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功劳这么大,死后为什么被清算?

作者&投稿:李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张居正为何死后被清算~

然而九个月后,万历十一年三月,神宗下诏取消张居正“上柱国、太师”的封号,接着又下诏剥夺“文忠”的谥号。这还不够,一年以后,万历十二年四月,神宗下诏查抄张居正的家产,将他的儿子发配充军。 在明朝,按法律规定,抄家的罪状有三条:“一谋反,二叛逆,三奸党。”张居正究竟属于哪一条呢? 按照明神宗当时公布的罪状,“诬蔑亲藩”、“钳制言官”、“专权乱政”、“谋国不忠”,即使这些罪状都成立,也罪不至抄家呀!“文忠”是神宗皇帝赐的,“抄家”令也是神宗发布的,在张居正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以至于使一向敬他如师长的神宗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如此戏剧性的转变? 阴结太监: 联合冯保挤走高拱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出生于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祖上并无太显赫的人。但他小时就显得异常聪颖,五岁入学,十岁就通六经,有“神童”之称。十三岁曾作《咏竹》诗:“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只上尽头竿。”显示了他非凡的志向。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成为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从此步入了政治生涯。 明朝的专制制度是以往任何一个王朝无法比拟的,明太祖朱元璋这位“游方僧”出身的皇帝,对权力有着过分的偏执,炮制了胡惟庸案,废除了宰相,将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事无巨细,均由皇帝一人说了算,再也不用受相权的节制了。但是由于政务过于繁重,又不得不设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作为顾问。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使得后期的皇帝虽握有权柄,却懒得打理政事。 明中叶后,皇帝不上朝,几乎成了家常便饭。明世宗由于不满朝臣的“大礼议”,干脆待在内宫,求仙炼道,三十年不理朝政。随后的穆宗,更是极少审批公文,遇着朝廷大事,听任群臣争议,当时竟有人误以为他是哑巴。皇帝长期不理政事,权力自然就落到内阁大臣身上了,谁任首辅,谁就能主政。 嘉靖、隆庆之际,对于首辅的争夺,可以说是充满了刀光剑影,内阁首辅的任免像走马灯一样,徐阶推倒了严嵩,李春芳取代了徐阶,高拱又击败了李春芳。这一切张居正都看在眼里,对于朝政的纷乱,他曾给穆宗上《陈六事疏》,主张“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此时他才刚刚入阁,只是裕王府的一个讲师,空有一腔济世之心,却无法实施。 隆庆六年(1572),意外的机遇降临了,明穆宗病故,遗诏任命高拱、张居正、高仪三名内阁辅臣与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同为顾命大臣,共同辅佐年幼的小皇帝。高拱此人自视甚高,为人骄横,对冯保身为掌印太监(掌管皇帝批阅文件及用印的大权)同时兼督东厂的权力极为不满,希望将这些大权夺还内阁。于是,高拱联合阁臣,设计驱逐冯保。张居正权衡利弊以后,表面附和高拱,暗地里却与冯保结盟,一手策划了推倒高拱的计划。冯保借高拱曾说“十岁天子如何治天下”,在太后、小皇帝面前挑拨,这当然令龙颜不悦。 六月十六日,冯保宣读圣旨,称高拱“揽权擅政,夺威福自专”,令高拱回籍闲住。高拱从未想过会有这样的结局,被挤走的竟是自己。今天有可能大权在握,明天也许就要致仕回家,这就是政治,谁也无法预料明天究竟会怎样!高拱还乡,高仪病死,三位顾命阁臣,一逐一死,张居正理所当然地成为内阁首辅,这权力委实来得不易。然而也就是从张居正任首辅的那一刻,就留下了为人诟病的口实,即阴结太监。 一展抱负: 铁腕治国毫不妥协 经过这次政变,张居正终于手握权柄,可以一展抱负了。