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建康上元作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作者&投稿:匡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鹧鸪天 建康上元作 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感情~

抒发对已经失掉了的过去的怀念和眷恋,用来和眼下的惨痛现实进行对比,从而反衬当前的惨象。所以紧接着就从幻梦回到了现实。“分明一觉华胥梦”是联结全篇的关键,有人指出,是这首词的“词眼”。没错。从幻梦中醒来,再回头看眼下的惨痛现实,黍离之悲涌上心头,禁不住“东风泪满衣”了。赤诚的爱国情怀,满注于字里行间。

  虚实结合。
  此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前两句突出诗题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这里有两层意思,既是表明,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同时也表明,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一个“清”字用得贴切。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显得很清幽。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赏析
  诗的上联可结合诗题来理解。美丽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新春”就是早春。“诗家”是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一个“清”字很值得玩味。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首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淡而无味。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了作者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天气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正是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上联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做具体描绘,必成累赘。下联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浓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京城长安。繁花似锦,写景色的艳丽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的喧嚷若市。然而这种景色人人尽知,已无新鲜之感。此与上联,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此诗既写清丽之景,又写浓丽之景,对比鲜明,格调十分轻快。第三句写出芳春的繁花似锦,用景色的浓艳来反衬早春的“情景”。诗篇特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可以看成是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锐敏,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诗家清景在新春”,诗人在京城东郊游玩时,看到初春的景色,不禁由衷地赞叹。但他并未实写春色,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赞叹道:新春时节真是诗人描写美景的最佳时刻啊。这样的“起”法令人意外,也让人产生好奇: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绿柳才黄半未匀”,第二句“承”第一句,开始具体描写早春景色,也是对上一句的回答。早春景色何其多哉,仿佛从哪里说都是可以,但从哪里说又无法总括全部。诗人别具匠心,只单从新发的柳芽入手,抓住其“半未黄”的特点。试想清爽的春风拂动下,柳条微曳,新芽初绽,星星点点的嫩黄点缀在柳枝间,柳树整体的颜色还未匀称净尽。这样的景色充满希望,盈溢生机,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由柳芽之姿而现早春之景,可谓独辟蹊径,令人称绝。
  “若待上林花似锦”,这一句笔锋一“转”,不再谈早春景色,却提及上林苑繁花似锦的时候。既说繁花似锦,自然是早春过后的仲春时节,这似乎和诗的主旨“早春”不符,但这样“顾左右而言它”却是诗人的巧妙安排。等到御花园群花盛放的时节,那又怎样呢?
  “出门俱是看花人”,末一句对上一句进行了解释,也是对全诗的结语。当御花园里百花争艳时,大家当然都会要去赏花观景,大发评论。错过这样的活动,似乎就错过了感受春天的机会。诗人在这里明写上林观花的现象,却是对这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做法不以为然。试想摩肩接踵,七嘴八舌的赏花活动中,恐怕会令欣赏春天景色的心情与兴致大打折扣。于是回来再想诗人所说的“诗家清景在新春”的说话,就会由衷的表示赞同了:只有在新春时节,自己或是与友人一起自由地,心无旁骛地欣赏景色,才能惬意与自在地抒发自己的情怀,诗情与豪兴才会油然而生,不期而致。于是,诗的末尾便呼应了开头,也更突出了早春的特色。

示例一: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词人通过回忆当年全盛时的快乐,反衬南渡后客居的悲凉,突出了浓重的爱国之思。
示例二: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上片实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入对当年全盛时快乐生活的回忆,结尾两句又跌入令人悲伤的现实,表达了沉重的爱国之思。

抒发对已经失掉了的过去的怀念和眷恋,用来和眼下的惨痛现实进行对比,从而反衬当前的惨象。所以紧接着就从幻梦回到了现实。“分明一觉华胥梦”是联结全篇的关键,有人指出,是这首词的“词眼”。没错。从幻梦中醒来,再回头看眼下的惨痛现实,黍离之悲涌上心头,禁不住“东风泪满衣”了。赤诚的爱国情怀,满注于字里行间。


天镇县19895427262: 鹧鸪天 建康上元作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谯邱迪皿: 对比运用了回忆对比的手法:以当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梦中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 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抒发了强烈的国破家亡之悲.

天镇县19895427262: 语文:修辞手法(诗歌鉴赏) -
谯邱迪皿: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不可,“惊”字有意外之感,惊喜,形容春天来得突然,春光出现得突然.2.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请作简要分析对比.理由如下此词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

天镇县19895427262: 鹧鸪天 建康上元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谯邱迪皿: 抒发对已经失掉了的过去的怀念和眷恋,用来和眼下的惨痛现实进行对比,从而反衬当前的惨象.所以紧接着就从幻梦回到了现实.“分明一觉华胥梦”是联结全篇的关键,有人指出,是这首词的“词眼”.没错.从幻梦中醒来,再回头看眼下的惨痛现实,黍离之悲涌上心头,禁不住“东风泪满衣”了.赤诚的爱国情怀,满注于字里行间.

天镇县1989542726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天涯海角 -
谯邱迪皿: ①不能换成“见”.(1分)因为“惊”字与首旬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1分)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1分)而“见”字仅仅是客观叙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态和情怀.(1分)(...

天镇县1989542726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宋)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 -
谯邱迪皿:[答案] (1)不能换成“见”.因为“惊”字与首旬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而“见”字仅仅是客观叙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态和情怀.(意思对即可.如答可以换,...

天镇县19895427262: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
谯邱迪皿: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实景虚景相对比反衬出眼下的惨痛现实,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天镇县19895427262: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答案 -
谯邱迪皿: 是不是分析表现手法开头两句,点明身在客地,不觉时序推移之快,原来春天已经来到了.“春到小桃枝”是上元到来的表征.用轻灵之笔写深沉的感慨.“天涯海角悲凉地”,补足“客路”二字含义.所谓天涯,主要的不是指地域遥远,而是...

天镇县19895427262: 元宵节诗句——《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
谯邱迪皿: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宋·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译文:被贬作客的途中哪有心思去记节气时序的变迁,忽然惊...

天镇县19895427262: 鹧鸪天 建康上元作
谯邱迪皿: 仅供参考 希望对你有帮助 此词结构极其缜密.“分明一觉华胥梦”是词中关键句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词眼”.词的上下二阕,全靠这个“词眼”的眼光照映.如起首两句中的“那知”、“忽惊”写从不知觉到陡然发现,即带有如梦初醒的...

天镇县19895427262: 赵鼎《鹧鸪天》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
谯邱迪皿:[答案] 赵鼎《鹧鸪天》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主要运用了回忆对比的手法:以今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梦中之欢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