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6.学数学的意义与影响

作者&投稿:钟离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我们学数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既然学了这么久的数学,那么数学究竟带给我们哪些影响和改变?为什么会说数学的学习能影响终生呢?

先看看我们为什么会让孩子好好学数学,其实主要有四个原因:

1、为了升学:升学考试需要考数学,成绩好坏直接影响能去什么学校,进而影响未来。

2、为了从众(攀比):别的孩子都在好好学,我的孩子不能不好好学,即使不比别的孩子学得好,也不能比别的孩子学得差。

3、为了事业:学数学可以更好的从事与数学相关,或者需要用到数学知识的研究或工作,即使没学好,也可以就此排除一些选项。

4、为了思维:学数学可以锻炼开发思维,所以哪怕成绩不好也是值得学的。

按理说有着什么方向的出发点,数学的学习就能有着什么方向的意义和影响。那么就先来分析一下学数学究竟在升学、攀比、事业和思维方面对我们有什么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影响。

其实家长们看重的不是升学本身,而是升学之后学校带给孩子的成长环境、师资环境、平台资源和就业情况。这是我们能够看得到的,数学的成绩是影响升学的重要部分。最后无论数学成绩如何,升学结果如何,这个出发点是合情合理的。

我们没有为了数学本身而学数学,而把数学当做了一个纯粹的升学工具。当然这个不是数学独有的,其他科目可能也存在这个问题。

数学作为一个讲究内涵的学科,学习却不是因为内涵,这个“不纯的目的”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广义的)而言是一个不小的障碍,从小就有这种心理的话,那么长大了没有“单纯的为了学习而学习”这种事情也就非常正常了,而这对自身各方面的成长和进步都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为了消除这个隐患,多了解和研究下数学学习本身的意义还是很有必要的,帮助孩子将数学的学习运用到生活中,或是帮助孩子从数学学习本身获得乐趣,比单纯的为了升学而学数学要好很多。

其实这一点是广泛存在的问题了,哪怕父母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老师、同学或其他人也可能会有意无意的比来比去。而如果以攀比作为学数学的目的的话,很可能会出现如下几种可能。

1、攀比心重

攀比心重不是件好事,一方面是心里容易不平衡,幸福感满足感不强;另一方面可能会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人际关系容易紧张。

2、自傲

总有孩子学数学会感觉如鱼得水,有可能是模仿模式的孩子,也有可能是思考模式的孩子,但无论怎样,他们就有了足够骄傲的资本了,有发展为自傲或自负的可能。骄傲有三大问题:一个是容易自以为、瞧不起他人,造成交际或沟通的障碍;一个是容易自以为是,反而没有学习到真的本事;一个是如果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没那么好,可能会崩溃,受到的伤害要远超单纯自卑的孩子。

3、自卑

数学的学习中特别容易引发自卑心理,自卑在数学学习中发生概率会远高于语文、英语等学科。这不仅是因为数学更容易出现努力学还学不好的现象,更可能是因为我们常常把数学成绩与聪明程度结合在一起。自卑也有三大问题:一个是很难有幸福感和满足感;一个是这种心理做事情畏手畏脚,往往会引发更大的失败;一个是孩子有可能会极力掩盖自己自卑的方面,这既让自己的心理更加扭曲,又使得他人更加容易发现我们的自卑,一旦戳穿,造成的伤害会更大。

只要涉及了攀比因素(无论是大人攀比还是孩子攀比),就会打破孩子“学习是为了自己”的理想状态,而且“攀比心重”、“自傲”、“自卑”都不是闹着玩的,每一个影响都是深远的。

如果孩子学得好,那么要让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和“学也无涯、知也无涯”,如果孩子学得不好,那么让他知道“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方法总比问题多”和“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学不好数学”真的远没有“自卑心理”可怕,“学好数学”却“自傲自负”也很可能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攀比有风险,一定要谨慎啊。

其实在前几篇也多次强调了,在记忆模式和模仿模式的数学学习下,数学成绩与数学能力没有多大的关联性,所以这点常常会迷惑了自己。

笔者本身是数学系毕业的,数学系中大部分专业课都离生活更远了、老师讲课更加死板了、考试几乎都是以学过做过的原题的形式出现,还是比较简单的原题。这一现象不只是笔者所在的学校的单一现象,整个国内的大学都是这样。

为什么不变化一下呢?因为这些原题就已经让有的好好学习的大学生不及格了,如果再变化一下,那成绩就更惨不忍睹了。大学的数学是把更多的模仿模式变成了记忆模式,因为内容太过复杂,只好用记忆来学习。很多数学系的大学生都学的非常痛苦。

