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各家对于诸子起源的说法

作者&投稿:皇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评述“诸子起源”的各家说法~

诸子百家简介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五、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六、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九、农家,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十、小说家,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诸子百家简述

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于今而言,犹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对世界文化还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我们知道,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在它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进入西方国家)。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史家论述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司马谈(司马迁之父)对学术流派的见解,司马谈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
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吕思勉认为“术数”、“方技”、“兵书”三略,亦可称为先秦诸子,可算为十二家。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老子》一书,自古及今注疏无虑数百家,而人言言殊,并无主流正统,而复缺乏讨论。其中《道经》之第一章,于全书有开宗明义之重要意义,近年虽有两三名家专文研究,亦未有定诂。因不揣冒昧,撰成此文,借助孔子2000网站作为首发,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虽然有关《老子》的大部分今译并非学术性的,但其所关联的问题却不容忽视。故文末偶搜集今人所作白文译文,以出版年月顺序编排,得四十余家,而犹未能完备。如有博学君子以举手之便,陆续补充,曷胜感激。

  张京华新千年元春正月谨识。

  【提 要】

  “玄”字的本义是精微,“玄之又玄”之“玄”并无玄妙、玄虚之意。老子以“玄”作为抽象名词概念,与“道”、“无”、“有”等概念具有同样的意义。“同谓之玄”之“同”也是一个抽象概念。“同谓之玄”就是“同”叫做“玄”,“玄之又玄”就是同之又同。《老子·道经·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有”和“无”)这两者同出于“道”而名称各异;同出之“同”就叫做“玄”;同而又同,是理解“道”的关键。

  文章试从八个方面做了论证:

  (一)从古汉语语法上说,“谓之”是表判断的动宾词组,是叫它做、称它为的意思。

  (二)从字义上说,“玄”字与“妙”、“徼”(曒)同义,是极其微小的意思。

  (三)“同谓之玄”的“同”是名词,意为会同;“同”是先秦诸子普遍使用的抽象概念。

  (四)“玄同”二字连用,仍为“同”的意思,在《老》《庄》中均有例证。

  (五)“玄之又玄”即“同之又同”,与“损之又损”具有同样的句式结构和逻辑特点。

  (六)由老子思想一元体系而论,《老子·道经·一章》中的“道”、“有”、“无”诸概念也是同一的,“玄之又玄”正是对“道”的绝对同一性质的明确阐述。

  (七)“道”、“无”、“有”、“玄”、“同”作为道家学说最主要的概念,在《老子·道经·一章》中同时揭出,具有开宗明义的寓意。

  (八)由老子作为大思想家而言,如果将“玄之又玄”解释为“深奥而又深奥”,是令人难以相信的。

  十九世纪上半叶黑格尔论中国学术时,贬低孔子,而将老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代表人物,《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又说:道家“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道就是道路、方向、事物的进程、一切事物存在的理性与基础。”[1]对于黑格尔的观点学术界早有批评,如1957年出版的侯著《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辟有专节评黑格尔论老子[2]。言及西方古典哲学,我们并不同意将中国古代学术概念与西方“二分法”的知识系统简单对应,但是我们认为黑格尔此处所说也是大致不错的。黑格尔此处体现出的自然是西方的学术立场,但是其观察问题的方法也是值得注意的。

  或者我们还可以引用梁启超先生的观点:“道家哲学,有与儒家根本不同之处。儒家以人为中心,道家以自然界为中心。儒家道家皆言‘道’,然儒家以人类心力为万能,以道为人类不断努力所创造,故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家以自然界理法为万能,以道为先天的存在且一成不变,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中最大的一对范畴就是“天人”了。天人就是自然与人文。中国古代讲人文是从“天人”关系上讲的,人文是针对天道讲的,不是针对社会各阶层讲的,也不是针对宗教信仰讲的。人文以儒家学说最具代表,而与儒家不同的自然的天道则是以道家学说为代表的。

  现代学术界所使用的“哲学”一语也来自西方知识系统,在此是应该有一些反思的。但是,即使不是从“哲学”、“本体”的方面来说,道家之“道”,似亦应该体现出一“主以太一”、“天地之纯”的层面[4],有一抽象思辨的高度。关于“太一”一类的抽象思辨,原于人类普遍的天性,在此我们仅举朱熹的经验为例。朱熹曾经追述说:“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天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许有什么物事。某时思量得几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5]

