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它到底好在何处?

作者&投稿:驷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谢邀: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二年重阳节寓居夔州时写的一首诗。全诗通过登高远眺秋江景色,诗人将自己的身世之感、忧国之念以及沉重的悲秋之情与萧瑟秋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倾诉了诗人漂泊不定、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使全诗处处展现出一种沉痛而质朴的忧郁之美,全诗慷慨激昂,动人心弦。

明代学者胡应麟力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杜甫《登高》原诗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写景,大意是说: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这两句开门见山,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这两句在布局上也堪称杰作,诗人匠心独运,诗句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中的天对风,高对急;下句中的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与韵律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遣词造句的功力达到了巧夺天工的程度: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能使人的情思在第一时间进入诗人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传唱千古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猿的叫声,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猿声,听来令人动容。

诗人借助猿的哀鸣长啸呼出心中的悲郁之情,猿的哀鸣与诗人人生境遇的哀伤相互渗透,可谓是以哀景衬哀情,而愈显悲凉之气,尽管如此,诗人心中郁结的悲情还是难以消除。

接着,诗人将溢满于胸的、无处排遣的苦闷情绪寄托在飞鸟的意象中。“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句描绘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飞鸟在一片萧瑟的荒无人烟的沙洲之中飞舞盘旋,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诗人近距离的视听感受,也是一幅视野相对狭窄的山水画卷。

郁结在诗人心中的悲情是什么呢?原来写这首诗时,杜甫寓居夔州,他已经阔别家乡多年,他此刻回乡的冲动格外强烈,由于夔州地形的关系,只能走长江水路。当时时令已是重阳,长江进入枯水期,夔州境内瞿塘峡有滟滪堆,枯水期船很难通过。

要回去只能等待来年夏日的丰水期。这样还要近一年的时间,所以诗人心中十分急切。一想到归期无望,不禁悲从中来。在这个客居他乡的重阳节里,诗人万般无奈之下,选择登高抒怀。

登高望远,能使人在天地宇宙的参照下体悟到个体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高台之上常表现出大致相同的生命心理状态:孤独、寂寞 、忧愤、哀怨 。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时不待我的紧迫感与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落魄失意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人登高时巨大的情感落差和种种悲剧性的情感体验,诗人于是喟然长叹乃至怆然泪下。

颔联承接上句,诗人的哀伤情绪一直在蔓延着。萧萧落木,在意象上暗喻落叶归根,落叶归根,而诗人却困踬夔州,徘徊不前,归家无望,这样写既衬托词人内心的悲情,也是对开篇句中的哀情的补充。

这两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诗人从大处落笔,不作局部刻画,使得画面景象宏大,气象开阔,诗意也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草木零落的景象和长江汹涌澎湃的景象,也无形中传达出时光流逝,诗人壮志难酬的伤感。

颈联既点明自然的季节,又点明生命的时序。而且还点明了抒情的方式是登高遣怀。因为诗人在现实的世界中感受不到温暖,人生多半是离家万里、客居他乡,飘零寓居,更何况现在是年已过百,疾病缠身,乡愁愈加袭人。

秋的萧瑟与悲凉在诗人目力所及的范围,甚至在诗人遥想的空间,都透着彻骨的悲凉。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生际遇融进伤感的诗歌中,所以在前两联所描绘的壮阔秋景是诗人心中深沉的悲凉的外化。

虽然悲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但秋天不一定非要用悲伤来形容,然而在诗人眼中,他满眼都是苍茫寥廓的秋景,这让诗人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诗句中,使人深切地感到了诗人那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孤独的诗人在重阳节登台原本是为了排解佳节思亲思乡的苦痛,但是登高望远所见之景没有能够宽慰诗人那颗苦痛的心灵;相反,这悲凉萧瑟的秋景和声声的猿鸣将诗人的愁推到了极致,正所谓这万古愁尽在不言之中。

此联是诗人一生坎坷命运、颠沛流离生活的集中写照。杜甫从空间、时间两处着笔,把飘零寓居的羁旅愁思和暮年多病又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雄浑阔远的对句之中,可谓情景交融。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老态尽显。诗人一生的困顿潦倒都浓缩在“艰、难、苦、恨”四字中,这四字顿挫起伏,诗人郁闷的心情,一字一顿地吐出,其苦之状难以形容。

