想像。不过,如果读者有年幼子女的话,不妨先假设自己活到子女长大成人为止。有机会就和子女聊一聊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对死亡的想法,试着启蒙孩子们的死亡教育。人来到了四十几岁,对死亡应该比较有知觉吧。来自家庭、工作等种种的压力,使得四十几岁素有「癌症年龄层」之称。若是女性的话,还得面临更年期的问题。 和以往大不相同的是,四十几岁同时是各器官功能下降、出现各种不适症状的时期。从这时候开始,凡是和同事、昔日好友饮酒聚会的场合,只要讲到生病的话题,每个人都会讲得口沫横飞、欲罢不能。也是从这个年纪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例行健检、保养身体的行列。偶尔还会有「为了子女,活到几岁比较好」的念头掠过脑海,不是吗? 打个比方,当我们做完了健康检查,如果医生建议做进一步检查时,我们可能会开始胡思乱想:「万一真的病倒了,家里要怎么办?」 因为这样的插曲,让我们在精密检查结果出炉前,每天过著担心受怕的日子,实在很划不来。何不利用时间想想,万一自己不在人世的话,家人究竟会如何活下去。 试着想像如果自己死了,「妻子和小孩往后的人生要怎么过?」、「房贷该怎么处理?」、「学费有着落吗?」、「已经有寿险了,应该过得去吧?」、「遗属年金会直接从公司汇进户头,生活应该没问题吧?」 每年接受健康检查的时候,其实是「演绎死亡的大好机会」,每年想像一次死亡,每年更新一次 。在生日当天做健康检查是个不错的选项,这样一来,生日就是我们一年一度的「思考死亡日」。我们还可以再更进一步,譬如把诞生月当成反思月,想想自己的人生、家人的人生以及人生中的一切一切。 「为了你,我还要再活几年比较好?」这是一个值得夫妻俩一起思考的题目。当你听到太太毫不犹豫地说:「随时可以走。」可能会大受打击吧(笑)。 反过来假设,万一妻子先离开的话,留下来的丈夫和子女该怎么办呢? 做丈夫的有办法父代母职,把家里和孩子照顾好吗? 保单、储金簿、印鉴等重要的物品,收藏在哪儿? 锅碗瓢盆、盐和酱油放在哪里?找得到袜子、内衣裤替换吗? 家中所有东西的摆放位置都一清二楚吗? 恐怕都不太清楚吧。即使是琐碎如摆放位置等小事,也应该在平常就拿出来聊一聊。 以我为例,母亲走了以后,父亲完全不知道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为了找东西,着实花了好多力气。所以,身为一家之主的人也不妨想想,万一家中的女主人突然离开人世,自己该怎么办。四十岁以后,也要认真考虑父母亲的问题。 因为当我们来到四十几岁时,父母的人生也所剩无几了,确实是到了必须面对与思考的时候。将来「要陪在身边照顾父母? 还是为他们做其他安排?」、「要继承还是抛弃继承?」相关的问题都应该提出来讨论。 我有一位二十多岁的女性病人,因为压力过大,得了溃疡性大肠炎。她的压力来自父母,因为父母希望她尽早结婚,才符合理想人生的规划。虽然女病人还很年轻,但在少子化的今天,独生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人必须负起照顾双亲的责任。 另一方面, 为人父母者也要体认到自己并没有恣意任性的权利。当子女一步步接近适婚年龄、筹组自己的家庭时,就要开始思考如何度过自己的余生 。 我们可能要事先预想的问题,包括「在能够自立生活、不必麻烦孩子的前提下,自己打算有几年的健康寿命呢?」、「万一真的需要子女照顾时,我们希望自己的身体和心智还能维持何种程度的健康呢?」、「子女的经济状况和环境是不是允许他们照顾我们?」 一个人大概从六十岁开始,脑海会不经意地浮现「老后」、「余生」之类的字眼。对做父母的人来说,也要到这个年纪才会对上述的问题有切身的感受和想法。从前的人活到六十岁,大多已经垂垂老矣,现代人则大不相同,所以,现代人把六十岁定位为另一个新人生的起点、转捩点。如果我们将思考死亡日定在六十岁生日那一天,或许是个不错的决定。 试着想一想,过完六十岁生日以后,还希望自己活几年呢?人到了六十岁的年纪,儿女成家立业了,自己也刚好位在人生的顶点。当然,现在过了六五岁、七十岁仍然活跃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也很多,不过,越过了六十岁,人生的下坡期也就开始了。之前一直以攻顶为目标,拚命往上爬,此后将不同以往,接下来将是一段随心所欲、悠然度日的幸福时光。我们可以随时停下脚步,观赏沿路的风景,生活完全以自己的步调为主。 该如何运用这么珍贵的时间? 只要想到这一点,就令人感到乐趣无穷。当我们心里琢磨该如何安排人生的下半场时,就会体认到健康才是本钱,因为只有身心健康,才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一个现年六十岁的人,他的寿命目标是八十岁,那么,他还有二○年的余命。他应该考虑做健康检查,借此检视目前的身体状态,然后列出该保持以及该戒除的清单,让自己未来的二○年都能够健康度过。这分清单可以和医生一起商量讨论,愿意在这种时候助我们一臂之力的医生,才是真正的好医生,值得我们亲近往来。 为了乐活余生,在展开为期二○年的健康计画时,我们可以和社会的尺度比对一下,看看二○年的时间长度究竟有多少分量。譬如公司的二○年计画、施政的二○年大计,到底要完成几个目标? 另外,说到二○年,刚好是呱呱坠地的婴儿长成成年人所需的时间。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切入思考。 我们在这段期间能做什么? 想做什么? 一边想像,一边做时间分配,最好还要扩大各种想像。如果把二○年的岁月换算成天数,余命就只剩下七三○○多天。换算成天数的做法,或许更能让我们体认到一天一天的可贵。 的确,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不测的意外,只要还活在世上,人生就可能出现各式各样的变化。我们可能会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也可能遇见新朋友和新鲜事。总之,每年都应该检视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身体状态,然后替自己的人生蓝图做一次更新。 本文摘自《轻松自在走好最后一哩路》/川嶋朗(东京女子医科大学附属青山自然医疗研究所诊疗中心所长)/新自然主义




