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迁都之谜:武则天迁都洛阳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作者&投稿:彭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唐初定都长安。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以洛阳为东都。此后高宗频繁往返于两都之间,以住洛阳为主,直至在洛阳病死。武则天称制后,于光宅元年(684年)迁都洛阳。她掌权期间,除了长安元年(701年)十月至长安三年(703年)十月住在长安外,一直居住在洛阳。武则天为何选择洛阳作为武周的政治中心。

梁冠华主演的《神探狄仁杰》中《蛇灵》一段,其中关于河神献碑一事,确实是神来之笔。剧中袁天罡利用日全食洛河水涨潮之机,想谋杀掉武则天和满朝文武大臣,以达到夺取天下的目的。为此袁天罡利用河神献碑天降祥瑞来劝诱武则天迁都洛阳,观此剧的观众,大都相信这一说法。

武则天真的是信了袁天罡的诱骗才迁都洛阳的吗?如果不是,武则天迁都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武则天迁都洛阳,原因是多方面的

武则天为定都洛阳进行了一系列的精心准备。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提高洛阳的地位,改东都为神都。批准武承嗣的请求,追封武氏祖先为王。垂拱四年(688年)二月,武则天以僧怀义为使,毁乾元殿作明堂。武则天还为定都洛阳大造舆论。四月,武承嗣命令同泰将伪造的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字样的白石进献武则天。五月,武氏受宝图,事南郊,告谢昊天,御明堂,命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于拜洛前十日云集神都。七月,更命宝图为天授神图,封洛水为显圣,加特进,并立庙。永昌元年(689年)正月,武则天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次年正月,又享明堂,并依周制建子月为正月,以字为名。七月,颁《大云经》于天下。九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在洛阳立武氏七庙。天授二年(691年)七月,徙关内雍、同等九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众所周知,建立七庙是古代天子的特权;明堂是古代帝王举行祭祀、朝会、庆典、赏赐等各种大型活动的场所;徙民实都也是古代帝王的一贯做法。这一切都表明武则天欲定都洛阳。

第一是政治上的原因

洛阳在政治上对武则天的重要性,还可以从徐敬业起兵时魏思温的言论中窥见一斑。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业等以匡复庐陵王为借口,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时,魏思温建议徐敬业:明公以匡复为辞,宜率大众鼓行而进,直指洛阳,则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响应矣。[1]遗憾的是,徐敬业没有采纳魏氏的建议,结果兵败身死。陈岳论及此事,叹息道:敬业苟能用魏思温之策,直指河、洛,专以匡复为事,纵军败身戮,亦忠义在焉。而妄希金陵王气,是真为叛逆,不败何待![1]由此可见,洛阳对于武则天之重要,它实际上是武则天的政治大本营。

其次,就地理位置而言,洛阳适宜作国都。唐朝建立后,历经太宗、高宗两朝,疆土得到不断扩大。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的疆土达到极限:其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5]此后直到武则天时期,疆土虽时有变化,但都大于唐朝建国初期。长安在版图上的位置偏西,失去了居中而摄天下的作用。而洛阳西接关中盆地,东连华北平原,自古就被称为天下之中。若就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来说,从洛阳出发,北通幽、燕,西接秦、陇,东达海、岱,南至江淮,距离大体相等。因此,以洛阳为都可以居中而摄天下。

第二是地理上的原因

另一方面,洛阳的地理形势也适宜作国都。洛阳北枕黄河,隔河遥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险峻的伊阙,再南遥峙熊耳、少室诸山;西控崤、函之险;东扼虎牢、黑石等关;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粮食足以自给。故洛阳是一个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势要地。这种险要的地理位置使洛 *** 有制内御外的优越军事条件,也成为洛阳适宜作首都的主要原因。

第三是经济上的原因

再次,就经济原因而言,洛阳所在的关东地区的经济条件要优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关东地区的主体部分是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其西端的三河(河南、河内、河东)地区为伊、洛、河、济四水交汇处,自古以来农业就很发达。安史之乱以前,这里已经成为全国最发达的农业地区。关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间接加强了洛阳地位的重要性。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就体现了洛阳地位的重要和经济的繁荣。孝明帝时期(516—528年)洛阳已经成为整个北部中国的心脏。隋炀帝时期长安只存京师之名,洛阳已成为实际上的都城。

反之,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重要性日益不如关东地区。关中地区的农业经济,本来相当发达,故从西周到唐代,长安屡为建都之地。然而自东汉以来,关中地区的农业经济在全国的重要性便日益下降,加上关中适宜农耕的土地面积有限,随着人口的增殖,统治机构的膨胀,粮食供应成为长安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个途径:一是振兴关中地区的生产;二是从关东及江南漕运更多的粮食到关中。

