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何不听赵云劝谏执意伐吴?

作者&投稿:农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刘备称帝后,不顾赵云等重臣的激烈反对,坚持兴兵讨伐东吴,最终惨败夷陵,使蜀汉国力遭到重大损失,刘备本人也在忧愤交加之下病死白帝城,纵横汉末三国的英雄最终以一种悲情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刘备为什么要弃众臣意见于不顾而执意伐吴,他是单纯为关羽报仇,还是另有所图呢?



刘备伐吴,朝廷中反对的声音很大,其中以赵云的意见最为激烈,他毫不客气地向刘备进谏:“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赵云的意见可以总结为三点:

第一,魏蜀矛盾是主要矛盾,吴蜀矛盾是次要矛盾,在主要矛盾尚未解决的情况下,不宜本末倒置地去着眼于次要矛盾。应当暂时搁置吴蜀之间的纷争,从“联吴抗曹”的大局出发,集中精力解决曹魏,东吴偷袭荆州的一箭之仇可以留到秋后再算总账。

第二,曹操已经死亡,继任者曹丕能力不及曹操,却篡汉自立,其统治根基尚未牢固,人心也未完全归附。应当趁此机会高举“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旗帜,联合曹魏内部拥护汉朝的势力,顺势攻取曹魏的关中地区。

第三,如果此时和东吴开战,并没有一举吞吴的把握,很可能被拖进战争的泥潭,陷入“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以给曹魏方面可乘之机。更为严重的是,如此一来蜀汉将两面受敌,如果逼急了东吴,很可能让孙权孤注一掷,彻底倒向曹魏,使蜀汉陷入万劫不复的危险境地。



不仅赵云激烈反对,朝中众多大臣也都持相同看法,普遍认为伐吴断不可行,纷纷上书谏阻刘备。然而,尽管“谏者甚众”,却都被刘备拒绝。治中从事黄权认为“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反对大规模兴兵,更不赞同刘备御驾亲征,结果被调到江北防备曹军;从事祭酒秦宓断言“天时必无其利”,也遭到“下狱幽闭”的处罚。可以看出,不论内部反对的声音有多高,东征的阻力有多大,都丝毫动摇不了刘备伐吴的决心。

刘备执意兴兵,很多人认为他是感情用事为关羽报仇雪恨,但依我之见却未必如此。关羽和张飞从创业开始就追随刘备,虽然和刘备关系紧密,“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但远远不到“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程度,誓同生死只是小说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刻意渲染,真实的刘关张应该如曹魏名臣刘晔所说的那样:“恩犹父子,义同君臣”,是一种有着特殊感情的上下级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对刘备来说并不值得他倾其所有冲冠一怒。因为在刘备的感情世界中,利益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亲情、友情都得无条件地让路。



史料记载中,刘备有过多次抛妻弃子的不良记录,在和吕布、曹操的交锋中屡次被“虏妻子”,长坂坡一战更是“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对待骨肉血脉相连的至亲尚且如此,对关张之类的麾下将领更加显得冷漠。关羽死后,史料未见他有只言片语的抚恤存问,张飞遇害他也只是淡淡地说了四个字“噫!飞死矣”,没有丝毫悲痛欲绝的表现。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沉着冷静、自私冷漠的人会为关羽之死失去理智,拿其一生辛苦打拼的政权做彩头,去和孙权进行一场生死豪赌。

刘备不是快意恩仇的江湖豪侠,也不是睚眦必报的“古惑仔”,而是经历过数十年的生死锤炼的出色政治家,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必然有着其政治目的,所作出的每一个决定也必然要服务于其政治利益。因此,刘备伐吴的真实原因,还得从政治层面去探寻,我认为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去分析。



首先来说内部因素。建安十六年,刘备率领荆州集团入川,用不光彩的手段从刘璋手中夺取了益州,打破了原有代表本土势力的益州集团和刘璋东州集团并立的政治平衡,形成了三股势力“鼎足而立”的新格局。伴随着权力的重新洗牌,三者之间的利益也重新进行了分配,相当一部分益州旧势力的利益被稀释,和反客为主的荆州外来户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虽然在刘备的恩威并施下暂时能够和谐相处,形成“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的良好政治氛围。但看似平静的朝堂下却是暗流涌动,各种蛰伏的反对势力伺机兴风作浪,比如后来刘备病危白帝城,汉嘉太守黄元就“举兵拒守”,牂牁太守朱褒和益州大姓雍闿也“举郡反叛”。

