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有什么习俗

作者&投稿:毛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荆门有哪些习俗~

  荆门人都知道,在春节期间有很多有趣的活动。每当进入腊月,不论城镇,还是乡下农户就开始忙于过年的物资准备,不少家庭就要向在外地工作的亲人传递信息,告诉他们回家过年,吃团圆饭,同时也向亲朋好友相互赠送贺年片,相互送祝福,相互勉励。其中,最普遍盛行的就是乡村农户和集镇居民杀年猪、腌腊肉、晒香肠、腌腊鸡、打糍耙、打年糕、磨汤圆、做米酒、磨豆饼(用大米为主料,配制绿豆、黄豆、小麦)摊成大饼切成条状晾干。

  备腊八水,就是在农历腊月初八这天,农户家庭把大小水缸盛满水,加盖封存起来,等到第二年的春天和夏天使用。据说,这种腊八水,一是可以治百病;二是夏天解凉;三老人喝了治百病,小孩喝了身体健康。

  腊八节喝腊八粥。腊八,也就是农历腊月初八,这天人们都在这天熬食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配料早有记载:腊八粥用大米、黄米、薏米、绿豆、小米、红豆、花生、红枣等和水煮熟,有条件的可放点核桃仁、杏仁等及白糖、红塘、葡萄干以作点染。每年腊月初七,剥果涤器,终夜制作至天亮则粥熟矣。

  荆门人在过年时也会制作各种各色的年糕。而在原制作的基础上,荆门人又按照荆门各地的风俗和口味制作的有糯米粉、糯米浆,用石磨加工,干后加白糖制作,粉细粘嫩、香甜可口、色泽白亮,水煮不散、油煎不硬、久存不霉,还可以用糯米粉加猪油、香油配以玫瑰、桂花、薄荷、莲子等制作年糕。茶食点心,有“酥皮”、方形、片糕、油氽、糖货等多种花样。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如今,荆门人民也和全国各地一样,什么食品好、美都可以制作出来,除了原有的一些老传统食品,还增加了一些新的节日食品,比如:三十晚上吃饺子,这是北方的风俗,如今南北相通,口味相通,也迈入了神州新春美食。北方有的荆门也能找的到,荆门有的各地也会制作了。现在在荆门百姓中流传一句口头禅“好吃不如饺子”。

  “扫尘”,也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俗话说:扫尘除旧迎新。在民间有这种说法,过大年三十,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开始整理房前屋后及屋内卫生。扫尘,又叫扫年。原本是古代劳动人民驱除疫鬼以求吉祥的宗教仪式,但扫尘除污秽又减少疾病,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对此,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六“除夜”条下说的很清楚,“十二月冬,不论大小人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

  敬灶神,在荆门这个古老的地方,尤其是广大城乡农户、居民敬灶神由来已久,这虽然有点带迷信色彩的活动,但人们都是自然而然拜祭。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的好日子,这天一大早各家各户就把供在灶门旁的“司令菩萨”请下来,有的是用木头刻的,也有用石砖雕成的佛画像,把佛像请在桌上敬好酒、好菜等,上香燃蜡,祈祷下拜,嘴念阿弥陀佛,为一年来灶王爷保存全家烟火平安所做的好事,表白一番,然后祈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完毕,连撒三杯酒倒在地上,表示敬灶王爷,最后烧纸钱,上第二道香火,再请灶王爷升天顺利。

  新春佳节贴春联、挂年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古称桃符、门对、门联,这在我国古书上早有记载。门神二字,最早见于“礼纪,麦驱大记:郑玄注,释茶、礼门神也”。但只是抽象概念,还没有具体的名字。后人有认为是成庆“古勇士”或荆轲。

  守岁,也叫守财。荆门城乡居民有这个习俗,大年三十晚上不睡,特别是上了年岁的人更是如此,三十忙到晚上,主人在堂中生一盆火全家人围火而坐,有玩牌的,有喝茶的,有讲一年来全家人辛勤劳动的成果和经验交流的,互相问好祝福的,这天晚上不能往地上倒水,也不能扫地,有说:三十晚上扫地就是“扫除吉祥,扫除金银,要守住财宝”。


