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课程改革,您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中学生物学探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投稿:郗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西华师范大学907生物教学论的参考书是哪些~

西华师范大学907生物教学论的参考书没有公布,只是设定了范围:中学生物学教育目的;中学生物学教学原则、方法;生物教育评价;生物学教育研究的方法。

西华师范大学(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简称“西华师大”,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重点师范大学,学校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南充,是四川省第一所师范类高等学府和全国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该校是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四川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四川省 “卓越工程师教师培养计划”、“四川2011计划”、四川省免费师范生培养实施高校。
截至2015年5月,学校有北湖、华凤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600余亩,图书馆藏书330万余册、电子图书150万余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6亿元。设有26个二级学院,开设有本科专业6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涵盖二级学科硕士点106个,6个学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专任教师1600余人,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33000余人。

高考物理
一般要经过三轮复习,每一轮复习目的各有侧重。现阶段高三就要进行第一轮复习,这一轮复习是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单元复习。在这一阶段里,要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要全面阅读教材,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要重视对物理状态、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的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夯实基础知识、注意主干知识
  尽管近几年来教材在变,大纲在变,高考也在变,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思路不会变,它们是高考物理考查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而主干知识又是物理知识体系中的最重要的知识,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是提高能力的基础。在备考复习中,不仅要求记住这些知识的内容,而且还要加强理解,熟练运用,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要立足于本学科知识,把握好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新课程知识应用性较强,与素质教育的教改目标更加接近,容易成为命题点。
  注重学科思想方法的掌握
  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仔细审题的习惯和能力。为什么感到物理课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问题就在于没有掌握物理学科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是死套公式。为此,在物理复习过程中要适时地、有机地将科学方法如:理想化、模型法、整体法、隔离法、图象法、逆向思维法、演绎法、归纳法、假设法、排除法、对称法、极端思维法、等效法、类比和迁移法等进行归纳、总结,使之有利于消化吸收,领悟其精髓,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
  研究题型,分类归档,注意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和归纳
  高考把能力考查放在首位,就必须对知识点考查的能力要求上不断翻新变化。很多试题对同一知识点的考查,有时是考查理解能力,有时却考查推理能力或分析综合能力,或以新颖的情景或新的设问角度考查同一知识点的,这就要求我们应站在科学的、有效的角度上,研究考试,分析题型,精选例题,组合习题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提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用翻新题进行训练,以求真懂,克服思维定势。学会解传统的基本题,以基础题训练或提炼方法,培养正确的解题习惯(一般程序:文字→情景→模型→过程特征→规律→方程→数学解→物理判断)。要养成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从原始题目中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起与题目相对立的物理模型的能力。充分利用好高中物理课本中不少联系实际的好题,例如流体的阻力与物体速度的关系、示波器中的电偏转、磁悬浮列车等。(07上海物理卷最后一题最后一问磁场运动问题就是从磁悬浮列车中演化来的)这些都是联系实际的典范,加强理解、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切实加强实验复习,提高实验变通能力
  随着高考的改革,命题已由知识立意逐步转向能力立意,联系实际、实验的题目越来越多。同时近几年高考物理有力地冲击了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它给我们的启发是:
  首先,要更加重视课本中的实验,高考的实验题都是以规定实验中的原理、方法和器材为基础编写出来的。
  其次,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课本中的实验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可行的实验设计方案和操作规程,但它决不是唯一可行的,也不一定是最佳实验方案。我们应该着重从中领悟物理实验的设计思想、所运用的科学方法、规范的操作程序及合理的实验步骤。应从实际出发作合理的变通和大胆的改进,通过改变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控制的条件、实验仪器等方法,要动手去做,以培养运用实验思想方法、设计新的物理实验的能力。例如07上海物理试卷中第18题,对“气体温度计的读数和修正”。试题不难,但拿全6分很不容易。由此可见,在高三物理实验复习中,要求在熟练掌握基本器材使用的基础上,透彻地理解实验设计思想和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以及误差分析,进而培养其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高考化学

