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不被重用?

作者&投稿:蔚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为什么没被重用?~

孔子其实被重用过 在鲁国孔子50岁出来做官 做过大司寇 代国相 让齐国感到了紧张后来他要铲除 季 孟 叔 三家大夫的专权 失败了被三家大夫排挤出了鲁国 后来在周游列国 被认为拘泥不化 不切实际所以不被重用或许是孔子太讲原则或许是孔子看来礼乐不复 太着急了 所以强调礼乐过度被认为不切实际其实孔子不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孔子治理鲁国是很有成效的或许是太不自夸 君王只会听花言巧语 所以孔子就不得重用 孔子的思想其实还是很受用的韩非子 墨子 里面都说 儒学是当世显学君王也时常把仁义挂在嘴边只不过后来还是法家的学说取得了胜利儒家就被后人认定 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失败的 在春秋战国孔子的学说并不能解决问题 所以输给法家春秋战国要的是迅速把国力发展起来 这方面法家最好儒家主张回归 文王 武王 时代 只是改良了旧制度比如井田制是已经不适用于那个时代 不利于财产私有但儒家还是要回归 而法家说 旧制度通通不要 要建立新制度于是新制度让秦国打败了六国但新制度也没有维持多久 到了汉代 做了折衷 汉代人自己说的 王霸兼之就是儒家法家都用于是这个框架 中国人一直用了两千年中国有时候制度很宽松 但也没丢掉法家的东西有时候制度很严酷 但也没丢掉儒家的东西

孔子的政治主张当时显得很迂腐。
当时是战争频繁的时期,大国欺负小国,小国要发展自强。孔子却要先行礼仪,感化他人,是无法行得通的。
当时各国急于要加强军事和经济,孔子却要先搞思想教育,要大家循规蹈矩。
孔子也确实对军事和经济不懂。不明白生产关系如何调整、财政税赋如何整顿、军队如何训练。与管子相比,差距是十分大的。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与鲁国陬邑,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曲阜境内。他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一员猛将,曾手托城门吊闸救护中计的鲁军撤退,由此可见叔梁纥的英勇气概。叔梁纥六十六岁那年,娶颜氏之女,年仅十八岁的颜征在为妻。史书记载,叔梁纥与颜氏野合而生孔丘。有后人望文生义,贬低孔子说他是他的父亲叔梁纥与颜氏女在野外偷情而生。其实,所谓的“野合”是因为当时叔梁纥与颜征在的年龄差距相差太大,二人结合夫妻与周礼不合,于是夫妻二人在尼山筑屋居住,并生下孔子。由于他们住在野外,所以史书称之为“野合”。叔梁纥在孔子三岁时去世,孔子与母亲相依为命。虽然生活清苦,但是孔子却在清贫的环境中勤奋学习,由此成就了孔子的一套完整的中国儒家理论学说。

后来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多少知道一些,孔子凭借学问三十岁时在诸侯国中已经小有名气。但诸侯都是向孔子问政,并没有招收孔子做官的打算。后来孔子五十多岁在鲁国做了司寇,但是他见鲁国做事不合礼仪,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的大半生都在为自己的仕途忙碌着,尤其是在周游列国期间,更是落魄得“惶惶如丧家之犬”。那么,孔子作为后来的圣人,儒家学说的宗师,为什么在当时却郁郁不得志,满腔抱负却无处施展,最后落得面向天地长叹的结果?是孔子的能力不够吗?怎么会呢,孔子六艺精通,哪样单独拿出来都可以各艺专业人士媲美。在弟子三千中,培养出精通六艺的弟子七十二人。还有他的儒家治国思想,在当时任何一个诸侯国实施起来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孔子五十六岁在鲁国作司寇期间,只参与国政三个月,就使鲁国上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市场买卖公平,政治开始清明起来。就连齐国听说这种情况之后都感到害怕,因为一旦鲁国的国风这样延续下去,国家强大起来是早晚的事情。而鲁国一旦强大起来,那么受害的第一个就是齐国。所以,齐国用计送给鲁君鼓乐美女、宝马香车,让鲁君在温柔乡里醉倒,消除齐国隐患。孔子正是看到鲁国国君中计后的状态而愤然出走的。

鉴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孔子不但博学多艺,而且治国主张一旦施行,确实是有强国固本的作用。但是在诸侯割据,各国急需人才治国安邦的时代,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却得不到重用,即使周游列国到各诸侯国毛遂自荐也不得施展才能,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呢?