振兴关中地区的生产面临着不少问题:一是唐朝时期关中的自然条件已非秦汉时期可比。关中在遭受几次惨重破坏,特别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和隋末战乱的破坏以后,水土严重流失,黄土沙化,泾、渭、北洛等河流的含沙量大大增加,灌溉作用日益降低。如唐前期郑国渠的灌溉量尚不及秦汉时代的1/4(P.178)。二是不断增长的人口使有限的可耕地失去负荷的能力,即所谓地狭人稠,耕植不博。高宗武则天时期正处于唐朝人口剧增的时期。据统计,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户数约304万,口数1235万左右;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户数约615万,口数约3714万。66年间,唐朝户、口数分别超过贞观时期的一倍和三倍。关中又是人口最集中的北方腹地,虽然当时关中地区号称沃野,但所出不足以给京师。三是关中地区多王侯权贵,他们在灌溉渠道旁竞造碾石岂,耗费水量,影响了水利灌溉的效能。如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因富商大贾竞造碾石岂,郑白渠的灌溉面积已经从四万余顷下降到一万余顷。高宗后期就常带领百官趋食洛阳。更狼狈的是,永淳元年(682年)四月,因仓猝出幸洛阳,扈从之士有饿死于道中者。

第一个途径行不通,只好转而依靠第二个途径来解决关中粮食危机。但亦非易事。从关东漕运粮食至长安,不仅路途遥远,而且三门峡一段黄河河道狭窄,水势湍急,水下又多暗礁,行船极为困难。漕运付出的代价很大,运输量却十分有限。

为了尽可能地克服三门天险,隋唐 *** 都曾进行过改进计划,但效果并不理想。天皇四年(584年)隋文帝采取自小平(今河南孟津县西北)陆运至陕,然后还从河水,入于渭川,再达于京师的办法漕运粮食。这样虽然绕过了三门天险,但陆运花费很大,而且小平至陕州的陆路必需经过险峻的崤、函山谷,风险也很大。开皇十五年(595年)六月,文帝被迫恢复水运,诏凿底柱,但仍未能增加漕运量。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褚朗凿三门峡为梁,其后杨务廉又凿三门峡为栈道,结果都是徒劳无功。

直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裴耀卿采取分段转输法漕运粮食,这种状况才有所好转。裴耀卿在黄河、运河和渭水交汇处及三门峡东西置仓,漕粮先输入东仓,再开山路八十里,陆运到西仓,最后漕运到关中。这样,即缩短了舟行日期,又提高了运输效率。史载,连续三年,漕七百万石,省陆运佣钱三十万缗。三年即省钱三十万缗,漕运费用之高可以想见。用斗钱运斗米之言不虚也。

另外,唐高宗死后各地的情况更突出了洛阳的优势。当时,燕、代迫匈奴之侵,巴、陇婴吐蕃之患,西蜀疲老,千里赢粮,北国丁男,十五乘塞,岁月奔命,其弊不堪。仅剩关中之地,也顷遭荒馑,人被荐饥。惟有洛阳,g、涧之中,天地交会,北有太行之险,南有宛、叶之饶,东压江、淮,食湖海之利,西驰崤、渑,据关河之宝,同时,太原蓄巨万之仓,洛口积天下之粟。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定都洛阳,既不存在粮食供应困难,又能节省漕运所需的财政开支,不可不谓明智之举。

综上所述,武则天迁都洛阳,是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洛阳的地理形势做出的明智选择,决非仅仅为了避免王氏和萧氏阴魂的纠缠,更非单纯出于荒淫享乐的私欲。武则天迁都洛阳有积极意义,它既适应了政治上改朝换代的需要,又顺应了经济重心东移的历史趋势。




武则帝是武则天吗?
不是,武则天原名叫做武曌,别名武媚娘,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没有这样的武则帝的称呼和帝号

越南武姓的起源
则天皇帝。武丁,子姓,名昭。商朝国君,军事统帅。武丁在位时期,勤于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史称“武丁盛世”。在位59年而卒,祀为高宗。来源一: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①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名为氏...

中国第一位女皇帝是谁?文则天,武则天,文则地,武则地?
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汉族。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 吕后是临朝称制 对外宣称的是代理行使皇帝权力 古代中国在君主制时代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即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行使皇帝权力)称为“临朝称制”。所谓的"称制",应该不只是行使皇帝权力之意...

中国的国花是什么?
据舒元舆《牡丹赋序》说:“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则天)叹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这正说明了武则天的家乡,早就种有许多牡丹,而县品种“特异”,已超过京城的许多品种,因此,将家乡的珍稀品种移到都城来。 后来,武则于在洛阳建立武周神都时,将长安的一些牡丹带到洛阳来,是...

