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杀"就是活埋吗

作者&投稿:右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军队对俘虏常采用坑杀的方式,那历史上所有的“坑杀”都是指将人活埋吗?~

古代的坑杀并不完全是活埋的意思,坑还有吭的解释,就是欺诈而死或者其他不正当方法都是吭。
坑杀并不完全就是活埋的意思。在战国末期秦和赵之间的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而且第一件比较著名的坑杀事件就是公元前262年的长平之战。并且有关“坑”的记载就更是史不绝书。在长平之战中,结果是赵国失败,琴为了彻底消灭赵国的军事实力,“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阬杀之”。

这里的坑杀的意思是,杀死的意思。在白起之后,又出现过一次大的“坑杀”,第二件比较著名的坑杀事件是公元前,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坑杀”一词,即项羽“诈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于新安”。章邯之后坑杀了秦军将近20万的降军。如果,单纯从字面上来看,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如果打了胜仗,“坑杀”的“坑”,一般战争取得胜利后,《史记》作“吭”,《说文》有“吭”无“坑”,会有一种很骇人的习惯。

坑杀在史记中的记载并不全是活埋的意思。把战败者的尸首摞起来,堆成一个个大金字塔的形状,解释为:“阬,门也。从阜,亢声。”俘虏是不会被处死的,徐铉说:“今俗作坑,非是。以此来展现自己的功绩,俘虏们可能被奴役也可能被放回原来的国家。”可见,先有“阬”,后有“坑”,然而,这位白起将军对待俘虏的手段就十分残忍了。

并不是将人活埋,如果坑杀是活埋,当时白起坑杀四十万人,如果真的是活埋,岂不是要累死。

坑杀在古代是惩罚措施,如果真的活埋,这还真的有难度!

 《史记》记载,战国末期的秦赵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战,战争的结果是赵国失败,四十万降卒被秦军"坑杀"。从多种古籍对这事的记载看,这不应该是虚构的,应该是历史的真实事件。有人认为"四十万"系"十四万"之误,但学界多取四十万之说。这次"坑杀"一直被理解为:活埋。因为这样,长平之战就更血腥了。但是细究此事,活埋之说,却极不合理。

  "坑杀"赵卒四十万实在是了不得的大事,许多古籍对这事有记载,叙述大同小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白起之后,又出现一次大的"坑杀",那就是项羽"坑杀"秦军降卒。

  《史记·项羽本纪》:"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又是坑杀,又是二十万人。

  战争中,只要条件允许,不管是哪一方的死者,都是要埋葬人的,除去道德因素之外,主要是为了防止瘟病。而活埋则又是一回事。以活埋的方式处死人,历代皆有。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也常用活埋的方式杀害中国抗日军民。活埋多数并不是挖个大坑将人埋进去完事,而是将人埋入土中,却把头露在外面。不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现代,活埋都是最麻烦的处死方式,但是活埋却最有震慑作用,对人的心理打击最大。于是历史上活埋不断。

  活埋是一种威慑手段,一般是要给敌方看的,处理时也多不隐蔽。而长平之战"坑杀"后,"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赵军基本被杀光,其威慑作用与一般的杀头没有两样。如果效果一样,大战后疲惫不堪的秦军就没有必要活埋赵人了。

