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以战功封爵,为何白起仅封君,未封侯?

作者&投稿:游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秦国实行军功爵位制无功不封侯,嫪毐没有军功,为何能被封侯?~

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实行军功爵位制,规定了以军功封侯的制度,军功爵位制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凡是立有军功的人,不论出身贵贱,都可以享受封爵,二是取消了世卿世䘵制,即使是贵族和王族成员想要封侯也得立功,而秦之前的制度是爵位可以世袭的,贵族永远是贵族,是以出身来论的,而商鞅变法则打破了这一贵族特权。
所以,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能被封为爵位的都是立有军功的人,商鞅变法在秦国营造了一种“无功不封侯”的传统,已经在秦国得到了认可,比如白起,就是从普通士兵,一步一步升为左庶长,最后因为军功升为武安君的爵位,完全是靠在战场打出来,但是,秦国只有一个白起,是不是没有军功的人,就不可能被封侯呢?
当然这个不是绝对的,因为有一点很重要,因为商鞅变法是为了维护秦国国君和整个秦国的利益,同时,君权是高于法律的,也就是说秦王可以有权利做出超越法律的事,只是因为个人的喜好,比如秦惠文王杀商鞅,只是因为有人诬告,商鞅并没有犯法,但商鞅不敢面对,只能逃走并反抗,这一切都发生在秦惠文王要想杀商鞅的基础之上,这也是超越了法律和制度的。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法律和制度仍然按照规定执行,有一些特殊情况下,国君或者秦国掌权者可以超越法律做一些事,比如分封爵位。

举个例子,秦昭襄王有两个亲弟弟,一个叫嬴芾,另一个叫嬴悝,兄弟三人都是宣太后的儿子,秦昭襄王在宣太后的支持下成为秦王,之后宣太后与秦昭襄王共同掌控朝政,并把嬴芾封为泾阳君,把嬴悝封为高陵君,嬴芾和嬴悝有什么军功呢?根本就没有,只是因为他们是宣太后的儿子,秦昭襄王的弟弟,所以被封君。
这就是因为国君的喜好而分封的,因为君权不受法律和制度约束,所以超越法律和制度,以亲而分封,另外还有华阳夫人的弟弟芈宸被封为阳泉君,同样是没有军功的,仅仅因为他是安国君宠爱的妃子华阳夫人的亲弟弟,爱屋及乌而分封的,这种情况在秦国比较少见,但是存在的。
后世的汉朝也是如此,虽然刘邦说了“非功不能封侯、非刘不得封王”,但是从西汉文帝、景帝开始,就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给外戚封侯,比如窦太后的哥哥窦广国就被汉文帝封为章武侯,窦广国根本就没有功劳,甚至连官职也没有,就封了个爵位,这就是君权大于制度的表现,国君或者皇帝一时高兴,想要分封亲戚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
也就是秦国或者秦朝并不是绝对的军功爵位制,制度也有例外的时候,现在回到嫪毐封侯的问题上来,嫪毐是吕不韦进献给当时的太后赵姬的,嫪毐在宫中的任务主要就是服侍赵姬,结果两个人还生下了两个儿子。

那么嫪毐有没有军功呢?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嫪毐是没有军功的。嫪毐依靠的完全就是太后赵姬,当时的嬴政还没有成年,不能亲政,秦王没有亲政前,由太后赵姬和相邦吕不韦共同掌权,实际上决策权还是在赵姬那里,吕不韦是相邦,负责具体的事务处理,如何处理的这个决定是由赵姬来做的,况且赵姬有太后玉玺和秦王玉玺在手,最终下发的诏书也是需要这两个印一起盖上才有效的。
但是,由于嫪毐跟赵姬的关系非常特殊,赵姬又不是一个有主见的人,而嫪毐又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所以嫪毐不断以关系来蛊惑赵姬,让赵姬给他权力,让赵姬允许他参与政事,事实上,嫪毐在秦国连正式的官职都没有,但是,嫪毐的势力却能一天天发展壮大,到了后期,嫪毐的门客就有数千人,都能和吕不韦相抗衡,靠的就是太后给的权势。
当时秦国最有权力的是四个人,最高的是太后赵姬,其次是嫪毐,再次是相邦吕不韦,接着是没有成年的秦王嬴政,并不太参与政事。

