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矛也叫“枪”?

作者&投稿:实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枪叫做枪,矛也叫做枪~

枪矛,中国古代兵器之一,武术长器械。属于一种长柄的刺击兵器。由古代兵器矛演变而来。枪的长度约相当于人体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枪杆的粗细,根据使用者性别、年龄而异。枪缨的长度不短于20厘米。枪法以拦、拿、扎为主,这是枪术的基本动作。扎枪要平正迅速,直出直入,力达枪尖,做到枪扎一线,出枪似潜龙出水,入(缩、收)枪如猛虎入洞。扎枪又有上平、中平、下平之分,以中平为要法,故有「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挡」的说法。单扎、对扎的训练是基本功,也具有健身与表演的效果。拦、拿枪法,是挡拨防御之法,动作绕圈不宜大,防对方兵乘虚而入。此外,还有崩、点、穿、劈、圈、挑、拨等,都是枪术常用方法,要求缠绕圆转,劲力适当,方法正确。练枪时,身法要求灵活多变,活动范围大,步法要轻灵、快速、稳健,故有「开步如风,偷步如钉」之说。腰腿、臂腕之力与枪要合为一体,并要劲透枪尖。枪术在十八般武艺中比较难学,不易掌握,俗说:「年拳,月棒,久练枪」。枪的套路内容也十分丰富,如杨家枪、犁花枪、六合枪、四平枪、锁口枪、五虎断门枪等等。
长枪之物,由来最古,车战时代,将士利用长兵,弓矢之外,惟以矛为最适宜,故矛有丈八之称,枪之来,实始于此;惜当时虽为战斗之具,惟无一定使用之法;两阵相对,不过借此兵器,遥相击刺而已。相传枪实传自苗蛮,枪谱载:西方有武吃氏者,民以勇悍着,不论男女,都娴武艺,艺精者王,群众慴服,莫敢有违;故武吃氏之族,小儿五六岁,即令习武,孱弱不能军者,父母弃之,里人不与伍;其族尤以长枪法着,枪长七尺至八尺,金其锋而以木为柄,舞动时,寒星点点,银光皪皪,泼水不能入,用以临敌,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枪法之始也。按西方疑指西域,武吃氏之族,不得其考矣。至于此法于何时传入中原,则又各异其说,亦不必深究。总之枪法之起于武吃氏也,可以无疑。
枪和矛一样,是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的长形刺兵,汉代长兵器,侧重戟、矛。后汉已有载录,但是刀刃锐长,还未脱离矛头形式。因为长矛使用不便,晋代开始逐渐流行用枪,当时所用的青铜矛头,体制也较以前略小,已与后世的铁枪头相类了。唐代善枪者甚多,《五代史·王彦章传》说:「彦章为人饶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宋代以后,矛在基本上就被枪所代替了,未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就列举了十八种宋代长杆铁枪,其中有:捣马突枪、双钩枪、环子枪、单勾枪、拐枪、拐突枪、锥枪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极善使枪,至今尚有岳家枪法。
在以枪为主要装备的部队中,最有名的要属明代的秦良玉统率的白杆兵。白杆兵一律使用白蜡树(即小叶枔)作柄的长枪,故此的名秦良玉是中国战史上的第一位女将军。她率领的白杆兵,在镇压杨应龙之乱和抗御后金(后来的清)以及评定奢崇明之乱和张献忠之乱中,屡立战功,被传为佳话。
《宋史·李全传》:李全「以弓马矫捷,能运铁枪,时号『李铁枪』。」全妻杨氏,「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戚继光《纪效新书》说:「长枪之法,始於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精用不滞,又莫贵於静也,静而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幻莫测,神化无穷。」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用的就是杨家枪法。
