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档: 古代汉语郭锡良编著上策答案

作者&投稿:漫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古代汉语》(郭锡良等编著)(上中下三册)的课后答案。~

古代汉语答案(上) 一、 名词解释:(10分) 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的几个意义有关联的意义。 笺:对毛传的补充和修订。 读为:一种注音的方法,常用本字注借字。 脱文:指传抄和刻印的过程中误掉的字。 二、 说明下列字的结构,并指出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10分) 鹿:象形字。 本:指事字。 栽:形声字。“木”形符“�”声符。 解:会意字。 目:象形字。 徒:形声字。“辵”形符“土”声符 牧:会意字。 刃:指事字。 闻:形声字。“耳”形符“门”声符 象:象形字。 三、多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请将所选择的答案填 入括号内。) 1、.下列句子中,“及”用引申义的是(B C )。 A. 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B.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 敌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D. 故不能推车而及。 2、下列句子中为名词做状语表示比喻的是(A C )。 A.子产治郑二十六年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B.童子隅坐而执烛。 C.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下列各句“表”字用的是引申义义的是(A C D)。 A. 虢,虞之表也。 B. 表裘不入公门。 C. 或援誓以表心。 D.今反表以为里兮,颠裳以为衣。 4、下列句子中,形容词用作意动的是(B C )。 A. 王抑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B. 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C. 小人甘其垄亩,君子保其恬素。 D. 什一,去关市之征,今之未能,请轻之。 5. 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的是(A B)。 A. 许子奚为不自织? B. 子归,何以报我? C.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D. 吾子与子路孰贤? 四、 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它古今词义的变化是属於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还是感情色彩不同。(10分) 1、羹:带汁的肉。词义的转移。 2、汤:热水。词义的转移。 3、赂:礼物。感情色彩的不同。 4、臭:气味。词义的缩小。 5、皮:带毛的售皮。词义的扩大。 五、 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0分) 1、 造:到。本义 2、 责:要求。引申义 3、 间:门缝。本义。 4、 发引申义。 5、 零:下小雨。本义。 六、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包括名词作状语),并说明是属於哪一种活用。(10分) 1、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 痛:动词使动用法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3、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君:名词意动用法。 4、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西:名词活用作动词。 5、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贫:形容词使动用法。 七、 注出下面这首诗的平仄,如有拗救,请指出:(加点的字是入声字。10分)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七、 翻译下面句子。(10分) 1、 小丘的面积很小,不到一亩大,可以装到笼子里占有它,问它的主人,回答说:“姓唐的人家荒弃的土地,要出卖却卖不出去。”问它的价钱,回答说:“只有四百文铜钱。”我怜惜它把它买下。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一起出游,都非常高兴,没有意料到(得到这个小丘)。 2、 齐国的使者到了大梁,孙膑以受过刑的罪犯的身份秘密地会见(齐国使者),向齐国使者游说。齐国使者认为他有特别的才能,偷偷地(把他)载到车上,和他一起到齐国去。齐国的将领田忌认为他有才能,把他当作客人对待。 八、 加标点并翻译下面这段文章。(20分)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 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听说以后,从路途中返了回来,衣服的皱折没拉平,头上的灰尘没洗去,就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看见一个人,正驾着马车向北走。他告诉我说:‘我要到楚国去。’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要向北走?’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即使好,但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费用多。’我说:‘即使费用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车夫好。’我说:‘这几种条件越好,就会离楚国越远。’现在您的一举一动都想成就称王天下的大业,您的一举一动都想得到天下的信任,依仗您强大的国家和精锐的军队去攻打邯郸,以便扩大地盘抬高声誉。您的举动越频繁,就离称王天下的目标越远,就像要去楚国而向北走一样。“

  一 “叶音说”为什么是错误的?
