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读后感

作者&投稿:杭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学是什么》读后感~

在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就被题目吸引了。中国的史学家中,并没有看到就历史本身是什么展开过专题论述,倒是更多的探讨“历史为什么”的话题。这一区别本不是东方与西方史学的不同,究其根本,应该是东西方哲学的本质区别所在,但确实这一问题是重要的。
“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要关注历史学家,更要关注历史学家所在的社会。
书的第二章,探讨了历史的社会性,与个人性。其实本质上是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问题。历史是人的行为过程,但历史不是某个人的行为过程,我们不能罔顾历史的社会性,而夸大一个人的历史作用。人在历史进程中的被动性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我们只有根据现在才能理解过去,我们也只能通过过去,才能理解现在。使人能够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能够增加把握现在社会的力量,便是历史的双重功能。本质上看,历史是社会性的。
第三章,探讨了历史、科学和道德。历史学家和历史资料的收集者的本质不同,在于对历史事实的归纳。而这种历史研究的归纳方法,其实是和科学是相通的,我们要为历史找到不止是一个发生的原因,这是历史学家的思想性之所在,没有这种思想性的存在,历史的作用也就不复存在。在这里,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划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意义又何在呢?知识本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认知,历史所研究的,物理所研究的,化学所研究的本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它们本都是哲学的衍生,它们的方法本都是一样的。
第四章的题目是“作为进步的历史”。其实提出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历史是进步的吗?进步是什么,进步是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的前进,而历史的确有这样的一种方向性吗?这一点我相信,真正倾心历史的人,有着较他人对未来更多的憧憬与责任。历史中的进步依靠的是人类不断的持续的获得性财产的转让,而这一过程便是进步的源动力。进步在于继承,而不是毁灭。对于历史的进步是一种信仰,是代表我们对于未来的信心。进步是历史借以编撰的科学假设。换句话说,没有这一假设,历史是毫无意义的。科学的假设的方法,是构建任何知识大厦的必要前提。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读后感]
钱老一生为故国文化招魂,其为中国文化之贡献,甚巨,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读后感。
三钱之钱伟长为其侄,现在耶鲁之名学者余英时为其门生,严耕望亦出先生门下。
先生高龄九十有六,愈老愈精,其于韩柳古文唐宋八家入门,随即有意于孔孟儒学,又涉古今史籍,后辟入理学,深得其味。
先生的成长经历即是对人生及中国文化体验的经历,先生父与母皆中国文化熏陶下之善人,先生父为同姓孤儿寡母济,乃兴怀海义庄给一大家族贫苦者以资助,及先生父逝后,先生母尚不意取义庄之钱财,惟命先生及诸兄弟好好读书。

先生18岁毕业后,就在乡间小学、中学,任教、作校长,他在做后宅初级小学校长时,一为实验杜威的教育理念与中国古人的教育思想不同处进行实证,二来在先生想明了白话文对幼童初学之利弊得失所在。及先生任校长之后,一切从简、从理,使学校规章制度生活化,废除体罚。善待学生,在教学时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先生特言使学生不以规矩为外面加之束缚,使规矩生活化,以实现教育上的一大目标,其言甚对甚佳。盖现在学校学生以校规校律束缚学生,以老师恐吓危言喝止学生,学生之天性为其扭曲,且胸中升起不平之气,为日后青少年反叛的心理根源。且中国之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生存,终成为一应声虫,无怀疑之精神。其为学生指导作文之经过实为现在小学初中作文课之良好借鉴,读后感《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读后感》。先生教文,不似现在教育之命题作文,给之一标题,另学生空想,胡乱造出些垃圾文字的堆叠。而先生犹指文乃口中之言,可如实写出,但写文时须有曲折,曲折引人入胜遐思,故能引人入胜。