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首先是政治改革,严考成,核名实。对于改革的成效,清代历史学家张廷玉评论说:“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自此以后,各级官员职责分明,不敢玩忽职守,重新出现强有力的政府机制。 随着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张居正接着又进行经济改革。嘉靖末年国家粮仓的储备还不够一年用的,隆庆时更是财政空虚,入不敷出。但是改革后,国库充盈,积银达四百万两,粮食的储备十年都用不完。《明通鉴》盛赞:“是时,帑藏充盈,国最完备。” 伴随着改革的进行,张居正的权势日益炽盛。然而改革势必触动到豪强权贵。这些权贵因循守旧,不愿有半点更新,所以改革非常困难,必须有坚强的意志,铁腕的手段,甚至独断专行,才能破除积习。张居正正是具有过人的胆略和勇气,加上皇帝和太后的支持,以及与冯保的权力联盟,才使得改革一步步推进,反对者统统被严厉打压下去,没有像王安石变法那样几起几落。张居正过于严厉,操之过急,必然遭来许多非议。时人指责他“时政苛猛”、“刚鸷”。也有人为他辩解说,在因循守旧、积重难返的社会风气中,如果没有这样果敢而又凌厉的魄力,改革将会寸步难行。 身为帝师言行不一 明神宗备受压抑 明神宗从小生活在裕王府,自出生后就备受冷落,与母亲相依为命。穆宗去世后,十岁的明神宗登上皇位,年幼的他尚需要有人辅佐,母亲慈圣太后一直教导要听从先生张居正的话,神宗都一一遵照执行。 张居正是一位严师,在教育皇帝上尽职尽责,为皇帝讲《大学》、《尚书》,又专门讲解《帝鉴图说》。鉴于前朝皇帝在生活上的奢侈糜烂,张居正屡屡教导小皇帝,宫中一切用度、服饰、赏赐、布施都要节省。明神宗对于这位老师,十分亲近和尊崇,天冷的时候,赐“先生”坐垫,天热的时候,为“先生”擦汗。 万历六年(1578),皇帝结婚后,他的母亲李太后就不再跟他住在一起了,神宗的生活稍微自由了一点,但张居正的约束依然存在,动不动就要求皇帝以古圣贤为榜样,遵循祖制,效法祖宗勤政爱民。由于张居正对神宗生活节用的严格控制,其严厉程度有时几乎不近人情,使得明神宗在早年偶尔要赏赐宫中下人都要登记在账上以后再兑现。 万历七年(1579),皇帝命内阁拟旨晋封自己的岳父王伟为永年伯,两年后又命令内阁拟旨将王伟的弟弟、儿子晋封爵位,要求世袭。张居正引用祖宗对外戚封爵的先例,在外戚官职世袭待遇上坚持不能破例,这当然使皇帝非常不快。张居正不仅得罪了皇帝,也得罪了整个皇家外戚集团,这必然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如果说神宗早些时在张居正面前还是个孩子的话,那么随着他一天天长大,这种长时间受压抑的逆反心理也会一天天膨胀,直至张居正突然去世后,便会老账新账一起算。 如果张居正和他的同僚们能做到以身作则,或许明神宗还可网开一面。然而,在明神宗的教育上,他们只对其言传却无法做到身教。张居正时刻教导皇帝要熟知四书五经和先贤圣人的为政之道,效法祖宗,善于纳谏,要以天下为重,节俭财用,让年幼的明神宗克勤克俭。但张居正本人却手握权柄,把持朝政,打击异己,受贿敛财。据说,他为得到冯保的支持,送冯保厚礼,有名琴七张、夜明珠九颗、珍珠帘五副、金三万两、银二十万两,其他珍玩不计。张居正月俸才八十七石米,收入微薄,这样的厚礼从何而来? 万历八年扈从皇上祭拜祖陵后,看着长大的皇帝,张居正也开始考虑上疏乞休了。在此前,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凡是置高位揽大权的,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或被处死,或者儿子被杀,即使幸而不死,也常有遭遇灾祸的危险。张居正当然深知这种形势,如今任首辅八九年,新政已经步入正常的轨道,神宗也已经十八岁了,张居正觉得自己该放手了。 但是太后对神宗说:“等你到了三十岁时,再商量吧!”也就是还需要再等十二年,神宗才能真正掌握权柄,这势必造成神宗对张居正的抵触。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虽然内阁的权力不断上升,但依然只是皇帝赋予的,二者一旦发生冲突,阁权在皇权面前是不堪一击的。明神宗登皇位之前,只是深养在裕王府的小皇子,还没意识到他所拥有的权力有多大。登上皇位后,母亲的严厉管教和张居正等的严格儒家教育,都使他的个性受到了极端的压制。但随着张居正的逝世,早年备受压制的皇权在失去节制后,迅速膨胀起来。