  最有特色的民俗—民歌
  荆门民歌,分布面广,种类繁多,曲体结构大体分为单段体、多段体和联曲体。调式特征主要是徵调式。从内容上分,有近现代民歌、传统民歌;从形式上分,主要有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灯调、风俗歌等。
  近现代民歌,产生于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都有大量的民歌产生。其中绝大部分民歌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唱出了时代风貌和人民群众的心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作用。
  传统民歌,大都是反映劳动人民反抗旧社会、讽刺和嘲笑统治阶级的,也有诉说劳动人民苦难和揭露世道不平的。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妇女的地位最低下,所以在民歌中也产生了一些涉及婚姻、爱情及家庭的内容。
  自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民间歌曲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具有了鲜明的阶级性,明确的人民性,表现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群众高度的革命情操和乐观主义精神。全国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兴起,荆门民歌又有了新发展,出现了不少新编的民歌,起到了宣传教育和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积极作用。
  一、民歌分布
  荆门民歌大致按山歌、田歌、号子和小调分布于山区、丘陵、平原三个区域。
  城北山区主要流行山歌,其它歌种也有一些。与山区接壤的丘陵地区是水稻的主要产区,除了一定的新编民歌和小调外,田歌较多,它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曲调优美动听。平原地区劳动号子较多,小调也较丰富。灯调在三个区域内均有。风俗歌曲目前仅见于漳河、栗溪两镇。
  二、民歌歌种
  (一)山歌:
  山歌流行于荆门山区和部分丘陵地区。主要是农民上山砍柴及儿童们上山放牛时独唱和展开对歌,一呼一应。平腔多,高腔少,均为徵、羽两个调式,歌词内容与形式不拘。成年人大都唱情歌,如《我爱姐的好劳动》、《太阳一出往上升》等。牧童则多唱调侃、戏谑人的歌;他们一群对一群,一山对一山,由远而近,歌多为荣,歌少为耻。
  (二)田歌:
  1.栽秧歌:栽秧歌是田歌中的一种,主要唱于栽秧季节(农历月间)。它是水田歌声。如:城南的“花闹叶”是栽秧歌中的主要唱腔之一。歌曲优美动听,调式为徵、羽两个调式,歌词取于流传的小调歌词,分甲乙队或男女队一问一答或一唱一解。有时也见景生情,随意编造,主要是消除栽秧人的疲劳,提高栽秧速度。
  2.栽秧锣鼓:据有关资料记载,栽秧锣鼓产生于明代前,诗人唐志谆曾作诗云:“石城烟霭净朝暾,鸡犬人家桑柘繁;天上星槎来夏口,云中江树接荆门,郢中白雪不可和,芦家莫愁犹有村;趁闲正喜看殊俗,打鼓插秧杨柳根”。它唱于栽秧季节,由两位歌师一人持锣,一人持鼓。唱腔停歇用锣鼓填充过门。栽秧的人刚下田时,歌师在田埂上打唱,等栽秧人到田中间后,歌师便随着人群进入田中,面对栽秧人打唱,调式为徵调式,歌词大部分选自古书、古戏。主要是消除栽秧人的疲劳和杂念,让栽秧人集中精力,提高栽秧的工效。
  3.扯草锣鼓:一般是三人(一鼓二锣)组成一个班子,专门为在秧田里扯草人打唱的。扯草锣鼓的锣鼓经很多,较流行的有“起鼓”、“双龙抱柱”、“将军打猎”、“观音坐莲”、“水蛇子吐蛤蟆”、“九个当九个冬”、“大翻身”、“小翻身”(以上均在上午唱),“云内发霞”、“喜鹊闹林”(以上均在下午唱)以及“倒鼓”、“步步紧”、“吟诗鼓”等,以上这些鼓点大都是扯草人下田以前鼓师先在田埂上打的;等扯草人下田排好队形后,开始扯草时,鼓师就跟着下田,在扯草人面前边唱边退。
  扯草锣鼓唱的内容,上午多半唱长的历史故事(鼓师称它“正本”),下午多半唱“花号子”等短小风趣的小段子,逗人快乐,为之鼓劲。
  4.扯草歌:扯草歌主要唱于扯秧草的季节(农历5—6月)。城南团林、五里一带的秧歌(扬歌)很有代表性。曲调高昂,大部分是徵调式,有的歌衬词很多。唱时分甲乙队一领一合,由两个或一个唢呐伴奏。清晨、上午、下午都有不同的歌词。清晨刚上工就唱几句客气话,如“客们上工早”“恭喜老板庄稼好”之类的歌词;上午唱正歌,下午则催老板放工。扯草中也唱一些其它田歌,如:“猜地名”、“数蛤蟆”等,主要让人们调剂精神,提高扯草工效。
  5.薅草锣鼓:薅草锣鼓主要是指薅旱草而言,由两个歌手一人持锣,一人持鼓演唱,每段唱四句,每句结束时用锣鼓填过门。歌词主.要唱古人、古书。
  (三)号
  子
  1.硪号子:硪号子主要是打硪夯土时唱的,,由一人领唱,大家合唱,叫号的目的主要为了使劲均匀,起落一致。硪号子在荆门有十余种,主要有“陕号子”、“慢号子”、“一字硪”、“双号子”、“二四硪”等。它的节奏性强,歌词广泛。有唱古书、古戏的,也有见景生情,随意编唱的。
  2.搬运号子:主要唱于城镇的搬运工人,有唱词的不多,主要唱衬词,音乐节奏感强。号子的种类很多,抬重件时有“重件号子”,抖包时有“抖包号子”等。
  3.船工号子:船工号子是解放前航运工人的歌声。由拉纤工人叫唤,一领一合,步伐统一,使劲一致。流行在江汉平原一带的,有拉纤、摇橹、横江等十余种。
  4.榨油号子:是榨油坊工人的歌声,解放前榨油大多数是用人工撞榨,动作有轻重之分,轻则是拉撞杆(唱歌词),重则送出撞杆(唱衬词“哎”),一般情况是两人进行工作,甲为正手,乙为副手。由甲领唱,乙帮腔撞一次,动作一致,用力越猛,出油率越高。
  5.耕田号子:流行于城北栗溪、盐池及子陵一带,主要是农民耕田调犁、赶耖、打斫滚转拐时有节奏的呼喊。耕田喊号子能使耕牛听使唤,人不疲劳。
  (四)灯
  歌
  荆门的灯歌主要是每年春节期间表演高跷、彩船时唱的。高跷为三人,一男二女;彩船也是三人,一驾船女子,一撑船老汉,一老太婆手持破芭蕉扇赶船。无论高跷、船都有锣、鼓、镲、金锣、马锣伴奏。由一人领唱大家帮腔,有时也是大家一起唱。歌词有上下句为一段,也有四句一段和多句子,唱腔比较欢快热烈,节日气氛比较浓厚。
  (五)风俗歌
  “丧鼓”,山区人民称为“座夜”,一般是老人去世后,由主人请来四、六名或八名歌师在灵堂,围坐成圆形,两人同击一鼓,边敲边唱。开始唱缓慢而悲哀的第一曲;约半夜转唱第二曲加上锣和镲,天亮时进入第三曲(歌师称转阳)锣镲鼓一并齐奏,速度较快,歌词来源于古书或唱亡人生前的事迹。可由一人唱,两人唱,循环不断进行,主要是陪同亡人过夜。


  社会民俗
  一.婚嫁习俗:状元席
  在湖北省荆门,所说的“状元”,不是指科举时代在京城考取的“状元”,也不是现在高考录取学生尊称的“状元”,是指在封建社会男青年结婚这天吃的一顿“午饭”,“陪新郎”或称“小登科”、“陪状元”,所以叫“状元席”,又叫陪“十弟兄”。男的结婚这天,在农村有的地方称“过期”。“过期”以前长辈都称他“娃子”,别人也这么称呼:“过期”后就成“大人”了,即使是年幼无知,也要装作一个大人的样子。
  结婚这天,非常热闹,也很讲究.屋里屋外打扫得千干净净。有钱的家庭要将房屋装饰一新,无钱的家庭也要把新房布置一番,请屠户杀猪,请厨师做酒席,请喇叭迎客,请茶水师傅烧茶,门上贴大红双喜宇和婚联,显出一振喜气洋洋的气氛。
  席前,新郎要剃光头刮胡须,戴上辗有红顶珠的瓜皮帽子,穿上新缝制的长袍长衫,脚穿新鞋袜,向祖宗行“八大礼”。下午两点左右在堂屋正中间,摆上一张八仙桌,四条板凳,礼傧先生把新郎请柬在桌旁正中坐着,装新的(帮新郎料理穿戴事务)两人分坐左右,接着将亲兄弟、叔伯兄弟、表兄弟等请来陪席,一般以未婚为好。上首、下首各坐三人,两旁各坐二人,恰好十人,叫陪“十弟兄”。喝酒很有讲究,问新郎是喝“一年”(即十二杯),还是喝一个月(即三十杯)?这天新郎为大,亲朋好友都来敬酒;当菜端到四、八、十碗时,喇叭师傅要来吹大号,以示祝贺。第三次来时新郎要拿出“封子”,就是给喜钱;厨师也忙着送来“腰花汤”,新郎也要给“赏饯”。喝酒时,还要“出令”,就是“吟诗作对”,不会说的人就要用喝酒惩罚。
  这天,族长或老师要给新郎取上号名,俗称“大号”。把号名写在一个精致的木匣上,两旁对联一副,到了晚上“升号”,挂匮由能说会道的人抱匮,沿梯而上,升号人唱赞歌如:“上一步,荣华富贵,上二步,金玉满堂,上三步,三元及第,上四步,四海名扬……”将号匾挂在堂屋墙上,然后顺梯赞唱而下,折腾一天,半夜方告结束。

  二.生子习俗:
  1.洗九(祝米)
  生小孩以后,娘家要“送祝米”。 “送祝米”一般在第九天进行,通称“洗九”。日子确定后,外公、外婆、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就要花一笔钱去“送祝米”。凡生头胎,耍“抬盒”,这盒用木材做成,三格一盏,盒漆得红亮,中间一根杠供两人抬。盒底层装槽米两斗,中层油条200根,上层装大小衣料、项链、长命锁、鸡蛋、红糖等,盒顶用绳子拴两只母鸡,外面用红纸贴封,写上喜庆祝词。启程由外公牵头,一行前往。富裕人家非常讲究,要抬“亮盒”。亮盒用玻璃镶成,内物透明,可供路人观看,以示荣华。所送除食物外,衣料是绞罗绸缎,还请唢呐送行,外公外婆得坐“椅兜子”。中下等家庭则用一担箩筐挑东西去送“祝米”,礼物数量少,质量差一些,箩筐上面放松、柏枝各一根,表示虽“清贫”,却“亲近”,要亲朋不要见笑。贫穷家庭只是用小篮子提点力所能及的东西,客套话是“不怕空手汉,只怕不来人”、“人到情到”。
  “洗九”规矩较讲究。外公、外婆等一行到来.鸣放鞭炮,用大号迎亲,外公、舅父等男客请到客房,外婆、舅母等女客请到堂屋,上烟敬茶之后,礼傧先生派人发些油条给满堂客人,以示主人“大方”。吃饭时坐位非常讲究,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上席有大小之分,亲的坐大首,疏的坐小首,佳肴满桌,酌酒敬酒连续不断。第二天早餐,因都是“己亲”,酒糟内加三个鸡蛋,以示重谢,饭菜则较随便。
  月子里的产妇,很多禁忌,孕妇和来“好事”的妇女不能进内屋,说是怕“蹋奶子”。小孩“满月”后,小俩口则带小孩和礼物去娘家走亲,也叫“出窝”,以示对“送祝米”的回谢。

