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及油气生成史分析

作者&投稿:秋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和油气生成期~

在阐述烃源岩以及生烃能力的基础上,进而分析烃源岩有机质的热演化阶段,判定油气的成熟期,这是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
1.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阶段
西湖凹陷研究层有机质向油气生成方向转化是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发生的一个连续过程,是在沉积层随着沉积盆地下沉埋藏深度增大的过程中发生的。研究表明:这种转化过程大体可分为生物作用、热催化转化和热裂解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有机质经生物化学作用改造形成生油母质———干酪根,并生成生物化学成因的天然气;第二阶段,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干酪根在相应温度、压力作用以及催化剂的参与下生成石油烃类,这是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第三阶段,形成石油烃类的残留干酪根在高温下裂解并产生气态烃,是生成天然气的主要阶段。根据B.A.索柯洛夫的意见,温度在70~250℃之间,导致烃类主要物质生成的热催化作用进行得十分活跃,温度在70~150℃范围内,形成和保存的是液态和气态烃;温度在150~250℃范围内,则引起复杂烃类的破坏和以甲烷为主的气态烃的聚集,因此,将温度150℃作为石油的“死亡线”。但据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生油岩的成熟度与石油烃遭受破坏时的温度不是绝对的,门限温度与门限深度在不同沉积盆地也不尽一致,这与生油岩的年代、有机质类型有关。生油岩年代愈老,门限温度和门限深度愈低;腐泥型比腐殖型生油岩所需的温度要低。
原地矿部海洋地质综合研究大队等以藿烷构型、岩屑气分析资料,饱和烃奇偶优势,生油势的最高热解峰温和岩石热模拟等资料为依据,将西湖凹陷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划分原油、湿气和干气生成三个演化阶段,并以镜煤反射率Ro值作为划分有机质热演化阶段的指标。当Ro值达到0.55%时,进入生油门限,液态烃开始大量生成,气态烃很少。当Ro值达到1.3%时,进入生成湿气门限,液态烃产出量很少,而气态烃大量产出,且液态烃开始分解,裂解为气态烃。当Ro值达到2.2%时,进入生成干气门限,此界线是依据热模拟资料中气态烃的产出量外推获得的。
2.西湖凹陷研究层Ro值分布和油气生成的门限深度
根据镜煤反射率为指标划分的西湖凹陷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和构建的Ro值与深度相关曲线方程,笔者采集了570个Ro值,以生成油气、湿气、干气门限的3个Ro值绘制了等Ro值深度分布系列图,用以展示凹陷进入生油气门限的分布态势和确定凹陷不同地区生油气门限的深度。由图6-22可知:

图6-22 等Ro值深度分布系列图

从3个等Ro值揭示的深度分布态势的整体上看,构成等Ro值深度等值线分布的几何形态和深度值增降变化趋势十分相似。
等Ro值深度高值区均由凹陷东部朝西部呈NE-SW方向递降变化,等Ro值深度差的变化范围为1000~2000m;随Ro值的增大,深度差值具有拉大之势。
保俶斜坡中南段的平湖构造带均为等Ro值深度高值区,但当Ro值为2.2%时,在浙东长垣南段的苏堤构造带亦形成等Ro值深度高值区;浙东长垣北段的龙井构造带均为等Ro值深度低值区。
生油门限深度变化区间为2100~3000m。浙东长垣的龙井构造带、西冷构造带北段的生油门限深度为2100~2200m;西冷构造带南段的为2300~2400m;苏堤构造带的为2200~2400m;三潭深凹的为2500~2700m;白堤深凹的为2200~2400m;保俶斜坡平湖构造带的为2700~2900m,其北为3000m,为生油门限深度的最高值。
湿气门限深度变化区间为3800~5400m。浙东长垣的龙井构造带门限深度为3800~4200m,西冷构造带为4200~4800m,苏堤构造带的为4900~5000m;三潭深凹的为4200~4800m,柳浪构造带为4200~4600m;白堤深凹的为3900~4800m;保俶斜坡平湖构造带的为5200~5400m。
干气门限深度变化区间为5000~7200m。浙东长垣的龙井构造带门限深度为5000~5400m,西冷构造带为5400~6200m,苏堤构造带的为6600~7000m;三潭深凹的为5600~7000m,柳浪构造带为5600~6000m;白堤深凹的为5200~7000m;保俶斜坡平湖构造带的为6600~7200m。
3.油气生成期
根据上述Ro值和生成油气的门限深度,以西湖凹陷研究层在地史过程中恢复计算的厚度顶板埋深为准,判定凹陷由西至东次级构造带的油气生成期。
(1)平湖组烃源岩:保俶斜坡在晚中新世进入生油门限深度,持续到第四纪为主要生油期,未进入生成湿气门限深度。三潭深凹在中中新世进入生油门限深度,晚中新世为主要生油期。毗邻三潭深凹北部的柳浪构造带在上新世进入生成湿气门限深度,持续到第四纪;南部的秋月一井一带在第四纪进入生成湿气门限深度,而孤山一井一带则未成熟。浙东长垣在早中新世进入生油门限深度,中、晚中新世为主要生油期。长垣的龙井、西冷构造带在上新世进入生成湿气门限深度,第四纪为主要生成期;而苏堤构造带未达到生成湿气门限深度。白堤深凹北部在早中新世进入生油门限深度,中、晚中新世为主要生油期;上新世进入生成湿气门限深度,第四纪为湿气主要生成期;而深凹南部在早中新世进入生油门限深度,持续到第四纪,未达到生成湿气门限深度。
(2)花港组烃源岩:三潭深凹北部的柳浪构造带和南部的秋月一井一带在晚中新世进入生油门限深度,但南部的孤山一井一带在上新世进入生油门限深度。浙东长垣在晚中新世进入生油门限深度,上新世至第四纪为主要生油期;白堤深凹与浙东长垣的生油期相同。其他构造带均未达到油气生成门限深度。
(3)龙井组烃源岩:三潭深凹北部的柳浪构造带在上新世进入生油门限深度。其南部的秋月一井一带在第四纪进入生油门限深度,浙东长垣北部龙井构造带在第四纪进入生油门限深度。其他构造带均未达到油气生成门限深度。

(一)蒂索(Tissot)经典油气生成演化模式
蒂索经典油气生成理论可概述为:油气形成的历史为烃源岩随埋藏深度增加的历史,油气生成的过程主要包括成岩作用、深成热解作用和后成作用3个阶段(图5-25)。
成岩作用阶段: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产生大量甲烷(生物气)和未熟油,在这一阶段中,生物聚合物中氧的消失特别重要,首先生成的油主要是高分子的富含杂原子(N、S、O)的化合物,特别是胶质和沥青质;同时生成 CO2 和 H2 O。

图5-23 热模拟产物中不同碳数烃量和岩石生烃潜力(S2 )与压力关系图


图5-24 灰岩热模拟液态烃产物中正构烷烃分布图

深成热解作用阶段:包括生油带和湿气带。随埋深和温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键断裂,例如醚键和一些 C-C键,烃类分子从干酪根(尤其是脂肪链)和早先生成的 N、S、O化合物中产生,亦即生油窗阶段;随着埋深和温度的继续增加,C-C键的断裂发生更加频繁,影响着烃源岩中已经生成的烃类和干酪根。经过这种裂解生成了轻烃类,同时它们在烃源岩和石油中的比例迅速增加。由于生成轻烃的动力学作用和干酪根结构的变化,甲烷很快成为释放出来的主要化合物。

