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的历史渊源

作者&投稿:霜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果卓》流行地域广阔 不同地区的称谓不同。

萨迦地区称之为“索”,工布地区称之为“波”“波强”,藏北牧区称为“卓”或“锅庄”。

《果卓》是古代人们围篝火、锅台而舞的圆圈形自娱性歌舞,其中包括“拟兽”、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

农、牧区舞蹈风格不同,各有特色。

舞时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轮流伴唱共舞,不时加入呼号,这是《果谐》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鲜明特点。

动作以身前摆手、转胯、蹲步和转身等为主,活泼而热烈。

《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 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 *** 。

这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

《堆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

而传统的《堆谐》,则在舞时以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区别于其他圆圈舞形式。

这与羌族的《洒朗》和古格王朝宫堡遗址壁画中的舞蹈形式相同。

可见公元10世纪时已有《堆谐》舞蹈存在。

《谐》也称为《弦子》 因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

藏语称之为“叶”或“康谐”,流行于 *** 自治区的昌都及青海、甘肃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区的《弦子》最为著名。

各藏族地区的《弦子》形式相同,动作缓慢舒展,细腻流畅。

《卓谐》和《热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

《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舞”为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拟兽舞”为素材,加工整理后所形成的表演舞蹈。

在《卓》的整个舞蹈中以歌时不舞,舞时不歌为特点,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

《卓谐》起源于古代祭祀 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延续,使多种“鼓舞”世代相传。

从日喀则地区《大鼓舞》的领舞“卓本”的装束上,即可寻找

到古代藏族祭祀活动和游牧生活的痕迹。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被称为“司马卓”的日喀则地区司马旺堆乡的《大鼓舞》中所使用的鼓,与其他地区的鼓差别显著,鼓形之大是其他地区鼓的两倍,而且附有木制长柄,斜插于身后。

《卓谐》的表演共分为三段,在表演中穿插歌曲,由全体舞者演唱。

此外,有大段技巧与队形变化的“鼓舞”表演。

所唱歌词现在多以祝福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和生活幸福为主,祭祀成分逐渐减弱。

《大鼓舞》多在“望果节”等喜庆时表演。

*** 、山南等其他地区的《卓谐》 *** 、山南等其他地区的《卓谐》的鼓面小,侧系腰间,无长木柄。

这种“鼓舞”形式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各寺庙壁画中就有《卓谐》的形象,在桑耶寺金成公主殿壁画《桑耶寺落成庆典图》中,也可见到它的风采和“卓本”的姿容。

《热巴》是一种包含“民间歌舞” 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杂曲表演”的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流传在 *** 自治区的昌都、工部地区和云南、四川省藏族聚居地区,是过去流浪艺人以此卖艺为生的杂艺歌舞节目。

而《热巴卓》,则是一种由男女艺人共同表演的双人“铃鼓舞”,现在,人们所说的《热巴卓》和《热巴》,基本上都是特指其中的《铃鼓舞》而言。

《铃鼓舞》是《卓》中颇具特色的一种“鼓舞”。

除民间自娱性舞蹈外,从公元15世纪噶丹颇章王朝起,藏族开始有了专门在王宫表演的专业性歌舞。

供藏族宫廷和上层贵族欣赏的《囊玛》,在18世纪末,八世 *** 时,融入了内地乐曲和江南舞姿。

舞蹈由慢速到快速两部分组成。

随着时代的前进,《囊玛》经过增添和改编,现已成为表演舞蹈呈现在舞台上。

此外,《噶尔》是由被称为“噶尔巴”的男性儿童表演的“乐舞”。

多用于驱邪迎祥、歌颂政教等方面。

从这种舞蹈的伴奏乐曲、乐器和舞姿、服饰上看,《噶尔》明显地受到过中原和西域“乐舞”的影响。

藏戏 除以上介绍的民间舞蹈外,历史悠久的“藏戏”中的舞蹈也值得一提。

藏戏曲调高亢,舞蹈性强,节日剧目《朗萨姑娘》、《顿月顿珠》、《苏吉尼玛》、《卓瓦桑姆》等,深受民众喜爱。

在 *** 唐代所建大昭寺大经堂的“寺庙落成庆典图”壁画上,就绘有一位头戴白色面具、手持法器的戏人,正在边作舞边全神贯注地逗引着两头由人披兽皮装扮的“牦牛”,一旁还有击鼓作乐的伴奏者,其神态个个栩栩如生。

