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皇后在京城旅游,自此诞生一什么俗语?

作者&投稿:只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关旅游的文学作品~

1、《骑乘铁公鸡:搭火车横越中国》
这是保罗·索鲁唯一一本关于中国旅行的作品,他搭乘火车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与他同行的还有一位方姓的中国学者,尽管索尔在书中抱怨了一些方学者对他有监视之嫌,但这位学者更多的是为他的出行提供了方便。甚至还独身去了西藏地区。这本书曾赢得1988年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
2、《夜航西飞》
作者柏瑞尔·马卡姆的这本书以叙述她在非洲的童年为主,如何学会狩猎,与当地土著的深厚情谊、独自驾驶螺旋桨飞机等等。其中也包含了她在1936年独自驾机飞越大西洋的经过,这听起来就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她也遇到种种困难,既来自自然也来自政治。她在书中这样写道:“除了自己的勇气,没有别的好盘算;除了扎根在你脑海的那些信仰、面孔和希望,没有别的好思索——这种体验就像你在夜晚发现有陌生人与你并肩而行那般叫人惊讶。你就是那个陌生人。”
3、《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
简•莫里斯也是一位非常出名的旅行作家,她在全职写作之前,是一记者,曾跟随攀爬珠峰的队伍进行随行报道。
这本书被誉为莫里斯的集大成之作,是她多年游记与报道的集结。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她在世界各地采访与游历的见闻和感悟都收录在了这本书里,每个年代有十几篇短文,共近90篇。
从英法德到美加澳,再到中东甚至非洲,20世纪各个国家在二战后的变化与社会变革,都在作者的笔下呈现,这本书虽以旅行为线索,却实实在在地在记录世界格局的变迁。

4、《巴塔哥尼亚高原上》
布鲁斯·查特文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旅行作家,更是一位眼光独到、品味一流的摄影师。除了这两个身份,他还是一位艺术鉴赏家、索斯比拍卖行历史上最年轻的艺术部总监。
他的旅行作品让读者感受到,旅途风景很大程度上是旅行者的内心投射,作者的经历、趣味与态度都将反映在写下的旅行里。
5、《爱尔兰之旅》
这本书是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因里希·伯尔的经典之作,是他于1957年创作的游记。爱尔兰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国度,无数作家都曾描写过这个风情多姿的地方。本书中记录了伯尔三次游历爱尔兰的点滴感触,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富同情心的散文杰作”