  冯友兰先生在其名著《中国哲学简史》中讲到道家的庄子时,曾用“有限的观点”、“更高的观点”、“更高层次的知识”为题,并且说:“这真正是用哲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哲学不报告任何事实,所以不能用具体的、物理的方法解决任何问题。例如,它既不能使人长生不死,也不能使人致富不穷。可是它能够给人一种观点,从这种观点可以看出生死相同,得失相等。从实用的观点看,哲学是无用的。哲学能够给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用《庄子》的话说,这是‘无用之用’。(《人间世》)”[6]冯友兰先生所说“更高的观点”具体所指,是可以讨论的,但无论如何,所谓“更高的观点”与明人事的儒家学说是不一样的。《荀子·解蔽》中批评道家庄子是“蔽于天而不知人”,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儒家是“蔽于人而不知天”的,儒道二家在此意义上形成互补。那么,道家所明的“天道”或者说中国古代学术的“理性”究竟是怎么样的?在此方面,《老子·道经·一章》[7]的阐述应该算是最具代表性的。

  《老子·道经·一章》在道家经典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8],但是诸家理解多有分歧。其中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学者或作一句,或作二句;在文字上,传世本与出土帛书本也略有不同。仅略举四种主要者如下:

  王卡先生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9]作:“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楼宇烈先生《王弼集校释·老子道德经注》[10]作:“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朱谦之先生《老子校释》[11]作:“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高明先生《帛书老子校注》[12]甲本作:“两者同出,异名同胃(谓),玄之有(又)玄,众眇(妙)之〔门〕。”乙本作:“两者同出,异名同胃(谓),玄之又玄,众眇(妙)之门。”

  我们认为两种帛书本缺“之玄”二字,甲本在“异名同胃”下还标有句号,与传世的河上公、王弼两种版本均不同,是由于漏抄或原本质量所致。至于是否作四字读或三、五字读,都无不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玄”字的理解。

  《老子·道经·一章》中的“玄”字,自王弼以下,诸家多作“幽暗”、“深远”、“无形”、“不测”解。略举数例如下:

  王弼:“玄者,冥默无有也。”[13]

  扬雄:“玄者,幽攡万类而不见形者也。”[14]

  张衡:“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龠元气,禀受无形。”[15]

  葛洪:“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眇昧乎其深也,故称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称妙焉。”[16]

  唐玄宗:“玄,深妙也。”[17]

  成玄英:“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18]

  陈景元:“玄者,深妙也,冥也,天也。”[19]

  刘泾:“玄者,晦冥深渺,道之色也。”[20]

  苏辙:“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21]

  刘骥:“玄者,天之色,所谓远而无所至极者也。”[22]

  陈孟常:“玄者,不可见闻,不容思议之谓。”[23]

  朱熹:“玄,只是深远而至于黑窣窣地处,那便是众妙所在。”[24]

  范应元:“玄者,深远而不可分别之义。”[25]

  吴澄:“玄者,幽昧不可测知之意。”[26]

  沈一贯:“凡物远不可见者,其色黝然,玄也。大道之妙,非意象形称之可指,深矣,远矣,不可极矣,故名之曰玄。”[27]

  奚侗先生:“玄,《说文》:‘幽远也。’有无相生,其理幽远,予以玄名,与佛书‘不可思议’同意。”[28]

  高亨先生:“玄者,微妙难识也。”[29]

  蒋锡昌先生:“《老子》一书,凡言‘玄’者,皆幽明恍惚,难于形容之意。”[30]

  任继愈先生:“‘玄’,深黑色,是《老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深远、看不透的神秘意思。”[31]

  朱谦之先生:“盖华夏先哲之论宇宙,一气而已,言其变化不测,则谓之

  玄。” [32]

  高明先生:“所谓‘玄’,是一非常抽象的描述,形容其深远黝然而不可

  知。”[33]

  惟牟宗三先生以“同”、“一”解“玄”,以“玄”为名词,以“同,谓之玄”断句。这就是说,“玄”与“同”都是名词,二个概念是互训的关系,“同”叫做“玄”,反过来也一样,“玄”也叫做“同”。我们认为,牟宗三先生的解释是正确的[34]。

  牟宗三先生说:“首章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两者指道之双重性无与有,无与有同属一个根源,发出来以后才有不同的名字,一个是无,一个是有。同出之同就是玄”。又说:“道有两相,一曰无,二曰有。浑圆为一,即谓之玄”。[35]

