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即是做事

作者&投稿:马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做事恰恰是检验持戒,可以说持戒就是做事,因为戒是对身语的规范,持戒要专注以后再能断惑,持戒不能直接断惑。有一个比喻,戒像抓贼,定像绑贼,慧像杀贼。持戒可以判断哪些行为是对,可以做,哪些行为是错,不能做。持续的持戒就是定,持戒才有能力判断烦恼。没有持戒,没有所作所为,谈不到定和慧。

一、戒律决定教法寿命

佛陀灭度后第二年,大迦叶尊者组织了上座部第一次结集,主要是把佛陀之前的言教收集起来,当时首先收集的就是律藏。之前曾有过疑问为什么那么多重要的经论不结,偏偏先结律藏,觉得经论对于度化众生来说更重要。前几天读《行事钞资持记——随戒释相篇》时找到了答案:「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藏住,佛法方住,故先结之。」戒律竟然如此重要,能决定佛法的寿命,如果法都灭了,谈何经论呢?我们佛弟子有责任把戒律学好并传承弘扬下去,就像师父说的「绍隆佛种,续佛慧命」。在我们的无限生命中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了。如果佛法都没了,其他的根本就谈不上。这也更加激发我学好戒律的决心。

另外戒律和经论相比侧重点也不同,《钞记》中说「余经但泛明化迹,通显因果;事随理通,言无所寄;意实深远,昏情未达;虽欲进修,鲜得其要;多滞筌相,由迷教旨。今戒律大藏,住持功强;凡所施造,并皆粗现;以人则行服异世,法则轨用有仪;住即与俗不同,杂行条然自别。」从戒律入手更容易深入,法都是相通的,戒律学好了其他的法类自然也就容易了。

二、戒与孝

论云:戒名为孝。

三藏之中,许多部经都讲到佛陀因地孝行,其中一部经,名为《大方便佛报恩经》,感人至深。为救父母,菩萨割自身肉供养,余鲜血残肉亦予众生。

西方三圣,弥陀左侍的大势至菩萨,头顶宝瓶,内有无量智慧光明,瓶中所盛为父母遗骨。

祖师大德孝行更是难以枚举,《高僧传》中所述甚详。莲池大师集《缁门崇行录》中,即有孝行一章。目连救母、道纪亲供、悟道报父、担母听学等等,在世俗亦是佳话。

于此,圆拙老法师,亦是表率。

圆公上人二十六岁于广化寺剃度出家,两年之后依倓虚法师学天台教观,之后入闽南佛教养正院依弘一大师学律,并侍从大师往青岛湛山寺讲律。而后又依止印光大师修学念佛法门。圆公四十一岁时,以父亲病重,无人奉养,于是退戒返俗,侍奉父亲三年。后父亲往生,圆公如礼营葬后,再返广化寺二度出家。文革期间,竭尽心力保护弘一大师遗著;而后又培养五比丘及师父。今时佛法住持,离不开圆公的付出与努力。

律中讲师资相摄。圆公也曾收过一个徒弟,但出家没几年便病死了,圆公将责任揽归自己,认为师父没当好,没有照顾好徒弟,就把这个弟子的骨灰背在身上,近四年余。福建的气候非常炎热,那么长的时间,就一直背着,四季不离,睡觉厕所都带着。大家看着很心痛,劝他也总劝不动。后来林子青居士在泉州建弘一法师的塔,请求圆公说,您一生敬仰弘一法师,现在要建弘一法师的塔,您弟子的骨灰,能不能让您的弟子和弘一法师在一起,这样对他来讲是最大福报,后来圆公同意了。这就是圆公的行持。

《行事钞》文云:冰洁其身,玉润其德,能生善种,号曰福田。

身中所纳的戒体如清洁的凝冰,所彰显的戒德如温润美玉一样高尚。如此自化利他,方堪为福田。

三、戒体与随行

戒律是出家人的根本,关于受戒和持戒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是说受戒得到戒体像是建立一圈院墙;而持戒随行,像是在此院墙内营造楼阁,二者缺一不可。有了受体没有随行,好比空围了院落,里面什么也没有;而只有随行没有受体,好比建了一个楼阁,却没立院墙,总有被洗劫一空之患。

