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系社会究竟是怎样消逝的?[转]

作者&投稿:戎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母系社会是什么时候,全部消失的?~

中国母系社会大约开始于四、五万年前,大约在五千年前中国结束了母系社会。
在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距今大约一万年左右时,在考古学上属于中石器时代或属于新石器时代初期,母系氏族公社向前迈进了一步,到了距现在大约六七千年时,达到了繁荣时期。
母系氏族以母系血缘维系的,并且由母系关系传递,即由祖母传给母亲,由母亲传给女儿,由女儿传给孙女,依此类推,永不间断。在云南永宁纳西族还保留着有女儿不算断根,但是只生儿子则是断根,必须过继女孩为继承人。
在仰韶文化的遗存中曾发现一些子女随着母亲埋葬的现象,是母子关系无比亲密的反映。

扩展资料:
特征
1、继承权
母系氏族社会,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集体劳动,共同使用劳动产品。无论是陶瓷,还是仓库,这都是公共的,氏族成员死后,随葬品也差别不大。财产由集体继承,如永宁纳西族,祖母死后,氏族的财产如故,仍是母系氏族的财务,实际上是其子女集体继承。
到于她个人的衣物和装饰品,有些用于随葬,有些归其女儿使用;舅舅的衣饰由外甥继承,女男在财务上是平等的,都有继承权。
2、氏族制度
氏族是一个社会细胞,她们生产在一起,也居住在一起。其房屋虽与经济类型、定居程度、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关,形式多种多样,但都适合氏族的共同需要,而且有足够数量的房间供婚龄妇女接待外氏族的男配偶使用。

母系社会如今还未消失殆尽,不仅还存在母系社会,也存在着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你要相信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在世界的极少部分地区民族内部仍有着母系社会的浓烈色彩,在非洲内大概包括有赞比亚中北部、坦桑尼亚南部和莫桑比克北部等等地区,主要有以列列人、刚果人、姆巴拉人等民族。在非洲加纳南部沿海一带也有一大民族是属于母系社会的,除了这两大地区,非洲也存在不少民族目前是处于由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过渡的阶段。

当然在亚洲也存在着不少母系部落呢,在中国台湾东海岸平原一带的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阿美族,家庭中重大决定由女性决定,土地和财产也是由女儿继承。在女王谷(地处喜马拉雅横断山脉)内的藏族人,他们崇拜女性,还实行着多夫制,夫以妻贵。还有现在知名度较高的西双版纳地区。

所以尽管在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在世界较为贫穷、文化水平较为低下的地区还仍然存在着母系社会,中国这个泱泱大国自然也不会例外,在风光秀丽的丽江市泸沽湖畔存在着一群摩梭人,他们活动在云南省、四川那一带,他们的种族内部仍然是实行着母系社会的制度,摩梭人是一个未识别民族,他们实行着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他们的家族成员都是母系亲属,父系的不算。但是这个民族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在母系家庭中母亲主宰一切,女性在家庭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无论多么和谐,但是母系社会终究是落后的象征。

随着后来社会的发展,通常是男人担负更多的养家糊口的责任,出去寻找食物,保护自己的家庭族群,女性主要是在家里照顾孩子老人之类的,渐渐的男人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社会诞生了,母系社会就消失了,


母系氏族消亡,父系氏族兴起的过程,与农业的成熟过程是同步的。农业成熟以前,采摘与狩猎是人类食物的两大主要来源。前者主要是女性劳动力承担,而后者则以男性劳动力为主。相对于狩猎而言,采摘的收获比较稳定、有保障。母系氏族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而农业比较成熟之后,男性劳动力成为从事农业的主要劳动力,而农业又是人类食物的最主要来源,因此男性与女性在经济上的地位发生了转换。也正是由此,母系氏族被父系氏族最终取代。

母系社会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类体质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称作“新人”,属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到母系氏族制后期,现代人形成,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母系氏族实行原始共产制与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早期母系氏族就有自己的语言、名称。同一氏族有共同的血缘,崇拜共同的先始。氏族成员生前共同生活,死后葬于共同的氏族墓地。随着原始农业及家畜饲养的出现,作为其发明者的妇女在生产和经济生活中、在社会上受到尊敬,取得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


由于人口增殖的需要和近亲通婚的危害迫使人们改从父系标记血缘关系,也加速了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化。