  牟宗三先生于“同”字后断句,当由其师熊十力先生而来,熊十力先生则由严复先生而来。严复先生(字又陵)说:“同字逗,一切皆从同字得。”[36]熊十力先生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两者,有与无也。同字逗(从严又陵点本)。形神毕竟不异,即有无毕竟不异,以同体故,故说为同。”[37]严复、熊十力二先生既于“同”字后断句,自然是以“同”字为名词,但都尚未明言“玄”亦即同出之“同”。

  “同谓之玄”一句,南宋初邵若愚解作:“有无混同,谓之玄。”[38]南宋赵实庵解作:“有也,无也,同也,裂于三而会一。”又说:“同谓之玄,是大同

  也。”[39]金李霖解作:“玄者,阴与阳同乎一也。”[40]元杜道坚解作:“同,同此道也。玄,一而二、二而一也。”[41]元末吴澄标点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作四字读,并说:“此两者,谓道与德。同者,道即德,德即道也。”[42]明初何心山解作:“有无一也。无固玄也,有亦玄也,固曰同

  玄。”[43]明初危大有解作:“同出,体也;异名,用也。”[44]都是将“同”、“玄”二字联系作解,认为二字含义相近,均是指“二而一”的“道”,而没有将“同”理解为副词“都”,将“玄”理解为玄妙、深奥等义。日本学者小柳司气太据吴澄《道德经注》和陈景元《道德真经纂微篇》,将《老子》原文断句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不从三字、五字读法:“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理由是:一,原文是严整的四字一句句式,三字五字句法不整;二,“同谓之玄”的“同”不是“谓”的副词,而是名词;三,《老子·五十六章》有“是谓玄同”句[45]。都可谓独具慧眼。则知牟宗三先生以“同”、“一”解“玄”,也是有所本的。

  《易传·系辞上》:“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简明是古代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老子·道经·一章》在句法和字义上都十分简明。“同谓之玄”就是:“同”叫做“玄”。“同”和“玄”都作名词。既然“同”叫做“玄”,“玄”字的含义就是“同”,“同”字的含义也就是“玄”,二字是互训的关系。“同”字的字义很常见,因此“玄”字的字义就易于明白,本不需再求证于别处。由于“同”叫做“玄”以及二字互训,所以“玄”、“同”二字可以连用,构成“玄同”这样一个同义复合词。

  《老子·道经·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有”和“无”)这两者同出于“道”而名称各异;同出之“同”就叫做“玄”;玄而又玄亦即同而又同,是认识天地万物的关键。

  这样,在《老子·道经》的第一章中,寥寥数语,把老子思想也是先秦道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五个概念“道”、“无”、“有”、“同”、“玄”都提了出来。冯友兰先生说:“《老子》的宇宙观当中,有三个主要的范畴:道,有,无。”[46]任继愈先生说:“老子的哲学在先秦哲学中的巨大贡献之一就是‘无’与‘有’一对范畴的初次被认识。”[47]张岱年先生说:“道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第一个本体概念。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创始人。”[48]实际上除了“道”、“无”、“有”以外,应该说还有“玄”和“同”二个概念。

  以下试从八个方面做一论证。

  一、从古汉语语法上说,“谓之”是表判断的动宾词组,是叫它做、称它为的意思

  在古汉语语法上,“谓之”是固定而常用的表判断的动宾搭配。谓是动词,是叫做、称为的意思。之是代词。“谓之”连写组成一个常用词组,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叫它做、称它为。“谓之”二字在古汉语中可以倒置,写做“之谓”,含义与“谓之”相同,在现代汉语中就是这叫做、这称为。

  “谓之”与“之谓”例证极多,较为习知的,如《易传·系辞上》“谓之”有“一阖一辟谓之变”、“形而是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谓”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中庸》“谓之”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之谓”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老子》中的例证,有《五十五章》的“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五十九章》有“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从古汉语语法上说,将“谓之”解释为现代汉语叫它做、称它为,是没有疑问的。

  “谓之”是一表判断的动宾词组,前后都应该是名词,“同谓之玄”恰是这样一个结构。

  《老子》中“玄”在“谓”后的句式,除《一章》外还有4例,即《六章》的“是谓玄牝”,《五十一章》、《六十五章》的“是谓玄德”,《五十六章》的“是谓玄同”。《庄子》中有1例,即《天地》的“是谓玄德”。“玄”字均作复合名词。

