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为什么被称为贤相?

作者&投稿:尾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房玄龄为什么被称为一代贤相?~

李世民的成功也离不开自己的“子房”——房玄龄。
小时候便高瞻远瞩
房玄龄自幼就很聪明,他博览经史,工于草书隶书,善写文章,曾跟随父亲前往京城。当时天下安宁,大家都认为隋朝国运长久。房玄龄避开左右对父亲说:“隋朝皇帝本无功德,只会迷惑黎民,不作长远打算。他混淆嫡亲和庶出,让他们互相争夺,皇太子与诸王,又竞相奢侈,早晚会互相残杀。靠这些人国家将难以保全,现在天下虽然清平,但其灭亡却指日可待。”
房玄龄像房彦谦听后很吃惊,从此对他刮目相看。房玄龄18岁时,本周举荐他应进士考,及第后被授羽骑尉。吏部侍郎高孝基颇有知人之明,见到房玄龄后深加赞叹,对裴矩说:“我阅人无数,还未见过这样的郎君。他日必成大器,但恨我看不到他功成名就,位高凌云了。”
后来,房玄龄的父亲久病百余日,他尽心侍奉药膳饮食,总是和衣而睡。父亲去世后,他曾五天不吃不喝。后来房玄龄被任命为隰城县县尉。
帮助李世民夺取江山
李渊举义旗入关内后,秦王李世民率军向渭北拓地,房玄龄驱马前往军营。李世民一见房玄龄,如同旧友相逢,委任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房玄龄既遇知己,就竭尽全力,知无不言。每当讨伐贼寇时,众人都竞相搜求珍玩,惟独房玄龄先去网罗人才,送到秦王幕府。遇有猛将谋臣,房玄龄就暗中与他们结交,使他们能尽死力。
不久,太子李建成见秦王伟德功业比他更盛,产生猜忌。秦王曾到太子住所吃饭,中毒而归。秦王幕府人人震惊,但又无计可施。房玄龄对长孙无忌说:“现在怨仇已成,祸乱将发,天下人心无主,各怀异志,灾变一作,大乱必起。不但祸及幕府,还怕会倾覆国家,在此关头,怎能不再三深思呢!我有一计,不如准从周公诛杀兄弟的故事,就能对外抚宁天下,对内安定宗族社稷。古人曾说‘治理国家的人不能顾及小节’,说得就是这个道理。这比家国沦亡、身败名裂不是要好的多吗?”长孙无忌回答:“我也早有这种打算,一直没敢披露出来。您现在所说的,与我的想法深深相和。”长孙无忌于是入见秦王献策。李世民召来房玄龄对他说:“危险的征兆已呈现迹象,应该怎么办呢?”房玄龄回答说:“国家遭逢患难,古今没什么不同,不是英明的圣人,不能平定它。大王功盖天地,符合君临臣民的预兆,自有神助,不靠人谋。”
房玄龄在秦王府十余年,每当撰写奏章时,他驻马路边,一蹴而就,行文简介,道理充分,不打任何草稿。高祖李渊曾对侍臣们说:“此人深知事理,完全可以委任。每当他代秦王向我陈述事情,我就像与我儿子对面谈话一样。”太子李建成看到房玄龄、杜如晦被秦王信任,十分厌恶,便在高祖面前进谗言,于是房玄龄与杜如晦一起被贬斥。
后来,李世民命长孙无忌召来房玄龄和杜如晦,悄悄带他们入府议事,帮助自己成功策划玄武门之变,入主东宫成为皇太子。为了感谢房玄龄的协助,太宗提拔他为太子右庶子。
对房玄龄的恩遇
贞观元年,房玄龄又升任中书令。太宗论功行赏,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候君集五人为第一。房玄龄晋爵邢国公。
贞观三年,太宗任命房玄龄为太子太师,房玄龄坚持不受,改任代理太子詹事、兼吏部尚书,后又代替长孙无忌任尚书左仆射,改封爵为魏国公,并兼修国史。房玄龄既已总管百官事务,就虔诚恭谨、日夜操劳,尽量做到事事处理恰当。听到别人的长处,就像自己有长处那样高兴。他精通吏事,审定法令意在宽平,用人不求全责备,从不以自己的长处来衡量别人,随才录用,不拘贵贱,被世人称为良相。有时因事被皇上指责,他就连日在朝堂上磕头请罪,惶恐不安,似无地自容一般。
贞观十三年,太宗加封房玄龄为太子太师。房玄龄表示,若要自己接受,先要解除尚书左仆射的职务,太宗下诏书说:“选用贤能的根本,在于无私;侍奉君上的道义,责在当仁不让。你若拘泥这点小事,难道就是平常所说的辅佐朕共定天下吗?”房玄龄不好再推迟,只得带官加任太子太师。
后来,房玄龄的女儿封为韩王妃子,儿子房遗爱娶高阳公主,显贵一时。他自己又官居宰相达15年之久,于是多次请求辞官。太宗下诏宽慰,但并不批准。贞观十七年,房玄龄和司徒长孙无忌的画像被永久地刻在凌烟阁上,并赞词说:“才能兼有辞藻,思虑化入神机。为官励精守节,奉上尽忠忘身。”