四、止持与作持

持戒讲究止作持犯,意思是应止则止是名持,应止而作即为犯;反之亦然。止作持犯不但是持戒须知的必然规律,也是一切善法生起应遵守的准则。可将此应用在读书做学问上,比如读书时用心领会、揣摩可为作持,不放逸散乱、胡思乱想可为止持;反之,「书在人前心在天」是为作犯,读书而不去用心、不去发奋、不去坚持是为止犯。「斯斯然读书之道也,亦藏其持犯之正见,真乃为‘森然万境,何事非持’。」由此而知,佛陀的教法,不但是明了解脱之灵丹,亦可为世出世善法生起之依凭啊。

善哉,戒法!真是懂得了持戒,即是懂得了行事;懂得了行事,即是懂得了生生增进乃至究竟解脱之方法也。

五、持戒在事中

回顾师父关于持戒的开示,很受益。将师父的开示与大家分享。

师父说:「道次第就是个人修行心路历程的最好说明,是佛菩萨从悟境中开演出来,我们要学习、消化才能用得上。如何消化?就是在做事中,遇到困难时,学习用道次第去解决,与佛理去会通。你们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不是理论上没有指导,而是事情上得不到指导。」

师父说:「理是可以虚通的,因为那只是概念上的认识。其实佛理靠我们凡夫心是不能真正体证到的,我们只是通过点滴的体会,通过比量去揣摩这些理,而实际上内心是没有这个境界的。但做事不同,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要靠身语的造作,光想想是成不了事的。所以做事可以检验,事情做出来的,说明理也通了,理不通事是做不出来的。」

师父说:「注重事可以说就是注重戒,戒是身语的规范,你只有身语去造作才有规范,不造作还要什么规范?如果把持戒理解成不造作,那是很错误的。戒是与事结合,与身语造作结合,而理是与意结合的。大多数人理解错了,以为持戒是与理结合的,那是混乱,不懂戒。成佛要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仅仅持声闻戒不能成佛。声闻戒主要是从防护讥嫌出发的,也就是说,不要因为我们的行为而让别人造恶业。菩萨戒是从利益一切众生的角度出发的。利益众生并不是说整天要与俗人在一起,而是要有方式方法,要有相应的事业,这样才能真正利益众生。比如我们办法会,大家来念经、搬砖头、捐衣服,这都是事业,他们就与三宝结了缘,种下了善种子。」

师父说:「我们的行为要影响到众生,让众生有收获,在这个前提下,再谈防护根门、保持威仪,而不是把根律仪、威仪摆在前面。我们不能把持戒和做事对立起来,认为做事就不是修行,这是概念混乱、认识不清。做事恰恰是检验持戒,可以说持戒就是做事,因为戒是对身语的规范,持戒要专注以后再能断惑,持戒不能直接断惑。有一个比喻,戒像抓贼,定像绑贼,慧像杀贼。持戒可以判断哪些行为是对,可以做,哪些行为是错,不能做。持续的持戒就是定,持戒才有能力判断烦恼。没有持戒,没有所作所为,谈不到定和慧。小乘追求的是无余涅槃,不与众生发生联系是可以的,但走大乘道是不行的。」

六、持戒得自在

蕅益大师说:「心佛众生,本无差别。以不达自性清净,为客尘所污,遂有三界升沈。故欲出苦轮,莫先持戒。」

《菩萨总持法》上说:「戒波罗蜜者,是如来一切戒律之名号也。如来先施禁戒,然后授法。戒如城隍,心如其王,法如龙衣冠冕。譬如国主,无有城隍, *** 龙衣,不戴冠冕,不得称为国主。如比丘不以如来禁戒止遏凡心,纵受法言,不为解脱之果。是故先施戒行,约勒比丘身心,禁缚无明,调柔性地。性地既熟,然后纳其种子。以地壤故,种一收万。是故如来一切戒律,能禁比丘身中一切过患。」

若想究竟解脱无休止的沉沦,非须先持戒不可。戒好比城隍,法好比龙衣冠冕,心王如果光有衣冠,没有能安之所,那依旧做不了主,被业贼惑敌擒缚。如果出家人不依如来所制的禁戒防护恶源之心,规范罪薮之行,即使广学多闻,也终不得解脱妙果。又如播种之前,先须平整、养护土地,才会有一个好的收成。心性之地亦如是,先须戒调服高低不平、杂草丛生的业习地,再施以悲智之水的滋养,纯熟心性,然后下种,便会「种一收万」,得大自在,止观双运。

七、信心、正见、共策

为什么明明是僧团共制的规定,我不去持守?为什么明明犯一个、一个突吉罗罪,我还去犯?当然这个罪本身就微细难持,但更关键的是自己内心根本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深信。能不能持是一回事,难不难是另外一回事,愿不愿持才是根本。宗教归根到底就是一种信仰,不是一门知识,只有依教奉行了才会解脱。