刘备进位汉中王后不久又公然称帝,虽然得到了大部人的支持,但是并没有得到上上下下的一致认可,反对的声音依然强劲。如尚书令刘巴就认为此举有损刘备的名声,不利于延揽天下贤才,与主簿耿茂一起劝阻,结果刘备寻找借口处死了耿茂,刘巴也因此彻底寒心,“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



以上种种均表明刘备在蜀汉政权内部的统治根基并不牢固,人心也未完全归附。兴兵伐吴,一则可以转嫁内部矛盾,将内部的注意力转移到解决外部矛盾之上,二则可以凭此树立起个人的绝对权威,达到一言九鼎唯我独尊的目的,借以巩固和加强蜀汉政权内部的统治秩序。

再说外部因素。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一直按照《隆中对》既定的战略规划去实现“汉复室室”的目标。《隆中对》有两个核心要点,一是“跨有荆益”,待时机成熟,“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从荆州、益州两个方向对曹魏发起钳形攻势。因此,荆州是实现战略目标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对刘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个要点则是“联吴抗曹”,刘备单凭一已之力无法与曹魏争锋,唯有和东吴结成稳固的同盟,整合两家的力量才能与实力强大的曹魏相抗衡。



但是随着孙权袭取荆州,刘备失去了一块重要的战略根据地,只能偏安益州一隅之地,《隆中对》设想的“铁钳”被硬生生掰断了一只钳口,分路进攻曹魏的策略业已无法实现。更为重要的是孙刘联盟因此破裂,盟友瞬间转变为仇敌,《隆中对》规划的战略也基本成为了一纸空谈。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让战略重新回归到既定的轨道中来,就必须夺回荆州。因此,无论从巩固内部统治着眼,还是从恢复既定战略出发,对吴用兵都是刘备必然的选择。

必须强调的是,刘备伐吴并不是想灭吴,且不说他不具备一举吞吴的实力,即使具备这样的能力,刘备也不会愚蠢到自毁奥援的地步。孙吴政权的重要性,刘备有着清醒的认识,“唇亡齿寒”的道理,刘备更是铭感五内。《隆中对》确定了与吴结盟的战略,取川之前刘备明确表示“孙氏与孤本为唇齿”,即便是建安二十年孙权第一次攻夺荆州,刘备也是以湘水划界平分荆州的妥协方式,换取东吴对联盟的维系。因此,东和孙权是刘备长期以来一以贯之的方针。



吴蜀之间的荆州之争说到底是同盟之间的内部矛盾,刘备对吴用兵的真实目的是以打促和,通过军事手段迫使东吴坐下来谈判,以期重塑荆州之战前的战略格局。对于不守规矩的盟友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秀秀肌肉,用大棒狠狠地敲打一下,打到他的痛点,让其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对这一点,魏国的刘晔点评得颇有道理,他说“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

事实上,孙权对此也是心知肚明,面对刘备的军事压力,孙权得了便宜赶紧卖乖,连忙“遣书请和”。如果同意了孙权的求和,就意味着荆州全盘归属东吴将成为既定事实,这样的结局显然不是刘备所能接受的,因此他才“盛怒不许”,坚持要用军事手段让孙权在事实上做出退让。不难理解,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谁在军事上占据的优势大,谁就能占据政治上的主动,在谈判桌上的话语权就越大,获取的利益也就越多。



综上而言,刘备兴兵伐吴,不是头脑发热一意孤行,而是在对内外因素进行了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策,伐吴也并非是对联吴政策的破坏,而是通过以打促和的方式将东吴拉回到谈判桌前。无论将刘备伐吴视作替关羽复仇,还是指责刘备破坏孙刘联盟,无疑都是肤浅的。不幸的是,由于战术上的失误,最终导致以打促和策略破产,使蜀汉政权从强盛转向衰落,不能不说是刘备的一大遗憾。



因为关羽就是被东吴的将士杀害了,孙权还把关羽的人头送给了曹操,刘备和关羽的感情很好,所以要为关羽报仇

第一是刘备要为关羽报仇。第二是刘备想夺回荆州。第三是刘备有点膨胀,听不进去忠言。

因为伐吴是必然的,刘备假如不能取回战略要地荆州,就只能固守益州且难有出头之日。


刘备为何重用魏延,而不重用赵云?
而赵云呢,赵云当然也是个不错的武将,但其在军事的才能稍有欠缺,这个欠缺就是赵云的性格使然,赵云这个人太正直了,太爱护百姓了,他首次从家乡出来投靠公孙瓒时,为了是仁政,刘备得成都后,想将百姓的财物分给手下,赵云劝谏,刘备伐吴,赵云又劝谏。为什么正直的武将会有所欠缺呢?一是因为得罪的...

