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古代早期与古生代早期造山作用特点对比

作者&投稿:威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亚洲大陆的早期增生~

亚洲大陆的形成经历了整个显生宙地质历史过程,在罗迪尼亚超大陆中,组成现代亚洲大陆的几个主要陆台分散在超大陆西缘(如塔里木和华南)、东缘或东北缘(西伯利亚和华北),或远离罗迪尼亚超大陆(印度)。始于新元古代中期的超大陆裂解为新的洋-陆转换和亚洲大陆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在罗迪尼亚超大陆形过成程中,亚洲的主要陆台有各自独立的演化历史,而只有超大陆裂解并经历了显生宙地质演化以后,组成亚洲大陆的几个主要陆台在经历了几期重大演变以后,于新生代亚洲大陆才最终形成,所以就一个大陆最终完成统一而言,亚洲是一个年轻的大陆。但是,亚洲大陆的雏形从新元古代末至古生代早期就已经开始形成,突出表现在中亚南部,在经历了早古生代造山作用以后,塔里木和华北陆台,及与其相邻的祁连-全吉地块、中阿尔金地块、柴达木地块和北秦岭地块等实现了统一,该陆块群构成北部古亚洲洋和南部古特提斯洋之间的大陆屏障,成为亚洲大陆的中轴。统一的中亚南部陆块群早期地质历史可概述如下:
1)约820Ma基性岩墙群和基性—超基性杂岩的发育[如塔里木北缘且干布拉克基性—超基性杂岩的侵入时代为(817±11)Ma,龙首山金昌超基性杂岩为(827±8)Ma,全吉地块鹰峰辉绿岩墙群为(821±11)Ma,扬子陆台三防基性岩墙群(824±4)Ma,汉南杂岩基性—超基性层状杂岩斜锆石U-Pb年龄为(825.3±2.6)Ma,南澳大利亚Garidner基性岩墙群为(827±6)Ma等](除斜锆石为TIMS/U-Pb年龄外,余均为SHRIMP/U-Pb年龄),指示罗迪尼亚超大陆西缘塔里木-扬子-澳大利亚陆块群所发生的第一幕大陆破裂,造成了该陆块群与劳伦大陆之间的逐步分离,但尚无证据表明塔里木-扬子-澳大利亚陆块群从约820Ma即开始瓦解,彼此之间发生了漂移。新元古代第一和第二冰碛层在组成陆块群的各陆台上的发育(澳大利亚的斯图特冰碛层和马临诺冰碛层、扬子陆台的古城冰碛层和南沱冰碛层、塔里木陆台的贝义西冰碛层和特瑞爱肯冰碛层),说明塔里木-扬子-澳大利亚陆块群至少在635Ma(第二冰碛层的结束时间)前仍然存在。
2)约635Ma以后,塔里木与扬子逐步分离,华北向塔里木漂移,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层位可对比的震旦纪顶部冰碛层(新元古代第三冰碛层),如塔里木陆台北缘的汉格尔乔克组、祁连-全吉地块上的红铁沟组、华北陆台西缘正目观组和南缘的罗圈组等,而在扬子陆台上未见第三冰碛层的发育。
3)新元古代晚期,西伯利亚与塔里木、华北陆台之间的古亚洲洋形成,中亚北部进入“中亚造山带”的演化过程。与此同时,塔里木、华北陆台的南缘步入“中央造山带”的演化历程。
4)“中央造山带”中早古生代的泛华夏造山作用对中亚南部陆块群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央造山带”保留了多条缝合带,现在仍可鉴别的早古生代缝合带有库地、北阿尔金、北祁连、滩间山、昆中、朱阳关-夏馆和商丹等7条缝合带。通过它们的焊接,塔里木和华北陆台及祁连-全吉、中阿尔金地块、柴达木地块和北秦岭等地块之间实现了汇聚,形成环冈瓦纳大陆的中亚南部陆块群。中亚陆块群的形成是中国和亚洲大陆一次十分关键的早期生长过程。
5)“中央造山带”中泛华夏造山作用的证据来自保留的蛇绿岩-弧火山岩残片、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深熔作用、同造山火山-沉积地层组合和同造山深成侵入体等。它们的同位素时代指示这一期造山作用主要发生于寒武纪至奥陶纪。例如,库地蛇绿岩中伟晶辉长岩和石英辉长岩分别为(526±3)Ma和(510±10)Ma、北祁连玉石沟蛇绿岩中辉长岩为(550±17)Ma、昆中蛇绿-混杂岩中的辉长岩为(522.3±4.1)Ma、丹凤弧火山岩年龄为(499.8±4)Ma、二郎坪弧火山岩为(469.7±7)Ma;鱼卡河-沙柳河榴辉岩变质时代分别为(499.6±5)Ma、(484±3)Ma、(473±4)Ma和(466.7±1.2)Ma等;秦岭岩群和金水口岩群的深熔时代分别为(499.3±4.3)Ma和(430.7±9.1)Ma,而同造山花岗岩的时代多集中在500~430Ma之间,少数后碰撞花岗岩可延至400Ma左右(以上为TIMS和SHRIMP U-Pb数据)。最新的同位素年龄数据汇总于表6-4。新的地质学和年代学资料表明“中央造山带”内确实存在强烈而广泛的早古生代泛华夏造山作用。上述早古生代泛华夏造山作用与泛非和加里东造山作用一样,在全球从罗迪尼亚超大陆破裂到联合大陆形成的过程中,是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一次全球重大地质事件。