先生又从教授《技击余谈》中引导学生作文宜求简洁,盖文删改后精华乃现,此亦循循善诱之教。后来先生拉学生出来写生,观察百余大树之形态,并至细微处讲解。使学生明白,这也是先生治学时多从细微处作手,于细微处明大义,见真章,后来这些学生喜欢作作文,则先生之功初成。先生教授作文时先教学生写出心中所想口中所闻之想法语言,此学生有字可写,后来又指出作文中的曲折,此先生乃教学生作文的趣味和文章的灵魂处。其后从简洁入手,锻炼学生之提炼能力。再其后给诸生观察的机会并言传身教,先生领诸生之街坊、桥梁寺庙、择其动人处下笔。讨论观摩,各出心裁,另诸生自寻趣味不同处,记之在心,呼之欲出。则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得以提升。其后文理通顺则属应该。只是后来因各小学生毕业后即回家算账及作学徒,白白浪费先生培养,则先生另谋他处。

文中有冯友兰、闻一多、傅斯年、张君劢、梁漱溟,胡适等与先生在学术及政治,着意上稍有分歧,然在生活上则相敬不敏。

先生不以中国自周至清为封建君主专制,遍寻诸史及通考通志,有贤君嘉言,有胜现世之制度文化,并因一师言终生思论东西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终以天年得出天人合一为人之最高境界。

现生亦对当时之胡适为代表的考据学派,以傅斯年为代表的史据学派多锁存义,谓其人只之从所谓科学之单独学科而忽视史学文化大义,实缘木求鱼也。

先生治学则实严,于所著之书倾心异常,必于多家言中选真章,贯以己之体会,讲出中国文化的殊胜处。其《先秦诸子系年》《刘向歆父子年谱》《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朱子新学案》《史记地名考》等用心非常。著作等身,成一家之言。
先生之因见流亡香港之青年无所适从,及中国文化又在历史转折处,于是倾全力办新亚学院,惟其为中国文化培养开来之人才。
先生一生好游,喜近亲山水。至佳处妙境必身心俱入。达孔子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其讲从学必仅全力,从游毅然。
书中着墨是多,几乎贯穿先生一生,尚有许多材料和形状令人追思。
然先生于处事处稍有孤立,性同则喜,性异则远,且善讥讽。未能成一文化领袖,为传统文化扛大旗,做推动。虽见处高级知识分子患病而己可培养高级知识分子。移风易俗,终成风气。

