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馆陶镇的历史沿革

作者&投稿:段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台州先秦时为瓯越地。秦代,地属闽中郡。汉初,先后有东海、东越等王国封立。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东越国除,徙民于江淮间,改其地属会稽郡鄞县,置回浦乡。
秦汉 三国
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以鄞县回浦乡置回浦县,以其地河流弯曲回旋入海而得名。县治回浦(今章安)。属会稽郡,隶扬州。辖境大致相当于后世台、温、处3府。是为台州建县之始。
东汉建武年间(25—56)(一作章和元年〈87〉),回浦县改名章安县。永建四年(129)(一作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在今永嘉县境内)。建安四年(199)(一作兴平二年〈195〉),分章安县西南部置松阳县。
三国吴黄武、黄龙年间(222—231),分章安县西北部置始平县,分章安县西部及永宁县部分境域置临海县,以县境临海山而得名。赤乌二年(239),分永宁县置罗阳县;立罗江县。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隶扬州,郡治在章安(一作初治临海,寻徙章安),辖章安、临海、始平、永宁、松阳、罗阳(后改安阳)、罗江7县,辖境远及闽北。是为台州建郡之始。
两晋 南朝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始平县为始丰县;分鄞县800户、章安县北部200户置宁海县,属临海郡。又改安阳县为安固县。太康四年(283),分安固县置始阳县,不久改称横阳县。罗江县改属晋安郡。是时,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永宁、松阳、安固、横阳县,隶扬州。
东晋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南部永宁、松阳、安固、横阳4县置永嘉郡。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4县,后世台州辖境大致形成。永和三年(347),分始丰县南乡置乐安县(今仙居),属临海郡。
南朝辖县如故。
隋唐 五代
隋开皇九年(589),灭南朝陈,废郡,并临海郡各县入临海县,属处州(十二年改称括州)。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临海县属永嘉郡。
唐初,复分临海为章安、始丰、乐安、宁海、临海5县。武德五年(622)置台州,以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始。七年,并宁海县入章安县。次年又将始丰、乐安、章安3县并入临海县,台州仅辖临海县。贞观八年(634)复分临海县置始丰县。高宗上元二年(675)分临海县南部再置永宁县,分始丰县置乐安县。永昌元年(689)复分临海县东北部置宁海县。天授元年(690)九月,改永宁县为黄岩县,以县西黄岩山而得名。神龙二年(706),分宁海县与越州的鄮县地置象山县,属台州。开元二十一年(733)隶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复称临海郡。乾元元年(758)复称台州,隶浙江东道。此后反复改隶浙江东、西两道。肃宗上元二年(761)改始丰县为唐兴县。广德二年(764)象山县改属明州。中和三年(883)隶义胜军。光启三年(887)以台州置德化军。
五代,属吴越国,军、州建置及辖县如故。天宝元年(908),改唐兴县为天台县,后复改为始丰县。宝正五年(930),因治理盂溪水患,改乐安县为永安县,以祈永保平安。后晋天福间(936—942),吴越又改始丰县为台兴县。北宋建隆元年(960),吴越复改台兴县为天台县。
宋 元 明 清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除,台州入宋版图,州、县如故,隶两浙路。景德四年(1007),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多神仙之宅”,诏改永安县为仙居县。南宋隶两浙东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为台州路,隶江浙行省浙东道,辖县如故。元贞元年(1295),黄岩县以民户达5万,升为黄岩州,仍隶台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改台州路为台州府,隶浙江行省。三年,复黄岩州为黄岩县。成化五年(1469)十二月,分黄岩县南部方岩、太平、繁昌乡置太平县,以其境内有太平山而得名。十二年,划乐清县东部山门、玉环2乡入太平县。自此,台州辖临海、黄岩、太平、仙居、天台、宁海6县。
清顺治三年(1646),入清版图,沿明制。康熙元年(1662)隶浙江省绍台道。七年隶宁台温海道(驻台州)。十一年隶台海道(驻台州)。二十四年隶宁台道。雍正四年(1726)隶宁绍台道。六年,于玉环山置玉环厅。厅因山名,隶温州府。太平县二十四郡、二十五都、二十六都划入玉环厅。 清宣统三年(1911)八月,辛亥革命,九月台州光复,成立军政分府,隶省军政府。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制。2月,玉环厅改为县。7月,撤销台州军政分府,各县直属省政府。3年,省下设道,属会稽道,玉环县属瓯海道。同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太平县以县西温峤岭别称温岭改名温岭县。16年道废,各县直属省政府。21年月,省政府在省县之间试行县政督察专员制,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宁海县为第六区。因内政部未予核准,9月改设特区,为第五特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办事处。22年10月改划为第四特区。24年月,省政府正式设置临海行政督察区,置专员公署。25年,据行政院新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暂行条例》,称第七行政督察区。29年月,以南田县全部境域及宁海县东南部18乡镇、临海县东北部5乡镇,置三门县,以地濒三门湾而得名。31年,天台县划属第六区。32年,宁海县改属第六区。35年增辖天台,磐安2县。37年4月划为第五区,未及实施,7月又重划为第六区,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 1949年6月解放后,置浙江第六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1949年10月10日,第六专区改称台州专区,驻临海县,辖临海、黄岩、天台、仙居、温岭、三门、宁海7县及临海城关、海门两直属区。玉环县属温州专区。1950年5月,撤销临海城关直属区,划归临海县。1952年10月,宁海县改属宁波专区。1953年6月,分玉环县境洞头、大门诸岛另建洞头县,属温州专区。1954年5月,撤销台州专区,临海、天台、三门3县划属宁波专区,黄岩、温岭、仙居3县及海门直属区划属温州专区。1956年3月,仙居县改属宁波专区;海门直属区撤销,改为黄岩县属区。1957年7月,复置台州专区,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1958年月日0月,三门县撤销,并入临海县;宁海县撤销,并入象山县,属台州专区;洞头县重新并入玉环县,仍属温州专区。12月撤销台州专区,天台县划属宁波专区,临海、仙居、黄岩、温岭4县划属温州专区。1959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委员会通知撤销玉环县,所属境域分属温岭县与温州市,并于4月付诸实施。196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玉环县。1962年4月,复置台州专区,并复置三门县、玉环县。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玉环7县。1978年10月改称台州地区。1980年7月置海门特区,属台州地区,辖境包括原黄岩县海门区、大陈镇、山东人民公社及临海县前所人民公社。1981年7月撤销海门特区,以其行政区域置椒江市,以境内有椒江而得名。此后,临海县章安区、黄岩县洪家区与三甲区,陆续划属椒江市。1986年3月撤销临海县,置临海市。1989年10月撤销黄岩县,置黄岩市。1994年,撤区建市,并搬市政府至椒江,台州地区现辖路桥、椒江、黄岩3区,临海、温岭、天台、仙居、三门、玉环6个市。

