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

作者&投稿:徭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6篇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1

  【出处】

  《韩非子》。

  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南郭先生,由于他不学无术,又不求上进,所以连饭都混不上了,他正在愁眉苦脸时,机会来了。

  他有一个朋友在王宫乐队里任职。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爱听独奏,偏偏要组织三百人的吹竽乐队,一齐演奏。负责乐队的官员犯愁了,因为乐队的人员没有这么多,临到要演奏时,尚缺一名乐师。

  南郭先生听说后,急忙托这个朋友找关系走后门,冒充乐师混进乐队。他拿着竽,左看右看,模仿别人的样子放在口边,煞有介事地吹奏,其实根本没有发出声音。

  竽是古代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多管乐器,有点像笙,南郭先生把它抱在面前,模样装得特别认真,一副乐师的派头,所以别人一点儿也看不出他不会吹竽。为齐宣王演奏的时刻到了,三百名乐师一同吹响竽,声音洪亮,气势很大,响彻王宫内外。齐宣王十分高兴,大喜之下,给三百名乐师很丰厚的待遇。南郭先生又惊又喜,从此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生活得安定富裕。就这样,他在乐队里顺利地混了许多年。

  后来齐宣王去世了,齐滑王继承了王位。这位新任的国君也很喜欢听吹竽,南郭先生听后很高兴,以为能继续混下去。谁知乐队官员去请示齐王时,这才知道齐王不喜欢听合奏,要乐师们一个一个单独演奏给他听。于是乐师们个个紧张地练习乐曲,准备在齐王面前大显身手。只有南郭先生一人惊惶失措,因为他这几年来根本连一个音也没吹奏过,这下再也无法蒙混过关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南郭先生只得扔下竽,偷偷地逃跑了。

  释义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凑数。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2

  滥竽充数làn yú chōng shù

  [释义] 滥:与真实不符;竽:一种簧管乐器。不会吹竽的人冒充吹竽行家;混在乐队中凑数。比喻没有本事的人冒充有本事;或以次货冒充好货。有时也表自谦。

  [语出]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廓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效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正音] 滥;不能读作“jiān”。

  [辨形] 滥;不能写作“烂 ”;竽;不能写作“芋”或“竿”。

  [近义] 名不副实 掩人耳目 鱼目混珠

  [反义] 货真价实 名副其实

  [用法] 含贬义。多用于人或物。有时也可表示自谦。一般作谓语、定语。

   滥竽充数的故事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3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的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4

  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

  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

  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5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故事讲到这里,通常讲故事的人会分析道: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这样的分析是对的然而我们还要考虑的是难道只有一个南郭先生是个充数的吗?齐宣王不是这样吗?他是真喜欢音乐还是喜欢热闹与排场吗?如果没有烂耳充听的齐宣王哪会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呢?没有昏庸的君主奸臣又哪会有一席之地呢!

  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不提君王与大臣。我们把齐国当作一个公司,总裁要招聘员工,南郭来应聘,齐宣总裁一看这人仪表堂堂,又能说会到,写的简历有极其丰富,便任用了他。南郭时而恭维老总时而拉拢同事,随无真才识学却高官厚禄。老总裁死了新总裁上任,新总裁制定了新的工作制度,明确每个职务的责、权、利,制定了相应考核计划,实行绩效工资,可怜的南郭先生只好辞职回家了。作为一个公司,难免会有滥竽充数的员工,老板不可能让每个人去勤奋学习,作为管理者要辨别人才、使用人才,让合适得人做合适的工作,指定严谨的考核制度,这样滥竽充数的人哪有机会充呢?!一个公司的发展不在于滥竽充数的员工,更在于烂耳充听的领导啊!

  滥竽充数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6

  齐宣王爱听吹竽,对吹竽事业乐此不疲,一定要像模像样的搞个三百人的乐队一齐吹奏才显得有排场,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借此机会也混在里面凑数,只要做做样子照样也得到赏赐。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心里就想,吹竽的人这么多,到底哪个吹得最好呢,于是他便要每个人单独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从此以后便不能再投机取巧,只好狼狈不堪地逃跑了。成语“滥竽充数”就是这样来的,它用以比喻没有本领的人混进来冒充有本领,或者以次货冒充好货,当然也可以用作自谦之词来表示自已不如与同时一起工作的其他人。

;


滥竽充数故事主要讲什么
滥竽充数故事主要讲的是: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滥竽充数故事:齐国国王有个癖好,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要300人一起合奏。合奏完了,都会有奖赏。齐国有个叫南郭先生,他不会吹竽,可他想得到那份丰厚的奖赏。他灵机一动,一个贼点子油然而生。300人一起合奏,我只要装装势...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的内容
1、战国时候,齐国有位国君叫齐宣王。他喜爱音乐,特别喜欢听竽乐合奏。吹竽的乐队越大,他听得越起劲儿。2、有个南郭先生,既没有学问,又不会劳动,专靠吹牛拍马混饭吃。听到齐宣王要组织大乐队的消息,就托人向齐宣王介绍,说是吹竽的高手。齐宣王很,请他加入了竽乐队。合奏的时候,他坐...

