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柟的学术思想

作者&投稿:华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学术思想是什么~

一、:学术的定义:

《辞海》把“学术”定义为:“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10]《旧唐书·杜暹传》有:“素无学术,每当朝谈议,涉于浅近.”这是指没有学术之人,所谈论的观点都十分肤浅 。

在此,我们可以用通常使用的涵义来界定学术的概念,即学术是指对高深知识的传授与研究.这个概念虽然还不够规范、严谨,但是符合我们日常使用中的涵义,至少可以成为我们讨论学术权力概念的共同基础 。

二:思想的定义:

前苏联权威的《苏联百科全书》给思想下的定义是:客观事物在意识中的反映形式思想不仅是了解世界也包括进一步认识世界在实践中改造世界.思想概括了原有认识的经验成为解释客观现象的原则 。

从广义上说,人的意识、意志、认识、感情、思维、顿悟等等都可以称为思想.在本文中,我们把思想作一个狭义的理解,把思想定义为“人们创造性地进行认识、研究、评价的活动及其得出的结论”,其中,创新是思想的根本属性 。

思想一般是一种成体系,比较成熟的认识;观点,点表明是某一种认识,相对思想要小,而且可能背后没有体系支撑。

吕柟生活的时代,正是程朱理学困乏支离、王(阳明)、湛(若水)心学盛行天下之时。面对这种情况,吕柟并没有像大多数朱子学者一样倒向心学,“时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独守程、朱不变者,惟柟与罗钦顺云”[2](P7244)。
首先,针对当时学者以读书、究心草木鸟兽等客观事物为“格物穷理”的认识,吕柟指出:“这个物,正如孟子云‘万物皆备与我’‘物’字一般,非是泛然不切于身的。故凡身之所到,事之所接,念虑之所起,皆是物,皆是要格的。盖无一处非物,其功无一时可止息得的。” [3](P152)吕柟认为,所谓“格物”的“物”并不是“泛然不切于身”的东西,而是“凡身之所到,事之所接,念虑之所起,皆是物”。
既然如此,那么“格物”所要穷究的“理”究竟存在于何处呢?吕柟指出:
“程子‘洒扫应对是其然,必有所以然’之言极明白。今孟禽欲举一二事为样子者,只是把天理看在苍然之表,以为上也;把人事看在渺然之躯,以为下也。孟禽只在人事上作,则天理自随,孟禽作处殊无高卑难易之别。”[3](P172)
“天下无一事非理,无一物非道,如《诗》云:‘洒扫庭内,惟民之章。’夫洒是播水于地,扫是运帚于地,至微细的事,而可为民之章。故虽执御之微,一贯之道便在是也。”[3](P149)
在以上引文中,吕柟明确指出,所谓“天理”不是高高在上的一苍然之理,人事也不只是形而下的东西。实际上,“天下无一事非理,无一物非道”,在形而下的事物之中就蕴涵着所以然之理,“一”即存在于“多”之中,故谓:“天理不在人事之外,外人事而求天理,空焉亦矣。” [3](P195)也就是说,不能把天理和人事绝然分割开来,当做毫不相关的两件事。因此,所谓“下学人事,上达天理”,不是说既要学习人事,又要学习天理,以为在人事之外另有一个天理,二者互不联属,而是说通过日用人事就能认识和把握那超越的所以然之理。所以吕柟说:“古人制物,无不寓一个道理。如制冠,则有冠的道理;制衣服,则有衣服的道理;制鞋履,则有鞋履的道理。人服此而思其理,则邪僻之心无自而入。”[3](P121)通过这种解释方式,吕柟把天理和人事联系了起来,使超越层面的天理与具体事物通贯为一,从而打通了本体与现象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朱子后学把天理“凝固”在书本和客观物质实体上,使天理同现实世界严重相脱节的弊端,并重新贯彻了程朱理学“体用一原”的观点。
那么,如何将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和把握天理呢?吕柟认为,必须通过躬行实践。
问颜子之学。(吕柟)曰:“天资极高,不易学。学者且当学曾子。曾子以笃实之资,动皆守礼,学之有所依据。如《礼记》所问,与夫子论孝等篇,皆其随事精察而自有得。一日三省,尤见切实之学。故夫子之‘一贯’,亦因学有所得而语之,其余门弟子不能及也。……世之儒者,不问学者之资禀,而概以圣人‘一贯’、‘上达’之理告之,则是诬之而已矣。”[3](P91)