一个是政治问题,一个是历史遗留

北馆陶历史悠久,唐虞3代,属九州之首冀州之域。
春秋时期(前841-前476年),属晋国冠氏邑。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属赵国,始定馆陶之名,城西北七里有陶丘,赵置馆于其侧,故名馆陶。以冠氏邑为馆陶邑。
秦(前221-前206年)行郡县制,境域均属东郡。
汉(前206-220年)承秦制,西汉初曾封馆陶公主,食邑馆陶。属冀州部魏郡。西汉平帝2年设馆陶县。东汉正式定州、郡、县3级。属司州部阳平郡。
三国(220-265年)袭汉制,境域统属魏地,属司州部阳平郡。
晋朝(265-470年)仍为州、郡、县3级制,县属司州部阳平郡。
南北朝(420-581年)时期仍承晋制。后魏,属司州部阳平郡。
隋(581-618年)初废郡设毛州,后又废州,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州,县城迁于北馆陶,属魏州武阳郡。
唐朝(618-907年),州郡之上增设道,始分全国为10道,622年置毛州,627年废州为县,772年改名永济县,遂复置馆陶县,至733年(开元二十一年)改为15道。是时,属河北道魏州魏郡。
宋初,废道设路,路辖、州,府、州辖县。963年复置永济县,1072年降为镇并入馆陶县。是时,属河北东路大名府魏郡。
辽、金承宋制,分其所辖治的北方为19个路。属大名路大名府。
元代,全国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下设路、州、县。是时,属濮州隶山东省。
明代(1368-1644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废路存府、州,全国分统于15个布政司,亦称15个省。是时,属山东布政司东昌府。
清代(1644-1911年)通称为省,全国初为18个行省,后增至22个行省,省下为府、县两级。是时,隶山东省。属东昌府,临清直隶州。清代大诗人张问陶出生于北馆陶,故名张问陶,以示不忘出生地。
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80年间,域境建置无大变化。
1912年,山东省废府设道,境域为济西道(治聊城),1914年改为东临道。1928年废道,直属山东省。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至1938年,为沦陷区。抗日战争爆发,共产党领导下的馆陶县抗日民主政权逐步建立。1939年10月,鲁西北行政委员会成立。1940年4月,成立鲁西北行政主任公署,下设泰西、运西、鲁西北、运东4个专署。是时,馆陶县属鲁西北专属。
1941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鲁西行署和冀鲁豫行署合并,成立新的冀鲁豫行署,辖7个专署,原鲁西行署的泰西、运西、鲁西北、运东为第一、二、三、四专署,原冀鲁豫行署的辖区为第五、六、七专署。是时,馆陶属冀南行署第三专署1944年5月,冀南行署、冀鲁豫行署合并为新的冀鲁豫行署。
1945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北方局,建立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个中央分局,同时恢复冀鲁豫、冀南两区行署,冀鲁豫行署辖8个专署,冀南行署辖5个专署。是时,馆陶属冀南行署第一专署;1947-1948年8月,馆陶属冀南行署第一专属;1949年8月20日,馆陶属河北省邯郸专区。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聊城专署改属山东省;1952年10月划归山东省德州专区,1953年又属聊城专区。1955年3月县城由北馆陶迁至南馆陶,1958年12月随馆陶县并入山东省冠县,为北馆陶公社。1961年7月恢复馆陶建制,属河北馆陶县。1965年1月以卫河为界,北馆陶随河东划给山东省冠县,为北馆陶区。
1971年,改为北馆陶人民公社。
1984年,改为北馆陶镇。




