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纱帽始自哪个皇帝

作者&投稿:圭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乌纱帽始自哪个皇帝~

明世宗 在戏剧舞台上,凡是当官的,总要戴一顶“乌纱帽”。其由来是这样的:“乌纱帽”也叫纱帽,其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幞头。北宋初年,有人将幞头改装为一种纱帽,皇帝对此大加称赞,因此便规定朝中官员都要戴这种纱帽,有时皇帝也会佩戴。这种纱帽两旁各有一根细长翅,由于翅有一尺多长,所以走起路来便会上下颤动。为了保护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员们都养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习惯。 到了明朝,官员们仍沿袭宋制戴纱帽,但皇帝已不再戴了。从明世宗时开始,人们将纱帽称之为“乌纱帽”,同时其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不但翅的长度缩短了,而且其宽窄也不相同;官阶越大,纱帽的双翅越窄,反之亦然。其形状和后世戏台上的乌纱帽基本一样。 清初顺治帝入关时,由于收留了许多明代降臣,而且为了笼络人心,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乌纱帽。等到清室统治巩固,才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改变为红缨帽。但人们仍习惯使用“乌纱帽”一词,久而久之,“乌纱帽”便成为官位的代称了。时至今日,我们仍将罢官现象称为“丢了乌纱帽”。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在民间也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遂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隋唐时,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但为适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隋朝用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显示官职大小: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作出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 到了清代,官员的乌纱帽被换成红缨帽,但至今人们仍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削职为民了
希望采纳

事实上向上向下都是一个时期啦,
向上的叫“暖帽”,冬天戴;圆锥形的叫“凉帽”,夏天戴。根据规定,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北洋舰队则较为特殊,一年四季均为暖帽)。
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质,也有缎质、呢质、布质,视气候而变,暖帽中间装饰有用红色丝绦编成的帽纬,俗称“红缨”。帽纬之上装有顶珠,按品级而异,无品则无顶。
凉帽为圆锥形,用藤、竹、篾席、麦秸等编成,外裹绫罗,颜色多为白色,也有湖色及黄色。凉帽顶上也装有红缨、顶珠,制同暖帽。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顶珠之下,装一支两寸长的翎管,用来安插翎枝。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称孔雀翎,蓝翎则用鹖羽制作。
下图韦小宝带的就是暖帽咯,你问的是这个吧?

明世宗 在戏剧舞台上,凡是当官的,总要戴一顶“乌纱帽”。其由来是这样的:“乌纱帽”也叫纱帽,其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幞头。北宋初年,有人将幞头改装为一种纱帽,皇帝对此大加称赞,因此便规定朝中官员都要戴这种纱帽,有时皇帝也会佩戴。这种纱帽两旁各有一根细长翅,由于翅有一尺多长,所以走起路来便会上下颤动。为了保护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员们都养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习惯。

到了明朝,官员们仍沿袭宋制戴纱帽,但皇帝已不再戴了。从明世宗时开始,人们将纱帽称之为“乌纱帽”,同时其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不但翅的长度缩短了,而且其宽窄也不相同;官阶越大,纱帽的双翅越窄,反之亦然。其形状和后世戏台上的乌纱帽基本一样。

清初顺治帝入关时,由于收留了许多明代降臣,而且为了笼络人心,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乌纱帽。等到清室统治巩固,才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改变为红缨帽。但人们仍习惯使用“乌纱帽”一词,久而久之,“乌纱帽”便成为官位的代称了。时至今日,我们仍将罢官现象称为“丢了乌纱帽”。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在民间也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遂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隋唐时,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但为适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隋朝用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显示官职大小: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作出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

到了清代,官员的乌纱帽被换成红缨帽,但至今人们仍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削职为民了


汉族春节习俗资料料
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

关于春节的诗词、民俗、春联。
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祭灶 灶王龛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

京剧的历史?
京二胡:用二胡为京剧伴奏,始自梅兰芳排演《西施》的1923年,丰富了低音区。 月琴:这是为老生伴奏的主要乐器之一,节奏明快,补充了中音区。 三弦:在未突出月琴之前,三弦很重要,是文场的三大件之一。 笛子:是管乐中的主要乐器。有些昆曲剧目专用笛子伴奏。 唢呐、海笛:由于二者的音质和音色不同,唢呐一般用于伴唱...

当行头是什么意思
行头,古代对戏曲服装的称谓,沿用至今。也可用以泛称一切戏曲演出用具。出自宋 无名氏 《错立身》戏文第十二出:“ 延寿马 ,我招你自招你,只怕你提不得杖鼓行头。”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戏具谓之行头,行头分衣、盔、杂、把四箱。”。「行头」的由来是起自于春秋时代,...