吕柟指出,颜子天资极高,不容易学,学者应该学曾子。曾子笃实,所以其学也非常切实,也就是能够躬行实践,“随事精察”,所以曾子对夫子的“一贯”之道能当下领悟。这就是说,对天理的认知必须通过力行实践,在学有所得的基础上才能达到“一贯”,而不是直接就能够“一贯”、“上达”的,掌握那个一以贯之的“一”。同样,对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道理,也必须经过实践,才不会因时间久了而忘记。
楷问:“诸经虽曾读过,久多忘记。且读时记性鲁钝,若其难而不知其乐,何故?”先生曰:“当时读,只徒记诵,不曾将来身上体贴做工夫,所以易忘。且苦其难处,亦近发愤,过此则便乐矣。”[3](P188)
吕柟指出,书上讲的知识道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之所以会忘记,是因为当时“只徒记诵”,而没有将其落实为具体的道德实践,即“不曾将来身上体贴做工夫,所以易忘”。因此,吕柟说:“学者虽读尽天下之书,有高天下之文,使不能体验见之躬行,于身心何益,于世道何补!”[3](P91)认为“看经要体认玩索,得之于心,见之于行才是。若只读了,却是记诵之学,虽多亦奚以为”。[3](P295)读书既要认真体认玩味,以得之于心,又必须将书中所讲的道理见之于行,这样才能对自我的身心有益,才能有补于世道。否则,虽读尽天下之书,格尽天下之物,又有何用,不过只成就一口耳记诵之学。这是吕柟所不认可的。
通过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吕柟之学突出了人的实践活动是贯通天理与人事、联系主体与客体的关键,强调只有躬行实践才能真正认识和掌握天理,这对当时学者流于空谈义理,只徒记忆背诵的学问风气不无补偏救弊之功。而且吕柟通过强调“天下无一事非理,无一物非道”,肯定了天理不是离开日用人事而孤立存在的超越之物,使程朱理学的“天理”具化为生活之理,重新成为人身心真实受用,终身由之的东西,成为拯救世道人心的依据,而不只是一个客观静止的认识对象和超越性的存在。 吕柟所提出的为学之路就是他的“学仁学天”说,其曰:
凡尽力于学,须要学仁学天,方是无有不足处。孔颜之所为乐处者,盖得于此。[4](卷3)
在这里,吕柟明确指出为学只有“学仁学天”,才能“无有不足”,而宋明理学家所津津乐道的“孔颜之乐”也在于此。那么,吕柟所主张的“学仁学天”的具体含义究竟是指什么,为什么要以此为学呢?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一段对话来进行了解。
问“致良知”。先生(吕柟)曰:“阳明本孟子‘良知’之说,提掇教人非不警切,但孟子便兼‘良能’言之。且人之知行自有先后,必先知而后行,不可一偏。傅说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圣贤亦未尝即以知为行也。纵是周子教人曰静曰诚,程子教人曰敬,张子以礼教人,诸贤之言非不善也,但亦各执其一端。且如言静,则人性偏于静者,须别求一个道理。曰诚曰敬固学之要,但未至于诚、敬,尤当有入手处。如夫子《鲁论》之首,便只曰‘学而时习’,言学则皆在其中矣。”[3](P89)
当吕柟说完这段话之后,他的另一个学生章诏立刻进行了补充,认为圣人之学譬之于天,“诸子则或言日月,或言星辰,或言风云、霜露,各指其一者言之”[3](P89),而君子既然要希天,所以也要以天即以圣人为学。章诏的这种看法得到了吕柟的首肯。换言之,对吕柟来说,“天”就代表着圣人(主要指孔子)之学,而周、张、程、朱、王等人的学问则象征着日月、星辰、风云、霜露。因此,所谓“学天”即意味着要学圣人之学。因为在吕柟看来,诸子之学“非不善也”,但“各执其一端”,就像“日月亦天之运用者耳,苟为云雾所障,则明掩矣。若天地,日月、风云、雷霆、霜雾,皆所驰使运行者也”[3](P89)。具体来说,吕柟认为每个人的资质和学力都有所不同,而且所“受病”即缺点和不足处也不同,比如有的人性格生来就偏于内向,喜欢安静,如果这时再让其去主静,就不合适了,而是应该“别求一个道理”。同样,诚和敬固是学之要,但未至于诚、敬,便还须有一个入手处才行。由此来看,诸子之学确实是“偏于一端”。但圣人则不同,圣人教人是“因人变化”,就像“医者之用药,必是因病而发”[3](P147),圣人“或因人病处说,或因人不足处说,或因人学术有偏处说,未尝执定一言”[3](P121),“随人之资质学力所到而进之,未尝规规于一方也”[3](P87-88)。因而,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说,必须“因人变化”、“因材施教”,不能执定一家之言,否则就会有所偏颇;而从学者为学的角度来说,也必须以圣人为学,因为圣人之学涵容各家思想学说,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学习。