皇帝的权威竟是如此大,而自己竟然被张居正压抑了这么久,神宗的复杂心理也就可想而知。 死后清算: 明神宗下旨抄家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谥号为“文忠”。 张居正一死,反张的浪潮就出现了。首先曾由张居正举荐的潘晟准备入阁,但是弹劾的奏疏接二连三不断,潘晟不得已只好在赴京的途中上疏辞职。这是第一个信号。司礼监冯保失去了张居正这个有力的联盟,很快也受到了攻击。 御史李植直疏冯保十二大罪,司礼监太监张诚、张鲸也在神宗面前攻击冯保,说冯保家资富饶,胜过皇上。本来就爱财的皇帝,一听此言,立即逮捕了冯保,同年十二月,念在“大伴”多年尽心侍奉的情分上,给予宽大处理,让他到南京去赋闲养老。从冯保家里查抄了金银一百万,珠宝无数。年已二十岁的明神宗,找到了抄家得财的门路。 冯保临去的时候,慈圣太后还不十分清楚,她问神宗为什么。神宗说:“没有什么,只是老奴受了张居正的蛊惑,不久自会召回的。”此时的慈圣太后还不知道,神宗已不再是那个乖巧听话的孩子了。 张居正新政时的政令,也在逐步取消。官员不得任意乘驿的禁例取消了;考成法取消了;外戚封爵不得世袭,现在一概可世袭了。明神宗尝到了亲握权力的滋味,再也不用受节制了,可以随心所欲了。与此同时,明神宗又将张居正执政时受到处分的官员吴中行、赵用贤、艾穆、沈思孝、邹元标等尽数起复重用。 于是弹劾张居正的奏疏纷至沓来,有奏疏质疑张居正的两个儿子蝉联状元、榜眼,是否暗通关节等。随后云南道御史羊可立的弹劾奏疏把调子提高了许多,无中生有地说:“已故大学士张居正隐占废辽府第田土,乞严行查勘。” 所谓“废辽”是指早已被罢废的辽王,说张居正霸占辽王府第的财产,是可以导致抄家的罪行,用心是十分险恶的。此论一出,久欲伺机翻案的辽王家属以为时机已到,已故辽王的次妃王氏趁机向神宗上疏,说“金宝万计,都入了张居正的府第”。素有敛财癖好的神宗以为抓住了张居正的把柄,立即下令司礼监太监张诚与刑部右侍郎等前往江陵查抄张府。 这显然与明神宗的心态有关。张居正在世时,神宗对他又敬又怕,不能为所欲为,当这座“大山”倒塌后,神宗便会有一种“解脱”的感觉,开始向张居正进行“清算”。万历十一年,神宗下旨褫夺张居正的所有爵职,并进行抄家。 都察院等衙门遵旨呈上给张居正定罪的奏疏,神宗亲笔写下了这样的结论:“张居正诬蔑亲藩,侵占王坟府第,钳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断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追论。伊属张居易、张嗣修、张顺、张书都着永戍烟瘴地面,永远充军。你都察院还将居正罪状榜示各省直地方知道。” 在神宗眼里,原先缔造新政的功臣,一下子变成“专权乱政”之徒,没有断棺戮尸已经算是从宽发落了,他的兄弟、儿子等人却必须以永远充军来抵偿。这恐怕是张居正生前未曾料到的。 司礼监太监张诚等人主持的抄家,把皇帝翻脸不认人的冷酷无情实施到了极致;他们还没有赶到江陵,荆州府、江陵县的地方官亲自到张府封门,张宅的子女仆人躲到空屋里,不敢出来,饿死十余人。查抄家产更是锱铢必究,共计抄出黄金万余两,白银十余万两,与他们设想的相差甚远。于是便重行拷问,穷迫硬索。张居正的二子懋修经不起拷掠,屈打成招,投井不死,绝食又不死,侥幸活下来了。长子张敬修(原任礼部主事) 实在受不了如此折磨自缢身亡,临终前留下一份血书,真实地记录了张府遭受抄家浩劫的惨状。 天启二年,明熹宗朱由校给张居正平反,给予祭葬礼仪,张府房产没有变卖的一并发还。崇祯二年明思宗朱由检给还张居正后人官荫与诰命。 时人评论道:当明王朝行将衰亡之时,皇帝“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相一也”。人们有感于此,在江陵张居正故宅题诗抒怀,其中有两句这样写道:恩怨尽时方论定,封疆危日见才难。 明朝宰辅一百七十余人,有谁能像张居正那样受到人们的关注?崇祯年间的苏汝良说:“几人相业似江陵?”清初蔡瞻岷干脆说:“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在他身后迄于明亡的六十多年中,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地发展,一发不可收拾,再也没有一人能够力挽狂澜。 明朝的灭亡,与其说始之于崇祯王朝,倒不如说是始之于万历王朝。正是由于明神宗在张居正去世后,废止了他所推行的富国强兵的治国方略,才导致明朝的衰败,直至灭亡。而演绎这个悲剧者,正是明神宗。 (摘自冯玉荣编著《明十五疑案》)

