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对仁的认识角度有何异同并说明两者的关系

作者&投稿:郁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有何异同~

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同点是“仁”和“民本”思想。但是他们的人性论各异,孔子的人性论是性相近、孟子人性论是性善论、荀子的人性论则是性恶论。
1、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2、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3、荀子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继承并深入讨论了儒家“礼”的思想。他说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扩展资料:
一、孔子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
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
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二、孟子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三、荀子思想: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孟子
百度百科-孔子
百度百科-荀子

孔子主要从义的角度去看待勇,把勇分为有义之勇和无义之勇;孟子主要从事否对天下有利的角度去看待勇,把勇分为能够安天下的大勇和好勇斗狠的小勇。所谓大勇就是要能在国家安全、百姓利益受到侵害之时挺身而出,使百姓得到安生;而不能逞个人的义气,斗勇使狠。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
  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对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第二,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
  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他的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孟子则不同,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百姓。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他最赞同的是发展经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的经济就是“教养”二大端,毕竟“仓廪实而后知礼节”。
  总的说来,孔子和孟子的不同大概就这三个方面,他们的不同主要是时代使然。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
  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对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第二,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
  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他的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孟子则不同,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百姓。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他最赞同的是发展经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的经济就是“教养”二大端,毕竟“仓廪实而后知礼节”。
  总的说来,孔子和孟子的不同大概就这三个方面,他们的不同主要是时代使然。


孔子和孟子的“仁”的概念一样吗?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

比较孔子与孟子的''仁''思想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

谈谈孔子仁思想和孟子仁思想的异同,1000字
孟子最推崇孔子,司马迁《史记》载:“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孟子通过对孔子"仁"的推演、对孔子事迹的述评和对孔子的高度评价,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奠定了孔子的圣人地位,同样也对“仁”作了一定的自我认识上的探索和阐述,渐成一家之言,“仁”内涵的改变也反映了从孔子到孟子思想发展的理论...

在儒家思想的传承中,孔子提出的“仁”和孟子所说的“仁”有什么异同点...
孟子则不同,在自身修养上很少谈到仁,而讲大丈夫,仁主要在于为政者对百姓的仁 而政治上的仁两者也有不同 孔子的仁政只是泛泛而谈,除了少收税没有多少具体的内容 孟子的仁政的具体得多,提出了八口之家应该有多少亩田地、多少亩桑树,君主如何收税,如何使老人能吃上肉穿得上缎子,如何使孤儿寡妇无子老人...

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荀子的仁义有什么区别
荀子着重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2、论点不同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孟子提出...

孟子如何发展孔子的仁学思想
变成了构建他脑海中的和谐的大同社会必须的仁爱之“仁”。纵观孟子关于“仁”的一系列论述,我们不得不承认,孟子的仁爱学说,已经具有现代人道主义学说的雏形。这在当时来说,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啊!2、王道思想 孔子主张王道思想,理想的王道就是周公建立的那一套礼法社会。孔子认为,只有实行王道,...

列举出五句孔子和孟子表现仁思想的句子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 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 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

简要谈谈你对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义”是怎样理解旳
是因为有了约束人的礼人才变仁,成为人性本恶论.但孔子对改革的反抗思想较温和,曾说推行不了就“不怨天,不尤人”.然而到了战国时期,有了初形成地主阶级,百家争鸣,社会上欲完全想摆脱周礼框架的束缚已经白热化,坚持周礼儒士越来越生活贫困,亚圣的孟子心急火燎,孟子的思考认为之所以人(指那些地方掌权的人...

孔子和孟子相比,谁将仁政思想描述的跟深入形象?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这主要表现在1、把孔子的思想具体化 2、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 3、指出了...

仁的五个基本含义分别是什么?
1、“仁”:以人为本,人性关怀。“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同情和关怀。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就是在确认自己是人的同时也承认他人是人,而人与人在天命之...

德庆县15257334079: 在儒家思想的传承中,孔子提出的“仁”和孟子所说的“仁”有什么异同点? -
大庄泰特:[答案] 孔子的仁主要侧重是士大夫自身的修养,另外也有一部分为政者对百姓的仁 孟子则不同,在自身修养上很少谈到仁,而讲大丈夫,仁主要在于为政者对百姓的仁 而政治上的仁两者也有不同 孔子的仁政只是泛泛而谈,除了少收税没有多少具体的内容 ...

德庆县15257334079: 孔子的仁学思想与孟子的仁学思想有何异同 -
大庄泰特:[答案]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

德庆县15257334079: 孔子的仁学思想与孟子的仁学思想有何不同?
大庄泰特: 孔子的仁为仁者爱人,要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孟子的仁学是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在此基础上还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德庆县15257334079: 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有何不同? -
大庄泰特: 孔子和孟子的“仁”同出一源,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不同在于,孔子的“仁”注重个人修养,提倡“仁者爱人”,并以此为基础来推行“仁政”;而孟子的“仁”更偏重“仁义道德”的忠孝思想,是对孔子之“仁”的发展和补充.

德庆县15257334079: 说出孔子和孟子对仁的认识角度有何意同 -
大庄泰特: 孔子说仁者,爱人;他强调的是普遍意义上人与人之间要和睦、友爱,但上下尊卑要讲礼,要克己复礼;孟子强调仁政,告诫统治者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民为贵,君为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因此历代统治者更喜欢孔子.

德庆县15257334079: 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仁政”有何不同?
大庄泰特: 孔子的“仁”是一种生活态度,父亲对儿子仁,丈夫对妻子仁,君主对臣民仁,老师对学生仁,等等;孟子的“仁政”更多的是规劝统治者,将仁政作为一种统治方式.因此,孔子的“仁”概念更广泛,更普遍,孟子的仁政更有实用性、针对性.呵呵,个人浅见.

德庆县15257334079: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孟子提出仁政思想.指出两者的异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主要原因? -
大庄泰特:[答案] 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这主要表现在: 1、把孔子的思想具体化 2、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 3、指出了的民心的重要性 (选3) 理由: 孟子认为取得民心比君主更重要.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同时从...

德庆县15257334079: 孔子和孟子在思想上有何共同点? -
大庄泰特: 一、相同点:1、孟子和孔子并称“孔孟”,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孟子和孔子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主张是“仁”和“民本”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二、不同点:1、在人性论方面的认识不同,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2、孔子有很深的贵族情结,孟子则有明显的精英情结;3、孟子抛弃了中庸之道,表现得锐利耿介、疾言好辩,而孔子“忠恕”温良恭俭.

德庆县15257334079: 关于孔子和孟子“仁政”的异同 -
大庄泰特: 孔子与孟子思想上有不同,孔子重视克己复礼为仁,凡事都要符合礼,合礼了一切就好办了.而孟子认为君王治理国家要以民生为重.民贵君轻.

德庆县15257334079: 中国哲学一.解释与比较1.孟子的“仁政说与孔子的仁说”的异同
大庄泰特: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爱人”. 孟子“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