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与歌特式风格有什么区别?

作者&投稿:独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歌特式和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有什么区别?~

哥特式:(因为最近在做一个哥特式教堂的分析,所以这个知道的多一些)

  外部:西立面有一对钟塔(新哥特式也有出现有两对的状况),构图横向分三段,纵向分三段或者四段。主入口为透视门(看上去有很多层的门)上部有巨大玫瑰窗(圆形玻璃彩窗)。里面以垂直向上的线条为主。平面十字交叉处有中央尖塔(哥特式教堂的高塔非常多,这个一般是最中间那个最高的塔,仅仅是塔顶高度高而已,内部空间不会比其他高出太多)。建筑背面有飞扶壁(建筑术语不必理会)。雕刻精美华丽(!!这个就是可以作为特征来描述的东西,不过一般哥特式的雕塑集中在外立面,举例:巴黎圣母院)。

  内部:中厅窄、高、长(这个一般就是刚才说的那个最高的高塔下面的空间);宽高比往往大于1:2.5(含)。发明了尖券肋骨拱(建筑术语不必理会。不过造成了这个拱顶下面的空间形态是以尖顶收头,加强了整个空间拔高向上的气氛)。柱子多采用束柱(又是……建筑术语,不过简单说,就是横截面看起来象朵花,立面看纵向线条非常丰富,比起以前常用的圆柱子一根显得更加纤长美丽)。花棂窗(这个也是很可以描述一下的特征,大家在电视里经常看见的古堡、教堂里面,两边墙上美丽彩色玻璃窗就是这个东东了)。教堂内部无马赛克镶嵌画或者壁画,装饰重点为彩色玻璃窗、圣坛等(有壁画的是巴洛克风格)。

  总结:总之,象这种建筑形态,一般适合教堂皇宫等一些气氛神圣的建筑。我看皇宫都未必适合使用这种风格。这种高窄空间+到处都是不防寒又容易破的彩窗+屋顶维修起来太痛苦=住在里面太难过。至于之前塔布船长提到的哥特式古堡……因为没有找到实例,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不过估计只有尖顶的部分像是哥特式,很可能是别的流派而被误解为哥特式也说不定。不然,就是那个古堡的主人很少住在里面,只是买个建筑作为大师作品收藏——提高身价,这种事情也是有的嘛。



巴洛克风格:

  特征:具有豪华、动感、多变的效果,空间上追求连续性,追求形体的变化和层次感。(解释一下,这个的意思就是说,一般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平面不会横平竖直。什么外墙啦外挑的廊子啦都喜欢带一些曲线,当然房间还是方的,不过里面的装饰线脚一般就不会是直线加上某个地方挑个雕塑这种,而是到处都是华丽的大曲线、雕塑)。壁画雕塑与建筑溶为一体,在群体中反映出开敞的特点,空间形体变化大(终于说到最容易让建筑显得华丽的壁画与雕塑。举例:那个让米开朗基罗画的连头都垂不下来的天顶壁画就是巴洛克风格建筑里面的。至于雕塑,房间里面、走廊上喜欢放个塑像什么的,也就是在流行巴洛克风格时期才开始的。铠甲不算……)。而且是成串的,连续的变化,具有强烈的动感,主题突出(这个,不必在意,可以作为术语用来唬人,但是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

  手法:巴洛克建筑使用曲线,曲面,断檐,层叠的柱式,有缺口的或者叠套的山花等不规则的古典柱式的组合。(简单说,就是在大家经常看见的罗马柱式的顶端加以变化,加上一堆雕塑,可不是象中国那样柱子上盘龙……汗。至于山花的话,以前尖顶的屋子总在侧面有一片三角形的山墙,参照中国两坡屋面的侧面三角形山墙。具体举例可参考雅典帕提农神庙的山花,有雕花的那个三角形,不过巴洛克风格的更加华丽繁复)。不顾忌传统的构图特征和结构逻辑,敢于创新,善于运用透视原理。室内外色彩鲜艳,光影变化丰富。(这个,这个就是莱恩大人的喜好了……大量华丽但是具有沉稳色彩的壁画啦雕塑啦家具啦,一般说来,所谓的贵族品味就是这样了)。