提到张居正,这位明朝中后期中流砥柱般的人物,很多人都会为他感到扼腕叹息。因为作为大明的中流砥柱,张居正面对经历了宦官弄权、奸臣当道、主上昏庸、边患迭起的大明,毫不畏惧,勇往直前,历十余年而遏制了宦官,清明了吏治,安定了边防,主上(隆庆皇帝和万历皇帝)在他的教导、督促和约束下也展现出了励精图治的态度与风范。对于几乎亡于嘉靖和严嵩之手的大明可以说是居功至伟!但于此同时,张居正又是一个悲剧英雄,死后的张居正遭到了全面清算,其努力改革的成果也在如洪水般的声讨中付之东流。大明朝从此走上了万劫不复的不归路,再也未能展现出任何好转的气象。
为何曾任首辅十年的张居正会有次经历和遭遇?其死后身败名裂又是否可避免呢?很遗憾,这一切就好像是张居正的宿命,无法避免。原因有二:
一、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参加乡试,16岁中举人,23岁考中进士??年少时即在科举上取得如此辉煌成绩的张居正在入仕后可谓是胸怀大志,又加上此时朝中重臣,日后升为首辅的徐阶的赏识和提拔,张居正的仕途可谓是平步青云,数年后即成为首辅,总揽军政大权。这样的地位,对于将儒家行为标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准则的儒生而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修身齐家”平常也可以做,但是“治国平天下”则必须登堂入室,部分或全部掌握国家机器的操纵权。而对于自幼被冠以神童称呼的张居正而言,他很幸运也很自然的得到了这样的机会。于是,面对经历了宦官弄权、奸臣当道、主上昏庸、边患迭起,此时已风雨飘摇的大明,张居正开始施展“治国平天下”的抱负――隆万改革。
毫无疑问,改革在权倾一时的张居正的主导下顺利展开了,大明朝又重新焕发了生机,朝野清明,吏治廉洁,边境安定,主上英明。但此时的张居正却犯下了一个很重要的错误,成为了他日后遭到清算时最主要的把病,这就是张居正虽然有着和清廉到变态的清官海瑞同样的理想,但却没有海瑞极致到变态的清廉。要求治下官员清廉的他自己却极为铺张浪费,其出行排场和日居消费甚至超越了万历皇帝。这种明目张胆的僭越行为,在被改革触动了利益的官员看来,无疑是既好气又好笑。好气是因为自己利益受损,而对手却嚣张跋扈。好笑的是,张居正的如此所作所为无异于自掘坟墓,到时候只要落井下石就可以出了胸中这口恶气。果然,在张居正死后,事情就向着这“又好气又好笑”的方向开始发展,并一发不可收,形成了不仅针对张居正,同时也逐渐扩大到所有官员的仇报仇来冤报冤的恶性抱负打击与斗争排挤。使得刚刚清明些的大明朝野立刻变得乌烟瘴气,并从此一蹶不振。
对于公务繁重需日理万机的张居正而言,适当的犒劳与享受本无可厚非。可明知如此放纵自己奢华享受后患无穷,但还不加遏制,这便不是儒家教育所能解释和解决的了。因为不同于仁义道德,此时的张居正面对的是自己的人性。而人性生而如此,除了海瑞,张居正实在找不到第二个让自己如苦行僧一般断绝物质享受,清苦度日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在张居正意识到后,便很快将之调出了官场,离开了自己的视线,眼不见心不烦。
二、明朝以儒家思想所认可的行为规范要求官员的言行,从而形成了专门攻讦官员行为不符合儒家规范,或者以此为借口进行政治攻击的文官集团。时值隆万改革年间,文官集团的斗争与发难已是无所不用其极般的严密,任何不符合儒家行为规范的行为都会受到严格的打击与惩罚。正是在这种打击与惩罚的保证下下,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符合儒家规范,符合一千年前孔孟所推崇的方式,所以这种事事朝前代看的思维方式便如一个金箍一样,箍住了发展的思想,箍住了改革的勇气,箍住了为天下百姓寻找更加美好生活的机会与可能,而使得天下百姓始终处于温饱生死的边缘,拼命挣扎。
所以,虽然张居正的改革为民为国,但时代并没有给予张居正胜利的可能性。因为改革不符孔孟之道,只有“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的孔孟之道才是孔孟所希望看到的,因为这样的孔孟之道保证了富人的财富不受侵占,而贫者则必须乐于接受自己的贫穷。这是身处统治阶层的文官们一致的认识,包括皇帝在内。所以假皇权名义施行改革的张居正无疑实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就像一个人企图薅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拎起来一样,张居正做不到,也没有人做得到。因为改革是为了巩固国基,而不是动摇国基,但此时此刻,动摇国基的因素正是国基本身。所以说,这样的改革便是在向宿命挑战,毫无胜算。