余秋雨的 文化苦旅 千年一叹 行者无疆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全书共37篇,分别为《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
道士塔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莫高窟
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那场战斗怎么个打法,现在已很难想象,但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总该是来过的。当时整个地球还人迹稀少,哒哒的马蹄声显得空廓而响亮。让这么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气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是造化的安排。   公元366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他叫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支锡杖,云游四野。到此已是傍晚时分,他想找个地方栖宿。正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是晚霞吗?不对,晚霞就在西边,与三危山的金光遥遥对应。   三危金光之谜,后人解释颇多,在此我不想议论。反正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间激动万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他在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年长日久,新的洞窟也—一挖出来了。上至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这座陡坡凿进。从此,这个山岙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
《文化苦旅》的对比艺术赏析
  余秋雨先生作为文化学者、散文作家,他把学者的渊博与作家的才华融于一炉,让情感挟裹着独到的见识在“人文山水”间遨游,使哲理感悟充满了睿智的光芒。因此,他的《文化苦旅》也便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道特有的风景。翻开书本,扑面而来的是那浓郁芳馥的文化氛围,作家站在时代的高度,用批判的眼光,感悟大千世界,认识人类自身,从而使作品显示出非凡的魅力。而对比艺术的运用,不能不说是起到了强有力的推波助澜、烘托渲染的作用。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显示了作家机智的文化感悟。   散文是抒情艺术,不能不与作者主体意识联系起来。它在表现客观世界的同时,更侧重于表现作者的‘自我’情感,主体精神世界。每一篇散文作品都是作者个性的张扬,学习、精神、情操等最真实、最具体的展示。在《文化苦旅》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作家的足迹遍及祖国大地,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余秋雨先生主体精神的流露,对祖国山水超人的文化感悟,而这种流露和感悟又往往给人以启迪、震撼,使读者不得不佩服作家独到的见识。   这里以《都江堰》的第一部分为例。在这一部分里,作家把长城和都江堰进行了美轮美奂地对比。对比之前,余秋雨匠心独运,不仅没有贬低长城,反而把长城歌颂到了一个至高至上的境地。 “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长城,已不能从地域上来界定了,它不只属于中国,它是世界文明的象征。说长城“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古老的长城,还是历史的见证。中华民族所有的屈辱与苦难、成就与辉煌,它都历历在目。没有了长城,到哪里去找这样公正刚直的巍巍证人。   先褒后比,难度增加了,但惟有这样跌宕回环的文势,才越能显示作家机敏的才华,独特的感悟和非凡的技巧。你看他不慌不忙地来一个“但是”,引出下文气势非凡地对比。   首先从时间上对比。“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这跟后文的“一查履历,长城还是它的后辈”遥相呼应。形象地印证了都江堰领先于长城。其次从规模上对比。“长城宏大”,都江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两者比较,不相上下。第三从社会功用上对比。长城因“早已废弛”应该自叹弗如,而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使“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又“沉着地”为“有了重大灾难”的我们民族提供庇护和濡养”惟其这样,“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都江堰,实实在在地是“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啊。功勋卓著、流芳千古的都江堰,岂是长城比得了的?最后从意义价值上对比。都江堰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是“灵动的生活”的文明,它“卑处一隅”“绝不炫耀、毫无所求”,有乡间母亲般的胸襟。哪像半是排场半是胆怯的长城摆出一副“僵硬的雕塑”的姿态,等着人们的修缮呢。都江堰,一个鲜活的流动的只知奉献、不知索取的精灵,长城,能比得了吗?   长城和都江堰都是我国两个著名的工程,本来毫无人气、灵气可言,但作家卓尔不群的文化感悟加上反复地对比,使得都江堰尽显了古老而又年轻的飒爽英姿、风流本色。   其实,《文化苦旅》中每篇精美散文都有这样的感悟,诸如《洞庭一湖》里的贬官文化,《莫高窟》圣洁、玄秘的底蕴,《贵州傩》里令人神往的傩祭傩戏等等,连人们司空见惯的夜雨在作家的笔下也显出了恢弘的蕴涵和无限的魅力。(见《文化苦旅·夜雨诗意》)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显示了作家鲜明的情感体验。   读者看散文,除了能看到作家的文化感悟外,还可以透过作品看出作家的情感体验。书中这样的对比并不鲜见。《风雨天一阁》中藏书家范钦和其侄子范大澈的对比,范钦跟书法大师丰坊的比较,就表露出余秋雨对范钦的发自肺腑的敬佩与惊叹;《西湖梦》里有一段围绕着生命主题美的对比,“苏东坡把美衍化成了诗文和长堤,林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和白鹤,而苏小小,则一直把美熨贴着自己的本体生命”,这儿流淌的是作家对三位古人由衷的赞美。《华语情结》中一个又一个叫得出姓名跟叫不出姓名的华裔后人的描写,也无一不是倾注著作家饱满真诚的挚爱和钦敬。   《道士塔》中,通过对比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更多的情感体验应该是对民族屈辱历史的感叹,对祖国辉煌灿烂文化的被毁的切肤痛心。   我们还是把目光退回到1900年5月26日清晨。当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早起清除积沙,突然,他发现了满满实实一洞的宝物。当时中国的官员是如何对待这些绝世珍宝的呢?“王道士捡了几个经卷给县长看,顺便说说这桩奇事。县长稍稍掂出了分量。甘肃学台、金石学家的叶炽昌建议藩台把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是运费不低,官僚们又犹豫了。”当中国官员的客厅里“茶香缕缕”的时候, “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   珍藏的宝物,精明的外国人趋之若鹜,而中国官员全然不当一回事,没能形成一张最最基本的保护网。于是,“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一车队出发了。”“……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更可恨的是那该死的“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   强烈地对比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不仅是读者,只要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拍案而起,余秋雨先生写到这儿,当然愤慨了,激怒了,他痛心疾首、义愤填膺:“诺大的中国,竞存不下几卷经文。”但事实已经发生,作家只得无奈地悲怆:“我好恨”。 “我好恨”,三个字单独成行,力透纸背。作家恨什么?恨王道士为了几块银元而拱手送宝,恨中国官员目光短浅,恨外国冒险家廉价掠夺我国珍藏,恨自己未能早生几百年……虽然恨的内容作家并没有直接写出,但作家鲜明的个体爱憎,读者是能透彻地体悟到的。这,就是对比艺术的效果。
《文化苦旅》读后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   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说是飞翔,从山脚飞向山顶,从江南飞向那更远的地方。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细细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机,可是这也是一种耻辱。道士塔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经历如此难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个三峡吧,离开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刘备罢了。也许三峡之流正是为了这两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争流着。放眼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国人逐渐满足了自己对能源的需求,这无不是三峡的功劳。无论怎样,三峡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对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无休止的,那是因为人生也是个无休止的边界。就正如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一些民间俗语可能已经传承了成百上千年的历史,民间俗语的演变有的时候显得是那么的莫名其妙,其中就包括“露马脚”这个俗语。不知道大家心头有没有疑问,为什么露马脚这个俗语能表达暴露了事实的真相这样的意思呢?难道说“马脚之上”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吗?今天我们就来个大家科普一下这个词语的来历。