  2.抓周习俗
  湖北省荆门,小孩出生一年叫周岁,周岁这天请客叫“抓周”。有的叫过“百岁”,意思是希望小孩长命百岁,也有的地方叫“长尾巴”、“吃面”,称呼不一,内容一样。
  “抓周”是一种比较墒便的请客和聚会,规格不太高,礼节也不十分讲究。“抓周”这天,主人屋内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不必细说,请一两个妇女烧火,烟茶由家族或家里人敬奉客人,注重的是对小孩子梳洗穿戴,特别讲究,新衣新帽新鞋袜,即便是旧衣服也要洗干净。客人主要是外婆、舅母、姨母,也有家族和亲邻,送礼多的是外婆,其次是舅母、姨母等。礼物大多是小孩穿戴和玩具之类.也有送纸币、送银元的。吃过中饭以后,选一间比较宽敞的房子,中间并列两张方桌,上面铺上布或席子,将客人送来的东西各选一两件放在桌上一端,抱来小孩放在桌上另一端,让小孩向前爬,用手抓最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最有趣的一幕,也是真正“抓周”的时刻。亲朋好友聚拢在一起,在没有任何指点和暗示的情况下,看孩子拿什么东西,用这样的方法预测其一生的发展和志趣。

荆门的过年风俗腊月里备年腊月十五以后,家家都要宰鸡杀猪,备好丰盛的菜肴,招待亲戚朋友。
过年的时候还有年歌:“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扫堂灰;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意思是说腊月二十三,要祭祀灶王爷;腊月二十四,要清扫家里的灰尘,堂灰,也就是堂腊灰,这是从扫堂屋(正厅)的灰尘演变成清扫家中里里外外的灰尘;至于割年肉在栗溪指的是提前浸泡、清洗腊肉。我们荆门麻城也是在腊月二十四的时候,家里的人要把屋里屋外打扫一遍,这叫作“打堂渣”。
大年三十过年荆门人很重视的节日,俗称“过年”。这天男人要把水缸挑满,保证三天有水吃,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现在这个在老家还存在。然后收拾屋子,换春联,贴门神。

荆门人都知道,在春节期间有很多有趣的活动。每当进入腊月,不论城镇,还是乡下农户就开始忙于过年的物资准备,不少家庭就要向在外地工作的亲人传递信息,告诉他们回家过年,吃团圆饭,同时也向亲朋好友相互赠送贺年片,相互送祝福,相互勉励。其中,最普遍盛行的就是乡村农户和集镇居民杀年猪、腌腊肉、晒香肠、腌腊鸡、打糍耙、打年糕、磨汤圆、做米酒、磨豆饼(用大米为主料,配制绿豆、黄豆、小麦)摊成大饼切成条状晾干。

  备腊八水,就是在农历腊月初八这天,农户家庭把大小水缸盛满水,加盖封存起来,等到第二年的春天和夏天使用。据说,这种腊八水,一是可以治百病;二是夏天解凉;三老人喝了治百病,小孩喝了身体健康。

  腊八节喝腊八粥。腊八,也就是农历腊月初八,这天人们都在这天熬食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配料早有记载:腊八粥用大米、黄米、薏米、绿豆、小米、红豆、花生、红枣等和水煮熟,有条件的可放点核桃仁、杏仁等及白糖、红塘、葡萄干以作点染。每年腊月初七,剥果涤器,终夜制作至天亮则粥熟矣。

  荆门人在过年时也会制作各种各色的年糕。而在原制作的基础上,荆门人又按照荆门各地的风俗和口味制作的有糯米粉、糯米浆,用石磨加工,干后加白糖制作,粉细粘嫩、香甜可口、色泽白亮,水煮不散、油煎不硬、久存不霉,还可以用糯米粉加猪油、香油配以玫瑰、桂花、薄荷、莲子等制作年糕。茶食点心,有“酥皮”、方形、片糕、油氽、糖货等多种花样。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如今,荆门人民也和全国各地一样,什么食品好、美都可以制作出来,除了原有的一些老传统食品,还增加了一些新的节日食品,比如:三十晚上吃饺子,这是北方的风俗,如今南北相通,口味相通,也迈入了神州新春美食。北方有的荆门也能找的到,荆门有的各地也会制作了。现在在荆门百姓中流传一句口头禅“好吃不如饺子”。

  “扫尘”,也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俗话说:扫尘除旧迎新。在民间有这种说法,过大年三十,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开始整理房前屋后及屋内卫生。扫尘,又叫扫年。原本是古代劳动人民驱除疫鬼以求吉祥的宗教仪式,但扫尘除污秽又减少疾病,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对此,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六“除夜”条下说的很清楚,“十二月冬,不论大小人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

  敬灶神,在荆门这个古老的地方,尤其是广大城乡农户、居民敬灶神由来已久,这虽然有点带迷信色彩的活动,但人们都是自然而然拜祭。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的好日子,这天一大早各家各户就把供在灶门旁的“司令菩萨”请下来,有的是用木头刻的,也有用石砖雕成的佛画像,把佛像请在桌上敬好酒、好菜等,上香燃蜡,祈祷下拜,嘴念阿弥陀佛,为一年来灶王爷保存全家烟火平安所做的好事,表白一番,然后祈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完毕,连撒三杯酒倒在地上,表示敬灶王爷,最后烧纸钱,上第二道香火,再请灶王爷升天顺利。

  新春佳节贴春联、挂年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古称桃符、门对、门联,这在我国古书上早有记载。门神二字,最早见于“礼纪,麦驱大记:郑玄注,释茶、礼门神也”。但只是抽象概念,还没有具体的名字。后人有认为是成庆“古勇士”或荆轲。

  守岁,也叫守财。荆门城乡居民有这个习俗,大年三十晚上不睡,特别是上了年岁的人更是如此,三十忙到晚上,主人在堂中生一盆火全家人围火而坐,有玩牌的,有喝茶的,有讲一年来全家人辛勤劳动的成果和经验交流的,互相问好祝福的,这天晚上不能往地上倒水,也不能扫地,有说:三十晚上扫地就是“扫除吉祥,扫除金银,要守住财宝”。