  有些历史学家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从狩猎变为畜牧和农耕,男子成为生产力的主体,人类也就从母系氏族社会转入了父系氏族社会。这个观点在十九世纪被美国人类学家根据对印第安部落的观察提出后,得到恩格斯认同,因而在中国变成了常识。也有人认为母系社会怎样消逝是个伪问题,因为目前很多人类学家并不认为人类历史上曾经普遍经历过一个母系社会阶段。笔者不是人类学家,对后一个观点姑且存疑,而对于前一个常识,在报章上读到考古学近来的发现时,注意到一些事件在时间顺序上的矛盾,产生了疑问,提出来就教于专家。
  这里至少有两大疑点。首先,狩猎本来就是一项以男子为主体的活动。当食物来源以男子狩猎为主,女子采集为辅时,很难相信女子是生产力的主体。其次,从时间上看,中国的母系社会早已是一个农耕社会。在中国,粟的栽培有大约8000年的历史(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稻米的种植更是早在12000年前(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而母系氏族社会(河姆渡人,至今6000年;半坡人,至今5000年)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化大约始于6000年前。山东大汶口文化(至今6300-4500年)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一男一女合葬或一男一女带小孩的合葬,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这比粟和稻的培植整整晚了3000到7000年。
  大汶口文化的变迁表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化经历了大约一千来年,而中国的母系社会在农耕生产方式下延续了三千到七千年。因此,把生产方式或生产力的变化说成是母系氏族社会消逝的主要原因,难以说服人。
  姓氏是什么?是人群中每个个体的血缘标记。姓氏早在母系社会就存在,并且与女人密切相关。西周铭文所记二十来个姓大多数从女,如姜、姚、姬、妊、妃等。氏族名称源于图腾,而氏族由女人当家,久而久之氏族名称演变为姓。既然在母系社会里已经有了姓氏,可以断定,那时候的人们就已经知道了用姓氏来标示血缘关系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用姓来明血缘,别婚姻?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因为人们发现了近亲通婚的危害,而且这个危害之大足以危及部落或氏族的生存。母系社会的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缘标记不明确,如果人口又少迁移,其结果就是近亲通婚,造成人群素质、尤其是智力的严重下降。从目前残存的一些母系社会的走婚习俗来看,在群婚制的母系社会,性伴侣来自不同的群体,以姓氏分辨,内部不通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近亲通婚的危害。
  使血缘关系得到明确标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配偶关系的专一性,也就是说,母系社会的母亲和她的性伴侣们的关系必须专一。然而这显然会极大地妨碍人口增殖。反过来,一夫多妻制虽然可以促进人口增殖,但同样不能保证血缘清楚,除非有专一配偶关系的保障。相比之下,一夫一妻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人口增殖和保障配偶专一性,应该是最合理的制度。
  那么在一夫一妻制的前提下,以母系来标记血缘是否可行?答案是不行。根据现代生物学知识,从遗传学的角度看,有性繁殖的生物的细胞中有种物质叫性染色体,男女的差异由性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来决定。性染色体有两种:雌染色体X,雄染色体Y。简单地说,在遗传上,女儿从父母那里各得到一个雌染色体,儿子则从母亲得到一个雌染色体,从父亲得到一个雄染色体。也就是说,雄染色体是父子单传,因此可以用来标记父系血缘。而雌染色体可能来自母系,也可能来自父系,没有特异性,无法用来作标记。
  基因的遗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简单地说,父子、兄弟、叔侄,以至于堂兄弟,携带的雄染色体基本相同,所表达的基因也基本一致。而女性的情形远为复杂。女子携带了两个雌染色体,一个来自母亲,另一个来自父亲,所以母女的雌染色体只有二分之一相同,而姐妹的雌染色体完全相同的机会是50%,表姐妹之间二分之一相同的机会是50%。其次,染色体上的每一个基因的表达将取决于父源或是母源的基因处于相对的显性(基因得到表达)或是隐性(基因不表达),使事情进一步复杂化。中国南方的婚姻习俗直到近代还允许姨表兄妹通婚,但不允许堂兄妹通婚,应该是基于对这些遗传规律的观察。
  当然太昊伏羲氏和他的子民并不懂得这些生物学道理。他们只是发现了用父系才能较好地标志血缘关系。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人们一定会注意到,当配偶双方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时,幼儿夭折和儿童痴呆的现象就比较严重。反之,如果配偶双方的父亲都可以被辨认,他们也没有亲戚关系时,孩子就比较容易发育成长。这个规律最初一定是被女人们注意到了,因为人类跟其他灵长类不一样,女性的身体在排卵期没有任何外部标记,只有女子自己有所估计。因此,只有女性才能够辨别子女的父亲。由于辨认父亲的必要性,群婚制向对偶婚逐渐转化,最后形成稳定的一夫一妻制。正姓氏应该是发生在这个期间。
  当人们发现了根据父系可以比较清晰地标记血缘关系后,儿女就不再继承母亲的姓氏,而是继承父亲的姓氏。这个变化使得男子,而不再是女子,成为婚姻的主体。婚姻制度也随之越来越严格。夏商时就已规定同姓者五世而后,则通婚姻。到了周代,规矩更严,同姓者虽百世而婚姻不可通。为了便于人们遵守婚姻制度,又制定了如五服等规矩来规定亲疏范围。五服是丧礼时血亲或姻亲穿戴的、标示亲疏程度的五种丧服。简单地说,有资格穿戴这五种丧服之任何一种的人相互之间都不能通婚,五服之外方可论婚嫁。
  中国文化看重血缘标记的特点应该跟中国很早就进入农耕社会有关。农耕社会的人被圈在土地上,最怕离乡背井,人口很少流动,如果血缘标记不清,则最容易受到近亲通婚的危害。而游牧民族流动性大,也不聚居,即便血缘标记不清,也会较少受到近亲通婚的危害。
  西方有一个所谓的大发现之说 (Big Discovery) 来解释男权社会的兴起,大意是,约在5500年前,人们发现,虽然只有女子才能生育,但男人通过贡献精子来参与人口增殖。原来,在那之前的男人只知道从女人那里获得快活,却不知道他们也对人类增殖做了贡献,真真匪夷所思!不可否认,当人们开始畜养动物时,发现了雄性在繁殖时的重要性。这个发现使得一些人认为,畜牧社会的出现促使母系社会被父系社会所代替。
  当然农耕社会也有驯化的家畜,也会发现雄性在繁殖中的重要性。在培育良种、有目标地选育性状时,由杂交而获得的特殊性状往往需要通过近亲繁殖来固定,使之遗传给后代。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进一步地认识到清晰地标记血缘的重要性。不过,仅从动物驯化、选育的过程并不能完全了解近亲繁殖的危害性,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兽类进化的结果使得近亲繁殖对种系保存已经不再有危害。比如有的鼠类,所有的个体的基因完全相同,基本上谈不到个体的存在,当然也就不需要血缘标记了。

