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闽南语是怎么来的吗

作者&投稿:独孤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闽南语是怎么来的 ?~

闽南语
闽南话,在台湾亦称为 Hō-ló-ōe(台湾话、台语、河洛语等),属于汉语闽语的方言,也是最有影响力的闽语。分布在福建南部、台湾、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岛、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苍南、平阳、洞头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分布地区

闽南语主要分布在台湾和福建,同时在中国大陆其他地区和东南亚等地区也有分布:

江苏省:宜兴县南部山区

浙江省: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温岭县之石塘一带

玉环县之坎门镇

洞颈县之本岛、半屏岛、元角、倪屿

瑞安县之北麂岛、大南乡

平阳县之水头镇、腾胶镇、南麓岛、东部沿海之西湾乡、墨城乡

泰顺县之东南角

文成县之东南角

苍南县之灵溪镇、矾山镇、桥墩镇、马站镇、藻溪镇、炎亭镇、观美镇、南宋镇、霞关镇

长兴县、临安县、舟山群岛等地

江西省:东北部接近浙江的地区

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

海南省:以海口话、文昌话为代表,分布遍及全岛

广西省

东南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地

次方言

基本上,按地域,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次方言:

漳州话

泉州话

厦门话

东南亚福建话

浙南闽语

潮汕话

海南话

各方言之间的亲近性

闽台片

亦即本土闽南语。漳州和泉州是语言学范畴内所指的各种闽南方言的发源地,所有的闽南方言,其源头都是漳州话和泉州话。漳、泉方言内部有些许差异,主要是音韵系统方面微有区别,但相互之间有严格地对应关系;语法及用词则基本一致。明清以来出现的厦门话和台湾话(两者高度接近),都是直接由漳、泉各县(市)方言混合而成,均体现了亦漳亦泉、不漳不泉的特点。基于此,厦门话和台湾话亦被国内外人士视为典型的闽南话。闽台片的的闽南话内部较为统一。东南亚的福建话也就是指闽台片的闽南语。

浙南片

明末清初时期,有大量的闽南人(主要是龙溪、海澄、漳浦、安溪、惠安、同安等地)迁徙到浙南的苍南县、平阳县、玉环、洞头一带以及福建东北部的福鼎、霞浦一带。浙南与闽东地理相连,口音亦相近,这个片区统称为“浙南片”。闽南话传入浙南、闽东地区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周围方言(浙南是瓯语,闽东是福州语系)的影响,与闽南本土的闽南话形成一定差别,苍南人习惯把这种方言称为“浙南闽语”。现代的浙南闽语与闽台片的闽南语相比较,主要是入声韵、鼻化韵的退化消失以及用词方面的差别。但总体而言,浙南闽语基本还是保留了本土闽南语的其它特点。相对来说,浙南闽语要比潮汕话更接近闽台片闽南语。

潮汕片

潮汕话与闽台片的闽南语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相互之间差别仍旧十分明显。其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纵然如此,彼此虽然各讲各的可是还算能沟通无碍,基本上潮闽双方都可很快速的融入对方的语系里。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二者的发音特色,如福建的诏安,新加坡等。潮汕话除了分布于广东省潮汕地区以外,还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众多潮人聚居地。

现在使用潮州话的地区,主要有: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等市及所属各县区,汕尾市大部分地区,以及海外潮人聚居的地方。泰国曼谷和其他城市的唐人街(China Town),法国巴黎的唐人街,柬埔寨的大部分华人,越南的一部分华人使用潮州话。全世界以潮州话为母语的大概有3000万人。是中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潮汕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因此,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研究潮州话的人很多,有关潮州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有名的戏曲荔镜记“陈三五娘跨越阶级性的爱情故事”,来自潮州地区,亦广传于闽南,台湾等地。以潮州府城话为标准。民间潮剧(潮州戏)即以府城标准潮州话演唱。声调有8个,两个音节结合时,不论后字条件如何,前字几乎都得燮调,除了一些重覆尾调等特性外后字基本上维持原调,同闽南语一样。

海南片

海南话据说是由闽南(一说莆田)人迁移过去之后与当地语言混合后形成的一种闽方言。

海南话以文昌话为代表,与其他片区的闽南话的差别最大,基本上不能沟通。

闽南语的形成

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三摆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佮避乱:

第一摆:第四世纪晋朝人移居闽→泉州话的形成

五胡乱华时期(304-439),异族入侵中原,伫西晋永嘉二年(308)的时阵,中原的「衣冠八族」(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一带,in1共上古汉语(比如,有身、新妇、斟酌、鼎、箸、失礼)顺sua3带过来,后来成做「泉州话」。所以「泉州话」就是第三、四世纪的中原音参「吴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鲎hia)佮当地的「越语」(比如,loo3(高)、san2(瘦)、lim(饮)、hiu3(洒))滥做伙而成的,这就是「白话音」主要的来源,伊比「读书音」较早。

第二摆:第七世纪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福建泉州佮广东潮州之间「蛮獠啸乱」,朝廷派河南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接近安徽省)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南下平乱,平乱了后屯兵伫即马的漳州一带,即批人带来七世纪的中古汉语。

第三摆:第九世纪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亦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三兄弟统治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朝末年,中国发生「黄巢之乱」(878),朝廷派河南固始县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平乱了后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即批人阁带来九世纪的中原汉语。

前后即两批的移民大多数是河南光州固始人,in用固始的方言教福建人读四书五经,后来成做「漳州话」,这就是「读书音」主要的来源。伊保存了真济唐朝人读册的音。


闽南语(台语)的借词

和国语比较,词汇方面,台语的特色在于借词。按时间顺序来看,台语的借词主要来自:

中古的越语残留词 这些词汇是河洛人刚由河洛一带迁到闽南时,在和当地的越族原著民互动中采借过来的。这些词汇往往不是河洛语特有的,而是由南方方言,特别是东南方言与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所共有。如[lut](迅速滑落)、[lagia](蜘蛛的一种)、[katsua](蟑螂)等。
远现代的东南亚借词 河洛人的住地位于中国的海洋出口,与外界的交往远较其他地区先行。更由于河洛人强力的殖民传统,河洛人与海外,特别是与东南亚的交流极为密切。相应的,河洛语中自然有相当多的东南亚借词。如雪文(肥皂)、亚铅板(锌板)、苦力(工人)、拾扳仔(扳手)等。
近现代的日语借词 从文化上看,日本人和河洛人有许多共通之处,两地交流极为密切。明清时河洛人曾经向日本大力殖民,近代台湾则被日本殖民统治,福建也长期是日本的势力范围,故此双方语言互有对方的借词。台语里的日语借词,大部分在二战后的“去日本化”运动时被抛弃了,留存到今日的已然不多,但有些依然极富生命力,如便当、中古车、阿沙里、町内、野球、飞行机、杠龟等。很多人以为这些词只在台湾岛上使用,但实际上,随着河洛文化的整合,这些词早活跃在各地的河洛人口中了。
现代的英语借词 英语是世界通用语,台语的英语借词,为数也不少,如outside、杯葛、的士、park车、斯掰等。
除了借词,台语词汇里还有一种相当特殊的多语融合词。比较多的是和国语、日语、客语糅合。如齿毛不爽、LKK、阿达、ATO、no食等。
值得一提的是,词汇的采借往往是相互的,日语、东南亚诸语均有大量的台语借词,国语中的哇噻、打拼、出头天、LKK、头壳坏去、掠狂、ATO、偶、素不素等也是台湾制造,甚至英语里,也有Tea是来自厦门。许多借词是多次采借的,如雪文,台语借自印尼语,印尼语则是借自法语。很多借词,因为习用久远,已经很难察觉它们的外来身份了,如据说借自原住民语言的亲(斟)、牵手等。


闽南语的声调

传统上认为台语有8声(实际上是7声),即:

例字 调值 调型 调类
狮 55 高平调 阴平
虎 52 高降调 上
豹 31 低降调 阴去
鳖 3’ 低促调 阴入
猴 35 回升调 阳平
狗 52 高降调 上
象 33 低平调 阳去
鹿 4’ 高促调 阳入

资深台语专家林央敏教授认为,台语声调已经归并简化为6声,即:

例字 调值 调型 调类 比较
狮 55 高平调 阴平 同国语一声:汪
猴 35 回升调 阳平 同国语二声:洋
豹 31 低降调 阴去 同国语三声:海(变调)
虎 52 高降调 上 同国语四声:浪
鳖 3’ 低促调 阴入 同国语五声:个(此字与“个”有别)
象 33 低平调 阳去 国语无此调

闽南话




闽南话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或台语,闽南话使用人数大约6000万左右,闽南话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三明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龙岩、漳平等市县,以及台湾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



闽南话-语种简述 闽南话当今的闽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闽越土著人群)与历代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入闽,特别是唐、宋两朝时期北方人入闽的基础上,由八闽远古语音与历代外来语言进行交流、结合而逐渐形成的方言。

闽南语保留了相当成分的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语言的语音、词汇,被海内外语言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因此,研究探索闽南语的发展,对保护、弘扬中国古代语言遗产,研究中国其他语种以及古代闽越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积极的作用。

闽南话-发音特点

闽南话闽南语的发音主要特点有:

1、多数古浊可平声字,今读音时不吐气;
2、念知、登等,有时保留破裂音,成[t]、[�0�2];
3、无轻唇音[v]、[f];
4、有韵尾[-m]、[-p]、[-t]、[-k];5、声调七类,以上为主,与古代声调系统不尽相当。

此外,在闽南语中,文、白语言区别较大。白读音代表本地方言比较久远的源头,据研究,它是秦汉及其以前中原汉人南迁所带来的汉语与当地闽越土著(少数民族)的语言相结合就开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语音体系;文读音则是本地方言与本民族权威的方言(古代的雅言、通语、近代的官话、现代的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向权威的共同语靠拢的表现) .

闽南话-语种分类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有两个版本的说法:
一:河洛话原本是商朝时的官话,商传至纣王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灭,留在河洛一 闽南话带的商民 上阶层者被迫迁至洛邑当奴工,营建新都成周,下阶层者被分配至卫、鲁、齐国当农奴,在东方尚存的几支顽强商族只好退回江南,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工商业,而居东南沿海者则形成越族后裔,河洛语之口音即源于商代 读书音源自古代汉语,故河洛语应称为「商汉语」或「古汉语」此种语言乃最具汉人本色之语言。
二:闽南语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洛水流域,俗称“河洛话”,这是因为西晋时中原一带的林姓、黄姓、陈、郑、詹、丘、何、胡八大姓为避战乱南下,在无名江边定居,并把这条江定名为“晋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晋朝人。这样也把河洛话带到福建,并演变为闽北、闽中和闽南三种方言语系。在闽南人移民台湾后,把闽南话带到台湾。令人预想不到的是,原先说河洛话的地方早已不说河洛话了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五个次方言: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市、漳平县。
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的一部份。

闽南话-使用区域

使用闽南语的区域,主要以福建闽南地区的厦门、漳州、泉州等闽南区域以及闽西龙岩地区为主。另外,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通行着近乎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其中,通行有于台 闽南话中、台北的闽南语,稍偏于泉州腔;流行于台南、高雄的闽南语,则稍偏于漳州腔。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新加坡、菲律宾、马来、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区也使用的语言也属于闽南方言。

按照闽南语发音内部特点,在福建境内,分五个次方言区域,分厦门话区:主要分布在厦门、金门、同安等地区;泉州话区:主要分布在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漳州话区:主要分布于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龙岩话区:主要分布在龙岩市、上杭、长汀、漳平县等地;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等。