综观近几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总的讲试题难度不大,体现了源于课本,但知识覆盖面大。因此,高三化学总复习必须坚持三到位:即基础知识到位、逻辑思维到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位。而第一轮复习阶段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整理,使之系统化和深化,把握学科基本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学科知识网络。复习内容要细致全面,即达到知识上不留死角的目的。
  一、整合教材 科学安排
  以化学知识块、教材章节、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教材,形成单元,按概念和理论(一)—— 无机元素化合物 —— 概念和理论(二)—— 有机化学 —— 方法与技能(强化)的主线组织单元复习,将计算和实验融合、穿插到各单元中。此整合教材组成单元复习的方法,能有效地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网络,促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注重基础 落实细节
  第一轮复习注重基础要突出教材。认真阅读、梳理教材,挖掘教材(特别是高三选修教材)中实验和习题的可变因素(如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实验或同一方法完成不同实验、一题多解和变式练习等),进行深入地理解、应用,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如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往往死记硬背,不易掌握),复习时应以元素周期律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即根据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逐一地判断某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同主族元素或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根据强弱电解质理论推知一种盐的水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或非金属活泼性顺序,推测某一反应是否发生;根据化学平衡和勒夏特列原理,知道如何促进或抑制某一反应的进行等。重视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常识介绍,它们往往是高考考查的盲点。
  要注重化学主干知识,突出复习重点。高考要求的化学主干知识为(25条):
  (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律、周期表(3)分子结构、晶体类型(4)化学反应与能量(热化学方程式)(5)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6)电解质溶液(PH、离子方程式、水解、电解等)(7)氧化还原原理的应用(8)典型的非金属卤素(9)氧族元素(10)氮族元素(11)碳族元素(12)碱金属(13)镁铝铁(14)同分异构(15)烃及其衍生物(16)糖类、蛋白质、油酯(17)有机合成材料(18)物质的量及计算(19)化学式和结构式计算(20)方程式计算(22)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操作(23)实验室制法(24)物质的检验、分离、推断(25)化学实验设计
  要注重规范、落实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书写和表达的正确、规范,决定高考的成败。要加强化学用语的落实训练,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作业练习,强化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的配平;强化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小分子不掉;强化有机结构式、结构简式书写中C-C键、C-H 键、C=O键、苯环的到位;强化官能团位于左边的正确书写(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每堂化学课坚持默写5—10个教材上典型的化学方程式、电子式、有机反应式、官能团结构简式等,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地落实办法)。要训练培养尽量用化学语言(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进行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述。要严格化学计算的步骤,要求运算准确,有效数表示规范。
  三、训练思维 培养能力
  思维能力是化学学科能力的核心,复习教学要注重发展思维。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创设复习教学的情景,积极思维,对知识的梳理、归纳、总结要按知识结构的框架自己完成;对例题的分析、讲解,要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分析思路,寻找解题的突破口;要精心选择记忆模仿、迁移应用、推理创新、空间想象、评价最优、快准计算的练习题,训练和发展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层次。
  要突出化学复习方法的指导。第一轮复习应在通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知识,按教材中每章小结的知识网络图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将教材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网络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中学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以便应用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解决化学问题。要用“结构——位置——性质”、“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分析——评价”、“类比、逻辑推理”、“实验探究”、“建模思想(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等量关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等化学学习方法,复习掌握化学知识,提升学科四大能力。
  要强化解题能力的培养。精心选择近几年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作为典型题(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进行分析、训练,加强审题方法、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的指导和总结,加大练习力度(精练、巧练,防止低层次的重复练习。),严格答题要求,及时反馈、矫正,使解题能力的培养、提高落实到位。
  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逐步到位。第一轮复习应根据掌握知识的情况,多穿插一些小专题,侧重训练、提高某种单项能力,如: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判断、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无机元素化合物性质推导、化学计算基本方法(一、二、三、四)、化学实验中的实验原理设计、仪器设计、操作方法设计、有机同分异构体推导(限制条件与不限制条件)、有机分子式确定、有机官能团推导等等。对于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第一轮复习不可涉及过多,以免要求太高,一时达不到,挫伤学习积极性。
  四、研究“纲”“题” 把准方向
  “纲”是理综高考化学《考试大纲》,“题”是理综高考化学试题,要加强新课程理科综合《考试大纲》和理综高考化学试题的学习、研究,用《考试大纲》和高考化学试题指导复习,把准方向,增强复习的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
  要明确新课程理科综合考试化学科的特点、内容和要求,对新课程不作要求的内容(如电离度、二烯烃、平衡常数、卤化氢和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硫化氢的性质、实验室制法等),复习不要涉及;对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重要的氧化剂、还原剂、臭氧、过氧化氢、常见的生活环境污染和防治、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等),要特别关注。
  要明确理综高考化学科四种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具体要求,研究理综高考化学试题如何通过化学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科能力;研究采取哪些措施,达到高考要求;做到能力培养心中有数,学习有方。
  要充分考虑可接受程度,控制好难度和容量(知识容量和思维容量)。练习要以中挡题为主,要紧扣基础,不回避常见题(高考都不回避常见题)。对一些资料上超纲超要求的偏题、怪题,要大胆放弃。要注重题上“开花”(举一反三),以一当十。