  “叶音说”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其根本错误,就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其后果,则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的音,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所以说“叶音说”是错误的。
  二 熟记先秦古韵三十部和“平水韵”的平声韵与入声韵韵目。
  1. 先秦古韵三十部是:
  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
  第一类 之部 职部 蒸部
  第二类 幽部 觉部 冬部
  第三类 宵部 药部
  第四类 侯部 屋部 东部
  第五类 鱼部 铎部 阳部
  第六类 支部 锡部 耕部
  第七类 歌部 月部 元部
  第八类 脂部 质部 真部
  第九类 微部 物部 文部
  第十类 缉部 侵部
  第十一类 叶部 谈部
  2. “平水韵”的平声韵与入声韵的韵目是:
  上平声 入声 下平声 入声
  一东 一屋 一先 九屑
  二冬 二沃 二萧
  三江 三觉 三肴
  四支 四豪
  五微 五歌
  六鱼 六麻
  七虞 七阳 十药
  八齐 八庚 十一陌
  九佳 九青 十二锡
  十灰 十蒸
  十一真 四质 十一尤
  十二文 五物 十二侵 十四缉
  十三元 六月 十三覃 十五合
  十四寒 七曷 十四盐 十六叶
  十五删 八黠 十五咸 十七洽
  三 写出五言律诗“仄起仄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四种格式的平仄。
  1. 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 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 仄起平收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 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四 解释下列名词:
  孤平拗救: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一字,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即全句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是“拗”的一种形式)。但“孤平”可以救,即把本句的第三字(五言)、第五字(七言)由仄变平。这就是“孤平拗救”。
  破读:是指在阅读古书时,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破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联系。例如“王”字,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读平声,是名词,帝王的意思;而在“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中破读为去声,是动词,称王的意思。后者的意义和读音是由前者演化而来的。
  三十六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时的三十六个声母,包括: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喻。相传这三十六字母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大体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出韵:近体诗用韵,要求必须用“平水韵”中同一韵部的字,否则就叫“出韵”。
  双调:词的一种,指包含两段的词。这两段叫前后阙或上下阙、上下片等。
  借对:近体诗特有的一种对仗,指利用一字多义或两字同音的特点来构成对仗。
  词牌:是各种词调的名称,如“浣溪沙”、“水调歌头”等。
  近体诗:诗体名,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绝句和长律。是唐初形成的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主要特点的诗,也叫“格律诗”。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律诗和绝句的句数是固定的,每两句构成一联,律诗四联八句,绝句二联四句。长律超过四联,数量不限。
  一字豆:词当中特有的用在句首起领起作用的单字,叫做“一字豆”,又作“一字逗”。一字豆在语气上有短暂停顿,通常是动词或虚词,大多是去声字,不出现在一首词首句和末句。常见于《沁园春》、《望海潮》、《六州歌头》、《扬州慢》、《寿楼春》、《忆旧游》等双调词中。
  重唇音:音韵学术语,按发音部位而划分的声母的一类,即今“双唇音”,发音时气流在双唇间受阻而成音。三十六字母中的重唇音是“帮滂并明”。
  绝句:近体诗的一种,全诗共四句,是律诗的一半,故称“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分别简称“五绝”、“七绝”。
  排律:又叫长律,近体诗的一种。句式、用韵、平仄等方面与律诗相同,但句数超过八句,为偶数句。对仗要求严格,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中间各联一律用对仗。以五言为常见,七言较少见。多人联句的诗常用排律。
  五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和破读字。假借字请说明此字的本义,破读字请说明其本音,并说明与本音、破读音相应的意义以及这两个意义之间的关系。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逑,通“仇”,匹,相匹、相对的意思,这里指配偶。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泮,通“畔”,边界的意思。
  3.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经"豳风"七月》)
  塞,本音sāi,用作动词,堵塞、塞住的意思,此句即用“塞”的本义。破读作sài,名词,意思是边界上的险要地方。因边界上的险要处有人把守(即堵塞住),故“塞”由本音本义引申出破读音的边塞义。
  4.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诗经"豳风"七月》)
  壶,通“瓠”。毛传:“壶,瓠也。”瓠是一种瓜类蔬菜,茎蔓生,花白色,果实长圆形,表皮淡绿色,果肉白色,可供食用,今称瓠子。一说为葫芦。
  5.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诗经"豳风"七月》)
  食,破读为sì,动词,义为“给……东西吃”。其本音读作shí,动词兼名词,意思是吃,也指吃的东西。动词“食”用为使动,便由本音的意义引申出破读音的“给……吃”义。
  6.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诗经"小雅"采薇》)
  常,通“棠”,棠梨树。