闽南话分布地区: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龙岩、漳平等市县,以及台湾的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桃园、苗栗、基隆、南投、屏东、彰化、花莲、嘉义、宜兰、云林、台东、新竹、澎湖等绝大部分的地区。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广东省东部的汕头、潮州、澄海、潮安、饶平、南澳、普宁、惠来、潮阳、揭阳、揭东、揭西、陆河、汕尾、陆丰、海丰等市县。使用人口约1000多万人。 广东南部雷州半岛的湛江、海康、徐闻、遂溪、廉江、茂名、吴川、电白等县市,使用人口400多万。海南省的海口、琼山、文昌、屯昌、琼海、定安、万宁、澄迈、昌江、东方、乐东、陆水、白沙、崖县、保宁、琼中、临高、儋县等市县,使用人口400多万。浙江的温州、苍南、平阳、泰顺、洞头等县市,约有140万人说闽南话。江西的广饶、广丰、玉山等市县约有40万人说闽 闽南话南话。广西的柳州、平南、平乐、陆川等市县,近30万人说闽南话。香港、澳门地区约几十万。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等国的华侨、华裔,使用人口至少有1000万人。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江苏、浙江的温州、台州等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人。

闽南话-来源历史

汉朝以前,闽南地区为古越族原住民,到了中原汉族第一次大灾难--晋代永嘉二年(308年)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中原仕族衣冠南渡,林姓、陈姓、黄、郑、詹、邱、何、胡八姓率先入闽,带来了中原的黄河、洛水流域当时的汉语(河洛话由此而来),形成了闽南方言的基础,反映着隋唐以前汉语的特点。随后的侯景之乱,669年固始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的隋唐汉语,固始王氏入闽建立闽国都不断渗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闽南话。以上入闽源流在各个福建大姓如陈氏,林氏,黄氏等的家谱都有详细的记载。闽南方言保留下来的古汉语较多,因此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闽南方言历来为国内外语言学家所重视。 这对汉语古音的构拟,古籍的训释,汉语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闽南话-发展历程

闽南语在台湾的传播与河洛话的形成

北宋时期,在泉州等口岸相继设立了掌管外贸的市舶司,使泉州发展成当时国际上的著名商港,对外海线交通十分方便。在这以后,闽南地区便有不少人民,因为政治、经济或其他因素而移民海外(包括台湾),也因此带去了他们的母语 --- 闽南语。明末时,闽南发生大旱,郑芝龙曾招数千人到台湾垦殖,他们大多数便在台湾定居,而且还跟台湾原住 闽南话民(大多为平埔族)通商、甚至通婚,而促进了汉人与台湾各原住民族在血缘以及语言上的融合。

从16世纪起,西欧各国开始进行各种殖民海外的计划。西元1624年起,荷兰、西班牙先后占领南、北台湾,尤其荷兰人统治台湾将近40年,实施王田制,召募闽南人前开垦台湾。来台汉人多出身漳州和泉州,在长期与平埔族杂处和荷兰人的统治下,随移民所带来的闽南语也渗入了一些新的语言因素。明末郑成功抗清失败后,便率大军攻占台湾,赶走荷兰人。郑家出身泉州,郑氏王朝之文教制度的定立者 --- 陈永华,也是泉州人,而其所带来的军民也大多数是泉州人。因此,此时台湾的闽南语,是以泉州音占大多数的。

1683年,施琅征台,郑氏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统治台湾。隔年,清廷为防郑氏遗民,颁布渡台禁令,设下严格条件限制人民渡台,其中以粤籍禁渡,造成客家人比较晚来台湾,台湾的开发几乎都由闽南人领先,而台湾的语言亦以闽南语为绝对优势。雍干之世,禁令渐松,1862年,因牡丹社事变,钦差大臣沈 闽南话葆祯来台办理防务,以“开山抚番”为名,招徕垦野,因而解除了长达近200年的渡台禁令。在清廷统治台湾的200余年间 ,闽人来台人数激增,移民的语言随其足迹而传播到台湾各地。日后由于交通开始便利,人口四处流动,结果漳泉两语混淆,全台除了宜兰、鹿港等少数地区保存其较纯正的口音以外,其他各地都普遍通用一种不漳不泉、亦漳亦泉的新的闽南语,语言学家洪惟仁(1987年,1-2)将其称之为“漳泉滥”(彰泉混合的意思)。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在日本统治台湾期间,教育方面推行“国语”(日本语)政策,日本语在政治上占尽优势,在民间使用的台语难免受其影响,一直到今天,我们都还可以从现在的河洛话中找到日语影响的痕迹。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战后国共发生内战,国民党政府战败,带著大批军队和难民“转进”台湾,这是台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动,再加上日后推行的“国语”(这次是北京语)运动,在其影响下,河洛再度加入新的语料。

闽南话-闽南简介

福建简称为闽,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从地理上可以说,泉州、厦门、漳州、莆田、龙岩五个地区均属闽南,但我们通常所 闽南话说的"闽南"这个说法,具有特定的涵义,并不包含莆田,龙岩,其主要是依据语言,文化,风俗上来划分的,莆田说的是莆田话略区别于闽南话,而龙岩说的是客家话.两地均不属闽南语系. 因此狭义上所指的闽南仅指--泉州--厦门--漳州--三个地区. 但由于闽南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传承下来,其影响实为深远,其他受影响之地也通行闽南语,也是有着一致的文化认同,因此他们也同属闽南根源.我们即可称其为泛闽南.以下介绍通行闽南语的形成及今通行之地:

闽南语,乃是闽语的一支。中国汉朝末年的三国时代,中原发生战乱,难民开始进入福建, 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语言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了最初期的闽语。然而,汉人大规模入闽,则是始于“永嘉之祸”,由于晋室南迁,大批北方汉人入闽,而带来了3世纪时北方的口语音,亦即所谓“十五音系统”,而“泉州语”亦于此时渐渐形成。

唐代时,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兵入闽平乱,进而屯垦漳州,带来了7世纪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纪时,王潮兄弟又带军队入闽平黄巢之乱,也带入了当时的中古音。从以上的两批移民,所带来的北方口语,经过一番演变就形成了所谓的“漳州语”的基础。