换句话说,嫪毐的权力来自太后赵姬,而赵姬又是当时秦国名义上的最高决策人,所以,嫪毐成为秦国仅次于太后的实权人物,太后又没有主见,所以秦国很多事情是嫪毐做的决定,然后经过太手之手传达下去。
然后,嫪毐向太后提出要封侯,太后当然有这个权力给嫪毐封侯,虽然在法律和制度上不合法,但是又能怎么样呢,谁叫太后掌权呢,下面的人即使有反对,也不能否定,除非反对声音非常强大,强大到可以影响太后,但显然不是,相反,秦国想要迎合太后与嫪毐的人大有人在,要不然嫪毐门下也不可能宾客数千了。
所以嫪毐是太后赵姬下的决策,赵姬以秦国名义上最高决策人身份做的决策,赵姬封嫪毐为长信侯,当时的吕不韦也不过是文信侯,嫪毐的地位与吕不韦相当,但是,吕不韦可是有很多功劳的人,助秦庄襄王登上王位可是大功,但是吕不韦的文信侯是秦庄襄王封的,而且封地有十万户,比长信侯嫪毐的大得多。
嫪毐的长信侯既有食邑,也有封田,秦国的食邑可是有统治权的,不像后来的汉朝只有收取赋税的权力,秦国的食邑是指封地上的人口、土地都归封君所有,而封田是指专门用于耕种的田地归长信侯所有,所以嫪毐的分封并不少,这都是嫪毐本人受到太后赵姬宠信而分封的,并没有任何军功,这就是君权大于法律制度的表现。

武安君

封侯和封君其实区别不大,二者存在一个从属关系,即封侯是属于封君的一种。


封君体系是战国时期一个比较流行的封爵体系,在战国之前,特别是西周时期,其爵位体系是严格按照天子、诸侯、卿大夫这么一个金字塔结构来的,基本就是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往下分,这样构成一个从属关系。

这是一个传统的贵族分封体系,讲究世卿世禄,也就是这块地给我了,那就完全属于我,而且永远是我的,在没有适当理由的情况下,上级是不能收回的。然而随着周王室的衰败,诸侯的强大,这个体系开始从上而下的崩溃。

尤其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开始变法,加强中央集权,诸侯们逐渐抛弃了所谓的礼制,自己扮演起了天子的角色。他们在自己的国土上逐渐改革或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那么传统的分封体系也就不复存在了。但是,这个封赏还是得继续下去,不然人家凭什么给你卖命?


于是一种全新的封爵制度出现了,其大致就是将封邑改为食邑,受封的功臣只能享有封地产生的财富,不具有对封地的治理行政权力;封地不能世袭,甚至于受封者死后或者数代之后,会被收回。

虽然还有着卿大夫这样的爵位,那他们与春秋和西周时期的卿大夫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个爵位只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而没有更多的权力,相当于一种发工资的形势。他们无法像曾经的晋国六卿那般,在自家封地上筑城练兵,甚至于最后完成诸侯的晋升。

当然了,原本那种诸侯式的卿大夫阶层并没有就此完全消失,有一部分人还是能够享有这样的权力的。毕竟宗法制度流传已久,很难完全将其根除。不过因为制度变了,他们自然也不能再叫卿大夫,而是被称作“君”。


比如孟尝君田文,手封于薛;商君商鞅,受封于商,魏公子无忌,受封于信陵,号信陵君。燕名将乐毅受封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他们都拥有对自己封地的统治权力,比如建立自己的武装:当初商鞅遭贬后,由封地发兵“北出击郑”。而孟尝君据封地薛邑,“中立诸侯”,不从属于哪个君王,如果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很难想象他们能够做到这些。

有治地封臣之权:比如赵封孟尝君于武城,孟尝君择舍人以为武城吏。赵平原君家有“用事者”,管理邑入。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还可以世袭:当初魏国的安陵君受封魏襄王,一直传到秦灭魏。楚国的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而五国伐齐时,齐人鲁仲连写信劝降燕将也说道:“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这些都说明封地是可以传世的。

很显然,战国时期的“君”基本就相当于一个独立的诸侯,与之前的卿大夫差不多。

当然了,封君和封地,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无封地者也可称君,作为一种荣誉称号。例如秦相蔡泽,号为“刚成君”,有君号却无封邑。再如秦国武安君白起,赵国信平君廉颇,同样没有封邑。


这也导致其无法以封地名称为君号,转而以功德成就为号。白起获武安封号的原因是:

“言能抚养军士,战必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  廉颇封为信平君,则是嘉奖他“笃信而平和也”。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君号,除了封地、功德成就以外,还可以用谥号。比如齐国田婴封于薛,原本称薛公,然而其在死后被赐谥“靖郭”,故称靖郭君。同样受封于薛的田文,也是因为谥号而称孟尝君。

这其实也在进一步说明,封“君”不仅代表实权,更彰显地位。所以封“君”的门槛是非常高的,非宗室或大功劳者不可得。你比如孟尝君田文是齐国宗室、信陵君无忌是魏国公子,商君卫鞅则曾主持秦国变法,武安君白起则是杀敌百万,拓地千里。


此外,战国时期的封君,并不限于“君”这一种称谓,“公”、“侯”其实也属封君之列,可以等同而视之。如孟尝君又称薛公,范睢号应侯,又称应君。所以,封侯和封君本质上并无区别。

如果非要找出一些差距,那或许就是封侯的荣耀更加难得,其属于封君体系中的顶级荣誉。吕思勉先生曾说过,侯之爵较君为高,其地当亦较君为大。关于这一点,其实从秦国的历代封侯的封地就看得出来。

文信侯吕不韦的封地有兰田十二县,洛阳十万户,河间十五城。穰侯魏冉则封于穰,外加陶、刚、寿三邑。而这些人的地位也是一个比一个高,魏冉相秦二十载,为秦昭襄王时期四贵之首。吕不韦同样相秦十数载,被嬴政尊为仲父。武安君白起作为一个没有封邑的虚爵,想要封侯怕是差了点。如果当初长平之战后,白起乘胜灭了赵国,或许还能试试。


总结来讲,战国时期盛行的封君制是春秋时期分封卿大夫的继续和发展,“君”是传统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依然代表各诸侯之下最为高贵的阶层。但他们又不等同于卿大夫,其制度形式有所发展和改变,比如新增了不临土治民,只拿俸禄的虚衔。甚至于还会出现一些,和权力俸禄无关的荣誉称号。而这样的变化,无疑是为后来历代王朝的权贵分封提供了模板。有西汉这种权力自主的诸侯,也有明朝这种只拿钱不掌权的藩王。



穰侯魏冉、应侯范雎、长信侯嫪毐、文信侯吕不韦、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贲,仅6人而已。商君商鞅、严君樗里疾、武信君张仪、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嬴芾、武安君白起、安国君嬴柱、刚成君蔡泽、阳泉君芈宸、长安君成蟜、昌平君熊启,另外还有昌平君和横门君姓名不详,总共13人。商鞅变法设定的爵位只有16级,最高为大良造!20级爵位是嬴政灭六国后调整的!所以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前,封侯、封君和以军功封爵是两个体系。在商鞅变法的军功体系里,没有“封君”一说。商鞅为大良造,白起为大良造,王翦在封侯之前也是大良造!他们的军功已经到了顶点!

华阳君芈戎是宣太后的弟弟,阳泉君芈宸是华阳太后的弟弟,昌平君熊启是秦始皇表叔,楚国宗室,回到楚国后做了楚国末代国王。刨除这几人后,就只有商鞅、张仪、白起和蔡泽了,蔡泽名声不大,他接任范雎做了秦国相邦。魏冉,秦昭襄王的舅舅,拥立秦昭襄王上位,平定宗室之乱稳固秦昭襄王地位;其他军功就不用说了。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从秦昭襄王一直到秦始皇都是秦国国策,但是他最大的功劳是协助秦昭襄王驱逐了魏冉、芈戎等“四贵”,从宣太后手中夺回了大权,此时的秦昭襄王才是真正的秦王。

吕不韦,是他的运作让嬴异人从质子变成了太子,也是他的运作让嬴政能从赵国逃出,所以吕不韦是秦庄襄王和秦始皇父子上位的最大功臣,秦始皇也称其为“仲父”。王翦和王贲,两人封侯之前都做到了大良造的军功最高爵位,然而父子两人功劳太大,合伙灭了魏国、赵国、楚国、燕国、齐国五国,秦始皇改革爵位制度后被封侯。嫪毐,在一堆大神中显得很另类,他的侯爵是赵姬找嬴政强要来的,含金量最低,可以不谈。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秦国想要封侯,一定要有大功于秦王,从而得到秦王的重用和尊重。白起有大功于秦国,但对秦王无功,张仪也是如此。