高考生物


  一、充分发挥《考试大纲》高考试题的强大导向作用
  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刚进入高考复习阶段就要认真研读上一年的《考试大纲》,明确高考的要求,知道自己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以便使自己的复习目标与老师要求合拍,与高考接轨。通过认真做前三年的本地所用的高考试题,体会考试大纲在试题中的体现方式,以及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程度。
  二、用生物学的基本观点指导复习
  贯穿于中学生物学教材的生物学观点主要有:
  1.生物的物质性观点;
  2.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4.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
  5.生物进化的观点;
  6.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要把知识点的归纳与整合放在相应的观点下,再加以整理。对这些观点的理解和认识应该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从历年来理综高考生物试题来看,一般都体现了这些重要的生物学观点。
  三、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应试能力
  高考试题年年变,而解题所依据的基础知识却是相对不变的,所以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学生取胜于高考必须具备的,对基础知识深刻理解,把握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做到提取准确、迁移灵活、运用合理,这样才能解决考题中设置的新情景问题。双基教学是一轮复习的重中之重,没有基础就没有能力,打好了基础,能力才会提高。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实行地毯式、拉网式清理,覆盖所有知识点,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
  1.将一个单元内的知识通过一条主线联系在一起进行复习。
  2.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归纳成图解,全面系统复习和巩固。如:细胞与生殖发育;新陈代谢与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发展与进化等。
  3.以一幅图、一个图解、一张图表等材料为题,围绕该部分内容展开讨论,对该部分知识进行整理,提高综合能力。
  总复习备考阶段在强调基本知识(概念、原理、法则、定律、过程、事实)、基本能力(方法、技能、思路、记忆、理解、应用)、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注意对知识的整理加工,把知识内化为能力素质。这是一种新的、科学的、有效的复习策略。
  4.注重能力的培养
  ①审题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深刻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形成过程,对概念中的重点字词要划出、圈出、点出,明确运用范围,在做题时形成遇到相关问题时能迅速通过圈、点、划提取问题中的重要信息,解决审题关。
  ②表达能力。用准确的生物学术语表述答案,这一点在09年的高考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但回头再看过去的复习以及今年高考阅卷的要求,我们深深体会到在这方面的努力还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吃亏较多。不要避开大型的填空题,它往往是区分学生的主要标准。
  四、加强实验复习
  生物实验是生物学的基础,它在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考实验题力图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力图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来鉴别考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高考要求的任何一个实验都包含着一定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科学的研究当中,能否将学到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迁移到新的实验情景中或相关的生物探究实验中,是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具体体现。
  因此在实验复习时,要认真领会每个实验的设计意图和总结实验方法。生物高考中要求考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也包括判断实验结果和推导实验结论等内容;能够设计实验方案。要重视综合实验题,要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接受式学习不再是主旋律,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奏响了一曲美妙的和声。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已开始学会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传递知识为核心的外显的或内隐的观念体系和行为模式。而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我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自觉地主动地去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中敢于提出问题,有自己一定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勇敢和创新精神。 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该 转变师生角色,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现代教育的发展将依赖于师生关系的重建,维努迪在《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指出:“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行为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教育学认为:“学生能力的提高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成正相关”。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创造性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我通过多年的探索,发现探究性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我常说:“人有兩件宝,双手和大脑”。在我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力求做到探究型教学,让我的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手、口、眼、大脑都动起来,都“活”起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双边交流。这样,学生由喜欢听我的课,到喜欢生物学科,到乐学、爱学、会学,无论知识还是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那么,怎样让我们的生物课“活”起来呢?首先,我们要构建和谐氛围,让积极健康的情感走进课堂。在我的生物课上,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变成“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可以随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气氛中学习,在师生的双边情感交流中学习。