历史学家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三:

1、这是君臣之间十年积怨的总清算:

在封建王朝里,君权和相权是一对相依相克的矛盾。君权过于弱小时,需要强大的相权来支撑;而过于强大的相权,则会矮化皇室,遭到帝王的忌恨。

张居正开始辅佐神宗时,小皇帝年仅十岁,为了稳定政权,神宗母子都对张居正有所倚赖,尊重备至,言听计从。

但是,这位元辅对小皇帝管束过严,干涉过多,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已经开始了由亲近、尊重向着畏惧、厌恶的方向转变。这一点,过于自信的张先生并没有察觉。

张居正以严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小皇帝,每天布置功课,如果小皇帝没有认真背诵或领会,就会遭到严厉的斥责。

但是,小皇帝逐渐长大了,成人了,开始懂得了皇上的权威和分量了。而张居正仍然把持朝政,作威作福,甚至对他的宫闱生活也说三道四,这使得神宗对张居正的态度向着仇恨方向迅速逆转。

权高震主,是为臣之大忌;张先生却是自鸣自得,浑然不觉。岂知,他所揽之权,就是神宗之皇权;张居正的高大显赫,就反衬出神宗的卑微猥琐;群臣对张居正的恭维,就是对皇上的蔑视。

成长起来的神宗必然要扳倒张居正,夺回皇权,一消这十年的积愤。即使张居正不死,这场君权和相权的斗争也将在短期爆发。

而在封建社会里,权力的天平总是向着君权倾斜,因此,张居正的覆灭和被清算是必然的。

2、这是走出张居正阴影,一展帝王雄威的大决策:

张居正死了,神宗皇帝就可以乾坤独断,一展帝王雄威了。这就是神宗皇帝充分展示他的大度,极尽哀荣地礼送张居正归山的根本原因。

但是神宗皇帝没有料到,张居正虽然走了,却是阴魂不散,自己仍然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中。每有诏令,群臣就会观望、比较,假如张先生在,将会怎样决策;

