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州是现在的哪个省?

作者&投稿:焦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朝的上州,中州,下州分别指哪些州~

唐代上、中、下州的划分主要依据人口多少而定,武德年间3万户者为上州;开元十八年规定4万户以上为上州,2.5万户为中州,不满2万户为下州。
唐初政区实行州县二级制,由于州的数量太多,达300多个,唐太宗苦于记各州长官们的名字记不住,只好将它们写在屏风上。于是,他在即位之初的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便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
其中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由于这一次区划的数目实在太少,南方各区大多过于广袤,到了风流天子唐玄宗的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将道的数目增加到15个。
唐代开创了中国行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不过这些道没实际权力,唐代城市等级主要是总管府、都督府、节度使等,府以下为州、县。

扩展资料:
唐朝的疆域在极盛时期版图东起朝鲜半岛,南抵越南顺化一带,西达中亚咸海以及呼罗珊地区,北包贝加尔湖至叶尼塞河下流一带。唐朝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很多,为有效管理突厥、回鹘、铁勒、室韦、契丹、靺鞨等各民族。
安史之乱后数十年间,由于大量河陇边兵参与平乱导致边防空虚,吐蕃趁势进逼,并占领河陇及湟水地区,而河套地区则仍由天德军与振武军管辖。晚唐大中至咸通年间沙州人张议潮起兵收复河陇地区,重新打通丝绸之路,趁吐蕃内乱,于咸通七年击溃吐蕃,使其分裂为一百多个部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州

唐朝的官员品级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三师) 太尉,司徒,司空(三公)
说明: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不常设。
正二品 尚书令(一人),侍中(二人),中书令(二人)
从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
正三品 六部尚书(各一人),门下侍郎(二人),中书侍郎(二人),御史大夫
正三品下 左散骑常侍(二人),右散骑常侍(二人)
从三品 国子祭酒
正四品上 六部侍郎,尚书左丞(一人),御史中丞
正四品下 左谏议大夫(四人)
从四品下 尚书右丞(一人),国子司业
正五品上 中书舍人(六人),国子博士
从五品上 六部各司郎中
正六品上 太学博士
从六品上 六部各司员外郎,国子助教
从六品下 侍御史,国了监丞
从七品上 左补阙(六人),右补阙(六人)
正八品上 监察御史
从八品上 左拾遗(六人),右拾遗(六人)
刺史
(每州一人) 上州:从三品
中州:正四品下
下州:正四品下

别驾
(一人) 上州:从四品下
中州:正五品下
下州:从五品上

长史
(一人) 上州:从五品上
中州:正六品上
下州:无

司马
(一人) 上州:从五品下
中州:正六品上
下州:从六品上

录事参军事
(一人) 上州:从七品
中州:正八品上
下州:从八品上

录事
(一至二人) 上州:从九品下
中州:从九品上
下州:从九品下

六曹参军
(各一人) 上州:从七品下
中州:正八品
下州仅三曹,从八品下

县 县令
(一人) 京县:正五品上
上县:从六品上
下县:从七品上

县丞
(一至二人) 京县:从七品上
下县:正九品下

主薄
(一至二人) 京县:从八品上
下县:从九品上

尉 京县:从八品下
下县:从九品下

录事 京县:从九品下
唐以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不足二万户为下州.
唐代之县,等别如下:
京县:三都之县,在京城内者。
畿县:三都之县,在京城外者。
望县:繁华重要之地
紧县:重要之地
上县:有六千户以上
中县:有二千户以上
中下县:有一千户以上
下县:不足一千户者
其它县不列品

你好,满意请采纳!

唐代上、中、下州的划分主要依据人口多少而定,武德年间3万户者为上州;开元十八年规定4万户以上为上州,2.5万户为中州,不满2万户为下州。人口的多少,成为当时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极重要指标。

  唐朝前期,州有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当时全国共有327州,其中有上州(包括辅、雄、望、紧州)109个;中州有29个;下州有189个。

  量户口定州县等第例

  武德令。三万户已上为上州。永徽令。二万户已上为上州。至显庆元年九月十二日敕。户满三万已上为上州。二万已上为中州。先已定为上州中州者。仍旧。至开元十八年三月十七日敕。太平时久。户口日殷。宜以四万户已上为上州。二万五千户为中州。不满二万户为下州。其六雄十望州三辅等。及别敕同上州都督。及畿内州并同上州。缘边州三万户已上为上州。二万户已上为中州。其亲王任中州下州刺史者。亦为上州。王去任后。仍旧。武德令。户五千已上为上县。二千户已上为中县。一千户已上为中下县。至开元十八年三月七日。以六千户已上为上县。三千户已上为中县。不满三千户为中下县。其赤畿望紧等县。不限户数。并为上县。去京五百里内。并缘边州县。户五千已上亦为上县。二千已上为中县。一千已上为中下县。

