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带的起源演化

作者&投稿:仍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行星起源是怎样形成的?~

按宇宙的法则和规律

按宇宙的法则和规律,太阳系的九大行星都有自己的轨道,且行星与行星之间也都有相应的距离。所以,当人们发现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距离过于大时,有人就断定这中间还应有一颗行星。
著名的科学家开普勒最早注意到这一现象。不久,德国的提丢斯还计算出了这颗行星距离太阳的天文单位,柏林天文台台长波得还计算出了这颗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许多科学家对这件事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进行研究,但没有什么结果。
19世纪初,意大利西西里岛天文台台长皮亚齐在观察金牛星座时,意外地发现了一颗从未见过的星星。经计算,它与人们所要寻找的行星相仿,便给它起了个名字——色列斯。
色列斯明显比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小,它的直径有700多千米,是地球直径的1/16。人们又继续搜索,1802年3月,德国医生奥伯斯发现了第二颗小行星智神星,1804年,德国天文学家哈丁顿发现第三颗小行星婚神星,1807年,奥伯斯又发现了第四颗小行星灶神星。后来人们又在这里陆续发现了许多小行星。
这么多小行星是从哪来的呢?1807年,奥伯斯就小行星的起源问题提出了一种假说,他认为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原来有一颗大行星,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爆炸了,那些小行星就是它爆炸的碎片。
美国天文学家柯伊伯则提出了碰撞说。他认为,这些小行星就是由行星之间碰撞之后产生的碎片。
以瑞典物理学家阿尔文、前苏联天文学家施米特为代表的一派则提出“成品说”。他们认为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小行星与大行星一样,都是从原始星云中诞生的,其他大行星得到了完全的发育,这些小行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成为大行星,而以半成品的散状形态遗留至今。
关于小行星的起源还有其他许多种假说,哪一种是正确的,还需要经过人们的进一步探索才能得到答案。
太阳自转之谜
15世纪时,人们普遍认为,地球由于自转引起了按一定周期变化的昼与夜的交替,并且太阳系内许多其他行星也都存在着自转现象。但对于太阳系的主要成员是否也有自转还不敢肯定。
1612年,伽利略发表了关于太阳黑子的活动记录,其中又发现黑子位置并非固定不变,也发现了太阳确实有自转。伽利略估计,“太阳自转周期大约为一个太阳月”,德国数学教授沙伊纳也曾有过类似的观测。
到19世纪中叶,英国天文爱好者卡林顿对太阳黑子和太阳自转周期进行了详细观察,由于太阳不是一个固体球,而是气体球,因而它的各个部分自转是不同的,这是卡林顿的发现。
太阳自转周期随纬度不同而变化,赤道地区自转周期为25天,纬度为40度的地区自转周期为27天,80度地区为35天,太阳自转的平均一周期为25.4天,在地球上测量太阳的自转周期平均为27.3天。
太阳自转除了因纬度变化而不同外,自转速度也是不均匀的。在20世纪初时,人们测定太阳自转速度的变化差不多是太阳自转平均速度的1/4000。1970年,有些科学家还提出,太阳的自转速度每天都在变化,它的变化速度是在一个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这似乎令人感到难以解释。
研究太阳自转还包括太阳大气层的自转问题。一般来说,在大气低层的自转情况也基本上随纬度而变化,在大气中上层的自转没有什么明显变化。此外,太阳自转还涉及到太阳黑子的分布问题。这些研究还是初步的,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因吸积过程的碰撞普遍,造成小颗粒逐渐聚集形成更大的丛集,一旦聚集到足够的质量(即所谓的微星),便能用重力吸引周围的物质。这些星子就能稳定地累积质量成为岩石行星或巨大的气体行星。小行星带的形成之谜不知道何时才能破解。不过,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认为,小行星记载着太阳系行星形成初期的信息。因此,小行星的起源是研究太阳系起源问题中重要的和不可分割的一环。 关于形成的原因,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在太阳系形成初期,由于某种原因,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这个空挡地带未能积聚形成一颗大行星,结果留下了大批的小行星。
