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跪求!

作者&投稿:敞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跪求一些经济学试题及其详解!(内详)~

综合练习题(四)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5分)
1、在物质生产内部,生产的概念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生产活动所涵盖的范围大为扩展,这种扩展体现在生产系统的( )。
A、前伸和后延 B、上升和下降 C、分工和协作 D、投入和产出
2、生产系统的( )是指企业的生产职能扩展到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方面,把为用户安装,维修等当作企业生产活动的重要组成。
A、转换 B、组合 C、后延 D、开发
3、( )是指对市场已有产品仿制后加上企业自已的厂牌和商标后第一次生产出来的产品。
A、改进新产品 B、换代新产品 C、仿制新产品 D、全新产品
4、投入要素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 )。
A、加工对象 B、在制品 C、库存物资 D、人力资源
5、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中,在( )期,市场需求与有关技术尚不明确, R & D 着重于改进产品的功能和特征 。
A、成长 B、成熟 C、引入 D、开发
6、一般企业的战略分为3个层次,生产战略属于( )战略。
A、职能级 B、部门级 C、企业级 D、联合级
7、( )在工业工程中又称为时间研究 (Time study) ,是各种时间测定技术的总称 。
A、绩效考评 B、培训 C、工作测量,D、工作设计
8、工作研究是以( )为对象的一种科学方法。
A、工作条件 B、作业系统 C、运营成本 D、资源
9、生产计划的层次包括( )。
A、战略层次计划,战术层次计划和作业层次计划
B、线性计划,平面计划和立体计划
C、供应计划、管理计划和销售计划
D、年度计划、月度计划和日计划
10、( )生产计划的任务是进行产品决策、生产能力决策以及确立何种竞争优势的决策。
A、综合 B、短期 C、中期 D、长期
11、确定产品的( )是编制生产计划的首要问题。
A、质量指标 B、品种指标 C、产量指标 D、产值指标
12、工程项目的( )是指项目完成以后是否达到先确定的技术要求和服务水平。
A、成本 B、质量 C、进度 D、计划
13、( )是指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督每项作业的进度,成本和质量。
A、工程项目经营 B、工程项目财务 C、工程项目控制 D、工程项目计划
14、关于库存的作用,错误的说法是( ) 。
A、缩短定货提前期 B、 防止短缺 C、 稳定作用 D、提高管理水平
15、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必须体现两种思想即( ),不断改进的思想和为顾客服务的思想。
A、事后严格控制 B、事中严格控制 C、 现场监督 D、预防为主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内容包括生产运作系统的( )。
A、 定位管理 B、设计管理 C、生产安全 D、运行管理 E、生产控制
2、生产运作的总体战略包括( ) 。
A、自制或购买 B、 低成本和大批量 C、 高质量 D、自动化 E、产品开发
3、生产运作系统运行管理包括( ) 。
A、计划 B、组织 C、控制 D、改变 E、运筹
4、生产计划的层次包括( )
A、战略计划 B、战术层计划 C、协调层计划 D、激励计划 E、作业层计划
5、流水线的重要参数有( )
A、在制品定额 B、工作地 C、批量 D、节拍 E、生产提前周期
6、一般而言,( )生产过程方案的固定费用最高 。
A、对象式 B、产品原则布置 C、工艺专业化 D、批量生产
7、企业的生产过程由( )等环节构成。
A、投入 B、传送 C、转换 D、产出 E、加工
8、( )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必须体现的思想。
A、预防为主,不断改进 B、严密控制 C、不断激励 D、为顾客服务 E、降低成本
9、 质量具有( )。
A、经济性 B、广义性 C、实效性 D、偏差性 E、相对性
10、设备维修体制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 )等几个阶段。
A、事后修理 B、预防维修 C、生产维修 D、维修预防 E、质量管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库存
2、运作战略
3、生产过程
4、工艺专业化
5、工作研究
四、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生产及生产管理的地位是什么?
2、生产计划的作用是什么?
3、工作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4、新产品的开发程序是什么?
5、库存控制的作用是什么?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论述新产品的种类有哪些?
2、论述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3、论述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

