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才女李清照的晚年为何如此孤单冷清?

作者&投稿:寿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宋朝第一女词人李清照晚年为什么改嫁?~

在说到古代才女的时候,有一个人我们不得不提,那就是宋朝的第一女词人李清照了。之前热播知否,这个电视剧的名字,就是出自她的笔下,这样的一个人才华自然是不用说了,甚至在她的笔下还是十分的同情项羽的,要不然也不会说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了,但是这个人晚年的时候,她的丈夫离她而去了,甚至有人说晚年的时候还曾经改嫁了。

公元1126年前后,靖康之变发生后,宋代第一女词人的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可以说,原本他们的生活是很幸福的,如果没有处在那个乱世的话,他们的夫妻生活真的闲的时候写点诗句,然后收藏一些文物,我觉得相当的完美。但是他们之后生活处在漂泊之中,最后他的丈夫赵明成不幸病逝,留给李清照的只有15车古迹文物以及无尽的思念,在此之后46岁的李清照可以说是孤独一身了。

晚年李清照的诗词中总是不经意的会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这段不长久的美满婚姻让人觉得特别的惋惜,也让后人赞叹她的忠贞,此时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传出,李清照晚年曾改嫁张汝舟这件事情。毕竟女子一个人生活,我觉得改嫁也是正常的。

改嫁的这件事情在史料上也是有记载的,后期李清照的作品大多也都是以凄凉悲惨为基调。对于这么一位有才的女词人,怎么能容忍她身上存在这样的不雅之事呢?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改嫁之事不可信,因为当时是封建时代,女子改嫁可能不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婉约词宗李清照连用14个叠字勾勒出自己晚年凄凉孤苦的生活。相比于李清照久负盛名的词文,她的晚年生活却极少被史料收录,因而显得异常神秘。她是孑然一身还是改嫁他人?她是如何度过国仇家恨与情感悲剧交织的岁月?

沉醉不知归路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堪称最有成就的女性,也是人生际遇最为坎坷的女性。从名门闺秀到漂泊无依,从琴瑟相和到孤独终老,她的前半生与后半生可谓“天上人间”。提及李清照的晚年生活,便不得不从她的身世说起。


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李清照出生于济南府章丘(今山东章丘)明水镇。她的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在朝中任礼部员外郎,平日爱好文学,曾拜于大文学家苏东坡门下。母亲王氏能诗善文,是远近闻名的才女。成长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李清照自幼便受到诗书文化的熏陶,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教育。她博览群书,尤其喜爱诗词书画。少年时代,李清照便能吟诗作词,且常有惊人之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流传甚广的《如梦令》真实描绘了李清照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少女年华。“沉醉不知归路”、“惊起一滩鸥鹭”,既写出了少女轻松活泼的心情,也映衬出李清照“学诗漫有惊人句”的才情。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同样出身士大夫家庭的赵明诚。两人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婚后生活非常甜蜜。赵明诚当时21岁,正在太学读书,因此与新婚妻子聚少离多。

独守家中的李清照不免心生闲愁,常常写词寄给赵明诚,诉说相思之情。《一剪梅》、《醉花阴》等婉约柔美的佳作,就是在这段时间创作的。


赵明诚酷爱金石研究,为了收集字画、书帖、古器等不惜倾其所有。李清照对赵明诚的这一嗜好非常理解和支持。她平日荆钗布裙,千方百计地缩减支出,将省下的家财用来支持赵明诚的金石考据事业。久而久之,李清照也对金石考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与赵明诚一道搜求古文奇字,共同鉴赏、校勘,倒也乐在其中。

夫妻俩对诗词书画也有共同的志趣,常常一起谈论诗文写作,品评词家得失。据此,李清照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词学评论《词论》。


然而,伉俪情深的幸福生活不久就遭到了残酷现实的打击。在新旧党争(围绕王安石变法的执行引发的党争)中,李清照与赵明诚两家遭遇了政治上的不幸,二人的父亲先后死去。继而,建炎元年(1127),“靖康之变”突发,金兵入主中原,李清照与赵明诚被迫南迁。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出任湖州太守,却不幸在赴任途中病死。