图5-25 蒂索经典油气生成演化模式图

后成作用阶段:经过深成热解作用大部分可分解的物质消失以后,干酪根的结构发生了更大变化,变成具有更高程度的有序排列体。但在后成作用阶段并没有大量的液态烃从干酪根中产生,生成的主要是气态烃,尤其是甲烷;大量的液态烃也可能是已生成石油的裂解产物。
烃源岩的生油气性主要取决于有机质的原始特征和热演化程度。许多沉积盆地中大量资料的总结清楚地表明(图5-26),由海相或湖相原地生成的有机质,包括沉积物中活的微生物所形成的干酪根(Ⅰ类或Ⅱ类,富含脂肪基),可生成大量的沥青,如在巴黎盆地中为180mg/g有机碳,在犹因塔盆地中为200 mg/g有机碳;而由大量陆地植物碎屑所形成的干酪根(Ⅲ类,富含芳基和含氧官能团)只能产生少量的沥青,如在杜阿拉盆地中为100mg/g有机碳。由相同的有机质所产生的油和气的分布关系取决于其受热史,烃源岩成熟度是控制油气组分差异的重要因素。
(二)油气生成演化的控制因素和超压条件下油气生成演化模式
油和气是烃源岩中的干酪根通过连续的化学反应生成的,这些反应一般受反应动力学机制所控制,即温度、时间和压力,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相互制约的,但温度、时间和压力所起的确切作用必须加以区别。
温度和时间各自对烃类生成的影响已在实验室的模拟实验中进行了研究,巴黎盆地下托阿尔统页岩不同加热时间和温度的模拟实验结果列于表5-5,长时间(90、180和270天)样品的实验结果,220℃时所生成的量约为180℃时的3倍,温度的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图5-26 两种不同类型干酪根生油潜量对比图

表5-5 巴黎盆地下托阿尔统页岩不同加热时间和温度所生成的烃量


压力对烃源岩热演化起着抑制作用,这可从干酪根的结构及压力对其作用的结果进行解释。众所周知,干酪根是一种由杂原子键或脂肪链联结稠环核所组成的大分子,不同类型干酪根中脂肪链、环烷烃环和芳香环所占的比例不同,Ⅰ型干酪根含有大量脂肪链和少量芳香环,Ⅱ型干酪根含有较多的芳香环和环烷烃环,Ⅲ型干酪根主要含稠合的多环芳香化合物及含氧官能团,只含少量的脂肪链。图 5-27 为巴哈(Behar)绘制的Ⅱ型干酪根在早期演化阶段和演化至裂解阶段末期的分子结构示意图,可形象地展示干酪根分子的结构。超压的作用使杂乱的干酪根分子排列更无序化,光学特征表现为热演化无进程,脂肪链的断裂发生的少,对应的油气生成量小。

图5-27 不同演化阶段Ⅱ型干酪根的分子结构示意图

综上所述,在超压存在的情况下,烃源岩的生油率曲线将下移,油气生成演化模式图示于图5-28。

华北地区古生界烃源岩经历了长达数亿年漫长的地质热演化历史。古生代为初期热演化生烃阶段,整个华北地台以面式升降为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基本相同。进入中生代以后,随着区域隆升、沉降活动加剧,地台活化,各区块中生界沉积地层薄厚不一,源岩热变程度出现较大差异;特别是在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受差异块断活动的影响,使得古生界地层在东部地区支离破碎,埋藏深浅不一,加之局部岩浆作用频繁,各区块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差异更为明显,油气生成历程更为复杂多样。总观全局(表3-2-12),现今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和油气生成有如下特点。

1.总体上东西分区,南高北低

西部鄂尔多斯坳陷区和沁水块坳烃源岩整体热演化程度比较高,Ro值一般在1.5%~3.0%之间,Ro>1.8%的高变质区占两个块坳区总面积的70%以上,Ro值在0.6%~1.3%的低变质区仅分布在鄂尔多斯东北部及西部(前印支期隆升区)边缘,占不到坳陷区总面积的13%。

南华北地区济源—开封—永城一线,实测Ro值最高达6.10%,位于Ro>2.0%等值线圈定的高变质源岩分布区,占块坳总面积的50%以上。并以此为中心,呈对称环带状向四周递减,至东濮块坳北部,徐州、宿州、淮南和襄城-沈丘块坳东南部,Ro值降低为0.6%~1.0%。

渤海湾坳陷区烃源岩总体热演化程度,较以上两个地区明显变低。Ro值一般在0.6%~1.8%之间,在区域上过成熟区与低成熟区相间排布,Ro>2.0%的过成熟源岩分布区占不到坳陷区总面积的20%,多出现在中、新生代沉积中心部位。海西期以后的古隆升区约占东部总面积的40%,Ro值一般在0.6%~0.8%之间,多停滞在古生代末期的热演化阶段。