中国五大财神
除了武财神赵公明外,还有文财神比干。民间年画中,比干的神像为文官打扮,头戴宰相纱帽,五绺长须,手捧如意,身着蟒袍,足登元宝。文财神的打扮与天官相似,二者的区别就是:天官神志慈祥,笑容满面;而文财神比干的神像面目严肃,脸庞清烁。 据历史记载,比干是殷纣王的叔父,是一位忠义之臣。时殷纣王暴虐无道,荒淫失政。据...

范进是哪个名著里面的人物?
原文:“范进迎了出去,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别号静斋,同范进让了进来,到堂屋内平磕了头,分宾主坐下。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张乡绅道:‘适才看见题...

汉族的民风民俗是什么?
1、坐礼:正坐是从古代汉族流传的坐姿,动作是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而现代坐在凳子上,双脚纵向下来的坐法,实际上在南北朝以前不视为正式场合的坐法,是从当时西域国家传来的,当时称为胡坐。2、称呼习俗:在中国,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

有什么好看的穿越小说
终于在帝王选妃的百花盛宴上,她的命运开始发生逆转。为了逃避进宫成为皇帝的女人,却最终落进了一个更大的阴谋与圈套之中…… 3、《白发皇妃》是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小说。此书是一本言情小说,作者是莫言殇。红罗帐内,她被迫承欢,三千青丝在身上狂情男子眼中寸寸成雪。红罗帐外,始作俑者人却与美人对...

关于民风民俗的资料
大年三十很多人都要玩到零点以后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点,一家人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气球踩破,发出类似鞭炮的响声,以示辞旧迎新。那些想放鞭炮的人可以开车到郊区,在划定的地方尽情大放一番。那些在农村有亲戚的重庆人会乘机到乡下放鞭炮,过过瘾。大年初一,重庆人不出门守在家里。重庆晚报记者...

郭德纲珍珠翡翠白玉汤台词
皇上一听点点头“嗯!起来,买东西去。”饶了县官一命。另建御膳房,单拨纹银五千两,御膳房拨了三个御厨过来,一块做‘珍珠翡翠白玉汤’。 这仨厨子一来心里头就高兴啊,“长能耐的时候到了,这回咱们三个人一定要团结,咱们好好的跟人家去学这个‘珍珠翡翠白玉汤’日后咱们就指着这个升官换纱帽了。要饭的往这一坐...

太子河区15825543430: 乌纱帽是从什么朝代开始有的? -
拔宁依那: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

太子河区15825543430: 乌纱帽起源于哪个朝代 -
拔宁依那: 始自东晋看传统戏,常见到舞台上的官员头戴有着两翅的乌纱帽,秀才中了状元,戴上乌纱帽;官员被罢官,摘掉乌纱帽.如今,在人们的口头语中,也常说某某官员欺下瞒上怕丢那顶乌纱帽.乌纱帽有些什么来历呢? 乌纱,为古代官帽名....

太子河区15825543430: 乌纱帽始自哪个朝代? -
拔宁依那: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在民间也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遂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太子河区15825543430: 古代官差带的帽子为啥叫"乌纱帽"?
拔宁依那: 纱帽原来只是民间常戴的一种便帽,定为“官帽”则始于明朝洪武年间. 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

太子河区15825543430: 古代官员的帽子为什么称为“乌纱帽”? -
拔宁依那: 据说来自南朝刘宋王休仁的点子.王休仁创制乌纱帽,并没有什麽了不得的原因,纯粹是赶时髦,想做顶和别人不一样的帽子来戴戴.他将一块黑色的纱布,四边抽扎起,中国第一顶乌纱帽於焉诞生.王休仁戴著自制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时候,...

太子河区15825543430: 乌纱帽”始自哪个朝代
拔宁依那: 由于明代官帽有不少是用染成黑色的纱作的,所以也称“乌纱帽”.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革职的称“摘去乌纱帽”,这些说法就源于明代,其他朝代的官帽不限于黑色,“乌纱帽”是明代特有的.

太子河区15825543430: 什么是 乌纱帽
拔宁依那: 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比喻官位.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太子河区15825543430: 古代乌纱帽是从那个年代开的的啊?
拔宁依那: 北宋开始的 在旧戏舞台上,凡是当官的,总要戴一顶乌纱帽.这种乌纱帽也叫纱帽,其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幞头.在北宋初年,有人将幞头改装为一种纱帽,很得皇帝的赏识,因此便规定朝中官员都要戴这种纱帽,连皇帝自己都不例外....

太子河区15825543430: (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 - 7题为何乌纱帽?
拔宁依那: 【答案】【小题1】C【小题2】B【小题3】C 【答案解析】【小题1】C项中“标准... D颠倒因果,原文中末段“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

太子河区15825543430: 乌纱帽s什么?
拔宁依那: 那是 当官带的官冒.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