明代是武术发和分枝的盛期,所以枪术在这个阶段,理论和技术都有明显的提高,各家枪法,相竞争艳。何良臣《阵纪》说:「马家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各有其妙,长短能兼用,虚实尽其锐,进不可挡,速不能及,而天下称无敌者,惟杨氏梨花枪法也。」当时推崇杨家枪法,是因为杨家枪「有虚实,有奇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明崇祯八年(西元1635),兵部侍郎毕懋康《军器图说》,载有一幅喷火烧灼的梨花枪,并说明道:「梨花枪以梨花一筒,系缚於长枪之首,发射数丈,敌著药昏眩倒地,火尽则用枪刺敌。」这种枪兼有火器效能,在新式火器出现之前,显然是一种有效的利器。
到了晚清,长枪趋於简单,偏重扁镞形刃,圆底筒,直到今天武术运动就是使用这种类型。目前流行的枪有大枪、花枪、双头枪、短枪、双枪、钩、枪等。

西方文化发展出的枪矛(Lance),或被称为骑士枪,中世纪至近代主要被欧洲骑兵所采用。在西方,枪矛的概念与东方人对枪矛理解是完全不同的。骑士枪的造型继承了西洋剑的特征,看起来像是西洋剑的加大版,一般无锋,长四至五米的圆锥型(也有改进的版本为方形带边锋的),上尖下粗,底端有一个向外扩大型的护托,内部为枪柄。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枪」始终是「兵」手中最基本的战斗武器。沿着它们产生、发展、演化的足迹,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战争一幕幕悲壮的发展历史。
步枪的老祖宗是火门枪,从第一支火门枪诞生到现在,步枪变更了九大种类,即火门枪、火绳枪、转轮打火枪、燧发枪、击发枪、连珠枪、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和突击步枪,而未来则可能最终被理想单兵战斗武器所取代。
后装枪出世前的火器
公元1132年,中国南宋的军事家陈规发明了一种火枪,这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称为现代管形火器的鼻祖。到了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寿春府人创造了一种突火枪,该枪用巨竹做枪筒,发射子窠(内装黑火药、瓷片、碎铁、石子等)。燃放时,膛口喷火焰,子窠飞出散开杀伤对阵的敌人,这是现代霰弹枪的真正起源。
公元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金属管形火器传入欧洲,火枪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5世纪初,西班牙人研制出了火绳枪。后来,被明王朝仿制,称之为鸟铳,直到公元1525年,意大利人芬奇发明了燧发枪,将火绳点火改为燧石点火,才逐渐克服了气候的影响,且简化了射击程序,提高了射击精度,可随时发射。
后装枪的发明是19世纪枪械的一次重大变革,它结束了步枪出世500年都是从膛口用探条把弹丸装进枪膛内的历史,被有些史书称之为“开辟了轻武器和步兵战术的新纪元”。
自动原理发明前的步枪
1860年,美国首先开创了连珠枪的先河。该枪也是一种单发步枪,但无需从外部一发发地装弹,而是依靠弹仓存贮弹药,用手扳动枪机即可重新推弹入膛,能接连射击若干次,射击速度比手动单发步枪快得多。在1877年的俄、土大战中,土耳其军队用3万支连珠枪快速射击,使俄军阵亡逾3万人。然而真正使连珠枪发扬光大,在枪械中独领风骚数十年的是德国人保罗·毛瑟。他发明了第一支枪机直动式步枪,成为现代步枪的基础。毛瑟枪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中国也是最早采用和仿制毛瑟步枪的国家之一。
马克沁被称为自动机枪鼻祖,在轻武器领域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在索姆河战役中,德军运用马克泌机枪的密集火力,一天内歼灭英军6万余人。马克沁自动原理的发明,为其它自动武器的研究扩展了思路。