笔者认为,首先是孔子自身的问题。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是一整套理论性的东西,他所宣扬的是以礼治国的方针。并且,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如果出现与自己的理论不合的观点,孔子是决不能容忍的。他的学生子贡就曾经劝孔子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意思是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老师。老师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您的要求呢?孔子不但不听子贡的劝说,还说子贡的理想不够远大。后来孔子又问颜回自己的主张可不可以减低标准,颜回则完全同意孔子的做法。于是孔子竟然夸赞颜回说你如果是富翁,我可以做你的管家。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到,孔子其实对自己当时的处境认识得是很清楚的,只是他不想为了做官而做官,他在自己的原则之内宣扬他的思想主张,并且在固执的坚守着自己的底线。所以,这样的结局出现,是孔子坚持儒家学说的政治主张不可变通的结果。

其次,各诸侯普遍存在要面对现实的问题。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正是诸侯混战互相征伐的混乱时期。孔子到各诸侯国宣扬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思想上是没问题的。但是在现实面前,却是不可能实现的一种理想主义的东西。当时的各诸侯国都在进行着军备竞赛,大国对小国虎视眈眈,小国对大国极力提防。各国要生存的前提就是武力的强化,战略的部署。在把能攻善伐作为贤能标准的诸侯们面前,儒家学说的德政显然不是诸侯们所需要的。而且儒家学说在这种环境下,是即使可用但却需要时间的一种休养生息的长久战略思想。

就像孔子在鲁国作司寇,鲁国开始出现新气象。但是还没等这种新气象转化为国家强盛的动力,就被齐国用计杀死在摇篮里。再比如,当初齐景公问政孔子后,想启用孔子,并给他封地。晏婴劝阻齐景公说:儒者这种人,不能任为下臣使用;不能让他们这种做法形成风气;他们四处游说乞求官禄,不能用他们来治理国家。现在孔子讲究仪容服饰,详定繁琐的上朝下朝礼节,刻意于快步行走的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就是几代人也学习不完,毕生也搞不清楚。从晏婴劝说齐景公的说法看来,孔子的这种繁文缛节的礼法治国以及打破不了现实的德政在当时肯定是行不通的。

当然,孔子周游列国不得志肯定还有很多其他原因。但是综合来看,这两个原因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用一句现在的话说,孔子当时的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很骨感。所以,孔子周游列国作为历史的重要事件虽然没有成为孔子命运的转折点,但是却给后来的圣人增加了被后人祭祀的闪光点。这种事物的转化,恐怕连孔老夫子自己都不会想到。也许,这才是他当年周游列国而被后人崇拜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因为各国的君王并不信任他,对他的观念还不能接受,因此也就没重用他了。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孔子的思想损害了当时统治者的利益,还有就是他和当时统治者的政见不同等等。

这是因为他宣传的思想以人为本,过于强调百姓的重要,不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因为他当时宣传的思想并不能够让君王更好的统一全国,因此没有被重用。


孔子周游列国,为何不入秦国
一、原因:1、地理位置决定的。秦国地处偏僻,路途遥远。孔子地处山东鲁国,周游列国,要到陕西咸阳,不仅远,而且险。2、思想上不重视。孔子周游列国是有选择性的,他认为秦国地处蛮夷,必然未开化,而且秦国接近北方少数民族,民族混杂,不可教化,所以不去秦国。3、思想上的恐惧。孔子认为危邦不入,乱...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第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宣传自己的道德理念。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相互征战,周初制订的礼乐制度破坏殆尽.他提出要恢复周礼、实行仁政治德治的政治主张,却不被鲁国的统治者接受,,所以孔子选择出去周游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第二是...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原因:1、对当时自己所在国家的失望。公元前498年的时候,由于政权的变动,让孔子的治国思想与几个大臣产生矛盾,加上当时的国君贪恋歌舞,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2、想要施展自己的政治主张,只能周游列国,寻找能重用他的国君。孔子是为了做官,在政治上得到重用。而做官,为的是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实...

孔子宣传自己思想,各国就算被拒绝都要去,为何单单不去秦国?
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周游列国,不去秦国,是因为他嫌秦国太远,还是蛮夷,而且自己的仁爱思想不适用于秦国,还被楚国阻拦。孔夫子是我们如今眼中的大圣人,他的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一直沿用到今天,当真是对我们国家的思想教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孔子学院也遍布世界各地,让孔子的儒家思想遍地开花,...

为什么孟子周游列国却不去拜见周天子和鲁国的国君了
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孟子讲“礼”主张仁义,周天子和鲁国国君恰恰相反。首先,对于《左传》中周天子不守“礼”的描述,我觉得这是周天子势微的一个重要原因。上文中提及了,在推翻商的统治后,周建立了以“德”治天下的局面。《尚书》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上天孚佑于民”。到了春秋...

