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梯度开发理论

作者&投稿:应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梯度发展理论、梯度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的关系是什么?~

梯度理论是在国家或大地区经济开发中,按照各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分期逐步开发的理论。为制定国家或区域经济开发战略的基本理论之一,由中国学者夏禹龙等根据国外“适应理论”变异而成。
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部门所构成,则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因此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该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
近年来梯度发展理论正由静态定位理论发展为动态理论。其中最有权威的是迈达尔理论,认为:随着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生产分布上必然会产生两种趋势,即生产向某些地区集中的极化趋势和生产向广大地区分散的扩展趋势;前者受极化效应支配,后者受扩展效应支配。根据这一原理,处在高梯度的地区,经济发展主要在于预防经济结构老化,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不断创新,建立新行业、新企业,创造新产品,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处在低梯度的地区,经济发展首先应重点发展占有较大优势的初级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快接过那些从高梯度地区淘汰或外溢出来的产业,发展地区经济,并尽量争取外援,从最低的发展梯度向上攀登,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十大经济理论

  一、平衡发展理论


  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给不足的瓶颈。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供给不足——低生产率)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低生产率),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给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因此,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平衡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但是一般区域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到所有产业,则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不能获得好的效益,其他产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即使发达区域也由于其所处区位以及拥有的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产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优先保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而不可能兼顾到各个产业的投资。所以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不平衡发展理论


  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核心是关联效应原理。关联效应就是各个产业部门中客观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联度,并可用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来度量。因此,优先投资和发展的产业,必定是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也是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最大的产业。凡有关联效应的产业——不管是前向联系产业(一般是制造品或最终产品生产部门)还是后向联系产业(一般是农产品、初级产品生产部门)——都能通过该产业的扩张和优先增长,逐步扩大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带动后向联系部门、前向联系部门和整个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经济增长。


  不平衡发展理论遵循了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规律,突出了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这个理论出来以后,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采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新的区域发展理论。


  三、区域分工贸易理论


  分工贸易理论,最先是针对国际分工与贸易而提出来的,后来被区域经济学家用于研究区域分工与贸易。早期的分工贸易理论主要有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以及赫克歇尔与奥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等。绝对利益理论认为,任何区域都有一定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若按绝对有利的条件进行分工生产,然后进行交换,会使各区域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区域生产率,增进区域利益。但绝对利益理论的一个明显缺陷,是没有说明无任何绝对优势可言的区域,如何参与分工并从中获利。比较利益理论解决了绝对利益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认为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没必要生产所有产品,而应选择生产优势最大的那些产品进行生产;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和地区,也不能什么都不生产,而可以选择不利程度最小的那些产品进行生产。这两类国家或区域可从这种分工与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比较利益理论发展了区域分工理论,但它不能对比较优势原理的形成做出合理的解释,并且与绝对利益理论一样,它是以生产要素不流动作为假定前提的,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赫克歇尔与奥林在分析比较利益产生的原因时,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他们认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这是国际或区域分工产生的基本原因。如果不考虑需求因素的影响,并假定生产要素流动存在障碍,那么每个区域利用其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就处于有利的地位。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补充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地域分工理论,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该理论舍弃了技术、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别,并假定各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是一样的,从而把比较优势当成是绝对和不变的;二是在分析中所包含的生产要素不够充分;三是完全没有考虑需求因素的影响;四是对自由贸易和排除政府对贸易的干预的假定等与现实不符。


  四、梯度转移理论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部门所构成,则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因此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该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与梯度转移理论相类似的是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雁行模式,他将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列为不同的发展梯度,并冠之以第一、二、三、四批大雁等。


  梯度转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梯度转移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难以科学划分梯度,有可能把不同梯度地区发展的位置凝固化,造成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五、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早由佛朗索瓦·佩鲁提出。汉森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该理论从物理学的“磁极”概念引伸而来,认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中存在着若干个中心或极,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各种离心力和向心力,每一个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产生相互交汇的一定范围的“场”。这个增长极可以是部门的,也可以是区域的。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增长极理论主张通过政府的作用来集中投资,加快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或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地区或其它产业发展。这一理论的实际操作性较强。但增长极理论忽略了在注重培育区域或产业增长极的过程中,也可能加大区域增长极与周边地区的贫富差距和产业增长极与其它产业的不配套,影响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的发展。