不断更新的自动步枪
第一支半自动步枪是蒙德拉贡(墨西哥的一位将军)设计的。而真正标志着枪机直动式步枪时代的结束和自动步枪时代到来的半自动步枪,是美国人约翰· 坎特厄斯·加兰德研制的 M1加兰德步枪。该枪经历了30个春秋才被美军方承认而列装,成为第一支被列装的步枪,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卡宾枪,实际上也属于步枪系列。它的枪管较短,重量较轻,可以说是因骑兵的需要而诞生,所以有人又叫它骑枪或马枪。
俄国的 M1916费德洛夫自动步枪,据资料介绍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自动步枪之一。而美国勃朗宁自动步枪的一大功劳,就是在半个世纪后,它启发了人们发明一种符合现代战争要求的单兵轻机枪或班用自动武器。
StG44,1944年命名为突击步枪,这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突击步枪。之后,苏联AK47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枪也脱颖而出,而 AK47步枪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德国的StG44。
形形色色的突击步枪
突击步枪以其火力猛、重量轻、体积小等特点备受世界各国青睐。目前世界上采用小口径突击步枪的国家已达到90多个,其中各具特色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突击步枪有:美国的柯尔特 M16A2型突击步枪、俄罗斯的 AN-94突击步枪、以色列的 TAR-21突击步枪、比利时的 F2000突击步枪和南非的 CR21无托突击步枪等。其中 M16A2型突击步枪以火力密度大、精确度高闻名遐迩,在确定北约标准弹的武器对比评审中大出风头,它除装备美国军队外,现已销往世界50多个国家。俄式 AN-94突击步枪外表采用了引人注目的含玻璃纤维的后托,使用双排可卸式30发盒式弹匣,能实现2发点射,有效地增强了弹药的利用率,且在立姿实施2 发点射时,其射击精度比 AK74突击步枪高13倍。以色列TAR-21突击步枪采用无托的总体布局,而且可以灵活地更换各种不同长度的枪管,实现不同需求,从而自成枪族。 F2000突击步枪具有单独的火控系统,据称它甚至能与美国的理想单兵作战武器(OICW)一比高低。
总之,步枪的演变从来没有停止,突击步枪的接班武器是理想单兵战斗武器,但理想单兵战斗武器欲完全取代突击步枪还尚需时日,因有许多关键技术要突破。
枪炮革新对十九世纪陆军发展的作用
十九世纪,影响陆战很有意义的最早的技术改革是发明和应用火帽。几世纪以来,在战场上使用手中火器时的射击动作本身,是所有动作中最不可靠的。火帽出现后,就消灭了这种现象。燧发枪大约每射击七发子弹,要瞎火一发。火帽的应用,就使瞎火子弹降为低于每两百发出现一发。
然而,更为革命性的改进是圆柱锥形子弹,这使高度精确的远射程来福枪最终替代了精度差、射程近的滑堂枪,成为基本的步兵武器。在发明新子弹之前,来福枪的射击速度比滑膛枪慢,因为装弹很困难。由于火药气体对铅弹弹底凹部发生作用,使弹丸具有膨胀的特性。子弹形体小,便于装填,但射击后体积膨胀,紧嵌入枪管来福线中,获得最大转速以提高了精度和增大了射程。
如要使滑膛枪与来福枪射击效果相当,在200步距离处射击,前者需费相当于后者二倍的子弹,300步处五倍,400步处至少十倍。超过400步射击距离,滑膛枪已完全失效,而来福枪在800码处还可射击军队队形等大目标。在1000码处,弹丸还具有足够的末端能量,可穿透四英寸厚的软质松木板。
在1850-1860年之间发明的来福枪和圆锥形子弹与任何先后的新武器技术发展相比,都具有最深刻的直接革命性影响,即使20世纪出现的高爆弹、飞机、坦克对当代产生的影响都比不上当时的来福枪。主要理由是:因为轻武器与火炮和冷兵器相比,它的杀伤力突然提高了,除了山头或者山瘠挡住视线是个限制外,等于每个握有来福枪的步兵有了一门具有同样有效射程和最大威力的火炮。况且,炮兵人员更易受步兵火力杀伤。