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
第三也是形式所逼,因为在鲁国他呆不住,需要到外国去避难。 仅供参考 问题二:孔子为何周游列国? 孔子出生时,周室已衰。周天子徒拥虚名,既不能制诸侯,列国诸侯亦常受制于有实力之贵族。列国彼此相争,各国贵族亦常作乱亥于是礼制崩解,传统习俗的规范力量消失,天下遂进入无 *** 状态。孔子面对此一严重的时代问题...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当然,孔子周游列国肯定不是为了单纯的游玩,孔子肯定也是有他的目的的。那就是宣传他的政治和教育思想,孔子每到一国都会积极进行讲学,宣传自己的政治、文化思想,而且孔子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周游列国,而是带着自己的学生们一起周游列国的。周游列国结束以后,孔子回到鲁国,开始从事古籍整理的工作,孔子...

周游列国的孔子为什么唯独不去周国,周国有什么特殊之处?
孔子为什么不去周王室碰碰运气呢?孔子周游列国的时间是公元前497-484年,此时的周天子是东周第14位天子——周敬王。此时周王室已经形同鸡肋,周敬王还是在晋国的帮助下,才击败了叛乱的王子朝,登上天子之位的。王子朝逃到楚国避难时,带走了周王室珍贵的典籍和器物,导致周王室的礼乐完全丧失。后来...

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却没有定居下来?
孔子宣传的礼乐制度的主张,也没人愿意采纳,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之后,碰了许多钉子,受到很多阻碍,最后他还是回到了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算算孔子周游列国14年,回来时季康子派人欢迎孔子回归。孔子在晚年整理出几部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有诗经,尚书等。诗经是我 国最早...

揭秘孔子不费辛苦周游列国的真实原因
孔子周游列国地图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

浮梁县13381779992: 孔子周游列国却不断碰壁的主要原因是什涔% -
汉傅吉非:[答案] 春秋末年,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君都为国家的生存和强大费尽心机,或用权术或用计谋,尔虞我诈无计不施,就为了活命和要别人的命. 晚年的孔子到处游说他的“仁、礼”,“为政以德”,这在群雄纷争的时代当然不能受到重用,换句话说也不合时...

浮梁县13381779992: 何以不仕?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周游列国,何以不仕?
汉傅吉非: 孔子大半辈子牺牺惶惶,周游列国,颠沛流离,没有被诸侯任用、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孔子为什么不被当时的诸侯任用呢?孔子曾说:“道不同...

浮梁县13381779992: 孔子周游列国,,,,,,,,,,为何一直未得到重用?????? -
汉傅吉非: 古代文人大多数是和平年代才会重用当然那些军事家例外毕竟是少数.以战乱年代背景君王多数喜欢猛将.孔子既非谋略家也非猛将自然在那个时代不会受重用.

浮梁县13381779992: 孔子为何想当官却没人要?
汉傅吉非: 春秋末年正值乱世,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孔子的思想观念和政治主张与当时各国国君的现实需求不合,无法为他们带来直接可观的利益,对他们没有价值.而在鲁国国内又有人对孔子不断排挤打击.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却始终没有被重用.

浮梁县13381779992: 孔子周游列国,著书立说,为何一直未得到重用?
汉傅吉非: 战火纷飞,弱肉强食,大家都在比拳头,忽然有个二B老头跑来要你宽忍仁爱,以德服人,你会听他的吗?是我直接拧了扔出去,他丫的怎么不去让敌国以德服人,是吧?

浮梁县13381779992: 为什么孔子周游七国,总被人驱赶? 急啊 -
汉傅吉非: 因为孔子主张的儒家学说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格格不入.当时诸侯林立,国家并不统一,各自国家的统治者们野心勃勃想要征服,因此主张仁义、推崇周王朝的孔子就不受国君们的重用.因此流落于各个国家之间了.

浮梁县13381779992: 孔子周游列国为什么失败 -
汉傅吉非: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最少提到的是利和命.孔子看来不相信命.那就是孔子生不逢时?一般认为孔子固守“仁”,维护礼乐制度的思想在当时乱世、诸侯争霸 的时代,已不能顺应潮流,故而 不能为当世所用.此说虽也有点道理,却不是唯一的原因.

浮梁县13381779992: 孟子称孔子是集大成者,为何孔子周游列国而不为重用,一生颠沛流离? -
汉傅吉非: 孔子的政治主张当时显得很迂腐.当时是战争频繁的时期,大国欺负小国,小国要发展自强.孔子却要先行礼仪,感化他人,是无法行得通的.当时各国急于要加强军事和经济,孔子却要先搞思想教育,要大家循规蹈矩.

浮梁县13381779992: 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却没人用它,不是说半步论语可以治天下嘛,为什么鬼谷的徒弟那么受欢迎,求解 -
汉傅吉非: 首先,当时所处的环境,孔子是春秋时期,大家忙的是打架,今天 我把你给灭了,明天可能你就又灭了我,那还有时间去想...

浮梁县13381779992: 为何孔子在古代没有当官? -
汉傅吉非: 年轻的时候,孔子周游列国,想当官,施展抱负.中年以后,心灰意冷,不再想当官,一心从事教育事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