这幅“寺庙落成庆典图”上的“戏兽舞”形象,不但说明早在千余年前的 *** 已有“戏兽”表演,而且经历各个时期延续至今的“白面藏戏”和它的唯一传统剧目《西容仲孜》(藏语意为:西容县斗牦牛)在唐代已是十分成熟的节目。

图为20世纪30年代,在广场表演的《牦牛舞》。




黎族竹竿舞的渊源和特点
黎族舞蹈是在海南岛特定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下,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它反映了黎族社会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经济生活、劳动生产和反抗斗争等多方面内容。竹竿舞,亦称竹杠舞,舞者面对持竿者的坐、蹲、站等多样姿势,需在竹竿有节奏的碰击声中敏捷地跳跃,并做出优美的动作。“跳柴”是黎族古老的祭祀方...

黎族竹竿舞的渊源和特点
1. 竹竿舞作为黎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民族历史和传统。最初,这种舞蹈是黎族人民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的重要仪式。2. 随着时间的流逝,竹竿舞逐渐演变为一种集娱乐与体育健身于一体的活动。它不仅失去了原有的祭祀色彩,还打破了过去仅限女性击打、男性跳跃的限制,演变为了男女混合的舞蹈形式。3. ...

朝鲜族长鼓舞历史渊源
长鼓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宋代,那时它被称作"细腰鼓"或"杖鼓",并逐渐传入朝鲜半岛,成为了朝鲜民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打击乐器。在朝鲜族的音乐和舞蹈中,长鼓占据着核心地位,分为长鼓和舞蹈长鼓等多种类型。它的外形独特,两端粗、中间细,左边鼓筒直径比右边略长1厘米,左边鼓皮厚实,右边鼓皮薄...

黎族竹竿舞的渊源和特点
黎族舞蹈是黎族人民在海南岛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中,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积淀而形成的。黎族社会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经济生活、劳动生产、反抗斗争等等,都可以从舞蹈这个角度上得到一定的展现。竹竿舞又称竹杠舞,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

玉树卓舞的历史渊源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伟大河流的共同发源地,这里蕴藏着丰富的藏族歌舞文化,种类繁多,内容也包罗万象,素有藏族“歌舞之乡”的美誉。玉树民间舞蹈主要由“卓”、“依”、“热巴”、“热依”和“国哇”等几大类组成,风格迥然,神韵各异,其中的“卓”舞...

高山族舞蹈的历史渊源
这正是台湾原住民来源于古越人,来源于大陆南方上古的百越族群的最有说服力的根据。“百越”是台湾原住民的主要族源,这已为考古学与民族文化学所证实。台湾语族究竟来自于南岛民族还是百越民族 , 这将由以后更多的遗传学研究数据来解答 , 但是数据更偏向于后者。从东亚一些民族群体的 Y染色体单倍型...

藏族民族民间舞流传于哪里
藏族舞蹈的历史渊源 不同地区的称谓不同。萨迦地区称之为“索”,工布地区称之为“波”“波强”,藏北牧区称为“卓”或“锅庄”。《果卓》是古代人们围篝火、锅台而舞的圆圈形自娱性歌舞,其中包括“拟兽”、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农、牧区舞蹈风格不同,各有特色。舞时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

多地舞历史渊源
在和平时期,人们为了庆祝胜利,男女混合跳起了一种融合了龙舞和虎舞元素的舞蹈,古羌语称作“罗罗舞”。这个名称揭示了其深层含义:第一个“罗”代表入声,象征龙;第二个“罗”代表去声,象征虎,体现了白龙江流域古羌族对龙虎图腾的崇拜(“罗罗舞”象征龙虎崇拜)。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这种...