  7.择有三事,亶侯多藏。(《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藏,破读为zàng,用作名词,义为储存的珍贵的东西。其本音读作cáng,动词,义为把东西储存起来。由本音的动词义“储存”引申出破读音的“储存的东西”义。
  8.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曹植《赠白马王彪》)
  分,破读为fèn,用作名词,义为情分。其本音读fēn,动词,义为分开,分配。破读音的“情分”义是由本音的意义引申而来的。
  六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双声联绵词和叠韵联绵词,并分别注明其上古的声母和韵部。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双声联绵词,见母。
  苍苍,双声叠韵联绵词,清母阳部。
  2.黾勉从事,不敢告劳。(《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黾勉,双声联绵词,明母。
  3.诞实匍匐,克岐克嶷。(《诗经"大雅"生民》)
  匍匐,双声联绵词,定母。
  4.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诗经"豳风"七月》)
  觱发,双声联绵词,帮母。
  栗烈,双声联绵词,来母。
  5.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郁邑,双声联绵词,影母。
  侘傺,双声联绵词,透母。
  6.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屈原《哀郢》)
  荒忽,双声联绵词,晓母。
  7.回穴冲陵,萧条众芳。(宋玉《风赋》)
  萧条,叠韵联绵词,幽部。
  8.故其风中人,状直憯凄惏栗,清凉增欷。(宋玉《风赋》)
  憯凄,双声联绵词,清母。
  惏栗,双声联绵词,来母。
  9.观其两傍,则滂渤怫郁,暗漠感突。(枚乘《七发》)
  怫郁,叠韵联绵词,物部。
  10.瀄汩潺湲,披扬流洒。(枚乘《七发》)
  潺湲,叠韵联绵词,元部。
  流洒,双声联绵词,来母。
  七 利用工具书判断下列句子中带△的词哪些是同源词,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A)组
  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2.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经"卫风"伐檀》)
  3.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屈原《九歌"湘夫人》)
  4.徼墨广博,观望之有圻。(枚乘《七发》)
  5.若华夕曜,岩泽气通。(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岸,《广韵》:“岸,水涯高者。”《尔雅"释丘》:“重厓,岸。”《小尔雅"广诂》:“岸,高也。”《诗经"大雅"皇矣》:“诞先登于岸。”
  干,《易"渐卦》:“鸿渐于干。”释文引郑注:“干,水傍,故停水处。”又引陆注:“水畔称干。”又引翟注:“干,涯也。”《史记"春申君传》:“而不知干队之败。”《索隐》:“干,水边也。”
  圻,《说文解字》:“垠,地垠也,一曰岸也。圻,垠或从斤。”《广雅"释丘》:“垠,厓也。”《广韵》:“圻,圻堮,又岸也。”《玉篇》:“圻,圻堮也。”
  岩,《说文解字》:“岩,岸也。”《书"说命"序》:“得诸传岩。”疏:“岩是山崖之名。”《广雅"释诂四》:“岩,高也。”
  裔,《说文解字》:“裔,衣裾也。”徐锴系传:“裾,衣边也。”后泛指边缘。《淮南子"原道》:“故虽游于江浔海裔。”高诱注:“裔,边也。”
  从意义上来看,“岸、干、裔、圻、岩”都有“边”义。从读音方面看,这几个字也有音近关系。据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声母方面,“岸、圻、岩”都是牙音疑母字,双声;“干”是牙音见母字,“裔”是喉音喻母字。见疑旁纽,喉牙音有邻纽关系。从古韵方面看,“岸、干”元部叠韵,“岩”属谈部,“圻”属文部,“裔”属月部。元文旁转,元谈通转,元月对转。“岸、干、裔、圻、岩”音近义通,是一组同源词。
  (B)组
  1.同我妇子,馌彼南亩。(《诗经"豳风"七月》)
  2.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诗经"大雅"生民》)
  3.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屈原《离骚》)
  4.骚人之文,自兹而作。(萧统《文选序》)
  5.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子,《广韵》:“子,子息。”《诗经"大雅"生民》:“居然生子。”
  字,《说文解字》:“字,乳也。”段注:“人及鸟生子曰乳。”《广雅"释诂》:“字,生也。”《山海经"中山经》:“若山有木,服之不字。”注:“字,生也。”
  滋,《说文解字》:“滋,益也。”《左传"襄公八年》:“事滋未成。”注:“滋,益也。”《文选"东京赋》:“鸟兽阜滋。”薛注:“滋,益也。”
  兹,《说文解字》:“兹,草木多益。”《尔雅"释诂》:“兹,此也。”《左传"昭公元年》:“兹心不爽。”注:“兹,此也。”《论语"子罕》:“文不在兹乎!”皇侃疏:“兹,此也。”
  耔,《广韵》:“耔,拥苗本也。”义为以土培苗根。《诗经"小雅"甫田》:“或耘或耔。”
  从语音上看,这几个字古音相近。据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声母方面,“子、滋、兹、耔”都是精母字,双声;“字”是从母字,精从旁纽。古韵方面,这五个字都属之部,叠韵。从意义看,“子、字、滋、兹、耔”都有“滋生、繁衍”等意思,意义相通(据《说文解字》,“兹”是“滋”的古字)。所以,这五个词是一组同源词。
  按:“兹”的代词“此”义是假借,意义与“滋生”无关。材料中的“兹”用的是代词义,与其他几个词没有同源词关系。
  八 下面两首诗哪一首是古体诗,哪一首是律诗?为什么?分析律诗的用韵、对仗、平仄(包括有无拗救和失粘失对之处)。
  前出塞 杜甫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这是一首古体诗。因为从平仄上看,第一联失对,第一、二联失粘,第三句出现三仄尾,第四句出现三平调;从对仗上看,中间两联都未形成对仗。这都是格律诗所不允许的,因而是一首古体诗。
  人 定 白居易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帘声。
  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
  这是一首格律诗,因为其用韵、对仗和平仄都符合格律诗的基本要求。
  其用韵、对仗、平仄(包括有无拗救和失粘失对之处)如下:
  用韵:首句入韵,用庚韵。第一、二、四、六、八句用韵,韵脚分别是“明、清、声、成、惊”,这些字都是“平水韵”中的庚韵字。
  对仗:首联、颔联和颈联都对仗,只有尾联不对仗。即首联“人定月胧明”对“香消枕簟清”,颔联“翠屏遮烛影”对“红袖下帘声”,颈联“坐久吟方罢”对“眠初梦未成”。