闽南话-语种漫谈

闽南话是什么语言呢?有人说是“福佬话”也有人说是“貉獠话”远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中 原汉民族为了躲避战乱,辗转到河南光州,汉民族的文化也就这样由其子孙带到此处,此后再迁至闽南,最后跨越海峡,到了台湾。闽南、台湾等地传承此一文化的语言,正是我们现在习称的“闽南话”,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历

闽南话

史长河中,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先祖在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完整地保留了两汉时代的古汉音,也就是中原标准音,如今让我们受用不尽的闽南话经典不是别的,下是《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以及唐诗等民族智能的结晶,其中的《论语》,蕴含着极丰富的人生哲理。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用来翻译佛经的语言,正是唐初年“切韵”系统的中原汉语,而闽南话所用的“河洛话文音”正是唐朝中原汉语的“母语”。后来佛经由日本留学生用片假名记音传到日本而没用至今,今天日本人诵读佛经,呤唱诗词时,与闽南人用闽南话汉音诵读佛经,呤唱诗词在发音上几乎是一样的,这足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佛经中音译或意译使用普通话无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闽南话却好理解;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法师常常感叹,闽南话汉音之失传对诵读佛经的人是极大的损失。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成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它还被录制在美国1997年发射的“放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了。把闽南话作为汉语的参照系语言研究专家、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李如龙教授介绍,闽南话里包含着许多古汉语的成分,不管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这方面,有关专家作了比较充分的比较。学习古汉语,掌握福建方言尤其是闽南话的口音,比懂得其他地区的方言更有优势。比如“鼎”,古汉语中通常是指铁锅,闽南话的发音与古汉语的发音、词义是一致的。但其他地方的人理解起来就没有闽南人这么方便。李教授说,从古汉语演变、进化而来的现代工业汉语,与闽南话也有深刻的关系,如果能抓住闽南话的特点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加速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掌握。早期的语文教学,通常是从正音入手,然后从普通话联系方言的角度理解字义、词义。现在这种方法被淡忘甚至抛弃了。很多人以为方言会干扰汉语的学习,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比如你不懂或不讲闽南话,但你的普通话也未必就很标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老师善于进行方言与汉语之间的对比教学,拒绝了方言辅助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李教授说,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汉语为表达主体的,但同时也包含着以不同方言表示的地域优秀文化特征。他认为,掌握闽南话不仅可以为汉语学习提供一个很好的参照系,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了解和理解闽南文化



闽南话

李如龙,全国著名的汉语方言研究专家,曾经参与创建厦门大学方言研究室,会说五六种地方方言。他认为:闽南话最早形成于泉州,然后一直向南流传到漳州、厦门、潮州,雷州、海南,然后又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说闽南话的总人数达到7000多万人,成为保留古汉语最多的强势方言。闽南话无疑是沟通海峡两岸和东南亚华人的一种无形而不朽的桥梁。这是22日下午李如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的。在访谈时,他还就厦门的闽南话和台湾闽南话的关系、如何学习闽南话,如何推广闽南文化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闽南话:保留古汉语最多的强势方言。

记者:作为方言研究的专家,您能介绍一下闽南话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范围吗?

李如龙:闽南话形成于唐代,是东南部最早的汉语方言之一。吴语应该是形成最早的方言,由于离长江近,受官话的影响大,地方色彩有所淡化。闽南人偏居东南,与中原的交流少,闽南话反而成为保留最多古代汉语成分的方言,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兴趣。闽南话的形成是多来源多层次的,既有百越族的“语言底层”,也有古吴楚移民的语言,加上古中原的语言,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方言系统。闽南话最早形成于泉州,然后一直向南流传到漳州、厦门、潮州,雷州和海南,然后又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说闽南话的总人数达到7000多万人,成为保留古汉语最多的强势方言。

闽南话是一种有向心力的方言,不同地方的闽南话大多都能交流,另外,闽南话还有一种“崇正意识”,就是以汉语的正统自居,保留了许多古音古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行”,闽南话就是古代的意思;闽南话把“吃”称为“食”;“锅”称为“鼎”;“人”称为“侬”,都是很古的说法。会说闽南话对学习古汉语很有帮助啊。由于闽南话稳定、保守,注意语言的源流,所以对故土中原文化有浓厚的感情。不同时代说闽南话的人对全国流行的共同语都很尊重。唐宋时科举取士,考试时作诗押韵,用的是《广韵》,其中的反切法被闽南话吸收。形成了闽南话特有的“文白读”,即读书时按官话来读,注解时用闽南话,文白两大传统并存,这在全国方言中是保持得最完整最牢固的。罗常培来厦大期间,写了一本《厦门音系》,称赞道,文白读并存是闽南话的根本特征,在全国方言中属于少有的。闽南话对官话持兼容并蓄的态度。清朝雍正五年,曾下诏书,鉴于闽粤两省进京士子,官话不准,下令两省设立正音书院。这一诏令在广东没有得到重视,福建执行起来非常认真,设立了不少正音书院,编写了不少正音课本。

读书识字用正音,说话时用闽南话,我把这个现象称为“启蒙教育中的双语教育”。我认为这一做法值得在今天推广。它的好处表现在:一是使得方言与共同语并存的传统得以“传宗接代”,不使方言断绝;二是使小孩从爹妈那里学来的方言知识得到发掘和利用,由“习得”变“获得”,这样方言就变活了;三是建立在方言系统上的地域文化得到保存和发扬。 厦门和台湾的闽南话沟通无距离

记者:台湾的闽南话有什么特点?