  总结:这个风格的建筑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流行,建筑方面的创作突破了原有的界限,更加注重创作的艺术性和自由化。在大量的教堂建筑和皇宫建筑里运用,也有不少贵族采用这种风格来建造他们自己的宅邸。要住的话,还是这个比较显示财力、品味(这个……?),也比较舒适。



洛可可风格:

  背景:路易十五时期,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的宫廷文化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此一时期的建筑风格被成为洛可可风格。大多小巧、实用,不讲究气派、秩序(我个人觉得,形成这个的原因除了当时贵族品味下降以外,他们开始没钱又想装有钱的状况也是原因之一。整天花那么多钱去玩,哪里还有闲钱好好做装修?说的好听是实用……)。

  装饰特点:喜欢使用复杂的曲线,难以发现节奏和规律,装饰母题有贝壳、卷涡、水草等等。取之自然,超乎自然。直角、直线、阴影均在回避之列(简单说就是细碎装饰一大堆,但是象巴洛克风格那种气势宏大的雕塑是不用想了,而象哥特式风格里面那种修长挺拔的线条也不用想了,那种阳光打下来阴影摇动层次分明的效果也不用想了。这种风格的建筑简直是吸血鬼的仇人,在里面一点鬼气都没有……当然最少的还是品味-_-│││)。

  使用鲜艳娇嫩的颜色,金、白、粉红、粉绿,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不知道别人的看法如何,反正先看到娇嫩这个词,我是一点兴趣都没有了。金色白色倒也罢了,不过粉红粉绿……大人们的嗜好果然是很“粉”的说。所以,虽然和巴洛克风格一样是“用色鲜艳”,但是却只能用“工艺水平”来形容,人家巴洛克可是“艺术水平”啊,高下立判)。

  总结:这个风格应该也是居住起来很舒服的一种,而且这种风格注定了它很少使用在那些要求“神圣性”的建筑里面,完全是居家型的。不过,奢侈虽然奢侈,要说奢华的话,就要看大家的品味怎样了……适合杀人,但是不适合优雅恐怖地杀人的场所。



  结论:我的推荐实在是倾向性严重。反正作为一个资料补充一下,如果莱恩大人会用到的话,稍微注意一下不要把各个的特色搞混就好了(不到关公战秦琼的地步就好),具体是哪种风格的话,不必太在意,反正一个人进入一个房间,一般都是先观察房间陈设家具风格,建筑风格嘛……很难判定的,因为流派太多。此外,还有一个要注意一下!就是所谓“欧式风格”——这个东西在建筑史里面是不存在的。这个叫法纯粹是在中国业界为了简单区别“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而出现的土特产,对外国人来说,只有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你跟他们说“欧式风格”,没人会知道。

  嗯,想想,差不多就是这些……不知道用处大不大。反正看的人就当作是基础知识教育,以后可以用来唬人。而我也正好重新复习一把外国建筑史……

  巴洛克风格(Baroque style),“巴洛克”是一种风格术语,指自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思是一种不规则的珍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用这个词来批评那些不按古典规范制作的艺术作品。巴洛克风格虽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错觉主义再现传统,但却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巴洛克风格的在绘画方面的最大代表是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在建筑与雕刻方面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贝尔尼尼。
  自十八世纪以来,艺术史家和考古学家们特别重视风格的研究。所谓"风格" 意味一件作品是依照某种特定的组合方式而构成的,它本身有着的内在谐和一致,但又明显地区别于其它的风格,故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风格的形成,当然是某一个时代和作者艺术发展成熟的表现。
  不过,巴洛克作为一种风格,却一直是美术史家们有争论的问题。"巴洛克"一词的原义,含有不整齐、扭曲、怪诞的意思,大约是十八世纪古典主义者奉赠给自己不太赞同的前辈艺术的一个称号。从时间上说,"巴洛克"流行于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初。所以有人把整个十七世纪各国的艺术--意大利、西班牙、弗兰德尔、荷兰、法国。。。。。。都列在"巴洛克"范围之内。
  "巴洛克"成为独特的风格,是由于它在艺术精神和手法上,与盛期文艺复兴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文艺复兴可以归为"古典主义","巴洛克"可以归为" 浪漫主义"。它是在封建天主教复辟后,随着贵族统治的巩固而发展起来的。 但是,不能简单地把"巴洛克"艺术和它的代表们,称谓"反"的,"倒退"的艺术。个人固然受制于历史,但个人又反射着各种历史因素(包括一切以往的传统),而给当代的历史带来新的东西。这才形成了历史的变化多端、丰富绚丽的形象。