  州县分望道
  贞观元年三月十日。并省州县。始因关河近便。分为十道。

  一曰关内道。古雍州之地。

  二曰河南道。古兖豫青徐四州之地。

  三曰河东道。古冀州之地。

  四曰河北道。古幽冀二州之地。

  五曰山南道。古荆梁二州之地。

  六曰陇右道。古雍梁二州之地。

  七曰淮南道。古扬州之地。

  八曰江南道。古扬州之地。

  九曰剑南道。古梁州之地。

  十曰岭南道。古荆州之地。

  凡天下三百六十州。自后并省。迄于天宝。凡三百三十一州存焉。而羁縻之州八百。京兆府尹有三。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有五。潞。扬。益。荆。幽。都护府有六。单于。安西。安北。安南。安东。北庭。为大都护。又有上中下都督府。凡天下军有四十。府有六百三十四。镇有四百五十。戍五百九十。守捉有三十五。

  景云二年五月。出使者以山南控带江山。疆界阔远。于是分为山南东西两道。又自黄河已西。分为河西道。

  关内道
  新升都督府。盐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

  新升雄州。宁州。至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升。原州。干元三年正月十一日升。

  新升望州。宁州。元州。并会昌四年四月升。

  新升上州。会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丹州。大历六年五月升。宥州。元和九年五月复置。隶夏州。

  新升赤县。京兆府云阳县。元和二年十月升。以崇陵故也。奉先县。开元十七年十一月十日升。以奉陵寝。以张愿为县令。醴泉县。广德元年五月一日升。以崔演为县令。富平县。贞元四年正月十六日升。以薛诜为县令。三原县。同上年月升。以王鄫为县令。咸阳县。天授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以管武氏陵升。以宇文意为县令。神龙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复为畿。奉天县。兴元元年正月一日升。以杜元为县令。

  新升次赤县。华州郑县。光化元年六月升。至天佑四年闰十一月。复为郑县。华州郑县。华阴。下邽三县。

  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定。同州冯翊。朝邑。蒲城。澄城。白水等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歧州雍县。扶风。陈仓三县。同上年月日升。灵州回乐县。至德元年七月十二日升。宁州安定县。至德元年十二月九日升。邠州新平县。贞元十年十二月升。

  新升紧县。灵州怀远县。至德元年十月三日升。宁州彭原县。至德元年二月九日升。鄜州洛交县。贞元六年三月三日升。

  新升上县。灵州灵武。保静。温池。鸣沙等县。至德元年七月十三日升。原州平高县。干元三年正月十一日升。夏州朔方县。贞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升。盐州五原。白池县。永泰二年十月升。丹州汾川县。大历六年五月升。延州肤施。门山县。同上年月日升。

  河南道
  新升都督府。登州。大历九年五月升。

  新升雄州。汝州。会昌四年四月升。虢州。同上年月日升。

  新升望州。青州。大历九年五月升。

  新升紧州。郓州。徐州。并会昌四年五月升。蔡州。元和十四年四月。复位淮西州县及官吏禄俸。以蔡州为紧。其刺史俸钱一百八十千。长史以下有差。

  新升上州县。海州密州。贞元五年八月六日升。泗州。贞元廿年正月内升。宿州。元和四年正月。以徐泗。符离。蕲虹三县置亳州。元和三年九月升。颍州。会昌二年十一月升。唐州。贞元十五年四月升。

  新升赤县。河南府缑氏县。天佑二年四月四日升。以奉昭宗和陵故也。

  新升望县。虢州阌乡。汴州浚仪。尉氏。开封等县。并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雍邱县。开元十二年九月八日升。滑州酸枣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定。白马县。大历五年三月升。许州扶沟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定。郑州管城。阳武。新郑。荥泽等县。并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宋州宋城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襄邑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陕州陕县。桃林。河北。芮城等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衮州金乡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汝州梁县。开元十二年七月八日升。仙州襄城县。同上年月日升。蔡州汝阳县。贞元七年正月二十二日升。徐州彭城县。贞元六年十月升。郓州须昌。巨野等县。贞元二年二月一日升。青州益都县。大历五年正月升。