2.垂向上两套烃源岩热变程度相近,并保持连续的热演化序列

由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煤系源岩和下古生界奥陶系灰岩(表3-2-13、表3-2-14)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对比所示:①同一地区,两套源岩实测Ro值非常接近,在纵向上形成比较连续的热演化序列。上古生界煤系源岩热变程度高的地区,下古生界灰岩热变程度则更高;反之,缺失上古生界或上古生界热演化程度较低的古隆升区,下古生界灰岩热变程度也较低。②两套烃源岩在垂向上的热演化差异,以镜质体反射率Ro值衡量,一般在±0.2%左右,表明两套源岩所经历的热演化进程完全一致。

表3-2-13 华北地区各区块山西组有机质成熟演化范围

续表

表3-2-14 华北地区下古生界中奥陶统灰岩热变程度

3.古生界烃源岩演化在时间上可分为两大阶段

1)古生代—三叠纪深成演化阶段

据程克明、钟宁宁等(1996)系统研究结果,华北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四种演化成因类型,并具有五种古地热-有机质热变系统(表3-2-15)。油气生成高峰期主要发生在前燕山期,主要依据是:

表3-2-15 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历史阶段

第一,全区石炭-二叠系的最低煤种牌号为长焰煤—肥煤,不存在褐煤;在古生界源岩沉积后长期隆升—岩浆活动较弱的地区,如冀东唐山地区、临清西部巨鹿地区、鲁西隆起区,冀北隆起区、大同-静乐块坳、鄂尔多斯西缘的石嘴山-青铜峡-固原地区、东北缘的东胜-府谷地区和南华北的徐淮块隆、合肥块坳,镜质体反射率Ro值一般多在0.6%~0.8%之间,tmax值为424~442℃,色变指数T.A.I值≤3。表明中生界三叠纪末期,古生界烃源岩已全部成热,并进入低成熟—成熟早期生烃阶段。

第二,三叠系沉积厚度大的地区,烃源岩整体热演化程度高。由(图3-2-13)和表3-2-12、13所示,沁水块坳,鄂尔多斯中南部及南华北地区的济源—开封—太康一带,三叠系沉积厚达2000~3700m,为早中生代的沉积中心区。现今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也在全区表现最高,Ro值普遍>2.0%,最大值为4.0%~6.0%。而渤海湾、鲁西、徐淮、襄城—沈丘、合肥以及鄂尔多斯西北缘,三叠系厚度<500m,烃源岩现今Ro值一般只在0.6%~1.2%之间。据TTI法和康南公式推算,沁水-济源-太康等高热变源岩区,在三叠纪末古生界Ro已达到1.2%~1.75%,基本上进入常规生油高峰后期———凝析油湿气阶段。

图3-2-13 华北地区三叠系等厚图

上述结果表明:三叠纪时期,是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最活跃的时期,也是一次油气生成的高峰期。在总体上奠定了现今华北地区古生界源岩有机热变程度东西分区、南高北低的基本面貌。

2)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差异演化阶段

这阶段主要发生在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断陷区内,变质作用明显,使古生界源岩发生了二次成烃。

区域构造演化史研究结果证实,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在华北东部地区表现最为强烈,差异块断活动造成构造的分隔性,中、新生界沉积厚度变化极大,古地温场的不均衡性愈加明显。对于大部分地区古生界烃源岩而言,由于前一阶段奠定的有机质变质程度甚高,新生界厚度尚未达到补偿古地温所需的厚度,实际上有机质成烃演化已趋于停滞。但在古生界原始煤级较低,而且新生界沉积厚度较大的断陷内,发生了二次深成变质作用,使古生界烃源岩再度演化生烃,主要表现如下。