  特点: 一是豪华。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二是它是一种激情艺术,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三是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四是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五是具有综合性,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
  六是浓重的宗教色彩;
  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


  「歌特」(Gothic)这个特定的字汇,早先指涉的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建筑文化与书写层面,所谓的「歌特复兴」(gothic revival),将中古世纪的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的墓窖挖掘出来。同时,从18世纪末以来的一些文本,因为共同的基调与文体被归类于「歌特小说」例如华尔普(Walpole)的<奥蓝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安.拉得克里孚(Ann Radcliff)的《奥多芙的神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侣》(The Monk),当然还有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这些作品戮力于处理残酷的激情与超自然的恐怖主题,而小说的背景通常建构于荒凉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女/男)身陷于无以摆脱的魔性爱欲,和(通常是阳性的)施虐者展开一段以死亡为终结的际遇......在这些小说,个中包含的情欲/性别(sexual/gender)关系,古怪地纠缠于神圣与魔鬼的角力;极度的情色高潮来自于破灭(也就是仪式的「完成」)的那一刻。象征父权的宗教系统与企图越的的黑暗(阴性)力量,在某种不可明说的层面,其实隐讳而酷异地分享著「爱欲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在当代的恐怖小说阵营,如安.莱丝(Anne Rice)的《吸血鬼纪事》(The Vampire Chronicles)就流露出男同性恋情欲与父性机制的复杂互动。
  有趣的是,歌特文化这样的现象除了在小说的纸页上展开,也在20世纪的后半期侵入非主流音乐的大花园,成为另类音乐中极为殊异的一个支脉。熟悉新音乐历史脉络的话,就会知道大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后,一些乐团分别顶着「后朋克」(Post PunkCool)、「新古典」(Neo-Classical Music)或「新嬉皮」(Neo-Hippies)的招牌,逐渐混融成日后的歌特摇滚乐派。早期的代表如【苏克西与女妖】(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巴浩丝】(Bauhaus)、【享受分裂】(Joy Division)等等乐团。它们的特色是沈郁厌世的情调、冰冷刺骨的音符既带有精细的美感,但又同时在音域层面上大量使用偏离旋律线的不协调音,穿插着对于传统音乐的反制。在歌词与表演概念层面,处理着生命与爱欲的荒凉,对现实状态的厌弃,进而追求心灵深渊的奇诡乐趣。在舞台上,她/他们以偏锋的狂乱扮装出现,如苏西略带虐待与被虐情调(SadoMasochistic)的「冰女王」神采,或者【巴浩丝】的主唱墨非(Peter Murphy)把自己打扮成美艳的双性吸血鬼。除了性别的颠覆与反转,歌特摇滚乐的强烈质素还表现于对神学(或恶魔学)概念的执迷。在1981年成立的【慈悲的姊妹】(The Sisters of Mercy),是几个爱好中古世纪风格的男子对于音乐意识型态的展现。被形容为「狂笑著注视罗马城烧成一堆瓦砾」的主唱爱尔德里奇(Andrew Eldritch)一语说穿歌特摇滚乐团的宗教立场。

  巴洛克(Baroque)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巴洛克一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影响很大。意大利B.克罗齐等人认为源出于Baroco,原本是逻辑学中三段论式的一个专门术语;另一说认为源出于葡萄牙语ba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为各种外形不规则的珍珠,引申为“不合常规”。17世纪末叶以前最初将巴洛克运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也就是离经叛道的事物。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指称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一直到19世纪中叶都是用于贬义而非艺术风格的名称。1888年H.韦尔夫林发表《文艺复兴运动与巴洛克》一书,对巴洛克风格作了系统论述,从此确定了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概念。20世纪西方学者对巴洛克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赋予它不同的意义,但当做一种艺术风格理解仍是主流。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9之感。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