表6-4 缝合带中的早古生代蛇绿岩、岛弧、弧后盆地及卷入造山带中的构造地层

*数据引自宋述光等(2004),其他均为本书作者所测。
6)新元古代末期莫桑比克洋闭合,东、西冈瓦纳聚合形成冈瓦纳大陆,印度板块成为冈瓦纳大陆的成员,进入冈瓦纳大陆演化阶段;
7)早古生代泛华夏造山作用造成塔里木和华北陆台及祁连-全吉、柴达木-中阿尔金、西昆仑、北秦岭等地块之间的汇聚,形成环冈瓦纳大陆的亚洲中部陆块群;
8)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古亚洲洋及古特提斯洋闭合,西伯利亚陆台、华南及羌塘地块分别与亚洲中部陆块群的北缘、东南缘和西南缘聚合,构成亚洲大陆的大部分;
9)白垩纪冈瓦纳大陆破裂,印度陆台与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分离,并向欧亚板块漂移;
10)约65Ma至40Ma,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亚洲大陆最终形成。
现将亚洲大陆早期增生过程中,涉及本区的地质过程进一步予以阐述:
中元古代末期至新元古代初期形成的罗迪尼亚超大陆,在约820Ma至700Ma期间分别在劳伦、澳大利亚、塔里木-华南之间及劳伦、西伯利亚、波罗的之间裂开,形成古太平洋和原大西洋(Unrug,1996;Pisarevsky et al.,2003)。在新元古代晚期构成由莫桑比克洋、原大西洋、原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及被这些大洋隔开的多个大、小陆块并存的洋-陆格局。新元古代末期至古生代早期是全球洋-陆格局进行调整的重要时期。新元古代末期,由于莫桑比克洋的封闭,东、西冈瓦纳碰撞形成冈瓦纳超大陆;古生代早期也由于原大西洋的封闭,造成劳伦与波罗的之间的联合;而此时在中国三大克拉通之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秦-祁-昆造山系”,奠定了中国大陆之雏形。在中国地质文献中,多将秦-祁-昆造山系中古生代早期的造山过程称为“加里东(期)造山作用”或“加里东造山运动”;由于这次造山作用形成的构造带则称为“加里东造山带”。“加里东造山作用”在中国地质文献中是一个出现频度很高的术语,它反映了古生代早期构造-热事件在中国古陆上的强度和广度。“加里东运动”一词来源于西欧,与原大西洋闭合有关,现在该术语已泛指早古生代的构造-热事件。近几年“泛非造山作用”一词也常见于我国地学文献,一些地质学家提出我国的古生代早期造山作用可能与“泛非造山作用”有成因联系,如Wilde等(2002)根据从“佳木斯地块”孔兹岩系中所获得的约500Ma的变质事件,提出“佳木斯地块”可能来自冈瓦纳大陆的认识。
作者近10多年来在秦-祁-昆造山带及相邻克拉通进行前寒武纪变质地质研究的同时,获得了大量有关古生代早期构造-热事件的地质记录和年代学证据,同时在参与IGCP多个研究项目过程中,考察了加里东造山带和泛非造山带的经典地区。通过三个造山带的初步对比,逐步认识到发生在我国秦-祁-昆造山带中的古生代早期造山作用与泛非及加里东造山作用之间虽然在发生的时间上比较接近,但其地质意义差异很大。同时,这三个造山作用均是从罗迪尼亚裂解到联合大陆形成过程中,全球洋-陆结构调整时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造山过程。作者对此曾专文进行过讨论,并建议使用“泛华夏造山作用”代替我国文献中的“加里东造山作用”一词,以示与经典“加里东造山作用”的区别,其理由在此不再重复。