被认同的行星形成理论是太阳星云假说,认为星云中构成太阳和行星的材料,尘埃和气体,因为重力陷缩而生成旋转的盘状。在太阳系最初几百万年的历史中,因吸积过程的碰撞变得黏稠,造成小颗粒逐渐聚集形成更大的丛集,并且使颗粒的大小稳定的持续增加。一旦聚集到足够的质量—所谓的微星—便能经由重力吸引邻近的物质。这些星子就能稳定的累积质量成为岩石的行星或巨大的气体行星。
在平均速度太高的区域,碰撞会使星子碎裂而抑制质量的累积,阻止了行星大小的天体生成。在星子的轨道周期与木星的周期成简单整数比的地区,会发生轨道共振,会因扰动使这些星子的轨道改变。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空间,有许多地方与木星有强烈的轨道共振。当木星在形成的过程中向内移动时,这些共振轨道也会扫掠过小行星带,对散布的星子进行动态的激发,增加彼此的相对速度。 星子在这个区域受到太强烈的摄动因而不能成为行星,只能一如往昔的继续绕着太阳公转, 而且小行星带可以视为原始太阳系的残留物。
小行带所拥有的质量应该仅是原始小行星带的一小部分,以电脑模拟的结果目,小行星带原来的质量应该与地球相当。主要是由于重力的扰动,在百万年的形成周期过程中,大部分的物质都被抛出去,残留下来的质量大概只有原来的千分之一。
当主带开始形成时,在距离太阳2.7 AU之处形成了一条温度低于水的凝结点线—雪线,在这条线之外形成的星子就能够累积冰。 在小行星带生成的主带彗星都在这条线之外,并且是造成地球海洋的主要供应者。
因为大约在40亿年前,小行星带的大小和分布就已经稳定下来(相对于整个太阳系),也就是说小行星带的主带在大小上已经没有显著的增减变化。但是,小行星依然会受到许多随后过程的影响,像是:内部的热化、撞击造成的熔化、来自宇宙线和微流星体轰击的太空风化。因此,小行星不是原始的,反而是在外面古柏带的小行星,在太阳系形成时经历的变动比较少。
主带的内侧界线在与木星的轨道周期有4:1 轨道共振的2.06 AU之处,,在此处的任何天体都会因为轨道不稳定而被移除。在这个空隙之内的天体,在太阳系的早期历史中,就会因为火星(远日点在1.67 AU)重力的扰动被清扫或抛射出去。 参看词条小行星族。
在主带的小行星大约有三分之一属于不同家族的成员。同一家族的小行星来自同一个母体的碎片,共享着相似的轨道元素,像是半长轴、离心率、轨道倾角,还有相似的光谱。由这些轨道元素的图型显示,在主带中的小行星集中成几个家族,大约有20–30个集团可以确定是小行星族,并且可能有共同的起源。还有一些可能是,但还不是很确定的。小行星族可以借由光谱的特征来进行辨认。 较小的小行星集团称为组或群。
在主带内著名的小行星族(依半长轴排序)有花神星族、司法星族、鸦女星族, 曙神星族、和司理星族。 最大的小行星族是以灶神星为主的灶神星族(谷神星是属于Gefion族的闯入者),相信是由形成灶神星上陨石坑的撞击造成的,而且HED陨石可能也是起源自这一次的撞击。
在主带内也被找到三条明显的尘埃带,他们与曙神星、鸦女星、司理星有相似的轨道倾角,所以可能也属于这些家族。 在小行星带的内缘(距离在1.78和2.0天文单位之间,平均半长轴1.9天文单位)有匈牙利族的小行星。们以匈牙利为主,至少包含52颗知名的小行星。匈牙利族的轨道都有高倾角,并被4:1的柯克伍德空隙与主带分隔开来。有些成员属于穿越火星轨道的小行星,并且可能是因为火星的扰动才使这个家族的成员减少。
另一个在小行星主带外缘的高倾角家族是福后星族,轨道在距离太阳2.25到2.5天文单位之间。主要由S-型的小行星组成,在靠近匈牙利族的附近有一些E-型的小行星。
最大家族之一的花神星族已知的成员超过800颗,可能是在十亿年前的撞击后形成的, 主要分布在主带的内侧边缘。
在主带的外缘有原神星族的小行星,轨道介于3.3至3.5天文单位之间,与木星有7:4的轨道共振。希尔达族的轨道介于3.5和4.2天文单位之间,与木星有3:2的轨道共振。相对来说,在4.2天文单位之外,直到与木星共轨的特洛伊小行星之间仍有少量的小行星。 证据显示新的小行星族仍在形成中(以天文学的时间尺度),Karin Cluster显然是在570万年前在一颗直径约16公里的母体小行星碰撞后产生的。 Veritas族是在830万年前形成的,证据则来自沉积在海洋被复原的行星际尘埃。
在更久远的过去,曼陀罗族诞生在4亿5千万年前主带中的碰撞,但年龄的估计只是根据可能成员轨道元素,而不是所有的物理特征。不过,这一群可以作为黄道带尘埃的一个材料来源。 其他形成的群还有伊安尼尼群(大约在150万年前后),可以提供小行星带内尘埃的另一个来源。