民间传说在明朝洪武年间,曾经也是中农家庭出身的马皇后是十分亲民,他经常跑到京城附近旅游踏青,有一次她端坐在露天的轿子上,结果一阵风将她的下裙摆吹起,露出了那双“大脚片子”。当时在江淮地区的富贵人家中,裹小脚已经成为了一个风气,这个自从宋代(也有一种说法是在五代十国的后唐)流传下来的习俗,赢得了许多南方人的喜欢,这俨然成为了一种审美偏好。

值得注意的事情是,当时明朝初年裹小脚并不普遍,仅仅代表一种审美取向,就相当于现在人以高鼻梁大眼睛为美,但是也没有强制人们都拥有高鼻梁大眼睛。但皇后不同了,皇后必定为天下女子的表率,如果有一些缺点则会被无限的放大。

也正是因此,马皇后的“大脚片子”就成为了一个笑话,因为马皇后姓马,这件事情就慢慢的在民间演化成一个俗语“露马脚”。好杀的朱元璋听到别人评价自己的老婆长得难看,当然是气不打一处来。由此衍生出来另外一个民间传说。

相传朱元璋曾经穿着破衣烂衫微服私访,参加民间的元宵节猜灯谜。当时的灯谜会上有一个谜语是一个大脚丫的女人手里抱着个西瓜,题面是“答一当今名人的妻子”当时就有秀才回答出了答案,说这怀抱西瓜就是淮西的意思,再加上大脚片子一看就是当今圣上的妻子马皇后,当场还有百姓符合说这大脚丫子多难看呀。

朱元璋听的那叫一个气啊,回到宫里就想召集人将这些乱说话的百姓全宰了,但马皇后却极力劝阻,她称:“当年你兵败重伤,我就是用这大脚丫子才背你出来逃进了山中,当时军中都称我为大脚娘子。那时候咱以此为荣,可今天你怎么会大动肝火呢?”

好说歹说,朱元璋才放弃了杀害这些百姓的想法,改叫他们充军。此后,明朝皇室选妃皆用天足女,可能就是因为马皇后的影响。

另外,这个故事是一个民间传说,也有的史学家认为早在宋元时期就有露马脚的俗语了,而且故事的真假还难辨。不过我觉得俗语这种事情,民间怎么会计较他的真假呢?只不过有那么一件事情,图此一乐罢了,然后就传开了。

参考资料:

《大脚皇后》《中华野史 卷九》



产生了“露马脚”一词,相传马皇后盛夏游览金陵,天热将鞋脱下,一阵风掀起下裙,露出大脚丫子。

诞生的是“露马脚”这个俗语,古人那个时候流行的是以小脚为美,为了能有双小脚都是缠足来达到三寸金莲的效果,马皇后游玩的时候一时不慎让风吹起了裙边,被老百姓看到裙子下的大脚,久而久之就被传马皇后“露出了马脚”。

自此诞生的俗语就是露马脚,因为朱元璋的皇后姓马,出行的时候不小心露出了大脚,所以有了“露马脚”。


朱元璋的皇后,马皇后在历史上究竟是一个贤后吗?有的小说和评书说她不...
马皇后对子女仁爱,勉励他们学习,要求他们生活简朴,有比穿衣、用物的,加以教诲,又把宫中利用旧料织成的被褥送给他们,并解释说:你们生长在富贵家庭,不知纺织的难处,要爱惜财物。她对待养子如同亲生的,而且始终如一。 和朱元璋血缘最近的亲戚是侄儿朱文正,文正在对陈友谅战争中立功,因叔父未及时赏赐而不满,元璋因此...

明朝 有哪些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宣宗皇帝的长子,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的正宫胡皇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还有一位贵妃,姓孙,这位孙贵妃深的宣宗皇帝的喜爱,唯一遗憾是没有得到皇后的宝座,于是孙贵妃绞尽脑汁总想挤掉胡皇后而自立。机会终于来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没能为宣...

贤妻也是材吗?
1367年,朱元璋又攻克了苏州,俘虏了张士诚,于是,在扫平群雄之后,朱元璋于1368年做了大明的开国皇帝,册封马氏为皇后。 马皇后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历尽艰险,不仅常常参预军事,在空闲时间,还带领妇女赶制军衣,可谓竭心尽智,劳苦功高,应算得上“开国皇后”。作为一个女人,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但最为难得的,是她...

朱元璋朱棣父子是怎样伪造历史的
他在龙凤十二年十一月所下一道令旨也很通俗易懂——“十一月初四日捷音至京城,知军中获寇军及头目人等六万余众。然而俘获甚众,难为囚禁。今差人前去,教你每军中将张军精锐勇猛的留一二万,若系不堪任用之徒,就军中暗地去除了当,不必解来。”六万多俘虏只能“精锐勇猛的留一二万”,其他人不必解来,这是多么...

