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人谋”在三分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作者&投稿:敛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地理均势和政治均势。

所谓地理均势,是指割据集团利用地理条件抗衡对方的一种策略。在使用戈矛甲盾作战的古代,占有险固地利形胜的一方在争雄角逐中明显地具有优势。蜀国有重山之固,吴国有长江之险,魏国据中原而地大人众,故吴蜀联合之抗魏,地理上形成均势,也带来了政治上的均势。所谓政治均势,是指群雄割据或列国纷争之间的均衡外交斗争,形成势均力敌的对抗集团。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蜀国遣使庆贺,订立中分天下的盟约,三分政治均势形成。

由于以上两个均势的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才巩固下来。但这两个均势并不是平行的两个因素,而是“人谋”规划三分鼎立所同时进行的两个方面,即一方面谋求地理均势,同时又谋求政治均势,而地理均势是政治均势的前提条件。所以,三国形成时期曹、孙、刘三方的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都是围绕荆州的争夺而展开的。随着荆州归属的解决才形成了三分地理均势,而后出现了三分的政治均势。至此,三国鼎立的对峙,就成为了必然之势。

荆州居于四通的战略要地,其势为曹、孙、刘三家所必争。赤壁之战前,三家各有自己的打算。刘备要荆、益以成三分。孙权要进伐刘表,西图巴蜀,以长江与曹操对抗,形成南北对峙。曹操要并吞荆州,逼降孙权,统一天下。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荆州,东进赤壁,形势逼使孙刘联盟。孙刘结盟就意味着孙权修正他的规划,走鼎足三分以观天下之变的路线。赤壁战后,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奠定了鼎足三分的形势。这是曹操最忌的一着棋,而孙权下了这一着,使得他闻讯后大失常态,《鲁肃传》记载:

“方作书,落笔于地”。

孙刘联盟抗曹谋求掎角之势,这是人谋的直接因素。

孙刘联盟是推进三国鼎立形成的最重大的事件,它改变了当时政治格局的力量对比,造成南北均衡,使得历史的进程向着“人谋”预定的三分轨道向前发展。导演孙刘联盟走向三分的是诸葛亮和鲁肃,而演出这幕历史活剧的主角却是吴主孙权,曹操则从反面起了推助作用。孙权大敌当前忍痛修正自己的规划,借荆州给刘备,这是非同寻常的抉择。孙权的抉择表现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豪放胸襟,比袁绍、刘备、诸葛亮的政治气度都要略高一筹,以至于竟然出曹操的意外。袁曹官渡之战前夕,刘备不待袁绍大军发动,急于袭夺徐州,过早地亮出了反曹的旗帜,遭到曹操全力进攻,使自己站不稳脚跟。反过来,袁绍不采纳田丰的计谋,不在曹操东攻刘备之时,乘机举兵攻击曹操后方,坐失良机,遭官渡败北。刘备、袁绍两人不肯互援,皆因各存私心,缺乏战略远见,低估了曹操的应变能力。他们比起孙权来要逊色得多。

建安十九年,刘备不取汉中,却东出三峡与孙权争荆州江南三郡,刘备的这一失计,既伤了同盟和气,又为日后的关羽失荆州种下祸根,表现了刘备政治气度的偏狭。相比之下,孙权却是恢宏大度而又权谋在胸。他既敢于借荆州给刘备,不怕养虎在身;而又不失良机地讨还荆州,步步进取,灵活主动。孙权先是索还南三郡,而后袭杀关羽,全据荆州,改善了吴国的地理均势,增强了吴国的力量。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孙权不惜向曹魏称臣,保证了夷陵大捷。孙权不愧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孙刘联盟,使两家的事业走向胜利与发展;反之,两家失和,曹魏渔利。孙权袭荆州杀关羽,刘备复仇败夷陵,造成蜀弱吴孤,曹魏更加强大。吴蜀重新联盟,但元气已伤,失去了取胜之势,两国北伐均告失败。但是,孙权得不到荆州,上流门户洞开,他就坐卧不宁,在同盟中只能扮演附庸的角色。所以孙权要拼全力与刘备争荆州,志在必夺,在这种形势下,刘备与诸葛亮既缺乏灵活性,又丧失警惕性,终于演出了吴蜀的悲剧。从地理形胜看,孙吴取得荆州以后,才真正形成了三分的地理均势,吴蜀两国才有可能结成巩固的联盟。但是蜀汉丧失了荆州,也就丧失了进入中原的前进基地;加上连吃败仗,力量削弱,又不能北据关中,刘备只能偏安于闭锁的益州,守险割据,而兴复汉室的隆中计划也就天折了。