(1)平面分布上,东部地区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随新生界地层增厚而变高。在东濮、黄骅、文安、济阳、临清等第三系断槽区,古生界烃源岩热变程度,由其原始背景值Ro≈0.6%~0.8%分别升高至1.3%~1.8%,并由断槽中心向周边Ro呈环带状递减。但总体而言,这种二次深成变质生烃区的范围,被块断格局和沉降深度所限定,不呈大面积连续分布。这是东部地区与鄂尔多斯坳陷区生烃条件最显著的差异之一,从而决定了两者之间资源分布特点和规模的差别。

(2)纵向上具有“两段式”重叠热演化特征

秦建中等(1991)对苏桥-文安地区C—P煤层、炭质泥岩,以及老第三系暗色泥岩镜质体反射率Ro值随埋藏深度变化关系对比研究后发现:当埋深>2900m时,C—P煤系Ro值随埋深增加变质程度增大的热演化曲线斜率,与老第三系源岩Ro-深度曲线斜率趋于一致,少数样品点由于受岩浆烘烤,热变程度很高,但不影响古生界总体热演化曲线的形态。特具意义的是,当埋深<2900m时,老第三系的曲线斜率与>2900m时曲线斜率一致,而C—P煤系曲线斜率趋近于零,即在<2900m深度范围内Ro值保持在0.6%左右,并不随埋深增加而增加(图3-2-14、3-2-15)。这表明:①苏桥地区上古生界源岩在前第三纪曾经发生过一次生烃作用,当时的有机质成熟度Ro=0.6%;②在新生代二次深成变质过程中,它并不随着原来一次生烃的热演化轨迹继续生烃,而是埋藏到一定深度范围后,其Ro值沿着第三系源岩热演化轨迹演化,发生二次生烃作用,而且二次生烃量,足以形成目前苏桥地区相当规模的原生油气藏。

张春荣等(1995)在研究济阳块坳下古生界碳酸盐岩Ro值随埋深二次成烃演化,朱家蔚、许化政等(1987)对东濮块坳煤系二次成烃演化;程克明等(1996)对黄骅块坳古生界二次成烃演化(图3-2-15);韩云生等(1992)对倪丘集断陷石炭二叠系煤系二次演化生烃研究,也均发现类似于苏桥地区的情况。这表明古生界二次生烃作用在华北地区具有普遍现象。

4.四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生烃区

(1)中生代以来持续沉降型深成变质作用

如鄂尔多斯坳陷区、济源块凹、丘县块凹等。这些地区中生代以来的沉积演化基本相似,T—K1总的厚度约5000~6000m,K2—E济源<6000m、丘县>7000m。

图3-2-14 苏桥地区C—P、E 镜煤反射率随深度变化图

图3-2-15 黄骅块坳 镜煤反射率随深度变化图

丘县块凹烃源岩变质程度基本上受埋深所控制,三叠纪末Ro在0.6%~0.7%之间(据巨鹿地区钻井资料),而到中生代末(K1末)Ro在2.32%左右(据馆深1井资料),丘县块凹深洼部位由于K2—E厚度巨大,推测Ro可达4.0%以上。

同样的埋深条件,如果在正常地温梯度情况下,中生代末煤系Ro值可达到2.5%~3.0%,但济源块凹目前已达到6.0%,这除了中生界之上又沉积了5000~6000m的新生界地层,使其烃源岩有机质进一步演化变质以外,还与本区以断裂为通道的地下水热液活动和岩浆侵入烘烤变质作用有关。

(2)在第一阶段深成变质作用基础上,叠加有岩浆热液变质及岩浆烘烤作用引起的烃源岩有机质进一步演化。

如济源-太康块坳、沁水块坳等。

地下水热液变质作用,其热源来自地球深部的岩浆库或上地幔,以深断裂作为深部岩浆和热流上涌通道,并为地下水深循环提供了条件。以此因素形成的高变质带位于南华北北缘济源—开封—永城一线,与焦作-商丘深断裂毗邻,并出现了济源-郑州、开封-兰考、永城三个无烟煤高变质圈闭(图3-2-16)。这种高变质圈闭往往位于与北北东向断裂与焦-商断裂交叉部位,反映了断裂、岩浆、地下水深循环作用的相互依存关系。