另一方面,从“理”是天下之“公理”来看,也应以天为学,以圣人为学。吕柟说:
“……道理,乃天下公共之理,若有未善,当极其辩论,以求其是,毋吾以也。”[3](P89-90)
吕柟指出,“理”乃是“天下公共之理”,并非掌握在哪一家或哪一个人的手中,并不是一己之“私理”。因此,学者不能自以为是,认为自己说的就一定对,而别人讲的就不对了。天下善言良多,学者“切不可执泥己说”[3](P89),否则就无法博学多闻,于己有“闻善之益”了。
由以上可见,正是本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和对理是天下“公共之理”的认识,吕柟才提出要以天为学,即学天之广大包容、兼收并蓄之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吕柟的思想中有通过回归先秦孔子思想来应对中晚明当时那种多元学术思想纷争的意图。
除了学天学圣人的兼收并蓄、灵活多变之外,吕柟讲的“学天”的另一个意义就是要学天之“至公至仁”,他说:
凡看《论语》,且须要识得圣贤气象。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只是一个至公至仁。如深山穷谷中,草木未尝不生,如虎、豹、犀、象也生,麟、凤、龟、龙也生。圣人与之为一,如有一夫不得其所,与天地不相似。观夫舜欲并生,虽顽谗之人也要化他,并生与两间,要与我一般,此其心何如也![3](P190)
在吕柟看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只是一个至公至仁”,即使是深山恶谷,草木未尝不生,如虎豹之类的猛兽、麟凤之类的灵兽也未尝没有,这也就是圣贤的气象。圣人与天地“至公至仁”的精神为一,天地的至公至仁就体现为圣人的化民之心、并生之心,也就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各得其所”,立于天地之间,“如有一夫不得其所,与天地不相似”。因此,吕柟的“以天为学”的另一个内容便是要学天的“至公至仁”,使万物各得其所,而这也是“学仁”的理论根据。 吕柟认为,要学天的“至公至仁”,识得圣贤的气象,首先需要学仁,即要以仁为心。他说:“学圣人要先读《论语》,读《论语》莫先讲仁。仁至大而切,学道者不学此,则终身路差无所成。”[3](P55)认为“仁是圣门教人第一义,故今之学者必先学仁。” [3](P202)
“圣人之学,只是一个仁。”[3](P67)“孔门教人,只是求仁。”[3](P167)
可以说,对孔子“仁学”的重新阐扬是吕柟思想的一个特色。而且,吕柟所讲的这个“仁”并不只是局限于个体自我的修养,满足于一时一事,而是要“万物各得其所,与天地同体”[3](P145),体现的是先秦儒家博施济众的仁之精神,承续的是宋明理学的“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义。吕柟说:
这个“仁”字是天地生生之理。吾之心原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第人为私意所蔽,遂将此仁背去了。诚能好仁,则必视天下犹一家,万民犹一人。心中自然广大,凡其富贵贫贱莫得而加尚之。[4](卷三)
“仁者,人也。凡万物生生之理,即是天地生生之理,元非有两个。故人生天地间,须是把己私克去,务使万物各得其所,略无人己间隔,才能复得天地的本体。”[3](P145)