如果说,孙刘联盟抗曹谋求犄角之势,这是人谋的直接因素;那么,政治家、军事家的筹略得失及其际遇,也是组成三国鼎立的重要原因,这是人谋的间接因素。

政治家、军事家的筹略得失及其际遇,是人谋的间接因素。

最早提出三分思想的是孙吴谋臣鲁肃。公元200年,鲁肃过江对孙权说: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的规划有两个方案。

一是趁北方多务,赶在曹操南下之前进伐刘表,以长江天险,形成南北对峙,此为上策。

二是如若上策不能实现,便退而求其次。鼎足江东。

由此可见,鲁肃是一个务实派的政治家,他的规划是要依循客观形势的变化,向着可能的趋向而行动。所以当曹操南下荆州之后。他就坚决主张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修正孙吴立国的上策路线以求下策,从而与蜀汉的隆中路线相吻合,取得了赤壁之捷。

直接规划三分的是诸葛亮和鲁肃,但他们两人都只是规划了三分之形,都不守三分之势。他们共同的目的都是要兴高帝之业,即统一中国,只不过诸葛亮扶的是刘备,鲁肃辅的是孙权。诸葛亮、鲁肃之谋是合吴蜀两国之力,共灭曹操。假如没有周瑜、关羽、吕蒙、陆逊打乱诸葛亮和鲁肃的谋划,三国鼎立或许不能成立。曹操不敢称帝,正是有吴蜀联盟,曹丕篡汉选择在吴蜀交恶之时,这当然不是巧合。从灭曹魏的大局来看,孙权攻荆州,刘备复仇,都是不明智的。但正由于孙刘的失计,吴蜀削弱,曹魏增强,才形成了三国鼎立。由于孙刘双方都想利用对方来增强自己,所以双方的交恶就很难避免,不达均势,则不停止。三分的均势并不是诸葛亮和鲁肃的本意。这说明,三分虽然是出自“人谋”的规划,但又不为人的主观意志所控制,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演成的必然之势。

周瑜想阻挡这个势头,他执意要进兵西川,由于无力跨越刘备这个障碍,含恨死于巴丘,过早地结束了他的生命。《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三气周瑜,逼死这位英名盖世的江东宿将,情节是虚构的,而事情却是真实的。孙权逼鲁肃讨还荆州,鲁肃不能办,也因忧郁而过早地结束了他的生命。周瑜死年三十六,,鲁肃死年四十六,都在风华正茂之时而陨落,这都不是偶然的。鲁肃早死,关羽骄矜。诸葛亮和鲁肃的谋划遭到破坏,是吴蜀两国的一场悲剧。由于荆州所处的要冲地位,关系着吴蜀两国霸业的成败,其势为两国所必争,这场悲剧是难以避免的。这又说明孙刘的失计带有必然性。

三国鼎立形成时期的各种偶然和必然因素,都是“人谋”的得失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某些由“人谋”导致的必然,例如吴蜀争夺荆州的悲剧也有可能用“人谋”来消解。假如刘备和诸葛亮,尤其是守在第一线的关羽,外交上灵活一些,吴蜀矛盾的爆发不致于如此之快,即使爆发也不致于出现那样的结局,形势发展可能又是另一番模样。刘备在外交上若能做到缓吴之攻,一旦得了关中,那时吴国也许就不来索讨荆州了。这一假设有无现实性呢?