  新升紧县。虢州宏农县。干元三年二月一日升。郓州郓城。东阿。寿张。卢县。贞元二年二月一日升。衮州曲阜县。会昌二年二月升。宿州符离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宋州柘城县。同上年月日升。隶州汝阴县。同上年月日升。青州临淄。寿光县。大历五年正月升。

  新升上县。虢州卢氏。朱阳。玉城县。干元三年四月十四日升。汝州临汝县。贞元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蔡州遂平县。元和十二年四月内置。颍州颍上县。元和六年九月升。唐州方城县。贞元十五年四月升。陕州垣县。贞元三年十一月升。

  河东道
  新升次赤县。河中府河东。河西县。干元三年三月改。

  新升望县。蒲州河东。安邑。桑泉。汾阴。虞乡等县。并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猗氏。解县。开元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绛州正平。翼城。龙门。闻喜县。开元同上年月日升。汾水。孝义。隰城。介休。平遥等县。同上年月日升。洪洞县等。同上年月日升。并州太原。晋阳。祁县等县。同上年月日升。潞州上党县。同上年月日升。

  河北道
  新升望州。贝州。大历七年正月升。

  新升上州。妫州。贞元七年五月七日升。定州。元和四年六月改。涿州。大历五年十一月升。

  新升望县。瀛州河间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博野县。大历七年正月升。冀州南宫县。信都县。深州饶阳县。贝州宗城县。俱同上年月日升。临清县。大历七年正月升。相州滏阳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魏州贵乡。昌乐县。魏县。顿邱县等。同上年月日升。馆陶。冠氏县。大历七年正月升。洺州永年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怀州河内。武德。武陟。获嘉县。同上年月日升。德州安陵县。天宝八载五月一日升。恒州真定县。兴元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升。幽州昌平县。贞元十九年九月升。蓟县。开元三十三年十二月一日升。

  新升紧县。魏州临黄县。大历七年正月升。贝州清阳县。同上年月日升。恒州石邑。城县。兴元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升。沧州清池县。大历七年正月升。莫州鄚县。贞元十九年八月升。

  新升上县。妫州怀戎县。贞元十七年六月七日升。幽州潞县。贞元十五年九月升。

  山南道
  新升都督府。利州。大历十四年十一月七日升。龙州。长庆四年十月升。

  新升雄州。洋州。兴元元年十一月七日升。

  新升望州。襄州。商州。会昌四年五月升。梁州。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上州。随州。贞元十五年四月升。复州。郢州。并元和六年九月升。金州。会昌四年五月升。洋州。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中州。硖州。建中二年四月三十日升。

  新升次赤县。江陵府江陵县。贞元元年九月升为畿县。兴元府南郑县。兴元元年六月升。

  新升望县。荆州江陵县。襄州襄阳县。并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商州上洛县。梁州南郑县。并永泰元年二月升置。邓州穰县。大历四年十一月升。

  新升紧县。商州上洛县。干元三年四月十四日升。梁州城固县。洋州兴道县。阆中县。并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上县。硖州夷陵县。上元二年六月十五日升。复州竟陵县。沔阳县。元和六年九月升。随州光化县。同上年月日升。商州雒南县。贞元四年三月二十日升。郢州富水县。京山县。元和六年九月升。

  陇右道
  新升都督府。沙州。永徽二年五月升。

  新升中州。威州。大中三年七月收复安乐州。改为威州。

  淮南道
  新升紧州。寿州。会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上州。滁州。和州。舒州。濠州。蕲州。并元和六年九月升。光州。大中四年六月升。

  新升中州。申州。元和十四年四月升。

  新升望县。扬州江都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海陵天长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扬子县。大历八年五月升。

  新升紧县。扬州六合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楚州盱眙县。庐州合肥。庐江。慎县。寿州安丰。盛唐。霍邱等县。舒州桐城县。濠州定远。锺离县。滁州全椒县。已上并会昌四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县。楚州山阳。盱眙县。贞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升。盐城县。元和六年九月升。寿州霍邱县。蕲州蕲水县。舒州太湖。宿松县。同上年月日升。

  江南道
  新升都督府。辰州。大历四年六月升为中都督。

  新升雄州。苏州。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一日升。

  新升望州。润州。宣州。越州。常州。并会昌五年四月升。

  新升紧州。鄂州。会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上州。虔州。袁州。抚州。饶州。并元和六年九月升。池州。会昌四年五月升。信州。同上年月升。