李如龙:台湾的闽南话和厦门的闽南话最相像。厦门的闽南话是漳泉两腔的混合体,台湾的闽南话也是“漳泉滥”,厦门的闽南话和台湾的闽南话沟通起来没有什么障碍,与诏安和龙岩的闽南话沟通起来反而费劲,就是语言的来源不同所致。我去过台湾,我们家族是李光前二房分出来的,台湾嘉义县元长乡则是从李氏家族的长房分出去的,我和那里的乡亲用闽南话交流,毫无困难,他们真的是“乡音无改”啊!闽南话真是很有生命力的语言,台湾曾经被日本统治50年,国民党也统治了50年,当政者都要求公共场合禁止说闽南话,大家只在家里和小范围内偷偷地说,就是这样,仍然“乡音无改”,很神奇啊。所以,我说闽南话是沟通海峡两岸甚至东南亚华人的一座无形而不朽的桥梁。

台湾当局现在有点反其道而行,提倡用“闽南话”当“国语”,这就像鲁迅所批评过的“一个人站在地球上,却想揪起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不必说台湾还有几百万不说闽南话的人,真要把普通话取消,那好,你把所有的中文报纸都停办,不准大家说普通话,这行得通吗?这只是居心不良者的政治炒作,是发泄情绪的一种做法,容易导致族群之间的分离。台湾的“国语”和闽南话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
例如:她=伊
我=阮
什么=xiuan2 mi4
没=mo2
抓=掠lia2
是=西
红=ang2
绿=lie2
吃=夹
电脑=电勒
猪=die1
湖=哦......
(不管用中文或者拼音都没办法表达清楚,除非有另外一套标音方法




本文来之互联网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我只知有两个版本的说法:
一:河洛话原本是商朝时的官话,商传至纣王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灭,留在河洛一带的商民 上阶层者被迫迁至洛邑当奴工,营建新都成周,下阶层者被分配至卫、鲁、齐国当农奴,在东方尚存的几支顽强商族只好退回江南,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工商业,而居东南沿海者则形成越族后裔,河洛语之口音即源于商代 读书音源自古代汉语,故河洛语应称为「商汉语」或「古汉语」此种语言乃最具汉人本色之语言。
二:闽南语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洛水流域,俗称“河洛话”,这是因为西晋时中原一带的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大姓为避战乱南下,在无名江边定居,并把这条江定名为“晋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晋朝人。这样也把河洛话带到福建,并演变为闽北、闽中和闽南三种方言语系。在闽南人移民台湾后,把闽南话带到台湾。令人预想不到的是,原先说河洛话的地方早已不说河洛话了

另外关于北京话的来源:
目前的北京话,乃是汉语在五胡乱华以后,受到北方胡人以政治、军事力量之影响与压迫而改变音调的结果。南北朝时,北朝统治者是以鲜卑语为北齐之国语,唐代以后,五代十国期间,胡人大量移居中原,北方胡汉杂处通婚 以致音调、语法越变越烈。到南宋偏安时期 中原已成「胡汉语」天下,换而言之,变种汉语已成定型。辽、金、元三朝代皆以北京为国都 北京官话渐渐形成。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北京话已成为汉语系中胡化最深的一支,后满人入关,满人虽习汉语,却使得北京话成为满大人官话,西洋人称为Mandarin ,清代汉语与唐代汉语相比亦即完全走样,音调不仅大变汉字意义亦多不同。

真是汉语族之悲哀,正统汉语(河洛汉音)反被无知之辈讥为粗俗土语。汉人自己侮辱祖先之语言而不自知,更是可叹可悲之极。这是语言上的认贼作父。

中原人3次南迁造就闽南话

据有关方面统计,全球讲闽南方言的约有5000万人。袁家骅先生主编的《汉语方言概要》一书中说:
“中原人民迁移入闽的过程,大概始于秦汉,盛于晋、唐,而以宋为极。”寻找闽南之外的“闽南话部落”

随着早报记者寻访闽南之外的“闽南话部落”,闽南话的起源、发展脉络逐渐清晰起来。在河南固始,记者找寻到闽南人的根。河南省社科院的考古专家张新斌认为,固始人南迁主要集中在三次高潮。在这三次迁徙大潮中,每一次迁徙在福建历史上的体现及其历史意义都不相同。

在福建,王审知是历史长河中一颗北斗。他对于福建的意义,或许只有四个字可以表达:开闽第一。正是因了那段辉煌的历史,我们来到了他的故乡———固始县分水亭乡。王家寨

王家寨在路的尽头,四面环水,有点“水泊梁山”的味道。三王固始的祖居地就在这里。

在固始的史书里,对王家寨有记载:“王家寨地称鹭鸶地,四周有水围,寨前清水月牙塘”。河塘里植满藕,满水塘面都是,就像泉州一些河道里的水浮莲一样。

进了王家寨,到处都是杂草丛生,茂盛的竹林间错落地点缀着几处已是人去屋空的院落。出于安全的考虑,分水亭乡几次对王家寨的村民进行迁移,现在王家寨已只剩下五户人家了。村民一见到记者的到来,非常热情地引路。

陈世林的房子在树林和竹林包围中,连路都已经被一人高的杂草淹没了。他今年50岁,这座老房子也有40多年了。老房子就坐落在王审知故居的地方。老陈说,王审知的房子老早就倒塌了,这房子的地基是王审知的故居,建时他还不记事。

这间房子已经好几年不住人了,除了正门的墙还完好,其他都已经坍塌了。门前,几块长了青苔的长方形青石板非常光滑。老陈说这些是从地下挖出来的,现在地底下都还埋着许多。打开门,迎面看到的就是竹子林和半人高的残墙。老陈指着两处柱子的底盘说,这些都是当年从王审知故居遗迹挖过来的,还有房子的一些大青砖,也都是老王家的。这两处柱子的底盘样式相同,裸露在外的,都是下面两层方石块,上面再叠上一块圆石块,四块青石块都很光亮。

老陈在这房子里找到很多“宝”。他在旁边的一个杂物间里翻腾了好一阵子,找出了一块残破的石砖。砖上有些凸出来的文饰,并无法判断图形。他说这些都是从遗址挖出来的,屋子里还有一块20多厘米高的东西,是用砖烧出的龙形的房屋的檐角,还有一个磨墨的砚台。因为杂物太多,老陈翻了老长时间,汗出了不少,但还是不能找出来。