在研究泛华夏造山作用及中亚陆块群时,以下几点是应予强调的:第一,由泛华夏造山作用形成的中亚陆块群是一个特定时间范围内的联合地质体,是介于古亚洲洋和原特提斯洋之间的大陆岛链,它的生命大致延续于寒武纪(或更早)至古生代末期,它的地理范围,即它所包含的地质体随时间的演化不断有所变化,因此在研究泛中亚陆块群时,应赋予时间维的概念;第二,寒武纪/奥陶纪之交是中亚陆块群最初聚合的时期,经过奥陶纪至志留纪的造山作用,众多陆块和其间的弧盆体系聚合形成最初的中亚陆块群,此时在我国境内至少包括了塔里木、华北克拉通,以及其间的西昆仑、中阿尔金、阿拉善-龙首山、祁连-全吉地块、柴达木和北秦岭地块等,造成这次聚合的造山作用,前人称为“加里东期造山作用”,即是作者建议改称的“泛华夏造山作用”;第三,罗迪尼亚超大陆西缘即劳伦、澳大利亚和塔里木-扬子大陆之间的裂解虽然在820Ma左右即已启动,但现在保存的从南华纪至寒武纪初期发生的裂解作用记录主要为陆内裂解,而洋壳的形成、大陆漂移、俯冲和碰撞作用发生于寒武纪,并延续至400Ma前后,因此“中亚陆块群”中520~400Ma是构造-热事件的频发期,也是“中亚陆块群”形成的最重要时期;第四,“中亚陆块群”随着古亚洲洋在二叠纪末的消亡而被重新组合,组成“中亚陆块群”的大部分地质体与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聚合,并成为联合大陆(Pangea)的一部分,然而此时的华南还游离于联合大陆边缘,直至印支造山运动完成才最终成为东亚的成员;第五,联合大陆裂解后,随着印度大陆向北漂移,新特提斯洋中的地块和新生弧-盆体系不断拼贴至东-西昆仑之上,但此时的东-西昆仑已不再是“中亚陆块群”的成员,而属于欧亚大陆南缘,因此从新特提斯洋打开,进入了一个以印度大陆向北漂移,并逐步与欧亚大陆汇聚的历史,这一段历史已不存在与“中亚陆块群”之间的必然联系。
当界定了“中亚陆块群”的含义后,我们可以看到早古生代造山作用是形成“中亚陆块群”最重要的造山运动,因此我们采纳“泛华夏”一词,建议将我国的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统称为“泛华夏造山运动”。中国古大陆古生代早期多岛-弧-盆系所形成的造山作用,出现呈指状平行或部分交叉的多条由蛇绿(混杂)岩所组成的缝合带,指示多个小洋盆、洋岛、陆岛边缘岛弧及洋内岛弧的存在;同时还出现由先存陆壳组成的规模不等的大陆岛屿,它们在造山过程中可以经受不同程度的变质和变形,从岛屿内部的轻微变质、变形到边缘的强变质、变形,甚至有的陆岛整体俯冲遭受高温、高压变质作用。因此,在这一类型造山带中难以确定主缝合带的具体位置,造山带内组成物质特别复杂,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变质、变形和岩浆活动差异性极大。
“泛华夏造山运动”所波及的“泛华夏造山带”,包括了我国秦-祁-昆造山带中受到早古生代造山作用波及的部分以及原特提斯洋西部。这是全球大陆地质演化中一个非常重要和具有特殊地质历史的多岛-弧-盆体系。当罗迪尼亚超大陆破裂后,东冈瓦纳的聚合,以及东、西冈瓦纳沿东非造山带的缝合,形成了冈瓦纳超大陆。原大西洋的闭合则造成劳伦与波罗的大陆的拼合。而此时古亚洲洋和原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演化,特别是大规模的地壳生长也必然使地球系统产生质的变化。冈瓦纳超大陆及古亚洲洋形成与演化已吸引了国际地学界许多科学家多年的关注,成为新元古代晚期至古生代全球多学科研究的两大重点。然而对介于冈瓦纳与古亚洲洋之间的一个巨大岛链群虽然也开展了研究,但始终未能从全球构造的角度引起国际地学界的高度关注。中国地质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环冈瓦纳的早古生代多岛-弧-盆体系在空间上是连接冈瓦纳超大陆和古亚洲洋的桥梁,在时间上处于罗迪尼亚和联合大陆之间的过渡期,是认识古生代全球构造和地球系统变化的关键地区。从这个意义上讲,“泛华夏造山作用”是早古生代一次重要的具有全球意义的事件。