综合练习题(四)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A 2、C 3、C 4、A 5、C 6、A 7、C 8、A 9、A 10、D 11、B 12、B 13、C 14、D 15、D
二、多项选择:
1、ABD 2、ABC 3、ABC 4、ABE 5、BCD 6、AB 7、ACD 8、AD 9、ABCE 10、ABCD
三、名词解释:
1、库存: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库存是为了满足未来需要而暂时闲置的资源。资源的闲置就是库存,与这种资源是否存放在仓库中没有关系,与资源是否处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2、运作战备:企业根据所选定的目标市场和产品特点来构造其生产系统时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一系列决策,规划内容和程序。
3、生产过程:是指从投料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加工,直至成品生产出来的全过程。
4、工艺专业化:又叫工艺原则,就是按照工艺特点来设置生产单位。
5、工作研究:是以作业系统为对象的一种科学方法,在既定的工作条件下,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资源的更加合理利用,排除作业中不合理、不经济和混乱的因素,寻求一种更佳,更经济的方法,以提高系统的生产率,降低系统的运营成本。
四、简答题
1、答:生产是企业一切活动的基础,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项重要职能,经营决策处于核心地位,它决定经营方针、目标、战略、计划的要求,而生产管理则处于中层,它们之间是决策与执行的关系,技术开发是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生产管理的技术保证和后盾,否则无创新。生产又是销售管理的前提,也是销售的保证和后盾。
2、答:生产计划的作用就是要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其他资源,保证按质、按量、按品种,按期限地完成订货任务,满足市场需求,尽可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答:主要有:(1)指导思想是实现、创新,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2)工作研究具有系统性的特征;(3)工作研究的立足是挖掘企业内部潜力;(4)工作研究致力于工作方法的标准化;(5)它也适于管理工作。
4、答:新产品开发的程序是:(1)产品构思;(2)创意、筛选;(3)初步设计;(4)可行性研究;(5)试制、鉴定;(6)试销;(7)正式生产。
5、答:库存控制的作用有:(1)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需求的前提下,使库存量经常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2)掌握库存量动态,适时、适量提出订货,避免超储或缺货;(3)减少库存空间,降低库存总费用;(4)控制库存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
五、论述题;
1、答:(1)按所具备的新质的程序分,新产品可分为:①全新的产品,即采用新科学技术的新发明创造所生产的,与原有产品不同的产品;②改进新产品,即对现有产品做出改进的新产品;③换代新产品,即产品基本原理不变,部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元件或新结构,从而使产品的功能,性能有显著提高或经济指标有显著改进的产品;④仿制新产品,即对市场已有产品仿制后加上企业自已的厂牌,商标以后生产出来的产品。
(2)按地域划分,新产品可以分为:①国际新产品,发即国际范围内首创的新产品。②国家新产品,即国内首次试制的新产品。③地区新产品,在本地区首次生产的产品。④企业新产品,本地区已有在本企业首次生产的产品。
(3)按开发方式分,新产品可分为:①企业自主开发的新产品;②用户订货开发的新产品。
2、答: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包括:(1)制订明确的质量计划和质量目标;(2)建立一套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3)建立一个综合的质量管理机构;(4)建立一个有效的质量检验工作体系;(5)广泛开展质量管理小组的活动;(6)实现管理业务标准化和管理质量流程化。
3、答:为保证正常的生产秩序,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必须使生产过程满足多方面的要求:
(1)连续性要求,即是指物料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且流程尽可能短,包括空间和时间的连续性。空间上的连续性要求生产过程各个环节在空间布置上合理紧凑,物料流程尽可能短,没有迂回往返现象,时间上的连续性是指物料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运动,自始至终处于连续状态,没有或很少有不必要停顿等待现象。
(2)平行性要求,即是指不同产品的生产过程或不同阶段在时间上的重叠程序,重叠程度越高,平行性就越好,完成同样数量的产品所需的生产周期也就会大减少。
(3)比例性要求,即是指生产过程各环节在生产能力方面相互协调的程度,生产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才保证不变,这又是由产品的具体结构与工艺过程决定,因此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生产以能力应符合这一比例关系。
(4)均衡性要求,即是指在生产各环节中生产速度的稳定程度,若生产速度不变或均匀增减,均衡性就高,生产秩序就越稳定,越容易保证产品质量,加速资金周转,降低生产成本。
(5)适应性要求,即是指当社会对企业产品的需求发生改变时,企业能够由生产一种产品转到生产另一种产品,或改变生产数量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有一个柔性很强的生产系统。