每有行事,神宗皇帝也会自我掂量,假如张先生在,将会怎样评判。张先生的阴影仍然高高地悬立在朝堂之上,俯视着神宗,使他自卑,自疑,猥琐,狼狈不堪。

他的自尊心、虚荣心受到极大的创伤,与此同时,他的逆反心理、仇恨心理也开始极度膨胀。他愤慨,激昂,烈火中烧,不能自已,就像咆哮在火山之下的岩浆,必欲冲破压顶的山石,一吐胸中之块垒而后快。

最初,他用温和的手段割舍他的“大伴”,他感受到了一种无羁无绊的轻松,独来独往的愉悦,以及隐秘于心灵深处的邪恶的复仇的快感。这使他惊奇,震动,也受到启发和诱惑。

于是,他决心粉碎这座高立于庙堂之上的偶像,搬掉压抑在他心灵之中的块垒,扫荡笼罩在他头顶之上的阴影。

3、神宗的贪财好利,也推动了清算的进程:

《明史纪事本末》中记叙了明神宗查抄张居正荆州老宅之前与皇太后的一段对话。

这一年,神宗的同母弟潞王已年满十六岁,该议婚了,可操办婚礼的银子还有一多半没有着落,慈圣皇太后一想到此事,就感到烦心。

神宗听了,满不在乎地说:“这事您别着急,我有办法!现在朝中的这些官儿们都无耻极了,他们一定是看冯公公、张太师权大,把好多钱财珠宝都作为礼物存放在这两家了。”

扩展资料: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

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

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

经过这次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使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国库积银达六七百万两之多,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足够支用十年。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就使得十分腐败的明朝政治,有了转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张居正死后为何会被抄家:皇帝贪财想从中捞钱



张居正是中国古代比较知名的政治人物,明朝万历年间,官至内阁首辅,权倾朝野,在任期间推行一条鞭法,使明朝的经济得到极大提升。但因为平时生活放纵,身体过度透支,年仅五十余就去世了。他死后万历收回了对他的一切封赏,几呼从坟里拉出来鞭尸。为什么一代权臣,最终落的如此下场呢,我们试分析之。

张居正

万历皇帝少年继位,李娘娘在后宫垂帘,通过大太监冯保和内阁首辅张居正掌控朝堂,李娘娘和冯保,对张居正都特别信任,所以张的权势,按他自己的话说“吾非辅,乃摄也”,就是说,我不是首辅,是摄政,可见其猖狂。整个内阁四五名辅臣,全成了他的提线木偶,只能跟在他后面唯唯诺诺,权势的过度集中,让张居正的心开始膨胀。这种膨胀,特别是面对万历皇帝的时候也毫不掩饰,为他以后被清算埋下了伏笔。

万历皇帝因为年幼,需要学习,张居正做了万历的老师,在教育万历的时候,从来都是不假言辞,非常严厉。比如万历吃饭的时候,多吃了几块肉,张居正即大加批评,让万历从小节约,外面百姓都吃不上饭之类的。万历和宫女调笑一下,张居正也会非常严厉,要求万历做君子,不能喜好渔色。可想而知,年幼的万历皇帝,非常害怕张居正,在万历登基前期,他对张居正也是非常敬重的,但是,随着万历年龄的增加,特别是,当他知道,张居正每天吃饭,山珍海参必不可少,府中光姬妾就有数十人之多的时候,他心中对张的憎恶之感与日俱增。

张居正和李太后

张居正为了权势,挑战了整个文官集团的底线,天下很多官员表面对其言听计从,内心深处其实很不耻其为人,具体表现在夺情事件上。张的父亲,年龄太老而去世,这在当时,不管你身居何位,父母去世,必须要丁忧三年,就是说,这三年,必须在家闲居,给父母守心丧。这是中国儒家共同遵守的一个孝道。而张居正为了官位权势,自己安排策划了一出夺情的好戏,他一面给皇帝上折子说是要丁忧,他手下那些小弟们,一面也给皇帝上折子,请求皇帝夺情起复,最终李娘娘拍板,夺情。所以张居正父亲去世,他没有守丧,反而继续做官,这让同是儒家的其他文官们,非常不耻。