  最有特色的民俗—民歌
  荆门民歌,分布面广,种类繁多,曲体结构大体分为单段体、多段体和联曲体。调式特征主要是徵调式。从内容上分,有近现代民歌、传统民歌;从形式上分,主要有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灯调、风俗歌等。
  近现代民歌,产生于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都有大量的民歌产生。其中绝大部分民歌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唱出了时代风貌和人民群众的心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作用。
  传统民歌,大都是反映劳动人民反抗旧社会、讽刺和嘲笑统治阶级的,也有诉说劳动人民苦难和揭露世道不平的。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妇女的地位最低下,所以在民歌中也产生了一些涉及婚姻、爱情及家庭的内容。
  自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民间歌曲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具有了鲜明的阶级性,明确的人民性,表现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群众高度的革命情操和乐观主义精神。全国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兴起,荆门民歌又有了新发展,出现了不少新编的民歌,起到了宣传教育和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积极作用。
  一、民歌分布
  荆门民歌大致按山歌、田歌、号子和小调分布于山区、丘陵、平原三个区域。
  城北山区主要流行山歌,其它歌种也有一些。与山区接壤的丘陵地区是水稻的主要产区,除了一定的新编民歌和小调外,田歌较多,它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曲调优美动听。平原地区劳动号子较多,小调也较丰富。灯调在三个区域内均有。风俗歌曲目前仅见于漳河、栗溪两镇。
  二、民歌歌种
  (一)山歌:
  山歌流行于荆门山区和部分丘陵地区。主要是农民上山砍柴及儿童们上山放牛时独唱和展开对歌,一呼一应。平腔多,高腔少,均为徵、羽两个调式,歌词内容与形式不拘。成年人大都唱情歌,如《我爱姐的好劳动》、《太阳一出往上升》等。牧童则多唱调侃、戏谑人的歌;他们一群对一群,一山对一山,由远而近,歌多为荣,歌少为耻。
  (二)田歌:
  1.栽秧歌:栽秧歌是田歌中的一种,主要唱于栽秧季节(农历月间)。它是水田歌声。如:城南的“花闹叶”是栽秧歌中的主要唱腔之一。歌曲优美动听,调式为徵、羽两个调式,歌词取于流传的小调歌词,分甲乙队或男女队一问一答或一唱一解。有时也见景生情,随意编造,主要是消除栽秧人的疲劳,提高栽秧速度。
  2.栽秧锣鼓:据有关资料记载,栽秧锣鼓产生于明代前,诗人唐志谆曾作诗云:“石城烟霭净朝暾,鸡犬人家桑柘繁;天上星槎来夏口,云中江树接荆门,郢中白雪不可和,芦家莫愁犹有村;趁闲正喜看殊俗,打鼓插秧杨柳根”。它唱于栽秧季节,由两位歌师一人持锣,一人持鼓。唱腔停歇用锣鼓填充过门。栽秧的人刚下田时,歌师在田埂上打唱,等栽秧人到田中间后,歌师便随着人群进入田中,面对栽秧人打唱,调式为徵调式,歌词大部分选自古书、古戏。主要是消除栽秧人的疲劳和杂念,让栽秧人集中精力,提高栽秧的工效。
  3.扯草锣鼓:一般是三人(一鼓二锣)组成一个班子,专门为在秧田里扯草人打唱的。扯草锣鼓的锣鼓经很多,较流行的有“起鼓”、“双龙抱柱”、“将军打猎”、“观音坐莲”、“水蛇子吐蛤蟆”、“九个当九个冬”、“大翻身”、“小翻身”(以上均在上午唱),“云内发霞”、“喜鹊闹林”(以上均在下午唱)以及“倒鼓”、“步步紧”、“吟诗鼓”等,以上这些鼓点大都是扯草人下田以前鼓师先在田埂上打的;等扯草人下田排好队形后,开始扯草时,鼓师就跟着下田,在扯草人面前边唱边退。
  扯草锣鼓唱的内容,上午多半唱长的历史故事(鼓师称它“正本”),下午多半唱“花号子”等短小风趣的小段子,逗人快乐,为之鼓劲。
  4.扯草歌:扯草歌主要唱于扯秧草的季节(农历5—6月)。城南团林、五里一带的秧歌(扬歌)很有代表性。曲调高昂,大部分是徵调式,有的歌衬词很多。唱时分甲乙队一领一合,由两个或一个唢呐伴奏。清晨、上午、下午都有不同的歌词。清晨刚上工就唱几句客气话,如“客们上工早”“恭喜老板庄稼好”之类的歌词;上午唱正歌,下午则催老板放工。扯草中也唱一些其它田歌,如:“猜地名”、“数蛤蟆”等,主要让人们调剂精神,提高扯草工效。
  5.薅草锣鼓:薅草锣鼓主要是指薅旱草而言,由两个歌手一人持锣,一人持鼓演唱,每段唱四句,每句结束时用锣鼓填过门。歌词主.要唱古人、古书。
  (三)号
  子
  1.硪号子:硪号子主要是打硪夯土时唱的,,由一人领唱,大家合唱,叫号的目的主要为了使劲均匀,起落一致。硪号子在荆门有十余种,主要有“陕号子”、“慢号子”、“一字硪”、“双号子”、“二四硪”等。它的节奏性强,歌词广泛。有唱古书、古戏的,也有见景生情,随意编唱的。
  2.搬运号子:主要唱于城镇的搬运工人,有唱词的不多,主要唱衬词,音乐节奏感强。号子的种类很多,抬重件时有“重件号子”,抖包时有“抖包号子”等。
  3.船工号子:船工号子是解放前航运工人的歌声。由拉纤工人叫唤,一领一合,步伐统一,使劲一致。流行在江汉平原一带的,有拉纤、摇橹、横江等十余种。
  4.榨油号子:是榨油坊工人的歌声,解放前榨油大多数是用人工撞榨,动作有轻重之分,轻则是拉撞杆(唱歌词),重则送出撞杆(唱衬词“哎”),一般情况是两人进行工作,甲为正手,乙为副手。由甲领唱,乙帮腔撞一次,动作一致,用力越猛,出油率越高。
  5.耕田号子:流行于城北栗溪、盐池及子陵一带,主要是农民耕田调犁、赶耖、打斫滚转拐时有节奏的呼喊。耕田喊号子能使耕牛听使唤,人不疲劳。
  (四)灯
  歌
  荆门的灯歌主要是每年春节期间表演高跷、彩船时唱的。高跷为三人,一男二女;彩船也是三人,一驾船女子,一撑船老汉,一老太婆手持破芭蕉扇赶船。无论高跷、船都有锣、鼓、镲、金锣、马锣伴奏。由一人领唱大家帮腔,有时也是大家一起唱。歌词有上下句为一段,也有四句一段和多句子,唱腔比较欢快热烈,节日气氛比较浓厚。
  (五)风俗歌
  “丧鼓”,山区人民称为“座夜”,一般是老人去世后,由主人请来四、六名或八名歌师在灵堂,围坐成圆形,两人同击一鼓,边敲边唱。开始唱缓慢而悲哀的第一曲;约半夜转唱第二曲加上锣和镲,天亮时进入第三曲(歌师称转阳)锣镲鼓一并齐奏,速度较快,歌词来源于古书或唱亡人生前的事迹。可由一人唱,两人唱,循环不断进行,主要是陪同亡人过夜。

