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最后一次合纵攻秦失败,是因为秦国强大还是起内讧了?

作者&投稿:撒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2、表现形式不同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学性,因为历史中隐藏着许多文学性的奥秘。历史是一种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学奥秘,绝不会因为作家个人的情绪和价值观而发生变化。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文学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做梦,就是作家通过虚构来营造一种梦境。另一个作用则恰好相反,不做梦,而是在细致地观察和了解事实之后,用文学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这些事实。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说的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这恰好也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之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价值观的彼此对立和历史事实的全然不同
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三国演义》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学手法,来表现《三国志》里面所记载的历史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书,它的历史学价值可以与《三国志》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历史是文学的一个侧面面,文学记录历史。
就像鱼儿和水的关系,历史就是水,文学就是鱼。没有文学历史照样存在,但缺少思考;没有历史文学根本无从谈起。
文学: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和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由于出版和教育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已经失去其垄断地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支。产生了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之分。
历史: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为如此,当年胡适才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这里的“历史”一词,严格说来,应该是狭义历史学的含义。也因此,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史德”——“善恶必书”、“析理居正”,通俗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公正客观地分析论断。

春申随质若王图,为主轻生大丈夫。女子异心安足听,功成何更用阴谟。——周昙《咏史诗·春秋战国门》

说到历史上跑得最快的人,不少人会想到曹操,毕竟有句俗语叫做:说曹操曹操到。

在战场上,跑得快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当敌人围困攻城,如果带领士兵增援的将军跑得快,那就可能扭转战争的局势,但如果正在攻城,碰到不利战况,将军带兵扭头就跑的话,那就会是截然相反的结果。


本篇我要说的就是后者,这类“跑得快”的将军,其实有很多,那么春秋战国时期“跑”得最快的人是谁呢?你可能想不到,是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

说到黄歇,很多人并不陌生,毕竟前一段时间很火的电视剧《芈月传》中,就塑造了一个痴情的黄歇,但那只是虚构,而并非真实的历史。

战国时期,秦国崛起之后,山东诸侯深感秦国的威胁,于是纷纷思索抗秦之策,而诸侯国合纵则不失为一条“妙计”,而山东诸侯也进行了五次合纵抗秦的尝试,其中孟尝君和信陵君拉起的合纵,还取得了相当傲人的成绩——逼迫秦国割地求和。

但这两次却不是对秦国威胁最大的合纵,要说最能颠覆秦国政权的,当属最后一次合纵。


那么最后一次六国合纵攻秦为何失败?不是秦国难打,还是因为春申君跑得太快了,且听我细细道来。

秦灭周室。

战国四公子在历史上名气相当大,他们分别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为何他们有“四公子”的美誉呢,这不仅因为他们是贵族出身,皆爱养士而门客三千,还由于他们都是合纵抗秦的积极拥护者。

战国四公子中,最后去世的是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也是当时山东诸侯中十分有影响力的人物。


当吕不韦在秦国一手遮天的时候,山东六国为此惶恐不安,因为秦国毫无顾忌地灭掉了周王室,这时候秦国吞并天下的心已经暴露无疑。

想想也是,连名义上的老大都敢灭,如果对山东诸侯放出“没有称霸之心”的言论,估计连傻子都不会信,山东诸侯国的君主并不傻,所以才会人人自危。

庞煖合纵。

既然察觉到了危险,自然要有所行动,六国合纵抗秦,再一次被搬上了台面,而这次的组织者和倡导者是赵国的庞煖。

什么,这人你不熟?其实庞煖是战国末期赵国十分厉害的将军,但他觉得自己并不够资格号令联军,这种名义上的统帅自然要找六国中最有威望的人,庞煖想到了依然在世的春申君。


因为战国四大公子之中,只有他,还活着。

春申君得到了庞煖的请求也不推辞,就这样实际的统帅是庞煖,名义上的精神领袖是春申君,战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合纵攻秦的队伍就被拉扯起来了,除了齐国没有参与,其余诸侯早已磨刀霍霍向秦国。

春申君的逃跑。

庞煖此人还真是有名将天分,他绕过了秦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从赵国北部越过黄河天险,直接进攻秦国腹地,带领联军打到了距离秦国国都咸阳70里的地方,这可以说是秦国自东出争霸以来最被动的一次防御战。

面对此情此景,秦国丞相吕不韦自然不会掉以轻心,他认为,既然是联军,那就是会有隔阂,联军之间驻扎营地一般也会分开一定距离,吕不韦以敏锐的洞察力,决定从楚国开始入手,因为春申君是联军的精神支柱,灭了楚军联军自然会不攻自破。