我虽然还不是比丘僧,师父慈悲给我们这个机会学习戒律,那就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把自己当成比丘僧来要求,现在学着都不随分随力实践,那等到是比丘僧了,再说去做,可能吗?根本都没这个等流,除非佛讲的错了。我虽然好多做不到,但我时时保持一颗惭愧心,保持一种忏悔心,保持一种屡败屡战的精神。正是做不到才要去做嘛!都知道了,都会了,还学什么,还做什么?所以观念一定要正确。

同行之间的关系很重要,太近了就易开玩笑、散乱、不敬重,那持戒的心就不易生起。当然,也不能像个陌生人,对方都求上门来了,还不去帮助,不耐烦,不愿奉献自己芝麻粒大的时间,正常的集体活动不乐意参加。这几天准备「苦乐人生」的代课,发现儒家的「相敬如宾」这个度拿捏好就很适合大家共处、共学。自古以来,家里出孝子贤孙的大多是夫妇做到了相敬如宾,这样子女才易教育出来。

八、毗尼五义

毗尼母经云:毗尼有五义

一、忏悔:如七篇所犯,应忏悔除,忏悔能灭名为毗尼。

二、随顺:七部众随顺如来所制、所教受用而行无有违逆名随顺毗尼。

三、灭: 能灭七诤名灭毗尼

四、断: 能令烦恼灭除不起名断毗尼

五、舍: 舍有二种:一者舍所作,如十三僧残也;二者舍见事,如舍不正见。

无始以来我们念念起妄,刻刻造业。戒如绳规,能调无始习气,断烦恼之根,证无为之旨,超有漏之身,登菩提之路,脱生死之流,到涅槃之岸。

九、由「护戒」得「戒护」

由于摄护戒体、持戒而得到戒的保护和加持,就会破除修行障碍,得到修道的增上顺缘。

若持如来的戒,就有护戒神的守护(一条戒有五位护戒神),我们的怨亲债主、魔众一般就干扰不到我们修道,而且护戒神还会时时护持策励我们精进用功,举了例子,如你放逸睡午觉,到了点不起,护戒神就会想办法把你弄醒,如果是闹钟,你可能把他关掉而继续睡,但护戒神有着强烈的责任心,他会有很大的力量把你弄醒,直到你起床。反之如果破戒,护戒神离去,业障容易现起,冤家也可能会找上门来。




对于 佛教 佛家 佛门 俗家弟子 的 要求 规定 规矩 都有哪些?
大德僧听。是某甲今于僧中乞受优婆塞戒。已满六月中净四威仪。至心受持净庄严地。是人丈夫具男子身。若僧听者僧皆默然。不听者说。僧若听者。智者复应作如是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僧已和合听汝受持优婆塞戒。是戒即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若有成就如是戒者。当得须陀洹果乃至阿那含果。若破是戒命终当...

断舍离和戒定慧
人生的意义就在向好的方向变化,只是在推开未来的大门之前,先懂得做1条、2条“戒”的事情,然后再去做事情!《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意义简释如下:1)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止”指“归宿”、“立场”。“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

佛教五戒是哪五戒
五戒是五条戒律或行为准则。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道教五戒即太上老君五戒,后人托称太上老君名演说之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邪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佛教五戒 基本信息 ...

企业家如果想提高精神境界除了读书以外还能做什么?
佛教的修炼理论具体地说,就是戒、定、慧。 首先要持戒。戒即戒律。所谓持戒,就是主张有些事坚决不能做。佛教特别强调持戒,认为要想今生不遭恶报,来世不入地狱,就必须做到“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信佛者仅此“五戒”还不够,要做到“八戒”、“十戒”。出家当和尚的,要持守多达...

关于做事情讲规矩的古诗句
5.以戒为基,止观相踵。大矩崇规,链金烹矿。——黄庭坚 6.古器合尺度,法物应矩规。——苏洵 7.恒言但桑稼,怪志无鹏鹍。规圆而矩方,往往万巧攒。——陈傅良 8.今朝岁一周,岐嶷傲娥羲。丛珍试初步,动觉应矩规。——陈著 9.天生蒸民,曷其有识。维圣摩励,规闲矩饬。——洪遵 10.平常是道,不涉...