失去了故国和家园,李清照原本美好的生活迅速转向暗淡。“沉醉不知归路”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陪伴她的只余下无限的愁苦。

物是人非事事休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为他营葬,后因身体不支,一病不起。重病之中,支撑她活下去的信念就是达成赵明诚未竟的心愿,写完一本会聚夫妇二人考据成果的《金石录》。


据史料记载,李清照在病中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在颠沛流离之中又遗失了许多收藏珍品,生活得极其窘困。这时,有媒人给她介绍了一位名叫张汝舟的书生。作为一个柔弱的女子,李清照在动荡的时局中很难生存。在饱尝了人生的艰辛后,她渴望有所依靠,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于是,她在媒人的安排下见到了张汝舟,感觉他是个举止得体的君子,便嫁给了他。这一年,李清照49岁。谁知,张汝舟本是个贪婪自私的小人,他迎娶李清照,并不是为了与她相互扶持、安度晚年,而是为了霸占她手中的珍贵文物。这些由李清照与赵明诚共同收集的字画、古器等珍品,可谓价值连城、举世难求。张汝舟为了得到这些宝物,先是对李清照甜言蜜语,遭到拒绝后就凶相毕露,对李清照百般虐待折磨。忍无可忍的李清照毅然决定结束这段婚姻。


在古代,只有男子休妻,女子是不能随意提出解除婚姻关系的。无奈的李清照不得不向官府提出诉讼,检举了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虚报考试次数以求得官职)的行为,并要求与张汝舟解除婚姻关系。依照宋代法律规定,妇女起诉丈夫,即使罪状属实,也要坐牢两年。而李清照仍然告到了官府,可见决心之坚、勇气之足。官府最终判决张汝舟罪名属实,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后入狱。后来,李清照的亲戚翰林学士綦崇礼得知此事,出面帮她疏通,李清照才得以于入狱九天后被释放。出狱后,李清照特意写作《上内翰綦公启》,以感谢綦崇礼。


尽管改嫁、婚变在今天看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古代女性而言难免遭受非议。因此,后世一些学者对李清照改嫁一事难以接受,不断有质疑的观点提出,李清照的改嫁也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疑案。

“改嫁说”与“辩诬说”

关于李清照晚年的婚嫁情况,学界存在“改嫁说”和“辩诬说”两种针锋相对的说法。


“改嫁说”是宋代正史记载的说法,主要依据的史料是南宋史学家李心传撰写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李清照写给綦崇礼的信《上内翰綦公启》(收录于南宋学者赵彦卫的著作《云麓漫钞》)等。两本著作均明确记载了李清照改嫁的前因后果。除此之外,还有五本宋代著作也曾提及李清照改嫁一事。由于正史有明文记录,宋元两朝的学者对李清照改嫁一事都确信不疑。


到了明代,开始有学者提出对立于“改嫁说”的“辩诬说”。明代学者徐勃认为,李清照出身官宦之家,且丧夫时已年近五十,改嫁之事不可信。沿着这一思路,清朝及以后的学者从史料记载中找出了一些疑点。清代学者俞正燮首次全面地论证了“辩诬说”。首先,他指出《上内翰綦公启》中有多处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叙述了李清照改嫁的过程,却又称此事为“无根之谤”;对于朝廷不应过问的婚嫁之事,却写道“持官书文字来辄信”等。而且《上内翰綦公启》文笔干涩,行文不通,应判定为篡改版本,而非李清照所作。其次,俞正燮细细考证史学编年,提出宋代史学著作记载的年份不可靠,若按真实的年份推算,李清照没有改嫁的可能;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作者李心传在李清照去世后40年才出生,又与李清照相隔万里,其关于改嫁的记载恐怕是误传,不足采信。


