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爱情论

作者&投稿:说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白居易长恨歌中爱情悲剧的意义~

零露泥泥。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作者持爱情说。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自居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①,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认为从作品宫中多宠的宪宗;其三,双重主题说。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自居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著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於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关於《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认为从作品宫中多宠的宪宗;其二,双重主题说。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裏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麼,为什麼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於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贵纪进宫後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後完全沈湎於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著全诗。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著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著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後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後,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哂美寺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後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於仙境。“情”的渲泄已超脱於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於爱情受命卟ヅ蛱矍楸徽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所以,我们认为《长恨歌》并非是一篇政治讽谕诗,而是一篇歌颂爱情的诗篇。如果说李、杨的生离死别是个爱情悲剧的话,那麼,这个悲剧的制造者最终成为悲剧的主人公,无法不叫人遗憾。《长恨歌》所写的历史题材是依照史实想像而成的帝纪间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唐玄宗又是唐朝历史兴衰转折期中的关键人物。由於受重道德而视爱情为罪恶的传统观念之根深蒂固,读者对於《长恨歌》的认识,便常常游移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或者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同文学批评混淆起来,或者以伦理的批评取代审美评价,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困惑与分歧。这种分歧,大概在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即已存在。当时,白居易、陈鸿、王质夫闲谈玄宗与杨妃的故事,王质夫说:“乐天深於诗,多於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他期待白居易的是表述爱情。陈鸿则不然,他认为,白居易写《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於将来也。”
  赋予《长恨歌》以伦理说教的意义。白居易本人则认为,该诗表现的是“风情”,并非如同《秦中吟》、《新乐府》那样的正声。唯其如此,他在编集时才把它归入感伤诗,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事物牵於外,情理动於内。”《长恨歌》以“情”为中心的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於全诗之中,当白居易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时,那种被他承认的人皆有之的情潮便会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涌於笔端而无从遏制,即使他心存讽谕,只要著意深入感情的领域,作品便不会以讽谕说教的面貌出现。《长恨歌》写作之初,未尝不曾出现过如陈鸿所说的“惩尤物,窒乱阶”的念头,写作的结果却是倾注著作者感情的爱情描写。依照正常的艺术感受,读者是很难从中感受到女人是祸水,李、杨之恋是唐帝国衰亡根由的。假若白居易真的把这个故事写成讽偷诗,使全诗充满了“尤物惑人”的讽刺与说教,其价值将如何,我想,是很难与此篇分庭抗礼的。诗人以历史为素材,又不拘囿於史实,在文学与历史的隔膜中求得平衡,超越时空局限,并与人们普遍意义上的情感产生共鸣,因而取得审美意义上的成功。读者掩卷之余,甚至会忽略造成这一爱情悲剧的根源,而完全将审美意识集中於李、杨之间缠绵悱恻、难舍难分的感情渲染。生离死别的悲痛、绵绵长恨的情思、宛转动人的传说、虚无缘渺的仙境完全将读者带进一个透明的纯情世界,它没有尘世间的喧嚣与龌龊,其中凝聚著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著历代读者的理想,一种对真情向往的共鸣使这首诗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溩h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观(二)

  由《长恨歌》故事的展开来看, “人宫专宠”、 “马嵬惊变”两段情节都有历史记载可据,涉及的主要是一个“专宠”问题,以及与之相连的“女祸”之类历史观念。在中唐时代,执拗地回顾这段历史还反映著一种对开元盛世无比怀念的情绪。与其他专宠故事相比,李、杨故事的特殊魅力确实与它包含的政治内容有关。这个故事恰恰成为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中心和导火索。由於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政治制度将皇帝置於政治生活的中心,天下兴亡系於君主一人,给君主造成问题的又不外乎宠信奸侯、耽於享乐。因此,当时人们在总结这一历史事件的教训时,基本上只能著眼於宫廷政治史,李、杨关系於是也成为议论的中心话题。然而,在推出这两位事件的中心人物和确定了被谴责的对象杨妃之後,李、杨故事并没有顺利地向失德荒政、女色祸国的政治解释模式发展,而是转向赞叹女性美、歌颂忠贞爱情这一主题,这基本上是属於民间传说的。因此,在这种主题转变中,民间叙事模式和其中所反映的社会大众心理,起丁关键作用。当然,这一主题变化还包含著杨贵妃形象的变迁这一重要问题。这也是《长恨歌》成功的基本原因之一,它遵循了美妇题材和爱情题材作品的一般趋势,满足了人类感情的一般需要,而没有违背这种趋势去过分强调故事的政治涵义。
  应该说,写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观上是同意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之说的,後来在《新乐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题,明确宣扬性爱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性爱是消灭不了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好是“不如不遇倾城色”。但在《长恨歌》的实际写作当中,他又服从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欲望。这样,整个故事便具有了更为深刻复杂的涵义:既写了真美,又写了真恶,并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有一段话: “叔向母日: “甚美必甚恶。”李延年歌日: “倾国复倾城。”此之谓也。”
  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入对这一问题的最後思考。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甚美”。尽管其主题最後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从《长恨歌》中看白居易对李杨二人的爱情褒贬
诗作前半部分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但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开始逐渐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表现了作者对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的歌赞和向往,对李杨爱情悲剧结局的同情、惋惜和感伤.《长恨歌》中有大量描写李杨爱情的诗句,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李杨之间的热恋:“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