综合练习题(五)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5分)
1、按照计划来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叫做计划管理。计划管理是—个过程。通常包括编制计划、执行计划、检查计划完成情况和( )四个阶段。
A、事后检查 B、拟订改进措施生产计划工作 C、现场控制 D、生产服务工作
2、( )就是适应变化的性能。
A、自动化 B、均衡化 C、科学化 D、柔性化
3、( )是指在没有接到用户的订单时按已有的标准产品或产品系列进行的生产,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补充成品库存。
A、订货组装型生产 B、订货型生产 C、订货制造型生产 D、备货型生产
4、在工作设汁中,着眼点与其说放在个人工作任务的完成方式上,不如说应该放在整个工作系统的工作方式上。也就是说,( )工作方式应该比个人的工作方式更重要。
A、组织 B、任务式 C、工作小组的 D、系统性
5、工作测量时采用测时法,该方法设计“正常作业时间”这一概念。“正常作业时间”是指( )。
A、工人在常温下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时间 B、直接测量得到的时间
C、熟练工人的作业时间 D、作业的观察时间经过修订而得到的时间
6、( )战略是围绕某个特定的顾客群 ( 细分市场 ) 来提供服务的,该战略指导下的每项活动都应围绕这一目标群体来展开。。
A、差异化战略 B、总成本领先战略 C、专一化 D、市场细分
7、对于( )库存控制的关键在于确定订货批量。订货量就等于预测的需求量。
A、多周期模型 B、单周期库存模型 C、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D、随机订货模型
8、( )是对新产品的设想。
A、筛选B、试制C、鉴定D、创意
9、利用" Y"模型可将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概括成两条链路:一条是工程链,一条是( )。
A、管理链 B、市场链 C、供应链 D、生产链
10、库存控制中的最大最小系统实质上是()。
A、连续观测库存控制系统 B、固定量系统 C、固定间隔期系统D、独立需求库存
11、在闭环的MRP完成对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将经营、财务、生产管理子系统相结合,形成( )系统。
A、闭环物料需求计划 B、制造资源计划 C、ERP D、物料需求计划
12、( )指的是设计为数不多的基本模块,将这些模块按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产品。
A、准备时间最短 B、模块化设计 C、零件品 D、零库存
13、当运输批量与加工批量一致时,在制品移动方式为( )移动
A、平行顺序B、顺序C、平行D、混合
14.某一加工过程的加工周期为12分钟,要求按照节拍3分钟/件进行产出,则需要( )个工作地。
A、5 B、12 C、4 D、 3
15.网络图中,最早开始时间和最迟开始时间相同的作业称为( )。
A、节点 B、虚工序 C、时差 D、关键作业
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生产按专业化程度分类可分为()
A、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B、单件生产C、订货生产D、成批生产E、大量生产
2、零件在各道工序间的移动方式有()。
A、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B、交叉移动方式 C、顺序移动方式 D、混合移动方式E、平行移动方式
3、“5WIH”(或称“六何分析法”)是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从()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A、技巧、能力B、原因、对象C、地点、时间 D、因素、温度E、人员、方法
4、衡量流水生产的主要指标有()。
A、有效工作时间 B、批量 C、节拍 D、工作地 E、产量
5、TPM的基本思想有( )。
A、全效益 B、全系统C、全员参加 D、准时控制 E、及时反馈
6、设置库存的根本目的是在需要的时间,需要的地点,为需要的物料提供需要的数量,在保证这一根本目的的同时,库存作用还有()
A、提高生产均衡性,调节季节性需求 B、保证生产,销售过程顺利进行
C、防止缺货,提高服务水平 D、节省开支,降低成本 E、保证产品质量
7、非独立性需求也即( )。
A、市场需求B、相关需求C、内部需求D、确定性需求 E、独立需求
8、控制图又被称作( )。
A、休哈特图 B、石川图 C、检查表 D、核对表 E、鱼刺图
9、库存状态信息包括()
A、当前库存量B、计划入库量 C、提前期 D、安全库存量E、订购批量
10、提高产品设计速度具体方法包括()
A、CAD B、模块化设计 C、尽量采用通件 D、生产自动化 E、尽量采用标准件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时间一资源优化
2、时间研究
3、批量
4、串行的产品设计
5、代表产品
四、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生产管理任务是什么?
2、工作研究步骤有哪些?
3、生产计划的作用是什么?
4、新产品的特征有哪些?
5、项目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各种移动方式的优缺点如何?应怎样进行移动方式的选择?
2、试述库存过大所产生的问题。
3、试述质量成本的概念,构成及意义。
综合练习题(五)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B 2、D 3、D 4、C 5、D 6、C 7、B 8、D 9、A 10、C 11、B 12、B 13、B 14、C 15、D
二、多项选择:
1、ABDE 2、ACE 3、ABCE 4、ACDE 5、ADB 6、ABCD 7、B 8、A 9、ABCDE 10、ABCDE
三、名词解释:
1、答:时间一资源优化有两方面含义:①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如何调整网络计划使工期最短;②在工期一定的情况下,如何调整网络计划使资源利用充分。前者称为有限资源下的工期优化问题,后者称为工期规定下的资源均衡问题。