孟子,师从孔子弟子门下,是战国中期的儒学大师。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守旧思想,推崇复古,反对变法,主张维护阶级等级秩序。


他还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等儒学思想观点,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后世人尊称孟子为“亚圣”,为什么这么称呼他呢?


孟子,字子舆,邹人。


是鲁孟孙氏之后。他的老师是孔子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学通了孔子的学说加以传播。他先是到齐威王面前游说,威王不用他,转到梁国,梁惠王认为这种迂曲高远的见解不合实际,也没有用他。


因为,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正是各国争相利用法家人才富国强兵,征战吞并的战乱时代。各国都把增加军事实力,武力称霸提到最高地位。


秦用商鞅,国家富庶;楚、魏启用吴起,战胜弱敌;齐用孙子、田忌,国势强盛。


而孟子主张尊崇远古舜尧时代和夏商周三代的仁政德治来管理国家,缺乏现实作用,自然不被诸侯采纳。孟子晚年退回邹国,教授门徒,作成《孟子》一书。


孟子在书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承袭孔子思想,反对变法,非议耕战,主张“遵先王”、维护世官世禄和“劳心者治人”的等级秩序。


他又提出了旨在缓和阶级矛盾的“仁政”学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推行“仁政,”他甚至主张把君位让给“贤人”,即“尚贤”学说。孟子呼吁“制民恒产”,不误农时,省刑轻赋。


他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生来是善良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启发良知。孟子是继孔子“仁爱、礼治”之后,发展和完善儒家思想的第二个伟人,他和孔子的主张被尊称为“孔孟之道”,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利用的精神武器,统治人们思想几千年。


【孟子是何时被尊为“亚圣”的呢??


许多人认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术”便是孔孟之道,从那时起孟子被尊崇。事实并非如此,汉时孔子并未被尊为“圣”,周公才是儒教教主,孔子只是传播周礼的传教师罢了。


唐初,周公仍是“先圣”,孔子屈居“先师”之位。在唐国立太学举行祭祀先儒仪式时,孔子侧座,至于孟子,连陪祭的资格也没有,跟尊号搭不上关系。


唐太宗弑兄逼父登上皇位后,下令把周公庙迁出太学,把孔子升为“先圣”,孔子大弟子颜回荣升“先师”。


唐玄宗时,把颜回尊称“亚圣”。“安史之乱”后,礼部侍郎杨绾,上疏唐代宗要求把《孟子》、《论语》、《孝经》同列为科法考试之书。数十年后,韩愈著《原道》,述说中国“道统”自尧舜始,经夏商周,孔子传孟轲,孟子死后就传不下去了。


由于韩愈的名人效应,人们对《孟子》引起重视。晚唐之后,孟子的地位不断提高,到了宋朝尊孟思潮愈演愈烈。


明世家宗相张璁提出由孟子代替颜回,承袭“亚圣”的称号。


清朝建立后,大力弘扬“孔孟之道”。乾隆九年,孟子被封为“亚圣”,颜回封“复圣”,曾参为“宗圣”,子思为“述圣”,孟子的地位被确定,孔孟思想与孔孟排名相统一。


也有后世学者认为孟子的“亚圣”称号,最早可追至东汉。


东汉学者赵岐就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元文宗时,御制圣旨碑,用蒙、汉文字刻录着:“孟子百世师也,可加封邹国亚圣公。”《明史》也记载,嘉靖帝命礼部与翰林研讨,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取代颜回,被尊为“亚圣”的原因是什么呢?颜回是孔子亲传大弟子,德才兼备,颇得孔子赏识。