  平仄: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帘声。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此诗符合格律诗的“对”和“粘”的规则,无失粘失对之处,其不合平仄的“人”、“翠”、“红”等字,都处在可平可仄的位置上。有一处拗救,即“谁家教鹦鹉”一句,其中第三字本该用平声字,这里用了仄声字“教(jiào)”拗,然后将本该用仄声的第四字用了平声字“鹦”救。
  九 把下面一段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旧唐书"李白传
  标点: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按:教材引文有误,又漏引十余字,今补正),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旁若无人。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按:教材引文漏一“醉”字,今补)。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
  译文: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年时就有超群之才,志向宏大,气度豁达,逍遥而有超然出世的心境。他父亲做任城尉,全家就在那里安家。李白少年时与鲁中的几个书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逸在徂徕山,纵情欢歌豪饮,当时号称“竹溪六逸”。天宝初年,外出到会稽游历,与道士吴筠隐居在剡中。不久唐玄宗诏令吴筠去京城,吴筠把李白推荐给朝廷,朝廷派使者召见李白,并让他与吴筠一起待诏翰林。此时李白已经嗜好喝酒,天天与几个酒徒喝醉在酒店里。玄宗谱出曲子,要编制乐府新词,急忙召见李白,李白却已在酒店醉倒了。召入宫中,用凉水喷洒他的脸,醒来后,立即叫他提笔作词,很快就写出了十多首,皇帝很赞赏他。李白曾经沉醉在宫殿上,伸脚叫高力士脱靴,因此被贬斥而离开了朝廷。于是他浪迹江湖,整天喝酒。当时侍御史崔宗之被贬官到金陵,常与李白一起饮酒并做诗唱和。他们曾经在月明之夜驾着小船,从采石到金陵。李白穿着宫锦袍,在船上极目远望,纵情笑傲,旁若无人。当初,贺知章见到李白,赞赏他说:“这是天上贬下来的仙人啊。”安禄山起兵叛乱,玄宗逃到蜀地,在途中任用永王李璘作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李白在宣州请见,于是征召他为李璘的从事。永王图谋造反,起兵失败,李白因此获罪而被长期流放在夜郎。后来遇到大赦,才得以回来,最终因为饮酒过度,醉死在宣城。著有文集二十卷,流传于世。
  分享 3
  顶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上册)
  练习一
  一 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
  丹(丶部) 之(丿部) 亚(二部) 常(巾部)
  卍(十部) 受(又部) 严(口部) 隣(邑部)
  巡(巛部) 希(巾部) 幽(幺部) 胡(肉部)
  怡(心部) 攻(攴部) 书(曰部) 民(氏部)
  煎(火部) 者(老部) 茁(艸部) 贰(贝部)
  郊(邑部) 望(月部) 平(干部) 术(行部)
  按:繁体字“隣”与“邻”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邻”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邻”字,在邑部。
  二 “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 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1.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曾,副词,乃、竟。
  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
  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一,副词,皆、都。
  四 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从、北、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 “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五 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的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其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
  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其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料加以证实。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词的本义。
  六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北山愚公长息曰。(《列子•汤问》)
  息,会意字,从自从心。“自”即“鼻”,古人认为心气必从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义是呼吸。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
  2.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
  尾,象形字,本义是尾巴。《说文解字》分析为从尸从毛(篆文毛字倒写),认为是会意字。此处是“岸、边”的意思,为引申义。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英,形声字,从艸,央声。本义是花。这里的“落英”即落花,用的是“英”的本义。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范仲淹《岳阳楼记》)
  景,形声字,从日,京声。本义是日光。这里的“景明”即阳光明亮,用的是本义。
  惊,形声字,繁体字“惊”从马,敬声。本义是马受惊。这里用于形容波浪,为引申义。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集,会意字,从木从隹。本义是鸟聚集,这里说沙鸥飞落在一起,用的是本义。
  锦,形声字,从帛金声。本义是丝织物上的花纹,引申出色彩艳丽义。这里用来形容鱼的色彩艳丽,用的是引申义。
  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水经注•巫山、巫峡》)
  旦,会意字,日在地平线上,本义是早晨。这里的“霜旦”即有霜的早晨,用的是本义。
  7.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豪,形声字,从豕,高省声,本义是豪猪。豪猪的毛长而硬,有强横、不好惹等特点,故引申出“有权势的”、“豪奢”的含义。这里的“豪”是豪华奢侈的意思,为引申义。
  首,象形字,本义是头。后引申出“开端”、“第一”等含义。这里是首位、第一的意思,为引申义。
