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了什么理论

作者&投稿:鲁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提出的理论思想~

孔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孔子的治国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公元前770—前476)末年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名丘,字仲尼。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后来定居鲁国(今山东曲阜)。宋国是商朝(也称殷朝)的后裔,所以孔子常自称“殷人”。

  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地,由于姬旦对周朝的特殊功勋,周天子特别允许鲁国用天子的礼乐祭祀神祗。因此,以礼乐制度为核心的周代文化,在鲁国保存得比较丰富和完备。这样的文化背景为孔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孔子幼年家境贫苦,但聪明博学,十几岁时就以通晓礼乐制度闻名。为了养家,他做过不少当时被认为是低贱的管理粮库和放牧的工作,后来做了鲁国某地主官,只一年,就取得了显著的政绩,于是先被提拔为司空,又被提拔为大司寇,即主管司法的官吏,并且代理过宰相。在代理宰相期间,曾随同鲁国国君和齐景公会盟,以自己的才智和学问,折服了齐国君臣,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胜利,迫使齐国归还了以前侵占鲁国的土地。然而由于鲁国政局的动乱和各派政治力量的斗争,使他不能平稳地履行自己的职务,不得不一再离开鲁国,到其他国家去谋求施展才能的机会。他带着自己的弟子到过当时的许多国家,这样的旅程被称为周游列国。

  孔子到过当时周天子所在的洛阳,向当时主管国家图书的老聃(老子)请教过有关礼仪的问题。他到过齐国,齐景公向他请教如何治国。当时齐国的臣子陈恒把持着齐国的实权,不安于臣子的本分,有篡夺政权的危险。所以孔子回答说: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也就是说,君臣父子都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遵守相应的礼制。齐景公非常赞赏,并且感动地说,假如君不像个君,臣不像个臣,父不像个父,子不像个子,即使国家非常富有,能够由我享用吗?齐景公准备封给孔子一块土地,任用他作齐国的官。但是当时齐国的大臣、也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晏婴反对孔子,认为孔子主张的那套礼仪制度繁琐难学,不是治国的当务之急。于是孔子离开了齐国。

  孔子到卫国,卫国按他在鲁国的级别付给他俸禄。但是有人在君主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他又离开了卫国。他要到陈国,经过匡地,匡人把孔子当成曾经危害过他们的阳虎,于是把孔子囚禁起来。孔子派人向卫国大臣宁武子求救,才得以脱险。有一次他经过宋国,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遭到宋国军事长官的谋害,几乎送掉性命。到郑国,其狼狈的样子被郑国人形容为像一只丧失了主人的狗。他在陈国住了三年,由于陈国经常遭受侵略,他又不得不离开。后来他又到了蔡国,当时的大国楚国听说孔子道德高尚,才能卓越,就派人聘请他,他也准备前去。蔡国的臣子们怕他到楚国会危害蔡国,于是把他围困起来,断绝了粮食供应。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几乎被饿死。后来楚国派兵来救,孔子才脱离危险。有两个背叛主人的家臣,想请孔子去协助他们,孔子也准备前去。有个弟子不满意地质问道:你过去说
  过,不和坏人来往,为什么要到他们那里去?孔子说,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我不是一只没用的葫芦,只配挂在那里而不能吃。我应该做事。当年周文王有一小块土地做根据地,最后取得了整个天下。如果他们能够用我,我也要借助他们,实行周朝的礼乐制度。但是,孔子最终在哪里都没有得到任用。孔子的学生冉有做鲁国大臣季康子的家臣,率领军队打败了齐国。季康子问他,跟谁学的军事?冉有说是跟孔子学的。于是季康子派人带着丰厚的礼物,请回了孔子。这样,14年后,孔子又回到了鲁国。

  当时的政治情况是,各诸侯国不听周天子的号令;诸侯国中,大夫(诸侯的臣子)又不听诸侯的号令;而在大夫家中,又往往是大夫们的家臣把持权力。这整个是一个尊卑倒置、上下易位的秩序混乱的时代。处在这样的时代,孔子坚决站在君主一方,维护君主的地位,反对臣子们冒犯君主,制造动乱。他在作大司寇期间,曾拆毁了把持鲁国政权的季氏家族超过礼制规定所修建的坚固城池。他在晚年,齐国的臣子陈氏果然篡夺了政权,并杀死了齐国的君主,于是孔子沐浴更衣,隆重地向鲁国国君和把持朝政的季氏请求出兵讨伐陈姓的齐国。卫国发生内乱,父子争做君主,孔子的弟子有许多在卫国做官,问孔子应该如何办?孔子回答,应该首先确定名分,名分确定了,才好使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自觉地按照礼制的要求去做。