馆陶镇的历史沿革
北馆陶历史悠久.唐虞3代,属九州之首冀州之域。春秋时期(前841-前476年),属晋国冠氏邑。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属赵国,始定馆陶之名,城西北七里有陶丘,赵置馆于其侧,故名馆陶。以冠氏邑为馆陶邑。秦(前221-前206年)行郡县制,境域均属东郡。汉(前206-220年)承秦制,西汉初...

北馆陶镇简介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大业二年(606年),曾是县城的中心,如今当地人更习惯称其为北陶,这里汇聚了56个行政村的核心区域。北馆陶镇的交通非常便利,距离济聊馆高速公路和济邯铁路仅5公里,008省道、堠冠县北馆陶镇马公路和冠北公路在此交汇,通讯设施先进,于2000年成为全县首个电话镇,输变电容量达到...

北馆陶故城在哪儿
北馆陶故城位于冠县北馆陶镇,年代为隋至清。2013年10月10日,北馆陶故城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馆陶镇:北馆陶镇位于冠县西北部,西与河北省馆陶县隔漳卫河相望,北与临清市烟店镇接壤,镇域面积52平房公里,辖56个行政村,5万亩耕地,3.2万人。镇驻地北馆陶始建于...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位于哪个市哪个区
行政区划馆陶县辖4个镇、4个乡:馆陶镇、房寨镇、柴堡镇、魏僧寨镇、寿山寺乡、王桥乡、南徐村乡、路桥乡。历史沿革西汉平帝二年(公元2年)置馆陶县,属魏郡, 因其城西北七里有陶丘,赵置驿馆于其侧,故名馆陶。(出处)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馆陶县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管辖。1...

冠县北陶的历史沿革
北馆陶历史悠久,镇驻地北馆陶城建于隋大业2年(公元606年),馆陶县从今冠县东古城北迁三十华里至此立馆陶县制。从公元606-1953年的千余年间,北馆陶一直是历代县城所在地。1953年县城搬迁到现在的河北省馆陶县,旧城驻地改为馆陶县北馆陶区。1958年并入冠县为北馆陶镇人民公社。1961年冠、馆两县...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馆陶镇村庄有哪些
后刘庄、后徐庄、赵沿村、西苏村、闫沿村、尚沿村、姜沿村、李沿村、鲍沿村、刘沿村、郑沿村、李庄、孙庄、大刘庄31个村委会。馆陶镇位于馆陶县境南部偏东,卫运河西岸。面积47.4平方公里,人口4.7万。106国道和309国道交会过境。有“七一”卫运河大桥,是连接河北省、山东省的重要通道。

北馆陶镇的简介
镇驻地北馆陶始建于隋大业二年(606年),曾是县城所在地,现经多年简化,当地以称北陶镇为北陶,为56行政村的重要聚集地。北馆陶镇交通便利,距济聊馆高速公路和济邯铁路5公里, 008省道、堠马公路、冠北公路在本镇交汇。通讯设施完善优良,2000年建成全县第一个电话镇。镇输变电容量达6300KVA。小...

请教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的历史沿革
1958年并入山东省冠县。1961年复置馆陶县。1965年以卫运河为界,将原馆陶县河东部分划归山东省,河西部分仍名馆陶县,改属河北省邯郸地区(1970年改称邯郸地区)。1993年邯郸地区与邯郸市合并,馆陶县属邯郸市管辖。 1997年,馆陶县面积456.3平方千米,人口27.1万,辖4个镇、4个乡:馆陶镇、魏僧寨...