  六、点轴开发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点轴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但在重视“点”(中心城镇或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增长极作用的同时,还强调“点”与“点”之间的“轴”即交通干线的作用,认为随着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的建立,连接地区的人流和物流迅速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降低,形成了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在国家或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生产要素在“点”上集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


  该理论十分看重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强调交通条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点轴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单纯的增长极开发,也更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开发基本上是按照点轴开发的战略模式逐步展开的。我国的点轴开发模式最初由中科院地理所陆大道提出并系统阐述,他主张我国应重点开发沿海轴线和长江沿岸轴线,以此形成“T”字形战略布局。


  七、网络开发理论


  网络开发理论,是点轴开发理论的延伸。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个地区形成了增长极即各类中心城镇和增长轴即交通沿线,增长极和增长轴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在较大的区域内形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在此基础上,网络开发理论强调加强增长极与整个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同时,通过网络的外延,加强与区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将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促进更大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网络开发理论宜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应用。由于该理论注重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因此它的应用,更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八、累积因果理论


  累积因果理论,由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后经卡尔多、迪克逊和瑟尔沃尔等人发展并具体化为模型。缪尔达尔等认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这后一因素的变化,反过来又加强了前一个因素的那个变化,并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那个因素变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累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市场力量的作用一般趋向于强化而不是弱化区域间的不平衡,即如果某一地区由于初始的优势而比别的地区发展得快一些,那么它凭借已有优势,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发展得更快一些。这种累积效应有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前者指落后地区的资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导致落后地区要素不足,发展更慢;后者指发达地区的资金和劳动力向落后地区流动,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


  区域经济能否得到协调发展,关键取决于两种效应孰强孰弱。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回流效应都要大于扩散效应,这是造成区域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缪尔达尔等认为,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有力干预。这一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解决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九、中心—外围理论


  中心——外围理论,首先由劳尔·普雷维什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主要是阐明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间的中心—外围不平等体系及其发展模式与政策主张。20世纪60年代,弗里德曼将中心—外围理论的概念引入区域经济学。他认为,任何国家的区域系统,都是由中心和外围两个子空间系统组成的。资源、市场、技术和环境等的区域分布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当某些区域的空间聚集形成累积发展之势时,就会获得比其外围地区强大得多的经济竞争优势,形成区域经济体系中的中心。外围(落后地区)相对于中心(发达地区),处于依附地位而缺乏经济自主,从而出现了空间二元结构,并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强化。不过,政府的作用和区际人口的迁移将影响要素的流向,并且随着市场的扩大、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的加快,中心与外围的界限会逐步消失,即最终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将推动空间经济逐渐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这一理论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即政府与市场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缺一不可,既要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弥补市场不足方面的作用,并大力改善交通条件,加快城市化进程,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十、城市圈域经济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圈域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主流。各国理论界和政府对城市圈域经济发展逐渐引起重视,并加强对城市圈域经济理论的研究。该理论认为,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核心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域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该理论把城市圈域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有一个首位度高的城市经济中心;二是有若干腹地或周边城镇;三是中心城市与腹地或周边城镇之间所形成的“极化一扩散”效应的内在经济联系网络。


  城市圈域经济理论把城市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意在推动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协调,对发展城市和农村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梯度理论及其局限性

最近某些学者提出了“开放的梯度理论”,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一、对外开放将使我国的原材料价格循环三级梯度出现向国际市场价格逐步靠拢的趋势。二、沿海经济特区、开发区和开放城市与其经济腹地在对外开放中“应有的技术密度差异”(即“每单位面积上的技术系数”=投入产出/平方公里)区分为三级梯度,逐级降低。三、工资、原材料价格的改革,也应“呈现出由经济腹地、开放城市到开发区逐级升高的特征。四、在“扩大城市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权力和给外商以各种税收的优惠”等方面,政策的放宽程度也应循开发区、开放城市、经济腹地三级梯度,逐级降低。五、将上述“开发区,开放城市,经济腹地”三个经济发展梯级中应贯彻的各种原则归纳起来,即构成“开放的梯度理论”,将不同地区划分为三级梯度。