2、答:时间研究是在一定的标准测定条件下,对既定作业所消耗的时间进行研究,并制定时间标准或定额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3、答:批量是相同产品一次投入和出产的数量。
4、答:串行的产品设计即从需求分析、产品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一直到加工制造和装配是—步步在各部门之间顺序进行。
5、答:代表产品是结构与工艺有代表性,且产量与劳动量乘积最大的产品。在多品种生产企业里,产品的结构、工艺、劳动量差别很大,难以确定代表产品,这时可用假定产品。假定产品是按各种具体产品工作量比重构成的一种实际上不存在的产品。
四、简答:
1、答:生产管理的任务就是应用组织、计划、控制的职能,把投入生产过程的各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有机整体,按最经济的方式,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廉价、优质的产品(服务)。
2、答:工作研究的步骤有:(1)发掘问题,选择研究项目;(2)确定目标;(3)记录;(4)分析研究记录的事实,寻求新方法;(5)评价新工作方法。尽可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利润。
4、答:新产品的特征有:(1)创新性;(2)先进性;(3)继承性;(4)相对性。
5、答:项目管理的目标通常涉及到:(1)项目的成本;(2)项目的进度;(3)项目的质量。
五、论述题:
1、答:(1)①顺序移动方式的优点是:管理工作简单,便于组织;工作地上可以连续加工,可以提高工效;零件集中加工,运送,节约了运输力量。顺序移动方式的缺点是:生产过程连续性差,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②平行移动方式的优点是:生产过程连续性好,生产周期短,平行性好,其缺点是:在工序周期化比较差的条件下,加工时间短的工序人机不的能充分负荷。③平行顺序移动方式的优点,较顺序移动方式而言,缩短了生产周期,同时又避免了平行移动方式中间断性设备停歇的问题,设备利用率好,对一些同步性较差的工序来说,是一种较好的移动方式,但其缺点是:组织管理工作复杂。
(2)进行移动方式地选择应如此选择:
(1)选择顺序移动方式的情况是:在单件小批生产的生产类型,加工体积小,重量轻的零件和在工艺专业化形式的车间里时。
(2)选择平行移动方式的情况是:在工序同期化好的情况下,需求比较紧迫,交货期紧和在对象专业化组织的车间、工段里。
(3)选择平行顺序移动方式的情况是:在同步性较差的工序中。
另外,选择零件移动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有:①零件的大小;②零件加工时间的长短;③批量的大小;④生产单位的专业化形式。
零件尺寸小,加工时间短,批量小,工艺专业化,形式的情况,审采用顺序移动方式;零件尺寸小,加工时间长,批量大,对象专业化形式的情况,它采用平行移动的方式;零件尺寸大,加工时间长,批量大,对象专业化形式的情况,它采用平行移动方式。
3、答: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或提高质量活动所支付的费用和由于质量故障造成损失的总和。
质量成本主要由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所构成。两种故障成本随合格品率的增加而减少,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测定随着合格品率的提高而增加,因此,从经济的观点来看,企业有效的质量保证活动应该建立在这两类质量成本合理平衡和基础上,即制造过程的最佳质量成本。
这四类质量成本按其发生的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企业保证提高产品质量而发生的预防成本和维护成本,以控制的角度看,属于可控成本,它的增减变动直接影响第二类成本的大小;第二类成本是由于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而造成的内部和外部故障成本,属于结果成本受可控成本影响。通过研究这两类成本变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影响,适当增加可控成本支出,就可以减少结果成本的发生,实现预防为主,同时还要达到总成本最低的目标。
分析研究质量成本项目及比例关系,构成变化是探求降低质量成本,进而达到最佳质量成本的基础,也是实行质量成本管理的根本目的。