从以上引文中可以看到,吕柟“仁心”说的精神就是要使万物各得其所,使天下之民得福,“视天下犹一家,万民犹一人”。此“仁心”就像舜“虽顽谗之人也要化他”,《易》之“君子体仁,足以长人”,曾子之‘弘毅’,张载《西铭》的“民胞物与”等。[3](P92)而在吕柟看来,仁心也是人的本质,与天地同体的根据。人和天地原本是一样大,无一毫欠缺,“吾与天地本同一气,吾之言即是天言,吾之行即是天行,与天原无二理,故与天地一般大”[3](P145)。只是后来人有了“有我”之私,变得狭隘起来,“便无天地覆载气象,訑訑声音,拒人与千里外矣”[3](P167)。因此,必须要以仁为心,克去己私,“使吾心中生意常常流动”[3](P282),这样就不会只思量自我,有人我之间隔了,便能“以天下为一家,视中国犹一人,见不如己者方哀矜悯恤之不暇”[3](P185)。如此,人自身也就恢复了天地的本体,与天地一般大了。吕柟认为,如果心中仁之“生意”常常流动不息,无有窒碍,就能够体会到宋明理学家所津津乐道的那种鸢飞鱼跃的快乐,就能够“荣显也不见得荣显,寂寞也不见得寂寞,只见得我这里面是这样美,是这样大,是这样富,是这样贵,外面那些富贵,那些势力,那些功名,都如浮云一般,那里见得”[3](P282)。这是仁的一种境界。
通过以上分疏,我们可以看到吕柟在确立道德主体性方面显现了与程朱理学的不同。他不再局限于将超越的“天理”内化成为个体自觉的道德行为,而是试图阐扬主体自我的能动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于阳明学的精神。
仁心不仅是人的本质,而且也是为学、为政的基础。吕柟指出,当今学者之所以不肯好问,“怠惰放肆”、自满自足,就是因为不仁。若有仁心,“便汲汲皇皇,终日不食,终夜不寝,要去问人,岂肯自足”[3](P294)。好问,其学乃大,所以吕柟说:“孔子至圣,只在好古敏求;舜之大智,只在好问好察。”[3](P203)更何况,今日是士人学者,他日便可能出仕得位。若有仁心,就会有博施济众之事,“见那鳏寡孤独无告穷民,皆要使之各得其所”[3](P292),便会视“天下之人疾痛疴痒与我相关,一民饥曰我饥之也,一民寒曰我寒之也”[3](P294),如果没有仁心,或者说不预先培养仁心,那么,即使见到鳏寡孤独不得其所,又“将何以济之”[3](P292)。
当然,仁心的有无不是只停留在口头言语上,仁的境界也必须亲身经历过,才能实际见得其中的妙处,晓得鸢飞鱼跃之乐,即所谓“事必经历过,然后知之真也”[3](P282)。学者必须在仁处用力,随处体验,才能有所得,真正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因此,吕柟告诉学生说:“诸生须要学仁,凡昼之所为,夜之所思,与夫一言一动相比,常常把这仁来体验,自然有益,不可说过便了。” [3](P293)又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今讲学甚高远。某与诸生相约,从下学做起,要随处见道理。事父母这道理,待兄弟、妻子这道理,待奴仆这道理,可以质鬼神,可以对日月,可以开来学,皆自切实处做来。”[3](P83)这就是要求学者要力行实践,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体验仁、实践仁,而不是空有一“仁心”,空谈义理。换言之,就是要把“仁心”落向实处,把形而上的哲学之思与人的现实世界、当前生活联系起来。那么,如何培养仁心,使吾人心中“生意”常常流动而无有窒碍,达到与天地同体之气象呢?吕柟认为,首先要“克己”,去除己私,他说:
学者切要工夫只在克己。克己之要,须自家密察此心,一有偏处即力制之,务有以通天下之志。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3](P87)
吕柟指出,为仁的切要功夫便是“克己”。“克己”就是要密察此心,一有偏**便用力制止。在他看来,“能克己,认得为己,始能胸襟阔大,与物为体而无间”[3](P254)。其次,就是要行孝弟。吕柟认为,为学之道在于学仁,学只是个仁,“然学仁从那里起?只于孝弟上起,……孝弟便是个根,因而仁民爱物之枝叶花萼油然而生,不能已也”[3](P216)。可见,孝弟即是为仁之本,能孝弟,自然能仁民爱物,“不能已也”。这里,如果说“克己”是一种内在的自我道德修养,那么“孝弟”便是一种体现于外的道德行为。因而,对吕柟来说,学仁与为仁的功夫是一种向内、向外同时用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黄宗羲.明儒学案(修订本)[M].北京:中华,2008.
[2]张廷玉 等.《明史》[M].北京:中华,1974.
[3]吕柟.泾野子内篇[M].北京:中华,1992.
[4]吕柟.四书因问[M].四库全书本.