  当时的社会动乱,集中表现在诸侯和大夫、大夫和他的家臣们都纷纷违背礼制,诸侯要用天子的规格,大夫要用诸侯的规格,而大夫的家臣则往往把持大夫家的权力,制造动乱。历史上把这种情况称为“礼崩乐坏”。礼乐的崩坏又首先表现于祭祀礼仪的破坏。比如说,依照礼制,只有天子才可以祭祀上帝,但鲁国仅仅是个诸侯,却用天子的礼乐祭祀上帝。虽然,这是经过周天子特别批准的,但是后来的儒者们认为,这也是不应该的。鲁国如此,其他诸侯有条件时就加以仿效。首先是秦国,刚刚被封为诸侯,就把自己的祖宗神奉为上帝进行祭祀,后来又祭祀其他被奉为上帝的古代君主。秦国如此,别国也不甘落后,齐国、楚国、魏国等等,都祭祀起自己的上帝来。诸侯如此,大夫们也不示弱。依照礼制,诸侯才可以祭祀自己国境之内的名山大川,但是鲁国的大夫季氏却去祭祀鲁国境内的泰山。孔子批评说,泰山神是懂得礼制的,决不会接受季氏的祭品。依照礼制,天子在祭祀自己祖先时,诸侯们都来助祭,所以祭祀的歌词有“公侯们来助祭啊,天子庄严而肃穆”。但是季氏仅仅是个大夫,他们在祭祖时也唱着“公侯们来助祭啊,天子庄严而肃穆”。孔子愤慨地说,他们家有什么资格唱这样的歌!

  但是,如果能够在大局上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即使在细节上有些不守礼制,孔子也能加以容忍,并且给予最高的评价。依孔子的标准,“仁人”是对人的最高评价,在古代和当时的许多著名人物中,孔子很少称他们为仁人。而春秋初年的大政治家管仲,也有违背礼制的行为,置的屏壁和放置酒具的台子。但是由于他九次召集诸侯会盟,并立约共同尊奉周天子,使天下从根本上恢复了正常的秩序,所以孔子认为,管仲可以算是一个仁人。

  在所有的礼制之中,孔子最看重的是祭祀上帝并由祖宗陪祭的柿礼。这是当时最隆重的礼仪,也是最能显示人的身分、地位和政治秩序的礼仪,所以孔子认为,假如懂得了棉礼,治理天下就会易如反掌。

孔子提出“仁”的理论,其核心思想就是“爱人”。在孔子看来,要“爱人”就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一生东奔西走、颠沛流离。尽管如此,他仍享有73岁高龄。综观其思想言行,其中也不乏闪耀着一些精辟而独到的养生观。

一仁:“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也充分体现于他的养生观点上。

“仁者不忧”“大德必寿”无疑成了其养生之纲领。“君子坦荡荡”,仁爱之人总是注重修养的不断提高和人格的自我完善,心宽胸广、以诚待人,光明磊落、浩气长存,自然就会有益身心、健康长寿。

相反,“小人常戚戚”,无耻之徒由于成天满脑子尽想着如何趋势就利、钻营取巧,从而导致心胸狭窄、优柔寡决、勾心斗角、耗心劳神,于是也就只能止步健康,无缘长寿。

八不 在饮食方面,晚年孔子总结出了“八不食”原则,即“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可以用现代语言进一步将其归纳为2个方面:

色味方面,变色、变味者不可吃;制作方面,烹调不当、佐料不妥者不吃。病从口入,在遥远古代,孔子便如此讲究吃东西,那么,在当今社会,我们自然就更应该有足够的理由,去特别留意和高度重视我们餐桌上的安全了。

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年轻时,血气未定,要严禁迷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正旺,要严禁争强好斗;年老时,血气衰弱,要严禁贪得无厌。

从中不难看出,孔子这段话的初衷,是要让人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心态、权衡利弊选择中庸之道,同时也要杜绝偏激走极端。拥有一颗难得的平常心,才是健康之源,长寿之本。

九思: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维、见得思义”。

分别指,看要想到看明白没有、听要想到听清楚没有、神态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谈要想到是否诚实、处事要想到是否谨慎、疑难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愤怒要想到是否有后患、见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应得。

