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官员上朝时,手里拿的木板有什么作用呢?

作者&投稿:张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圭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礼器,西周时期周成王“桐叶封弟”故事中的器物主角就是圭,姬诵“削桐为圭以与叔虞”,在游戏中把削成圭形状的梧桐树叶赐给弟弟,封弟弟为诸侯——即唐叔虞,这就是后来晋国的开国诸侯。

按照周礼所载,圭是周代等级最高的礼器、是诸侯等级身份的最主要的标志,《周礼·春官·太宗伯》称:“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只有王、公、侯、伯等高级贵族才能使用玉圭。

圭在祭祀、盟誓、随葬、交往等活动中也承担多种重要的功能,发展为坦诚相见与统一标准的代名词。到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列后国诸侯均僭越周礼,为补玉圭的不足而大量使用石圭、陶圭。

相较于东方列国,位于西部的秦国在用圭方面则有更突出的变化,春秋到战国早期圭的材质多样且不符合周礼所载的使用规定,到战国中晚期随着商鞅变法割裂了周礼的影响,秦国在礼器圭使用方面又呈现出断裂性,这直接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秦国用圭与圭类型的来源

秦国的圭礼器与用圭制度来源有二:一是新石器时代陶、石、玉圭。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比较发达,阶级已经产生、原始国家形成,各种象征身份、地位、权力的玉材质礼器纷纷出现,圭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据考证是由生产工具铲、凿或锛演变而来,它盛行于山东地区龙山文化,如国家一级文物山东两城镇兽面纹玉圭。

秦人先祖来源于东方的东夷部落,史书所载嬴姓先祖是少昊。少昊在嬴水之滨出生而得嬴姓,就是流经今山东莱芜嬴汶河。虽然在新石器时代嬴氏部落十分弱小,仅作为强势部落的附庸,不过却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强烈影响,图腾、器物崇拜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新石器时代圭当是秦文化用圭的一个源头;

二是商周时期的玉圭,商周时期国家正式形成各种礼仪制度完善,已经有详细的用圭制度并对各种圭的类型做出规定,商代的玉圭多出于高规格墓葬作为陪葬品,西周时期在祭祀遗址、墓葬中均有出土,“命圭者,王所命之圭也,朝觐执焉,居则守之。”

周王所分封的诸侯每逢朝贡述职觐见都必须执圭,若有过失则由周王收回圭以观其效,随后另行册封或夺爵。

种类有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等十七种,一般地位越高作为身份代表的玉圭就越长。秦国作为西周末年分封的“侯”爵,同样也应遵守西周礼制、沿用西周的用圭制度。

秦国圭的形制与使用制度

从迄今发现的圭文物结合出土地点来看,秦国的圭的形制与使用制度具有与东方列国迥异的特点:从形制、材质上来看,第一是圭形制简单。基本为一端尖首、一端方头的长条形状,素面无装饰图案。有大小形体差异,长度在30厘米至10厘米不等、宽度3至5厘米,厚度基本一致为0.5厘米,结合《周礼》中规定的用圭制度来看,秦国圭在形制上表现出大程度的简化,仅仅以“长短”来区别不同用途、性质的圭;

第二是材质多样但玉质圭数量却极少,迄今发现的秦国玉(青玉)材质圭仅有十余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陕西户县宋村秦墓出土的一件玉圭,为苍玉制作,是迄今发现最长的秦国玉圭,放置在墓葬中的“脚厢”内。

此外发现的秦国多石质或陶质圭,这两种材质的圭在形态上仿制玉圭,石质多为灰白色岩石磨制而成,模拟青玉圭,少数为黑色。石质疏松,制造比陶质圭的制造稍微精细。陶质圭则全为红陶,质量极差,在墓葬中出土时多断裂或碎裂成粉。可见石、陶圭只作为随葬明器而没有其它用途。

首先,从用途和使用制度来看,秦国用圭制度简单——圭用途单一。

从周代玉圭的发现结合文献记载来看,圭应该有象征身份地位、祭祀天地鬼神和国家交往信物(凭证)等多种作用,但秦国独有的祭祀文化传统与周代礼制不太相同,加之东周时期除秦穆公称霸之外,秦国一直因为位置偏僻、爵位低、国力弱而被诸侯鄙视,东方诸侯有时甚至将秦国和西戎混为一谈。

秦孝公发布求贤令时感叹:“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可见秦国很少与列国交流。所以,秦国用圭仅仅局限在象征身份地位这一种用途,从考古发现来看也是如此——圭基本出土于秦人墓葬中。

其次,秦国创制了成套圭随着制度,圭作为周代最重要的礼器一般以单个出现,即使在僭越现象普遍的东周时期,东方列国也无成套使用的实例。而在秦国墓葬中则多见成套使用圭的现象,如凤翔八旗屯秦墓地,墓主身份多是大夫、士级别,许多是以大小不同的3、5、7单数一套组合放置于墓葬棺椁顶部,推测墓主并未真正理解圭的使用制度及礼器意义,而是简单将圭与同时期成套鼎簋看成同类性质的礼器,才出现以一套圭礼器来彰显身份地位的现象。