别的专业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可能是因为不了解,而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报数学专业的学生们一般数学成绩都是很不错的,那怎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美国大学里面的数学要比我们难的多、深得多,但他们比我们要学得好,我们怎么就成了这个样子?我想是数学成绩误导了自己。

所以数学这事千万要小心,如果是适合学数学而没有选择数学相关的事业,那最多是遗憾;如果是不适合数学而选择了需要数学能力的事业,那就非常痛苦了。

“学数学能益智”、“学数学能开发思维”、“学数学能锻炼逻辑思维”,这样的话我们经常听到,但这些话真的对吗?

在现今“模仿模式”当道的情况下,“学数学能锻炼思维”很难,“学数学能锻炼模仿”是真的。思维是教不出来的,也是数学课上讲不出来的,思维需要在思考模式的前提下,孩子自己慢慢的体会和感知,体会和感知多了,就有机会感悟到思维层面的内容,也就锻炼了思维。

学数学是有开发锻炼思维这个功能的,但是如果学习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思考,锻炼思维是不太可能的。

上面这四点是从学数学的出发点来看意义和影响的,但学数学的影响不局限于此。我们在中小学的12年里,不仅仅是努力学习的12年,也是身心成长至关重要的12年,数学的学习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会远超我们的想象。

家庭中、事业中、交往中、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这就需要我们面对和解决。

其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从小就有,为了达到目的,我们还不会说话的时候用哭解决,会说话了就用语言来解决,能动手了用双手来解决。上学后,向老师告状就是解决别人欺负自己的问题,向父母说谎就是解决自己做错了事情,希望掩饰的问题,模仿父母笔迹就是解决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问题,向父母撒娇就是解决自己想要玩具的问题,送别的小朋友礼物就是解决自己想交朋友的问题,等等这些都不一定有谁教过孩子,基本上都是孩子根据自身的环境和状况想出来的对策。而且我们能发现,环境的不同,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能会不一样,比如跟母亲逛街买玩具就是采用撒娇说好话的方法,跟父亲逛街买玩具就是采用谈条件的方法。只要给孩子想的时间、空间和行动实践的机会,总能发现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是太棒了。

那么这项能力在学业结束后会怎样?跟数学会有什么关系呢?

1、能力消失。

生活中总有些人特别怕事,就希望每天都是同一个模式,什么麻烦事来了都手足无措、紧张焦虑,遇到事就指望着别人帮自己或听天由命。那么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哪里去了呢?

想想数学的学习吧,是不是从来都按部就班的照着老师讲的来做?是不是自己从不去想能有什么别的思路?考试时是不是总希望见到的题目都是做过的?一遇到没见过的或不熟悉的,心里就会咯噔一下?对老师或书本的依赖性是不是特别强?

2、能力退化。

有些人,他们遇到问题或困惑不会手足无措和紧张焦虑,也不会等着别人来帮和听天由命,而是会想身边的人谁经历过,是如何做的呢?要是没有就百度一下,看看网络里面别人是怎么做的呢?如果不放心,再找找这方面的相关文章读一下。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像《××××的几大方法》、《××××的几大误区》、《××××的注意事项》、《××××的各个步骤》,甚至《××××的完全解读》这样的文章越来越多了。

但是相同的问题不一定是同样的情况,至少当事人就不一样,所处的环境肯定也不一样。比如别人适合考研,但自己不一定适合,别人适合当公务员自己不一定适合。所以总按照别人说的,别人做的去行事,常有解决不了或者解决不好的情况。再就是这些办法也不算是自己想的,算是自己拿别人的经验和总结借鉴来的。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退化了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想想数学的学习吧,是不是总会去记一下题目类型及公式方法?遇到题目是不是总想着找到对应的题型,然后开始尝试相应的公式和办法?如果之前的经验都没效果,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是不是从来没有独自想出过什么创新的办法,从没有解出过完全没学过的题?

3、能力发展。

有些人,会发现什么事到了他那里都不是个事了,他会仔细的想清楚事情的根源是什么,都跟哪些元素有关联,有哪几个方向有希望解决这个事情,这几种解决办法需要什么条件,施行起来可能会有什么问题和影响,各个办法解决问题的几率有多大,关键点在哪里等等。他们做选择的时候,也会分析好利弊,结合自己的目标,想好可能出现的各个结果和自己的接受程度。他们也会关注别人如何去做选择,但绝不会是单纯的看怎么选择,而是会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这不仅使得事情解决的概率大大提升,也会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这是个良性循环。

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哪里来的呢?