  社会民俗
  一.婚嫁习俗:状元席
  在湖北省荆门,所说的“状元”,不是指科举时代在京城考取的“状元”,也不是现在高考录取学生尊称的“状元”,是指在封建社会男青年结婚这天吃的一顿“午饭”,“陪新郎”或称“小登科”、“陪状元”,所以叫“状元席”,又叫陪“十弟兄”。男的结婚这天,在农村有的地方称“过期”。“过期”以前长辈都称他“娃子”,别人也这么称呼:“过期”后就成“大人”了,即使是年幼无知,也要装作一个大人的样子。
  结婚这天,非常热闹,也很讲究.屋里屋外打扫得千干净净。有钱的家庭要将房屋装饰一新,无钱的家庭也要把新房布置一番,请屠户杀猪,请厨师做酒席,请喇叭迎客,请茶水师傅烧茶,门上贴大红双喜宇和婚联,显出一振喜气洋洋的气氛。
  席前,新郎要剃光头刮胡须,戴上辗有红顶珠的瓜皮帽子,穿上新缝制的长袍长衫,脚穿新鞋袜,向祖宗行“八大礼”。下午两点左右在堂屋正中间,摆上一张八仙桌,四条板凳,礼傧先生把新郎请柬在桌旁正中坐着,装新的(帮新郎料理穿戴事务)两人分坐左右,接着将亲兄弟、叔伯兄弟、表兄弟等请来陪席,一般以未婚为好。上首、下首各坐三人,两旁各坐二人,恰好十人,叫陪“十弟兄”。喝酒很有讲究,问新郎是喝“一年”(即十二杯),还是喝一个月(即三十杯)?这天新郎为大,亲朋好友都来敬酒;当菜端到四、八、十碗时,喇叭师傅要来吹大号,以示祝贺。第三次来时新郎要拿出“封子”,就是给喜钱;厨师也忙着送来“腰花汤”,新郎也要给“赏饯”。喝酒时,还要“出令”,就是“吟诗作对”,不会说的人就要用喝酒惩罚。
  这天,族长或老师要给新郎取上号名,俗称“大号”。把号名写在一个精致的木匣上,两旁对联一副,到了晚上“升号”,挂匮由能说会道的人抱匮,沿梯而上,升号人唱赞歌如:“上一步,荣华富贵,上二步,金玉满堂,上三步,三元及第,上四步,四海名扬……”将号匾挂在堂屋墙上,然后顺梯赞唱而下,折腾一天,半夜方告结束。

  二.生子习俗:
  1.洗九(祝米)
  生小孩以后,娘家要“送祝米”。 “送祝米”一般在第九天进行,通称“洗九”。日子确定后,外公、外婆、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就要花一笔钱去“送祝米”。凡生头胎,耍“抬盒”,这盒用木材做成,三格一盏,盒漆得红亮,中间一根杠供两人抬。盒底层装槽米两斗,中层油条200根,上层装大小衣料、项链、长命锁、鸡蛋、红糖等,盒顶用绳子拴两只母鸡,外面用红纸贴封,写上喜庆祝词。启程由外公牵头,一行前往。富裕人家非常讲究,要抬“亮盒”。亮盒用玻璃镶成,内物透明,可供路人观看,以示荣华。所送除食物外,衣料是绞罗绸缎,还请唢呐送行,外公外婆得坐“椅兜子”。中下等家庭则用一担箩筐挑东西去送“祝米”,礼物数量少,质量差一些,箩筐上面放松、柏枝各一根,表示虽“清贫”,却“亲近”,要亲朋不要见笑。贫穷家庭只是用小篮子提点力所能及的东西,客套话是“不怕空手汉,只怕不来人”、“人到情到”。
  “洗九”规矩较讲究。外公、外婆等一行到来.鸣放鞭炮,用大号迎亲,外公、舅父等男客请到客房,外婆、舅母等女客请到堂屋,上烟敬茶之后,礼傧先生派人发些油条给满堂客人,以示主人“大方”。吃饭时坐位非常讲究,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上席有大小之分,亲的坐大首,疏的坐小首,佳肴满桌,酌酒敬酒连续不断。第二天早餐,因都是“己亲”,酒糟内加三个鸡蛋,以示重谢,饭菜则较随便。
  月子里的产妇,很多禁忌,孕妇和来“好事”的妇女不能进内屋,说是怕“蹋奶子”。小孩“满月”后,小俩口则带小孩和礼物去娘家走亲,也叫“出窝”,以示对“送祝米”的回谢。

  2.抓周习俗
  湖北省荆门,小孩出生一年叫周岁,周岁这天请客叫“抓周”。有的叫过“百岁”,意思是希望小孩长命百岁,也有的地方叫“长尾巴”、“吃面”,称呼不一,内容一样。
  “抓周”是一种比较墒便的请客和聚会,规格不太高,礼节也不十分讲究。“抓周”这天,主人屋内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不必细说,请一两个妇女烧火,烟茶由家族或家里人敬奉客人,注重的是对小孩子梳洗穿戴,特别讲究,新衣新帽新鞋袜,即便是旧衣服也要洗干净。客人主要是外婆、舅母、姨母,也有家族和亲邻,送礼多的是外婆,其次是舅母、姨母等。礼物大多是小孩穿戴和玩具之类.也有送纸币、送银元的。吃过中饭以后,选一间比较宽敞的房子,中间并列两张方桌,上面铺上布或席子,将客人送来的东西各选一两件放在桌上一端,抱来小孩放在桌上另一端,让小孩向前爬,用手抓最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最有趣的一幕,也是真正“抓周”的时刻。亲朋好友聚拢在一起,在没有任何指点和暗示的情况下,看孩子拿什么东西,用这样的方法预测其一生的发展和志趣。

荆门人都知道,在春节期间有很多有趣的活动。每当进入腊月,不论城镇,还是乡下农户就开始忙于过年的物资准备,不少家庭就要向在外地工作的亲人传递信息,告诉他们回家过年,吃团圆饭,同时也向亲朋好友相互赠送贺年片,相互送祝福,相互勉励。其中,最普遍盛行的就是乡村农户和集镇居民杀年猪、腌腊肉、晒香肠、腌腊鸡、打糍耙、打年糕、磨汤圆、做米酒、磨豆饼(用大米为主料,配制绿豆、黄豆、小麦)摊成大饼切成条状晾干。

  备腊八水,就是在农历腊月初八这天,农户家庭把大小水缸盛满水,加盖封存起来,等到第二年的春天和夏天使用。据说,这种腊八水,一是可以治百病;二是夏天解凉;三老人喝了治百病,小孩喝了身体健康。

  腊八节喝腊八粥。腊八,也就是农历腊月初八,这天人们都在这天熬食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配料早有记载:腊八粥用大米、黄米、薏米、绿豆、小米、红豆、花生、红枣等和水煮熟,有条件的可放点核桃仁、杏仁等及白糖、红塘、葡萄干以作点染。每年腊月初七,剥果涤器,终夜制作至天亮则粥熟矣。

  荆门人在过年时也会制作各种各色的年糕。而在原制作的基础上,荆门人又按照荆门各地的风俗和口味制作的有糯米粉、糯米浆,用石磨加工,干后加白糖制作,粉细粘嫩、香甜可口、色泽白亮,水煮不散、油煎不硬、久存不霉,还可以用糯米粉加猪油、香油配以玫瑰、桂花、薄荷、莲子等制作年糕。茶食点心,有“酥皮”、方形、片糕、油氽、糖货等多种花样。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如今,荆门人民也和全国各地一样,什么食品好、美都可以制作出来,除了原有的一些老传统食品,还增加了一些新的节日食品,比如:三十晚上吃饺子,这是北方的风俗,如今南北相通,口味相通,也迈入了神州新春美食。北方有的荆门也能找的到,荆门有的各地也会制作了。现在在荆门百姓中流传一句口头禅“好吃不如饺子”。