可见,无论从日常生活中的视听相貌、言行举止,还是更深一层的思考问题、社交处事等各方面,孔子都提出了详细而具体的规范和要求。只有完全做到了这些,才能在心灵和肉体方面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最终成为孔子心目中能真正“长生不老”的理想之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孔子的养生观:一仁、八不、三戒、九思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尊重他人”(“爱他人”)这样的道德观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学”相联系的。如果我们抛弃了孔子的“仁学”理论,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于人”,提倡什么“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么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吗?你能真正地爱护别人吗?所以任何对人们的社会规范的具体要求它都必须有—套伦理学理论作支撑,而这套伦理学理论又是内传统积累而成的。
这里不能全面的讨沦儒家的伦理问题,它无疑有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内容“爱人”思想无论如何是我们今天仍应继承和发挥的。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是基于“亲亲”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音,人也,亲亲为大。”《论语。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但是“为仁”不是仅止在“亲亲”上,而必须“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得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我认为,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常有误。(我自已过去的解释也不正确。)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往往把“克己”与“复礼”解释为平列的两个相对的方面,我认为这不合孔子的思想。
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之用,和为贵”。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对“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乎哉!”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认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有了“求仁”的内在自觉性,“我欲仁,斯仁至矣”,并实践于日用伦常之中,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了。“极高明”要求我们寻求伦理体系中的终极理念,“道中庸”要求我们把它实践于平常生活之中,而“道中庸”和“极高明”是分不开的。哪怕是寻求最低限度的伦理观念的“认同”,也是和某种伦理体系的终极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如果说,孔子的“仁学”充分讨论了“仁”和“人”(人道)的关系,还没有来得及去充分讨论“仁”与“天”(天道)的关系,那么孟子在后一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如他说:“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
人心本仁,与“天心”本是相通的。对此朱烹说得更明白,他说:“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乎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故语心之德虽其总摄贯通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己矣。”
此则从“天心”本“仁”,而说“人心”也不能不“仁”,“人心”与“天心”实是相贯通的,因此儒家的伦理学说实是建立在一道德形上学之上,故《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儒家这一“天人合一”思想无疑有其特殊的伦理意义,而贡献于人类社会。
但是,如果我们把曾经支持中国两千多年有关作人的道理的“仁学”(“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作为反动思想批判掉了,那么我们的社会如何不混乱,如何还能不发生“精神危机”呢?从这里看,对待传统的伦理思想,我们只能继承它、发展它,使之适合现今社会生活之要求,决不能抛弃它,而另外建立与之对立的“斗争哲学”。当然,在我们继承“传统”的同时,不仅应使“传统”得到发展与更新,要“日日新,又日新”(这也是中国的传统),而且还应充分吸收一切适应我们社会发展要求的其他民族的伦理美德。