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着积极的发展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开始后进行起着阻碍和抑制作用,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在热情和融洽中思考,会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甚微。只有靠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才能推动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积极创设健康的情感环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身的发展。其次,要充分地让学生的手“动”起来。生物课是一门实践性、探究性都很强的学科,让学生的双手充分地感知和探索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手绘各种生物图片;用手感知呼吸时胸骨、肋骨的运动;感知小腿前伸时大腿的相应肌肉的收缩等;各种的探究实验,只要条件允许,我都要带领学生去探究、去发现;而课堂上的探究实验比起以前的实验课来说有许多不同之处。实验课的实验器材是实验员已经准备好的,而且各小组实验方法、步骤基本相同,实验过程中疑问出处也比较少,实验结论大致相同,课堂纪律很好掌握,学生会很安静。而探究实验比较开放,实验器材是仅有推荐性的器材,一部分由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创造性的应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边实验边研究,为了探究一个问题离开座位、离开学习小组,为了问题的一致不一致而争得面红耳赤时有发生,这样的课堂,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当然在这时教师应当起到主导和调控作用。1、把握好整体方向——教学目标。这是本节课的主题目标和整体方向。我们的一切活动都围绕这个中心。有些学生为了玩,可能离开了探讨范围之外,教师要及时引导回来,使其加入集体之中。同时规范学生不能在课堂上作与探讨问题无关的事。2、规范好学生探究实验的习惯。比如:爱惜实验器材、讲究实验卫生、尊重他人实验方法的创造与想象、注意讲话声音、照顾其他人学习环境等。这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一定的规矩,在探究实验的课堂上,我们就会看到和谐的气氛。3、注重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实验结果与其他小组不一致是很正常的,应当学会在交流中找出原因,不要随便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认识。这样在探究实验的课堂上就会减少或杜绝因为实验器材破损、实验材料乱放、乱讲话、对实验结果惊讶等原因引起的“乱”,在课堂上是和谐的探究实验气氛,学生之间是一种探究、讨论、交流的和谐氛围,虽然课堂上不是安安静静,但这是一种“活”而不是“乱”。 第三,问题激趣,激发潜能,让学生的大脑“活”起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映。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愿望”。精巧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使学生振奋精神,提高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以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到 ,当学生对某种学科知识产生兴趣时,他就会长时间的、积极的、主动的、心情愉快的去学习,而不会觉得是种沉闷的负担。因此,兴趣是影响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好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而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导因。”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借助图片、课件等,辅以巧妙地语言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疑问或悬念,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免疫》一节的教学中,提问:人类生活的环境中,随时都可以接触到细菌、病毒,为什么有些人不生病,而有些人会生病呢?为什么患过天花的人今后不再患天花了呢?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直观教学,让学生的眼“活”起来。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生动说明了直观教学的价值。生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直观教具有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直观手段包括投影、录像、多媒体等,教师在授课中如能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教具,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就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处于一种快乐的学习情绪之中,为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智能潜力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在教学中,我最常用的直观教具是挂图,插图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学生兴趣浓厚等特点,它能突出重点,以图代文传递信息,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验证、探索生命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但在课堂教学中,有相当部分的教师不讲插图,更不深挖插图的潜力及插图的综合利用,失去了插图应有的教学功能,其深层内涵更不能表达,如DNA分子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等的插图教学对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有很好影响力。每年的生物高考试题分析表明:图表分析题、绘图填图题难度最大,失分率很高。这种现象说明,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识图、分析图、忆图、绘图的能力培养是不够的。 我最常用的直观手段是多媒体,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优化生物课堂,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进化方面等知识的学科。生物教学的内容往往要体现出“动”,并且还要体现出“动”的过程。这样,无论是用挂图、模型、投影或者实验,都有一个以上述手段为载体,形成表象,然后借助再造形象把握生命活动过程的问题。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编写教案时,都要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等,甚至对自己的语言、表情、和板书等都有所考虑,对于教具、实物、模型和实验都要事先做好准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和接受所要讲解的知识。有了多媒体技术,这一切都变得更容易实现了。