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解释

作者&投稿:干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少说话,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义道德的人。这样身体力行亲身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出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篇》第6章
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首位,而将书本知识的文化学习放在第二位。在历史上,由于阶级的需要,无论是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尤其是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非常重视,把“德”排在“识”的前面。
孔子正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培养适应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德”重于“识”,要先把学生的道德品行提升起来,其次才能谈学习。因此,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如果还有空闲时间,则用来研究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扩展资料:
《论语·学而篇》第6章赏析
在这一章中孔子讲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入则孝,出则悌”:孝悌之义,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讲的都是伦理亲情之爱,要首先爱自己的父母兄长,这是做人的基本。
第二个层次,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走到社会上,则要言语谨慎,笃诚守信,用爱亲人的心去博爱众人,还要去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一个人能做到这些,他就走出了一己之爱,能够有天下大爱,他就能为社会做更多事,走得更远。
以上两个层次如果都做到了,孔子才提出第三个层次,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你要是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知识,在这里,文、行是合一的,指自己去力行圣贤教诲。
这三个层次是不断递进的,孔子首先要求的,是对父母兄弟的血亲之爱,做到行孝悌;然后发展到对天下苍生的仁爱,做到“谨、信、爱众、亲仁”,培养出良好的德行后,再通过学习文化知识进一步教化自己,达到更高层次的进步。
实际上,这是孔子指出的一个人人格成长的正确过程,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七事具备,方以为人,这七事做到了,我们才能称得上是个“人”, 要先立德学做人,然后再学习知识技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学而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弟子规(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

翻译:孔子说:“年轻的学生,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家里便敬爱兄长;为人谨慎、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贤德的人。这样亲身实践后,有剩余的时间精力,再去学习文献。”
出处:初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学而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孝顺父母是爱,敬爱兄长也是爱,因为爱,所以会去维护,因为爱所以会敬重,因为爱所以会顺从。这种道,在家里叫做“孝”,在社会上叫做“悌”。
很显然,我们现在的社会里面,爱已经被竞争所取代了,被敌对所取代,所以“敬”不见了,“顺”不见了,内心的“纯良”也不见了,宽恕也不见了,所以我们的本性扭曲得一塌糊涂。如今社会疾病丛生,食物固然是一个问题,心念却是更大更大的问题。
所以孔子提出“孝悌”法门。孝悌,是基于一种敬爱,当这种敬爱流露出来的时候,内心自然宽阔;当内心宽阔的时候,免疫力自然提高,本性自然畅然。这里面的好处太多太多,须知“精妙的理,往往隐藏在通俗的人生哲学里面。

扩展资料: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学而篇

是孔子对学生的要求: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重师长,为人谦虚谨慎、讲究诚信,胸怀博爱之心,对仁者特别亲近。以上是为人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孔子要求弟子们多读一点书。当然,这里的学文,不仅仅是指学习书本知识,也包括学习各种技艺(古时称六艺)。
孔子以造就一批有较高道德素养、有知识的弟子作为自己毕生努力的目标。其中第一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是孔子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第二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则是孔子希望学生同时成为有知识、有真才实学的人。从行文的顺序中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孔子把人的道德素养看作是第一位的,他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仅有知识而缺乏道德的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文而无行者太多了。所以,孔子首先强调:做人与读书,做人是第一位的。你可以行而无学文,但不可学文而无行。在行有余力的基础上,他同时要求你去学文。这不仅是因为多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学问,而且对于提升我们的道德素养也是有正面作用的。今天,我们在这里认真读《论语》,接受古圣先贤思想的熏陶,对于培养我们高尚的道德素养,增长我们的知识学问,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人生价值。

感悟,感悟,需要自己去悟啊!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德”排在“识”的前面。孔子正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培养适应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德”重于“识”,要先把学生的道德品行提升起来,其次才能谈学习。因此,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如果还有空闲时间,则用来研究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翻译
翻译:孔子说:“年轻的学生,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家里便敬爱兄长;为人谨慎、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贤德的人。这样亲身实践后,有剩余的时间精力,再去学习文献。”出处:初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什...
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 学而篇》原文选段: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出则弟原文及翻译
解读:这一章体现了孔子的治学思想。他要求弟子们把孝、悌、谨、信、爱、仁等基本原则落实到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做到这些要求之后,再去“学文”(这里的“文”指文献,可以引伸为高深的学问、道理)。“入则孝,出则悌”,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在外尊重顺从长者。孝悌思想前面已经谈过,不再赘述。这...

入则孝出则悌是什么意思 《论语·学而》原文(节选)
入则孝出则悌的意思是在父母跟前就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此句出自孔子的《论语·学而》,《论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包括16章,内容涉及...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出自论语的学而,《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
【注释】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第一种意义上的“弟子”。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爰众而亲仁
语出《论语.学而》,意思是:晚辈年轻人,回到自己的家里,就应该孝敬长辈及家人。出去到社会上,也应该尊老爱幼。做事要谨言慎行,诚实守信。要有博爱之心,敬爱广大人众,使自己的言行,向仁义道德方面靠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家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在外注重行为,要小心谨慎讲究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急需《弟子规》 入则孝及全文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以下是《入则孝》全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

马鞍山市15553106859: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含义 -
苗储健脾:[答案] 大意是:孔子说:“学生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也要尊重长上,说话要谨慎,言行要一致,要广泛关心爱护众人,要多与有仁德的人接近.这是孔子对学生在外的行为规范要求.

马鞍山市15553106859: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意思 -
苗储健脾:[答案] 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马鞍山市15553106859: 翻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信 -
苗储健脾:[答案] 子曰:“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意思就是:做儿女的回家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敬兄长,要认真可信,广施爱心,亲近仁德之士,能做到这些之后如果还有余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

马鞍山市15553106859: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结合上段话,谈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
苗储健脾:[答案]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由此可见...

马鞍山市15553106859: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问.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可道非常道 -
苗储健脾:[答案]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子弟在家的时候孝敬父母,外出的时候顺从兄长,谨慎而有信用,广泛的亲近百姓,亲近仁者.在道德实践的空隙,则应该提高知识修养.

马鞍山市15553106859: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以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出自哪里 -
苗储健脾:[答案]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以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出自《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马鞍山市15553106859: 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意思是什么 -
苗储健脾: 做儿女的回家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敬兄长,要认真可信,广施爱心,亲近仁德之士,能做到这些之后如果还有余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马鞍山市15553106859: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苗储健脾:[答案] 在家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在外注重行为,要小心谨慎讲究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马鞍山市15553106859: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
苗储健脾:[答案] 孔子说:做儿女的回家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敬兄长,要认真可信,广施爱心,亲近仁德之士,能做到这些之后如果还有余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

马鞍山市15553106859: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然后全文是什么!? -
苗储健脾:[答案]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