在老陈屋子的旁边,就是王家老井了。井没有井沿,3米来宽的正方形,水面比地面低些,倒像是个池塘。据悉在王家寨,一东一西有两口相同模样的王家井。

在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后,王家寨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多少年来,王家寨只是活在王氏后人的灵魂深处。很多来固始寻根的王家后人,跪在这片土地上,将自己可能毕生追寻的东西,交付在这片土地。陈学文多次目睹那些来寻根的人,“在王家寨表现出来的那种虔诚,无法怀疑,也无法解释,就是那割舍不断的祖地情缘”。

王家寨分水亭

分水亭乡位于固始县城东稍偏北,“开闽第一”王审知的故里王家寨就在这个乡的王堂村。

从固始县城到分水亭乡约10余公里的距离。出了固始,一股乡村气息迎面而来。我们所经过的地方看起来并不很富裕,路的两旁散落着农家小院都不大。

在大部分的路程里,道路的两旁都有河流相伴。源自大别山的史河是淮河的支流,纵贯固始县南北。在相距不远的地方,就会有一条简易的石桥架在河面上,以作往来之用。村人则在河畔洗衣服、洗菜叶,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象。

上了村道,路已经只能容下一辆车过去了。路上不时有成群的鸡鸭在路中窜过,这里的水塘不少,种满了莲藕。随行的陈学文告诉我们,分水亭一带几乎每个村庄都有池塘,在王堂村更多,“半养莲藕半养鱼”。王氏在村里多处修水库挖渠塘,改善灌溉条件,王堂村的很多地方都是当年王家寨挖的,当地人现在还叫“老王家的塘”。

王家寨附近的三个村,都被以“老王家”命名,分别叫王堂村、王集村、王楼村,这里仍为固始王姓的主要居住地。杂居在这里的村民,有一半都姓王。

衣冠南渡闽南方言有了雏形

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是,河洛人第一次大规模入闽当推东晋的“五胡乱华”之际。史书上记载的“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三山志》),指的就是这一批人。这些汉人带来的汉语(据史载是河南中州一带)便是闽南方言形成的基础。

据河南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张新斌介绍,第一次的固始人南迁是在西晋末年。西晋“衣冠南渡、沿河而居”的历史,在泉州史记中并不少见。当时八大姓氏迁徙入闽,开始了中原文化对福建的开发。“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使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这是乾隆《福州通志》卷《外记》一引路振《九国志》对这段历史的记载。张新斌告诉我们,在《莆田九牧林氏谱》及《福建府志》等族谱中,也都有关于这段历史的相关的记载。但是,在正史与考古资料中,“八姓入闽”并没能得到印证。张认为,“八姓入闽”与西晋末年的南迁史实吻合,其移民时间与福建设置“晋安郡”的时间也吻合,从另外一个角度上,可以说是固始人搬迁福建的开始。但是这次的移民潮,固始的符号作用并不明显。

王家桥王家祠堂

王家桥是王家寨留在王堂村最后的古迹。跨在泉河之上。桥是水泥的,只两个桥墩,两米见宽的桥面用泥土覆盖着,两边的栏杆有的都已经断了,显得有些破败。

村民告诉我们,这不是真正的王家桥,王家桥在20多年前也在一次洪水中消失了。上世纪70年代,有一年河发大水,一个村民赶毛驴驮粮食过河时,桥塌了。后来村里就在离老王家桥不到20米的地方,修建了这座新桥。大家还是管它叫王家桥,更大的原因还是对老王家桥的记忆。

66岁的张贵友几代人都住在王家堂村。他告诉记者,“当年的王家桥有10个石磙垒成的桥墩,桥长1丈多,桥面是双轨式结构,有3尺来宽。传说因为王家寨的祖坟在河的另一边,为了方便出村祭拜,就修建了王家桥”。

王家祠堂在原王家桥的北边。张贵友向我们回忆说,孩提的时候,他时常就在王家祠堂玩。王家祠堂大门朝南,已只剩下四间偏房,是两进的院落。

以前王家祠堂的土地,都让村民开辟种了庄稼,但惟独保家庙的这块地没人动。张贵友告诉我们,村里人对那庙很敬重,后来村里的王姓在那儿又建了座简易的庙。

开漳圣王闽南方言得以发展

与第一次南迁不同,开漳圣王所率队进行的第二次大规模南迁,在福建和固始至今都有重要影响。开漳圣王陈元光、其父陈政也由此成为固始与闽南两地交融的历史性人物。有人认为,他们带来了7世纪的中州话,发展了闽南方言。

唐高宗总章二年(699年),陈政以岭南行军总管的身份,受命率府兵3600人、副将123人入闽平叛。陈政病逝后,其子陈元光代父职任岭南行军总管,平叛后任新设漳州刺史。他与大部分军校落籍闽南,建设和开发漳州地区,被尊为“开漳圣王”。

陈政、陈元光开漳,为固始在闽域以及整个东南地区竖起了第一个丰碑。陈政、陈元光祖籍在光州固始陈集乡。根据史书记载,这两次入闽涉及87个姓氏1万多人,特别是陈元光带领的58名军校,基本上都是固始的乡勇。在现在的漳州、泉州、莆田一带,还有不少家族的门楹上挂着“浮山陈氏”、“颍川世家”的标志,这些就是来自固始的标志。

白马三郎极大影响闽南方言

固始人第三次大举入闽,当属唐末王氏三兄弟入闽带动的移民潮。这次的南迁者带来了10世纪的中州话,对闽南方言产生很大影响。

唐代末年,黄巢起义,天下大乱。固始地处中原,不可避免成为这场战乱的首要战场,生灵涂炭。《资治通鉴》卷254记载:中和元年(881年)时,王绪组织一支民军解放了光、寿二州,当地非常多的民众都广泛参加,王潮、王审络、王审知是这支队伍的重要力量。王审知被唐末政权任命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并被梁王初封为闽王。王审知的宽仁胸怀,在入闽的过程中有多次的表现,也帮助王审知最终以他特有的才能,功垂闽国。福建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少有的兴盛。在三王入闽的军校中,涉及数十个姓氏,且起先大多居住在泉州、厦门一带。王审知在任的29年中,采取了保境息民的政策,大力发展海运事业,调整福建建制,添设了六县三镇二州,并对福州城进行拓展。