为什么刘备不重用赵云
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除此,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景耀四年,刘禅下令追谥赵云,姜维与众臣商议后建议刘禅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刘备为何不重用赵云 原因分析一: 三国之后的西晋...

为何刘备一生都不重用赵云呢?
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 。赵云去世后,于蜀汉景耀四年(261年)被追谥为“顺平侯”,其“常胜将军”的形象在后世被广为流传。刘备临死前托孤...

赵云有仁有义 刘备临死前为何叮嘱诸葛亮不要重用赵云
赵子龙在劝诫完刘备之后,大家又在聚在一起去商量,说到底要不要去讨伐东吴呢?毕竟公元221年之后,关羽和张飞都已经相继被害了,蜀国国内能够支撑起大业的,并没有多少人了。而赵子龙这时候就说,现在大家最首要的敌人并不是东吴,而是曹魏。也就是劝谏刘备,不要因为关羽和张飞之死,将祸水东引,牵扯...

刘备为何不重用赵云?
但是,细数赵云的生平,刘备却从来没有任用他当过什么“大将”。早年间,他是“牙门将军”;刘备入蜀之后,则让他担任“中护军”一职,也就是禁军统领。为什么刘备一直不肯重用赵云呢?答案很简单:赵云武功卓绝,而且素来以沉稳著称,是保护刘备一家老小人身安全的...

刘备在临死前道:赵云不可重用,到底是为什么?
赵云没有既没封侯也没被重用,这是刘备对大局考虑后的选择。赵云能成为刘备托孤的重臣,说明赵云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为了蜀汉只能让赵云作出牺牲。原因就是赵云不但浑身是胆,而且是位顾大局的儒将。赵云一生一心想匡扶汉室,怀揣一颗为国为民之心。刘备在平定益州时,赵云劝谏刘备还田宅于百姓。赵云的...

刘备为何会说赵云不可重用,这句话是真是假?
还有汉中之战,赵云才是统领,黄忠是先锋,曹操来时是赵云授权给黄忠兵马去抢夺粮草的,而且后来黄忠被困,是赵云救的,曹操来,也是赵云吓退的,不然等不到刘备大军来汉中就丢了;刘备打孙权,即便不满赵云劝谏,依然派其驻守江州,也就是刘备撤退必经之路,可见其信任;箕谷很多人认为诸葛亮腹黑,其实我...

三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会失败?
第三,刘备伐吴并不得人心,刘备伐吴时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发动这场战争的,比如赵云和诸葛亮就是持反对态度的,但诸葛亮死劝,不管用,赵云劝谏,也不管用,刘备的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了蜀国逐渐走向衰败,同时自己也死在了白帝城。第四,刘备军轻视对手,刘备攻入吴国边境时很顺利占领了几处要塞,但是...

历史上由于不听从别人的意见而导致失败的故事
有可能三国就不存在了,只有人家袁绍一家独大最大的可能还会统一全国。但是偏偏袁绍不是那样的人,就是到了后来的官渡之战,也是因为没有听从下属许攸的建议,最后落得了一个惨败的下场。2、刘备不听诸葛亮赵云劝谏,执意讨伐东吴,结果夷陵之战大败,致使蜀国损失惨重。3、商纣王“比干被挖七窍心”《...

刘备创业39年,为何至死不敢重用赵云?
——叶山 03.还有哪些原因?据《历代名臣录》记载,刘备听到这一说法后,一脸严肃。大概从这时候开始,他的内心深处已认定,赵云和自己不是一条心。他帮自己,只是因为自己仁义。第二:赵云不喜欢刘备的做事风格。事实上,他曾多次劝谏刘备。比如说,平定益州之后,赵云劝刘备将百姓的房屋,财产归还百姓。

奉节县18752322148: 刘备在关羽死后,为何不听孔明和赵云等人劝阻,执意要对东吴发兵?! -
柘都诺迪: 刘备的心比较大,视自己是汉室正统,必然要统一全国.荆州是富庶之地,天下形胜之地,也是蜀国出兵中原的咽喉要地,所以战略上刘备是不想放弃的.刘备的小算盘是趁东吴在荆州立足未稳,赶紧拿下荆州,不能让孙权给捂热了.另外也有对东吴军事实力的低估.