就中央造山带而言,由于显生宙多期构造-热事件的叠加,事件的地质记录与较大的陆台相比较,显得极不完全,如中央造山带中的全吉一带虽发现了指示大陆壳扩张和减薄的奥长环斑花岗岩,但迄今未发现与其经常共生的块状斜长岩。此外,南华纪经典的冰碛层迄今也未曾发现,而这套冰碛层在塔里木及扬子陆台却甚为发育。指示寒冷性气候的冰碛层仅出露于全吉群红铁沟组,层位上与塔里木陆台北缘库鲁克塔格群顶部的汉戈尔乔克冰碛层相当,时代上属于震旦纪末期。然而,中央造山带中与造山作用有关的构造-热事件却极为复杂,其地质记录则比陆台上丰富得多。表6-2列出了中央造山带中主要地质事件的性质及年代,并进一步总结如下。

表6-2 中央造山带前泥盆纪综合事件表


续表

注:No.1—东昆北金水口岩群变质年龄(460±8)Ma;No.2—堇青石花岗岩的深熔时代(402±6)Ma(张建新等,2003);No.3—茫崖北云母片岩中白云母39Ar-40Ar坪年龄(453.4±8.7)Ma(Sobel等,1999);No.4—西阿尔金高级变质岩峰期变质(450±4.3)Ma(张建新等,1999a);No.5—全吉河钾长花岗片麻岩锆石变质年龄(440±7.5)Ma;No.6~7—甘肃白银厂细碧岩(449±4)Ma、石英角斑岩(445±6)Ma(陆松年等,2002);No.8—阿尔金山榴辉岩(494±66.5)Ma(U-Pb法)(张建新等,1999a);No.9~10—沙柳河及阿莫尼克山榴辉岩(497±10)Ma和(473±4)Ma(陆松年等,2002);No.11—锡铁山滩间山群变流纹岩(486±13)Ma(李怀坤,1999a、b);No.12~13—库地辉长岩(510±4)Ma(肖序常等,2003),伟晶辉长岩;No.14—清水泉辉长岩(522.3±4.1)Ma(陆松年等,2002);No.15—滩间山辉长岩(496±6)Ma(袁桂邦等,2002);No.16~17北祁连玉石沟、熬油沟辉长岩(550±17)Ma(史仁灯等,2004)、(503.7±6.4)Ma(本书);No.18—沙柳河花岗片麻岩SHRIMP U-Pb年龄(917±21)Ma;No.19~23—鱼卡河一带单颗粒锆石U-Pb法年龄(917±25)Ma、(928±18)Ma、(987±93)Ma、(1020±41)Ma(U-Pb法)(陆松年等,2002);No.24~25—阿克塔什塔格基性岩墙群及奥长花岗片麻岩(2351±21)Ma(U-Pb法)年龄(2374±10)Ma(陆松年等,2002);No.26~27—阿卡孜二长花岗片麻岩(2426±46)Ma(U-Pb法),许许沟钾长花岗片麻岩(2358±10)Ma(U-Pb法);No.28~29—德令哈杂岩中斜长角闪岩(2412±14)Ma,二长花岗片麻岩(2366±10)Ma(U-Pb法)(陆松年等,2002);No.30—石包城水峡口英云闪长岩(2670±12)Ma(梅华林等,1998);No.31—阿克塔什塔格英云闪长片麻岩(2604±102)Ma(U-Pb法)(陆松年等,2003);No.32—阿克塔什塔格二长花岗片麻岩(3096±17)Ma(U-Pb法)(陆松年等,2003)。
一、太古宙地质事件
中央造山带内除南秦岭造山带外,迄今未发现经U-Pb同位素年龄证实的太古宙地质体。南秦岭造山带中的太古宙岩层实质上代表了扬子陆台边缘早期地质体,其出露范围较小,除勉-略缝合带北侧新太古代鱼洞子岩群外,张宗清等(2005)最近报道在河南陡岭以南也发现有新太古代岩层的存在。
二、古元古代早期岩浆活动
在中央造山带内唯一记录古元古代早期岩浆活动的岩石记录保存在中阿尔金-祁连-全吉地块的全吉地块中,现被称为“德令哈杂岩”的二长花岗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是组成杂岩的主体,它们的TIMS/U-Pb年龄分别为(2366±10)Ma和(2412±14)Ma。
三、古元古代末期(2000~1800Ma)与造山运动有关的重大事件群