  教皇当局为了向朝圣者炫耀教皇国的富有,在罗马城修筑宽阔的大道和宏伟的广场,这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风格开辟了新的途径。 ..................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

  实上巴洛克音乐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伴奏部分即通奏低音。通奏低音演奏者在羽管建琴或管风琴(或拨弦乐器琉特琴或吉它)上奏出低音声部,上面标出数字指示他应演奏的填充和弦。通奏低音经常由两个人演奏,一人用大提琴(或维奥尔琴或大管)一类可延长音响的乐器演奏低音声部,另一人演奏填充和弦。

  这种使用通奏低音的织体是:上面一个人声或乐器的旋律声部,底部是一个低音乐器,中间填以和声,这是典型的巴洛克音乐的风貌。上面的声部也常有用两个的,有时是为两个歌手写的,有时是两把小提琴(此时即称三重奏鸣曲),此种结构在巴洛克音乐中也很典型,特别是通奏低音不能或缺,说明由低音产生和声的概念对于巴洛克音乐是如何重要,是它的中心。这个概念的出现并不突然,在十六世纪中已有将低音声部区别于复调音乐中上面其他几个声部线条的,但只是到了巴洛克时期这种风格才清楚地确定下来。

  与上述的变化一起,而且是有关的,是放弃复调(更精确地说,复调音乐成为一种老式的方法,几乎只用于教会的某一类音乐中)。重视和声必然导致在一首乐曲中出现和声进行的若干终止点,这些终止点称终止或收束,是由于某一种标准的一系列和声进行而形成的。与此相关的是节奏的进行,在声乐中,旋律要表达歌词的情感,必须按照(甚至夸张)语言的自然节奏;在器乐中(包括一些声乐,特别是合唱曲)有用舞蹈节奏的。由于低音用了舞蹈音乐的节奏型,加速了调性感觉的发展以及向某一个特定的音进行的趋向性。

  与此同时,新乐器种类的出现加速了这个进程,其中最重要的乐器为小提琴族系。当时维奥尔琴的发音适合复调音乐的清晰但却缺乏节奏的动力感,而小提琴洁净明快的运弓以及其演奏辉煌技巧乐曲的能力适合演奏舞蹈节奏的音乐,与单声部歌曲相比更有发挥技巧的能力。声乐风格与器乐风格的交替进行是典型的巴洛克的手法,巴洛克音乐中有这样两种不同风格的交替进行是为了新奇和效果。

  巴洛克早期重要的音乐形式是单声部歌曲(相对于前一个时期复调音乐而言)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体载歌剧与清唱剧,强调语音与音乐的紧密结合,在歌剧中还有布景的效果。单旋律音乐中不使用对位,其形式是由旋律与低音相结合发展起来的,如分段歌形式,回族曲结构,在反复出现的低音声部上的变奏。在乐器方面也有相应的发展,如适合于演奏通奏低音组合的乐器,以及替代维奥尔琴族系的小提琴等,小提琴族系乐器更灵活而且能演奏较高的类似人声的音域。

  哥特(gothic)这个特定的字汇原先的意思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建筑文化与书写层面,所谓「哥特复兴」(GothicRevival)将中古世纪的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的墓穴中挖掘出来。同时,从18世纪末以来的一些文学作品,因为具有共同的基调与文体而被归类于「哥特小说」。例如:华尔普(Walpole)的《奥蓝托城堡》(TheCastleofOtranto)、安.拉得克里夫(AnnRadcliff)的《奥多芙的神秘》(TheMysteriesof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侣》(TheMonk),当然还有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这些作品戮力于处理残酷的激情与超自然的恐怖主题,而小说的背景通常建构于荒凉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男少女)身陷于无以摆脱的魔性爱欲,和(通常是阳性的)施虐者展开一段以死亡为终结的际遇......在这些小说中包含的情欲/性别(sexual/gender)的关系,古怪地纠缠于神圣与魔鬼的角力;极度的情色高潮来自于破灭(也就是仪式的“完成”)的那一刻。象征父权的宗教系统与企图超越的的黑暗(阴性)力量,在某种不可明说的层面,其实隐讳而酷异地分享著“爱欲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在当代的恐怖小说阵营中,象AnneRice的作品《吸血鬼纪事》(TheVampireChronicles)就流露出男同性恋情欲与父性机制的复杂互动。