古代中国军队作战有一项惯例,战胜的一方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个大金字塔形的土堆,号为“京观”或“武军”,用以夸耀武功。这是很早以前就形成的惯例。
  公元前597年楚军在邲(今河南武陟东南)战胜晋军,这是一个空前的大胜仗,大臣潘党建议将晋军阵亡者的尸体堆筑为“京观”,说:“我听说打败敌军后.要留下纪念物给子孙,使他们不忘武功。”而楚庄王却说:“武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要‘止戈’,力求不再使用兵器。国家用武是为了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做到了这7件才可以使子孙不要忘记武功。现在我使两国子弟暴尸野外,是残暴;出动军队威吓诸侯,未能戢兵;暴而不戢,也不能保大;晋国仍然存在,也不算有功;这场战争违背民众意愿,不能说安民;自己无德还和诸侯征战,何以和众;让别国混乱以为自己的荣耀,也不丰财。7项武德我一项都没有,怎么能够让子孙纪念?而且古代圣王是讨伐不敬者,将罪大恶极者筑为京观,是用这种最重的惩罚来警告坏蛋。这场战役中的阵亡者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君尽忠,怎么能够将他们筑为京观?”下令将晋军阵亡者妥善埋葬。
  从以上这段《左传》的记载来看,当时习惯都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筑为京观,而楚庄王另行解释了筑京观的意义,《左传》的作者显然是赞同楚庄王的说法,因此有意略去所有的有关京观的记载,并以楚庄王的这段话来批判将普通阵亡者尸体修筑京观的行为。
  司马迁写《史记》也继承这一传统,认为战争中的阵亡者都是各为其主,并没有罪过,不应该被修筑为京观。秦军在长平大战中战胜赵军,秦军统帅白起无法处理多达数十万的战俘,索性将战俘全部屠杀,并将赵军士兵尸体堆积为京观。司马迁特意用“阬”来表示这件事,“阬”字的原义是高大的门楼,而“观”与“阙”相通,也有门楼的意思。而“阬”与“坑”又可借用,也往往写作“坑”。在《史记》中这样的记载很多,比如秦始皇在秦军攻下他少年时曾居住过的邯郸后,就下令将曾经欺侮过他的人全部“坑杀”,又“坑”460多个对他有怨言的儒生。而项羽也曾“坑杀”襄城守军,“坑杀”新安的20多万秦军战俘。
  后世的史籍一直都保留这个传统,比如《汉书》记载王莽篡汉时将反对他的刘信、翟义、赵明、霍鸿等人及其亲属全部“坑杀”,但该书所载的王莽关于诛杀这些人的诏书中,明明白白地写着是要将这些人的尸体堆土,筑为“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观,上面再树6尺高的旗杆,写上“反虏逆贼鲸鲵”。可见“坑”或京观、武军实际是一回事,都是指将尸体堆积封土,只是史学家认为是合乎楚庄王所言的惩治罪大恶极者标准的、或者至少是将敌军尸体堆积封土的就称为“京观”;而认为根本是滥杀无辜、或者是屠杀战俘后将尸体堆积封土的就称之为“坑”。

"坑杀"的"坑",《史记》作"阬"。《说文》有"阬"无"坑",解释:"阬,门也。从阜,亢声。"徐铉说:"今俗作坑,非是。"可见,先有"阬",后有"坑",本不是一个字。《玉篇》:"阬,陷也。""阬"《辞源》有解释:"坑陷,杀害。《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可见,"坑杀"有的时候是活埋,有的时候是"害死"。

  从几次大规模的"坑杀"看,长平之战是"挟诈而尽阬杀之",项羽是"夜击"。"诈坑杀秦降卒","挟诈"就是使用骗术,采用不光彩的军事手段。

  长平之战"坑杀"的正解应该是用欺骗的手段杀害。

  白起说:"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这被杀的四十万人中,应该包括大量的上党百姓。

  因为是用了损招,"坑杀"对军事家白起心理压力极大,白起临死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如果只是一般的杀降,白起是不会心中有愧的,他是愧在"诈"上。

  白起坑人用的是什么"诈",没有记载,估计也就是放出谎言,乘人不备,杀进赵军降兵营中。

  可是,后人常说长平赵军被活埋了四十万,这样说图的多是刺激。

坑杀在古代是惩罚措施,如果真的活埋,这还真的有难度!



坑杀,就是连坑带杀,其实那时候没有这么多人.说的数目是人,马,战车等东西的总和,所以古时常用"号称"多少万大军.


白起坑杀40万赵军为什么当时秦没有直接灭赵啊
秦国不是不想灭掉赵,而是灭不了.在长平战后,秦攻赵被打得大败,另外,此时的秦军统帅不是白起,而是五大夫王陵.白起因不同意继续进攻赵国而被解职.并在5个月后被秦王命令自杀 秦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接受了赵割地请和的要求。原因:一长平之战秦虽胜但士卒伤亡近半,国内积粮消耗的也差不多了,...

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一场战争,是役白起坑杀赵军降卒40余万.是哪一战...
这40余万赵军降卒,除幼小的240人之外,全部为白起所残忍坑杀。秦军终于取得了空前激烈残酷的长平之战的彻底胜利。 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从此以后,秦国统一六国的道路变得畅通无阻了。 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结局并不...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中国古代秦始皇焚烧典籍、坑杀儒生的事件。在中国古代秦朝始皇帝三十四年 (公元前213年),秦朝的博士淳于越(人名)反对采取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主张根据古来的制度,把土地分别封给子弟们。秦朝的丞相李斯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就是不许学者们根据自己对学问的看法,对朝廷的...