图3-2-16 南华北地区山西组有机质成熟度分布示意图

岩浆热变质作用是岩浆体与烃源岩接触直接烘烤而形成的热变质系统。这种变质作用在沁水块坳表现较为突出,据地面调查及磁力资料,发现航磁ΔTa图上于盆地边缘的太原西山、阳泉、襄垣、阳城、霍县、祁县等出现一系列磁力高(图3-2-17)及在沁水块坳内部由高精度磁力测量发现的沁县-张店正磁异常体。这些均反映出岩浆岩存在的可能,其中祁县磁力高已被钻井和地震资料证实为燕山期侵入体(二长岩),其刺穿石炭系底界的面积达200km2以上。

由于火山岩侵入的不均一性,造成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在平面上差异较大。如沁水块坳东部Ro值一般>2.0%,西部介于1.0%~1.5%之间,北部太原—阳泉及南部晋城—阳块一带Ro高达3%~5%。

除沁水块坳以外,在华北其他地区燕山期侵入岩体也较普遍,但岩体规模不大,因此影响范围也不大。如北京西山、太原、西山、邯邢煤田、沧参1井、鲁西及徐淮隆起区的局部侵入体等,这些侵入体造成了煤系地层局部高变质圈闭。

(3)喜马拉雅期为主的二次生烃区

主要出现在渤海湾坳陷区的黄骅、文安、东濮、济阳和临清东部地区,以及南华北的商丘-黄口、襄城-沈丘等块坳。其共同之处是,前第三纪原始成熟度较低,Ro背景值多在0.5%~0.8%之间,残余生烃潜力较大,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的差异块断活动,使古生界源岩再度被深埋,发生二次深成热变质而大量生烃(表3-2-16)。所不同的是,由于各区二次生烃的起点条件(如一次生烃后的Ro值等)不同,加载在古生界烃源岩上覆的新生界厚度不一,加上局部地区岩浆岩侵入体的烘烤,使各地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和生烃产物略有差别。在黄骅、文安、商丘-黄口和襄城-沈丘等块坳,源岩二次热变程度稍低,多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生烃产物以常规油、轻质油和湿气为主。东濮、济阳和临清等块坳,源岩二次热变程度较高,多处于高成熟—过成熟早期阶段,生烃产物以湿气和干气为主。

图3-2-17 沁水块坳Ro异常与岩浆岩体及深部磁异常的关系

(4)印支期后的持续隆升区

主要出现在鲁西、冀北、徐淮、邢衡隆起等地,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和生烃作用主要发生在古生代—早中生代,由于其古埋藏深度浅,原始煤级和现今煤级都比较低(Ro=0.6%~0.8%),加之新生界加载厚度薄,也难以具备二次生烃的基本条件。

总起来看,华北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峰值期具有西南早,东北晚,多期叠加的特点。鄂尔多斯、沁水、济源-太康等一次生烃区,油气的富集成藏有赖于燕山期以后的保存条件。渤海湾等二次生烃区油气富集成藏,一是取决于二次生烃规模,二是储盖层条件。印支期以来的持续隆升区,由于其生烃时期早,热演化程度低,总体上对油气富集成藏不利。

表3-2-16 华北古生界烃源岩二次生烃条件对比表




南沙中部海域油气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 南沙中部海域 源岩 储集层 盖层 有机质热演化 1 引言 南沙中部海域岛礁、暗沙、浅滩密布,地形复杂,水深较大,被称为航海的“危险区”。由于南沙群岛主要的岛礁分布在此海域内,又与周边国家有主权之争,其战略性地位显得十分重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外在该海域尚未系统开展以油气勘探为目的的综合地球...

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特征
(2)石炭-二叠系有机质热演化阶段 济源凹陷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自沉积以来,经历了长期、断续、复杂的演化,其中热演化的差异主要出现在三叠纪之后,尤其是在J3—K1和E的沉积过程中。根据该区热演化历程和差异的状况,热演化史可划分为一次深埋中低变质阶段(C2—T3)、燕山期岩浆热变质阶段(J—K)、二次深埋高...