  “同谓之玄”的“同”,学者多解为副词,即现代汉语中的“都”。但副词的“都”字在古汉语中一般是用“皆”字来表示。《老子》中凡须使用现代汉语副词“都”之处,都是使用“皆”字,共有8例,即《二章》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皆知善之为善”,《十三章》的“百姓皆谓我自然”,《二十章》的“众人皆有余”、“众人皆有以”,《四十五章》的“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六十七章》的“天下皆谓我道大”。

  而使用“同”字作副词是不常见的。《老子》中使用“同”字共有10例,《论语》中共有9例,《礼记·大学》中共有4例,《孙子》中共有5例,《鬼谷子》中共有14例,无一处作副词“都”。《庄子》中使用“同”字共103例,仅一例作副词“都”,即《庄子·骈拇》的“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亦不作同谓,而作同为。

  《老子》此处何以使用“谓之”,还有与《易传》等书不同的特殊含义,即《老子·二十五章》的“强为之名”和《庄子·齐物论》的“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具有勉强为之命名的含义。韩非说:“而常者无攸易,无定理。无定理,非在于常所,是以不可道也。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然而可论。故曰:道之可道,非常道也。”[49]王弼说:“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同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是以篇云‘字之曰道’、‘谓之曰玄’,而不名也。”[50]陶鸿庆说:王弼“注意谓经文不言同名曰玄,而言同谓之玄者,若不可得而谓之者然,犹言无以称之,强以此称之而已。”[51]对于“道”而言,“道”本无名,只能强为之命名,强为之命名就用“谓之”来表示。这一点也可以印证“同谓之玄”句中“玄”“同”二字都是指称“道”。

人们若要实行兼爱,除了宗教的制裁,还需要政治的制裁。《墨子》有《尚同
》三篇,其中阐述了墨子的国家起源学说。照这个学说所说,国君的权威有两个来
源:人民的意志和天帝的意志。它更进一步说,国君的主要任务是监察人民的行动
,奖赏那些实行兼爱的人、惩罚那些不实行兼爱的人。为了有效地做到这一点,他
的权威必须是绝对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可能要问:为什么人们竟然自愿选择,要
有这样的绝对极威来统治他们呢?

墨子的回答是,人们接受这样的权威,并不是由于他们选中了它,而是由于他
们无可选择。照他所说,在建立有组织的国家之前,人们生活在如汤玛斯·霍布士
所说的“自然状态”之中。在这个时候“盖其语曰天下之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
,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
人之义,故交相非也。”“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
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墨子·尚同上》)如此说来,国君
最初是由人民意志设立的,是为了把他们从无政府状态中拯救出来。

在另一篇中墨子又说:“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设国都、立正长也,非高其爵、厚
其禄、富贵佚而错之也,将以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贫、众寡、安危、治乱也。”
(《墨子·尚同中》)照这个说法,国家和国君又都是通过天帝的意志设立的了。

不论国君是怎样获得权力的,只要他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照墨子所说,
天子就要“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
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墨子·尚同上》)这就引导出墨子的名言:“上
同而不下比”(同上),就是说,永远同意上边的,切莫依照下边的。。

如是墨子论证出,国家必须是极权主义的,国君的权威必须是绝对的。这是他
的国家起源学说的必然结论。因为国家的设立,有其明确的目的,就是结束混乱,
混乱的存在则是由于“天下之人异义”。因此国家的根本职能是“一同国之义”(
均见《墨子·尚同上》)。一国之内,只能有一义存在,这一义必须是国家自身确
定的一义。别的义都是不能容忍的,因为如果存在别的义,人们很快就会返回到“
自然状态”,除了天下大乱,一无所有。在这种政治学说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墨
子发展了侠的职业道德,那是非常强调团体内的服从和纪律的。它无疑也反映了墨
子时代的混乱政治局面,使得许多人向往一个中央集极的政权,哪怕是一个专制独
裁的也好。

这样,就只能够存在一义。义,墨子认为就是“交相兼”,不义就是“交相别
”。这也就是唯一的是非标准。通过诉诸这种政治制裁,结合他的宗教制裁,墨子
希望,能够使天下一切人都实行他的兼爱之道。

墨子的学说就是如此。与墨子同时的一切文献,一致告诉我们,墨子本人的言
行,就是他自己学说的真正范例。

ym高人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所对应的思想!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於「正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因此,名家的理论在中国五千年来的学术沿传里,一直被冠上一个「诡辩」的恶名。名家的没落,除了因为不受...