  “扫尘”,也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俗话说:扫尘除旧迎新。在民间有这种说法,过大年三十,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开始整理房前屋后及屋内卫生。扫尘,又叫扫年。原本是古代劳动人民驱除疫鬼以求吉祥的宗教仪式,但扫尘除污秽又减少疾病,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对此,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六“除夜”条下说的很清楚,“十二月冬,不论大小人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

  敬灶神,在荆门这个古老的地方,尤其是广大城乡农户、居民敬灶神由来已久,这虽然有点带迷信色彩的活动,但人们都是自然而然拜祭。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的好日子,这天一大早各家各户就把供在灶门旁的“司令菩萨”请下来,有的是用木头刻的,也有用石砖雕成的佛画像,把佛像请在桌上敬好酒、好菜等,上香燃蜡,祈祷下拜,嘴念阿弥陀佛,为一年来灶王爷保存全家烟火平安所做的好事,表白一番,然后祈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完毕,连撒三杯酒倒在地上,表示敬灶王爷,最后烧纸钱,上第二道香火,再请灶王爷升天顺利。

  新春佳节贴春联、挂年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古称桃符、门对、门联,这在我国古书上早有记载。门神二字,最早见于“礼纪,麦驱大记:郑玄注,释茶、礼门神也”。但只是抽象概念,还没有具体的名字。后人有认为是成庆“古勇士”或荆轲。

  守岁,也叫守财。荆门城乡居民有这个习俗,大年三十晚上不睡,特别是上了年岁的人更是如此,三十忙到晚上,主人在堂中生一盆火全家人围火而坐,有玩牌的,有喝茶的,有讲一年来全家人辛勤劳动的成果和经验交流的,互相问好祝福的,这天晚上不能往地上倒水,也不能扫地,有说:三十晚上扫地就是“扫除吉祥,扫除金银,要守住财宝”。

  最有特色的民俗—民歌
  荆门民歌,分布面广,种类繁多,曲体结构大体分为单段体、多段体和联曲体。调式特征主要是徵调式。从内容上分,有近现代民歌、传统民歌;从形式上分,主要有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灯调、风俗歌等。
  近现代民歌,产生于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都有大量的民歌产生。其中绝大部分民歌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唱出了时代风貌和人民群众的心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作用。
  传统民歌,大都是反映劳动人民反抗旧社会、讽刺和嘲笑统治阶级的,也有诉说劳动人民苦难和揭露世道不平的。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妇女的地位最低下,所以在民歌中也产生了一些涉及婚姻、爱情及家庭的内容。
  自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民间歌曲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具有了鲜明的阶级性,明确的人民性,表现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群众高度的革命情操和乐观主义精神。全国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兴起,荆门民歌又有了新发展,出现了不少新编的民歌,起到了宣传教育和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积极作用。
  一、民歌分布
  荆门民歌大致按山歌、田歌、号子和小调分布于山区、丘陵、平原三个区域。
  城北山区主要流行山歌,其它歌种也有一些。与山区接壤的丘陵地区是水稻的主要产区,除了一定的新编民歌和小调外,田歌较多,它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曲调优美动听。平原地区劳动号子较多,小调也较丰富。灯调在三个区域内均有。风俗歌曲目前仅见于漳河、栗溪两镇。
  二、民歌歌种
  (一)山歌:
  山歌流行于荆门山区和部分丘陵地区。主要是农民上山砍柴及儿童们上山放牛时独唱和展开对歌,一呼一应。平腔多,高腔少,均为徵、羽两个调式,歌词内容与形式不拘。成年人大都唱情歌,如《我爱姐的好劳动》、《太阳一出往上升》等。牧童则多唱调侃、戏谑人的歌;他们一群对一群,一山对一山,由远而近,歌多为荣,歌少为耻。
  (二)田歌:
  1.栽秧歌:栽秧歌是田歌中的一种,主要唱于栽秧季节(农历月间)。它是水田歌声。如:城南的“花闹叶”是栽秧歌中的主要唱腔之一。歌曲优美动听,调式为徵、羽两个调式,歌词取于流传的小调歌词,分甲乙队或男女队一问一答或一唱一解。有时也见景生情,随意编造,主要是消除栽秧人的疲劳,提高栽秧速度。
  2.栽秧锣鼓:据有关资料记载,栽秧锣鼓产生于明代前,诗人唐志谆曾作诗云:“石城烟霭净朝暾,鸡犬人家桑柘繁;天上星槎来夏口,云中江树接荆门,郢中白雪不可和,芦家莫愁犹有村;趁闲正喜看殊俗,打鼓插秧杨柳根”。它唱于栽秧季节,由两位歌师一人持锣,一人持鼓。唱腔停歇用锣鼓填充过门。栽秧的人刚下田时,歌师在田埂上打唱,等栽秧人到田中间后,歌师便随着人群进入田中,面对栽秧人打唱,调式为徵调式,歌词大部分选自古书、古戏。主要是消除栽秧人的疲劳和杂念,让栽秧人集中精力,提高栽秧的工效。
  3.扯草锣鼓:一般是三人(一鼓二锣)组成一个班子,专门为在秧田里扯草人打唱的。扯草锣鼓的锣鼓经很多,较流行的有“起鼓”、“双龙抱柱”、“将军打猎”、“观音坐莲”、“水蛇子吐蛤蟆”、“九个当九个冬”、“大翻身”、“小翻身”(以上均在上午唱),“云内发霞”、“喜鹊闹林”(以上均在下午唱)以及“倒鼓”、“步步紧”、“吟诗鼓”等,以上这些鼓点大都是扯草人下田以前鼓师先在田埂上打的;等扯草人下田排好队形后,开始扯草时,鼓师就跟着下田,在扯草人面前边唱边退。
  扯草锣鼓唱的内容,上午多半唱长的历史故事(鼓师称它“正本”),下午多半唱“花号子”等短小风趣的小段子,逗人快乐,为之鼓劲。
  4.扯草歌:扯草歌主要唱于扯秧草的季节(农历5—6月)。城南团林、五里一带的秧歌(扬歌)很有代表性。曲调高昂,大部分是徵调式,有的歌衬词很多。唱时分甲乙队一领一合,由两个或一个唢呐伴奏。清晨、上午、下午都有不同的歌词。清晨刚上工就唱几句客气话,如“客们上工早”“恭喜老板庄稼好”之类的歌词;上午唱正歌,下午则催老板放工。扯草中也唱一些其它田歌,如:“猜地名”、“数蛤蟆”等,主要让人们调剂精神,提高扯草工效。
  5.薅草锣鼓:薅草锣鼓主要是指薅旱草而言,由两个歌手一人持锣,一人持鼓演唱,每段唱四句,每句结束时用锣鼓填过门。歌词主.要唱古人、古书。
  (三)号
  子
  1.硪号子:硪号子主要是打硪夯土时唱的,,由一人领唱,大家合唱,叫号的目的主要为了使劲均匀,起落一致。硪号子在荆门有十余种,主要有“陕号子”、“慢号子”、“一字硪”、“双号子”、“二四硪”等。它的节奏性强,歌词广泛。有唱古书、古戏的,也有见景生情,随意编唱的。
  2.搬运号子:主要唱于城镇的搬运工人,有唱词的不多,主要唱衬词,音乐节奏感强。号子的种类很多,抬重件时有“重件号子”,抖包时有“抖包号子”等。
  3.船工号子:船工号子是解放前航运工人的歌声。由拉纤工人叫唤,一领一合,步伐统一,使劲一致。流行在江汉平原一带的,有拉纤、摇橹、横江等十余种。
  4.榨油号子:是榨油坊工人的歌声,解放前榨油大多数是用人工撞榨,动作有轻重之分,轻则是拉撞杆(唱歌词),重则送出撞杆(唱衬词“哎”),一般情况是两人进行工作,甲为正手,乙为副手。由甲领唱,乙帮腔撞一次,动作一致,用力越猛,出油率越高。
  5.耕田号子:流行于城北栗溪、盐池及子陵一带,主要是农民耕田调犁、赶耖、打斫滚转拐时有节奏的呼喊。耕田喊号子能使耕牛听使唤,人不疲劳。
  (四)灯
  歌
  荆门的灯歌主要是每年春节期间表演高跷、彩船时唱的。高跷为三人,一男二女;彩船也是三人,一驾船女子,一撑船老汉,一老太婆手持破芭蕉扇赶船。无论高跷、船都有锣、鼓、镲、金锣、马锣伴奏。由一人领唱大家帮腔,有时也是大家一起唱。歌词有上下句为一段,也有四句一段和多句子,唱腔比较欢快热烈,节日气氛比较浓厚。
  (五)风俗歌
  “丧鼓”,山区人民称为“座夜”,一般是老人去世后,由主人请来四、六名或八名歌师在灵堂,围坐成圆形,两人同击一鼓,边敲边唱。开始唱缓慢而悲哀的第一曲;约半夜转唱第二曲加上锣和镲,天亮时进入第三曲(歌师称转阳)锣镲鼓一并齐奏,速度较快,歌词来源于古书或唱亡人生前的事迹。可由一人唱,两人唱,循环不断进行,主要是陪同亡人过夜。