孔子作为多少年来古老中国的精神领袖与思想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虽然在当今的社会,已没有多少人在把夫子的话挂在嘴边,作为行为、处事的准则,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孔子的思想已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并决定了中国的命运走向是一种内敛的发展方式。然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儒家文化中的很多命题、范畴与孔子的思想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仅是因为儒家文化经过朝朝代代的变更,已与孔子原初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出入,也是因为我们在不断吸收其他领域的文化,对我们固有的思想形成一种冲击。
当今社会利益冲突、物质泛滥,人们对于自身的关怀和对他人的仁爱观念越来越淡,很多中国传统的思想美德流于形式,甚至逐渐沦丧,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为之捶胸顿足之事。在儒家文化影响极深的我们所谓“筷子文化圈”中,孝的思想一直就被奉为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和礼仪。在现时代,众多关于中国文化断代、中国没有精神支柱的说法日益广泛之时,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为广大国人寻找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思想源头。而我看,这一点上最容易被提倡、被认同的就是孔子思想中关于孝道的提法。因为这一点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亲身体会,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这种思想在我们心中也在已经扎根,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像孔子当年的思想一样,通过教育人们对自己父母慈孝的亲子之爱,而层层外推,逐渐将着这爱推广到社会每一个人的身上,让人们学会“恻隐”和“不忍”,让它成为化洽天下之诚爱。虽然爱有亲疏、远近,但只要在被教育的人们心中有了推己及彼的爱的观念,则很容易将社会中所有的人融合起来,激发人们对于本民族的内在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使整个民族有了向心力,从而将社会中的所有人员维系起来,维持社会的平稳、安定还有和谐。
当然,在孔子提倡的孝道中也有拘泥于表面形式的地方,如严格的要求人们守三年之丧等;缺乏平等民主的思想,如对父母一味的服从等。虽然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孝道严肃、郑重的态度,但在这些方面,我们当今的人们不必迂腐的固守形式,继承孔子的思想的主体部分,用变通的观点接受他孝的思想的精华,并将其运用到当今社会中,以求得社会更快的向前发展。
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作为他思想核心的“仁”的思想也是也就是他所认为的人的修养中的最高境界,是指导人们生活行动和衡量人们生活行为的最高准则。对于这个标准,孔子定的很高,他认为尧、舜都很难做到,自己更是不敢当,所以多数“仁”的思想只是作为一种理想的目标提出,只要求人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孝道被提为“仁”之根本的地位,也足见孔子对孝的思想的重视。况且,孝道也是在孔子思想中能够被实现、被达到的一种行为,体现了人类发展中一种不可推卸的一责任。所以,即使是现在将孝道提出,规范人们的言语、行为,也是具有其深刻的意义的。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还是仁?
《论语》太拘谨了,如果看了《论语·乡党》,感觉跟听金正昆讲社交礼仪差不多,孔子的衣食住行太让人感到无所适从了。我想我很难邀请孔子到我家作客。即使邀请他也非得提前准备数天不可。“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还有其他诸多规范,令人没法去做。他迂腐得连病中见君主也是如此。看来生活在他的周围的确不是一件妙事。
庄子与屈原,感觉味道相似。都带有几分“悲壮”的色彩。比如庄子的《逍遥游》与楚辞的《国殇》,都体现了这种色彩。当然更多的是一种洒脱。像庄子的其他篇章和楚辞的大部分。《孟子》几乎突破了孔子的诸多约束,对于君主不像孔子那么拘谨,更多的是面向下层人民,从人民的立场看问题,他们两个的立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移,我觉得是一大进步。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呢?我想绝对不是仁。为什么几千年来,孔子思想人们都把他定位到仁字上呢?也许是曾子对他的概括,我想那也只能代表曾子对孔子思想的理解。曾子把孔子思想概括为“一言以蔽之,忠恕而已”。而我们从《论语》中看出,孔子花了大量的篇幅所要阐述的是一个礼字。“克己复礼。”主张的是民众向上级的绝对服从和尊敬。孟子则反其道而行之,把次序调了个个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这个方面看,孟子更多的是“民本思想”,孔子的是“君本思想”。孔子对许多人的尊崇和对其他人的指责都是源于此。
我们看《论语八修》《里仁》《乡党》和其他篇章里面,都能够看出这一点。
他论祭祀,讲究必须恭恭敬敬,记得有一次子贡祭祀时心疼他的羊,遭到了孔子的批评。孔子说你心疼你的羊,我心疼我的礼。还说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祭祀一是要礼恭必敬,而是讲究秩序,不然,就会失礼。像孔子指责鲁国大夫们就是这样。