诗人一人登台,独自饮浊酒,并无亲朋好友相伴,此情此景下,诗人慢慢举起解愁的酒杯,身体的不适、心情的苦闷、处境的艰难,使得昔日可以借酒消愁的杜甫都难以下咽,一个“新”字突出了此次诗人登台的苦痛。

《登高》一诗围绕欲回家乡而不得的悲哀来写,意象鲜明,构思精巧,情感深沉,既体现了唐诗的气象,也创造性地将抒写客愁发挥到极致,是杜甫诗歌艺术性高度的标志。

全诗以壮阔凄清的秋景开始,最后归结到人生暮年的诗人形象上,秋景的凄清与人生的悲凉相互呼应,诗人越越发显得衰弱渺小、无依无助,不用“悲”难言其苦状。

《登高》篇不仅是感伤,更是年老体衰,孤苦无依时,作为诗人生存信念的,终生为之追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也破灭了,体弱多病、风浊残年的诗人已无力为理想疾呼,只剩在生存边缘挣扎的悲怆。写完这首诗的3年后,一代诗人杜甫带着无尽的遗憾,在“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的无尽凄凉中与世长辞。



把杜甫的《登高》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并不为过,从内容、格调、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综合来看,还真找不出有哪一首七律能超过它。

《登高》是杜甫对自己后半生的总结,把他那种沉郁、顿挫、厚重、悲壮的诗风展现得淋漓尽致。

要赏析《登高》的艺术特色,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安史之乱”从755年开始到763年结束,让大唐王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也让许多老百姓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杜甫便是其中之一。

“安史之乱”被平息后,其他军阀又效仿安禄山和史思明,导致此时的大唐王朝依然处在动荡中。杜甫无处落脚,食不果腹,只能南下四川投靠剑南节度使严武。在严武的帮助下,他在成都建造了“杜甫草堂”,在这里度过了几年相对安稳的日子。

不幸的是,765年初夏,严武因病去世,杜甫失去了靠山,再一次踏上流离失所的生活。只能去投靠夔州(今重庆奉节县一带)的一个故友。这个故友是当地的都督,虽然生活相当困苦,但还是收留了杜甫,让杜甫在这里生活了三年。

767年秋季的一天,杜甫登上夔州城外的高台,看到萧瑟的秋景,联想到自己漂泊不定的人生,有感而发,创作了《登高》,可以说,《登高》是杜甫晚年生活的自画像。

《登高》之所以有“七律第一”的美称,我以自己的理解,主要有三个优势。

其一,全诗8句是4副优秀的对联。

《登高》全诗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联讲究对仗和对偶,上下联的字数、含义、词性、意境都要对上,才能称得上优秀对联。

反观《登高》,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完全是四副无可挑剔的对联,并且,上联最后一字都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都是平声,进一步深化了句子的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其二,观察细致,用词、用典非常精准。

杜甫写诗,就如同匠人对玉器精雕细琢一样,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习惯,能提炼出最精准的字词用在句子里。《登高》56个字,每个字都无可替换。尤其是对形容词和动词的运用非常精准,让句子生发出一种饱满的艺术张力。

比如,第一句里的“风急天高”和“渚清沙白”,“啸”和“飞”,第二句里的叠词“萧萧”和“滚滚”,第三句里的“悲秋”和“多病”,第四句里的“繁”和“浊”,根本找不出替换它们的形容词和动词,若强行替换,立马会让句子的意境和情感色彩损失不少。

其三,寄情于景,把“意象”抒情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古典诗词之所以能在读者中间流传数千年,根本原因是古典诗词掌握了用“意象”来抒情的奥秘,“意象”本身就是抒情的载体。

什么是“意象”呢?就是一代代文人对一些常见事物经过长期渲染和美化,让它们带上了中国式的审美情感,成为一个鲜明的审美象征符号,能激发人们的审美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比如,提起月亮,人们自然会想到思念和乡愁。说起太阳,就是温暖和光明的象征。提起梅兰竹菊,会想到君子风度。

杜甫在《登高》里,每一句都有鲜明的意象,如,第一句里的“风”和“渚”,它们本身是漂泊不定的东西,正好象征了杜甫此时的身世。第二句里的“落木”和“长江”,本身就是延绵不绝的东西,给人一种看不到头的感受。第三句里的“秋”和“病”,本身就是萧杀的东西,看到它们不由得产生悲戚之感。第四句里的霜鬓和酒杯,本身就是跟烦恼有关的东西,象征了孤苦。