  所谓“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就是指在一种经济状态下,如果没有一种办法能在不使任何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某(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这就意味着一个社会在既定的生产技术和既定的消费者偏好函数条件下,生产资源配置已达到最优状况。“帕累托最优”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对经济学研究范畴的重要拓展之一。该范畴不仅对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而且对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都产生了广泛而重大的影响。

  对于上述“帕累托最优”状况,笔者认为它可能是一个伪命题或至少是一个无意义陈述。下面谈谈理由。

  首先,在理论建构中,前提的有效性是理论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帕累托最优”的前提条件是不符合实际的。“帕累托最优”的前提条件是生产技术和消费者偏好都是不变的。但实际情况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不仅生产技术在变化,而且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同样,一个人在一生中,其效用偏好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这里改变一个人效用偏好结构的因素是多元的。一是年龄因素。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效用偏好一般是不同的。二是生理因素。一个人生理条件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其效用偏好结构的改变,如有的人得了肝病,则原来饮酒的偏好将会随之改变。三是职业改变。一个人在一生中,职业的改变是常有的事,有的人一生中可能会改变职业五、六次以上,不同的职业必然具有不同的激励系统,相应一个人的效用偏好结构这时也会一定有所变化,以适应这种新情况。四是社会影响。社会影响主要是指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及时尚对一个人效用偏好结构的改变所产生的作用。一个中国人,如果转到美国定居,其效用偏好结构肯定会发生变化,因为出于生活的需要,他只有在生活方式上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才有可能更好地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同样,由于社会潮流和时尚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即使一个人处在同一国家中,他也会为了适应形势和潮流而不断改变自己的效用偏好结构。从众行为的普遍性为人们随社会环境而改变效用偏好结构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基础。五是自然环境因素。人是适应环境的产物。不同的自然环境,必然会为人们提供不同的选择菜单。人们选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适应和改变的过程,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人自身的效用偏好结构必然会随所处自然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其次,所谓的“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也是不存在的。所谓“帕累托改进”,就是指资源的一种重新配置,它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处境改善,而其他人的处境至少没有变坏。

  这里暂时假设“帕累托改进”可以实现,这时就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所有人的境况都变好;第二种情况是有一部分人的境况变好,另一部分人的境况至少没有变坏。

  第一种情况与阿罗(K.J.Arrow)定理相矛盾。因为对原来的资源配置状态进行重新配置,必然涉及到要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多种方案(一般多于三个,若不到三个,可补充到三个以上,这里补充的方案是否合理不影响本文对问题的讨论)有一个选择的问题。根据阿罗定理,在满足一定的公理条件下,若人数不少于两个和方案数不少于三个,则不存在一个大家都公认的公平分配程序。既然如此,则在多种资源的配置方案中选一个让任何人都认为公平和满意的方案是不可能的。这时,选任何一种资源的重新配置方案,必定会使一些人觉得不公平,从而产生不满意。不满意的这部分人,其效用水平应当是下降的。这里主要原因是:一个人的效用,不仅取决于实际绝对拥有资源量的变化,而且更重要取决于他与社会其他人相比较的相对资源拥有量的变化。对于一个社会人而言,他更看重的是相对拥有资源量的变化。一是人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但本质是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是通过社会关系来体现的,而社会关系的深层内涵是一种通过比较而产生的社会相对性,既一个人更多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对比较来体现其在社会中的优越性和社会地位,体现其社会关系和社会属性;而人与人之间的相对性本质上又是通过拥有资源的相对量来体现的。二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替代规律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人对来自绝对资源拥有量增加的效用有一个递减的趋势,同时,对来自资源相对拥有量的效用会有一个递增的趋势。三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上;在这五个层次需求的追求中,层次越高,资源相对拥有量所起的满足作用越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相对资源拥有量的变化更看重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如某甲和某乙各原有50万私人财富,对于社会新增加的20万财富,按规定应当属于甲所有,但实际分配的结果是乙得到了18万,甲得到了2万。这时甲和乙的实际状况都得到了改善,按照“帕累托改进”标准,这种情况应当是一种“帕累托改进”。但实际上,甲认为自己是吃亏的并且受到了歧视,其效用水平肯定是下降的。再比如,假设甲和乙原来都是一般干部,按规定,甲和乙条件一样,都应当升为处长,但实际甲升了处长,而乙只升为科长。按照“帕累托改进”标准,这种情况也应当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因为每一个人都较前有所进步,但实际上从乙的角度出发,乙认为社会对自己是不公平的,其实际的满意度和效用水平肯定也是下降的。所以,根据阿罗定理,要选择一种让每一个人效用水平都提高的资源重新配置方案是不可能的,这也就说明“帕累托改进”的第一种情况是不存在的。这里可能有的同志认为,我不改变社会每个人原有资源的拥有状况,而是平均给每个人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资源的拥有量。这种情况根据阿罗定理也不能提高所有人的效用水平。因为这种平均分配的规则肯定不符合一些人的偏好,这样就会降低这部分人的效用水平。比如,按贡献,甲应当分到20万元,乙应当分到2万元,但一平均,甲和乙各拿11万元,这时甲会认为自己是吃亏的,甲的满意度肯定会下降。在我国,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但生活得到改善的这部分人的效用水平并非就一定是增加的,这里就有个个人对相对资源拥有量的评价和效用问题。有些人就认为自己是吃亏的,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第二种情况也不可能存在。第二种情况是有一部分人的境况变好,另一部分人的境况至少没有变化。对于境况变好的一部分人而言,不仅资源的绝对拥有量增加了,而且与另一部分人相比,资源的相对拥有量也增加了,所以,这部分人的效用水平一般总体会得到提高。但对于境况没有得到改变的一部分人而言,由于与另一部分人相比,虽然资源的绝对拥有量没有发生变化,但相对资源拥有量发生了减少的变化,所以这部分人的效用水平总体应当是下降的。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并没有伴随国民幸福水平的提高,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一方面,人们享受到了比原来更多的奶酪;另一方面,人们的痛苦也比原来更多。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分配不均衡问题也是紧密关联的。而分配不均衡的最终体现就是资源的相对拥有量变化不均衡,并且这种变化没有符合和满足一部分人的偏好和要求。