这次迁徙让闽国赢得了数十年的安定和发展,更是中原文化对东南地区的全面洗礼。张新斌称,“这次迁徙为后来东南文化的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固始县分水亭乡,乡党委书记聂海孝拿出了一本关于三王的书稿。这是聂海孝这两年收集史料、民间传说整编的。调到分水亭当党委书记不久,他就把开发“王审知系列”当成乡里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一个新开拓点。

在固始的史书里,王潮、王审络、王审知三人威武神勇,素有“三龙”之美誉。特别是王审知,时常在村里骑一白马,更有“白马三郎”的美称,在清光绪《光州志》“武功列传”中,记载了王审知的英姿:“王审知,字信通,状貌奇伟,常乘白马,军中呼‘白马三郎’,为威武军节度使。……封闽王,凡十八年。”当年随王潮、王审耶圭入闽南时,王审知才25岁,他为部队立下的赫赫战功,现在还能在闽南、固始的很多史料文字中找到。

按照“人同根,语同根”的说法,中原人的这三次南迁史实,应该为闽南话的起源、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空间。
×××××××××××××××××××××××××
闽南话的起源
2005-03-04 22:15:11
闽南话是什么语言呢?有人说是“福佬话”也有人说是“貉獠话”远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汉民族为了躲避战乱,辗转到河南光州,汉民族的文化也就这样由其子孙带到此处,此后再迁至闽南,最后跨越海峡,到了台湾。
闽南、台湾等地传承此一文化的语言,正是我们现在习称的“闽南话”,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先祖在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完整地保留了两汉时代的古汉音,也就是中原标准音,如今让我们受用不尽的闽南话经典不是别的,下是《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以及唐诗等民族智能的结晶,其中的《论语》,蕴含着极丰富的人生哲理。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用来翻译佛经的语言,正是唐初年“切韵”系统的中原汉语,而闽南话所用的“河洛话文音”正是唐朝中原汉语的“母语”。后来佛经由日本留学生用片假名记音传到日本而没用至今,今天日本人诵读佛经,呤唱诗词时,与闽南人用闽南话汉音诵读佛经,呤唱诗词在发音上几乎是一样的,这足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佛经中音译或意译使用普通话无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闽南话却好理解;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法师常常感叹,闽南话汉音之失传对诵读佛经的人是极大的损失。
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成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它还被录制在美国1997年发射的“放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了。
把闽南话作为汉语的参照系
语言研究专家、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李如龙教授介绍,闽南话里包含着许多古汉语的成分,不管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这方面,有关专家作了比较充分的比较。学习古汉语,掌握福建方言尤其是闽南话的口音,比懂得其他地区的方言更有优势。比如“鼎”,古汉语中通常是指铁锅,闽南话的发音与古汉语的发音、词义是一致的。但其他地方的人理解起来就没有闽南人这么方便。
李教授说,从古汉语演变、进化而来的现代工业汉语,与闽南话也有深刻的关系,如果能抓住闽南话的特点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加速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掌握。早期的语文教学,通常是从正音入手,然后从普通话联系方言的角度理解字义、词义。现在这种方法被淡忘甚至抛弃了。很多人以为方言会干扰汉语的学习,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比如你不懂或不讲闽南话,但你的普通话也未必就很标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老师善于进行方言与汉语之间的对比教学,拒绝了方言辅助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李教授说,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汉语为表达主体的,但同时也包含着以不同方言表示的地域优秀文化特征。他认为,掌握闽南话不仅可以为汉语学习提供一个很好的参照系,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了解和理解闽南文化。


怎么区分潮州话和闽南话?怎么感觉一样。
1、分布范围不同。闽南语主要分布福建及台湾地区。称潮汕话,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2、发音有区别。潮汕话与闽南语在语法与词汇有高度的对应,但在语音语调有一定差别。所以彼此沟通交流上存在一定的难度。3、福建闽南话的声母,泉州和厦门是17个。漳州是18个。潮汕方言的声母是18个,跟...

...台湾人也说闽南语,可是台湾普通话口音怎么和福建人不一样呢_百度...
其他地方几乎不行,虽是同源,但演变太大了.如海南话以文昌话为代表,与其他片区的闽南话的差别最大,基本不能通话了。)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俗称南洋)也通闽南语(如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这些地方的闽南语称--东南亚福建话(Hokkien)海内外操闽南语的人将近6000万 ...

福建人都说闽南语啊?台湾人也说闽南语啊?
是啊,台湾人说的是闽南语(准确说是台语,就像英语和美语的关系) 在福建说闽南语的主要是闽南地区(厦门、漳州、泉州)的人,其他地市有自己的方言

为何广东人听不懂福建话,却能听懂北方的方言?
除了潮汕一带可能对闽南语还比较亲切,而广东大多数地方的人,都能听得懂北方话,这也让一些人感到奇怪。之所以有这种现象产生,首先要知道,为什么广东人听得懂北方话,这个和普通话的推广就有关系了,因为普通话本身就是北方方言的体系,因此广东各地的人只需要学会普通话,来到北方每个省份交流基本上是没有...

闽南语是哪里的语言?
3、潮汕三市 潮汕地区(潮州、汕头、揭阳)的母语“潮州话”保存地较为完好。除了在学校上学及与外地人的交流中讲普通话外,当地人们不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工作经商中仍讲潮州话。4、东南亚地区 正式场合一律以英语为主,东南亚闽南语受英语和马来语影响较为严重,私人场合,通常新加坡人讲闽南语偶尔都会掺杂...

