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皇帝的缢号是怎么来的

作者&投稿:屠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帝 后缢号是如何封的?~

谥号(读音:shì hào),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谥号的历史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现在得到广泛认同。早期谥号为自称。比如“周文王”,“周武王”。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 刘基,字伯温,谥号文成
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废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片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太祖,刘彻是世宗,刘询是中宗,刘秀是世祖等,不是每一个皇帝身后都有庙号。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或者是有保全社稷大功,号称中兴的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太祖刘邦(刘邦庙号是太祖,习惯称高祖)、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另外玄烨(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始自西元前140年,这一年是汉武帝建元元年。这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年号。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而南梁武帝萧衍亦使用过三字的年号。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 光绪陵寝内的谥号碑
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一世一元),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正统,天顺),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夺门之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祺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给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手握大权,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只是权宜之计,不出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指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厉、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该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弑当年,唐高祖李渊强加的。

在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后世的皇帝要另外给他一个特殊的称号,这就是谥号。《说文》这样解释:“谥,行之迹也。”也就是说,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表达褒贬之意,所谓“劝善戒恶”。其中有褒扬的,比如:民无能名曰神(如宋神宗),经天纬地曰文(如汉文帝),克定祸乱曰武(如汉武帝),博闻多能曰宪(如唐宪宗),等等; 有批评的,比如:乱而不损曰灵(如周灵王),好内远礼曰炀(如隋炀帝),动祭乱常曰幽(如周幽王),等等; 有表示同情的,比如:恭仁短折曰哀(如汉哀帝),在国逢难曰愍(如晋愍帝),年中早夭曰悼(如周悼王),短折不成曰殇(如汉殇帝),等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皇帝的年号、谥号与庙号 年号、谥号和庙号这三者都是中国古代皇帝们不可缺少的特殊名号。 在古代皇帝和大臣的心目中,确定什么样的年号纪年,是一件非常重大而神圣的事情。改朝换代以后,新的皇帝即位,践阼为主,需要重定正朔,以显示奉天承运,上顺天道,下合人意,而重新确定年号纪年,正是奉正朔的一种表示。 据《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历代的皇帝所用的年号共有708个,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表示受命于天的,如应天,天兴、天授等;2、表示神圣祥瑞的,如万利、河清、大圣等;3、表示改朝换代的,如太始、开元、皇初等;4、歌颂文治武功的,如大德、上明、文治等;5、希图安宁平顺的,如安定、广顺、永宁等;6、祈求江山永固的,如长久、天寿、长乐等。其中,“天”字在历代年号中使用得最多,达71次。“天”字,《尔雅》解释为:“天,君也。”古代帝王称作天子,被认为是上天之子。 年号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帝王纪年的名称。最早的年号当属西汉武帝刘彻。刘彻即位之年(公元前140年),即为建元元年。 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前后一共使用了十一个年号。自武帝肇始以来,从此历代帝王即位,一般大多立有年号。而且还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由于年号的名称,含有粉饰太平的需要。所以一般多有表达国泰民安,繁荣昌盛之寓意。有些过于热门的吉祥词汇,如“太平”“永安”之类,还被不同的帝王先后使用。在中国历史上使用年号最多的帝王,当非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莫属。在武则天当政的武周时期,前后不过二十一年的时间里,却使用了十八个年号,可谓空前绝后。 �6�1 由于年号太多难免有导致纪年混乱之弊。所以自明至清,历任帝王,从登基到驾崩,只使用一个年号。如清圣祖玄烨虽然在位长达六十一年之久,已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执政时间最长者,所以“康熙”也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而号称十全老人的清高宗弘历,执政时间也长达六十年之久。但在年号上也是没有什么新的创意,也正因为如此才得以让今人,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乾隆的逸事。 �6�1 在中国近代史中,使用时间最短的无疑是袁世凯的“洪宪”年号。恰好说明了所有违背历史潮流的倒行逆施,都只能是如同露水一般的昙花一现。也为在中国施行二千余年的年号纪年,敲响了最后的丧钟。至清宣统三年十一月十日,各省代表开会于南京,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决定采用公历纪年。这才结束了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余年的年号纪年方法,从此翻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 �6�1 在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后世的皇帝要另外给他一个特殊的称号,这就是谥号。《说文》这样解释:“谥,行之迹也。”也就是说,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表达褒贬之意,所谓“劝善戒恶”。其中有褒扬的,比如:民无能名曰神(如宋神宗),经天纬地曰文(如汉文帝),克定祸乱曰武(如汉武帝),博闻多能曰宪(如唐宪宗),等等; 有批评的,比如:乱而不损曰灵(如周灵王),好内远礼曰炀(如隋炀帝),动祭乱常曰幽(如周幽王),等等; 有表示同情的,比如:恭仁短折曰哀(如汉哀帝),在国逢难曰愍(如晋愍帝),年中早夭曰悼(如周悼王),短折不成曰殇(如汉殇帝),等等。 庙号也是一种死后的称谓,但与谥号有所不同。“庙”字,《说文》解释为:“庙,尊祖貌也。”宗庙是祭祖的场所,帝王的宗庙中奉祀的祖先都有一个特立的庙号。与谥号相比,庙号的用字少,而且都是褒扬之词。 以明代皇帝为例,十五个皇帝依次是:太祖、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可以看出,明代开国的皇帝称祖,其余称宗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缢号,应为谥号。