后来,又有不少学者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辩诬说”的依据。首先,赵彦卫的著作《云麓漫钞》广泛收录了天文、地理、民间故事等题材的内容,记载难免有失实之处;其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关于李清照改嫁张汝舟一事的记载,前文只称“李氏”,写到她去官府状告张汝舟时,才插了一句“李氏,格非女,能为歌辞,自号易安居士”,很可能是有人故意陷害李清照而改;此外,綦崇礼是赵明诚的姑表兄弟,如果李清照真的改嫁并入狱,有何颜面接受他的帮助?在“辩诬说”振振有词时,“改嫁说”也不断提出新的论证观点。现代学者黄盛璋认为,提及李清照改嫁的著作均为严肃题材,作者也都是与李清照同时代人,史料记载的可信度较强。其中有些著作成书时,李清照还健在,作者不可能公然造谣李清照改嫁。此外,宋代妇女改嫁现象比较普遍,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宋史》中就记载了“诏许宗女改嫁”的事情。而明清以后的学者以妇女守节的标准来衡量当时的李清照是不合适的。


目前,“改嫁说”是较为主流的观点。“辩诬说”的质疑虽有一些论据,但力度不强,多为常理推断或猜测;即便指出史料记载中的一些不足,但仍未发现真正的“硬伤”。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辩诬说”始终脱离不开改嫁失节的成见。

无论真相如何,李清照的德行、才名、人品不会因改嫁与否而受到影响。她的成就永远令后人景仰,她的遭遇永远令后人慨叹。

欲将血泪寄山河


如果说改嫁之痛是李清照晚年的第一个悲剧,那么国仇家恨则是伴随她后半生的另一块心病。在南方漂泊的日子里,李清照一刻也没有忘记故土,没有停息忧国忧民之心。作为一个闺阁女性,作为一位婉约词人,李清照有此爱国之心是难能可贵的。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与赵明诚沿长江往江西方向迁移。当到达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是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心生感慨,写下了名垂千古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赵明诚死后,朝廷传出赵明诚曾送给金人一把玉壶的谣言,使李清照大为惊恐。原来,在赵明诚病重期间,友人张飞卿曾带一把玉壶来看望他,此事不知为何被误传成“通金”。为表明丈夫的清白,李清照决定将夫妇二人收藏的所有珍品都进献给朝廷。于是她追随宋高宗赵构逃亡的路线南渡,经越州、明州辗转至奉化、台州,后来又从温州返回越州。流亡途中,李清照所携文物珍品被金兵、盗贼甚至官兵盗走大半。建炎四年(1130),宋徽宗看到人多不易逃跑,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看到一国之主只顾自己保命,心中无限失望。她最终没能追上皇帝,进献朝廷的愿望终究没有达成。


绍兴三年(1133),宋高宗突发奇想,提出派人赴金看望宋徽宗、宋钦宗,并与金谈论议和事宜。满朝文武听后没有一人敢去,这时,韩肖胄自告奋勇向宋高宗请命。关心国事的李清照了解到此事后,心潮澎湃,满怀豪情,提笔写下一首长诗赞颂韩肖胄的义举。其中,“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一句尤为感人肺腑。第二年,金兵南犯,宋高宗再次弃都而逃,李清照流亡到金华避难。皇帝的软弱、朝廷的无能使她心灰意冷,愁容满面。当有人请她去双溪泛舟时,她惆怅地写下了千古传唱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后世鲜有人知道,李清照与宋朝的权臣秦桧有亲戚关系,她与秦桧的夫人是表姐妹。然而,李清照与他们从不往来,即使是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踏进秦家半步。

怎一个愁字了得


风烛残年的李清照孑然一身,心灵的凄苦“怎一个愁字了得”!她平日里做的无非两件事情,写词和完成《金石录》。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前期与后期有很大差别。前期词风以轻快明丽为主,多表现闺中少女的闲情乐趣或少妇的相思闲愁;后期则变得深沉悲苦,多描写人生愁苦与忧国情怀。