  当然,如果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状态设定一些限制条件,我们就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状况的一种“帕累托改进”。假设一个社会的人都是互相封闭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的信息交流,并且他们之间就财富的分配也没有任何的信息交流。这时可通过对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成员增加相等的财富量或不等的财富量而实现“帕累托改进”。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只产生资源绝对拥有量变化的效用,而不产生资源相对拥有量变化的效用。由于每个人的资源绝对拥有量是增加或至少是保持不变的,所以这时社会成员的状况要么是每个人都得到了不等的改善,要么是至少有一部分人得到了改善,另一部分人至少保持不变。这种情况表示“帕累托改进”得到了实现。但问题是,人们之间不可能没有任何信息交流。在现实社会,人们之间不仅有各种信息交流,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增加。有交流就必然产生资源相对拥有量方面的效用,同时,社会的等级性制度设定也更加放大了这种在资源相对拥有量方面的价值和效用。这也就表明,由于假设不符合社会实际情况,所以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帕累托改进”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由上讨论可知,产生“帕累托改进”的各种情况都是不可能存在的。这表明可能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资源配置根本就没有“帕累托最优”状况存在;一种情形是任何一种资源配置状况都是“帕累托最优”状况。而这两种情形说明:“帕累托最优”要么是一个伪命题,要么是一种无意义陈述。

  再次,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产生机制看,“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存在也是不可能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体系中,如果存在着竞争性均衡,那么这种均衡就是“帕累托最优”;同时,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认为,对于每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在满足有关个人效用函数(凸的无差异曲线)和生产函数(凸的生产函数)的某些条件下,总可以通过一个完全竞争市场的竞争性均衡来实现。但大家都知道,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体系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抽象的理论中。