吕不韦趁着夜色朦胧,利用了离间计,差遣使者假装投靠春申君,并且把秦国要偷袭楚国的消息告诉了春申君,这种战争局势上的真真假假,让春申君一时辨别不出秦国会有何打算。

但接下来春申君的举动令所有人都石化了,包括吕不韦,因为知道这个消息后,春申君带着楚国的大军,连夜从秦国跑回了楚国,这种速度那是相当的快,等到秦国士兵去攻打楚国营地的时候,楚国只剩下了叽叽喳喳的老鼠们,在享受楚国士兵们遗弃的残羹冷炙。

春申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逃跑之后,秦国把矛头对准了庞煖率领的队伍,结果庞煖和秦国两位还未成名的名将王翦、李信打得不分上下,这里也足见庞煖之威。

尽管赵国没有输,但战斗力已经被消耗了,其余参与伐秦的诸侯一看,名义上的统帅春申君跑了,实际上的组织者赵国的战斗力被消耗了,这还打个什么劲,于是纷纷撤出秦国。


就这样,战国历史上最有可能打残秦国的最后一次合纵无疾而终了。

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春申君能够争气一点,当他知道秦国要进攻他的消息之后没有选择逃跑,而和其余诸侯提前通气,把营寨聚集在一起,或者空营以待来个反包围,那么这场战役,或许就是山东六国的转机。

但是,历史不能假设,春申君也应该为这次合纵攻秦失败而买单。

这位春申君是不是和您印象中不一样呢?但这就是历史上最为真实的黄歇。




最后一次合纵攻秦为什么只有五国
在正史上,这场战役也被称之为“蕞之战”,是山东五国最后一次合纵攻秦。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合纵攻秦之战是指周慎靓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赵、魏、韩、燕、齐等国先后组成各种联军,进攻秦国(今陕西、河南、山西一带)的一次作战。大致有5次。众...

最后一次六国合纵攻秦为何失败,是春申君跑得太快?
最后一次六国合纵攻秦为何失败?不是秦国难打,还是因为春申君跑得太快了,且听飞鱼细细道来。秦灭周室。战国四公子在历史上名气相当大,他们分别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为何他们有“四公子”的美誉呢,这不仅因为他们是贵族出身,皆...

战国时期最后一次合纵攻秦战争,为何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五国攻秦结果是在函谷关之战中发生的,那是战国时期发生的最后一次诸侯的合纵攻秦战争,尽管当时庞暖确实是富于智谋的,还擅长使用纵横之术,但是最终还是无功而返。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从此以后,五国就更加无法抵抗秦国对五个国家的兼并,秦国最终统一了六国,还建立了强大的历史...

山东六国最后一次联合攻秦,结果谁赢了?
因此山东六国也是在公孙衍、苏秦等人的建议之下,一同合纵伐秦。山东六国前后一同伐秦的次数共有5次,而最后一次伐秦之战被称为蕞之战,而这场战斗最后胜利的仍然是秦国。此次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1年,此时的秦国已经通过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彻底将山东六国中的最后一个强国赵国的国力打的衰退了下来,因...

战国时期最后一次合纵攻秦战争,最终还是无功而返,这是为什么呢?_百度...
这次战争被史学界认为是战国时期的最后一次合纵攻秦的战争,它的失败预示着秦国一统天下的洪流已经再也无法阻挡。那么,为什么如此强大的联合军队为何最后还是失败呢?合纵大军人心不齐 虽然都以攻打秦国为主要的目标,但是常言道三个和尚没水吃,楚国等五个国家的国君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在攻打秦国的同时,...

蕞之战的点评
蕞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后一次合纵攻秦行动。尽管庞煖富智谋,善纵横,但联军同床异梦,协同不力,终于无功而返。从此,六国更无法抵御秦国兼并。在群雄角逐的复杂环境中,充分运用外交与军事相结合的合纵或连横战略,使战略发展到新的水平。中原各国合纵攻秦失败,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只顾暂时利益而不能建立牢固的...

蕞城是现在的哪里
秦朝的蕞城是现在的陕西临潼东北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在合纵攻秦之战,秦丞相吕不韦率军在蕞(今陕西临潼东北)击败赵、燕、魏、韩、楚五国联军进攻的作战。蕞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后一次合纵攻秦行动。尽管庞暖富智谋,善纵横,但联军同床异梦,协同不力,终于无功而返。从此,六国更无法抵御秦国...