李清照有一位姓孙的朋友,生有一个女孩,天资聪慧。李清照十分喜欢,便对这个女孩说,愿意将自己毕生所学传给她。谁知这个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听后,不由得凄凉万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她的满腹才学得不到价值的体现,甚至得不到承认。这让李清照在形影孤独之外,更添一份心灵的寂寞。


不久,李清照终于完成了倾注毕生心血的《金石录》。此时,丈夫的心愿终了,离愁别绪涌上心头,李清照吟出了那首催人泪下的《声声慢》,勾勒出一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晚年。

约73岁时(卒年不详),李清照走完了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后人将李清照的词结集为《漱玉词》,尊她为一代词宗,并在她的家乡建起了李清照纪念堂

http://gaokao.xdf.cn/201308/9631767.html

李清照,大家对她的印象,不外乎著名的诗人,词作家等等光环,她的许多作品给我们后人以精神食粮。的确,李清照的词,婉约大气,很有韵味,读来朗朗上口,意境悠然,她可谓是宋代才女,美女。 宋代时候,妇女地位还是很低的,在当时她能写出那么多好的诗词,和她的家庭出身有很大关系。她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小跟随父母生活在京都汴梁,家庭环境优越,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官二代”,这决定了她的见识超过常人,也给她创作作品提供了灵感。要说起李清照的词,那可是超过了她的诗,她在词上可谓天赋秉义,文学作品在古代文学史上是占有一席之地的。早年由于家境富足,创作的作品自然免不了一些少女情怀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可是,中年丧夫,又没有子女,改嫁后婚姻仍然不顺,又离异,这是一个女人最大的悲哀,以至于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多了些许凄凉。作为一个女人来说,她的事业是成功的。家庭却是不幸的,晚年生活孤独,虽有一腔报国热情可是才华无处施展,满腔抱负无处释放。她和第一任丈夫赵明诚可以说是有共同语言的,可谓郎才女貌,她们共同创作了许多诗词歌赋,就因为这样,她也无法走出中年丧夫的悲痛和思念,别人也不好走进她的灵魂深处。晚年生活看似孤独落魄,可是李清照自己并没有觉得,至少她的精神生活是富足的。



李清照是两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她的作品主要以词为主,诗歌相对而言较少。尽管如此,她的诗歌也有很独特的风格:与婉约风格的词不同的是清照的诗歌具有一种豪迈的气魄!颇有一种大丈夫的气概,诗歌中善于使用历史典故、借古讽今、想象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举个例子来讲,《乌江》这首诗就表达了作者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诗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现了一种宏伟的气魄;后面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用了项羽不肯南渡的典故,表现了对项羽的钦佩,同时借此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软弱!李清照的诗歌有着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营造出一种不一样的风格。《晓梦》这首诗就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描绘出一幅自由自在的美好境界,当自己沉迷其中陶醉不已的时候突然清醒,发现周围的世界和梦幻中的“天堂”相距如此遥远,让人嗟叹!作为一位女子,李清照能有这样的广阔的眼界,如此豪迈的气魄,这让很多男人都赞叹不已呀!清照自小便生活在一个有书香氛围的大家庭,对文学有着极深的兴趣爱好。他的夫君赵明诚更是与他兴趣相投!清照由内而外透露这一种非凡的自信,以及后来丰富的生活阅历,我想这些都是她形成豪迈诗歌风格的原因吧。




李清照的晚年经历
李清照晚年时金国南侵,宋王朝一路南逃,李清照随着王室南迁到杭州,一直生活在颠沛流离中。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文风清丽婉转,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礼部员外郎,才华很好。李清照从小聪慧好学,加上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了良好的文化修养。少年时期的...

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惨?
可是这一切的美好随着赵明城的去世也消失了,李清照的晚年生活也陷入了凄惨之中。现在就随有书君一起走进李清照凄惨的晚年。一、 赵明诚去世,李清照的晚年起初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赵明诚去世时,也正值靖康之变,金人大举向中原入侵,北宋朝廷瓦解了。赵明诚去世了,就剩下李清照自己了。她为了保护和赵明...