最后,是秦国用圭制度存在断裂性消失,这是秦孝公商鞅变法所致。春秋至战国早期秦国基本遵循周礼所以各类礼器均模拟周文化器物,这一阶段秦人用圭制度与中原类似,上至大夫下至庶人墓葬中都出土有20厘米左右的石、陶质圭,在整个墓地中出现随葬圭的墓葬比例也很高。

但是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实行封建制,商鞅建立的军功爵位制使普通人也可以晋升为新贵族,这不但有力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而且完全破坏了秦文化对西周旧礼制的继承与延续性,军功升迁改变了秦国人的价值观,秦人“贪狠强力、寡义而趋利。”这让圭礼器的使用失去了生存的社会基础后迅速消失。

秦国的圭礼器对后世的影响

秦国的圭对后世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春秋至战国早期和战国中晚期两个阶段。在春秋至战国早期,秦国与东方列国同样都越级使用玉圭并制造滥用石圭、陶圭。

若按照最初的分封级别秦国仅是“侯国”,只能是国君和极少数贵族才能用圭,但是春秋时期秦候自比公王,国内大夫、士族也僭越自比列国诸侯,这激增了对圭这种礼器的需求,使质量极差的石圭、陶圭成为流行礼器,这种滥用导致圭作为礼器的地位与严肃性急剧下降,进而衍生出圭璧等其它杂合形制器物。

战国中晚期秦国变法以后不再使用圭作为礼器,这种断裂性对后世影响深远且巨大,随着秦统一天下使圭的使用制度基本消失、圭器物也退出了历史舞台,逐渐成为一种鲜为人知的古代礼器。

汉代及以后历代虽然通过考据周礼恢复了圭形器物,但已与本国的礼仪制度无关,圭礼器相关使用制度也从未完全复原,而是根据历史国情结合周礼进行一定程度的创制,这使圭逐渐演变为其它器物,如后世大臣上朝所用“笏板”。

圭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礼器。器型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铲、凿或锛,商周时期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用圭制度和各种类型圭的形制。秦国圭的形制与使用制度有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两个源头,在学习仿照周礼的同时也有自己的特点,如形制单一、材质众多,用途单一,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成套圭随着制度和用圭制度存在断裂性消失。

秦国滥用礼器圭,导致圭作为礼器的地位与严肃性急剧下降,从而衍生出圭璧等其它形制器物。秦国用圭制度存断裂性在秦国统一天下后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使圭礼器直接退出了历史舞台,演变为其它器物。



这块板子名为作“笏板” 。第一个功能是备忘录,记一些关键词和要点;第二,它也象征了对天子的礼仪,表示对皇帝权威的尊敬和臣服;第三笏板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不同等级的官员笏板制作的材料也不同。

一、记录大臣们想要上奏的事情,古代皇宫制度、守卫都很森严,大臣们进入皇宫是不能带其他物品的,所以大臣们可以把想要上奏的事情简单地记录在芴板上,相当于现在备忘录之类的东西。
二、记录皇帝下达的旨意,有的时候皇帝说的内容也挺多的,要是记不下来难免会遗忘其中的一些事情,如果真的遗忘了皇帝下达的事情,那后果可想而知。

有记录的作用,可以用来记录君王的重要吩咐或者自己想要说的话,类似我们当今的便签本。


清朝时期的官员上朝时,嘴里为何都要含一片人参呢?
清朝时期的官员上朝时之所以嘴巴里要含一片人参,就是为了避免迟到,减少突发情况的发生,而且为了应对一系列严格复杂的制度。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中有很多的朝代,每个朝代都会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就由上早朝的说法,如果你能够选上能够上早朝,那么说明你的身份是尊贵的,在社会上面地位非常的高,毕竟在很多的...

古代的官员上朝的时候为何要去这么早,大半夜就摸黑出发?
其实,现在看到的“上朝”时间,准确来说应是皇帝的起床、请安和早读的时间。那时候,皇帝起床梳洗完毕后,第一个任务是去长辈处问安。康熙朝的请安时间较晚,约在巳时,也就是上午9时至中午11时),雍正之后的皇帝每日起床后就得赶往慈宁宫向太后问安。清朝对于皇帝的晨读很是重视,内容是前朝如何治理...

三六九上朝是什么意思?
“三六九上朝”这个成语是古时候的官员上朝时必须遵守的规矩,这个规矩是在早期基础上不断衍生而来的。在清代尤为严格,皇帝随时可以抽查官员是否遵守规定。其中,“三”指上朝的时间是早晨3点;“六”指官员在上朝前必须洗漱干净,换上全新的朝服;“九”是指在上朝的过程中要遵循“九章礼”,即严格按照...