孔子鄙视下层人民。努力维持贵族生活。孔子后期本来很贫困了,但是他还是舍不得卖掉自己的车,即使自己的儿子死了,有棺无椁,他也就葬了。后来颜路的儿子颜回死了后,颜路曾经向他请求过,颜回是他最疼爱的弟子,我想并非只是因为颜回安贫的缘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乐道”,“道”是什么呢?就是克己复礼。所以孔子在评价子贡跟颜回的时候,说子贡是比不上颜回的。颜回是君子不器,子贡是宝器,而评价管仲的时候,则说是小器。为什么说管仲是小器呢,就是因为他不讲礼,处处模仿齐桓公。齐管仲不安贫乐道,反而处处暨越。对这种情形是孔子最不能容忍的。
孔子有时是不主张仁的。因为行“仁”得分时候。孔子有时也是主张“法”的,因为这样有利于维持秩序。比如有一次,季康子要做一个工程,孔子的弟子,也就是季氏的家臣子路,事先就做好了饭,请那些人来吃。子路觉得他把自己的钱谷拿出来给百姓以恩惠,是秉持了孔子教给他的做人的“道”,没想到反而遭到了孔子的严辞批评。为什么孔子要这样做呢?是因为子路违反了做臣子的礼节。因为他觉得这些事情不应该由子路来完成的。孔子有句话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说得就是这种情况。后来果然季康子就派人来质问子路了。子路行仁不仅没有博得老师的赞赏,反而挨了批评,还差点引来杀身之祸。孔子也是因此而对齐国的田成子等人持否定意见。因为虽然他们行“仁政”,但是骨子里是一种不尊礼,不按秩序办事的。是“在其位而谋其政”。是大不敬。
孔子也主张“法治”。孔子不是东郭先生,后人的讽剌是站不住脚的。儒家主张仁被人说成了东郭先生。其实不是的。孔子主张的核心思想是“礼”,而仁只是一种手段。不然,季康子和田成子就可以说是行仁政的优秀“君主”了。当然他们只能说是大臣。孔子做鲁国大夫时,一次王宫失火,百鹿竞走。一些人在扑火,一些人却不顾鲁王的命令和行赏,去打猎去了。不管火情。这时孔子就严令取消行赏,对不救火的人采取重罚,于是才使得那些人转过身来扑火。前面看到有人发过孔子也杀人的帖,孔子杀过谁呢?我只知道他杀过少正卯,那么他为什么要杀人呢?就是因为他看不得别人暨越,所以要杀。那么杀人的核心是为什么?就是一个“礼”字。
孔子晚年的生活,是穷困的。但虽然穷困,他不会卖掉自己的车,而且他还有自己的车库(马厩)。他曾经生过一次病,他的弟子们都以为他要死了,于是安排后事,以他的弟子作家臣,按封君的礼节来安葬他,后来他病好后,遭到了他的严辞批评。认为这是一种既越行为。
总忘了说一句话,他依然要坐车,是因为他做过大夫。他说他做过大夫后,就不能步行了。而在他做大夫的时候,总是接到了上级下达的命令,不等备好车就马上步行着去。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他主张”礼”的确证。
我敬重的是孔子的学识和他的一点人文关怀。比如他家有一次遭了火灾。马厩被烧了。他回来后,先问的是伤着人了马,而丝毫不提马的事情。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很重人轻马的。对自己的财产他会毫不吝惜的捐献出来。他的一个弟子,曾一直做他家的主管。后来过年时给了他90斗米,他们家都说这太多了,你们家的财产本身就不多。“有事弟子服其劳”,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孔子说你的生活也不容易啊,而且我对你的工作很满意,这是你应该收下的。无论如何都要收下。
但是孔子也有他的弱点。那就是过惯了士大夫生活的他,很鄙视家事。樊稠学稼,他批评他是没有追求,没有出息。而他本身的这一生活状态,也被别人批评。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也难得孔子的弟子也把他照数收到《论语》里面,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孔子的形象。
从这方面看,他的“君本思想”和“臣本位”,都是为礼服务的,是以礼的方式来维持一种秩序。从这点看,跟法家的目的是一致的。从史料看,大部分的法家几乎都脱胎于儒家,并多数都是儒家的弟子或后学。有的主张“礼”,有的主张“法”,有的主张“礼法并重”。而孟子的思想是“民本思想”,是“民本位”的,主张与民同乐。但是他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秩序的。从这一点看也是跟孔子的目标是一致的。
颜回曾经问仁于孔子,孔子说“克己复礼谓之仁”,可是我们再看他对管仲的议论,就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了。在孔子看来,管仲是一个仁人,但另一方面,孔子严厉批评管仲是一个不知礼的人。“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而当另一个人问他“鲁昭公知礼吗?”他刻意回避。说“知”。而当时所有人对鲁昭公的评价是“鲁昭公而知礼,孰不知礼?”,孔子后来也承认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他又为什么这样做呢?也是为了“礼”,为人臣者不言君之恶,为人子者不言父子恶,也就是“亲亲相隐”。
关于“亲亲相隐”到现在法律方面依然是争论的一个焦点。(不过我私下认为孔子这样做是不对的,他提倡这样也是不对的。)当然这个现在在法律方面,也跟外国人一样主张同一家庭成员不出庭举证,这在以前是属于包庇罪,现在大概也属于法律许可的了。
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孔子是主张礼的。我想即使是昏君或者暴君,他也会尽力维护他的形象的。那和“仁”有什么关系呢?
管仲不克己不复礼,但孔子认为他是“仁”人,孔子在评价鲁君时,则是“克己复礼”的,但如果人人都这样,反而不“仁”了。所以克己复礼与仁之间,有点关系,但不是必然的联系。孔子评价人主要是从“礼”的角度评价的,而不是“仁”。“仁”是次要的方面。