滥竽充数成语典故
滥竽充数成语典故 【成语】: 滥竽充数 【拼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解释】: 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是什么
南郭先生看到这种情况,怕真象暴露,犯欺骗国君的大罪,中途悄悄地溜走了。成语"滥竽充数"来自这个寓言。"滥"是不加选择,不加限制,引申为蒙混的意思;"充数"就是凑数。"滥竽充数"可用来表示自谦,就是自己不行,仅仅是凑个数罢了;也用来说明有些人冒充有本领,其实是在混饭吃;还比喻拿质量不...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原文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原文如下: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翻译: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用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齐湣...

滥竽充数故事主要讲什么
滥竽充数故事主要讲的是: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滥竽充数故事:齐国国王有个癖好,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要300人一起合奏。合奏完了,都会有奖赏。齐国有个叫南郭先生,他不会吹竽,可他想得到那份丰厚的奖赏。他灵机一动,一个贼点子油然而生。300人一起合奏,我只要装装势...

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是什么?
滥竽充数(拼音làn yú chōng shù)是一则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那么网友们知道滥竽充数成语故事是什么吗?感兴趣的网友们,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善于吹等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

滥竽充数的故事
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 韩非是战国后期法家代表人物,在他的代表作《韩非子•内储说上》当中有一段非常简短的文字,写到一位南郭处士。这位南郭先生是齐国人,齐国当时在位的君王是齐宣王,宣王非常喜欢听一种古代的簧乐器竽吹奏出来的声音,而且他喜欢听合奏。他打算组织三百人的乐团,南郭先...

乐业县17081552073: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 -
褚李弥柠: 成语】:滥竽充数 【拼音】:làn yú chōng shù 【解释】: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

乐业县17081552073: 滥竽充数是什么故事 -
褚李弥柠: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

乐业县17081552073: 滥竽充数的典故由来与谁有关 -
褚李弥柠:[答案] 南郭先生的典故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 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

乐业县17081552073: 滥竽充数典故的主人翁是谁滥竽充数的出处
褚李弥柠: 1、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南郭先生.这句成语讲的是古代齐国有一位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但是却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滥竽充数常用来形容没有真才实学,但是却要混在行家里冒充自己有本领的人.2、原文:《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3、白话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演奏,一定要一个三百人合奏的乐队.南郭先生也请求来为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给他以很高的俸禄.宣王死后,湣王继位.湣王喜欢听独奏,于是南郭先生就赶紧逃走了.

乐业县17081552073: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 -
褚李弥柠:[答案]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②为王吹竽,宣王悦③之,廪食④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⑤一一听之,处士逃.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府...

乐业县17081552073: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的故事内容如何?
褚李弥柠: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j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古时一种乐器,竹制,有点像现在的笙),而且每次总是叫三百人一起合奏.当时有个复姓南郭的读书人,自称自己精于吹竽,要求参加齐宣王的吹竽队.宣王很高兴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给他很高的俸禄.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滑(音敏)王即位,滑王虽说也很喜欢听吹竽,但不喜欢听合奏,爱听独奏.这时,这位南郭先生却悄悄地逃走了.原来他根本不会吹竽,以往每次吹竽时,他只不过是装模作样地做出吹奏的样子,混在吹竽队里凑数.现在要一个人一个人地演奏,他不可能再混下去了,所以只好逃之天天.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概括引申出“滥竽充数”这个成语.

乐业县17081552073: 成语的小故事的主人公1.滥竽充数.2.凿壁借光.3.完璧归赵.4.纸上谈兵.5.卧薪尝胆. -
褚李弥柠:[答案] 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 凿壁借光 西汉匡衡 完璧归赵 蔺相如 纸上谈兵 赵括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

乐业县17081552073: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里的所有出场人物: -
褚李弥柠:[答案] 滥竽充数:出自于战国时期的一个小故事,说的是当时的齐宣王爱听竽乐,尤其爱听合奏,他那个竽乐队足足有300人.有一位南郭先生呢,看到有机可乘,就混入乐队之中,每天也跟着装腔作调. 就这样过了几年,齐宣王死后,齐闵王即...

乐业县17081552073: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主人公是难过,现在呢,现在作为参与使用比喻,没有真正才干混在行家里凑数,或者比喻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 -
褚李弥柠:[答案] 1,小明就这点水平去那个乐队唱歌,真是滥竽充数啊. 2,这一袋子米是精选米,不能拿那个次等米来和它混在一起卖,滥竽充数.

乐业县17081552073: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 -
褚李弥柠: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