2000~1800Ma期间与造山运动有关的重大事件群在塔里木克拉通及欧龙布鲁克微陆块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其中包括约1900Ma的变质事件、约1900Ma的深熔事件和同造山花岗质侵入体,这些事件无疑表明这一时期造山运动的存在。Rogers认为这一时期的造山运动与Nena陆块群的形成有关,但除Nena陆块群外,其他大陆上这一时期的构造-热事件也相当发育,因此,在研究区内2000~1800Ma与造山运动有关的重大事件群究竟与哪一个大陆有更密切的亲缘关系目前尚难断定。
四、约1800Ma裂解事件
以斜长岩和奥长环斑花岗岩组合为标志的中元古代裂解事件保存在全球许多大陆,其中我国华北陆台也保存了中元古代早期大陆裂解的岩石记录。在华北古大陆上,极好地保存了1.7Ga前后的一系列非造山裂解事件的地质记录,在这一组裂解事件群中,AGMS组合,即斜长岩(anorthos⁃ites)-辉长岩(gabbro)-纹长二长岩(mangerites)-正长岩(syenite)和AMCG组合,即斜长岩(anorthosites)-纹长二长岩(mangerites)-紫苏花岗岩(charnockites)-奥长环斑花岗岩(rapakivi granites)深成侵入体组合可能是进行大陆之间对比的重要证据。AGMS和AMCG不仅存在于华北,而且也赋存于北美和波罗的地盾,只是华北AGMS的时代略老(1.78~1.60Ga),但仍揭示了华北与北美和波罗的之间的相似性。华北古大陆晋冀蒙毗邻地区1.75Ga的基性岩墙群十分发育,它应是探讨古大陆块体之间亲缘关系的另一个重要依据。这一时期的基性岩墙群尚未在其他大陆发现。
中央造山带全吉地块是唯一保存约1800Ma裂解事件的地块,以侵位于德令哈杂岩中的基性岩墙群和鹰峰奥长环斑花岗岩的发育为标志,但迄今为止未能在全吉地块发现AGMS和AMCG组合中与环斑花岗岩共生的其他岩石类型,特别是块状斜长岩。值得注意的是,德令哈基性岩墙群(1852±15)Ma和鹰峰环斑花岗岩(1763±53)Ma的侵位时代均比华北陆台上同一类型的岩石(约1.70Ga)形成时代早了约70Ma,表明当时的华北陆台与中阿尔金-祁连-全吉地块不属于相连的同一陆块,裂解所形成的岩石组合也不是同一时代同一裂解作用的产物。
五、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有关的重大事件群
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及裂解有关的重大事件群在研究区内,特别是柴达木地块和北秦岭地块表现得十分醒目,无疑表明它们处于罗迪尼亚构造域之中。现以北秦岭地块为例,予以简要说明。
新元古代早期同造山期花岗岩侵入体集中分布于北秦岭地块的秦岭岩群之中,这些花岗岩侵入体无一例外地经历了变质、变形而成为片麻岩。这些正片麻岩原划为秦岭岩群,前人已从其中区分出寨根、牛角山、德河、蔡凹等花岗片麻岩岩体,经过近两年工作,我们分别在甘肃天水县北道,陕西太白官山、周至以南涝峪和松树沟超基性杂岩体与富水杂岩体之间的黄土坳识别出新的花岗片麻岩岩体,并应用SHRIMP和TIMS法获得一批精度较高的原岩侵入时代(表6-3),表明它们主要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
北秦岭地块中的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体多呈小的岩体成群分布于秦岭岩群之中,其片麻理与围岩的面理产状一致,同位素年龄介于955~844Ma之间,但多数集中于955~910Ma年龄段。地球化学参数显示钙碱性、富铝、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强烈、铕呈现明显负异常和高场强元素强烈亏损的特点,说明它们的原岩是在同造山构造环境中形成的陆壳重熔型花岗岩。与北秦岭地块相似,在柴达木地块北缘及南缘的金水口岩群中也鉴别出众多新元古代早期同造山构造环境中形成的陆壳重熔型花岗岩。