  8.盖本不足以记斯楼。(汪琬《传是楼记》)
  本,指事字,本义是树根部,引申出“本来”、“原来”等含义。这里是本来的意思,为引申义。
  七 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A)组: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间,参与。引申义。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史记•陈涉起义》)
  间,暗地里,秘密地。引申义。
  3.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间,缝隙,空隙。本义。
  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间,小的,偏僻的。引申义。
  5.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汪琬《传是楼记》)
  间,隔些时候。引申义。
  6.对曰:“愿少间。”(《史记•淮阴侯列传》)
  间,避开别人。引申义。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间,乘间,暗中。引申义。
  8.郤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间,破绽、漏洞,可以乘虚而入的空子。引申义。
  9.韩信使人间视。(《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间,秘密地,暗地里。引申义。
  10.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间,中间。引申义。
  (B)组
  1.发使使燕。(《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发,派遣。引申义。
  2.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上》)
  发,发放仓粮赈济灾民。引申义。
  3.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
  发,射箭。本义。
  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战国策•齐策四》)
  发,启封。引申义。
  5.夫鵷鶵发于南海。(《庄子•秋水》)
  发,出发。引申义。
  6.春心莫共花争发。(李商隐《无题》)
  发,开放。引申义。
  7.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
  发,兴起。引申义。
  8.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发,发挥。引申义。
  9.文物以记之,声明以发之。(《左传•桓公二年》)
  发,发扬。引申义。
  10.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老子•第三十九章》)
  发,震动,爆发。引申义。
  八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词或词组,并说明它们古今意义的变化,指出其中哪些是词义的扩大、缩小,哪些是词义感情色彩和轻重的变化(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点):
  1.饮于河渭。(《山海经•夸父逐日》)
  河,古代专指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论语•子路从而后》)
  丈人,古代是对老年人的尊称,今专指岳父,词义范围缩小。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巫山、巫峡》)
  响,古代指回声,今泛指声音,词义范围扩大。
  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词义程度古今不同,古义轻,今义重。
  5.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货,古有钱财、货币、出卖、货物等意义,今义为货物,词义范围缩小。
  售,古义卖出去,今义卖,词义范围扩大。
  6.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所以,古代是词组,表示凭借、手段、方式、方法、原因、结论等,今义是连词,用于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引出结果或结论,词义范围缩小。
  遭,古义为遇上时机,今义一般指遇上了不幸的事情。词义感情色彩古今不同,古褒义,今贬义。
  7.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记》)
  排,古义冲击,今义排列。词义转移。
  8.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范仲淹《岳阳楼记》)
  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词义转移。
  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词义范围扩大。
  9.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汪琬《传是楼记》)
  购,古义悬赏征求,今义购买,词义范围扩大。
  10.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汪琬《传是楼记》)
  穷,古义指不通达,今义贫穷,词义范围转移。
  九 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按:教材引文误“默然”为“默默”,今正。
  译文:
  谢安和客人下棋。过了一会儿,谢玄从淮上派来的使者到了。谢安看完了书信,沉默无语,慢慢地把脸转向棋局。客人问淮上战局的情况,谢安回答说:“孩子们已经大破敌人。”意色举止与平时没有什么不同。
  标点: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列子•说符第八》)
  译文:
  从前有一个想要得到金子的齐国人,一大早,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卖金子的地方,抓了人家的金子就跑。官吏捉到了他,问他说:“人们都在那里,你为什么拿人家的金子?”他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标点: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言,须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为应。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閧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计此关乃赵点检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程敏政《夜渡两关记》)