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褒谥,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是恶谥,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后期君主,如明末崇祯皇帝追谥为思宗。

政变中被推翻的称废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亡国君主称末帝。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扩展资料: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的谥号为孝献皇帝,“献”为平谥,意为“聪明睿智”,由此也可以看出曹魏政权其实是十分认可汉献帝刘协的。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一般认为祖有功宗有德。

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太祖,刘彻是世宗,刘询是中宗,刘秀是世祖等,不是每一个皇帝身后都有庙号。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或者是有保全社稷大功,号称中兴的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谥号



在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后世的皇帝要另外给他一个特殊的称号,这就是谥号。《说文》这样解释:“谥,行之迹也。”也就是说,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表达褒贬之意,所谓“劝善戒恶”。其中有褒扬的,比如:民无能名曰神(如宋神宗),经天纬地曰文(如汉文帝),克定祸乱曰武(如汉武帝),博闻多能曰宪(如唐宪宗),等等;

有批评的,比如:乱而不损曰灵(如周灵王),好内远礼曰炀(如隋炀帝),动祭乱常曰幽(如周幽王),等等;

有表示同情的,比如:恭仁短折曰哀(如汉哀帝),在国逢难曰愍(如晋愍帝),年中早夭曰悼(如周悼王),短折不成曰殇(如汉殇帝),等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皇帝的年号、谥号与庙号

年号、谥号和庙号这三者都是中国古代皇帝们不可缺少的特殊名号。

在古代皇帝和大臣的心目中,确定什么样的年号纪年,是一件非常重大而神圣的事情。改朝换代以后,新的皇帝即位,践阼为主,需要重定正朔,以显示奉天承运,上顺天道,下合人意,而重新确定年号纪年,正是奉正朔的一种表示。

据《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历代的皇帝所用的年号共有708个,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表示受命于天的,如应天,天兴、天授等;2、表示神圣祥瑞的,如万利、河清、大圣等;3、表示改朝换代的,如太始、开元、皇初等;4、歌颂文治武功的,如大德、上明、文治等;5、希图安宁平顺的,如安定、广顺、永宁等;6、祈求江山永固的,如长久、天寿、长乐等。其中,“天”字在历代年号中使用得最多,达71次。“天”字,《尔雅》解释为:“天,君也。”古代帝王称作天子,被认为是上天之子。

年号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帝王纪年的名称。最早的年号当属西汉武帝刘彻。刘彻即位之年(公元前140年),即为建元元年。 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前后一共使用了十一个年号。自武帝肇始以来,从此历代帝王即位,一般大多立有年号。而且还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由于年号的名称,含有粉饰太平的需要。所以一般多有表达国泰民安,繁荣昌盛之寓意。有些过于热门的吉祥词汇,如“太平”“永安”之类,还被不同的帝王先后使用。在中国历史上使用年号最多的帝王,当非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莫属。在武则天当政的武周时期,前后不过二十一年的时间里,却使用了十八个年号,可谓空前绝后。

• 由于年号太多难免有导致纪年混乱之弊。所以自明至清,历任帝王,从登基到驾崩,只使用一个年号。如清圣祖玄烨虽然在位长达六十一年之久,已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执政时间最长者,所以“康熙”也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而号称十全老人的清高宗弘历,执政时间也长达六十年之久。但在年号上也是没有什么新的创意,也正因为如此才得以让今人,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乾隆的逸事。

在中国近代史中,使用时间最短的无疑是袁世凯的“洪宪”年号。恰好说明了所有违背历史潮流的倒行逆施,都只能是如同露水一般的昙花一现。也为在中国施行二千余年的年号纪年,敲响了最后的丧钟。至清宣统三年十一月十日,各省代表开会于南京,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决定采用公历纪年。这才结束了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余年的年号纪年方法,从此翻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
• 在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后世的皇帝要另外给他一个特殊的称号,这就是谥号。《说文》这样解释:“谥,行之迹也。”也就是说,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表达褒贬之意,所谓“劝善戒恶”。其中有褒扬的,比如:民无能名曰神(如宋神宗),经天纬地曰文(如汉文帝),克定祸乱曰武(如汉武帝),博闻多能曰宪(如唐宪宗),等等;