以上述观点为依据,设计宏观决策,必然出现一些重大偏差。因此,有必要进行商讨。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一是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促进我国现有物质技术基础的更新改革和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要扩大商品出口市场,增辟外汇来源,为引进创造资金;三是引进一些生活资料(包括进口散件),满足国内人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要,弥补国内消费品工业的不足。

根据这一目的和我国的宏观实际情况,应当对“开放的梯度理论”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我国并不局限于沿海地区具备对外开放的条件。

一定国家或地区实行对外开放的途径与政策,是由经济、技术、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社会历史因素决定的,同时,也受到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条件下,各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同。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不仅有18000多公里海岸,还有22000多公里陆界和广大的纵深腹地。在历史上,张骞通西域拉开了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的帷幕,“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中外经济文化关系的枢纽。在近代史上,我国不仅开设了上海、广州、大连、青岛等东部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也出现了诸如重庆、汉口、沙市、南京、苏州等内陆口岸。解放后又开发了满洲里、二连浩特等连结欧亚大陆的重要窗口。目前,实行对外开放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但是,许多国家的对外开放并非偏处沿海一隅,而是沿海、内陆口岸、纵深腹地兼顾。虽然沿海条件较好,便于建设自由港、自由关税区、免税区、自由贸易区等经济特区,但是,陆地口岸、纵深腹地的某些条件(如交通,靠近原材料、能源产地,接近产品消费市场)却是沿海所不可比拟的。特别是,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与部分以“重、大、粗”为特征的传统产业趋向于临海型(以海运为运输手段)布局相对应,部分以“轻、小、精”为特征的新技术产业正朝着临空型(以空运为运输手段)布局发展。这些产品附加值高,需求又比较急,适合用空运手段运送。因此,不少国家都因地制宜地实行了沿海、内陆口岸、纵深腹地兼顾的开放政策。一些世界著名的经济特区,如美国的芝加哥对外贸易区,奥地利的维也纳、修拉茨、林茨、索尔贝德霍尔等自由贸易区,巴西的玛瑙斯经济特区,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诺维萨德自由关税区等等,就是设在内地。

第二,“开放的梯度理论”是否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固定模式?

为了实现我国对外开放的既定目标,一方面,决不是只开放沿海一线,另一方面,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轻重缓急,采取沿海、内陆口岸、纵深腹地一齐上的办法,而必须积极、稳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对外经济交往的历史和国家的外交环境等因素,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上比内地、边疆先走一步。但是,重点开放沿海地区,并不是只能够开放沿海地区。与沿海相比,内地、边疆的物质技术基础更为薄弱,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都较低,资金、人才更为缺乏,更需要在开放中提高技术、信息、资金、人才的输入强度以求发展;内地边疆的社会心理状态更为陈旧,缺乏效益观念、创新精神与竞争意识,更为闭塞和落后,需要在开放中得到冲击与变革。只有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沿海——内陆口岸——纵深腹地的全方位开放,才能顺利实现我国物质技术基础全面更新改造的任务,使中华之腾飞具有强健的翅膀;才能利用世界上高效率的经营管理办法和中外交往激发出来的活力,更深入全面地冲击某些僵化死板的管理体制。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也不乏在陆地口岸和纵深腹地建设经济特区的成功范例。巴西的玛瑙斯地区,位于巴西的西北部,原是十分落后的原始森林,在亚马逊河中游平原,离亚马逊河出海口1700公里,没有铁路和公路,只靠亚马逊河与外洋相通。巴西政府为了改变国家经济偏重于东南沿海一隅的畸型状态,于1957年在玛瑙斯设立自由贸易区,1967年将玛瑙斯市改为自由港,建立经济特区。此后,特区建设突飞猛进,面积逐步扩展到221万平方公里,包括了整个亚马逊地区,占巴西的26%,并成为世界著名的发达的工业中心。80年代初,玛瑙斯生产的制成品占产品的一半以上,生产的彩电占全国的85%,手表占25%。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年出口产值高达100多亿美元。巴西采取在内地办经济特区的措施加快落后地区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

总之,“开放的梯度理论”即使在局部地区、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可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若将其引伸为我国普遍适用的、长期固定不变的模式,确实很难使人信服。

第三,“开放的梯度理论”是否能保证我国对外开放目标的顺利实现?