唐代八大家分别是谁 具体详细资料
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永州八记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唐宋八大家都是哪些人?
唐宋八大家都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 ,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

“唐宋八大家”的性质是什么?
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永州八记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位,字什么,号什么
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永州八记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唐宋八大家
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于议论和记叙。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叙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0...

唐宋八大家是谁?
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永州八记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加高分~个人关于唐宋八大家的一些疑问
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pimingyuexi 2010-05-14 · TA获得超过122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明初朱...

唐宋八大家是谁,是什么年代的人,生于何年死于何年?
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永州八记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永州八记是哪八记,分析它的艺术成就。
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永州八记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唐宋八大家都有谁?
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永州八记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贡井区19275456201: 神农本草经的学术价值 -
刀翔血府: 《神农本草经》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贡井区19275456201: 高陵区的历史文化 -
刀翔血府: 自秦孝公十二年建县至今,高陵区千百年来文脉不断,人才辈出.从汉代的冯商诏续《太史公书》、学者如淳著《汉书音义》,到唐代于志宁修《隋书》;从金元两 朝的杨氏三代精修程朱理学,到明代正德状元吕楠著述等身;从清代樊景颜、陈...

贡井区19275456201: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有哪些? -
刀翔血府: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学自觉的突出标志是: (1)学术思想的多元化及以老庄为主体的玄学的风行,带来了文人思想观念的解放和个体人格精神的自觉,使文学从经学的附庸地位中挣脱出来,走向了广阔的天地....

贡井区19275456201: 动物笑谈中的科学工作者有一样怎样的精神? -
刀翔血府: 表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科学精神,还表现出人与动物之间和平共处的心境、人对动物的尊重和热爱,引发了人们对动物的关爱和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思考.

贡井区19275456201: 夜大 学士学位申请理由 -
刀翔血府: 夜大 学士学位申请理由: 一、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 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 三、为了民族工业的2113发展; 四、为了自身的发展.学位是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士5261学位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我国学位...

贡井区19275456201: 列举战国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 -
刀翔血府: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

贡井区19275456201: 谁有难的绕口令? -
刀翔血府: 1、初入江湖:化肥会挥发 >> 2、小有名气: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 >> 3、名动一方: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挥发会发黑 >> 4、天下闻名:黑化肥挥发发灰会花飞;灰化肥挥发发黑会飞花 >> 5、一代宗师:黑灰化肥会挥发发灰黑讳为花...

贡井区19275456201: 概括晚清西学东渐不断变化的原因和表现 -
刀翔血府: 明末清初时期 明末清初西学的传入,使中国的少数士大夫开始认识到西方学问之中有其优于中国之处,但这并未造成中国人对于中西学的基本高下看法有所改变.西学中主要受到注意的仍是技术方面 西学东渐 如天文历法、测量以及所谓的“西...

贡井区19275456201: paperpass重复率比知网的高很多是什么回事? -
刀翔血府: 一、PaperPass网络资源库比知网的网络资源库更大而且网络资源非常庞杂,而且PaperPass的算法没有知网的算法先进,PaperPass检测系统算法比较严格、但是却也不代表它是最准确的. 二、知网查重系统算法阀值有3%,而且论文查重是...

贡井区19275456201: 求 五军 再婚的百度云 -
刀翔血府: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x_bbBEnQZ_S-MsC5sOWzcg 提取码: qqfk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