有机质早期演化的化学组成特征
烃源岩有机质演化的化学标志有很多,从干酪根元素组成、岩石热解参数到可溶有机物中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以及某些生物标志物异构化参数等都可作为其“化学指标”。和来源于单一显微组分的光学指标不同,化学指标是“平均化”的有机质化学组成和性质的体现。所以,它易受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沉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是,...

压力对烃源岩作用的机制探讨及超压条件下油气生成演化模式
烃源岩的生油气性主要取决于有机质的原始特征和热演化程度。许多沉积盆地中大量资料的总结清楚地表明(图5-26),由海相或湖相原地生成的有机质,包括沉积物中活的微生物所形成的干酪根(Ⅰ类或Ⅱ类,富含脂肪基),可生成大量的沥青,如在巴黎盆地中为180mg\/g有机碳,在犹因塔盆地中为200 mg\/g...

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生烃条件静态评价
图4-2-18 华北东部奥陶系碳酸盐岩有机碳含量等值线图 图4-2-19 华北东部寒武系碳酸盐岩有机碳含量等值线图 图4-2-20 华北东部奥陶系峰峰组碳酸盐岩有机碳含量等值线图 图4-2-21 华北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碳酸盐岩有机碳含量等值线图 3.有机质类型 华北东部寒武系—奥陶系源岩有机质生源为低等植物菌藻类和...

热演化参数筛选
饱和烃色质双金刚烷XMD指标和干酪根颜色等参数,作为评价下古生界海相源岩热变程度的主要指标。根据程克明、钟宁宁(1996)等研究结果,上述参数与常规的陆源镜质体反射率Ro等效换算关系式为:华北古生界石油地质 据此,我们可以将上下古生界两套不同类型的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使用同一标准对比研究。

优质烃源岩生烃特征及其机制
半咸化优质烃源岩以济阳坳陷沙三下亚段为代表,其自然演化地球化学剖面如图2-29所示。 未成熟阶段,埋深小于2200m,镜质体反射率<0.40%,氯仿沥青A\/TOC、总烃\/TOC均较低,有机质演化程度较低。 低成熟阶段,埋深2200~3000m,镜质体反射率0.40%~0.50%,氯仿沥青A\/TOC和总烃\/TOC均开始缓慢增加,但增速较小,...

扬子自由陆块期烃源巨系统问题讨论
扬子下古生界油气系统,经历多期次构造变动,就不能用简单的常规观点来对待,或轻易予以否定。近来,许多文章中把南方海相油气寄希望于新生代断陷深埋的 “二次生烃,晚期成藏”。这只是复杂问题的一个方面。事实上,扬子陆块下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到晚期已普遍很高,杨斌[263]等和陈能贵...

丰富的烃源岩为油藏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物质基础
有机质类型为腐植-腐泥型,烃源岩展布呈北西—东南向倾斜的葫芦状。发育多套烃源岩,其中长7段烃源岩分布面积最广、有机质丰度最高、生烃潜力最大、有机质热演化最高、生烃强度最大等特点。长7段烃源岩最大生烃灶主要有3个带(图7.1):一个是定边—姬塬—吴起一带;第二个是华池—...

侵入岩附近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在透射光下显示不透明、无荧光,主要为沥青质、显示各向异性,表明有机质受过高温影响,生烃潜力已经丧失,仅留下紧密排列的芳香环而成为残碳;在距侵入体18.4~38.1m之间,源岩为高成熟,其中的有机质热蚀变也很显著,镜下见暗褐色荧光,主要为无定形体、角质体和沥青体等,沿裂隙分布有较多的沥青,说明有机质已过了...