按照有些人提出的“技术密度梯度原则”、“工资梯度原则”、“政策放宽程度梯度原则”,实际上,只能建立沿海开放地区对先进技术、资金、人才、政策的垄断地位。在这种条件下,开放地区可以凭借其垄断地位争取和保持地区利益的“高效益”,但是对国家和其他地区来说,其客观经济效益值得怀疑。

从我国近年来经济特区发展的实践来看,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不及时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其可能引起的后果将是严重的。

(一)从引进技术方面看,沿海各特区引进的设备、技术很少是在国际上属于第一流的,至于对我国物质技术基础的全面更新能产生深刻影响的,则更属寥寥。不少高价引进的技术,有些甚至落后于国内已经达到的水平,更有甚者,引进了代价高、污染重、风险大的“垃圾工业”。

(二)从资金方面来看,引进外资一般只占沿海特区基建投资的25~30%,而且大都用于商业、服务业、旅游业。沿海特区依靠内地、边疆出口原材料、能源、农畜产品等换取的外汇购置设备及其它生产资料,产品大部分内销,成为花外汇的“无底洞”,外汇不能平衡甚至严重缺乏的情况使黑市猖獗,人民币严重贬值。

(三)从贸易方面来看,沿海特区工业产品的出口额往往还比不上农产品。同时一方面,沿海特区多是利用国内市场上家用电器产品紧俏,价格大大高于国际市场的机会,进口或组装“洋货”内销赚取高额贸易差价。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利用国内的廉价能源、原材料(有的价格只相当于国际市场的几分之一)生产的产品,成本却比国际市场高得多,不仅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如果不对同类商品征收高额关税限制进口,在国内市场上也难以生存。有些生产高耗能产品的企业,一年向国家上缴的税利,还达不到国家给企业补贴的煤炭差价。

(四)从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来看,沿海地区开放大大加快了加工工业的发展速度,作为工业原材料、能源的主要产地和工业制成品主要市场的内地、边疆的发展速度如不能与之相协调,则势必加剧我国目前已经存在的结构性失调和布局不合理的态势,使沿海的发展由于缺乏原材料、能源和市场的保证而不能保持充足的后劲。内地、边疆则继续受到“滞后性抑制”,从而最终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产生消极的影响。

因此,从各个方面来看,“开放的梯度理论”都不能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长期决策依据。

【原文出处】城市改革与发展


北大医疗脑健康推出的“嗨宝康复梯度课”在系统方面有哪些特点?_百度...
此外,嗨宝康复梯度课的课程内容涵盖11大领域:生活自理、学习习惯、观察模仿、独立游戏、概念逻辑、社交沟通、同伴社交、情绪情感、心理理论、学业技能、集体常规。满足学龄前儿童的不同阶段的所有能力需求。二、精准有效 在发布会上,程霞表示:“在开发嗨宝康复梯度课的时候,我们研发团队都希望尽可能地...

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向中西部转移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所体现的经济学...
客观上虽然存在梯度转移理论,但是在经济实践中,如果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悬殊,梯度相差太大,或者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那么实现产业转移就很困难。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无论是需求方面还是供给方面,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依赖性不是很大,仍然主要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发展“以进带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外贸...

中国TYIS战略的主要依据和功能
他们一方面引用国外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如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与网络开发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地域综合体理论,大推动理论,经济增长模型等;另一方面,移极参与到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经济区域的划分,资源开发等具体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地丰富了区域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在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区域经济...

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科研进展
在国际上,他们独立构建了严格的可压缩塑性应变梯度理论和不含高阶应力的应变梯度理论,开发了适合这一理论的有限元方法,并提出了预测固体理论强度的严谨算法。这些工作为深入理解固体在微观尺度上的强度、韧性以及断裂等行为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应变梯度理论的发展和在工程应用中的广泛应用。在湍流的统计理论...