合纵联军都打到秦国咸阳附近了 最终为何却撤兵?
而在历史上,合纵国最后一次联军,都已经达到秦国都城咸阳附近了,再往前一步,可能秦国就要被灭掉了,但是最终为什么却撤兵了?明明秦国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敌人为何最终却放过了这个敌人呢?1.最后一次攻秦 除了齐国未置可否,赵、魏、韩、楚、燕,五国多者四五万,少亦二三万,总兵力二十万,组成...

蕞(zuì)之战?
后果秦灭六国之战:蕞之战是战国后期各国联合攻秦的最后一次行动,至此合纵战略破灭。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秦王嬴政在李斯等人的协助下,通过逐个击破的灭六国战争一统天下。 结论:蕞之战作为最后一次诸侯国合纵抗秦的行动,因联军内部缺乏大局意识而作鸟兽散,导致合纵战略也因此破灭...

第五次合纵攻秦之战是怎样发生的?
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合纵”发生在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公元前246年,秦王政(秦始皇)继位,吕不韦依旧采用远交近攻方针,五年间攻魏四次,攻韩三次,攻赵一次。黄河以北,全部占领韩上党郡,并重建太原郡(西至黄河,北至山西繁峙,东与燕赵交界,南接上党郡),切断了燕、赵与魏、韩间联系,并...

华池县17216651768: 六国抗秦为什么没有成功 -
底申润博: 秦谋士挑拨,秦实力强大!从六国方面来看,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六国君主中了秦国的挑拨离间的诡计,造成六国之间相互怨恨、猜忌,致使不同心协力,不能“合纵”联合抗秦.其二,六国之间互相侵夺以及六国与秦的频繁战争...

华池县17216651768: 六国合纵抗秦的谋略为什么没成功? -
底申润博: 因为秦国远交近攻 挑拨六国之间的关系,所以失败了

华池县17216651768: 六国合纵为什么不成功秦国的连横政策对历史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
底申润博: 六国合纵的目的不相同,无法达到更高的统一,秦国的连横政策使得秦得以生存并得以发展,用最少的兵力武力,在短时间内统一了中国,

华池县17216651768: 《过秦论》中的对比句 -
底申润博: 【写作特色】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

华池县17216651768: 在战国时期,六国为了共同抗秦,南北之间进行联合,称为“合纵”,但最终未能抵挡住秦国的进攻,秦打败六国的主要原因是( ) -
底申润博:[选项] A. 合纵家的才能不行 B. 连横的策略更加灵活 C. 秦国力量的强大 D. 各国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不能团结一致

华池县17216651768: 《过秦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底申润博: 《过秦论》一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5段.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反而失败,为秦所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人少势孤却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有百多年的兴盛史,败六国,吞诸侯,一统中国,威振四海,却亡于兵士疲的陈涉之手,乃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在探讨秦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已意在言外.

华池县17216651768: 六国合纵抗秦的谋略为什么没有成功?(我要两个以上的理由)快!!! -
底申润博: 1.面对六国的合纵之策,秦国很聪明的采取相应的连横和远交近攻的策略,很好的利用六国间的矛盾和斗争,分化六国!2.秦国占据关中之险地,据守函谷关,坐看六国争斗.3.关东六国间,争斗百年,利益纠结,勾心斗角,互为世仇,韩赵魏固有直面秦国的危险,之间未尝没有互相吞并的野心,齐楚燕远离秦国,本有偏安之心,更有做渔翁得利的心.如此六国根本不可能做到真正的齐心抗秦!

华池县17216651768: 6国加一起也打不过秦国的原因 -
底申润博: 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最主要的原因是商鞅变法之后,整个生产力提高了;第二,国家的军队,政治都要有组织,有秩序,一切都在上轨道.秦国当时做到了提高生产力水平,政治,军事也都组...

华池县17216651768: 六国抗秦的策略为什么没有成功 -
底申润博: 六国合纵,本来就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所以根基不深.秦国派犀首出使齐国,魏国,一起征伐赵国,以此来破坏六国合纵,苏秦离开赵国,合纵瓦解了.

华池县17216651768: 秦孝公时六国攻秦经过 -
底申润博:[答案] 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攻秦,挂六国相印. 孝公时,六国第一次合谋(非合纵,因为是六强欺一弱)欲瓜分秦孝公时的秦国,但各自利益冲突,最终只有魏国出兵,打了一平手. 第一次六国合纵: 秦惠王时期,苏秦策动历史上第一次著名的六国合纵(这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