可惜,颜回三十二岁早逝,留给世人的仅是与孔子的对话,没有完整的思想体系,未著书立说。后人尊崇颜回,主要原因是尊崇他的老师孔子。


而孟子虽处在儒家思想衰微期,却能坚持倡导儒学,大力宣传周孔之道,并著书传世,为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做出巨大贡献。《孟子》一书,五代时已列为经书典籍,宋元以来为科举必考之书。


《孟子》和《论语》并列齐名,因此尊孟子为“亚圣”才是名副其实。

房玄龄(579~648),名乔,字玄龄,隋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他辅佐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被称为一代贤相,也是中国历史上名相之一。

房玄龄自幼聪明好学,十八岁就已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当时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以知人出名,他当时就认为房玄龄将来必成大器。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起兵反隋。房玄龄投奔了李世民。李世民非常赏识他的才能,就安排他在自己手下,作为心腹。从此以后,他竭尽全力辅佐李世民,随其南征北战,参与军机,功勋卓著。每次战斗胜利之后,别人都忙着搜罗珍宝古玩,房玄龄却总是先打听访求当地的贤能之士,并把可用之人推荐给李世民,争取了许多人才。对于谋臣猛将,他也倾心相交,引导他们效忠于秦王。

房玄龄房玄龄博览经史,工于书法,文章写得很漂亮。他在秦王府中十年,重要的文书奏章,多出于他手,而且文字流畅顺达,往往不需打草稿。唐高祖也很欣赏他,说:“房玄龄深懂机宜,是可以委任大事的人。我儿子世民在外征战,每次派他回来奏事,都说的很清楚很明白,就好像我们父子对面交谈一样。”在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斗争激化之时,房玄龄与长孙无忌密谋除掉李建成,又当面向秦王分析利害,劝他早做准备。因为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李世民的亲信,所以深为李建成所嫉恨,就找机会把他们二人罢官贬逐。“玄武门事变”前夕,李世民让长孙无忌召房、杜二人。他俩化装成道土,秘密进府商议机密。结果政变一举成功,帮助李世民取得帝位。房玄龄、长孙无忌和杜如晦等人功居第一。

此后,房玄龄长期担任宰相,与杜如晦共掌朝政,政府部门的人事安排和典章制度多为房、杜所定。在他们的齐心协力下,不久政府工作就走向了正轨,官员各安其事,老百姓安居乐业,整个大唐帝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并开始繁荣的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作为宰相,一直合作配合得很好。唐太宗找房玄龄商议大事,房玄龄往往说,非杜如晦不能决定。但杜如晦一来,总是又同意房玄龄的意见。当时的人评论说,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时称“房谋杜断”,历史上也把这二位良相并称为“房杜”。

房玄龄为人谦虚谨慎,办事细心周到,从来不敢有一点疏忽。他见到别人的长处,就像自己的优点一样高兴。知人善任,不求人才完美,但能发挥所长。他有时受到唐太宗的责备,也从不辩驳,总是一再自责,甚至惭愧得无地自容。因此,唐太宗很信任和敬重他。太宗外出,往往让房玄龄留守长安。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住在翠微宫,授李纬为户部尚书。当时房玄龄留守京师,太宗就问他的看法。房玄龄只是表示李纬有一把好胡须。意思是说,在他看来,李纬不过虚有其表罢了。唐太宗立即改任李纬做地方官,可见对房玄龄的信任。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不顾房玄龄和诸大臣的反对,亲征高丽,命房玄龄留守长安。房玄龄屡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只得嘱咐太宗不可轻敌,一定要谨慎从事。结果这次高丽之战遭到惨败。后来房玄龄患病临死前对他儿子们讲:“我自知命已垂危,可是圣上的大恩我还没有报。当今天下清平,只有东征高丽是国家的大患。皇上含怒决定,臣下不敢劝阻。但我知而不言,将会含恨而死的。”于是他上表分析征高丽的利弊,犯颜上谏,让太宗很感动。