明朝值得一提的风云人物有哪些?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使得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王守仁 朱元璋是在政治上影响最大的,那王守仁就是在思想领域的风云人物了。王守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

当年,郭子兴听信谗言,将朱元璋禁闭在空室,马皇后做了什么使其脱离险境...
马皇后给朱元璋带吃食并且时时劝说郭子兴使得朱元璋脱离了险境。朱元璋经历过家破人亡后去投靠濠州城的守卫郭子兴。开始郭子兴并不相信这小子是来投军,认为他是元军奸细。直到他说出汤和的名字郭子兴才相信他并让朱元璋成为自己的亲卫兵。朱元璋在军队里很快展现出了他的才干,有勇有谋,思虑长远且...

贤妻也是材吗?
马皇后听了,连忙跑去对朱元璋说:“听说皇上要处死宋学士,不知是何缘故?”朱元璋说:“宋濂的长孙宋慎知情不报,形同谋反,属大逆不道之罪按律当诛,且应祸灭九族!”马皇后求情说:“宋学士闲居浦江,早已不问政事,且离京城有千里之遥,根本不知其孙谋反的事,怎么能处他以死刑呢?”朱元璋对谋反之事恨之入骨...

科尔沁区15384472433: 露马脚说的是古代哪位夫人 -
慕盼泰利: 朱元璋的正妻 马皇后这个故事是:(来自百度百科) 明太祖朱元璋自幼家境贫寒,幼年时还被送到庙里当过和尚,成年之后,与农民出身的马氏结为夫妻. 那个时代的妇女都是要裹足的,但马秀英在幼时深得养父母的宠爱,坚持不肯缠足,长...

科尔沁区15384472433: 明朝马皇后是什么民族 -
慕盼泰利: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年一1382年),本名不详,是归德府宿州人,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结发妻子. 1352年(至正十二年),在郭子兴的主持下,马氏嫁给了时为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马氏婚后与朱元璋感情深厚...

科尔沁区15384472433: 大脚马皇后的故事,马皇后生了几个儿子?
慕盼泰利: 朱元璋马皇后明朝有两位马皇后,一位是太祖朱元璋的皇后,另一位则是他孙子惠帝朱允炆的皇后.朱元璋和马皇后惠帝的马皇后,为丈夫生下了两个儿子.在朱元璋驾崩...

科尔沁区15384472433: 朱元璋封后大典这个典故是什么成语 -
慕盼泰利: 朱元璋封后大典,这个成语是【露马脚】.明太祖朱元璋自幼家境贫寒,幼年时还被送到庙里当过和尚,成年之后,与农民出身的马氏结为夫妻.那个时代的妇女都是要裹足的,而马氏从小就要下地干活,所以没有缠足,生就一双大脚.露马脚...

科尔沁区15384472433: 朱元璋的皇后是谁?
慕盼泰利: 马秀英

科尔沁区15384472433: “露马脚”指做事漏出破绽,这个典故形容一位夫人脚很大,你知道她是谁的夫人吗? -
慕盼泰利: 朱元璋的皇后马娘娘,中国十大名女之一.

科尔沁区15384472433: 明朝朱元璋的明妃是谁
慕盼泰利: 并没有 王昭君(约前52年—约前15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科尔沁区15384472433: 一生只有一个正室皇后.请问是哪个朝代的哪个皇帝?
慕盼泰利: 我觉得是明朝的朱元璋!请看: 大脚马秀英——朱元璋唯一的皇后 朱元璋赶跑了元顺帝,当上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封自己的结发妻子马秀英为皇后.马氏是郭子兴的干...

科尔沁区15384472433: 明成祖的皇后真名叫什么 -
慕盼泰利: 明成祖朱棣徐皇后 朱元璋的发妻马皇后谥“孝慈”,她也确实是一位出众的皇后,并且得到了众多儿女的一致敬爱.而《明史》中更明确地写道,她与自己的一位儿媳妇也有情同母女的感情. 史书所说的这位儿媳妇,就是明成祖朱棣的结发妻...

科尔沁区15384472433: 明朝几时有“皇后出自民间”的祖训?
慕盼泰利: 据《明史·后妃传》记载,朱元璋于洪武元年修纂《女训》,作为管理后妃的“家法”.在后妃的遴选上,为防范朝中权臣与后宫勾结,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而且偏重于选择清贫之家的女子,试图以此辅佐皇帝去节俭勤政.后族爵位虽高,却基本没有实权.朱元璋还在宫内挂了一块红牌,上面镌刻着警戒妃嫔不能乱政的话.而明代历代的皇帝也一向对此严加防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