  第四,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判断依据看,“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也是有问题的。按照“帕累托最优”标准,判断甲的状态是否较前有所改进,其依据是甲自己的主观效用和偏好,而不是社会统一标准和客观标准。这就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观偏好,从而对同一状况就会有不同的判断。在现实中,从其他人的角度看,甲的状态应当是改进的,但在本人看来,未必就认为是改进的。二是对同一个人而言,其欲望水平也是在不断升级的。随着客观生活状态的实际改善,一个人的需求和偏好也在变,这时基于个人效用偏好标准,其生活的快乐度和满意度并非就一定是绝对提高的。因为效用实质体现的是个人欲望水平与欲望水平实现程度的比较。如果欲望水平低,而欲望水平的实现程度高,则效用水平就一定高;如果欲望水平高,而欲望水平的实现程度低,则效用水平就一定低。例如,有些人从原来落后的地方转移到一个较先进的地方,从客观角度看,尽管其实际的生活水平可能较前有所提高,但其主观效用水平并非就一定是绝对提高的。因为这时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换了环境,有些人就有可能丧失一种相对优越感,从而减少了自尊和社会地位等产品所带来的收益效用。如有些人选择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就是因为更看重自尊和社会地位等所带来效用的缘故。二是随着社会交往和社会信息的增多,会激发出一个人更高的需求和欲望水平(假设这时实现水平并没有相应提高)。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其效用水平的下降和生活快乐度的下降,而不是提高。所以,从判断标准看,“帕累托最优”状态有一个私人标准与社会标准,主观标准与客观标准相协调的问题。从个人标准推出社会标准,根据阿罗定理是不可能的。对于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二者虽互相影响,但二者毕竟属于不同的境界,并不能直接统一。主观标准属于主观世界,客观标准属于客观世界。主观世界改变的内因是主观世界自身的改变,而客观世界的改变只是导致主观世界改变的基础和外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帕累托最优”境界的表述应当是一个伪命题,或者至少是一个无意义陈述。

  当然,若对原有“帕累托最优”状态中的一些限定条件进行一些改变,这时我们仍然可以得到一种在现实中有可能实现和存在的“帕累托最优”境界。但此“帕累托最优”境界的表述已不同于原“帕累托最优”境界的表述。主要的改变是:一是将个人判断状况改善的标准设为某一不具有主观性的统一的社会客观标准,而不以个人的效用偏好为判断基础;二是将某人状况的改善仅限定为实际财富(能进行客观估算的)拥有量的增加,而不是效用的增加。三是将变“好”与变“坏”的表述改为变“多”与变“少”的表述。这时新的“帕累托最优”境界可重新表述为:在一种经济状态下,在某一社会客观标准下,如果没有一种办法能在不使社会任何其他人实际拥有财富(能进行客观估算的)变少的前提下,使社会某(些)人实际拥有的财富(能进行客观估算的)变得更多,这就意味着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源配置已达到最优状况。

经济学基本原理是作为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出发点的公理、由科学的经济学公理推导出来的经济学定理。不同的经济学范式有不同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但只有科学的经济学才有经济学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一般均衡论,对称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对称平衡论。对称平衡论是经济学的最基本原理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对称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科学的对称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中国经济学是中国人根据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创立的具有高度原创性的新的经济学范式,在理论基础、体系结构、实践功能方面同现有的西方经济学流派有本质的不同;既反映人类一般经济规律、又反映中国经济特殊规律,能有效解释中国经济现象、指导中国经济发展、成为中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理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学应是西方经济学合乎逻辑的发展,是对后者的相容和超越;中国经济学代替西方经济学成为人类经济学的主流,是通过空间交替展示时间之矢的人类经济思想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国经济学是东方经济学的代表,也是东方经济学的典型形态。中国经济学是范式概念,而不仅仅是地域概念,对称、非线性、复杂系统论是中国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中国经济学范式就是对称经济学范式。改革开放以前在中国推行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流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等都不是中国经济学;仅仅提出建构中国经济学的设想,而没有形成中国经济学范式和体现中国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学体系,也不是中国经济学。由经济学基本概念、范畴与范畴体系组成的理论体系,包括一般的理论经济学与特殊的理论经济学。人类经济学、科学经济学是一般的理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特殊的理论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为分支经济学提供理论基础。科学的理论经济学是反映人类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经济学理论,由经济学公理、定理与定理体系组成。科学的理论经济学不但有经济学基础理论,而且有经济学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只有经济学基础理论,没有真正的经济学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科学的理论经济学是整体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统一。[3] [19]
经济学家曾经给出定义:
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5]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20]
一般学者会把研究范围归纳入“微观”或“宏观”层面。“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或个体与其他个体间的决策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了经济物品的消费、生产过程中稀缺资源的投入、资源的分配、分配机制上的选择等等。“宏观经济学”则以地区、国家层面作为研究对象,常见的分析包括收入与生产、货币、物价、就业、国际贸易等问题。
一般情况下,经济学理论建基在理性的“极大化”这假设之上,每个人都会在局限下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假设真假并不重要,只要假设推论出来的可被验证含意,能够解释及推测现实世界,我们就接受这个理论。但是奥地利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人是有目的的行动的行动公理基础之上。其学派旗帜鲜明的反对把理性状态和极大化作为经济学的逻辑前提。
凡是有解释能力的理论,都一定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refutable by facts),但未被事实推翻。 我们永远不能证明一个理论,因为下一次的事件总会有机会推翻该理论。
日常中经济问题主要分为两点:
1.研究人预期在不同的选择下“将会怎样”;
2.探讨人在选择下“该要怎样”。
前者称为“实证经济学”,后者称为“规范经济学”,而日常在学校教授的经济学课程属于“实证经济学”。