看了生死哲学有什么坏处呢
看了生死哲学有让人消极的坏处。根据查询相关资料,生死哲学是讲用哲学的方向来看待人的生与死的一本故事书,人看了之后会觉得生命的总会失去,不再拥有努力向上拼搏的精神,只有过一天是一天的消极态度。会使一个不惧怕死亡的人变的惧怕死亡了,生活中充满了焦虑,恐惧。

职业生涯规划 生死学涵盖哪些领域
1、社会学 社会学是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学科,起源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的现代学科。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2、...

对于生与死你有什么看法?是否有必要开设生死学的课程?
有的大学开设了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这类课程,这类课程的存在意义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论。对于生命而言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去解读,广泛的去看待生命,每个人都是茫茫中最不起眼的小尘埃。但也是因为生命,才让地球这一个星球充满了生机。生命是奇迹的,生命也是伟大的。人类去孕育生命的过程,本...

与生死学有关的电影推荐
故事剧情非常简单:银行家安迪被当作杀妻凶手送进“肖申克监狱”,经过长达三十年的准备,和一系列狱中发生的事件,安迪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越狱而出,最终在太平洋的小岛上和狱中老友共度余生。经典台词:“忙着生,或忙着死,这真有道理。”“希望是件美丽的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

为什么说佛教其实就是一门生死学
搞错了。佛法是因果法,不是生死学。众生辗转六道,生生死死,苦苦轮回,就是迷惑颠倒,造诸业行的果报。学佛是为了出离生死,修学的是出离心,不是去搞什么生死学,本末倒置了。

第三次医学革命与理论思维目录
医学伦理学研究进一步延伸,探讨了健康道德的本质与实践,以及医学文化人类学对中国老人疾病和死亡的理解。同性恋在中国的社会伦理接受度以及自杀问题,都成为了重要的伦理议题。自杀被视为疾病的研究,以及全球自杀率和预防策略的探讨,都揭示了这一议题的复杂性。生命伦理学领域,生死学、非正常死亡的讨论,...

与生死学有关的电影推荐?
———那必然是《生死朗读》了。真的是超越生死的爱恋,把生和死看的透彻而又通达。对于少年与中年女性的爱情,甚至有点畸形的夏日恋情,我的感动多于偏见。汉娜一次雨中无心地施以援手,让十五岁的荷尔蒙唤起了米夏对爱的懵懂,一来二去两人产生了感情,可这时汉娜选择了不告而别。或是命运弄人。多...

释心田:著 《图解佛教生死书》 陈兵:著 《佛教生死学》 的内容介绍...
电子版的,自己下个pdf阅读器

哲学生死观
每个人都有一趟逃不了的课,却不知从何谈起,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鲜衣怒马的一生还是潦倒窘迫的宿命,都必将面临永恒的诀别,生命终将走向何方,这不仅是宗教的终极话题、哲学的终极话题,更是每个人需要穷其一生去生、去活、去参透的意义。古埃及从尼罗河的泛滥干涸、荣枯无常中悟出...

黄帝内经是黄帝写的吗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研读之, 深得其精要,而终成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医。 【...《黄帝内经》所建立起来的中医学在现代社会如何发展?这的确是一个战略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中医学生死存亡的问题。面临现代化的挑战,现在提出了“中医现代化”...

红岗区19149378957: 被“格式化还是真实的深刻——由《不老泉》读后感引发的思考 -
谏峡特福:[答案] [被“格式化还是真实的深刻——由《不老泉》读后感引发的思考] 最近,我带着孩子们在阅读《不老泉》这本简单而深刻的小说,被“格式化还是真实的深刻——由《不老泉》读后感引发的思考. 简单到可以不到两小时读完.五六年级的孩子可以读懂...

红岗区19149378957: 人生的活法 -
谏峡特福: 稻盛和夫的活法收藏 提到稻盛和夫,日本企业界人士无不肃然起敬.不仅因其商业成就—“经营之圣”并非虚名,40年间稻盛和夫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更因为稻盛和夫身体力行的人生哲学,他的敬天爱人的“活法”. 稻盛和夫的活...

红岗区19149378957: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谏峡特福: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这是《哈姆雷特》中 丹麦王子的经典独白. 王子面对父亲的猝然离世及母亲的改嫁,及叔父的篡位.他内心充满猜疑,矛盾,犹豫,痛苦.于是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