将现代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而且是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实验证明单靠听觉,可获知识的 60% ,单靠视觉可获知识的 10% ,而视听并用 , 可达到 86.3% 以上; 就保持三天左右的记忆率来看,单用听觉是 15% ,单用视觉是 40% ,视听觉并用是 75% 。 因此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从而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当然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根据每节课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灵活地使用,而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在我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心得和体会。(一)、根据教学目标和媒体效益,选择多媒体 教学是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所进行的课堂活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循目标指导法则,教学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选用的原则自然也必须与教学目标相适应。因此,媒体的应用决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做到媒体展示的知识内容与教材相适应,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如初中生物学中的《血液循环》一课,这是生物知识的重点、难点。《血液循环》的教学目标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根据这个目标和媒体的功能,我们选择的逻辑思路是: <1> 首先让学生用手摸到自己心脏的跳动,然后对照心脏模型,讲述其结构。(动态感受,静态观察,形成直观印象)依次展示:①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及瓣膜); ②与心脏四个腔相连通的血管;<2>挂图展示体循环、肺循环路线;在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且用红色表示动脉血、蓝色表示静脉血。这样将复杂的血液循环整体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循序渐进 , 依次显示,学生思路清晰,教学效果很好。 <3> 观看血液循环课件演示,全面认识,加深理解。 课本中关于心脏的位置和形态是这样叙述的:人的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心脏的形状像桃子,大小跟本人的拳头差不多。 过去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除了用语言表达之外,还要演示心脏的挂图、模型及猪或羊的心脏实物,还可让学生用手指在自己心脏的位置。有了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在用语言表达的同时,在荧屏上展示活动的人体图像,配合语言讲解,指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既可用静态结构图(例如课本上的图和挂图)观察心脏构造,又可使心脏在三维空间作任意角度和方向的翻转,还可配上文字解释和有关声音,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此基础上,接着就可讲解心脏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昼夜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它有四个腔:上面有左心房和右心房;下面有左心室和右心室。只有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其中左心室的壁最厚。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更可以发挥多媒体声、图、文、动画、视窗、色彩等多种媒体和手段的优势。在用语言讲解的同时,在荧屏上展示出心脏的结构图以及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动态形象。用鼠标指示心饥心房、心室以及心房和心室相通、心室和动脉相通,讲到哪部分,哪部分作相应的运动,最后再展示心脏全貌。这样,可以更加形象逼真。 从以上教学步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在目标指导下将多媒体协调配合、各展所长、互为补充,运用多种手段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从而使学生感知全面,理解深刻,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创造、探究等多种能力。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多媒体 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据此,利用多媒体技术虽有加快教学节奏,加大教学力度,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但它具有声、光、电的综合刺激,使用一定要适时适度,在一堂课内频繁滥用,其结果势必事与愿违。如在《人类神经调节》一课,只在“条件反射的建立”上放课件,让学生真正理解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就足矣。(三)、根据不同课型选择多媒体 尽管媒体的形式特点不同,传播信息的内容不同,但如果教师演示的千篇一律,也是无法适应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特点,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媒体使用的方式要灵活,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用多媒体。(1) 新授课: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新授课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学目的在于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优势,恰当选用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传统媒体(标本、模型和挂图等)是上好此类课必不可少的。电教媒体(投影、幻灯、录相、电脑等)能够克服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化静为动,信息量大,图像生动,音响逼真,在理论教学中,可根据内容特点,合理选用,互相配合。如形态部分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这部分内容,因草履虫的身体微小,肉眼难以观察清楚,在教学中配以模型,以 CAI 软件演示其内部结构,就有利于学生掌握其内部构造,形成深刻的印象。再如前面所说《血液循环》部分的教学设计,也是一个根据不同理论内容合理选用媒体的例证。(2) 实验课: 实验课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独立操作的能力,从而达到巩固知识、 培养技能、提高分析观察能力的目的。如:用课件示范基本操作要领,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课件进行演示,动态分析实验原理等,效果都是非常明显的。(3)单元复习课: 一单元的内容较多,可用投影或课件浓缩单元教学内容, 建立系统科学的认知体系,突出重点、难点。第五,鼓励提问,鼓励讨论,让学生的口“活”起来。杨振宁教授说过“做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问题”。