有批评的,比如:乱而不损曰灵(如周灵王),好内远礼曰炀(如隋炀帝),动祭乱常曰幽(如周幽王),等等;

有表示同情的,比如:恭仁短折曰哀(如汉哀帝),在国逢难曰愍(如晋愍帝),年中早夭曰悼(如周悼王),短折不成曰殇(如汉殇帝),等等。

庙号也是一种死后的称谓,但与谥号有所不同。“庙”字,《说文》解释为:“庙,尊祖貌也。”宗庙是祭祖的场所,帝王的宗庙中奉祀的祖先都有一个特立的庙号。与谥号相比,庙号的用字少,而且都是褒扬之词。

以明代皇帝为例,十五个皇帝依次是:太祖、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可以看出,明代开国的皇帝称祖,其余称宗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太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废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片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彻是世宗,刘询是中宗,刘秀是世祖等,不是每一个皇帝身后都有庙号。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或者是有保全社稷大功,号称中兴的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太祖刘邦(刘邦庙号是太祖,习惯称高祖)、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另外玄烨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始自西元前140年,这一年是汉武帝建元元年。这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年号。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而南梁武帝萧衍亦使用过三字的年号。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一世一元),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正统,天顺),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夺门之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琪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给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手握大权,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是权宜之计,不大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指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弑当年,唐高祖李渊强加的。

这个问题不难,我们教过。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据说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其实,这往往是虚伪的,不符合事实。但是一个人有了谥,就等于在名字之外又多了一个别名了。
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谥号是固定的一些字,这些字被赋予特定的含义,用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大概分为三类:
1、表扬的
经纬天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2、批评的
乱而不损曰灵 好内远礼曰炀
杀戮无辜曰厉
3、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在国遭忧曰愍
慈仁短折曰怀

再对照周平王、秦穆公、郑武公、齐桓公……哈哈,是不是觉得很熟悉了~
封建皇帝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
从唐代起,皇帝还有尊号,这是生前奉上的。例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汉武帝即位的那年称为建元元年。

是后人给他们加的.

"唐太宗"不是缢号,什么“宗”什么“祖”都是庙号。
宗庙是祭祖的场所,帝王的宗庙中奉祀的祖先都有一个特立的庙号。与谥号相比,庙号的用字少,而且都是褒扬之词。

李世民的缢号:初谥文皇帝,开元时加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在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后世的皇帝要另外给他一个特殊的称号,这就是谥号。《说文》这样解释:“谥,行之迹也。”也就是说,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表达褒贬之意,所谓“劝善戒恶”。

其中有褒扬的,比如:民无能名曰神(如宋神宗),经天纬地曰文(如汉文帝),克定祸乱曰武(如汉武帝),博闻多能曰宪(如唐宪宗),等等;

有批评的,比如:乱而不损曰灵(如周灵王),好内远礼曰炀(如隋炀帝),动祭乱常曰幽(如周幽王),等等;

有表示同情的,比如:恭仁短折曰哀(如汉哀帝),在国逢难曰愍(如晋愍帝),年中早夭曰悼(如周悼王),短折不成曰殇(如汉殇帝),等等。


古皇帝缢号有何含意
缢号主要是对皇帝本人一生的一个总结。在唐朝之前,皇帝的谥号是比较客观的。所以,对唐以前的皇帝都称谥号,如:汉武帝,他的谥号叫孝武皇帝。到了唐朝,皇帝的谥号由两个字左右,增加到了几个字到十几个字,到了明清两代,皇帝的谥号更是多达几十个字。所以,从唐朝的皇帝开始,人们就称庙号,而...

刘秀和刘邦什么关系为什么给他的缢号是光武帝 光武帝的简介
1、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公元25年,刘秀大业完成恢复汉室,建都洛阳,刘秀为汉光武帝,意为光复汉室之意。这个过程史称“光武中兴”,直到公元220年,曹丕灭汉称帝,这一时期,统称为东汉。2、西汉开国皇帝是刘邦,而东汉开国皇帝是刘秀,他们俩相隔了七代,刘邦是汉景帝的爷爷,汉景帝是刘买的爷爷,...

王莽死后的缢号是什么?
5年,王莽毒死汉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命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从居摄二年(6年)翟义起兵反对王莽开始,不断有人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篡位作皇帝的先河。西汉后期...

古代皇帝的死称
你是指的古代皇帝所有的称号还是死亡的官方称法?如果是称号,就是庙号,缢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如唐太宗,汉高祖。谥号:为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古代的缢号指的是什么?如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缢号。
谥号是对故去的人一种评价,包括对生平主要特征或主要事迹的评价。谥号有多字也有单字的。有美谥也有贬谥。古代一般有身份的人才有谥号。而且均以一个字做谥号,如周文王,汉武帝,隋炀帝等。但自唐之后,谥号的字数逐渐增多,皇帝的谥号字数有多达18个字的,大臣的谥号也从单字变成双字,如曾文正公...