男掠夺女人,产生的


消防系统是如何发展的?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是一个综合大系统,由几大系统无数个产品构成。主要由以下几大系统构成: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防火卷帘门系统、消防通讯系统、指挥疏散系统。而每个系统又有很多产品。例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中,就要有不同规格的镀锌管(例如DN250,DN100,DN65)、沟槽式...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2)
(1)实践是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基础。 社会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不仅创造着和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还不断创造和体现着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活动方式和基础。 (2)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精神生产实践构成了全部社会生活的基本内...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

4.如何理解中央提出的“六保”政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1、“六保”既拉动消费,又促进投资。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有利于把被疫情抑制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培育壮大起来,稳定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2、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有利于拉动投资需求,...

有没有一个民族是“走婚”是什么意思
("衣杜")是摩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 指同一母系亲族成员组成的家庭及其居住的房屋,包含"母系家庭"和"房屋"双重概念; 摩梭人认为母为尊,女为贵,母亲是摩梭人生活中的轴心和靠山,摩梭人离不开母亲,离不开以母亲为主的家屋,女性在母系家屋中享有尊贵的地位;母系家庭中的成员,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均系一个...

什么是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是指所有与同物种共同体有关的活动---产生、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的现象。自然界现象是动物群体在自然界的种种反应总称.社会现象按照是否对本物种发展有利分为积极社会现象和消极社会现象.研究关注社会现象有利于把握动物发展规律,探讨社会良好发展进程,改变不良习性等问题。社会学意义上的定义如下:...

社会现象论文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示范效应的结果,只要有一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会跟着这样干,在消 费欲望极高而消费水平极低情况下,就会出现一种被称为“权力泛化”的社会现象。商品交换被“权利交换”所取代,而权力已经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权力上市”促成了权钱交易的实现,进而确立了权利交换关系...