及见先生于丁龙一事,当知中国人属知恩图报之传统,更知孔子为中国文化植入仁、礼基因。

先生之出世,为其为故国文化之广播做了相当了不起之贡献,也培养了一批学人志士,为传统文化续命延年做极大之贡献。


先生之学、才、识,俱是我辈之学习榜样,当秉先生遗志,为传统文化做贡献尔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激情,一种民族情怀。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曾说:“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个子不高,但神定气足,尤其是双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认为史学就是史料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这种思想在历史学界有很大影响,并得到政府支持。但是钱穆却坚持自己的理想,做贯通的历史。他在北京大学争取到一人把一门通史课讲完,其目的就是要说明历史应该是能融会贯通的,而不仅仅是考证史料,更重要的是他要说明中国历史是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模式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它并对它保持信念。通过多次备课和讲授,钱穆终于将上自太古,下至清末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钱穆的民族情怀也贯穿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他初入北平,进燕京大学讲课时,就对校方用英文字母给教学楼命名表示不满,在他的提议下,燕京大学把外国名字均改为中国名字,也有了以钱穆名字命名的穆楼。据说,今天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也是钱穆命名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穆随学校南迁。学校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生活一度非常艰苦,钱穆曾和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一屋。在西南联合大学,钱穆继续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局面更胜以前。著名历史学家、后来曾师从钱穆的严耕望讲述当时盛况:“校外旁听者争坐满室,先生上讲坛,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也是在这里,钱穆开始手不停挥地编写《国史大纲》,因为正值抗战期间,钱穆笔间感情更加充沛。《国史大纲》跨越了几千年的风雨,不断重演着外族人入侵与被同化的历史、中国人在面对外来挑战时所表现出的气节与智能……在一个西方世界占据优势,中国正在跌落自信的谷底时,钱穆希望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历史保持着“温情与敬意”,该书一经出版发行,就成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风行至今。抗战胜利,北大复校,傅斯年主持校务,钱穆没有得到聘书,遂闭门著书立说。
1949年,钱穆经由广州去了香港,离开大陆,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故土。
当时的香港成了一个大的流亡场,各色人物从大陆逃亡香港,其中也有无数流亡学生。这些流亡学生,就像在大海上四处飘泊,前途渺茫,失去了精神依托。在这种情况下,钱穆放弃了较为闲适的教书生活,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建新亚书院,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严耕望后来感叹,钱穆此时正是学养成熟而精力未衰的阶段,正当更有高度发挥,却因时局动荡,被迫到香港办学,十余年间耗尽心力,对于学术界是一项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是,对于当时的学生,却有了精神的依归,更是为中华传统的存亡续绝,钱穆回忆新亚书院初创办时,“彼辈皆不能交学费,更有在学校天台上露宿,及蜷卧三、四楼之楼梯上者。予于晚间八九点返校,楼梯上早已不通行,需多次脚踏铺被而过”。在这时代巨变的无可奈何中,钱穆是要努力去培养传递文化的薪火。新亚书院是当时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学校,许多老师来此授课,纯粹都是尽义务。学校还在每周末设公开学术讲座,吸引校外人士来听讲。
新亚书院位于香港著名的贫民区,条件十分艰苦。钱穆只有两间小屋,一间居住,一间办公。办公室给余英时的印象是“一张长桌子已占满了全部空间”。支撑着他的,是中国传统精神。余英时回忆,在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天,他发现钱穆正躺在地板上,病了。
钱穆叫余英时去买二十四史给他读,仿佛这足以驱逐其所有的痛苦。钱穆亲自给新亚书院写了校歌:“……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新亚书院最终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的奇迹之一。而钱穆从香港到了台北,他再未回到大陆。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寓所辞世,享年96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1992年,家人将钱穆骨灰散入茫茫太湖,以示其魂兮归来。
2009年8月8日,国学大师钱穆、傅斯年墨宝在香港拍卖。其中钱穆的信札,用行书写就,字体飘选、秀雅,信中钱穆写道,“今日之国运,吾侪从事学术教育工作者皆不得辞其咎”。短短一句话,可见一代国学大师“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激情,一种民族情怀。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曾 说:“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个子不高,但神定气足,尤其是双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认为史学就是史 料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这种思想在历史学界有很大影响,并得到政府支持。但是钱穆却坚持自己的理想,做贯通的 历史。他在北京大学争 取到一人把一门通史课讲完,其目的就是要说明历史应该是能融会贯通的,而不仅仅是考证史料,更重要的是他要说明中国历史是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模式的,教师的 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它并对它保持信念。通过多次备课和讲授,钱穆终于将上自太古,下至清末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钱穆的民族情怀也贯穿在平时的 生活中,在他初入北平,进燕京大学讲课时,就对校方用英文字母给教学楼命名表示不满。在他的提议下,燕京大学把外国名字均改为中国名字,也有了以钱穆名字 命名的穆楼。据说,今天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也是钱穆命名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穆随学校南迁。学校与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生活一度非常艰苦,钱穆曾和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一屋。在西南联合大学,钱穆继续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局面更胜以 前。著名历史学家、后来曾师从钱穆的严耕望讲述当时盛况:“校外旁听者争坐满室,先生上讲坛,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也是在这里,钱穆开始手不停挥地 编写《国史大纲》,因为正值抗战期间,钱穆笔间感情更加充沛。《国史大纲》跨越了几千年的风雨,不断重演着外族人入侵与被同化的历史、中国人在面对外来挑 战时所表现出的气节与智能……在一个西方世界占据优势,中国正在跌落自信的谷底时,钱穆希望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历史保持着“温情与敬意”,该书一经出版发 行,就成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风行至今。抗战胜利,北大复校,傅斯年主持校务,钱穆没有得到聘书,就闭门著书立说。
  1949年,钱穆经由广州去了香港,离开大陆,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故土。
当时的香港成了一个大的流亡场,各色人物从大陆逃亡香港,其中也有无数流亡学生。这些流亡学生,就像在大海上四处飘泊,前途渺茫,失去了精神依托。 在这种情况下,钱穆放弃了较为闲适的教书生活,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建新亚书院,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严耕望后来感叹,钱穆此时正是学 养成熟而精力未衰的阶段,正当更有高度发挥,却因时局动荡,被迫到香港办学,十余年间耗尽心力,对于学术界是一项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是,对于当时的学生, 却有了精神的依归,更是为中华传统的存亡续绝。钱穆回忆新亚书院初创办时,“彼辈皆不能交学费,更有在学校天台上露宿,及蜷卧三、四楼之楼梯上者。予于晚 间八九点返校,楼梯上早已不通行,需多次脚踏铺被而过”。在这时代巨变的无可奈何中,钱穆是要努力去培养传递文化的薪火。新亚书院是当时香港唯一不牟利的 学校,许多老师来此授课,纯粹都是尽义务。学校还在每周末设公开学术讲座,吸引校外人士来听讲。
新亚书院位于香港著名的贫民区,条件十分艰苦。钱穆只有两间小屋,一间居住,一间办公。办公室给余英时的印象是“一张长桌子已占满了全部空间”。支撑着他的,是中国传统精神。余英时回忆,在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天,他发现钱穆正躺在地板上,病了。

