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史机构唐初以前

作者&投稿:樊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据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考察,曹魏以前,历代并未设立专门的修史机构。东汉时期,兰台和东观虽被用作藏书之处,但并不承担修史职责,而是作为利用藏书的便利场所,成为“著述之所”。


到了魏晋时期,修史的职责开始明确化。魏明帝时期,中书省开始负责修史工作;而晋惠帝永平元年,秘书寺成为独立的修史机构,负责著作省的工作。元康二年,著作省的修史职责被转移到秘书寺。晋朝以后,修史工作在封建王朝的组织系统中逐渐稳定下来,这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东晋至唐初,这一制度被沿袭并有所发展。南朝时期,著作郎的职称有所调整,同时允许兼职修史。齐、梁、陈又增设修史学士,而北齐的著作省则被称作“史阁”或“史馆”,这是这些名称的最早来源。隋及唐初,修史机构基本保持了前朝的设置,杜佑在总结唐初以前的修史机构时提到,自汉至隋,史职多隶秘书,唐武德初沿袭隋制,史官归属秘书省著作局。


秘书省下的著作郎专司修史,主要职责在于著述。中国古代修史机构的主要构成就是这一类。起居官的职责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其历史渊源与“君举必书”相符。在魏晋时期,起居之职由著作官承担,而到了北魏,起居官和起居机构开始设立,隋唐时期,起居官的名称和归属则有所变化,如北魏的起居令史、隋的起居舍人和唐初的起居郎。


综上所述,唐初以前的修史机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的发展过程,起居官和著作官的设置及职责也有所演变。这构成了中国古代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修史机构,顾名思义即为中国古代王朝政府设立的专门用来修撰史书的机构。




写出秦代,西汉及以后历朝监察机构的设置
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史、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唐代进一步扩大了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御史台享有一部分司法权,有权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案件。谏官系统在唐朝也趋于完备。谏官的设置,秦汉时已有,魏晋南北朝时有较大...

唐朝朝廷有几个部门,都是干什么的?
中国古代官署。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

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的原因
1、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的原因:隋曾改中书省为内史省,中书令为内史令。随着社会矛盾的发展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唐代的职官制度也发生了变化。“使职差遣”逐渐侵夺了原来职官的权力,新出现的一些使职,使得原来的一套官僚体系发生了紊乱。他们占据了中央与地方的大部分权力。当时的局面,正如李肇《...

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是什么?
这种新史论在秦代发端, 到唐代趋于完善。《史通》的编著时间开始于唐代武后长安二年(703年),成书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 年)。唐人刘知几是在继承前人的批判精神的基础上,把新的历史论发展成为一本“总括万殊,包吞千有”的史论著作,写出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论专著《史通》。它是集唐以前史论...

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和主要作用?
唐朝的中央官制沿用隋朝确立的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

高中历史的三省六部的演变能给说下吗
同时,侍中、给事中的权力进一步强化,形成了新的内朝机构,中书省和门下省。隋唐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实际上标志着中书省和门下省开始了外朝化。三省都是宰相。同时,翰林学士院成为了新的内朝。唐朝三省地位并不完全平等,前后期曾发生较大变化.从班序上看:唐初至大历二年(767年),尚书省第一,门...

唐朝的政治机构与军事机构
1.政治制度 唐初,中央的主要机构为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地方上实行州县两级制.太宗时,又在州之上设道,作为监察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隋称内史省),职掌与隋制同.尚书省下设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职掌亦与隋制相同.中央还另有殿中省和...

唐初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唐初在隋朝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和补充,三省分别为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即隋朝的内史省,是决策机构,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诏旨,长官叫中书令;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长官叫侍中;尚书省是最高执行机构,长官有尚书令、左右仆射...

古代三省六部史如何发展的?具体指什么?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台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高宗死后,移至中书省,玄宗时改名中书门下);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己不全由三省长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他宫参政。唐中叶以后,同中书...