这些意象自带抒情特质,只要看到它们,很容易感物伤怀,联想到杜甫漂泊不定、孤苦无依的落魄形象。



形式上四联对仗的运用,内容上夔州景色的提炼描写,结合着古人悲秋的诗歌传统,杜甫用他的沧桑经历,感喟晚年境遇,给我们留下了人称“古今七言律第一”的名篇。

在那个登高的瞬间,我们和杜甫一起,看到了人世的渺小,看到了自然的永恒,看到了不一样的萧瑟秋天。

这首诗写出了杜甫年老多病的痛苦,和家人辗转飘零的辛酸,在面对国事衰微的时候,自己感慨万千。杜甫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他深深的爱国爱民之情。

无边订单潇潇下 不尽财源滚滚来


登高作者杜甫的古诗是什么
古诗《登高》原文: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

登高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登高》中杜甫以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所作。原文:风急天高...

杜甫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的《登高》赏析: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

杜甫七言律诗第一《登高》内容是什么?
原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

杜甫《登高》的写作背景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二、原文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

诗歌《登高》说课稿
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诗歌《登高》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之前诗歌鉴赏的延伸和提高,对后边的宋词鉴赏起示范作用。《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饱含了...

杜甫的登高是不是最优秀的诗
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古往今来优秀诗歌数不胜数,也无法说哪首最优秀。个人认为杜甫的《登高》可名列前茅。杜甫《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其格律之优越为七律典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

《庆余年》中范闲用杜甫的《登高》闻名京都,为何这诗不寻常?
剧里面的男主人公范闲,因写了首杜甫的《登高》而名满京都,难道这首诗真的这么有魅力吗?清代的杨伦在《杜诗镜铨》中笺注,杜甫的《登高》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虽然说,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有的人读了一首诗,感觉它用词考究、对仗工整或者是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登高古诗作者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

《庆余年》范闲斗诗会上为什么选择杜甫的《登高》?
倘若说起2019年末优秀的电视剧的话,人们就不得不想到《庆余年》,这是一部风靡当下中国,令无数年轻人沉迷其中而不可自拔的优秀作品,也给人们人的空闲生活带来了乐趣。而认真看剧的人,往往会从中发现一些亮点, 比如有人就注意到范闲在斗诗会上的表现,而其所选择的作品,正是杜甫的《登高》。那么...

沧县18631755231: 为什么庆余年中称杜甫的《登高》为千古第一七言律诗? -
曹康核黄: 因为杜甫的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写景写物,表达出了自己悲伤的情绪,而且,把律诗的各项标准发挥到了极致,对照工整,抒尽人生悲凉,所以这首诗被称为千古第一律诗. 一、《庆余年》与《登高》热门电视剧《庆余年》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沧县18631755231: 、杜甫诗歌中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的作品是? -
曹康核黄:[选项] A. 《登高》 B. 《丽人行》 C. 《秋兴》 D. 《春望》

沧县18631755231: 为何说杜甫的七律为"古今七律之第一"?具体一点 -
曹康核黄:[答案] 其实是登高被后人推为古今七律之冠 胡应麟云:杜“风急天高”一章56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

沧县18631755231: 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是哪一首 -
曹康核黄:[答案] 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沧县18631755231: 古今七律第一的诗人是谁 -
曹康核黄:[答案] 杜甫 《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

沧县18631755231: 杜甫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登高》 -
曹康核黄:[答案] 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现.“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 评解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

沧县18631755231: 《登高》为何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主要的评析,句式,押韵之类的, -
曹康核黄:[答案]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 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

沧县18631755231: 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曹康核黄:[选项] A. 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 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 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 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沧县18631755231: 杜甫的《登高》一诗,称为古今七律第一,请简析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
曹康核黄: 得分要点:一是为全诗渲染了萧瑟凄凉之气氛,二是奠定全诗悲哀低沉之感情基调,三是为诗歌抒发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作铺垫,四是点明了诗歌的时令环境.(只需答出两点,略作分析即可给满分.)试题分析:这是诗人登高首先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