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写作手法

作者&投稿:仍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柳永雨霖铃的写作手法,简短些,急急急急急。谢谢~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声声慢(李清照)的写作手法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 那个时候她独自一人在异乡漂泊,流离失所,于是就更加怀念往昔的生活;而回忆本身就会增加人对现实的苦楚感受,这样, 回忆和现实的悲伤重叠了,就变成了这首词的独特韵味。叠字的连贯使用,它们被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
  赏析如下: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雨霖铃柳永主旨句 雨霖铃柳永主旨句是什么
柳永《雨霖铃》的主旨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表达出诗人与恋人离别的痛苦,以及仕途不顺的失意心绪。这句诗句的意思: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因为离别而感到悲伤,更何况在清冷、凄凉的秋天时节呢。《雨霖铃》的赏析 《雨霖铃》写于词人仕途不顺、离开京都的时候,表现出诗人流落江湖的...

柳永的词与李清照的词有何异同?
柳词和李词在表现手法上虽有不同之处,但他们也有相同的地方。比如他们的词都特别平实,但是在表达感情方面非常浓厚,还有就是他们的词大都选取生活的细节来表达个人情感,在塑造人物方面特别有血有肉,让人深切感受到人物传达出来的感情。(三)从词的境界上看柳永的词词境特别开阔,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一种,而是涵盖了很多...

柳永的《雨霖铃》全文、解释、赏析分别是什么?
【全文】:《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柳永《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上片写临别时恋恋不舍的...

柳永的《雨霖铃》的全文及鉴赏。
雨霖铃 柳永(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解释:: ...

如何赏析柳永的《雨霖铃》?
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雨霖铃原文及翻译赏析
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

《雨霖铃·柳永》原文与赏析
《雨霖铃》词是柳永的一首名作。宋人俞文豹的《吹剑录》中记有一段与此词有关的故事,说苏轼在担任翰林学士时,问一个善于唱歌的下属官吏:“我词何如柳七(柳永)?”那人回答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故事说...

柳永的《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 作者: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语注释:⑴...

柳永的词《雨霖铃》解析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

勉县13944747473: 赏析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写作手法 -
车池萆薢: 雨霖铃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

勉县13944747473: 诗歌鉴赏表达效果,表现手法,表达特色,各自答题的步骤.比如我知道有个是 :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这样的格式 -
车池萆薢:[答案] 艺术手法 ,也称“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

勉县13944747473: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步骤? -
车池萆薢:[答案] 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 一、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 如柳永的《雨霖铃》 十五、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内涵集锦 杨柳——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杨花—...

勉县13944747473: 柳永雨霖铃的写作手法,简短些,急急急急急.谢谢 -
车池萆薢: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

勉县13944747473: 李清照与柳永的词的比较
车池萆薢: 李清照词风哀婉,作品沉郁凄凉,其每首词都可谓经典之作,个人看来,后世人再没有能与之比拟的.而离别词是以情取胜,将每一丝的情感都完美的融入到词句中,使读者详细的了解其心理,并引起共鸣. 柳永擅长白描手法,将分别时的景物和人物的神态都刻画得十分细致,正所谓词已尽,而余味无尽,余恨无穷.以景抒情.这正是柳永送别词作为传世之作的原因. 个人认为,李易安的词作在柳永之上数倍.柳永不能与之及也.

勉县13944747473: 李清照与柳永词风比较 论文 -
车池萆薢: 先写他们两的共同性,再谢他们的不同.共同性:他们都是婉约派的,写的诗都比较凄凉.特异性就太多了,李清照早期的诗风格还不是婉约的,而是经历了变故才变成那样的.而且李清照的诗是闺怨诗,写出的是自己的孤独、寂寞、愁苦.而柳永的诗大多写离别的.再多找找资料,加一些诗句证明一下就行了.

勉县13944747473: 在诗歌鉴赏题中,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它们分别怎么答比较合理? -
车池萆薢:[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题中“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这几种提问方式的区别和解答方法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 表达方式抒情 记叙 描写 议论 说明 写作手法夸张,对比...

勉县13944747473: 柳永 李清照的诗词 -
车池萆薢: 柳永、李清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柳永在词的发展上有重大贡献.他的词多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感情纯真而大胆,善于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善于向民间曲子词学习,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和口语化.他的词往往看似平铺直叙,不用技巧,但巧妙的点染,常常使他的词具有别人难以企及的地方.李清照受柳永词风的影响很大,她也以白描、口语化见长.但她更讲究炼字、炼句、炼意、炼格,形成“易安体”.南渡以后,词的风格从清俊旷逸变得沉郁苍凉,她的词,给南宋悲壮派爱国词人辛弃疾、陆游、刘辰翁以深刻影响.李清照也是我国古代词人中独树一帜的人物.相关网站我没有找到.其他人可能已经找了,你可以看看.

勉县13944747473: 李清照词和柳永词有什么不同之处? -
车池萆薢: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 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

勉县13944747473: 柳永的词与李清照的词有何异同? -
车池萆薢: 李清照的词风格分两方面,与其夫分离前主要是诉闺房情以后是以对其夫的思念.柳永主要是羁旅之情,和对市井的描写.这都和诗人的生平经历有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