在课堂上,我们都习惯于教学生怎样回答问题而忽略了教学是怎样问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适当地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仔细观察和思考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再由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更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讲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我鼓励学生针对这两节内容进行讨论,比赛提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具有探究性,最具有挑战性,最能引发大家的争论,同学们争着提问题,争着发言,一节课结束了,学生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实质、原料、产物、能量的转变、意义等问题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且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支持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尊重他人,正确对待他人的不同意见,认识到一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侧面,从而丰富对事物的认识,改变自己的认识和态度。现在的学生都很有个人独到的见解,在课堂上讨论问题时,会各持己见。往往因为讨论问题的结果不定而争论不休,这样造成课堂气氛“热烈”,表面上看这堂课似乎有点“乱”,但如果这堂课有规范,相反这就是一堂很“活”的课。1、规范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的认识——上课要听从教师的统一指挥。教师虽然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但必要的时候还是组织者、协调者、帮助者。学生讨论时可以把他们“放出去”,但适当时机也要帮助他们“收回来”,最终达成共识,切忌争论不休。2、要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这样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不论对方的观点与己相不相一致,一定要学会耐心倾听,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能用不适语言讥讽嘲,这都是不礼貌的行为,要想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当然,交流的时候要在适当时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规范的同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3、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教师应采取“宽容的策略、转换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等。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都会出现不同的事件,教师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对课堂的应付能力。我们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我们的课堂出现了生机,充满了生命力,课堂是“活”了起来,但我们教师一定要学会驾驭课堂,只能让课堂“活而不乱”,否则没有目标的“活”、没有规范的“活”,才是真正的“乱”。第六,巧用艺术性的结尾,培养学习兴趣,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1)以故事讲述结尾,故事的风格,比较适合初中学生的口味,使他们容易产生一种亲切感,保持一颗童心。如在“蒸腾作用”一节结束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土壤中的一滴水,请说出你经过种植体最终散发到大气中的旅游路线。”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综合、加工、毛遂自荐,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并掌握了蒸腾作用的全过程。又如,在讲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一节时,以“花粉的奇遇”为题,让学生在想象和拟人化的讲述中,轻松愉快地领会了双受精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故事的讲述,自己的表现欲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激情高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让学生当医生或法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教给学生某些现成的、特定的知识,让他们死记硬背更有效、更实用。例如,在讲完“人的呼吸过程”时,可以让学生当一回“法官”。有位孕妇生产完后,家人发现婴儿已经死亡,家人说是医疗事故,而接生的大夫说婴儿是死在孕妇的腹中的,于是发生纠纷告到法庭。请你当回法官,怎样确定婴儿是产前死亡还是产后死亡?这种训练方式很自然地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再如,在讲完《排泄》后,可问:一个病人经尿检发现尿里含葡萄糖,另一病人尿里含蛋白质和血细胞,请你找出原因,并提出治疗措施。又如: 讲授血型的有关内容时,先向学生介绍好下史料:“19世纪,医生为了抢救在战场上失血过多的伤员,尝试为伤员输血,开始竟获得意外的成功。可是当他们喜出望外地如法炮制继续为其他一些伤员输血治疗时,很多伤员不但没有被救活,反而因输血马上死掉了,这一事实令医生疑惑不解。为什么同样输血,有的救了命,有的却送了命呢?”于是把学生引入到了一个解决生命攸关的重大问题的情境。学生渴望找出引发结果的原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学生思维活跃,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而探求的开始正是创新意识的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探究式教学使学生有以下几方面的提高。1、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经常可以发现,围绕一个事物或一个主题,学生会收集到相关的各种各样的资料。学习不再只局限于一本书了,而是拓展、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学生也不再只是听讲与做习题,他们学会了剪报贴画,搜集各种资料,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2、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学习。课堂上,学生们经常交流各自的探究过程,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体验。我们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心里的话、自己的话。实事求是的反映自己的观点。3、学生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从而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得到了培养。所以我说“经常被学生难住”原因就在此。 4、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实验、探究活动,我们都积极创造条件,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得到了提高。总之,课堂教学是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应如何走向新课程
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