馆陶县的历史沿革
不久又复为馆陶县。宋建隆四年(公元962年)修永济渠于馆陶县分置永济县;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降永济县为镇并入馆陶县属大名府。金代因之。元代属中书省东平路。至元二年(公元1266年)遥属濮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馆陶县改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请问北馆陶镇是馆陶老县城吗?北馆陶镇为啥不属馆陶县?
历史上南馆陶是馆陶县的镇,卫运河穿镇而过,河西称西馆陶,河东称东馆陶,机关多设在河西。1964年12月,时1963年8月卫运河发大水,为根治海河水域,国务院决远以河为界,河东划归山东冠县和临清,河西划归河北保留馆陶建制,馆陶县一分为三。故而北馆陶属冠县而不属馆陶县。

伊通满族自治县18068175256: 馆陶县的县名是怎么来的
瞿怕邦来: 起源 馆陶县始建于西汉初年,已有2200多年的建历史.因其城西北七里有陶丘,赵置驿馆于其侧,故名馆陶.春秋时期,馆陶是晋国的冠氏邑. 变更 馆陶县古为冀州地....

伊通满族自治县18068175256: 馆陶 叫什么名字 -
瞿怕邦来: 馆陶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处冀鲁豫接壤区,依傍蜿蜒流淌的卫运河,与山东省冠县、临清市隔河相望.东距济南150公里,西距邯郸75公里,北距北京420公里.全县辖4乡4镇277个行政村,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总人口2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万人.馆陶县始建于西汉初年,已有2200多年的建历史.因其城西北七里有陶丘,赵置驿馆于其侧,故名馆陶.春秋时期,馆陶是晋国的冠氏邑.

伊通满族自治县18068175256: 请教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的历史沿革 -
瞿怕邦来: 中卫市-历史沿革 秦代属北地郡,西汉为安定郡,北魏属灵州鸣沙郡,北周置会州,隋置鸣沙县和丰安县,元设应理州,明永乐年间(1403年)置宁夏中卫,清雍正年间(1724年)改称中卫县(含今沙坡头区、中宁县和青铜峡市部分地区),...

伊通满族自治县18068175256: 宁远县的历史沿革 -
瞿怕邦来: 秦代,今宁远县境内设有舂陵、泠道二县,是为建县之始. 西汉时,今宁远境内设营道、泠道二县和舂陵侯国,属零陵郡.初元四年(前45),舂陵侯国并入泠道县.新莽王朝时,改泠道县为泠陵县,改营道县为九疑亭. 东汉建武元年(25)...

伊通满族自治县18068175256: 关于宜宾地区的历史沿革 -
瞿怕邦来: 周朝时期 属蜀国辖地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仍保留叙州府,民国2年止,今市属区县属四川省下川南道. 先秦时期 僰国属地 秦时期 属蜀郡,置僰道 民国18年后废道,各县直属四川省. 西汉时期 属犍为郡,置僰 东汉时期 属蜀郡,置...

伊通满族自治县18068175256: 广德县的历史沿革 -
瞿怕邦来: 广德建县已有1800年的历史.广德古称桐汭.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属鄣郡.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迁郡治至宛陵(今宣州市).原郡治周围地区设故鄣县,隶扬州丹阳郡.广德地属故鄣县.东汉建安...

伊通满族自治县18068175256: 孝义的历史沿革 -
瞿怕邦来: 春秋时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晋国置瓜衍县(今市区北5千米虢城村).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属兹氏县域.西汉属兹氏县.三国魏中阳县治徙今市区西13千米巩村,属西河郡.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并入隰县.北魏太...

伊通满族自治县18068175256: 银川的历史沿革 -
瞿怕邦来: 3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的横城水洞沟遗址和镇北堡、暖泉等处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是银川地区发现最早的居民点. 殷商、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北羌、熏育(荤粥)、匈奴等民族活动、游牧的地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使蒙恬率30万大...

伊通满族自治县18068175256: 无棣县的历史沿革 -
瞿怕邦来: 新石器时代县境内有人类聚居,有东李遗址、韩家窑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西小王乡王家坟村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磨制石斧.原始社会后期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部落集团时期,属于东夷集团.有唐虞时期无棣山(碣石山)、有大禹治水之...

伊通满族自治县18068175256: 秦州区的历史沿革 -
瞿怕邦来: 西汉时置绵诸、上邽2县.唐为秦州上邽县.元为秦州成纪县.明废成纪入秦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为直隶州,隶甘肃承宣布政使司. 民国二年(1913年)2月,秦州直辖地改为天水县,治今天水市区,隶属甘肃省陇南道(不久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