表6-3 新元古代早期花岗片麻岩的同位素年龄

(据陆松年等,2003)
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在罗迪尼亚超大陆中,塔里木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相连或相邻。按现代地理方位,塔里木南缘与扬子北缘相接的可能性较大,且柴达木地块和北秦岭地块可能夹于其间。其有利的证据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北秦岭地块存在一条新元古代早期花岗片麻岩带,这条岩浆岩带与柴达木地块北缘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带基本可以对比,二者可能原为一条岩浆岩带;第二,北秦岭地块秦岭岩群的原岩组合及地层时代与柴达木地块北缘沙柳河-鱼卡河岩群原岩组合及地层时代相似,两套地层可能是同一时代、相似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中的产物;第三,柴达木地块南缘(东昆北)金水口岩群形成于一种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有可能原为中元古代塔里木克拉通南部大陆边缘,南华纪大裂解使柴达木脱离塔里木,逐步成为游离于塔里木与扬子之间的独立块体,后来卷入了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因此,作者在塔里木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连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塔里木-柴达木(北秦岭)-扬子连接的可能性,即在中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塔里木南缘与扬子北缘之间,夹持着柴达木地块和北秦岭地块,而且柴达木地块在两个克拉通之间的位置与现代方位相比大致旋转了180°。
六、与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有关的重大事件群
一个超大陆形成后的裂解事件群往往比前期的汇聚事件群保存得完整,也更易识别。中央造山带中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有关的裂解地质记录主要保存在全吉和南秦岭地区,而且这些裂解事件与相邻的塔里木和扬子陆台完全可以对比。例如全吉地块大柴旦以西鹰峰一带发育的辉绿岩基性岩墙群、南秦岭新元古代耀岭河群和碧口群裂谷火山岩与相邻陆块的基性岩墙群或新元古代裂谷火山岩系均是820Ma至800Ma裂解的产物。然而,在塔里木和扬子陆台上新元古代裂解表现出幕式特点,除820Ma至800Ma第一幕裂解事件外,约780Ma至750Ma的第二幕裂解也是很强烈的。与相邻陆台相比,在中央造山带内对多幕式裂解地质记录的研究远不如相邻陆台的研究程度。
七、震旦纪顶部冰碛层
新元古代冰川活动记录在中国古陆,特别是扬子和塔里木陆台上保存极好,普遍发育两套冰碛层,其间被间冰期沉积相隔。下冰碛层以湖北峡东地区古城组为代表,上冰碛层以南沱组为代表。然而,在中央造山带内,包括南秦岭的新元古代地层内尚没有公认的与古城组或南沱组相当的冰碛层存在。目前唯一的前寒武纪冰碛层赋存于全吉群红铁沟组,该组与上覆寒武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八、早古生代环冈瓦纳重大事件群
根据现在获得的资料,可以判断中央造山带与泛非造山带不属同一造山带,而是在时代和地理位置上均有差异的两条造山带。前者主要与原特提斯洋—古特提斯洋的演化有关,位于东冈瓦纳北缘,呈近东西向展布,而后者受控于莫桑比克洋的闭合作用,位于东、西冈瓦纳之间,呈近南北向延伸。作者赞同IGCP-369“特提斯洋形成与演化”项目研究成果的观点,即早古生代中国诸陆块位于古亚洲洋与原特提斯洋之间,构成多岛-弧-盆系的东端,而这一多岛-弧-盆系又更接近冈瓦纳大陆,是Peri⁃Gondwana(“冈瓦纳周缘”或“环冈瓦纳”)的多岛-弧-盆系,所以那时的原特提斯洋的规模比古亚洲洋要小得多。

根据前八章的详细叙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研究区内较好地保存了新元古代早期和古生代早期两期造山作用的地质记录,且在塔里木克拉通周缘造山带中,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对新元古代早期造山记录有强烈的叠加和改造。这两期是两种类型的造山作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差异十分明显。表9-2列出了这两期造山作用的主要特点,现分别阐述如下。

表9-2 两期造山作用特点对比表

第一,新元古代早期造山作用最终结束了塔里木大陆的活动状态,完成了从相对活动向相对稳定状态的过渡,是塔里木大陆演化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造山运动。造山作用的地层、变质、变形和岩浆活动的记录在塔里木克拉通上保存相当广泛,但由于后期造山作用的叠加和改造,新元古代早期造山带被肢解和破坏,其保存状况远不如早古生代造山带。

第二,从塔里木克拉通及周缘地块中保存的与造山作用有关的地质记录分析,新元古代早期造山作用前曾发生过陆内裂解,形成双峰式火山岩。与造山作用有关的变质作用及大量酸性侵入体主要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但迄今未发现该时期构造就位的洋壳残片、岛弧火山岩、弧后及弧前盆地沉积层等与俯冲-碰撞过程有关的大量“初始地壳”的产物。与此相反,古生代早期初始地壳在塔里木周边的泛华夏造山带中保存完好。