傈僳族葫芦笙舞乐的历史渊源及特点
葫芦笙舞乐是傈傈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不分,是傈傈族最重要的传统器乐形式,也是傈傈族大众自娱自乐的舞蹈,“刮七七”则是该舞蹈的领舞乐器。随着历史的发展,傈傈族也改编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傈僳族葫芦笙舞乐,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傈僳族葫芦笙舞乐的历史渊源及特点。历史渊源及传说 据对...

傈僳族葫芦笙舞乐的历史渊源及特点
傈僳族葫芦笙舞乐是中国傈僳族传统音乐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特点。傈僳族是中国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在生活中广泛使用葫芦制品,因此将葫芦作为音乐乐器进行演奏,形成了独特的葫芦笙乐。葫芦笙是傈僳族特有的乐器,由葫芦、竹管和芦苇制成。演奏时,演奏...

洱源县13015525823: 藏族舞蹈的起源是什么 -
单邓盐酸: 藏族舞蹈起源于“傩”,这是一种具备原始性与巫术性的宗教活动.其在青藏高原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远古文化的见证,更是藏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西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较常见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锅庄、踢踏等.藏族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而各具特色.自娱性的圆圈舞除《果谐》和《果卓》外,《堆偕》、《谐》与《卓》更是人们极为喜爱和著名的舞蹈.

洱源县13015525823: 藏族朗玛舞的起源和发展? -
单邓盐酸: 西藏民族民间歌舞五光十色,风格各异,品种繁多,被称为"歌舞的海洋",根据西藏 所辖康、卫、藏、阿里四个地区民间歌舞分布的情况,从音乐的角度上讲,大体可分为"鲁"(静态的歌,泛指节奏不规整的歌谣,如山歌、牧歌)和"谐"...

洱源县13015525823: 藏戏是怎样演变的? -
单邓盐酸: 历史沿革 起源之一 民间歌舞.藏族早期民间歌舞百戏中就已开始出现带有戏剧色彩的艺术形式.一些藏史资料对此也曾有记载.如《西藏王统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松赞干布在颁发《十善法典》时举行的庆祝会上,“令戴面具,歌舞跳跃,...

洱源县13015525823: 什么是锅庄舞? -
单邓盐酸: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

洱源县13015525823: 中国古老的民族艺术有什么 -
单邓盐酸: ——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年画、吊钱、剪纸、窗花、头花、空竹、对联、红纱灯、泥塑等. 此外还有最近几年挖掘出来的:——苗绣 具有收藏价值的苗绣,这些年的价格几乎是连年翻倍,一件上好的苗绣衣装目前在收藏市场的卖价已经超过万,普通级另帕勺苗绣价格则相对稳定,几百到上万的都有,依据刺绣的年份、工艺而定.——藏戏 藏戏继承了藏族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藏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关系.藏族的音乐、舞蹈、诗歌、说唱以及杂技中的艺术精华,全被藏戏所吸收、借鉴,成为藏戏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洱源县13015525823: 关于藏族宗教对舞蹈的影响 -
单邓盐酸: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海南、海北以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的藏族同操安多方言,为...青海藏族人民对茫茫草原有着挚心的爱,它们爱马、识马、善骑、骁勇,充满剽悍、...藏族是几乎全民信奉藏传佛教的民族,宗教对藏族各种习俗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洱源县13015525823: 藏族舞蹈的特点 -
单邓盐酸: 藏族舞蹈的特点 琳琅满目、繁花似锦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这种精髓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概念. ...

洱源县13015525823: 藏族舞的体态形成的原因 -
单邓盐酸:[答案] 一方面因为他们的气候原因,地势高,气压低,他们弯着膝盖容易感觉身体好受些.另一方面,历史原因,曾经长期受到压迫(不是有个叫“百万农奴大翻身”),习惯了低头哈腰,所以就成体态那样了!还有长期是小农经济啊,经常种地劳动什么的...

洱源县13015525823: 藏族的民风民俗 -
单邓盐酸: 藏族民风民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子女,西藏以其博大、宽广、神圣养育了勤劳善良的藏民.藏民以他们特有的文化快乐的以自己的方式过着属于他们的生活……酥油茶是藏乡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种饮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礼仪、祭祀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