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三次被流放到哪里

作者&投稿:鄹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三次被贬的地方是哪里~

三次分别贬到湖北黄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吧!最后死在琼州海峡回去的途中.
第一次被贬,1080年,贬黄州。因乌台诗案入狱,经多方营救未获死罪,贬至黄州。原因就是苏轼多来年一直反对“新法”,特别是以他豪放的情格,无论在言行、诗词文、行动上,处处都对新法持否定态度;
第二次被贬,1094年,贬惠州。原因是,一直主政启用“旧党”的太皇太后高氏于1093年去逝,宋哲宗赵煦虽然1085年仅十岁就登基做了皇帝,但一直没机会主政,这回可要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结果“新党”抓住时机东山再起,借小皇帝之手全面打击以苏轼为首的“元祐党人”,苏轼被贬的理由很简单,被诬以前起草的文件中有讥斥神宗之语,其实就是一个党争的牺牲品。
第三次被贬,1097年,贬儋州。原因更简单,新党为了将旧党(元祐党人)赶尽杀绝,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清洗”,所有被贬外地的元祐党人,根据贬所再向更远之地贬一次,目的就是让他们永无出头之日。因为苏轼在旧党中的地位,当时就已经被贬广东了,再远只能出海,被贬到了海南。
如果说第一次被贬是因为对新法持异议,正面地投入到党争之中的话,那么后两次被贬完完全全是无奈的、被动的、身不由己的,他没有持任何的政治见解,没有做任何的斗争,就被放逐到天涯海角去了。最最可悲的是,将苏轼一贬再贬的小皇帝宋哲宗,童年的老师正是苏轼,这可以说是最最失败的教育了。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第一次:黄州
第二次: 惠州
第三次: 儋州

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的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之后被贬。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第一次 时间:1080——1084年 地点:黄州 ;
第二次 时间:1089——1091年 地点:杭州、颍州 ;
第三次 时间:1094年——1100年 地点:惠州、儋州 。

应该是湖北黄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吧!最后死在琼州海峡回去的途中,他是我尊敬的文学家,思想家,书画家……

三贬之地是苏轼所遭贬罚的地区,苏轼于1079-1084年1月被贬黄州,共4年零2个月,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到惠州(今广东),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

贝加尔湖畔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

表现苏东坡乐观旷达的事例
贬到惠州(今广东)已经是大陆的尽头了,新党还未死心,再将其贬到儋州(今海南),而苏轼对那样一个蛮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总体评价是“兹游奇绝”,这真是一种大胸怀、大乐观。4、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初到贬地黄州,他写下了“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感受。换作常...

苏轼的少年游主要内容是什么?
62岁时,属鼠的苏轼被流放到遥远的海南岛儋州,给当地带来了文化新气象,在这里他兴学堂,提倡教育。1101年,苏轼病逝于今天的常州,一代文豪大家如流星陨落,但他的光芒永留于人世间。 高俅是苏轼的什么人 苏轼与高俅这二位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单独拿出来一位大家都清楚是什么人,但是把这二位放一起大家又知道是...

为什么连新旧两党都排斥不受官场待见的一代大家苏轼?
另外苏东坡曾两次在杭州市做官,第一次是任杭州市通判,时新政日下,轼每因法便民,民赖以安。第二次是在十二年以后,他再到杭州市任县令,干了许多好事儿。1090年,苏东坡再到杭州市时,正逢杭州市旱灾,疫情时兴,他马上向官府上奏,规定免本地域上贡米三分之一,并调粮抗灾。又将公粮减价出售,设饭舍施粥以赈挨饿...

苏轼因何被贬官至黄州
苏轼就是因为这首词而被贬黄州团练的。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

苏轼的生平简介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

被关进大牢,苏轼几乎必死无疑,最后是哪个女人拯救了他?
升迁速度慢,苏轼忍了;屡次被贬官流放,苏轼也忍了;最让他不能忍受的是,竟然差点被皇帝处死,原因也非常滑稽。元丰二年,苏轼从徐州调到湖州,属于正常人事调动,按照流程,苏轼立即赶赴湖州,走马上任,并且要给朝廷写一封感谢信,其实只是例行公事。感谢信的内容,无非是谦虚一下,为官期间所取得...

情感经历
朝云逝后,苏轼又被流放到海南的儋州。等到朝廷下了大赦令,准许流放者回到大陆,他已65岁。次年,他在江苏常州去世。 马蓉的情感经历 王宝强及妻子马蓉是在一次做活动的时候认识的,当时马蓉还是个没有毕业的大学生,两人第一次见面互有了好感。王宝强透露,对妻子马蓉是一见钟情, 小S的情感经历 1996年,18岁的小S初入...

被贬谪的历史人物的故事
另一次是在杭州任内,因小吏挪用公款,他未报呈,也被罚红铜八斤。“此外,别无不良记录”。最初,苏轼承认,他游杭州附近村庄所作的《山村五绝》里“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讽刺青苗法的,“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讽刺盐法的。除此之外,其余文字均与时事无关。到二十二日,御史台审问他...

苏轼的人生经历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2、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3、名动京师 在...

邵阳市19663923957: 苏轼三次被贬谪的时间地点及原因 -
秘勉亚邦:[答案] 第一次 时间:1080——1084年 地点:黄州 原因:陷于乌台@诗@案被新@党@贬@谪; 第二次 时间:1089——1091年 地点:杭州、颍州 原因: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 第三次 时间:1094年——1100年 地点:惠州、儋州 原因:与章惇政见不合.

邵阳市19663923957: 苏轼 “三贬”之地是? -
秘勉亚邦: 黄州 惠州 儋州 苏轼于1079-1084年1月被贬黄州,共4年零2个月.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到惠州(今广东)再贬到儋州(今海南省儋县)

邵阳市19663923957: 苏轼三次被贬的地方是哪里 -
秘勉亚邦: 黄州,惠州,儋州

邵阳市19663923957: 苏轼流放地 -
秘勉亚邦: 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2年(元祐七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

邵阳市19663923957: 苏轼被贬的地方 -
秘勉亚邦: 第一次: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第二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第三次:又因不容于新旧两党,再贬杭州 第四次:因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而后新党执政再次被贬至惠阳,而后,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

邵阳市19663923957: 苏轼笑看人生的故事 -
秘勉亚邦: 苏轼笑看人生的故事: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

邵阳市19663923957: 苏轼被贬几次?要正确的答案 -
秘勉亚邦: 一共四次 第一次: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第二次: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第三次: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 第四次:没过多久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自求外调的不算贬.

邵阳市19663923957: 苏轼一生的三起三落分别是什么
秘勉亚邦: 根本原因宋末新旧党争

邵阳市19663923957: 苏轼简介资料
秘勉亚邦: 苏轼,景祐四年(1037)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都习惯称为苏东坡.没错,就是东坡肉、东坡肘子的那个东坡,在苏轼的老家四川眉...

邵阳市19663923957: 苏东坡为何被贬到黄州? -
秘勉亚邦:[答案] 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