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方候袁公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作者&投稿:充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陈元方候袁公》中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在哪里?~

元方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1.出自:
刘义庆《陈元方候袁公》
2.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3.释义: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4.赏析:
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5.作者简介: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

最后一句是: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解释为: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言外之意:不同的因素也会造就同样好的结果,只要结果一致,不在乎是谁效仿谁的做法!

巧妙之处在于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元方: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出自:刘义庆《陈元方候袁公》。

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释义: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扩展资料:

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

如我们熟悉的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说》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借周公和孔子,暗示了袁公和自已的父亲并不存在谁效仿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巧妙之处在于,借周公和孔子没有互相效法的例子,暗示员工和自己的父亲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员工,也维护了自己父亲的尊严!!!

陈元方候袁公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在于借周公和孔子,暗示了袁公和自已的父亲并不存在谁效仿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魏晋风流之五 ——魏晋德行“三君”
元方,小小年纪,处事有进有退,先陈其情,“ 待君久不至,已去 ”,再述其理,“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进退有据,据理力争,要知道,这不过是一个七岁的孩子呀!再如“言语第二”中的故事: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

清水河县19310247316: 《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想 -
糜平口服:[答案] 最后一句是: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解释为: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言外之意:不同的因素也会造就同样好的结果,只要结果一致,不在乎是谁效仿谁的做法!

清水河县19310247316: ...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1袁公两次问元方,请用你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说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2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
糜平口服:[答案] 1.1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2.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 2.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在于既照顾了对方的体面,又保存了自己的尊严,不卑不亢.

清水河县19310247316: 《世说新语·政事第三》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
糜平口服:[答案] 如下的: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

清水河县19310247316: 陈元方候袁公第二次答话含义 -
糜平口服: 这是标准答案: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清水河县19310247316: 陈元方舌辩袁公中陈元方第2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
糜平口服:[答案] .(这个只要写出大概就可以)例:元方引经据典,既没有贬低父亲,也无失礼貌.回答恰到好处.引用古人事迹,将周公与孔子作比较,既不损伤父亲的颜面,有无失礼貌,回答恰到好处,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

清水河县19310247316: 陈元方侯袁公 -
糜平口服: 其中第二次回答是如下的: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袁公说当初他也是这样做的,并问他究竟是“你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父亲”时,他以周公和孔子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的表现为依据推出结论: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巧妙地回答了袁公的问题.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自己的父亲. 好处就是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自己的父亲.

清水河县19310247316: 世说新语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
糜平口服:[答案] 其中第二次回答是如下的: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

清水河县19310247316: 指出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中元方第2次回答的好处 -
糜平口服: 【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

清水河县19310247316: 《陈元方年十一时》中他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
糜平口服: 巧妙地回答了袁公的问题.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自己的父亲.好处就是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自己的父亲.

清水河县19310247316: 元方侯袁公中,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
糜平口服: 无法解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