张居正和李太后

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皇帝经过一系列手段,终于正式亲政,手中有了真正皇帝的权力,这个时候,再想起之前张居正的种种所为,万历非常生气,直接下诏,剥夺了张居正的一切封赏,圣旨中有一句话“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就是说,论起你的罪,应该从坟里拉出来鞭尸,但暂且免了。而张的家族,几个儿子,全被发往偏远地方戍边。一代权臣,最终下场实在堪怜。



秦惠文王干掉了商鞅却没有废除商鞅的变法,使大秦日益强大终统六国。而万历这个昏君不但清算了老张连老张的新政一道废除,大明从此走上一去不复返的堕落之路。因为万历被压抑的太久太狠,老张过于强势没有处理好君臣关系,没有摆正位置,再亲再近也是臣,嗨,可惜了老张的改革。


谁知道张居正是什么样一个人?
“尚书”说:做臣子的不能因为得宠而自居功劳。可不能不引以为戒。《明史·张居正传》原文: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未几,居正举于乡,璘解犀带以赠,且曰:“君异日当腰玉,犀不足溷子。”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

中国古时最优秀的宰相
他早已耿耿于居正的震主之威。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这是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这是帝王的逻辑!居正既死,神宗这个已经成年的以享乐和追求财富积累为天性的年轻皇帝,开始...

薛居正字子平文言文翻译
他的部下官吏控告老百姓违犯盐禁,论法当死。 案件将要决断,薛居正怀疑其罪不实,召来百姓讯问,原来官吏与百姓有私怨,于是诬告百姓,。逮捕这个官吏来讯问,...周太祖征伐兖州,诏令令薛正居跟从国往,因为功劳加任都官郎中。显德三年(956),迁升为左谏议大夫,擢任为弘文馆学士、决馆事。 六年(959),出使沧洲核定...

张居正后代在哪里
张家后人以先祖为荣 在荆州市张家台子,我们采访了张居正16代孙张厚勤老人。这位老人家对先祖的业绩已不甚了了,但辈辈相传牢记自己是这位人杰之后,并以有这样的祖先感到十分自豪。张厚勤老人告诉我们,现在张家台子只有6户人家是居正公的后代(老人在采访中一直以“居正公”来称呼自己的祖先张居正),...

明史赵锦传原文及翻译
锦以居正操切,颇訾议之。语闻,居正令给事中费尚伊劾锦讲学谈禅,妄议朝政,锦遂乞休去。居正死,给事、御史交荐,起故官。十一年召拜左都御史。是时,...“臣希望陛下观看上天的垂象,察知祖宗立法之微,大权不可移之于人,纪纲不可使之坏乱,当即罢斥严嵩,以应天变,那么朝廷清明,法纪振治。寇戎虽横,臣知...

海瑞清廉,为什么远远比不上贪腐的张居正?有啥隐情?
可是张居正就不一样了,他在大明朝实行改革,使得整个大明朝物阜民丰,从制度上加强了大明王朝的实力,这种功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至少为大明朝续命60年之久。就算是到了清朝,张居正的改革依旧是有参照意义的。两个人的档次,其实一眼也就能够看得出来了。清廉是每个官员应该具备的品质,因为自身...

张居正在执政期间做出了什么改革?
居正用李成梁镇守辽东,戚继光镇守蓟门,王崇古、方逢时为统兵大员镇守宣大。李成梁努力作战,打败了敌人,功劳很大,封了伯爵。蓟门是京师的屏障,乃军事上的要冲,他更为重视,任命戚继光为总兵官,守卫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处。戚继光训练兵士,用战车和步兵配合骑兵作战,警惕防守,凡十六年之久,保证了京师的安全。居正很支持他们...

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宰相都是谁?
我个人认为魏征最大的功绩是为树立了良好的君臣关系,正是因为有了魏征,唐初的诸多名臣才有了最大的发挥舞台,因此他是太宗朝政治清明的根本,魏征太宗朝诸臣为唐朝的基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认为魏征可居此列。 三:武则天 内史 狄仁杰 很难想象没有狄仁杰,武周政权会走向何处,狄仁杰最大的功劳是匡正武则天的弊政,正...