中国历史上哪些皇帝可以被尊称为大帝?
古代皇帝 没有大帝的称号 大帝或几世是对西方皇帝的称号 中国的皇帝只有 缢号 庙号 年号 如李世民缢号文皇 庙号太宗 年号贞观.叫大帝不能如:庙号++大帝 缢号++大帝,例:汉武帝 不能叫汉武大帝,唐太宗不能叫唐太宗大帝 但可以用年号+大帝叫例:贞观大帝(李世民)洪武大帝(朱元璋)康熙大帝(...

表扬性的缢号有哪些?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

谁知道元朝历代皇帝姓名,年号,缢号,庙号?
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薛禅汗 孛儿只斤忽必烈 1264年~1294年 中统 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 完泽笃汗 孛儿只斤铁穆耳 1295年~1307年 (元贞1295年~1297年,大德1297年~1307年)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曲律汗 孛儿只斤海山 1308年~1311年 至大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 普颜笃汗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1312...

刘秀和刘邦什么关系为什么给他的缢号是光武帝
因为按照最严格的昭穆制度,一个王朝只有一个祖”,也就是太祖”,王朝开国的第一个皇帝。但历史上有很多特殊情况,比如一个王朝存在中断重建,或者最初建国的君主和最终统一王朝全部疆域的君主不是同一个人。在以上两种情况下,重建王朝的君主和最终完成王朝统一的君主也是有资格称祖”的,而为了区别于...

为什么戎马一生,迫害文人的司马昭谥号为文帝?
十二月十二,魏国皇帝曹奂请求辞职,并让郑冲将辞呈转交司马炎。两天后,曹奂搬进了金墉城。从此,再也没有了曹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叫做西晋的王朝。这个王朝虽然崭新,却并不让人觉得有什么新气象。司马昭终于坐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皇位。那时,他已经死了很久。他的缢号:文帝。和一生戎马,迫害文人 ...

源汇区17630437620: 古代皇帝的谥号是根据什么制定的? -
居融阿莫: 谥(亦作谥) 号,就是王、公、卿、大夫( 自汉代起则是皇帝、大臣、亲贵、士大夫) 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按传统说法,谥号起始于周,比庙号要早八百年,而谥的范围也不限于帝王. 商代亡国之君是纣王.纣王姓子名辛,《史...

源汇区17630437620: 古皇帝缢号有何含意? -
居融阿莫: 主要是对皇帝本人一生的一个总结.在唐朝之前,皇帝的谥号还是比较客观的.所以,对唐以前的皇帝都称谥号,如:汉武帝,他的谥号叫“孝武皇帝”.到了唐朝,皇帝的谥号由两个字左右,增加到了几个字到十几个字,到了明清两代,皇帝的谥号更是多达几十个字.所以,从唐朝的皇帝开始,人们就称庙号,而不称谥号了,如:唐太宗、宋仁宗.“太宗”、“仁宗”这就是皇帝的庙号.

源汇区17630437620: 皇帝的谥号是怎么取? -
居融阿莫: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之文字. 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

源汇区17630437620: 皇帝的谥号是如何定的?不是还有书么? -
居融阿莫: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

源汇区17630437620: 君王的谥号是怎么回事?
居融阿莫: 谥号,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源汇区17630437620: 历史上的谥号是怎么评出来的? -
居融阿莫: 皇帝的谥号是大臣们商议的,但唐朝以后成为歌功颂德的赞词,清朝皇帝都有尊号,并规定谥号要选尊号里面的四个字.谥号一定要和应谥法.庙号是为了为帝王建庙立牌位而定的称号.唐以前只为有大功绩的帝王立庙号,唐以后几乎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了.

源汇区17630437620: 皇帝的年号、庙号、谥号是根据什么来的
居融阿莫: 古代皇帝的名号主要有四种:谥号,庙号,年号,陵号. 你上面说得是庙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

源汇区17630437620: 中国古代帝后缢号是如何封的?中国古代帝后缢号都很长,据说是也是其
居融阿莫: 在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后世的皇帝要另外给他一个特殊的称号,这就是谥号.《说文》这样解释:“谥,行之迹也.”也就是说,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表达褒贬之意,所谓...

源汇区17630437620: 古代皇帝的死称 -
居融阿莫: 崩 驾崩

源汇区17630437620: 唐太宗,宋太祖等等这些谥号是今天的人取的还是当时的人取的? -
居融阿莫: 太宗太祖这种是庙号,隋炀帝的“炀”是谥号,“炀”是唐朝人加的,隋炀帝谥号本是“明”,《史记.谥法解》说:好内远礼曰炀.朋淫于家,不奉礼.“祖”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