台湾辞世,魂归太湖水滨
1990年8月30日晨,风雨之日,钱穆于台北杭州南路新迁寓所去世,享年96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1992年,钱穆魂兮归来,归葬太湖水滨。而他留在岭南的足迹,也被历史一路仔细搜集,成为后人阅读钱穆时一个绕不过去的章节。
余英时在钱穆逝世后为先师写下了这样的挽联:
一生为故国招魂,当时捣麝成尘,未学斋中香不散。
万里曾家山入梦,此日骑鲸渡海,素书楼外月初寒。
上联写钱穆平生治学宗旨及入台后的书斋岁月,下联写钱穆前半生之选择及心怀故土乡魂的深情。作为钱穆嫡传弟子的余英时,与钱穆保持近半个世纪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一副挽联,大概是对于钱穆一生最深情也有分量的概括。
□钱穆大事年表
1894年生于今江苏省无锡市。
1910年转入南京私立钟英中学,适逢武昌起义,学校停办,遂辍学。
1930年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后任教燕京大学为任教大学之始 。
1931年任教北京大学历史系,并兼课清华、燕京、北师大。
1935年出版《先秦诸子系年》。
1937年随政局南迁,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39年《国史大纲》脱稿。
1949年赴港任亚洲文商学院院长。
1950年成立新亚书院,应邀赴台讲演。
1961年新亚书院理学院成立。
1967年十月迁居台北。
1968年迁入素书楼,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74年撰《八十忆双亲》。
1990年 6月迁出素书楼8月30日逝于杭州南路寓所。
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来源: 新华网/晶报


铁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目录
序 回想起当年风拂水面,钱宾四师的身影仿佛犹在眼前。他的离世,如同风吹散了水面的涟漪,令人感怀。一生致力于故国文化的守望者,钱宾四师的贡献深远。他的学术精神,如同招魂般凝聚了民族的智慧与记忆。在新儒家的学术探讨中,钱穆先生的独特见解独树一帜,他的《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的互...

屈原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更是对屈原敬佩之至,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正确地肯定了屈原在历史上的地位。他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人。《史记》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它寄托着作者的理想,洋溢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也...

离骚楚辞中的比兴手法的运动特点是什么?
《幅颂》是中国诗歌史上早期最成熟的一篇咏物诗。《九章》中的《涉江》、《哀郢》、《悲回风》、《怀沙》都是其著名之作。通观《九章》,可见诗人屈原一生的行迹,是诗人一生血泪的生动记录,历来被称为现实主义杰作。还须提到的两篇作品是《招魂》与《远游》。此二篇作品,历来争议颇多,我们认可这两篇的作者是...

“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是纪念哪位历史人物
后人凭吊屈子的几副对联,如“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参考资料:http:\/\/www.ruiwen.com\/news\/33917.htm

元好问原文_翻译及赏析
元好问一生写了5000多首诗,今存1388首,词今存384首。 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并以“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这些诗是在金朝灭亡前后写出的,主要有《歧阳》三首、《壬辰十二月车驾车狩后即事》五首、《俳体雪香亭杂咏》十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续小娘歌》十首等。这些...