为什么一个人的网名叫五戒因果,他是经历了什么是什么人???!
猪八戒的的弟弟,还没有修行成为佛,还有待修行亲力亲为需要因果报应的事要做

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什么意思
要考试了,别胡思乱想了。这就是摄心为戒。注意力集中在考试上了。这就是“定”。注意力固定在一个范围中了。开始做题了,因为注意力集中,不再胡思乱想,于是见到考题时,马上想出答案,思如泉涌。这就是由定生慧了。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就是一个注意力集中,然后处理问题的一个...

三戒是什么?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些都是我们大家所熟习的。孔子将人生分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的名言。我们加上年龄、经验、心理、生理的体验,就愈知这三句话意义之深刻。少年戒之在色,就是性的问题,男女之间...

佛教的特点
守戒即是悟能。小说把“悟能”设计成猪,代表人的愚味无知和贪欲。悟净是僧人的形象,净是悟空、悟能的结果。佛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作为师父的三藏法师,是本具佛性的肉眼凡胎的众生代表。他有慈悲心,但是却识别不了妖魔。三个徒弟都可以腾云驾雾,唯独他不能。通往西天的遥远路程,他要一步一步地走...

三戒有哪些
三戒指的是佛教中的三种戒律,即戒杀生、戒偷盗和戒邪淫。一、戒杀生 戒杀生是佛教最基本的戒律之一。在佛教中,众生皆有生命和生存的权利。杀生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业障。因此,佛教徒要心存慈悲,避免一切形式的伤害和杀戮。这一戒律的核心是尊重所有生命,体现了佛教的众生平等和慈悲为怀的精神。二、...

渭南市18067426659: 佛教修戒定慧的目的是什么戒定慧有什么作用 -
钊馨肝胆: 戒定慧可以理解为佛教的修行过程和不同的修行境界,是佛陀教导我们的自我培育.修戒,能完善道德品行;修定,能致力于内心平静;修慧,能培育智慧,它们也是次第的关系,修行者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

渭南市18067426659: 弥陀佛里12个字 -
钊馨肝胆: 大乘菩萨的修行方法,12个字,叫作“六来度”.所谓“六度”,就是用六种方法,从有生死、有烦恼,到无生死、无烦恼,从凡夫到菩提.六度分别是:【布施】 所谓布施,就是给别自人物质或者给别人精神.【持戒】 所谓“持戒”,分开...

渭南市18067426659: 佛教怎样修行才能涅槃 -
钊馨肝胆: 学佛成佛,简单而言,就是要通过“信、解、行、证”四个步骤、采用“六度波罗蜜”六种途径,经历过“戒、定、慧”三个层次的境界,最终才能修成正果、立地成佛的.我依次给你简介一下:1、信解行证:首先要有信仰,有愿意跟随佛祖...

渭南市18067426659: 学佛人 要怎样才能精尽持戒 -
钊馨肝胆: 首先要知道破解的过患和果报,接下来在这个时空点我们持戒有点难,很多时候你要持戒就很难生活,你应当修学净土法门,念佛就是持戒,临终还可以往生.彻底脱离轮回.

渭南市18067426659: 佛教 (智慧与聪明两者有区别吗?) -
钊馨肝胆: 二者的区别: 1、聪明可以利己,也可以害己. 2、聪明是一种个人意识,而智慧是超个人意识的. 3、聪明是世间法,智慧是出世间法. 4、佛教所言智慧,又称“如实观察”,即如实观察人生,如实观察现实世界,如实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样的智慧,从前五度中来:持戒,就是告诉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建立高尚的道德、提升人格力量的推一途径.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因而这样的智慧,从修养中来,从修持中来,从禅悟中来.

渭南市18067426659: 佛语中,六根清净的六根是指什么? -
钊馨肝胆: 六根清净'这个名词,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来,是非常浮浅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们以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净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点男女钱财的习气,一些专门喜欢扬恶隐善的新闻记者,便会在报纸上大做他们'六根...

渭南市18067426659: 如何做一个合格和如法的佛门弟子 -
钊馨肝胆: 简单的说,最基础的就是持戒,就是合格如法的佛门弟子.在家弟子持五戒,出家弟子根据修行的果位持戒(沙弥、沙弥尼持十戒,比丘持250具足戒、比丘尼348戒等). 拓展一点,就是严格按照六度波罗蜜去修行(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

渭南市18067426659: 大愿法师:如何做一个快乐的修行人 -
钊馨肝胆: 学佛成佛,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啊! 学佛成佛,简单而言,就是要通过“信、解、行、证”四个步骤、采用“六度波罗蜜”六种途径,经历过“戒、定、慧”三个层次的境界,最终才能修成正果、立地成佛的.我依次给你简介一下: 1、信解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