  社会民俗
  一.婚嫁习俗:状元席
  在湖北省荆门,所说的“状元”,不是指科举时代在京城考取的“状元”,也不是现在高考录取学生尊称的“状元”,是指在封建社会男青年结婚这天吃的一顿“午饭”,“陪新郎”或称“小登科”、“陪状元”,所以叫“状元席”,又叫陪“十弟兄”。男的结婚这天,在农村有的地方称“过期”。“过期”以前长辈都称他“娃子”,别人也这么称呼:“过期”后就成“大人”了,即使是年幼无知,也要装作一个大人的样子。
  结婚这天,非常热闹,也很讲究.屋里屋外打扫得千干净净。有钱的家庭要将房屋装饰一新,无钱的家庭也要把新房布置一番,请屠户杀猪,请厨师做酒席,请喇叭迎客,请茶水师傅烧茶,门上贴大红双喜宇和婚联,显出一振喜气洋洋的气氛。
  席前,新郎要剃光头刮胡须,戴上辗有红顶珠的瓜皮帽子,穿上新缝制的长袍长衫,脚穿新鞋袜,向祖宗行“八大礼”。下午两点左右在堂屋正中间,摆上一张八仙桌,四条板凳,礼傧先生把新郎请柬在桌旁正中坐着,装新的(帮新郎料理穿戴事务)两人分坐左右,接着将亲兄弟、叔伯兄弟、表兄弟等请来陪席,一般以未婚为好。上首、下首各坐三人,两旁各坐二人,恰好十人,叫陪“十弟兄”。喝酒很有讲究,问新郎是喝“一年”(即十二杯),还是喝一个月(即三十杯)?这天新郎为大,亲朋好友都来敬酒;当菜端到四、八、十碗时,喇叭师傅要来吹大号,以示祝贺。第三次来时新郎要拿出“封子”,就是给喜钱;厨师也忙着送来“腰花汤”,新郎也要给“赏饯”。喝酒时,还要“出令”,就是“吟诗作对”,不会说的人就要用喝酒惩罚。
  这天,族长或老师要给新郎取上号名,俗称“大号”。把号名写在一个精致的木匣上,两旁对联一副,到了晚上“升号”,挂匮由能说会道的人抱匮,沿梯而上,升号人唱赞歌如:“上一步,荣华富贵,上二步,金玉满堂,上三步,三元及第,上四步,四海名扬……”将号匾挂在堂屋墙上,然后顺梯赞唱而下,折腾一天,半夜方告结束。

  二.生子习俗:
  1.洗九(祝米)
  生小孩以后,娘家要“送祝米”。 “送祝米”一般在第九天进行,通称“洗九”。日子确定后,外公、外婆、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就要花一笔钱去“送祝米”。凡生头胎,耍“抬盒”,这盒用木材做成,三格一盏,盒漆得红亮,中间一根杠供两人抬。盒底层装槽米两斗,中层油条200根,上层装大小衣料、项链、长命锁、鸡蛋、红糖等,盒顶用绳子拴两只母鸡,外面用红纸贴封,写上喜庆祝词。启程由外公牵头,一行前往。富裕人家非常讲究,要抬“亮盒”。亮盒用玻璃镶成,内物透明,可供路人观看,以示荣华。所送除食物外,衣料是绞罗绸缎,还请唢呐送行,外公外婆得坐“椅兜子”。中下等家庭则用一担箩筐挑东西去送“祝米”,礼物数量少,质量差一些,箩筐上面放松、柏枝各一根,表示虽“清贫”,却“亲近”,要亲朋不要见笑。贫穷家庭只是用小篮子提点力所能及的东西,客套话是“不怕空手汉,只怕不来人”、“人到情到”。
  “洗九”规矩较讲究。外公、外婆等一行到来.鸣放鞭炮,用大号迎亲,外公、舅父等男客请到客房,外婆、舅母等女客请到堂屋,上烟敬茶之后,礼傧先生派人发些油条给满堂客人,以示主人“大方”。吃饭时坐位非常讲究,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上席有大小之分,亲的坐大首,疏的坐小首,佳肴满桌,酌酒敬酒连续不断。第二天早餐,因都是“己亲”,酒糟内加三个鸡蛋,以示重谢,饭菜则较随便。
  月子里的产妇,很多禁忌,孕妇和来“好事”的妇女不能进内屋,说是怕“蹋奶子”。小孩“满月”后,小俩口则带小孩和礼物去娘家走亲,也叫“出窝”,以示对“送祝米”的回谢。

  2.抓周习俗
  湖北省荆门,小孩出生一年叫周岁,周岁这天请客叫“抓周”。有的叫过“百岁”,意思是希望小孩长命百岁,也有的地方叫“长尾巴”、“吃面”,称呼不一,内容一样。
  “抓周”是一种比较墒便的请客和聚会,规格不太高,礼节也不十分讲究。“抓周”这天,主人屋内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不必细说,请一两个妇女烧火,烟茶由家族或家里人敬奉客人,注重的是对小孩子梳洗穿戴,特别讲究,新衣新帽新鞋袜,即便是旧衣服也要洗干净。客人主要是外婆、舅母、姨母,也有家族和亲邻,送礼多的是外婆,其次是舅母、姨母等。礼物大多是小孩穿戴和玩具之类.也有送纸币、送银元的。吃过中饭以后,选一间比较宽敞的房子,中间并列两张方桌,上面铺上布或席子,将客人送来的东西各选一两件放在桌上一端,抱来小孩放在桌上另一端,让小孩向前爬,用手抓最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最有趣的一幕,也是真正“抓周”的时刻。亲朋好友聚拢在一起,在没有任何指点和暗示的情况下,看孩子拿什么东西,用这样的方法预测其一生的发展和志趣。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eZrU1aRBTz3uqtshg3LTFMTOo1DpHp5vKedpObY-_lUetOqLacEk-FeZ3ow2ZhgGYbC3yPMjMDzchg9i4tvw7_


门神的民间习俗
儿童启蒙教育,中国经典民间故事:《门神的由来》

山西临汾有什么习俗?
山西临汾春节习俗如下:贴门神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

一些地区端午节的风俗要在门上插什么东西祛毒
挂菖蒲简介 汉族端午节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清代已有此俗。这天,人们将菖蒲(或艾叶扎在一起)挂于门户,也有将菖蒲与艾叶倚在或插在门帝的。民间有用它来驱邪。挂菖蒲,艾蒿这已是南北城乡的习俗,可在江西,安徽的部分地方端午节这天家家门前悬挂蒜头,有的挂石榴花.蒜的气味辛烈,石榴花五月盛开...