奉节县18752322148: 赵云说了一句什么话,让刘备大怒,以至于不再叫赵云为四弟 -
柘都诺迪: 关羽死后,刘备要东征时身为“四弟”的赵云,为了大哥好,出来劝阻:“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 结果,赵云这一句捅了刘备的肺管子了,刘备大怒说:“孙权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马忠皆有切齿之仇:啖其肉而灭其族,方发现毛病没有?刘备依然承认关羽、张飞是自己的弟弟,但此刻称呼赵云,却不再是四弟,而是“卿”!雪朕恨!卿何阻耶?”

奉节县18752322148: 三国演义刘备为什么没有一统天下. -
柘都诺迪: 原因: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战败最后死在了白帝城,所以没有统一天下.在东吴将领吕蒙杀死了关羽之后,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以给自己的兄弟关羽报仇为理由,举兵进攻东吴,对东吴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史称夷陵之战.在夷陵之战当中...

奉节县18752322148: 为什么刘备要伐吴?给关羽报仇只是一个借口,刘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
柘都诺迪: 兴兵伐吴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军事行动,只不过是借着替关羽报仇的名义. 早在公元207年,尚在南阳隐居的诸葛亮就对刘备指出了荆州的战略意义:“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诸葛亮随后更是为他作出...

奉节县18752322148: 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的梗概是什么? -
柘都诺迪: 急兄仇张飞遭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刘备不听赵云、秦宓、孔明之劝发兵七十五万伐吴. 张飞鞭挞末将范疆、张达,范、张割张飞首级献东吴. 先主出征,吴班为先锋,关兴,张苞护驾. 孙权使诸葛谨说刘备与东吴和好共讨曹丕.

奉节县18752322148: 刘备为什么会失败?!
柘都诺迪: 心力交瘁的老年刘备 败走麦城的关羽---美髯公一夜花白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 最近看新三国,有些感触,今天写下来,让记忆留得长一些.一、所有的失败都是自己把自己打败 蜀国由胜转衰的转折点是关羽败走麦城....

奉节县18752322148: 刘备伐吴,为什么失败了 -
柘都诺迪: 一,报仇心切,不听谏言: 当刘备得知两个结义兄弟都被杀了,还是被自己亲家孙权所杀.肯定极其愤怒,自然听不了诸葛等人的谏言.此其一. 二,不善兵法,百里连营: 刘备出身于草民,自然少读兵书,不懂百里连营为兵家之大忌.此其二. 三,骄傲自满,疏于防备: 刘备在于陆逊对决前,曾大胜吴兵,而骄傲自满.又及陆逊当时不出名,是个白面书生,刘备就看不起他.

奉节县18752322148: 刘备攻打东吴时,刘备为什么不听他军师诸葛孔明的劝告呢?而要执意起兵呢?
柘都诺迪: 直接原因当然是因吕蒙白衣渡江杀害关羽,桃园结义之时三人曾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人愤怒时是会失去理智的,诸葛之言又怎么听的进,另一个原因估计也是刘备的私心,纵观刘备一生其实真正带兵打战还没赢过,这次也是自持有点实力,毕竟五虎将还有其四,又有诸葛之流,想取一个大的胜利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最好的结果就是灭了东吴好名流青史!

奉节县18752322148: 刘备讨伐东吴赵云为什么劝谏? -
柘都诺迪: 首先是实力不足,蜀国是3国当中权势最弱的(失去荆州后)3国存在的基础是两弱抗1强两弱相争只会让强者更强;其次是蜀汉的目标是恢复汉代的统治,翦除国贼,也就是消灭魏国,放弃国仇而去雪小恨,也是不符合蜀汉利益和存在主旨的行动

奉节县18752322148: 赵云死时候说了什么 -
柘都诺迪: 据传赵云是在诸葛亮决定北伐前死的,赵云死的时候说:“北伐!北伐!北伐!”说完就死了,赵云的长子赵统、次字赵广随着姜维报告诸葛亮,诸葛亮哭着说:“先帝的五虎上将,今日已全部故亡!赵老将军的死,断了我的一条胳膊呀!后主刘禅得知后,将赵云厚葬了,并追谥赵云为顺平侯.可怜的常山赵子龙!就这样死掉,实在是太可惜了! 三国杀, 赵云: 【龙胆】喝!/能进能退,乃真正法器 【死亡】这就是失败的滋味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