古代官员上朝的时候文武官是怎么分配的,是文左武右还是文右武左,为什...
在古代中国,官员上朝时的站位习惯经历了演变。最初,以右为尊,因此文官站在右边,武官站在左边。这一站位模式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的大臣官帽两边有两块垂下的玉片,即“充耳”,用以提醒官员集中注意力。至汉朝,上朝的官员按照官职高低排列,右方为上,左方为下。汉代朝仪十分讲究,"门籍"制度...

古代时期的官员上朝时都是一直站着的吗?
所以第二天朝方主动要求皇帝撤回自己的椅子站着上朝。其他大臣看到宰相都这样做撤走了椅子我敢坐吗所以主要是要撤回自己的椅子。从此以后大家都站着上朝只有皇帝一个人坐着。并且赵匡胤因此发现大臣上朝时在下面窃窃私语,要求官员的帽子两边贴上横梁。这样做官员不能太近否则你会面对你的头发。明朝时建立...

古代官员上朝的时候文武官是怎么分配的,是文左武右还是文右武左,为什...
古代的时候以右为尊,重文轻武,因此文官站右边,武官站左边。上朝议事模式最早是春秋时期,那个时候的上朝规矩可是很严格的,当时的大臣官帽两边有两块垂下来的玉片,称之为“充耳”,专门用来·提醒大臣集中注意力。大家的站位也是按照官职的高低排列,这个时候还没有出现日后的文武分列左右,但一位古人...

古代官员上朝的时候拿的那一根长条的玉板是什么?
笏板(hù bǎn)笏板的长度大约2尺6寸,中宽3寸,此物件虽然不大,但却很贵重, 这是由它的质地决定的。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最早出现的年代应在春秋以前,史学家认为在商朝就可能开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国官员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办公用品。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

古代官员上朝时,手上拿着的木饭勺是什么东西?
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两晋以后,纸张普及,笏成为一种礼节性用品,料质也由竹木上升为玉或象牙,但不是每一位官员都有资格用玉笏或象牙笏。唐代武德四年以后...

宋朝官员上朝时为什么要拿牌子?这个牌子有什么用?
因为他们都是从各个地方聚集起来的官员朝臣,有些时候路途遥远所以说有些事情可能也容易忘记,而且他们上朝的时候是不允许带任何东西的,只能带这个板子所以事情的话也只能记在这个板子上,记在这个板子上他们在禀告给皇上事情的时候就能够及时的看到,也不容易出现纰漏。这个笏的第一个职责就是为了方便官员...

清朝的官员上朝时,必须甩两下袖子再下跪,袖子上有什么门道?
其实清朝的官员上朝时甩两下袖子在下跪,主要原因是为了告诉皇帝自己两袖清风,并没有贪污。当然这只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做法我们都知道,其实在清朝的很多官员都是不折不扣的大贪官。清朝最开始的官员服饰,其实并不是像我们这电视剧里所看到的那种甩袖。这就开始清朝时人们穿的衣服是比较特别的旗装,我们...

北宁市13219237537: 古代大臣们上朝时,手里拿着的一块像木块的东西是什么?
源明重组: 笏,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北宁市13219237537: 古代大臣上朝的时候手里拿的是什么,做什么用的? -
源明重组: 笏(hu)板,竹木或者象牙制成,古代官员上朝时拿在手里的板状物品,上面可以写字,把要说的话写上去,记不住的时候看下笏板.同时也可以用来记录君主说的话,防止遗忘.

北宁市13219237537: 古人上朝手里捧得木板是干嘛的
源明重组: 古人手持的是笏,音同“户”.是用玉或象牙或竹子做的,一般写上上朝时需要向皇帝汇报 的话,是为了万一在忘记时,看看就能接着汇报 .

北宁市13219237537: 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
源明重组: 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是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笏板最主要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用来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来书写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内容,为备忘提示用.古人没有发明纸张之前,如果私用,则成为书籍的功能...

北宁市13219237537: 古人上朝时拿着根木板是干什么? -
源明重组: 笏板(hù bǎn)笏板的长度大约2尺6寸,中宽3寸,此物件虽然不大,但却很贵重, 这是由它的质地决定的.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最早出现的年代应在春秋以前,史学家认为在商朝就可能开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国官员使用时间最长的...

北宁市13219237537: 古代大臣手上捧得是什么
源明重组: 笏,音“户”. 笏,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北宁市13219237537: 古代大臣上朝为什么都拿一个木板? -
源明重组: 笏 hu 第四声 笏,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

北宁市13219237537: 为什么古代朝臣都手拿一块板 -
源明重组: 中国古代朝臣上朝一直都要持木板子,称为“笏”.笏,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北宁市13219237537: 古代官员上朝的时候手里拿着那根棒是什么? -
源明重组: 笏 拼音:hù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却立”.[1]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

北宁市13219237537: 古代人上朝拿笏板干什么? -
源明重组: 笏,俗称手板、笏板,是中国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一块弧形板子,并传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东亚地区上面可以记录要参奏的内容或是君主的旨意.最初用竹制成,后来用骨、牙或玉所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