  新升中州。岳州。大历五年六月升。

  新升望县。润州曲阿。江宁等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丹徒县。大历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句容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常州晋陵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武进。无锡县。大历十二年二月二日升。江阴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苏州吴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长洲县。大历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嘉兴县。大历六年二月升。昆山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宣州宣城县。天宝十载二月二十五日升。南陵县。大历五年三月升。杭州余杭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钱塘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越州会稽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诸暨。剡县。并大历十二年二月九日升。婺州金华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东阳县。永康县。大历十二年正月一日升。湖州乌程县。大历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升。长城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衢州信安县。大历十二年正月七日升。台州临海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鄂州江夏县。贞元十一年九月升。洪州高安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潭州长沙县。同上年月升。

  新升紧县。越州萧山县。大历十二年正月升。湖州安吉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信州上饶县。杭州盐官县。并同上年月升。衢州龙邱县。大历十二年正月十九日升。婺州兰溪县。同上年月升。海盐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宣州南陵。溧阳。当涂县。天宝十载二月二十五日升。宁国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歙州歙县。池州秋浦县。俱同上年月升。鄂州武昌。永兴等县。贞元二年九月升。洪州建昌。大历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升。潭州长沙县。湘乡。湘潭。衡阳等县。大历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吉州庐陵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县。鄂州唐年。蒲圻等县。并元和六年九月升。岳州巴陵县。同上年月升。华容县。大历六年九月升。澧州石门县。元和六年九月升。潭州益阳县。贞元十二年二月升。衡州衡山。耒阳县。大历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洪州武宁。新吴县。元和六年九月升。辰州沅陵。溆浦。大乡等县。大历四年六月升。江州彭泽县。元和六年九月升。郴州平阳县。虔州信丰。南康县。袁州萍乡县。杭州新城县。抚州南丰县。已上俱同年月升。睦州分水县。大历六年六月升。歙州婺源县。黟县。并元和六年九月升。

  新升中县。洪州分宁县。贞元十五年二月。改分宁为武宁县。

  剑南道
  新升都督府。遂州。大历二年二月升为中都督。昌州。大历十三年六月升。

  新升紧州。梓州。会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望县。益州成都。蜀县。郫县。新繁等县。并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蜀州晋原。青城县。同上年月日升。唐兴。新津县。贞元十年十一月升。彭州九龙。道江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唐昌县贞元十年十二月升。汉州雒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什邡县。贞元二年十二月升。

  新升紧县。彭州蒙阳县。汉州德阳。绵竹县。眉州通义。彭山县。嘉州龙游县。邛州临邛县。已上并贞元五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县。嘉州夹江。峨嵋县。邛州依政县。陵州籍县。并贞元十年十二月升。阆州南部县。奉国县。永泰元年十月升。绵州罗江县。元和六年九月升。

  岭南道
  新升都督府。峰州。驩州。并贞元七年四月二十日升。

  新升上州。建州。泉州。元和六年五月升。

  新升望县。福州闽县。贞元元年四月升。广州南海县。会昌四年十月升。

  新升紧县。泉州南安县。贞元七年四月升。黔州彭水县。贞元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升。容州晋宁县。同上年月日升。福州福唐。长乐县。连江。侯官县。贞元二年四月升。泉州晋江。莆田县。建州建阳县。并元和六年六月升。巫州龙标县。大历六年五月升。

  新升中县。容州北流县。贞元七年四月升。梧州苍梧县。大历九年七月升。

  重名的地名

  (江南道) 湖州: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湖州。领乌程一县。
  (山南道) 湖州:武德四年,于湖阳县置湖州,领湖阳、上马二县。贞观元年,废湖州,省上马,以湖阳属唐州。

  (江南道) 严州:桐庐 武德四年,于县置严州,领桐庐、分水、建德三县。七年,废州及分水、建德二县。以桐庐属睦州。
  (淮南道) 严州:宿松 武德四年,置严州,领宿松一县。七年,废智州,以望江来属。八年,废严州,二县来属舒州。

  (江南道) 姚州:余姚,隋废。武德四年,复置,仍置姚州。七年,州废,县属越州。
  (剑南道) 姚州:武德四年置,在姚府旧城北百余步。安抚大使李英以此州内人多姓姚,故置姚州。

  (江南道) 台州: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海州,五年,改为台州。
  (剑南道) 台州:贞观六年,处党项置西沧州。八年,改为台州,后复故名。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
  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

  1.关内道(凤翔府,今 陕西凤翔)
  