教育方面吧,有“学而优则仕”和“因材施教”。

两个字:忠 恕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理论是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1927年8月7日。毛泽东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在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党的最高会议—“八七”会议上结合中国当时国情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即中国内部没有民主,只能以革命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这是由中国国情特点决定的。本文从“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背景出发,分析了这个著名论断在古今的意义...

“墨子、孔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孟子”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韩非子主张: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集法家思想大成。孟子主张: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简介:墨子(生卒年不详) ,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 ,一说滕国人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 ,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哪些子提出哪些了思想
3)法家政治文化理论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等人。他们主张以法治代替礼治,法律统一,不分亲疏。但事实上法家这种“法治”与现在的法治大相径庭。因为在战国时代,由于各国以贵族世袭,贵族拥有特权,并把持国家政治,这造成了君权旁落和政治腐败。法家在这种环境下通过提高君权,反对贵族特权而被君主...

孔子,墨子,荀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孙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四、韩非(约前280—前233),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现代原子结构理论是什么
1911年卢瑟福在他所做的粒子散射实验基础上,提出原子的中心是一个重的带正电的核,与整个原子的大小相比,核很小.电子围绕核转动,类似大行星绕太阳转动.这种模型叫做原子的核模型,又称行星模型.从这个模型导出的结论同实验结果符合的很好,很快就被公认了.绕核作旋转运动的电子有加速度,根据经典的电磁理...

玻尔理论是什么?如何解释其内容与应用?
1.玻尔理论 玻尔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一种理论.1913年由玻尔提出.是在卢瑟福原子模型基础上加上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后建立的.要点是: (1)原子核外的电子只能在某些规定的轨道上绕转,此时并不发光; (2)电子从高能量的轨道跳到低能量的轨道时,原子发光. 具体来说,玻尔理论包括三条假说 1、原子能量的量子化假...

薛定谔定律什么梗
提出薛定谔猫思想实验,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下的不完备性。亦研究有关热学的统计理论问题。在哲学上,确信主体与客体是不可分割的。主要著作有《波动力学四讲》《统计热力学》《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面貌》等。那么,上述我们只需知道薛定谔是一名物理学家,他试图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

祖冲之的理论是什么
2017-12-15 祖冲之的介绍是什么? 5 2015-02-13 祖冲之有个儿子提出了什么数学理论 6 2014-08-24 祖冲之是不是理论数学 2020-01-17 祖冲之的简介是什么? 3 2012-05-22 祖冲之的简介 285 2010-12-29 祖冲之简介 265 2016-05-21 祖冲之的介绍 611 2016-12-23 祖冲之的四项成就是什么 1 更多...

心理学10个著名理论是什么?
1个回答 #热议# 生活中有哪些实用的心理学知识?爱家爱生活222 2022-03-28 · 专注于分享各种生活小知识 爱家爱生活222 采纳数:557 获赞数:7021 向TA提问 私信TA 关注 展开全部 心理学10个著名理论是: 1、刺猬理论 刺猬理论,源于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在管理...

巴纳德提出了什么理论
巴纳德提出了组织平衡理论。巴纳德的组织平衡理论是他的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他认为,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同时组织也是一个维持适应的系统。在组织内,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了组织内部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平衡、组织与环境的平衡以及组织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平衡。首先,巴纳德强调了...

海沧区15694333253: 孔子主张的思想是什么 -
敏慧丝白:[答案]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 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 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

海沧区15694333253: 孔子在政治上提出了什么的学说 孔子在政治上提出了什么的学说 -
敏慧丝白:[答案] 德治 礼治

海沧区15694333253: 孔子提出了什么理论 -
敏慧丝白: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

海沧区15694333253: 孔子提出了什么学说. -
敏慧丝白:[答案] 孔子提出了儒家学说

海沧区15694333253: 孔子的理论有哪些 -
敏慧丝白: 孔子时代, 教育与学术由官府垄断, 提出"有教 无类"的旗帜,以私人身份招徒讲学,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 选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 将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

海沧区15694333253: 孔子的主要贡献有哪些?如题 -
敏慧丝白:[答案] 孔子的教育贡献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最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举世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 哲学上的贡献 《易》是大道之源, 是中国哲学之源. 《汉书》记《易》之由来,"人更三圣,世...

海沧区15694333253: 孔子的理念是什么 老子的理念是什么 孟子的理念是什 -
敏慧丝白: 孔子学说基本内容及其实质的探讨.每一种产生于人类心灵的思想,都有其存在的特定文化土壤,都代表着特定人群的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孔子学说自诞生之日起,就有人反对,如道家、墨家等学派.之后,反对声不绝如缕,但无人能够动摇...

海沧区15694333253: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
敏慧丝白:[答案]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

海沧区15694333253: 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
敏慧丝白:[答案]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 孔子全身画像 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

海沧区15694333253: 孔子他提出什么学说其主张是什么 -
敏慧丝白: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