什么是韦后之乱?揭唐中宗皇后韦氏乱政夺权之谜
3. 神龙元年(公元七零五年)正月初二日,张柬之等人发动宫廷政变,捕杀了武则天的亲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迎皇太子李显监国。武则大看大势已去,便在正月初三日让位给李显。4. 中宗第二次即位期间,灾害连年,边患不断。韦后会对中宗说:“十多年的苦难我们已经受够了,现在就要过自由自在的天子生活了...

武姓起源于什么时间?根在哪里?
武姓的起源有六个说法:1. 源自姬姓。约在公元前770年,周幽王被犬戎入侵杀害,西周都城遭到破坏。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在申地被部分诸侯拥立为王,后迁都雒邑,即东周。宜臼因手掌上有“武”字形状的纹路,被赐姓武,其后代以武为姓,这是武姓的正宗起源,主要分布在河南。2. 据《世本》记载,夏朝有...

武则夫之后是谁当皇帝
不是武则夫,而是武则天,武则天之后是唐中宗李显当的皇帝。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李显一生两得立储、一次被废、两次登基,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两番登基的皇帝。起伏波折的帝王生涯,使他的精神遭受极大刺激,称帝以后,政治上无所作为...

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是谁?A.武则天 B.武则地 C.文则天 D.文则地
我认为是文则地

武则天 康熙 慈禧 这三个。。。皇帝,在历史上各自还有什么称呼,比如x...
武则天:则天皇帝 康熙: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皇帝 有称庙号 谥号 年号的 。比如:宋高宗 称庙号 康熙 称:年号 汉武帝:称 谥号

唐朝一共有几个皇帝?一个一个 按顺序说。
中宗李显,李治第六子,李治死后即位,但仅仅2月,被武后所废。705年武后让位与李显,无所作为,被皇后韦氏毒死,时年55岁。睿宗李旦(662-716)(684-690;710-712)在位,在位8年 睿宗李旦,高宗第八子。684年被武后拥立为帝,690年被废。710年其子李隆基剿灭韦后,拥李旦为帝,712年让位与...

东市区19145334536: 武则天迁都洛阳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
邬彭达福: 天授二年(691年)正月,圣神皇帝在万象神宫接受尊号,规定旗帜以赤色为上,定都在神都洛阳.其实,从麟德二年(665年)开始高宗与武后就长期居留在洛阳,除了国家大典之外,很少回到长安. 有史记载,武则天迁都洛阳,是因为她把...

东市区19145334536: 武则天为什么迁都洛阳? -
邬彭达福: 武则天迁都洛阳,是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洛阳的地理形势做出的明智选择.武则天迁都洛阳有积极意义,它既适应了政治上改朝换代的需要,又顺应了经济重心东移的历史趋势. 具体有以下三个原因: 1、政治上的原因 洛阳在政治...

东市区19145334536: 武则天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
邬彭达福: 第一是政治上的原因.当时虽说天下太平,但也存在不稳定因素,山东一带的强盗时时出没,凡官兵到了,他们就骚扰不已,或拦路截车,或挖地为坑,或暗箭伤人.就连高宗要去洛阳休养,路途都难保平安,只好用盗贼头目与官兵一路同吃同...

东市区19145334536: 武则天时都城是在洛阳么? -
邬彭达福: 武则天时迁都,从长安迁都洛阳,称洛阳为“神都”.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迁都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一块石头,一块从水中浮起的石头!洛阳一直都是唐朝的东都,但在武则天时期作为武周的正式都城而存在.

东市区19145334536: 武则天是再什么时候迁都洛阳的? -
邬彭达福: 武则天称制后,于光宅元年(684年)迁都洛阳.她掌权期间,除了长安元年(701年)十月至长安三年(703年)十月住在长安外,一直居住在洛阳.

东市区19145334536: 武则天为何要迁都洛阳
邬彭达福: 迁都洛阳是想自成体系,但是后来她又迁回长安,是 因为她发现在洛阳再次营造一个可以 与长安相媲美的都城几乎是不可能的 事,所需费用超乎预料,因为当时的 长安已经是世界少有的大都市,如果 换做是你,你会抛弃北京的一切经济 文化资源和国际地位,而重新在石家 庄建一个首都吗?

东市区19145334536: 武则天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呢? -
邬彭达福: 因为他要建立所谓大周王朝,西安是大唐首都,建立新朝,一般都要确立新都,西安和洛阳分别被称为东都和西都,其实都是比较重要的统治中心

东市区19145334536: 武则天怎么跑到洛阳登基去了?问一下懂历史的朋友,看完通天神探狄仁
邬彭达福: 武则天是在长安登基,然后迁都洛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