第三,迄今未发现新元古代早期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变质带,而古生代早期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变质带极好地保存于柴达木地块北缘的沙柳河-鱼卡河带和阿尔金地块的中部。

第四,从现保存的地质记录分析,塔里木大陆的中—新元古代地质演化经历了一个不完整的“威尔逊构造旋回”,其中成洋过程不发育。因此,造山作用具有陆内的特点,即使日后在进一步工作过程中发现洋壳,其规模也难以与奥陶纪洋盆相比;而研究区内的泛华夏造山作用则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威尔逊构造旋回”,奥陶纪洋壳十分发育,洋盆两侧大陆块体则发生漂移。

第五,新元古代早期造山过程没有大规模的地幔直接参与,主要表现为先存地壳的活化再造(reworking),成矿作用相对较弱。但造山作用结束后,南华纪裂解过程中则有较强的壳/幔对流,是一次重要的成矿期。泛华夏造山过程则与新元古代早期造山特点不同,在造山前的多次裂解和成洋过程及俯冲-碰撞,乃至后期崩塌过程中都有强烈的壳/幔交换,成矿物质源源不断从地幔输入地壳,因此泛华夏造山过程也是研究区内最重要的成矿过程,泛华夏造山带是最重要的成矿带。

第六,新元古代早期造山带具有陆块内部造山带的主要特点,即洋盆和与洋壳俯冲作用有关的岛弧火山岩不发育,壳/幔对流较弱,而地壳活化再造作用明显,形成大量的同构造期花岗岩。古生代早期造山带形成的构造背景是多岛-弧-盆系,集中反映了泛华夏造山带的特点,虽然造山带经历了完整的威尔逊构造旋回过程,但它和泛非造山带不同,不是(莫桑比克)大洋闭合后,两个大陆(东冈瓦纳和西冈瓦纳)碰撞过程的产物,因此,不属于典型的陆间造山带。




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是依据什么划分的?
太古代(Ar)在10亿年前;元古代(Pt)在6亿~10亿年。震旦纪Sinian;古生代(Pz)2亿2千500万年~6亿年,寒武纪Cambrian 5亿~6亿年,奥陶纪Ordovician4亿4千万年~5亿年,志留纪Silurian 4亿~4亿4千万年,泥盆纪Devonian 3亿5千万~4亿年,石炭纪Carboniferous 2亿7千万~3亿5千万年,二迭纪Permian 2...

始生代、原生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分别分为什么纪
太古代(Ar)在10亿年前;元古代(Pt)在6亿~10亿年。震旦纪Sinian;古生代(Pz)2亿2千500万年~6亿年,寒武纪Cambrian 5亿~6亿年,奥陶纪Ordovician4亿4千万年~5亿年,志留纪Silurian 4亿~4亿4千万年,泥盆纪Devonian 3亿5千万~4亿年,石炭纪Carboniferous 2亿7千万~3亿5千万年,二迭纪Permian 2...

植物与历史
高级藻类进一步繁盛,微体古植物出现了一些新类型,叠层石在震旦纪早期趋于繁盛,后期数量和种类都突然下降。 再从岩石圈的构造状况来看,震旦纪时地表上已经出现几个大型的、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之上已经是典型的盖层沉积,与古生界相似。因此,震旦纪可以被认为是元古代与古生代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古生代开始 藻类和无脊椎...

远古总共有几个纪?
即早期的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元古宙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显生宙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6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共3个纪。太古代一般指的是地球形成及化学...

古生代划分为哪个6纪?
地球一共分五个代 第一个是太古代(距今4600百万年):那时地壳开始形成.第二个是元古代:出现真核细胞藻类,藻类繁荣.是细菌和蓝藻时代.元古代后期即距今1800百万年的时代叫震旦纪.第三个是古生代:其中距今600百万年的时代叫寒武纪,距今500百万年的时代叫奥陶纪,寒武纪,奥陶纪三叶虫繁荣,是真核...

远古时代靠什么分界,比如三叠纪,白垩纪…… 是以什么划分的?
远古时代靠地质年代分界。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1、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6个纪;2、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中生代、古生代是什么时期,有什么特点?
古生代(Paleozoic era)——地质年代的第3个代(第1、2个代分别是太古代和元古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古生代共有6个纪(Period),一般分为早、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Cambrian 5.4亿年前)、奥陶纪(Ordovician 5亿年前)和志留纪(Silurian 4.35亿年前),晚古生代包括...