房玄龄患病时,唐太宗派御医前往诊治,每天供应御膳。当听说病情好转,就喜形于色;听到病情加重,就面容凄楚。房玄龄病危时,太宗亲往探望,握手叙别,悲痛不能自己。房玄龄死时七十岁,为表示对他的悼念,唐太宗废朝三日,下诏让他陪葬昭陵。


房玄龄人物影响
房玄龄的22年宰相生涯,比起早年辅佐李世民的军事行动,其贡献更加深远。他作为宰相,低调而无私,为谏诤者提供机会,支持军事将领,让每位官员都能在贞观时代发挥才能。他没有显著的政绩,但他的存在对于国家的稳定至关重要。尽管李世民偶尔会批评房玄龄,但对他的政见深感尊重。如在李纬任任命一事上,...

唐太宗赐美女给房玄龄,房玄龄几次三番拒绝是真不近女色还是有难言之隐...
唐朝盛世贞观之治里有一段君臣佳话,名之“房谋杜断”;其中房便是房玄龄,很难想象这么一个位高权重的宰相居然是一个妻管严,不仅畏妻如虎,而且连皇上赏赐的美人也不敢要。房玄龄的老婆是一个很厉害的女人,厉害不只是在管老公上面,她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管家干事样样行,宰相府因此被操持...

唐太宗赐美女给房玄龄,房玄龄几次三番拒绝是真不近女色还是有难言之隐...
唐太宗时期,房玄龄因为能力出众得唐太宗宠信,房玄龄的政治能力也是出了名的优秀。有一天唐太宗决定给功臣房玄龄赏赐两位美女做侍妾,然而没过多久便传出了“美女被赶出来”的消息,唐太宗十分疑惑便找来房玄龄问罪。见到唐太宗后,房玄龄才说了实话,自己其实是不敢接受两位美女的,但是...

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翻译
译文: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谋划政事,一定要说:“非杜如晦不能敲定。”等到杜如晦来,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建议。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长于决断。二人深相投合,同心为国出力。所以唐朝称为贤相者,首推房、杜二人。房玄龄虽然多蒙太宗宠爱,有时因某事受谴责,总是一连数日到朝堂内,...

请问大家觉得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这三位谁更贤明?
房谋杜断,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决断。相比而言应是杜更贤明一些。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出身好,只能说无大错,不能说贤明,而且太宗死后,立高宗继位明显是因为几个继承人中李治性格弱,更听话一些,可以保证世家权力不受限制,所以长孙无忌支持他继位,结果引来了武则天变唐为周。所以说长孙无忌...

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是不是房玄龄?
像法令、礼乐、制度以及历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他们二人所制定。在修定律令方面,房房玄龄秉持“审查并确定法律和命令,简化律令,又除去了隋朝的苛酷刑法。房玄龄执掌政务达二十年,参与制定唐初的很多规章制度、法律等等方面,是大唐有名的贤相,也为贞观之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唐太宗与房玄龄的故事
贞观二年,房玄龄改封魏国公,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房玄龄尽心竭诚,夙兴夜寐,加之他明达吏事,法令宽平,任人惟贤,不分卑贱,论者皆称之为良相,他任宰相十五年,女为韩王妃,儿子房遗爱尚高阳公主,显贵至极,但常深自卑损,不敢炫人傲物;贞观二十三年,房玄龄旧疾复发,此时李世民在...

中国古代10贤相有那几个
六、姜子牙(这样说吧,没有姜子牙就没有周朝,没有周朝也就没有日后近3000年的历史,但没有周朝也会有其他朝代,因为商朝气数已尽了,但中国还会保持高度文明就值得掂量了)七、房玄龄(唐朝当之无愧的第一贤相,你在百度搜索唐朝第一贤相,答案总是房玄龄。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八、寇准(...