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赤壁之战,孙刘并力,刘备占江南,孙权占江北。刘备借江北也是形势所致。如果孙权不借,又不能控制刘备,江北处于曹刘夹击之中也是不能守,孙权审时度势,把江北借给刘备,树曹之敌,自己却腾出手来巩固江东,进攻合肥,筑起了江北防线。然后又掉过头来争荆州,向刘备讨南三郡,以江北易江南,有分寸,有道义。不幸的是刘备和诸葛亮过于执着“人谋”预画的隆中路线,不识大体。如果刘备也像孙权一样豁达一些,能够审时度势,西取益州之后,主动退守夷陵一线,把江北还给孙权,吴蜀并力向北,刘备早得了汉中,北出秦川,孙权东攻合肥,荆湘联军指向襄阳,曹魏危矣,也许隆中路线得以完全实现。

再看曹魏方面,也有失招。公元215年,曹操取汉中。不趁吴蜀争南三郡之机进兵蜀中。此其一失。公元221年,吴蜀夷陵相攻,曹丕不与蜀国并力灭吴,此其二失。如果说赤壁之战是曹操急进而葬送了大好的统一局势;而这两次则是曹魏的迟误而丢失了可能的统一良机。曹魏谋臣刘晔是瞅准了这两次机会的,,可惜曹氏父子拒谏不纳,仿佛是天意在安排似的。其实是有原因的。赤壁之战,曹操丧胆,他兵取汉中又费了一番力气,所以不敢贸然入蜀,过分谨慎。曹丕利用吴蜀交恶,急于称帝,坐失良机。还有更深一层原因,由于三国各方人才济济,机会一闪即逝,稍一疏失,追悔莫及。正如《刘晔传》记载刘晔对曹操所说:

“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所以说曹操是迟误之失。曹丕思坐收渔人之利,乘吴之疲,但曹军未出,陆逊早已设防于江岸。曹丕只好临江而叹。

历史是不能用推论来改写的。上述分析并非无稽之谈,而是要从已然的历史中得到深刻的启示。

强调“人谋”在形成三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与经济是基础并不矛盾。曹魏统一中国,经济的因素起了最后的作用。但在形成三国鼎立这一短暂的具体历史阶段,“人谋”的因素则是最活跃最积极的。统一之后,人心安定,国家组织形成固定的格局,“人谋”的一计之得与一计之失,无关大局,因此人才必然遭受习惯力量的压制,不易脱颖而出。纷乱之世,人心浮动,各种力量组合未定,机会一瞬即逝,因此“人谋”的得失改变政局力量的对比。特别明显。在这种形势之下。各方力量。讲求实效,雄略之主,不拘一格录用人才,捷足高才者有用武之地,所以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世。

三国纷争既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人谋”引导的格局。

三国鼎立的形成中“人谋”的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决定三国鼎立的“人谋”,不是某一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是三分人才均势所必然表现出的平衡运动。无论是直接规划三分的诸葛亮和鲁肃之谋,还是破坏诸葛亮和鲁肃之谋的周瑜、吕蒙、关羽、陆逊,以及曹孙刘三方决策者筹略之得与失,都不由自主地在合力地把历史推向三分,这就是三国鼎立形成的必然之势。




袁绍麾下的六大谋士分别是哪些人?其中有两位才智不堪诸葛亮
在乌巢被烧前夕,沮授提出外表护粮,又不被采纳。在袁绍大败后,沮授被俘获,拒绝投降。后来,沮授欲回河北,事败被杀。曹操曾叹息:“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三、许攸 许攸(?-204年),字子远,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在东汉末年,许攸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

“铠甲生虮虱”的出处是哪里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作者简介(曹操)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

三国最衰的八大勇将 可谓生不逢时
可惜,周瑜衰得狠,刚刚获得孙权的同意,周瑜就病逝在巴丘了。TOP2:孙策 孙策,是东吴奠基人之人,也是汉末一位勇武不凡的悍将,曾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来从袁术借兵南征东吴,短短六年,就横扫江东六郡,袁术僭越称帝后,孙策与袁术决裂,成为一方诸侯。年仅26岁的孙策,可以说智勇双...

汉末高名重臣
皇甫嵩(?—195年),字义真,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人。名将皇甫规之侄,雁门太守皇甫节之子,中国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的重要将领。皇甫嵩少时好诗书,习弓马。汉灵帝时被征为议郎,迁任北地太守。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后,灵帝令其为左中郎将、持节,前往颍川郡镇压黄巾军波才部...