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1、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而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2、经济学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

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包括研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用途之间进行分配;研究交换的方式和条件;以及研究消费的规模和结构。2、研究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

经济学有哪些主要内容?
第一编“基本经济概念和国民收入”,主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国民收入理论。第二编“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波动”,它围绕着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关于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繁荣与萧条的原因,介绍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即通过宏观需求的调控来实现既无通货膨...

经济学包括哪些内容
经济学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中外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及应用前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
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概括来说就是:一、生产什么;二、如何生产;三、为谁生产。生产什么,这就涉及到了资源应该如何配置的问题。为谁生产,这就涉及到专了分配问题,即产品如属何分配的问题 怎么生产,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在解决问题1的前提下,如何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即宏观经济学的核...

经济学包括哪些内容?
1.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2.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能;3.了解中外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及应用前景;4.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5.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6.掌握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研究和实际...

经济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是什么
交易中的产权束所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之一。 产权实质上是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影响和激励行为,是产权的一个基本功能。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 (三)企业理论...

四大经济学常识
⒈商品和商品经济 本部分是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由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三部分内容组成。 商品包括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货币包括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规律包括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把握商品概念还要注意物品和...

经济学主修哪些课程?
经济学是一门广泛的学科,涵盖了多个核心课程,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活动和理论。以下是经济学主修课程的一些关键内容: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生产、资本、流通和分配等。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探讨市场机制、供求关系和经济效率等问题。统计学: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揭示经济现象...

经济学原理主要有哪些内容?
《经济学原理》内容精要:《经济学原理》全书共分为六篇。第一篇为“导言”,主要阐述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范围和研究方法等基本思想。马歇尔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是研究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关的那一部分。经济学在研究社会财富和经济现象的同时,...

汝州市17724743584: 什么是经济学(关于什么是经济学的基本详情介绍)
年颖胃刻: 1、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2、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汝州市17724743584: 经济学包括什么内容 -
年颖胃刻: 经济学主要分微观和宏观 建议学好数学 数学是研究经济学的工具 尤其是微经 数学用的多 拉格朗日乘数法 求偏导数 等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

汝州市17724743584: 有谁能给具体说明一下 经济学的具体内容 -
年颖胃刻: 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的经济资源来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的科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础.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

汝州市17724743584: 求经济学作业理想答案谢谢 简答题: 1、经济学产生的条件极其意义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3 -
年颖胃刻: 给你几个关键点吧:产生条件:资源具有稀缺性,经济资源功能多样性从而引发配置需求,经济学是研究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人是理性的人,欲望无穷.意义,研究资源配置,有限资源合理配置.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汝州市17724743584: 《经济学基础》中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内容分别是什么? -
年颖胃刻: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怎样有效率地分配使用稀缺的生产资源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研究内容主要有六个方面:1、总量既定的生产资源用来生产那些产品、各生产多少,即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问题;2、怎样生产的问题;3、为谁生产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4、一个社会中总量为既定的生产资源,是否已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以充分利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它实际可以包括三个问题,即充分就业、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汝州市17724743584: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分别是什么? -
年颖胃刻: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 首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

汝州市17724743584: 澳大利亚堪培拉高中经济学学什么内容,如果有空的话,希望求详细解答
年颖胃刻: 就是一些比较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经济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好多东西我不知道中文怎么翻译,所以就直接用英文了) Supply, Quantity Supplied, Law of Supply, Demand, Quantity Demanded, Law of Demand, ...

汝州市17724743584: 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者分别都有什么用途? -
年颖胃刻: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

汝州市17724743584: 经济学专业课程介绍 -
年颖胃刻: 最佳答案经济类的主要有 金融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学 财政学 ,我学校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学是分在了管理学院的.经济类的上上述四个专业学的基础课程都一样,只是在专业必修课上的要求不同,但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