因为战国时候封侯的条件非常严,需要对秦王做出巨大的贡献,而当时的白起,只是对秦国有功,对秦王并没有功劳,所以没有封侯。

封君是最高礼遇,这都不懂,怎么尊敬王就怎么尊敬他,商鞅也叫商君,意思就是君与你同享国人之尊敬。

侯爵是五级爵位里的一级,只有天子可以封。而且侯爵基本是上到顶了,姜子牙是周的开国首功,也只是封了一个侯爵,连公爵都没捞着。诸侯只能封君,表示你只是诸侯的臣子,不是诸侯。


商鞅变法中的"奖利耕战"是什末意思?
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主要内容如下: 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

明朝文官靠战功封爵,威震西南
在明朝历史上,只有三位文官依靠战功封爵,他们是靖远伯王骥、威宁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之前已经介绍过了王越、王守仁,那么靖远伯王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原来王骥是首位依靠战功获得爵位的文官,他的声望非常显赫,可以说是威震西南。但是,王骥的名声却很差,甚至遭到非议,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

李广难封为何不是汉武帝的问题?汉承秦制以军功封爵
如果这一推论正确,就说明李广擅长应对小规模战争,而不擅长大规模作战,自然军功有限,而汉承秦制以军功封爵,那么李广难封就不是汉武帝的问题了,而是自身缺乏足够能力。对于这个推测,史书记载也佐证了这一点。公元前129年,李广以卫尉作为将军,第一次率领万人骑兵进击匈奴,最终却战败被俘。虽说有客观...

秦国商鞅规定士兵砍敌方一个人头就升一爵,战场那么乱,要怎么记功呢?
变法内容不光是奖励军功。还包括其他一系列配套指施。其中让秦国重新强大起来的最重要措施,当然就是军事上的奖励军功。商鞅规定在战场上杀敌多的就能获得军功。秦国有一套专门的体系。就是军功爵制。为了激励秦国人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商鞅设置了爵位共二十个等级。只要你在战场上好好表现。大功有大赏,小...

清朝的铁帽子王是怎么回事?
太祖时期,以满语定爵,如“台吉”、“贝勒”、“和硕贝勒”等。崇德元年(1636)四月,太宗皇太极借用了明代宗室的名号,列爵九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入关之初,为了鼓励宗室为国立功,以战功而封爵,此为功封。后来,历朝皇帝又不断封爵,此为“恩封”。 至于袭封制,顺治初...

古代战争如何记录将士的军功以分配功劳?
为了虚报战功,出现了官兵杀良冒功、甚至残杀同僚假冒的现象,尤以明朝为最,斑斑劣迹不绝于《明史》、《国榷》等典籍,而汉末董卓、唐朝安禄山更是这方面的专业户。每当国家腐败无能之时,就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根源,无非是国家的权威性和执行力遭到削弱,部分官兵投机心理作崇导致的。图3 李广(?-...

诸葛亮的武乡侯是县侯还是乡侯
《华阳国志》曰:“后张翼、廖化并为大将军,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可见句扶也是一位名将,以数次荣立战功而封爵县侯。 由此可见,蜀汉的传统是秉承汉代制度,比较高的封爵只奖赏给立下军功之人。而行政人员,即使你职务再高,权力再大,也是不封爵县侯,而只封爵为乡侯的。因此,以为蜀汉丞相诸葛...

古代的爵位和官位是混在一起的吗?
不是混在一起的,基本上中国古代是以官位为主,爵位为辅。因为在中国古代,爵位主要是封给武将或者功劳很大的文臣,其中武将封爵相对比文臣容易,毕竟有战功(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都是这样),所以说爵位更多的时候代表的是一种地位、身份的象征,真正的权利还是掌握在官位的手里。权势的大小和爵位有关,...