这个问题很复杂,关系人类起源,地球历史和火星历史和太阳系的历史,简单来说,小行星带以前是一个星球,名字叫malona,上面人类从天琴星而来,同时火星较为温和也能住人,而地球当时候远离太阳,不适合住人,地球那时候只有少量人类居住。malona星球文明高度发展后任然不能克服基因中好战斗的基因影响,因为所有人类的祖先都是天琴星基因技术克隆的“战斗者”。。天琴星人因为进化到了半透明状态,对保护自己星球没有任何办法,才制造了人类。malona星球人后来发生战争,爆破了整个星球。从此成为小行星带,地球和火星轨道也因为这次事故而发生改变,火星大气一夜之间消失,不能承载生命,地球从以前的太阳西升东落变为现在的东升西落,所以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在以前是常见事情。地球轨道和malona轨道互换,但是含氧量还是不及malona和火星以前。地球成为新的人类家园,现在地球破坏树木是不正确的,因为氧气含量高会增加人类寿命。而人类现在却反其道而行之!地球科学家现在对于太阳系认识不正确,也不知道金字塔和小行星带的真正历史。他们早已忘记了自己的真正历史。。战争的风险,也正在使得地球可能发展为下一个小行星带,因为火星同样有金字塔。只是地球科学家没有发现而已。


宇宙粒子能量行星系最初起因可推衍吗,起源成因有什么?!周期可追溯_百度...
他对于宇宙起源后10-43秒以来的宇宙演化图景作了清晰的阐释。宇宙的起源:最初是比原子还要小的奇点,然后是大爆炸,通过大爆炸的能量形成了一些基本粒子,这些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至此,大爆炸宇宙模型成为最有说服力的宇宙图景理论。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

宇宙有多少个小行星?
编辑本段起源演化 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因吸积过程的碰撞普遍,造成小颗粒逐渐聚集形成更大的丛集,一旦聚集到足够的质量(即所谓的微星),便能用重力吸引周围的物质。这些星子就能稳定地累积质量成为岩石行星或巨大的 小行星Ida和它的卫星,伽利略号探测器拍摄气体行星。小行星带的形成之谜不知道何时才能破解。不过,越来越...

行星是怎样诞生的?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什么是行星?
这个小行星带和太阳的距离为1.7~4.0天文单位,其中天体的公转周期为3~6年。曾经一度认为小行星带是一颗行星破裂后的碎片,但现在看来,小行星更可能是形成了行星的那类太空碎石,所以小行星带是演化失败的行星,而不是炸碎的行星。 尽管太阳系内天体品种很多,但它们都无法和太阳相比。太阳是太阳系光和能量的源泉。也...

比较行星学的行星(地质)演化比较
行星的演化与其热历史密切相关。行星热历史主要是研究行星热能的现状、演化历史及其起源等问题。行星的分异、火山活动、构造活动和岩浆活动是行星热历史的反映。行星热历史是太阳星云聚集时的重力能、早期太阳产生的能量、潮汐作用产生的能量、星子(或陨石)撞击行星表面产生的能量,以及短半衰期和长半衰期放射...

最早发现的小行星为
3、谷神星是小行星带中最大的小行星之一,也是最接近地球的小行星之一。它的轨道周期约为4.6年,这意味着它每4.6年就会经过一次我们的眼睛。虽然谷神星很小,但它对天文学和地球科学都有重要的意义。它是研究太阳系演化历史的重要对象之一。小行星的相关知识 1、小行星的直径通常在数百米到数公里之间...

星球是怎样形成的 星球的形成与演变
简单说来是:星云、恒星、红巨星、白矮星、行星、彗星、小行星 深邃星空中那些绚丽多彩的云雾状“星云”,拖着长尾的“彗星”以及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太阳、月亮,它们虽然形态各异,却都是由相同的物质(元素周期表中100多种元素)构成的.之所以有不同的形态,是由于各星球正处在演变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元素...

大家知道太阳系里的类地行星都有哪几颗吗?
【小行星带】 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存在着数十万个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小行星,这个区域被称为小行星带。此外,太阳系中还有超过1000颗的彗星,以及不计其数的尘埃、冰团、碎块等小天体。【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有多种理论,最普遍的观点认为太阳系是从星云形成的。太阳系开始...