余光中的《招魂》是什么意思?
借传统端午节令对屈原的遥祭和追思,表达余先生自己对故国、家园、乡愁、旧人,往日时光的寄托。 原文 余光中:水乡招魂——追记汨罗江现场祭屈 1 整座屈子...那该是他身为诗人,一生中最有象征意义的一个手势了。从台湾带去的五只粽子,是诗友愚溪所赠。诗友绝对没料到,粽子千千万万,那五只真的投进汨罗江水,...

形容壮烈牺牲的诗句
(罗荣桓)3、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煳涂。 (叶剑英)4、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毛泽东 诗句:(1)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倘若有他日,众将士们有三界轮回可以重生,毅然超凡脱俗地从九重地狱中夺胎超度,愿都为壮士啊,誓死为保疆护国,带着铮铮铁骨重来故国的边塞同仇敌忾奋勇杀敌!

急救:评论红楼梦
自律的也。且《桃花扇》之作者,但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故《桃花扇》,...与林相比,她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至于湘云与宝玉的关系,我一头雾水.说来史湘云,乃是周汝昌老先生的最爱.我想是因为湘云兼有黛玉的...

无意伤人却伤人的诗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君当做磐石,妾当作蒲苇 等待雨,是伞一生的宿命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4《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

元好文金凌怀古诗的具体内容
他拒不应聘作蒙古国的官,以表明自己的遗民身份和对故国的忠忱。但为了写金史,又不得不与出仕蒙古国的中上层官员相周旋,以便取得他们的协助和必要的资料...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南木林县17059818838: 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千字读后感 -
度绍盐酸: 读《阿里巴巴和四十个大盗》有感今天,我读了《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它令我感触非常的深,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坏人的阴谋就算再完美,也不会战胜正义的.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中想要杀掉阿...

南木林县17059818838: 《苏东坡传》学生读后感5篇
度绍盐酸: 看待一个人,并不只能看他的成就有多大,名声有多好,还要看一个人的品质.苏东... 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仅有他自我品尝.他一生为官...

南木林县17059818838: “读后感”怎么写? -
度绍盐酸: 一)什么是读后感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二)读什么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简·海丽说:“每天给孩子读哪怕只是10分钟的文学作品,对孩子的成长...

南木林县17059818838: 以“幸与不幸”为话题作文800字 -
度绍盐酸: 世界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所谓不幸者是能够爱而得不到爱的温存,然更不幸者是失去了爱却鼓不起走向新生活的勇气. 所谓幸运者是占有天时、地利、人和诸多优势:好...

南木林县17059818838: 大学作文...《饮水思源,知恩报恩》 - 泰戈尔名言给我们的启示 800字 ....急..... -
度绍盐酸: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五月的人间,弥漫着芬芳. 五月的第二个周末,是全天下母亲的节日. 如果你是一位母亲,在这一天, 可能会收到孩子们送来的一束康乃馨. 为人的子女,籍此传递对母亲的祝福与关爱.佛陀,一位解决了世间烦恼...

南木林县17059818838: 以“宜昌的冬天”为题的作文,求提纲!主要就是说一下宜昌冬天有什么特点,类似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
度绍盐酸:[答案] 建议总分总结构 就写宜昌冬天的江景

南木林县17059818838: 伤仲永,读了此文,请你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
度绍盐酸: 读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后,的确让我感到有些“伤”.仲永天生聪明、有才智,年纪小小就能作诗,但最后却得到“泯然众人”的结果.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如果从小就努力勤奋地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子,成为国家的栋梁....

南木林县17059818838: 吴同学艺故事读后感 -
度绍盐酸: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读后感300字 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我家的一套书本. 我要给大家介绍的一套书本叫《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它是由15本书组成的一套.它讲述了古代以前的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三国故事:赤壁之战、草船借箭....

南木林县17059818838: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300字 -
度绍盐酸: 在逆境中成长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合上眼前这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心里思绪万千…… 书中讲的是出生在旧社会的保尔•柯察金,为了解放全国而奋勇拼搏,与种种艰难条件做斗争.当国家富强了,他也沾染上了一身...

南木林县17059818838: 急求!!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 -
度绍盐酸: 《文化苦旅》读后感读了《文化苦旅》这一本书,这本书的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是,在那一处处古迹的的背后却隐藏着人们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