《长恨歌》爱情古诗赏析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长恨歌》爱情古诗赏析,欢迎参考~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

长恨歌的主题向来众说纠纷,你如何去看?
观点二:爱情说,就是把唐玄宗当作凡人来写,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对李、杨荒淫无度和唐玄宗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诗人通过这一...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列宁:《论民族自决权》,《列宁选集》2卷〕把握住那一时代的特殊精神,去体会这一时代所反映出来的特殊情趣,当然这种特殊情趣是由作家主观能动反映出来的,因而还要顾及到作家创作时本身的条件。这应是我们读《长恨歌》时所坚持的出发点。白居易活动的年代,离李白(公元701-762年)和杜甫(公元712-770年,大半生还是活...

探究《长恨歌》爱情主题
白居易将此诗的题目定为《长恨歌》,一开始我有许多疑问,取名“长恨”,恨什么,因何而恨?当我读完此诗时,我终于明白:人非草木。人都是有情的,由情而生很。若是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没有爱情,又哪来的恨?作者将“长恨”定为诗歌的题目,故事的焦点,我想目的正是为了衬托李,杨缠绵悱恻的恋...

白居易的《长恨歌》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应该被谴责吗?
所以王质夫建议白居易做诗一首以来歌颂这段感情。《长恨歌》横空出世,广为流传。但是有人跳出来说了,杨女祸国殃民,实属红颜祸水,他们两人的爱情理应被谴责,不该被歌颂。他说得对吗?不不不,祸国的是叛臣,与杨何干?首先,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今的爱情,只要不触及他人利益,不破坏...

白居易长恨歌中,你是怎样看待李杨之间爱情的?对于李杨你又有怎样的...
作为一个帝王,本应以江山社稷为重,而沉迷于女色,不该;而反过来,作为一男人,对杨算是宠爱至极,是一重情的男人。但客观的来说,这是一扭曲的帝王爱情。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
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君主宠幸美人误国,诗歌后半部分中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这首诗歌是白居易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祖国古典诗歌中抒情诗与叙事诗密切结合的典范之一。

历史上曾有谁认为《长恨歌》主题为爱情说
近年来,张中宇先生在《文学评论》[1]148-151、《北京大学学报》[2]90-97等学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论及《长恨歌》的主题,最近又出版了《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一书(中华书局2005年),进一步提出了“婉讽主题说”。本文试图在进一步解读与考证《长恨歌》的基础上,对各家观点进行扼要的检讨,并...

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批判的内容有哪些
当我没有爱别人的经历时,就想:“爱别人真是种享受。”当我被爱时,就想:“被人爱真是种幸福!”但无论爱与被爱,都那么让人伤感,因为人心总是那么难测、欲壑总是那么事物对于她来说,都只能是擦肩而过。没有什么可以深入到她的内心深处。就像一朵颓废黯然的花,有着绝望的姿态却仰着一...

谷城县15717603096: 谈谈白居易对唐太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的看法 -
无闵脑立: 对他们爱情的评价就体现在“长恨歌”中. 《长恨歌》主要描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杨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这故事是白居易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以虚构的.《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据陈鸿的《长恨歌传》,白居易写《长恨歌》...

谷城县15717603096: 白居易的《长恨歌》主题是什么?
无闵脑立: 《长恨歌》的主题: (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 (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谷城县15717603096: 分析《长恨歌》主题及作者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态度? -
无闵脑立: 全诗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喻与同情的交织,其主题应该是双重性的.首先,从作品本身看,以“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为界,全诗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表现出批判和暴露的倾向是不言自明的.后半部分写李杨爱情,思念之...

谷城县15717603096: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讽喻诗还是爱情诗?为什么?列出论据! -
无闵脑立: 一,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诗的主题...

谷城县15717603096: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是讽喻还是爱情?
无闵脑立: 本人觉得应该是讽喻,毕竟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在那儿.虽说其中有很多诗句被后人用来喻爱情,有很多的诗人都是通过表面的现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抱负、爱国之情等等.

谷城县15717603096: 有人认为白居易的《长歌恨》是歌颂唐明皇和杨贵妃生死不渝的爱情,你认同观点吗?理由不少于300字 -
无闵脑立: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歌颂唐明皇和杨贵妃生死不渝的爱情的.看里面的诗词,不都是写杨贵妃的吗?是有感而发写出来的,非常经典的长恨歌.

谷城县15717603096: 长恨歌是在歌颂爱情还是在批判现实? -
无闵脑立: 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历来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抵分三种: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

谷城县15717603096: 白居易的长恨歌所表达的恨到底是在恨什么? -
无闵脑立: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久为传诵的千古绝作.《长恨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所咏的是历史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一是这首诗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的. 二是认为这篇诗的主题是“爱情说”这首诗里对李隆基和杨...

谷城县15717603096: 白居易《长恨歌》的世俗文化心态 -
无闵脑立: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作者持爱情说.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自居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

谷城县15717603096: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长恨的内涵是什么 -
无闵脑立: 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赏析 白居易在自评其《长恨歌》时曾说:“一篇长恨有风情.”风情,即男女私情.《长恨歌》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歌.“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恨在何处?一个皇帝竟无法保全心爱的女子,马嵬兵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