每一个台湾人都会闽南话吗
1由于在郑、清统治时期,特别是清代海禁开放后,大量大陆移民(现在所谓本省人)涌入台湾,以中国福建南部的漳州闽南人和泉州闽南人占多数其带来的闽南话取代了台湾原住民的台湾南岛语言,成为在台湾占统治地位的语言,并逐渐演化为有别于原乡特色的台湾河洛话。另一大方言是四大族群之一的客家人的客家话...

闽南语的由来
其中,通行有于台中、台北的闽南语,稍偏于泉州腔;流行于台南、高雄的闽南语,则稍偏于漳州腔。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新加坡、菲律宾、马来、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区也使用的语言也属于闽南方言。知道闽南语是唐朝和北宋官方语言的人很多,但知道闽南语...

台湾为什么说闽南话的人多?为什么福建人多呢?
随后清朝统治时期也有大量闽南人移民台湾。据记载,1811年,不包括山地的原住民族,台湾居民已超过200万人。据《台湾府志》所记,福建闽南人占了绝大多数,约占全岛汉族人数的83.1%,其中泉州约为44.8%,漳州约为35.1%。由于闽南人众多,渐渐的闽南语成为了一种比较通用的语言,为了增加交流的便利性,...

人在福州,听不懂闽南语,会不会很痛苦!
不会,福州现在年轻人一般都能讲普通话,上了年级的也能讲,不过有时会带点福州话口音,不过你是外地人,他们是不会跟你交谈时用福州话的,福州这地方,本土意识不是很强。不像上海广州那样,只说本地方言的。闽南话只在闽南和台湾和有闽南人的地方才流行,福州本地人也是听不懂闽南话的,你就放心...

源自古代中原河洛话的闽南话是哪里的
由于日语主要来自于迁徙到日本的中国汉族的古汉语、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和马来语,英语,日语(台湾多受日语影响)融合而成,所以今天日本人诵读佛经,吟唱诗词时,与闽南人用闽南语古代汉音诵读佛经,吟唱诗词在发音上几乎是一样的,这足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佛经中音译或意译使用普通话无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闽南语...

贵阳市13486473981: 闽南语的起源地? -
钟璐血塞: 闽南语发源于黄河、洛水流域,由于为了躲避战乱,中原的汉人分别在西晋时期、唐朝和北宋末年分三次大规模南迁至福建闽南,这样也就把河洛语带到福建,闽南以外的闽南语则是后来闽南人向外迁徙形成的结果.当今的闽南方言是在夷狄...

贵阳市13486473981: 福建的闽南语是什么人发明的??本人急需知道!!
钟璐血塞: 闽台片 亦即本土闽南语.漳州和泉州是语言学范畴内所指的各种闽南方言的发源地,所有的闽南方言,其源头都是漳州话和泉州话.漳、泉方言内部有些许差异,主要是音韵系统方面微有区别,但相互之间有严格地对应关系;语法及用词则基本一致.明清以来出现的厦门话和台湾话(两者高度接近),都是直接由漳、泉各县(市)方言混合而成,均体现了亦漳亦泉、不漳不泉的特点.基于此,厦门话和台湾话亦被国内外人士视为典型的闽南话.闽台片的的闽南话内部较为统一.东南亚的福建话也就是指闽台片的闽南语.

贵阳市13486473981: 闽南语和粤语区别
钟璐血塞: 闽南语和粤语是两种不同的方言.语音和词汇的区别都很大,两者不能通话.1、从词汇上比较,粤语比闽语更接近普通话一些2、如从音素构成上比较,则闽语比粤语更接近...

贵阳市13486473981: 请问有人知道闽南的原住民是哪个民族吗?
钟璐血塞: 原住民?那就是最古早的闽越了. 不过大多被在晋朝五胡乱华或更早来的中原人同化,永嘉丧乱后为避战乱,大批人士陆续衣冠南渡到闽南.闽南语又有人称之为河洛话,就是这个原因. 当然是正宗的汉族,或者说是古代的汉族人,北方进行了民族大融合(匈奴、鲜卑、羯、羌、氐都参与了融合),而由于交通不便的闽南则没有进行那么大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贵阳市13486473981: “我不知道”用闽南语怎么说
钟璐血塞: “我不知道”用闽南语讲发音接近“哇嗯宰”.闽南语,据传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迁移至福建南部,发祥于福建泉州.现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地...

贵阳市13486473981: 福建人从哪里来 -
钟璐血塞: 客家人来源内地,其他当地人就是本地土生土长的

贵阳市13486473981: 福建福清话是如何起源的? -
钟璐血塞: 其实福州十邑的腔调或多或少有些差异,这是正常的.虽然闽侯在闽清的旁边,但我没去过闽清,所以具体有那些差别就不知道了.我说马祖福州语网站讲得比较纯,是相对现在很多福州人讲话都带有普通话的词和句法来说的自家侬来讲自家...

贵阳市13486473981: 方言是怎么样产生的!一样的汉字怎么有怎么多的方言!方言的字字典里有吗?? -
钟璐血塞: 汉语方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个方面的原因:一、 社会原因(一)人口的迁徙 原来居住在同一地方、使用同一语言的人,由于战乱、垦荒、戍边...

贵阳市13486473981: 闽南是指哪三个地方(闽南指的是哪里:厦漳泉三大地区为主)
钟璐血塞: 1、闽南地区指福建省东南部厦门、泉州、漳州,方言通行闽南语.通常所说的闽南这个说法,具有特定的涵义,并不包含莆田市,龙岩市新罗区、漳平市,大田县等地区...

贵阳市13486473981: 为什么台湾人也讲闽南语?
钟璐血塞: 闽南语有漳州、泉州、厦门...等地使用,早期台湾人主要是从漳州、泉州到台湾,自然讲闽南语,后来还有客家人、各省的人到台湾,只是这些人相对于闽南人来说比较少数,所以在台湾比较容易听到闽南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