  京师(长安)、京兆府、华州、同州、坊州、丹州、凤翔府、邪州、泾州
  陇州、宁州、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
  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安北大都护府

  2.河南道(洛阳,汴州、今河南洛阳, 河南开封)
  
  东都(洛阳)、河南府、孟州、陕州、虢州、汝州、许州、汴州、蔡州
  
  陈州、亳州、宋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宿州
  
  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

  3.河东道(河中府 ,今山西永济西)
  
  河中府、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
  
  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单于都护府

  4。河北道(魏 州 ,今河北大名东南)
  
  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贝州、洛州、磁州、邢州
  
  赵州、冀州、深州、沧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
  
  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妫州、平州、顺州、归顺州、营州、燕州
  
  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宾州、师州、鲜州、带州、黎州、沃州
  
  昌州、归义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凛州、安东都护府

  5。山南道( 襄 州 ,湖北襄阳)
  
  兴元府、兴州、凤州、利州、通州、洋州、泽州、合州、集州、巴州
  
  蓬州、壁州、商州、金州、开州、渠州、渝州、邓州、唐州、均州
  
  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复州、江陵府、硖州、归州、夔州、万州、忠州

  6。淮南道( 扬 州 ,江苏扬州市)
  
  扬州、楚州、和州、濠州、寿州、光州、蕲州、申州、黄州、安州、舒州

  7。江南道 (苏 州, 江苏苏州市 )
  
  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
  
  信州、睦州、歙州、处州、温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
  
  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抚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
  
  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连州、黔州
  
  辰州、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费州、南州、溪州
  
  溱州、珍州、珜州

  8。陇右道 (鄯 州, 青海乐都 )
  
  秦州、成州、渭州、兰州、临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叠州
  
  宕州、凉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护府[2]
  
  北庭都护府

  9。剑南道(成都府, 四川成都)
  
  成都府、汉州、彭州、蜀州、眉州、锦州、剑州、梓州、阆州、果州
  
  遂州、普州、陵州、资州、荣州、简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
  
  泸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彻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
  
  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龙州、当州、悉州、恭州、保州
  
  真州、霸州、柘州

中州 唐武德二年(619)置,贞观元年(627)废,故治在今山西大宁县。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n6aXGjULB5YpD1IV7N5i4kgqNIW895UvJRXDm9East3DnFVz0uA7fKUkl1CF8lDmVIdiQB201wy_WxMbi6ByJa这里有你需要的答案

希望能帮到您,满意请采纳~

河南省。==========================================================================望采纳。


中州历史上的行政划分和地理位置是如何演变的?
中州,历史悠久,战国时期曾为东周、韩、魏的领土。秦朝设立河南县,汉代设置郡级行政区划,唐朝正式建立了以黄河以南地区命名的河南道。宋代和金代时期,这里分属多个路,元朝则归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代,改名为河南布政使司,因其位于古豫州区域,故简称为豫。地理上,中州位于九州中心,东经110°22...

中州是什么朝代的称呼
第一、中州是河南省的古称,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万里母亲河黄河中下游,千里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东麓,山水河岳壮美、绵长相连,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中原文化博大精深,省内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众多,少林寺、龙门石窟、安阳殷墟、清明上河园、铁塔、中岳嵩山、云台山、...

广义上的中原,指的是整个黄河流域。狭义上的中原,仅仅代指河南省。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

谁来给我普及一下,古代的中原是现在的哪个地方
中原最早是以汉民族建立封建王朝为主的地区,本来是一个地域概念,是指以河南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根据黄河与洛水的支流孕育了中华文明,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古人常将“中国”、“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古代中原系华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区域,中心是古豫州,也就...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哪?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其核心地带大致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尤其是洛阳至开封一带。这一地区,自古以来便有“中土”、“中州”、“华夏”之美誉,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别称。中原不仅是中国古代华夏民族的发源地,也是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交流融合中心。随着华夏民族的不断融合与文明的发展,中原的概念逐渐扩展...

各朝代官职是怎样分的?
7. 州:刺史(每州一人,上州:从三品,中州:正四品下,下州:正四品下,掌州之治)、别驾(一人,上州:从四品下,中州:正五品下,下州:从五品上,为刺史的佐史)、长史(一人,上州:从五品上,中州:正六品上,下州:无,掌一州兵马)、司马(一人,上州:从五品下,中州:正六品...