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惨?
李清照晚年一直是凄惨孤独的,不仅没有经济来源,并且无人陪伴。心理上的孤独是难以抹灭的,丈夫死后,便没有可以懂她理解她的人,纵使她才华横溢,却无人可读懂她写的诗。并且她太爱自己的国家,这也使她担心国家的未来会走向何方,而世人只顾生存,又有谁会理解她那颗为国而忧的心呢?

才女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李清照是四大才女之首,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李清照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她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其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

李清照作为一代女词人,晚年都经历了什么,为何这么不幸?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还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还有着"千古第一才女"的称号,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晚年过得如此糟糕?李清照晚年极为悲惨,一个人流落到江南,从而使得她内心是很痛苦,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忧愁,毕竟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在世上,无论是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还是...

“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晚年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
李清照作为古代历史上一大才女,她的后半生只有一句凄惨来一形容,用她的一首词中的一句来形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具体晚年生活就是赵明诚的离开、错误的二次婚姻、家国之乱、对收藏品的保护。他与赵明诚婚姻的结束。李清照和赵明诚二人是因游玩相识,然后以字谜的方式互相...

李清照才气逼人,她的晚年生活是怎样的?
饱受颠沛流离以及相思之苦。李清照是我国赫赫有名的婉约派词人代表,也是我国著名的才女之一。她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中,因受家庭的熏陶,她自小在文学上就颇有造诣,但是受限于女子的身份,还是多有不便。李清照18岁时,嫁给21岁的赵明诚为妻。赵明诚当时还是学生,没有经济来源,即使是这样,二人也会在...

李清照的晚年生活凄惨,她是孤独终老吗?
李清照和赵明诚没有子女,享年71岁,在动荡的北宋南宋交接之际,也算是高寿。晚年虽贫苦,仍不懈创作,留有作品集《漱玉集》《金石录后序》,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她的词早年以生活情趣为主,后期的词则是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对国破家亡的感怀悲痛,对回到故国收复失地的渴望。如同陆游的“家祭无忘告...

李清照的晚年处境怎么样
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

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惨呢?
写了许多与时事政局相关的诗词。绍兴二十五年(1155),李清照怀着对故人故土的思念在悲凉中去世,享年73岁。李清照这一生,前半生安稳幸福,后半生颠沛流离尝尽亲人离散、离开故乡的悲痛困苦,挫折和苦难让她变得憔悴不堪,但同时也锤炼了她,在她晚年的创作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海县18373218341: 李清照,一个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的才女,为什么晚年的生活那么悲戚,悲凉呢? -
秦姜参一: 当年华消逝在岁月的风尘中,自己又失去了心爱的人,那种孤寂是最困扰她的感情,所以她说: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今天的时代,在人们淡化了情感的时候,也许只有到了风烛残年才会体味到承受不住的悲凉.

长海县18373218341: 李清照有什么之称? -
秦姜参一: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长海县18373218341: 怎样评价李清照 -
秦姜参一: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我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

长海县18373218341: 李清照的资料 -
秦姜参一: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最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

长海县18373218341: 李清照算北宋还是南宋词人? -
秦姜参一: 李清照出生并生长于北宋,金人入侵时南逃,中老年时生活在南宋,最后死于南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长海县18373218341: 宋代时期的才女的最后结果是如何的 -
秦姜参一: 李清照出生于山东章丘,年少时即以诗成名,十八岁在河南开封嫁于赵明成.两人情投意合,共同收集校对金石书画,后搬到青州住了十年.靖康之耻后随南宋朝廷逃往南京,两年后赵明成病逝.因战乱李清照到处逃难,所带收藏也被偷的所剩...

长海县18373218341: 李清照晚年的诗集 -
秦姜参一: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

长海县18373218341: 李清照是个什么样的人? -
秦姜参一: 才女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

长海县18373218341: 李清照是个什么样的女人 -
秦姜参一: 才女,半生富贵半生孤苦

长海县18373218341: 我爱李清照? -
秦姜参一: 我也爱李清照,她是很不错的诗人.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