地球作为太阳系的独立行星形成于多少亿年前
46亿年前。150亿年前宇宙诞生,奠定了地球产生的物质基础。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起源于46亿年前的原始太阳星云,它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质主要是星云盘的原始物质,其组成主要是氢和氦,它们约占总质量的98%。此外,还有固体尘埃和太阳早期收缩演化...

行星是怎样形成的?
星球的形成从形式上来看大致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形成天体的物质相互聚集,不断发生碰撞摩擦,最终形成星球。由各种物质组成的巨型球状天体,叫做星球(Planet)。星球有一定的形状,有自己的运行轨道。恒星定义: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其次是半人马...

永清县18416678284: 小行星带是如何产生的?(假说). -
冻垂亚立: 这个问题很复杂,关系人类起源,地球历史和火星历史和太阳系的历史,简单来说,小行星带以前是一个星球,名字叫malona,上面人类从天琴星而来,同时火星较为温和也能住人,而地球当时候远离太阳,不适合住人,地球那时候只有少量...

永清县18416678284: 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是怎样产生的? -
冻垂亚立: 目前被认同的行星形成理论是太阳星云假说,认为星云中构成太阳和行星的材料,尘埃和气体,因为重力陷缩而生成旋转的盘状.在太阳系最初几百万年的历史中,因吸积过程的碰撞变得黏稠,造成小颗粒逐渐聚集形成更大的丛集,...

永清县18416678284: 小行星带是怎样形成的.?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
冻垂亚立: 小行星的起源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科学家.很早就有的爆炸说认为:火星与木星之间原来有颗大行星,后来爆炸了,小行星带就是大行星爆炸后的碎片.可是,这颗假设中的大行星为什么要爆炸?能量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合理的解释. 另外一种碰撞说假定现在小行星带所占的空间中,原来存在5~10个与谷神星大小不相上下的“行星”,由于不断地碰撞而形成大量碎片. 第三种半成品说,这是近数十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假说,认为正当其他行星形成时,目前小行星带所在的区域由于缺少最必要的条件,成为半成口—小行星之后,就没有再继续发展为大行星.小行星带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还是有待研究的课题.采纳哦

永清县18416678284: 小行星带是怎么形成的? -
冻垂亚立: 据说过去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一颗岩石行星,但由于太过靠近木星,被其强大引力拉扯成碎片,碎片又重新绕太阳运行.

永清县18416678284: 地球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怎么形成的 -
冻垂亚立: 小行星带是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形成初期,各行星不稳定,小行星受到了木星的巨大引力,在木星与太阳引力的共同作用下,未能积聚形成一颗大行星,形成了小行星带.

永清县18416678284: 小行星带的形成假说 -
冻垂亚立: 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的密集区域,估计此地带存在着50万颗小行星.关于形成的原因,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在太阳系形成初期,由于某种原因,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这个空挡地带未能积聚形成一颗大行星,结果留下了大批...

永清县18416678284: 小行星带是不是由太阳毁灭了原来的行星变成的啊 -
冻垂亚立:[答案] 小行星带形成的原因至今没有一致说法 在太阳系中,除了九颗大行星以外,还有成千上万颗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小天体,它们像九大行星一样,沿着椭圆形的轨道不停地围绕太阳公转.与九大行星相比,它们好像是微不足道的碎石头.这些小天体就是太...

永清县18416678284: 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是怎样形成的?大神们帮帮忙 -
冻垂亚立: 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是一个小行星带.这是否是由于很久以前一颗大行星被破坏后形成的

永清县18416678284: 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是怎样形成的?
冻垂亚立: 说法一: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的密集区域,估计此地带存在着50万颗小行星.关于形成的原因,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在太阳系形成初期,由于某种原因,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这个空挡地带未能积聚形成一颗大行星,结果留下了大批的小行星. 说法二:主要是木星和太阳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天体力学计算,两个天体的引力场相互作用会产生平衡点,叫做拉格朗日点,小行星带距太阳的距离正好在木星与太阳的内拉格朗日点附近,太阳的引力和木星引力的合力正好可以提供公转的向心力,因此比较稳定

永清县18416678284: 小行星是怎么合成的? -
冻垂亚立: 太空中的尘埃与岩石经过长时间摩擦碰撞,吸引排斥慢慢的合为一体,因为岩石和尘埃合在一起的时候有可能碰到其他岩石也会拆散,所以1立方米大左右的一快尘埃和岩石的结合物最多有几万年也有可能.(越离大型行星近形成的就越慢,因为碰撞里比较大)小行星顾名思义就是体积较小,但对于我们来说就算是庞然大物了,小行星就是尘埃与岩石的结合物.打字很幸苦!希望采纳!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