置官设馆修史的制度确立于
置官设馆修史的制度确立于:唐太宗贞观三年。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一般都注意吸取历史上统治阶级的经验教训,因而十分重视历史的编纂。北魏时曾设立修史局,北齐时改修史局为史馆,以后隋至唐初武德年间也设有史馆。但北魏至唐武德年间的修史局或史馆,都不是有职守有组织的定型机构。

泸县13712818809: 中国古代真的有缮史处吗 -
暨骆肝太: 中国古代,并没有缮史处一说,负责编篡史书的机构是太史院或太史局等,后改称翰林院. 中国古代自建立朝代后,一开始并没有设置编篡史书的专门机构,但夏代末开始设有太史一职,专掌论篡文史. 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

泸县13712818809: 现在记录历史的官员,是什么官 -
暨骆肝太: 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起源很早.唐刘知几说:“盖史之建官,其来尚矣.昔轩辕氏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至于三代,其数渐繁.”[1]认为黄帝时已有史官,这当然是一种传说.但有可靠证据表明,至少在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史官和官方...

泸县13712818809: 史官体制是什么?为什么说史官体制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主体? -
暨骆肝太:[答案] 史官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学者郡.史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独有的现象,亦是世界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从两汉时史官、天官的分道扬镳到唐初官方修史形成完善的史官制度.史官制度的的发展、完善对史学的影响是深刻的. 首先的史学的官方化,...

泸县13712818809: 从哪个朝代开始,史书由政府编写 -
暨骆肝太: 官修历史作为正史是从唐朝开始的. 唐初,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诏修前代史,历数年竟不能就而罢.从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到高宗显庆四年(659年),整整二十年间,通过设立史馆(包括借助史馆),修撰成八部纪传体前代“正史”:《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包括《五代史志》),以及《晋书》和《南史》、《北史》,同时开始编纂“实录”和修撰“国史”等本朝史.在这一过程中,修史与取鉴、资治更紧密而有机地结合,历史著述在整个文化典籍中独立和占居第二的地位的稳定,纪传体史著取代了“古史记之正传”的编年体史著而处独尊,“正史”的修撰逐渐官府化和制度化,从而使司马迁开创的封建史学逐渐地巩固起来.

泸县13712818809: 纪传体创作的史籍为什么称作正史 -
暨骆肝太: 自司马迁开创了纪传体,史家纷纷沿用.东汉以后,纪传体已超过编年体而居主导地位.唐初设馆修史以来,纪传体史的发展呈一枝独秀的局面.班固改通史为断代,陈寿创纪传体国别史,郑樵汲取典制史的优点来改造纪传体,是三次较大的体裁革新.

泸县13712818809: 关于清代三院六部 -
暨骆肝太: 清朝的三院为理藩院、都察院、翰林院.三院各设御史,为各院的最高长官.不设总管三院的最高长官,三院直属皇帝. 理藩院掌管外交;都察院掌管言官监事;翰林院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局,不过头上有个文渊阁,混好了直接升大学士,因此也...

泸县13712818809: 最早设立史馆,把官修正史定为制度的是哪朝 -
暨骆肝太: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正式确立史馆修史制度.设馆修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兰台、东观.之所以于此修史,是因为藏书丰富,有利用之便.此后历朝都设有修史机构,或...

泸县13712818809: 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的原因 -
暨骆肝太: 1、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的原因: 隋曾改中书省为内史省,中书令为内史令.随着社会矛盾的发展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唐代的职官制度也发生了变化.“使职差遣”逐渐侵夺了原来职官的权力,新出现的一些使职,使得原来的一套官僚体系发...

泸县13712818809: 中国古代史上,监察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大的变化?其特点和影响如?
暨骆肝太: 战国战国时期,职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官就已有明显的监察职能.秦秦代开始形成制度... 唐代发展了隋代的监察制度,使监察机构更趋完备.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

泸县13712818809: 后一朝为什么要给前一朝修史书 -
暨骆肝太: 开始时,修史主要是私人完成,任务主要是纪念前朝;但从隋朝开始就变成了官方的任务,因为修史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它不仅可以笼络前朝的遗老遗少,还可以从思想上确立后朝的正统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