世界经济性特区有哪几个比较著名的?
最近某些学者提出了“开放的梯度理论”,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一、对外开放将使我国的原材料价格循环三级梯度出现向国际市场价格逐步靠拢的趋势。二、沿海经济特区、开发区和开放城市与其经济腹地在对外开放中“应有的技术密度差异”(即“每单位面积上的技术系数”=投入产出\/平方公里)区分为三级梯度,逐级降低。三、工资...

除了增长极理论 区域经济学还有什么,对于城市管理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1、点轴开发理论: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

什么是“启动压力梯度”?
在低渗透油藏中存在着启动压力梯度.根据Buckly-Leverett不混溶两相渗流驱替理论,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对水驱油两相渗流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含启动压力梯度油藏中线性水驱、径向水驱、垂直裂缝井水驱和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的解析解公式.对于含启动压力梯度的油藏,两相渗流的效果受相渗曲线、注入速率、油水相...

渗流时的启动压力梯度
关于启动压力梯度的讨论和研究,目前有部分学者认为不存在启动压力梯度,而大多数学者一直在深入研究启动压力梯度。本书认为,从理论上讲,流体在多孔介质内流动时,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有启动压力梯度。启动压力梯度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流体本身性质,二是与地层孔喉大小有关。对于中高渗透性稀油油藏,由于...

地温梯度值的确定
我们通常所说的地温梯度主要针对传导型温度场而言的。对于中、新生代形成的中低温沉积盆地来说,满足上述第一个条件并不困难,因为在石油、地热资源勘探和开发中有一些可用于测温的废旧钻井。虽然这些钻井的数量有限,不能获得大量的数据,但却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地温梯度。至于地下水活动对地温场的干扰,理论上...

请问什么是“玉贵走廊”?具体包括什么内容?
随着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别的加大,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凸显,梯度发展理论受到广泛的质疑。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鼓励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的同时,提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革,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并...

美姑县17398995724: 梯度开发理论 - 搜狗百科
藩彼小儿: 梯度理论是在国家或大地区经济开发中,按照各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分期逐步开发的理论.为制定国家或区域经济开发战略的基本理论之一,由中国学者夏禹龙等根据国外“适应理论”变异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

美姑县17398995724: 梯度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
藩彼小儿: 梯度理论gradient theories梯度理论是指推行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待东部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余力后,再逐步将资金、技术推进并扩散到西部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这种思想称为“梯度理论”,美国...

美姑县17398995724: 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有哪些其基本观点是什么意思 -
藩彼小儿: 区域经济(regionaleconomy)是指在;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

美姑县17398995724: 什么是梯度推移学说 -
藩彼小儿: 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美姑县17398995724: 产业经济学中的梯度发展战略是指什么 -
藩彼小儿: 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尽管它们的经营方式、经营形态、企业模式和流通环节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经营对象和经营范围是围绕着共同产品-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而展开的,并且可以在构成业态的各个行业内部完成各自的循环.那么,梯度发展战略是围绕该研究成果的应用,而层层递增的发展,经营,研究,服务和应用.

美姑县17398995724: 经济地理学:简述梯度推移说的基本观点 -
藩彼小儿: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

美姑县17398995724: 区域优势,梯度理论 -
藩彼小儿: 着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生产分布上必然会产生两种趋势,即生产向某些地区集中的极化趋势和生产向广大地区分散的扩展趋势;前者受极化效应支配,后者受扩展效应支配.根据这一原理,处在高梯度的地区,经济发展主要在于预防经济结构老化,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不断创新,建立新行业、新企业,创造新产品,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处在低梯度的地区,经济发展首先应重点发展占有较大优势的初级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快接过那些从高梯度地区淘汰或外溢出来的产业,发展地区经济,并尽量争取外援,从最低的发展梯度向上攀登,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美姑县17398995724: 从“发展极”理论分析,思考我国的梯度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问题. -
藩彼小儿: 特意去查了下百度百科写的是:“发展极”理论 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1955年提出的.阿穆认为,所谓发展极理论.不如说是发展极现象.他是观察出有大发展地区会出现的这一现象,于是起名为:发展极.(不知原文如何,想来应该是发展资源集聚) 至于与我国西部地区.无非就是资源匮乏,有限资源被垄断,无效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