中生代、古生代是什么时期,有什么特点?
古生代属于显生宙,上一个代是新元古代,下一个代是中生代。古生代包括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又合称晚古生代。古生代(Paleozoic era)——地质年代的第3个代(第1、2个代分别是太古代和元古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古生代共有6...

前古生代
我国南方未出露古元古代地层。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时,南方的广大地区已成为原始地块,其地层主要为浅变质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以华南地区为代表,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地层广泛分布,为一套以浅变质为主的岩层,厚度大,一般在数千米至万米不等。层位大致与华北的长城系-青白口系相当。由于晋宁运动的...

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还有???
地质时代地质学专业术语,可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个时期。指只能用地质学方法来测定的冰期和冰期以前的时代。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地质作用不同,时代特征也不一样。地质时代的单位为:宙、代、纪、世、期、时。整个地壳历史划分为隐生宙和显生宙两大阶段。宙之下分代,隐生宙分...

金东区18335663214: 新元古代的地质 -
俞诞参松: 与新元古代地质对应的,就是新元古界.新元古界,也是处于泛大陆与泛古洋的第一次演化时期.北秦岭构造带主要由北西西向展布的秦岭岩群、宽坪岩群、二郎坪岩群以及丹凤岩群等岩石地层单元构成.其中的秦岭岩群形成于古元古代(2 ...

金东区18335663214: 嵩山主要地质特征是什么?
俞诞参松: 嵩山地区地层属于华北区豫西分区嵩箕小区,地层出露齐全.几乎出露了华北各时代的所有地层.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五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层序基本齐...

金东区18335663214: 中生代、古生代是什么时期,有什么特点? -
俞诞参松: 古生代(Paleozoic,符号PZ)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时代,开始于同位素年龄542±0.3百万年(Ma),结束于251±0.4Ma.古生代属于显生宙,上一个代是新元古代,下一个代是中生代.古生代包括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

金东区18335663214: 用版块学说分析大兴安岭形成原因 -
俞诞参松: 大兴安岭地区系新华夏系第三隆起代北段之地质带.上元古代时期,系原始海洋的蒙古海漕,属早期地质构造中“五台运动”的产物.古生代时期,在“加里东”地壳激烈运动中,区内出现海陆交汇地层.至石炭纪和二迭纪,经过“海西运动”...

金东区18335663214: 武当山是怎么形成的 -
俞诞参松: 1.中、新元古代裂谷演化阶段(1800M—800M)(M百万年) 在18亿年时中元古代的初期,沿扬子古陆核北缘地壳拉张裂开,形成裂陷槽,双峰式火山岩浆强烈喷发,并间有陆源碎屑物质沉积,组成水下喷发的基性-酸性的火山岩、火山碎屑...

金东区18335663214: 谁能给我发一张完整的地质年代表? -
俞诞参松: 年 代 单 位 年代 符号 各纪年数 (百万年) 距今年数 (百万年) 主 要 现 象 新生代 (哺乳类动物时代) 第四纪 全新世 Qh 1 0.025 更新世 Qp 1 冰川广布,黄土生成 晚第三纪 上新世 N2 62 12 西部造山运动,东部低平,湖泊广布 中新世 N1 早...

金东区18335663214: 地球上历史地质时代是怎样划分的
俞诞参松: 1. 冥古宙(距今45.7亿年——38亿年前):也就是地球形成段时期.此时生物(指数量比较多的生物,不特指最早出现的在数量上较少的原核生物——细菌)还没有出现.在这近八亿年的时间中,人们又把它分成了隐生代、原生代、酒神代、早...

金东区18335663214: 从白垩纪开始.接下来都经历什么史记? -
俞诞参松: v 地质年代表 v 年 代 单 位 年代 符号 各纪年数 (百万年) 距今年数 (百万年) 主 要 现 象 新生代 (哺乳类动物时代) 第四纪 全新世 Qh 1 0.025 更新世 Qp 1 冰川广布,黄土生成 晚第三纪 上新世 N2 62 12 西部造山运动,东部低平,湖泊广...

金东区18335663214: 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古生代各纪的海陆变迁有何异同 -
俞诞参松: 下面是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发生在下扬子区的三叠纪海侵是一次重要的地质事件,从此本区与我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一起整体转为大陆环境,除了黑龙江省三江地区晚三叠世—侏罗纪仍发育海陆交互地层之外[1],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

金东区18335663214: 五岳各个山的岩石类型 -
俞诞参松: 1、泰山的岩石类型是变质岩. 2、华山的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3、衡山的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4、嵩山的岩石类型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5、恒山的岩石类型是石灰岩. 一、泰山地质特点 1、泰山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以断裂为主,其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