自上世纪末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
1923年政府颁布新学制课程纲要初、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外国语课程纲要结束了辛亥革命以后外语教育的混乱局面。从此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国民教育部先后颁布了13个初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但每一次改革外语课程的目标并没有重大改变。外语教学的目的逐渐趋于科学,由重视实用为目的转移到教育和教养为目的。三...

在课程改革中如何提高课程理论的自觉性
两次课程改革在美国是一个极端的知识的现代欧洲和国家的教育圈在美国不同的主驱动器(根据孩子的自然,激发内在活力)和分配(以教系统与严密的逻辑结构)纠纷,这种关系的理解的基础上,...在2001年的金融问题,教育部教育,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定义为一体的综合科目和课程小学,初中设置分科诊疗所和综合...

自2001年以来,我国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_百度...
【答案】:C 解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因此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什么修订?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

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突破,激发活力,努力形成有...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之中,相信它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一节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普通高 ...
以分科课程为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
【答案】:B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谈在新课程的变革中如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精品推荐
湿课庄亲舜兑骋家凰脱 毋碉慎秀啮溶屋盟恋蹬护 茎捉埂泄祁铱胡种薛爵碴 怯嗡彬厂悸稿京芽穗痈诫 问恳抿咖鼻肿率齐助断男 骋求萄局钻领慰惭慷烁 1 质量---虎 丘一小的生命线 谈在新课程 的变革中如何提高学校教 育教学质量 随着中小学 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教育质量的问题已成为我 们大家关注...

峨山彝族自治县13449426612: 十年课程改革,您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 -
姚程复方: 从教将近20年,对这个问题的深度也远远的比不上众多的同行,但从我多年的教学经历了解来看,我们认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过去的十年中...

峨山彝族自治县13449426612: 十年课程改革,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
姚程复方: 中学体育新课程改革对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要适应体育新课程改革,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敢于探索,不断实践.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适应体育新课程课改,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适应体育新课改的根本前提.体育新课程改革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体育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峨山彝族自治县13449426612: 十年课程改革,英语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 -
姚程复方: 十年课程改革,您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 在10年课改中,我们已经接触和实践过,新课标实施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的枢纽.10年前有过英语课标的实验稿,这个实验稿的推行,其实就是课改.课标提出了一些新...

峨山彝族自治县13449426612: 课改以来的课堂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
姚程复方: 1.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基本上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但无论是先进的理念还是丰富而新颖的内容,真正落实在课堂上都需要有合适的教学模式,只有...

峨山彝族自治县13449426612: 我认为课程改革十年后的主要成效是什么?
姚程复方: 全国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历时十年,在这十年中,我欣喜感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级教研部门、广大中学教师及社会各方面给物理基础课程改革给予了关注和支持,使物理新课程实施扎实有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对物理...

峨山彝族自治县13449426612: 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 ( ) -
姚程复方: 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 1.教育功能观的转变 2.教师观的转变 3.学生观的转变 4.教学观的转变 5评价观的转变.

峨山彝族自治县13449426612: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怎样转变小学语文教学理念 -
姚程复方: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怎样转变小学语文教学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很久了,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课堂,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存在,只求表面的热热闹闹随处可见,取而代之的是华而不实的虚浮课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语...

峨山彝族自治县13449426612: 新课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是什么? -
姚程复方: 本次课程改革是在世纪之交的背景下进行的,也是在世界各国进行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展开的,这种形势要求新课程必须置于国际视野中进行规划和设计. 首先,组织学术力量,充分研究主要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

峨山彝族自治县13449426612: 中小学西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学观有哪些变革?中小学西课程改革理念下教
姚程复方: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从学生的地位来看,就是要改革传统的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被动的、依赖的客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根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