龙家启字辈下一代是什么?
(中州即中原。今河南一带,龙氏在河南卫辉淇县产生的字派,达千年之久,仍原原本本使用,故称中原(州)原派。) 宗嗣兴道怀,欲令建表翁,宝殿文武秀,再政通光明,颜定便远志,汉奇甫艳均。 2、湖南绥宁东山、长铺、鹅公、竹山、文溪等地中州原派 宗望莹(熹)方仁,欲令建表翁,颜定便远志,汉奇甫艳均, 宪章开...

河南为何遍地是古都,中州自古帝这个说法怎么来的?
第一个是河南的历史地位——举足轻重。其实中原地区一直是处于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在古代也常为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河南地处九州之中,所以也有“中州”之称。而黄河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在河南境内也有700多公里的流程,这也让河南的地理位置更加的重要,才成为很多朝代争抢的...

中州药膏第二代中州药膏特点
新一代的中州药膏,即第二代产品,以其独特的研发理念和改进后的配方脱颖而出。它的主要特点在于针对螨虫的生活习性进行了优化,旨在提供更温和且有效的治疗体验。相较于第一代,第二代中州药膏在保持原有配方的基础上,成功地解决了掉皮和皱纹等不适反应的问题,使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更为舒适。尽管...

古代中原的范围有多大?指的是哪些地方?
上古时期,大禹定九州,他将豫州作为天下的中心,称为“中州”。这块区域,在他所处的年代,恰好是华夏文明欣欣向荣的时期,之后华夏部落沿着中州向四方扩张,才有了今天我们意义中的中原。​【大禹九州】所以,中原先是指的河南附近,后来渐渐代指中国。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

郓城县15187025227: 古代所说的中原地区是指现在的哪里?
贺蒲韦铭: 中原 是现在(河南省以及河北邯郸山东聊城.济宁山西晋城地区) 另: 江南 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指江淮地区(含)以南的苏浙皖地区. 关中 是指陕西潼关以西地区.要和...

郓城县15187025227: 中原有哪几个省 -
贺蒲韦铭: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义上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郓城县15187025227: 古代的洛阳是当今什么地方啊! -
贺蒲韦铭: 名字没有变,就是现在的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

郓城县15187025227: 告诉我古代的中原是现在的哪些省份好吧. -
贺蒲韦铭: 中原 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约当《书·禹贡》豫州地,因在九州之中而得名.古豫州被视为九州之中,故称此地为中原,与最初的中国”、“中土”、“中州”含义基本相同;广义中原多指指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不仅包括河南省,而且包括今天的山东、河北、安徽、山西等省的部分地区.现代意义上的中原地区一般专指河南.

郓城县15187025227: 用历史名称作为简称的省 -
贺蒲韦铭: 一、山西省,简称晋 山西之所以叫山西是说它位于太行山之西,春秋时期山西大部分为晋国的领地,所以山西简称晋,又因为有三家分晋的典故,所以山西又称为三晋. 二、河北省,简称冀 在大禹的时代,洪水泛滥,他治理洪水以后,曾以山...

郓城县15187025227: 古代都城汴梁现在叫什么?河南省的一座城市
贺蒲韦铭: 一、汴梁是开封在元明时代的称呼. 开封建城距今已近3000年.现在的开封城垣,是清代的开封府城,也是解放前的河南省城.这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垣建...

郓城县15187025227: 河南省名称的由来 -
贺蒲韦铭: 河南---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

郓城县15187025227: “踏摇娘”产生在那一时代 -
贺蒲韦铭: 为什么唐代的《霓裳羽衣》和《踏摇娘》是两种不同的舞蹈形式? 唐代是我国舞蹈文化最繁荣的时代:纪功舞蹈有《秦王破阵乐》,宴乐舞蹈有“十部乐”;宫廷有专业艺人演出“健舞”和“软舞”,闲居有文人士大夫饮酒自起,舞剑作歌……...

郓城县15187025227: 东经110度经过我国的地区的概况(包括省份、交通、地形、气候、主要工商业、民族、)省份、地形、气候、交通、工商业、 -
贺蒲韦铭:[答案]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中国有4078年(含“夏朝”)的已知文明史(以出现国家体制为始),是亚非大河流... 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郑州.河南有大量古代文化遗址.现在的河南省是建国初期平原省和老河南省合并而成. 36、陕西省,是古代...

郓城县15187025227: 唐朝的降州是哪个城市 -
贺蒲韦铭: 应该是“绛州”. 新绛县古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临汾盆地西南边缘,北靠吕梁山,南依峨嵋岭,汾、浍二河穿境而过.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南北朝时,北魏置东雍州,北周明帝改为绛州.隋开皇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