燔书阬儒 焚书坑儒 燔书坑儒 飞书走檄 黄耳传书
燔书阬儒 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同“焚书坑儒”。燔书坑儒 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同“焚书坑儒”。焚书坑儒 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飞书走檄 迅速地书写文件。黄耳传书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

秦始皇为什么要坑书焚儒
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起因是由于有些儒生和方士对始皇不满,说他“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等等。秦始皇认为他们“或为妖言,以乱黔首”,就把他们逮捕,严加拷问。先后逮捕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全部在咸阳坑杀。焚书坑儒是秦始皇镇压政治上的反对派之举,这些人的政治思想比较...

焚书坑儒的成语故事
”焚书坑儒“是指两件事。一、在秦始皇三十四年,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

“焚书坑儒”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故?
二、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三、严禁私学,“以吏为师”。秦始皇支持了李斯的建议。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事件。公元前212年,一些方士和儒生对秦始皇进行议论、诽谤。于是秦始皇下令追查,共逮捕了460人,全部坑杀在咸阳。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坑儒”事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

历史上总共有多少次大屠杀
我只知道大的屠杀:中国:长平之战(40万); 项羽坑杀秦降卒(20万); 五胡乱华时期(蛮族入侵,称汉人为“双脚羊”将汉人当成粮食;特别是当时入侵的蛮族之一的羯族,史称他们行军作战不带粮草,专lu汉人女子作为军***粮,夜间...(你懂得),白天烹。杀。在其建立的后赵政权中,汉族几乎...

秦始皇为什么要坑儒
根据《史记》记载,始皇帝坑杀的不是儒而是术士。当时的术士在秦始皇那里骗吃骗喝,然后又背后议论始皇帝,议论完之后又跑了。秦始皇当然生气,就把咸阳的能抓到的术士全部坑杀。坑儒是后人的yy罢了

秦名将白起之死
白起之死 长平之战,白起大破赵军,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余万。战后,白起准备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破赵国。可是从秦国传来的却是退兵的命令。原来秦昭王听从了范雎的话,以秦兵暴师日久,应当让士卒休整为由,允许韩、赵割地求和。范雎本是一个心胸狭窄的说客,长平大胜使他心生嫉妒,怕灭赵之后,白起威...

珙县17759988875: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中两个"活",两个"死"各有什么不同含义? -
殳栋喜普: 第一个活是指生命的存在,第二个活是指精神的存在 第一个死是指精神的死.第二个死是指肉体的死

珙县17759988875: 从"行人临发又开封"中读出了什么?
殳栋喜普: 从"行人临发又开封"中读出了:秋风瑟瑟,秋意浓浓.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是呀,又到了落叶归根、全家团聚的时间了,可是……诗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故乡的亲人啊,你们一切都可安好?诗人提笔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

珙县17759988875: 《伤仲永》中"即书诗四句"中'即'的意思是什么? -
殳栋喜普: 《伤仲永》中"即书诗四句"中'即'的意思是就是.

珙县17759988875: 韩信乞食于"漂母" 是什么意思? -
殳栋喜普: 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http://www./b5/1/9/17/c5972.htm一饭千金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侯,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

珙县17759988875: "..."是什么意思?
殳栋喜普: “无语了”的意思

珙县17759988875: "灭活"是什么意思啊?详细一点,谢谢! -
殳栋喜普: “灭活”就是“杀死”或“使其失去生物活性”.

珙县17759988875: 1、以下程序段中的变量已正确定义 for(i=0; i<4; i++,i++ ) for(k=1...
殳栋喜普:[答案]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珙县17759988875: "四川",名字的得来??
殳栋喜普: 上古时我们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创造了四川文化的那个区划,在秦时置为巴郡、蜀郡,汗代叫益州,唐代改为剑南道,后分为剑南西川道和剑南东川道,分别在成都和三台设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区划,只有东、西两川,故简称“两川”.唐玄宗时,他又对此区划作了调整,有了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设置(山南西道辖今陕南、川北地区、治所在汗中).这样,便有了“三川”的简称.由于宋真宗这一调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节),于是,这一区域在宋代便被称为“川峡四路”,后来就简称为“四川”.这就是我们“四川”的来源.

珙县17759988875: 哈姆雷特形象高大 但他决非 " 完人 ".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他的性格和命运作出各种各样的评论和分析 于是就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殳栋喜普:[答案]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