张居正,字叔大……可弗戒哉。文言文阅读
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居正以御史在外,往往凌抚臣,痛欲折之。一事小不合,诟责随下,又敕其长加考察。御史刘...“尚书”说:做臣子的不能因为得宠而自居功劳。可不能不引以为戒。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张居正御人之术的方法有哪些?
鞑靼部族的领袖俺答已经和明朝交好,很久不为边害。惟独“小王子”领十多万人,从东北直至辽左一带,因为得不到互市之利,屡次骚扰边境。居正用李成梁镇守辽东,戚继光镇守蓟门,王崇古、方逢时为统兵大员镇守宣大。李成梁努力作战,打败了敌人,功劳很大,封了伯爵。蓟门是京师的屏障,乃军事上的要冲,他...

科尔沁右翼前旗13191312248: 明朝的张居正死后为什么被抄家? -
攸筠艾贝: 1、因为张居正死后是张四维当首辅,他与太后的父亲交好,而与冯保有嫌隙,张居正与冯保关系密切,张四维虽然是冯保提携过的,但他利用反张派的情绪来巩固自己的地位.2、张居正死前实施全国丈量土地来整理全国的赋税,但是很多地...

科尔沁右翼前旗13191312248: 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薨后为什么遭到僭越等罪名的清算
攸筠艾贝: 改革者被清算,是由于改革受损的利益团体疯狂反扑.

科尔沁右翼前旗13191312248: 万历皇帝为何反攻清算张居正?
攸筠艾贝: 张居正是皇帝的老师,主政近二十多年,万历皇帝几乎都被他架空了.万历皇帝对张居正可谓是怨恨已久.而张居正的改革也触犯地主阶级的利益.这也为万历皇帝进行反攻清算张居正提供了舆论基础,也有了坚定的支持者.而张居正自身也是不知道收敛,为了权力甚至连父亲死了都不愿意守孝.逼着皇帝进行“夺情”.而且张得罪的人多.活着没人敢把他怎么样,死了,就只能是遗祸子孙

科尔沁右翼前旗13191312248: 请问张居正死后为何还遭受万历皇帝抄家?
攸筠艾贝: 就在这样的一次次打击中,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感情慢慢从敬畏转变为怨恨

科尔沁右翼前旗13191312248: 明朝万历年间,神宗皇帝患肤疾,大学士张居正给请了一个名医帮神宗治?
攸筠艾贝: 张居正死后被万历皇帝清算.前因后果,有史为证.不多说了. 不过,历史是最怕戏说的.比如,曾经有部热播的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结局部分就提及了张居正的...

科尔沁右翼前旗13191312248: 如果万历皇帝不清算张居正,那大明王朝的历史是不是就会改写?建州女真在东北杀了很多汉人,这是怎么回事 -
攸筠艾贝: 还不至于到改写的地步吧,张居正是死后被清算的,也不属于万历自毁长城,那时大明还没到内忧外患的地步,只不过吏治废驰,文官集团由于万历不上朝而壮大起来,为日后形成朋党利益圈阳奉阴违对抗皇权埋下了隐患,但其实更是始于嘉靖.

科尔沁右翼前旗13191312248: 为什么张居正改革失败了,而商鞅变法却成功了 -
攸筠艾贝: 张居正改革失败是因为死后被万历皇帝清算,当权者不喜欢,改革不会成功. 商鞅的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即使后来的秦惠文王也基本认可商鞅变法,当权者支持,所以这个改革有延续性,导致秦国后来的强盛.

科尔沁右翼前旗13191312248: 明朝万历皇帝为什么要抄首府大臣张居正的
攸筠艾贝: 万历皇帝一直被张居正管理得极为严格,甚至醉酒后宠幸了一个宫女,第二天都被首辅大人逼得认错.应该说,张居正对少年皇帝的约束实在太严了,而当张居正死后,皇帝却发现这位首辅大人私底下却侍妾无数,徇私枉法,等等,有很多不法的事情.顿时,皇帝极为愤怒,就抄了张居正的家.应该说,张居正对明朝,还是有很大功绩.

科尔沁右翼前旗13191312248: 张居正,多尔衮为什么在死后都遭到清算? -
攸筠艾贝: 功高盖主,过度干预朝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