西峰区19349091613: 简述有机质的热演化模式及各阶段的特征 -
剧媚血栓: 烃源岩加水热压模拟实验和自然演化剖面实测部表明,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热演化可分为3段:未成熟-低成熟阶段(Ro小于0.8%)随成熟度的增加有机碳含量及生烃潜量交化不明重;在成熟阶段中晚期(Ro为0.8%-1.3%)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量随成熟度增加逐渐降低,其根本原因是油气不断大量生成和排出;在高成熟-过成熟阶段随成熟度的增加有机碳含量变化又不明显.未成熟-低成熟阶段到高成熟阶段,有机质丰度明显降低,需要进行原始有机碳含量的恢复.经不同类型源岩对比,恢复系数与生排烃潜力、干酪根类型、成熟度和有机盾含量等因素有关,而与岩性关系不大.展开全部

西峰区19349091613: 烃源岩的介绍 -
剧媚血栓: 烃源岩(source rock)也叫生油岩.2113法国石油地质学家Tissot(1978)等定义烃源5261岩4102 为:“富含有机质、大量生成油气与排出油气的1653岩石.”回 烃源岩是一种能够产生或已经 产生可移答动烃类的岩石.

西峰区19349091613: 石油中的正构烷烃为什么一般比异构烷烃高 -
剧媚血栓: 原油是由数目众多的烃类和非烃类化合物所组成的混合物,其物理性质 和化学性质都与其化学组成有密切的联系,在油气地球化学中,常将原油的 族组成分为饱和烃、芳烃、非烃(胶质)和沥青质.原油的族组成与其母质 类型、热演化程度和...

西峰区19349091613: 油气成烃模式是什么?
剧媚血栓: 有机质向油气转化油气成烃模式可分为四个阶段:生物化学生气阶段、热催化生油气阶段、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深部高温生气阶段.1.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当原始有机质...

西峰区19349091613: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地质异同 -
剧媚血栓: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地质特征在圈闭条件、储层特征、源储配置、成藏特征、渗流机理、分布和聚集等方面与传统石油地质学存在明显差异(表1-3). 图1-5 全球油气田发现与储量规模变化 图1-6 全球油气田发现地表条件统计表1-3 非常规石...

西峰区19349091613: 请解释一下,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田分布规律.急急急!!!奉上全部分数! -
剧媚血栓: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分布规律总结如下:(1)首先,从油气分布构造区域上看,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伊陕斜坡上,该构造单元构造平缓,大致呈现由东向西倾斜约1o左右的,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2)盆地内主要发育两套...

西峰区19349091613: 有机质演化阶段的划分在生油层评价中有什么作用 -
剧媚血栓: 1、标准层: 岩性特殊、岩层稳定、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岩层.2、干酪根: 油母质,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3、生储盖组合: 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在时间、空间上的组合形式或配置关系.4、石油...

西峰区19349091613: 还原剂与还原作用 -
剧媚血栓: 风化带中U4+要变成U6+才能迁移,而成矿作用正好相反,迁移着的U6+要变成U4+才能聚集成矿.砂岩型铀矿中能使U6+变成U4+的还原剂有炭化植物碎屑、黄铁矿(白铁矿)、H2S和油气等(见第八章). 图9-18是根据石油、煤炭等方面的资料所作的2081地区—2082地区的基本等深线图,研究区显示了塔北凹陷、准棚凹陷、准宝力格凹陷、吉托勒凹陷、呼格吉勒图凹陷、格日勒敖都凹陷等,目前砂岩型铀矿的勘探主要在塔北凹陷和准宝力格凹陷中.石油部门在塔北凹陷作过详查,马尼特坳陷两套烃源岩K1bt和K1ba总有机炭的含量在1.66%~3.48%之间,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杜金虎,2003).根据二连盆地有机质热演化阶段的划分,未成熟阶段

西峰区19349091613: 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
剧媚血栓: 石油地质工作者在野外和室内的科研中,常利用主力烃源岩生排烃期法、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法、油藏饱和压力法和圈闭发育史法等,对所勘探和开发的油气区和油气藏,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研究,确定其油气成藏期,对进一步指导油气勘探...

西峰区19349091613: 页岩气及其特点 -
剧媚血栓: 页岩气是指赋存于富有机质页岩及其夹层中,以吸附和游离状态为主要赋存方式的非常规天然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与其他类型天然气藏相比,页岩气具有如下显著特点: 1)页岩气主要分布于富有机质泥页岩地层中,由地层中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