结婚响门什么意思结婚前一天需要做什么
2. “响门”一词寓意喜庆吉祥。无论城乡,男方家会邀请乐队在门前演奏欢快的音乐,以此宣告家中即将迎来喜事,并吸引邻居长辈前来看望并帮忙。3. 不同地区对“响门”有不同的解读。为了准确了解当地习俗,可以向村里的长辈或已婚人士咨询,以获得最准确的信息。二、结婚前一天需要做哪些准备?1. 新郎...

寒食节有折柳插门的风俗吗 寒食节折柳插门寓意
不管是什么传统节日它都是会有独特的风俗活动的,听说在寒食节这天的时候有折柳插门的习俗是不是真的?在寒食节的时候折柳插门有什么样的寓意在里面?寒食节有折柳插门的风俗吗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

除夕守岁你们家大门关吗?在农村有什么习俗
知其然方能知其所以然,我们先一起了解一下除夕的历史,自然好理解除夕夜的讲究。除夕的除是去除之意,夕则是日暮之时,除夕既一年之终。除夕这个节日来源于先秦祛除瘟疫,祛除不幸的习俗,故在先秦时期又叫“逐除”。东汉科学家文学家玄学家张衡的《东京赋》中就有:“尔乃卒岁大傩,驱除群厉,方相...

关于门槛的身世,故事,习俗?
按老北京人的礼俗,送客时一定要送到门槛儿之外,若是骑马乘轿而来的,要看着客人上马上轿。若是步行而来的,要目送客人远去,如果只将客人送出屋门而不送到门槛儿之外,是对客人的一种不敬,被视为失礼。过去还有不能踩门槛儿的习俗,但可以坐,绝不可猛踩,过去小孩子不懂事,常在门槛上玩耍,...

古代进宅习俗喊门封有哪些语句?
乔迁风俗 1、新房的入住时间。一般而言,在老黄历上所标示宜入伙的日期,都是黄道吉日,用来入伙是没有问题的。只须注意每日所相冲的年份不是你的生肖和日神即可。在择日的基础上,可以再选择良辰,确定搬家吉时。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神台、供品、蜡烛等祈福常用之物。另外搬家不得晚间入宅,按照习俗,通常...

贴在门上的门神形象在民间习俗中的作用
2009-08-18 现在贴门神有什么意义? 220 2013-09-01 过年贴门神有什么寓意? 75 2010-06-23 贴在门上的门神有什么区别 34 2013-05-20 春节贴门神习俗 74 2016-05-25 门神的民间习俗 3 2009-01-23 为什么要贴门神在门上呢? 68 2008-07-10 过年为什么要贴门神 274 2016-06-01 贴门神的奉祀...

农村过年在门口撒这种白面还有在门角烧纸这种,是什么习俗,有什么...
在门口撒的白面 应该是辟邪用的吧 一般都是用灰烬的多 门角烧纸是给门神烧的

攸县17361318402: 荆门过年的习俗是什么? -
虿裘醋酸: 荆门人过年和中国绝大多数地方的过年习俗是基本一样的,包括大年三十吃年饭啊、正月初几的走亲串友啊等等,特别是一定要给自己的长辈拜年,给他们送去自己最美好的祝福!

攸县17361318402: 湖北荆门过年习俗和传说,速度!! -
虿裘醋酸: *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 扫尘,* 贴春联,贴年画,* 请神,拜神,送神,* 烧香,燃烛,* 挂灯笼,灯笼里点蜡烛,烛焰蹿动,真好看.要是放一个电灯泡,可就逊色多了.* 拜祖先,* 敲锣打鼓,* 年夜饭,守岁,* 放鞭炮,* 拜年,* 压岁钱,* 踩高跷,舞龙灯,* 阖家团聚.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

攸县17361318402: 荆门过节有哪些风俗? -
虿裘醋酸: 老莱子孝亲在湖北省荆门荆门城西象山东北麓竹皮河畔,有一幽静处--老莱山庄,传说是春秋时期楚国名士老莱子隐居之处.老莱子生活在社会发生激剧变革的春秋时代,因看不惯世间的名利角逐和诸侯兼并,隐居在.. 荆门田歌 荆门田歌湖北省荆门田歌:1.栽秧歌:栽秧歌是田歌中的一种,主要唱于栽秧季节(农历月间).它是水田歌声.如:城南的“花闹叶”是栽秧歌中的主要唱腔之一.歌曲优美动听,调式为徵、羽两个调式,歌词取于.. 荆门灯歌 荆门灯歌湖北省荆门的灯歌主要是每年春节期间表演高跷、彩船时唱的.高跷为三人,一男二女;彩船也是三人,一驾船女子,一撑船老汉,一老太婆手持破巴扇赶船.无论高跷、船都有锣、鼓、镲、金锣、马锣伴奏..

攸县17361318402: 荆门春节的习俗 -
虿裘醋酸: 荆门的过年风俗 腊月里备年 腊月十五以后,家家都要宰鸡杀猪,备好丰盛的菜肴,招待亲戚朋友. 过年的时候还有年歌:“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扫堂灰;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是什么意思呢?腊月二十三,要祭祀灶...

攸县17361318402: 荆门的习俗是什么 -
虿裘醋酸: 记得小时候 还有灯会的

攸县17361318402: 湖北荆门当地结婚的风俗是什么,最好有湖北荆门的朋友来回来,不要复制,感谢!
虿裘醋酸: 你是说第一次去还是说结婚啊,其实也没什么,主要就是雇一些车子(双数)有排场点,接到酒店(因为你是外地人,我不知道你们的新房会设在哪里),但是有个规矩就是嫁女儿,就是要接走,然后就是包红包,这个好像全国都有吧!现在是过年了,最好准备很多小红包,以免别人找你要,你也有给的有面子,还有就是女方的父母,叔伯都要带礼物的,烟酒少不了!

攸县17361318402: 湖北荆门的风土人情告诉个 -
虿裘醋酸: 下面那网址里有. 荆门方言 递烟和点烟的礼节 观花灯 坐丧 陪十弟兄 陪十姊妹 民族风情 ↓

攸县17361318402: 湖北荆门什么最出名?比如风俗、特产
虿裘醋酸: 先说荆门的旅游:有绿林鸳鸯溪飘流,大洪山风景区,钟祥明显陵,漳河风景区(中国第二大人工水库),象山,唐安古寺,白云观.荆门特色美食有:十里风干鸡,长湖鱼膏,子陵香菇,漳河柑桔,漳河银鱼,等等.....

攸县17361318402: 湖北荆门过年习俗
虿裘醋酸: 早上吃饺子,下午吃年饭,初2出去拜年

攸县17361318402: 湖北荆门有什么民俗?
虿裘醋酸: http://baike.baidu.com/view/48809.htm 去这里看看~~可能对你有帮助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