汉末三国十大谋士排行榜,谁是三国时期最强王者?
可叹功成身死。13.田丰:袁绍手下第一谋士,然不为袁重用。14.杨修:机智,但耍小聪明,终被玩死。15.荀攸:曹操的重要谋士。16.钟会:和邓并为北方的才俊,可怜贪心不足。17.马良:有才智,比其弟强多了。18.诸葛恪:可谓神童,然聪明显于外,被灭全家。20.陈宫:多谋之士,然未得明主。

三国有哪些耐看的小说
2.《神话版三国》陈曦看着将一块数百斤巨石扔出去的士兵,无语望苍天,这真的是东汉末年吗?吕布单枪匹马凿穿万人部队,这怎么可能?赵子龙真心龙魂附体了,一剑断山,这怎么可能是人?典韦单人护着曹操杀出敌营,顺手宰了对面数千步骑,这战斗力爆表了吧!这是不是哪里有些不对啊,陈曦顺手摸...

关于谋略诗句
叹袁术: 汉末刀兵起四方,无端袁术太猖狂. 不思累世为公相,便欲孤身作帝王. 强暴枉夸传国玺,骄奢妄说应天祥. 渴思蜜水无由得,独卧空床呕血亡. 叹祢衡: 黄祖才非长者俦,祢衡珠碎此江头. 今来鹦鹉洲边过,惟有。 4.关于谋略的句子有哪些 1、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

三国时期到死都没有出山的谋士,分别是哪几位呢?
司马徽为人清雅,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精通道学,奇门遁甲,兵法和经学,在荆州时与汉末名士宋忠齐名。汉末名士刘廙、向朗就曾经是司马徽的学生,诸葛亮和庞统也都在其门下学习过一段时间。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琮投降,司马徽也被曹操所得,曹操想重用他,但司马徽在此后不久就病死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谋朝篡位频频发生呢?
八王之乱后西晋彻底不行了。本来东汉末年由于战乱人口损失较多,已有大量胡人内迁中原,西晋八王之乱的打来打去,算是消弱了西晋的军事实力,胡人开始造反起事。这就是后来的五胡乱华。中原大族一看不行了,随即携带着司马家的人,南渡长江避祸去了,这就是衣冠南渡,随后建立东晋。这种情况东晋王朝就...

汉末霸业智谋高有什么用
汉末霸业智谋高有负责情报和笼络作用。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汉末霸业中智谋计略在战斗中影响落石的伤害和伪报等计略的成功率。冷静可以降低计略的成功率,汉末霸业是由成都龙游天下工作室精心制作的一款回合制君主扮演模式的SLG游戏。

金水区15132113060: 东汉末年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是什么 -
大狐浩参松: 东汉末年决定天下三分的战役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吴蜀打败曹魏,使得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之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

金水区15132113060: 东汉末年"三分天下"的著名战役是什么 -
大狐浩参松: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

金水区15132113060: 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 -
大狐浩参松: 诸葛亮为刘备描绘的战略使命,是顺着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兴复汉室旗号,寄托重建统一王朝的理想;能够看得见的愿景,是“跨有荆益”造成鼎立之势;攻守策略,是利用刘表的见识浅薄和魄力不足,先取“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金水区15132113060: 东汉末年是怎样统一的天下? -
大狐浩参松: 诸葛亮死后,司马昭杀了曹操的儿子,夺取了魏国,然后刘备儿子那熊样..蜀国也被吞并,接着孙权老当义壮,就是不死,他几个儿子都等不下去了,于是刺杀了孙权,然后他3个儿子又争王位,...

金水区15132113060: 三国是怎样来的 -
大狐浩参松: 为什么会有三国的形成呢?三国的形成历史因素大概可概括为人才三分和地理三分两大因素. 首先先讲人才三分,为什么会出现人才三分呢?很简单的一个道理,“道不同不相为谋”啊.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当时的局势来看...

金水区15132113060: 赤壁之战缩写50字,急 -
大狐浩参松: 孙权、刘备为首的联军借助采用火攻,在赤壁以少胜多,大败刚统一北方,企图一统天下的曹操,此战阻止了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步伐,奠定了后来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

金水区15132113060: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概括 -
大狐浩参松: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并起,到三分天下各自为政,再到晋平三国统一天下的大概九十多年的历史. 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曹操死后,曹匹称帝.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

金水区15132113060: 七擒孟获 故事简介 200字左右 -
大狐浩参松: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

金水区15132113060: 详细解读《隆中对》 -
大狐浩参松:[答案] [编辑本段]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 (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当时27岁)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草庐对”. 陈寿在268...

金水区15132113060: 东汉末年三国历史 -
大狐浩参松: 大将军:何进 十常侍: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 董卓 王允 其他的-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