战国的布衣将相为什么是最多的,战国选官方式是什么样的?
我们着重讨论一下军功制,“官爵一体,因功授爵”是当时各诸侯国普遍应用的选官制度,例如,魏国吴起,赵国廉颇,燕国乐毅、剧辛,秦国孙膑,秦国王翦等等,皆因战功以布衣之身,被授爵位列卿相。 此外,商鞅还将军功授爵与耕战相结合,特别是“耕战”的实行,拓宽了人才选拔范围,原本作为下层的庶人,也可以通过农耕,通过杀敌...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何能让秦国强大起来?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人物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他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

金城江区19232252111: 秦孝公商鞅以后,秦国有几人封君?几人爵封大良造? -
瞿例热淋: 很高兴又看见一个喜欢秦国历史的人了.至商鞅以后,爵封大良造的就只有白起了.因为“大良造”是战国初期,秦国的最高官职.而至商鞅变法以后,以赏军功,共分二十级: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

金城江区19232252111: 白起为何会被秦昭王逼死?白起是自杀的吗 -
瞿例热淋: 白起会被秦昭王逼死是因为,白起功高震主,封无可封(当时白起已经封君),又手握重兵,人望也太高.秦昭襄王担心白起威胁到自己的王位.而且,个人认为如果让白起活着,跑到他国效力对秦国威胁太大,所以秦昭王不可能让白起活着. 白起是在接到秦昭王的命令以后,在杜邮自刎而死的.

金城江区19232252111: 战国时期的封赏制度 -
瞿例热淋: 前期应该是赏食邑,就是把相当的土地分封给有功之臣.后期进行了改革,部分国家如秦国不再实行分封制,而是直接把奴隶等赏赐给有功之臣,总之不同国家的封赏制度都大同小异,希望你能采纳我的意见.

金城江区19232252111: 在长平之战中秦国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用白起 -
瞿例热淋: 每个国家都有内忧外患,最强大的秦国也不例外.白起能力当然很强,但是傲桀不逊.他担任过左庶长,秦国最高行政长官,后来因攻打韩国立下大功,受封武安君,秦王对他是十分忌惮的.而且他掌握军权后,跟后来左庶长范雎不和,秦王也不想让他立太多功劳,因此派出的将军是王龁.换将是因为王龁跟廉颇陷入胶着,而秦军的补给线比赵军长得多,为了速战速决就派出白起. 然而长平之战后不久,赵、韩施了反间计,去范雎那里说如果白起帮秦国一统天下,还有你的立足之地吗?于是范雎向秦王建议接受赵国议和,赵国割让六城.秦王不听白起得意见,同意议和,后来条件还不成熟的时候进攻邯郸,大败,白起被当做替罪羔羊,杀掉了.如果帮到你,请帮我采纳.

金城江区19232252111: 长平之战秦国大胜,为什么秦昭襄王却赐杀领兵主将白起 -
瞿例热淋: 长平之战的时候,白起力主趁机灭掉赵国,但是秦国的丞相范雎怕白起的功劳过大,力主保全赵国,让白起班师.后来秦王后悔没有灭掉赵国,让白起再一次领兵攻赵,白起认为战机已逝,便不同意攻打赵国.秦王又派其他将领攻赵,果然,邯郸之战秦军大败,秦王脸上挂不住,再加上范雎的谗言,秦王怕白起功高盖主,以后难以驾驭,就将白起赐死!

金城江区19232252111: 秦国只有白起得过的职位 -
瞿例热淋: 上将军基本其他人也干,蒙恬,王翦,司马措等等.职位是常规官员的话没有特殊的,但是封地爵位基本不会重复,白起被封为武安君,秦国只有他一个.

金城江区19232252111: 秦国的军功爵制现在看有何现实意义 -
瞿例热淋: 秦国施行的军功爵制,在赏赐爵秩的原则上还有较严格的限制.其原则之一,是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韩非子·定法》说,商鞅制定的秦法是:凡战士能斩得敌人一颗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及与之相应的田宅、庶子,也可以做官....

金城江区19232252111: 秦国的大将白起是功臣还是罪人? -
瞿例热淋: 当然是功臣,对于大一统来说是功臣 帝王将相实现霸业的路上谁不沾满鲜血,但是最终能实现统一才是民心所向啊 如果当时秦国不坑杀那三十万降兵,等待他们的可是赵国的卷土重来 白起不过是帝王为实现功业的替罪羊

金城江区19232252111: 白起被封为什么爵位 -
瞿例热淋: 白起号称“人屠”,战国四将之一 封 武安君

金城江区19232252111: 白起死后十殿阎罗迎接是真的吗
瞿例热淋: 不是真的,因为白起是秦国的大将,战功卓著,但是他嗜血好杀,一次性最多坑杀赵国40万大军,一生征战杀人无数,据传死在他刀下的有100万人,历史上也把它称为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