  有趣的是,哥特文化这样的现象除了在小说的纸页上展开,也在20世纪的后半期侵入非主流音乐的大花园,成为另类音乐中极为殊异的一个支脉。如果你熟悉新音乐历史脉络的话,就会知道大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一些乐队分别顶著“后酷朋克(PostPunkCool)”、“新古典(Neo-Classical)”或者是“新嬉皮(Neo-Hippies)”的招牌,并逐渐混融成日后的哥特摇滚乐派。

  早期的代表乐队包括“苏西与冥妖(SiouxsieandtheBanshees)”、“苞浩丝(Bauhaus)”、“喜悦割离(JoyDivision)”等等乐队。它们的特色是沉郁厌世的情调、冰冷刺骨的音符既带有精细的美感,但又同时在音域层面上大量使用偏离旋律线的不协调音,穿插着对于传统音乐的反制。在歌词与表演概念层面,处理着生命与爱欲的荒凉,对现实状态的厌弃,进而追求心灵深渊的奇诡乐趣。在舞台上,她/他们以偏锋的狂乱扮装出现,如“苏西与冥妖”略带虐待与被虐情调(SadoMasochistic)的“冰女王”神采,或Bauhaus的主唱PeterMurphy把自己打扮成美艳的双性吸血鬼。除了性别的颠覆与反转,哥特摇滚乐的强烈质素还表现在对于神学(或恶魔学)概念的执迷。在1981年成立的“仁慈姐妹(TheSistersofMercy)”是几个爱好中古世纪风格的男子对於音乐意识型态的展现。被形容为“狂笑著注视罗马城烧成一堆瓦砾”的主唱AndrewEldritch一语说穿哥特摇滚的宗教立场——对于我们,犬儒精神就如同天主教徒的圣水一样。

  如果说早期的PostPunkCool对生命的诠释是沮丧与绝望(比如IanCurtis——JoyDivision的主唱——的自杀),那么“仁慈姐妹”以及同道的乐队比如“教会(TheMission)”、“全部的夏娃(AllaboutEve)”、“涅浮林之域(FieldsoftheNephilem)”、“祭仪(TheCult)”等乐团所秉持的,可能是睥睨于现实中的种种烦俗,企图推翻假惺惺的教条,抽取反对与不满的精神,化为音乐的“反面传教(negativepreach)”。在“教会”的专辑《上帝自己的药物》(God'sOwnMedicine)中,开宗明义的第一首歌〈荒原〉(Wasteland)就嘲讽地唱出“我还是相信上帝,但是上帝已经不信仰我了。”这等堪称冒渎的宣言,呈现出骇人的事实:原来长久以来,神与人的权力结构恰如性爱结构的主体与客体。在这张专集中,反复推敲着在推翻信仰的同时,死亡不再是父神用以胁迫的道具,反而是叛徒的情色乌托邦。如同在《爱我爱到死亡》(LoveMetoDeath)一曲,美妙地铺陈情欲的高峰不被僵硬的“主控-屈从”(Dominance-submission)关系所固置;也就是说,在死亡(旷缺)的领域,致命的阴性激情并不受到掌管与压制,发展出自己的美学。