  译文:
  我告假回到南方去,在成化年间戊戌年的冬天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当时天已经过了正午。不想只走到这里就停下,问驿站里的官吏,官吏欺骗我说,到傍晚的时候,还可以到达滁州。上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跟从的人说前面有一个清流关,地势很险,有很多老虎。我心里记住了这件事。
  到了清流关,天已经黑了,退回去也没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邮卒带着铜锣火把继续赶路。山口两个山峰对峙,高几百寻,向上看不到山头。石头栈道崎岖险要,我们都下了马,踩着肩膀向上攀登。频频相约定,如果有危险情况,就前后喊叫呼应。恰在这时有一个大星,光芒明亮,从东向西划过天空。寒风突然刮起来,火把都灭了,四面山上的草木发出飒飒的声响。于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声喊叫不停。铜锣一起敲起来,响声震动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顶。忽然看见月亮出来了,像一个灿烂的银盘,照耀着无边无际的大地,我们才开始举手互相庆贺。然而下山的时候,还长时间心中害怕不能平静。我估计这个山关就是赵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两个大将的地方。这次游历虽然很惊险,但却是一生中最奇特突出的。夜里二更的时候,到达了滁阳。
  练习二
  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 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句中的“东”字本来是个方位名词,这里临时具有了动词义“向东流”,作谓语,是词类活用。又如《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临时具有了动词义,用作谓语,也都是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
  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如《史记•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指邹忌)”长得漂亮。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
  2.“为”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韩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
  3.“为……所”被动句式
  “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汉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
  4.“见”字被动句式
  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如《韩非子•说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见疑”即被怀疑。
  5.“见……于”被动句式
  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
  6.“被”字被动句式
  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
  四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中。如《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
  五 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
  1.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前句是,无标志。
  2.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见……于”式。
  3. 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汉书•张骞传》)
  前句是,“于”字式。
  4.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后句是,“为……所”式。
  5. 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前句是,无标志。
  6.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
  后句是,“为……所”式。
  7.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前句是,“见”字式。
  8.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后句是,“于”字式。
  六 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 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不是。之,代词,指代梁王兔苑。用作“想”的宾语。
  2.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是。“何厌”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3.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不是。之,连词。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个“之”用于定中之间。
  4.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不谷”作“为”的前置宾语,“先君之好”作“继”的前置宾语。之,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5.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
  是。“之”作“行”的前置宾语。之,代词,代指所闻之事。
  6. 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汪琬《传是楼记》)
  不是。两处的两个“之”,前一“之”字是代词,代指书籍,用作宾语;后一“之”字是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7.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奚以”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之,动词,到、去。
  七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置。