【唐朝?房玄龄】唐朝贞观一代名相
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即位,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

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唐大臣也是著名书法家的褚遂良,于唐永徽三年,为玄龄公墓刻【房玄龄碑】, 碑文二千余字,其中最为知名的一句话是:>【道光守器长琴振音,方嗣虞风仙管流声】>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唐人柳芳叹道:“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

北市区13752288376: 历史上像刘邦一样因为重视人才,善于用人而成就一番事业的事例很多,请列举一些 -
赖童消核:[答案] 唐太宗李世民,任用贤才,他选用官员不分出身、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亲疏贵贱,无论是中原、关陇、山东、江南的... 特别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前者善谋,后者能断,二人配合默契,同心报国,世称“贤相”,被并称为“房谋杜断”.一个精诚...

北市区13752288376: 《资治通鉴》中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
赖童消核: 房玄龄通晓政事,文采出众,昼夜操劳,唯恐有什么事情处 理得不得当.他用法宽大平和,听说了别人的优点,就好比自己有 优点一样,不会对别人求全责备,不以自己的长处要求别人,与 杜如晦提拔后进,常常觉得自己比不上杜如晦,朝廷制度规模 也都是由这两个人商议决定的.太宗每次和房玄龄商议政事,他 都会说:“非如晦不能决断.”等杜如晦到了,又总是采用房玄龄 的意见.这是因为房玄龄在谋划方面更胜一筹,而杜 如晦在决断 上高人一等.此二人兴趣相同,同心同德为国效命,所以在唐朝 能够被称作贤相的,首推房、杜.

北市区13752288376: 上每与玄龄谋事 翻译成现代汉语 -
赖童消核: 原文: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译文: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谋划政事,一定要说:“非杜如晦不能敲定.”等到杜如晦来,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建议.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长于决断.二人深相投合,同心为国出力.所以唐朝称为贤相者,首推房、杜二人.房玄龄虽然多蒙太宗宠爱,有时因某事受谴责,总是一连数日到朝堂内,磕头请罪,恐惧得好象无地自容.

北市区13752288376: 一代贤相房玄龄的后人有哪些?房玄龄后代现状如何? -
赖童消核:房玄龄有三子,房遗直、房遗爱、房遗则.玄龄公辞世后,承袭其梁国公爵位和偌大门庭的房遗直,违背祖训,德不压身,不知进退,终致兄弟阋墙、遭人陷害,成为取败之由.房遗爱谋反事件指房遗爱和妻子高阳公主(太宗第十八女)阴谋...

北市区13752288376: 房玄龄传说明了房玄龄哪些品行,举例说明 -
赖童消核: 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 房玄龄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唐人柳芳叹道:“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

北市区13752288376: 为什么称房玄龄是醋坛子里走出来的模范宰相?
赖童消核: 需要补充的是,李世民曾三次为房玄龄赋诗,其中一首题为《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这样写道: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

北市区13752288376: 在中国历史上,能成为良丞贤相的标志性人物有哪些?
赖童消核: 中国历史上十大名相 才高齐天 谋深如海--秦朝名相李斯 李斯,功过昭著的秦王朝名... 道破天下事 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房玄龄 房玄龄,大唐开国大臣,贞观名相,也是唐初...

北市区13752288376: 唐朝第一贤相是谁 -
赖童消核: 九、初唐名相房玄龄:唐代初年名相.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征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

北市区13752288376: 人们把房玄龄的善谋略和杜如晦的善决断归纳为一个成语是什么 -
赖童消核: 房谋杜断 房玄龄通晓政务,又有文才,昼夜操劳,惟恐偶有差池;运用法令宽和平正,听到别人的长处,便如同自己所有,待人不求全责备,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与杜如晦提拔后进,不遗余力.至于尚书省的制度程式,均系二人所定.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谋划政事,一定要说:“非杜如晦不能敲定.”等到杜如晦来,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建议.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长于决断.二人深相投合,同心为国出力.所以唐朝称为贤相者,首推房、杜二人. 【旧唐书】赞曰:【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因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

北市区13752288376: 重赏!文章好的快来!《唐初开国良相唐玄龄》读后感!1天之内赶紧回答,最好在800字以上,写得好的根据情况给50或100分! -
赖童消核:[答案] 《唐初开国良相:房玄龄》介绍房玄龄的事迹.房玄龄(579—648),唐初名相.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隋末进士,任隰城尉.唐兵入关后,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后封临淄侯.参与玄武门兵变,助李世民取得帝位.贞观元年为中书令,后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