还是想想数学的学习吧,是不是对于很多题都曾努力的独自思考过?是不是老师讲的时候总想一下这是为什么?是不是遇到完全没见过的题目也敢于尝试?是不是偶尔还能自己发现些老师没讲过的规律或技巧?是不是不迷信老师讲的一切呢?

12年的数学真的不会白学的。做每一道数学题目就是像解决每一个问题一样,经过了那么久的学习和锻炼,怎么可能对未来没有什么影响呢?而且做题越多,学的越努力,对未来的影响就会越大。虽然很多人毕业后感慨终于摆脱数学了,但学习过程的影响将是终生的。

我们认为学数学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这一点影响,才是数学学习对未来产生的最大影响,也是学数学本身带来的最深远的影响。所以就学数学的出发点而言,“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起“为了升学”、“满足攀比心”、“提供事业选择”、“开发思维”这四点要切实可靠得多,也意义深远得多,而且不会担心这个出发点能有什么副作用。

因为这一点,用思考模式来学数学就变得更加重要和有意义了。


滨江区15834743347: 儿童学数学好处是什么呢?
郝威利多: 数学本身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因此它对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或许你会怀疑,宝宝还小,怎么学数学逻辑其实启蒙阶段的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直接的关系

滨江区15834743347: 学好数学有什么好处? -
郝威利多: 1.数学成绩好.2.数学老师喜欢你.3.别人觉得你聪明.4.爸妈觉得有面子.5.出去买东西,钱不会被人A去.6.开发智力.7.带动其他科目的学习.8.培养理性思维.9.增强逻辑推理能力.10.对总体成绩的分数有贡献.11.自己有满足感和自豪感.

滨江区15834743347: 为什么要学数学——因为数学是一门哲学 -
郝威利多: 用数学的语言来表示,那就是在无约束问题(未来)中,既然已经选择了搜索方向,那剩下的工作就是找最优步长了. 数学的美妙之处就在于,数学可以把生活中一切杂乱无章、乱七八糟的转化为一个个简明扼要的变量和表达式,让大千世界显...

滨江区15834743347: 有哪位大神可以列举一下数学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为什么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没有数学是不行的? -
郝威利多: 数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推动了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但在历史上, 限于技术条件,依据数学推理和推算所作的预见,往往要多年之后才能实现.数学为人类生产和生活 带来的效益容易被忽视.进入二十世纪,尤其是到了...

滨江区15834743347: 数学的作用,主要说数学在身边的作用(6) -
郝威利多: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不可能特意去使用诸如导数积分等专业的知识,但在许多公司内都会有很大的作用,它影响着生产制造等方面就是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有人说数学培养人的理性思维,我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如果数学只是主要发展人的理性思维为什么不把哲学等理性的东西作为一门象数学一样重要的课程呢,难道没学过数学的人就很缺少理性的思维吗.学数学首先是了解它的应用价值,它的应用价值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而其理论价值就更不言而喻了,所有的理工科都需要它的发展.还有一点数学的推理都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一是一,二是二,无条件一切都会是随机或混沌的,在理性的思维中要求人有发散的思维更是创造的思维,怎么能简单认为数学是这样的一门学科呢

滨江区15834743347: 如何写好数学章节的地位和作用 -
郝威利多: 数学是多功能学科,逻辑性、系统性都很强.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应该有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方法得当,可以“功夫不负有心人” ,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就会“费力不讨好”,事倍功半.学习有效果,就会越学越有兴趣;学习成绩总是提不...

滨江区15834743347: 数学中的三视图的作用与意义! -
郝威利多: 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这三个基本特点,作为数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的严谨性指的是:在数学中,每一个定理、公式都要严格地从逻辑上加以证明以后才能够确立,获得承认;数学...

滨江区15834743347: 数学的来历
郝威利多: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包括算术、代数、几何、三角、解析几何、微积分等等.小学数学是指算术和简易代数及几何初步知识. 数学科学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它自身发展的历程.前苏联科学院院士A扁...

滨江区15834743347: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
郝威利多: 分数乘法的意义有两种情况: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滨江区15834743347: 初一下 整式的乘除 的性质,要点和意义 -
郝威利多: 整式和整式的乘法 整式可以分为定义和运算,定义又可以分为单项式和多项式,运算又可以分为加减和乘除. 加减包括合并同类项,乘除包括基本运算、法则和公式,基本运算又可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