  2. 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
  古:谁与守。“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今:与谁守。宾语后置。
  3.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今:未见之。宾语后置。
  4.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古:莫之能一。“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今:莫能一之。宾语后置。
  5.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古:不余欺。“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今:不欺余。宾语后置。
  6. 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
  古:奚为。“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今:为奚,即为什么。宾语后置。
  7. 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
  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我”作动词“谋”、“杀”的前置宾语。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宾语后置。
  8. 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古:唯余马首是瞻。“余马首”作动词“瞻”的前置宾语。今:唯瞻余马首。宾语后置。
  9.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古:孰法。“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今:法孰,即效法哪个。宾语后置。
  1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古:恶乎长。“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今:乎(于)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宾语后置。

百度文库里面可以搜索到,你去找找看


宁化县13521453633: 郭锡良古代汉语有几本 -
德邦附桂: 郭锡良古代汉语3本,分别是:1、自考教材:《古代汉语》,上下册,郭锡良 李玲璞/主编 语文出版社出版.2、考研教材:《古代汉语》,郭锡良等编著,上下册,商务印书馆出版.3、考研教材:《古代汉语》郭锡良著,上中下册,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宁化县13521453633: 求郭锡良编的<古代汉语>配套参考书/谢谢
德邦附桂: 名字叫:《古代汉语(修订本)(上册)》郭锡良 淘宝网有售!

宁化县13521453633: 重庆西南大学的现代汉语考研有哪些资料书?求高手们推荐推荐还有考?
德邦附桂: 1、《古代汉语》 郭锡良主编 商务印书馆 1999年第一版 2、《现代汉语》 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第五版 3、《语言学纲要》 叶蜚声 徐通锵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第四版 4、《普通语言学教程》 索绪尔著 高名凯译 商务印书馆 1980年第一版 5、《汉语史稿》 王力主编 中华书局 1980年修订第一版看看每年的录取人数就知道难不难了.如果你对西南大学考研不懂的地方,上研途宝搜西南大学多了解一些信息.

宁化县13521453633: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上册练习1答案
德邦附桂: 古代汉语答案(上) 一、 (10分) 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的几个意义有关联的意义.笺:对毛传的补充和修订. ...

宁化县13521453633: 华中师范大学汉硕的参考书目有哪些?华中师范大学汉硕的参考书目有哪
德邦附桂: 《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现代汉语》邢福义、汪国胜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语言学概论》邢福义、吴振国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宁化县13521453633: 关于郭锡良的《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 -
德邦附桂: 郭锡良的《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与北京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的版本没有多少区别.个别地方的修改不会影响正常学习.

宁化县13521453633: 《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的“为”字的用法是什么? -
德邦附桂: “为”字的用法是表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和“吾属今为之虏矣”两个相似句式,与之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给出的译文分别是“你们这些人将来都会成为他的俘虏!”和“我们这些人马上都会成为他的俘虏!”笔者认为,这两句的...

宁化县13521453633: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 -
德邦附桂: 我的是上下两册的,1999年是第一版,我的是2008版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宁化县13521453633: 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应该怎样复习???
德邦附桂: 《古代汉语》版本是郭锡良的,商务印书馆2006年出版,上下两册.是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同作者、同名图书三卷本的缩编本,内容比正规综合大学使用的该作者三卷本的《古代汉语》少.减少的主要内容是汉语语音中的音韵部分、文字考古部分等,剩下的都是一些比较基础的东西.复习中可以词汇为主线,结合文字、语法、修辞三部分,辅之以文献阅读即可.

宁化县13521453633: 我不知道怎样复习古代汉语 复习到什么程度 -
德邦附桂: 这个看你要考哪个学校的.如果是考北大的话,建议用郭锡良先生的《古代汉语》教材(上、下两册),仔仔细细看过2、3遍就可以了.当然,也因人而异,如果是记性很差的人(比如像我这样的),最好有计划地看4遍以上,关键是要记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