什么是社会控制?怎样理解社会控制的内涵
社会控制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在社会学中通常采用广义定义。广义上,社会控制指的是社会组织体系如何运用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和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以及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上,社会控制特指对违反社会规范的社会成员施加社会惩罚和进行重新教育的过程。社会...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毛中特考试)系统一点
(1)要满足人的需求。社会主义的宗旨是“一切为了人民”。而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其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要满足这些需求,就必须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为丰富的、可供人们消费的物质生活产品和精神生活产品。(2)要体现社会公平。 所强调的“消灭剥削,消除两...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是什么?
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活动的组织方式决定了经济基础,进一步决定了上层建筑。所以,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形态的性质和方向。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以牺牲环境容量为代价来获得财富数量的增长,表现出典型的高消耗、低效益和高...

卫辉市13711982719: 母系氏族社会何以陨落
止严复方: 母系向父系过渡的的原因等问题历来分歧较大.恩格斯在《起源》中指出,母权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是人类经历的最激烈的革命之一,最早的...

卫辉市13711982719: 母系社会为什么会消失
止严复方: 水纹引用的话是根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母系氏族消亡,父系氏族兴起的过程,与农业的成熟过程是同步的.农业成熟以前,采摘与狩猎是人类食物的两大主要来源.前者主要是女性劳动力承担,而后者则以男性劳动力为主.相对于狩猎而言,采摘的收获比较稳定、有保障.母系氏族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而农业比较成熟之后,男性劳动力成为从事农业的主要劳动力,而农业又是人类食物的最主要来源,因此男性与女性在经济上的地位发生了转换.也正是由此,母系氏族被父系氏族最终取代.

卫辉市13711982719: 母系社会是如何被父系社会取代的,期间发生了什莫???? -
止严复方: 母系氏族公社经历了全盛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渐加速,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逐渐占据主导的地位,于是母权制自然过渡为父权制.父系氏族公社逐渐形成了.从此,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成为与氏族对抗的力...

卫辉市13711982719: 古代的母系社会从何时开始,又从何时结束? -
止严复方: 母系社会又称母系氏族制.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类体质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称作“新人”,属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晚期.到母系氏族制后期,现代人形成,属于新石器早期. 中国境内的新人化石和文化遗存遍及各地,其主要代表有河套人...

卫辉市13711982719: 母系社会维持了多久
止严复方: 中国的母系社会大概持续了长达35000年. 母系社会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形成,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结束.母系社会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

卫辉市13711982719: 女系氏族社会是如何转变成男系氏族社会的? -
止严复方: 这个无法考证,因为母系社会是否存在,在学术界是有很大争议的,有些学者认为母系社会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诚然,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确实存在一些母系部落,但在世界各地,以非洲,欧洲和美洲为例的地区大都没有这种母系部落,而澳洲则是父系部落和母系部落共存.主要的原因是,在原始的生产分工中,男子从事狩猎活动,妇女从事农业采集,我国很多地区以平原气候为主,从事农业和采集业收成比较稳定;而在一些世界其他地区,以高山,草原,丛林,海洋性气候为主的地区,不宜耕种,但各种飞禽走兽资源丰富,因此,男子从事的狩猎和捕鱼等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加上西方人身体比较强壮和善战,因此他们的大多数地区就没有经历过母系社会.

卫辉市13711982719: 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
止严复方: 随着当时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主要是石器的不断发展和男女分工的逐渐不同 母系社会逐渐走向没落 父系社会逐渐占据上风 直接导致了原始社会的解题 奴隶社会的产生

卫辉市13711982719: 母系社会存在多少年?父系社会存在多少年? -
止严复方: 系社会又称母系氏族制.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类体质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称作“新人”,属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到母系氏族制后期,现代人形成,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中国境内的新人化石和文化遗存遍及各地,其主要代...

卫辉市13711982719: 母系社会是怎么过度到父系社会的. -
止严复方: 进步.在人类早期,男性主要从事狩猎,女性从事采集.因为狩猎产品没有保证,采集成为食品的基本来源,所以形成母系社会.而随着人类发展,劳动产品增加,体力占优的男性在社会劳动...

卫辉市13711982719: 从母系社会是怎样过渡到父系社会的呢? -
止严复方: 母系社会是怎样过渡到父系社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动物驯养让位于畜牧业. 畜牧业成为社会生产的一个主要部门.在畜牧业中男子地位提高,并逐渐成为生活资料的主要提供者和社会生产的主要力量.妇女的生产劳动被排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