诸子百家是哪些家?为首的是哪家?
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

诸子百家有哪些?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

百家争鸣的主要人物及代表人物主张?
兵家是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诸子百家之一。关于兵家的起源,有人认为兵家源于九天玄女,有人认为兵家鼻祖是吕尚,有人认为兵家源自道家,也有人认为兵家源自法家,不过最让当代人信服的说法就是兵家始于兵家至圣孙武。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
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

诸子百家中小说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兵家、医家的创始人以及代表人...
《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

儒家学说的起源发展和内涵
《孟子》百度网盘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tN_bs6ctdM-0TPvaf623Pw 提取码:8sjy 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到底哪几家对后人影响最大?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有哪些学派对后人影响较大呢?以颜小二对先秦哲学的了解,个人认为,儒家、道家和法家,属诸子百家中对后人影响最大的三家学派。如果非要说一个对后人影响最大的学派,颜小二认为是“法家”。为什么这么说?简单来说,法家思想家如韩非子和法治为例,韩非子以更接地气的...

先秦诸子 都有哪些呢?
“先秦”指秦始皇焚书之前的一段时间,约当东周 春秋战国之世,我国主要的学术国想如儒、墨、道、法等大家,都起源于这个时期。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后来称全心全意的著作也叫“子”。有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惠子、朱子、扬子、韩非子、公孙龙、邹衍、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

文心雕龙・诸子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诸子原文及翻译
这里,征圣宗经的观点使刘勰对古代某些优秀的神话或寓言作了不正确的评论。第三部分从写作特点上论述了诸子百家的主要成就,指出汉以后的子书渐不如前。 本篇曾讲到,汉代统治者因诸子书中杂有异端思想而害怕其流传,但刘勰马上提出,诸子之书“亦学家之壮观也”。从本篇着重对各家不同风格特点的论述来看,刘勰对诸子...

弋阳县13525054685: 先秦诸子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井郝强骨: 先秦诸子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

弋阳县13525054685: 孔子于哪年那月创建的儒家学派 -
井郝强骨: 儒家学派的起源 《汉书·艺文志》对于诸子的起源有过清楚的论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

弋阳县13525054685: 问“儒”三科,那三科? -
井郝强骨: 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类名为儒,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私名为儒",即那些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流.因此太炎强调,"今独以传经为儒,以私名则异,以达名、类名则偏,要之题号由古今异.儒犹...

弋阳县13525054685: 儒家学派是谁创建的? -
井郝强骨: 孔子啊,绝对是他.孔子生前竭力推荐他的儒家学说,奔走于各个国家之间,可一直没人理睬.他死之后,到了汉代,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孔子才声名鹊起,成为“圣人”.至于你说的山东曲阜,谁都知道这就是孔子的老家.这有“三孔”——孔府、孔庙、孔林.

弋阳县13525054685: 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有哪些?越多越好 -
井郝强骨: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弋阳县13525054685: 先秦诸子后汉百家说法对吗 -
井郝强骨: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弋阳县13525054685: 评价下每个先秦诸子他们的主张各是什么
井郝强骨: 诸子百家简介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

弋阳县13525054685: 诸子百家是什么意思?诸子是什么意思?,百家又是什么意思? -
井郝强骨: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

弋阳县13525054685: 先秦诸子及其简介 -
井郝强骨: “先秦”指秦始皇焚书之前的一段时间,约当东周 春秋战国之世,我国主要的学术国想如儒、墨、道、法等大家,都起源于这个时期.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后来称全心全意的著作也叫“子”. 周王室东迁以后,学术重心由王官逐渐移向民间,自老子、孔子以后,一时大思想家辈出,如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皆能著书立说,而成一家之言,后世因称这些思想家为“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后世思想学派莫不渊源于此,诸子著作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

弋阳县13525054685: 你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的观点?请复述儒、道、墨、法各家的主要观点,并结合现实进行思考. -
井郝强骨:[答案] 儒:核心是“仁”道:无为而治.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要求统治者无为,实际是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墨:兼爱非攻.是“兼爱”对儒家“仁”的进一步延伸,主张实行超脱阶级的平等,与现实相违背.但想法还是相当不错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