  不可否认,“死亡”在哥特摇滚乐的文化层面中,几乎是个关键字。当某些保守的声音或反挫势力,企图以这一点来抨击哥特摇滚乐与其次文化,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回应:如“基督徒之死(ChristianDeath)”这个经营黑暗、痛苦情愫的乐队,对他们而言,死亡所演绎/延异出来的腐败、末世、毁灭等等情境,都足以让我们逼近“终极高潮”(ultimateorgasm)。在一些专辑如《痛苦剧场》(OnlyTheaterofPain)、《天使的狂怒》(TheRageofAngels)、《铁面具》(TheIronMask)中,“基督徒之死”悉心探索的重心就是这种近乎临界点的痉挛之美。在其中一首歌曲“死欲(DeathWish)”,结尾的歌词近乎狂喜地陈述“撒旦魔王是最仁慈的野兽”,配合凄厉的音乐,不啻狠狠地嘲弄了宗教/父权体系粗暴地规范在各种事物之上的二元对立价值观。

  另一种反应,也许可以引述布莱特(PoppyZ.Brite)在吸血鬼情色小说选集《血脉深处的爱》(LoveinVein)前言中所说的话:“哥特次文化(Gothicsubculture)并不是礼赞或者爱慕死亡,只是纯粹地拒绝畏惧它。在探索死亡的过程,慢慢地和它体肤与共,逐渐与它亲近。”这段话正好解释为什麽像“涅浮林之域”、“还有这些树(AndAlsotheTrees)”、“意志(Will)”、“利姬雅(Lycia)”、“TheMorendoes”等乐队,会不可自拔地沉浸于“与死去的君王交欢”的髑髅式意象(macabreimage),同时又在这般异端的情欲里浮生出细致的张力。此外,死亡不必然是生命的匮乏,顺着这些创作者的脉络、以及在许多异教神话或恶魔学发现的象徵与寓言,死亡可能是贴近超自然、非人类领域的出口。

  在此际90年代的中后期,哥特次文化不但在文学与音乐创作层面绽放,更影响了这个“混杂族群”(包括女性、酷儿、情欲的边陲份子)的文化生态与身分认同。在情欲与性别的革命,哥特次文化追求所谓的理想典范“阴阳同体”(hermaphrodite)虽然还值得更进一步检验,但也是有助于冲迫禁制的美丽武器让过往被视为妖魔的异类(它者)摆脱单一的天堂,品味自身的欲望与天使的尸体。

巴洛克原指扭曲的线条,比较随意与不规则
哥特式风格就是高、大、直、尖——典型的巴黎圣母院

巴洛克的风格很生动,让人觉得与自然很亲近,繁复的曲线应用比效多,比如有些灵感很像由蔓滕植物得来的。
哥特式的风格就让人觉得庄严凝重高大笔直,几何感很深,顶部很尖。


介绍一下欧洲的建筑史
一是基督教堂和修道院始终是欧洲建筑的主体 二是伴随着罗马帝国和基督教的分裂 东西欧洲的建筑风格逐渐各树一帜 其中 在东欧的东罗马帝国 拜占庭建筑影响十分广泛 而在罗马风建筑之后兴起于西欧的哥特式建筑 则体现了中世纪建筑的最高成就 从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 信奉人文主义的艺术大师们又把西方建筑...

威尼斯有哪些著名的建筑物?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洛克可和巴洛克式建筑的区别与联系
是洛可可吧:人们通常用来装饰的奇特的漩涡性和贝壳形而得名。流行于18世纪的法国。此风格中布歇的作品用来描绘王室成员、贵族、贵妇人的奢侈生活和情趣。夏尔丹的作品表现下层市民生活。哥特式: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

洛克建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巴洛克?圆柱,穹顶。哥特式,尖顶。

洛克王国伯爵花园在哪里
5. 古堡如同航母般镶嵌在磐石之上,城墙高筑,青田环绕,欧式建筑上的十字架在古堡正东方矗立,昭示着教堂的位置。6. 古堡的整体风格,体现了沁河流域古堡建筑的特点,入口拱门阁楼上的“天主堂”字样,彰显着它的神圣与古朴。7. 教堂的哥特式风格与古堡相得益彰,灰砖粗石的结合,呈现出一种浑然一体...

谁知道洛克可式室内装饰?
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学习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古典风格,并且发展了『柱式』的概念。强调建筑的比例如同人的比例一样,反映了宇宙的和谐於规律,这一点上很强烈地体现了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传统的影响。使用对称的形状,集中式 恢复「自然」,以尺规作图制图,以圆形和正方形为主 反对哥特式建筑...

英国有哪些著名景点
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是法国、德国和英国哥特式风格的代表作品。之后的哥特式是文艺复兴风格,以简洁的线条和柱廊为特征,然后是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伦敦和牛津有大量的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建筑,比如圣保罗教堂和牛津的新剧院,都是巴洛克风格。巴洛克和洛克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并不高,尤其是国内的美术史...

欧洲三大教堂是哪三大,分别位于哪?
而塔楼上用青铜制造的希拉尔达女神像则具有文艺复兴式的艺术风格。祭坛的装饰屏画历经许多建筑期,参与绘画的有豪尔赫·费而南德斯·阿莱曼兄弟、阿雷赫·费而南德斯、洛克·巴尔杜克、佩德罗·米兰、胡安·鲍蒂斯塔·贝拉斯克斯等。因此,这座教堂是融合了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双重风格的宗教艺术的产物。

请简述巴洛克艺术兴起的原因及其主要艺术特色。
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 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

埃菲尔铁塔的故事
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一座象征着古老巴黎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其地位与历史价值无可比拟。它坐落于塞纳河畔,位于巴黎市中心,其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珍藏的13至17世纪的的艺术品闻名于世。这座教堂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

香坊区19658285980: 巴洛克和歌特的区别是什么? -
斋俊普西: 巴洛克(Baroque)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

香坊区19658285980: 巴洛克与歌特式风格有什么区别? -
斋俊普西: 巴洛克(Baroque)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

香坊区19658285980: 哥特式建筑风格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差别是什么? -
斋俊普西: 哥特式大部分造型比较尖锐,高耸,象征宗教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巴洛克刚好相反,造型大都比较浑厚圆润矮小的~·

香坊区19658285980: 歌特式建筑与巴洛克建筑的区别?
斋俊普西: 哥特式多尖顶,类似于高塔. 巴洛克给人一种圆润的风格.

香坊区19658285980: 巴洛克建筑和哥特式建筑有什么区别 -
斋俊普西: 简单的说,歌特是尖顶,有飞梁,整体感觉是向上飘扬,消失在高处(垂直运动) 巴洛克圆顶,厚重繁复,装饰性,涂绘性,利用光影,模糊分界线,明暗法前凸后退,有运动幻觉,(天花板的饰物满得快要溢出来,向观众倾斜,楼梯好象向下流淌),整体感觉是向下坠落.基压,变形,讽刺当时过于繁复的年代 歌特出现得比巴洛克早得多 歌特强调结构构件,巴洛克强调填充部分

香坊区19658285980: 巴洛克建筑与哥特式建筑的区别? -
斋俊普西: 哥特式建筑或称“高直建筑”.它以墩柱,薄围护强,飞扶壁,花窗,和高耸的尖塔等为特征.如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等. 哥特式早于巴洛克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流行于17~18世纪的欧洲与拉美地区,特点是运用娇柔的手法,如断檐,波浪墙,重叠柱,以及透视深远的壁画,和姿态夸张的浮雕等,它能够反映出宗教的神秘和宫殿的豪华.如意大利的圣彼得大教堂.

香坊区19658285980: 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的区别是什么? -
斋俊普西: 巴洛克——17世纪到18世纪初期,巴洛克艺术在欧洲盛行一时,这与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确立起强大的封建君主统治,也与当时教会势力的增强有关.巴洛克艺术表现出的风格——威严和力量,正好符合这个统治的要求.源于意大利,在法国...

香坊区19658285980: 巴洛克和歌特的建筑风格有什么区别啊?
斋俊普西: 一个比较华丽一个喜欢搞很尖的顶,比如教堂

香坊区19658285980: 巴洛克和哥特式建筑的区别是什么?天主教堂中有这两种风格,故提问
斋俊普西: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 巴洛克式建筑与歌特式建筑最大的区别是圆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