早期火器的另一特点是后膛装填,此法当时久已废弃,19世纪的科学技术让它在古时无所作为的困境中解脱了出来。传统上,后膛武器的困难在于金属部分装填接合不严密,燃烧火药产生气体和火焰从后膛的缝隙中喷射出来。为了与19世纪后膛武器的发展相适应,终于发明了金属弹药筒,它连结弹丸、火药和火帽于一体。这种子弹用特制铜和其它软金属制成,爆炸受热后就会膨胀,能有效封闭向后逃逸的气体。后膛装填法使步枪手能够快速装弹,免得在敌力火下站立或暴露。
19世纪的新冶金学、化学和弹道学,是在火炮、尤其在重武器的发展中最终获得了辉煌效果的,至于要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那是20世纪的事了。意大利的卡韦利于1846年制造第一门「线膛炮」,也是后膛装填,用的是盘旋的六角炮膛以代替旋转的来福线。
1859年的意大利战争中,证明拿破仑三世的线膛炮在射程和精度方面绝对优于奥地利的滑膛炮,但多数军队直到该世纪70年代才不再依赖滑膛炮。主要因为滑膛炮比试验中的火炮造价便宜,更加可靠。实际上,由于战场上新炮的有效射程受炮手视力限制,制造这种新炮并不真正合算,除非观察距离能大幅度增加。在美国内战中,线膛炮、滑膛炮,南北双方都用过,双方都同样喜好前装滑青铜"拿破仑"炮。这种便于使用的火炮,实际上是在欧洲早已过时,在美国寿命也不长的12磅级榴炮。青铜性质较软,这一直是个严重缺点。人们将新的冶金技术结合膛内弹道学进行研究,才有可能利用了钢的坚硬和耐久的优越性。
来福枪本身既不是新冶金学又不是新弹道学的产物,因为靠来福线增加精度和射程的原理早已众所周知。但是十九世纪线膛武器的发展大大得益于上述两门知识的增长。随着技术的改进,又有了金属加工机械,就能空前提高镗孔精度,并在身管中刻划来福线。几世纪以来,制造手枪常常是熟练军械匠的任务,每一件武器他都是作为个人产品生产的,往往是一件艺术品。造枪的基本金属材料是锻铁,所用工艺通常是在芯管周围绑扎或焊接铁条。十九世纪,在纽约雷明顿枪炮厂,第一次用铸铁孔,制造出带来福线的身管。生产装备线也是雷明顿枪炮厂第一家发展的,它的基础是该世纪早期伊莱·惠特尼和其他人创导的零部件通用互换原则。人们运用弹道科学,设法对这个时期的新线膛武器进行了系统的试验,从而迅速积累并总结了对于弹丸性状等各方面的知识。
随着作战武器经历了深刻的技术革命,射程增加,精度提高,射速加快,显然在编制、战术和后勤支援方面也需要作相应改革。在拿破仑发展了军、师编制之后,在编制和战术方面,如果说不是倒退的话,起码经历了相当长的停滞时期。1815年至1845年之间著名的一场冲突--即俄土战争(1828-1829)中,所使用的陈旧步兵战术就是明显例子。俄国人放弃了拿破仑的集中兵力的战术和战略原则,同样,法国和英国部队仍然坚持阅兵的操练而损害了战斗训练。
编制和战术适应武器的变化较为缓慢,大部分原因在于新武器要求战场兵力配置分散,而职业军人却害怕一旦分散会失去控制,这是可以理解的。当然,问题在于如果士兵分散到让敌人难以发现,自己的司令自然也一样很难观察到他们。如果中层指挥官未能改变战术机动动作以适应清楚而容易识别的友军的部署,那么和友邻协同也非常困难甚至令人恼火。因此,要求战术跟上武器的发展,就要涉及到工业革命的另一个范畴,即电和电子。
在那时的军事专业文献里和各国军事指挥部门的上层圈子里,对于新武器发展的讨论相当透彻,有时甚至很激烈。但主要由于担心战场失去控制,该世纪中叶大部分职业军人不同意改变基本的编制和战术,骑兵的作用因此未受影响。
这时期,欧美作战各国的大多数军队,旅、团都不是战术基本单位,而师是便于管理和机动的标准建制。"师"这个词用得不严格,一般按中世纪习惯是指部分战线,或者指一支大于旅、然而在规模还是模糊的步兵或炮兵部队。
英国和美国有保持师一级的法律和条例。在战时,团或多或少还可任意编成旅或师,到战事结束,就又解散。和平时期的参谋人员,不能按扩编需要保留那么多,所以在战时,参谋军官担任严峻的任务往往缺少实践机会。
但在上述军队里,和平时期也有保持师和军的建制的,它们的编制和参谋人员从现代标准看还很幼稚。普鲁士虽然主要集中精力于军一级编制,但在参谋总部的建设方面也已跨出了很大的步子。其他各国军队和指挥作战,认为那是司令官和战争委员会的特权。司令官只要求下级指挥官提供建议,而不要求参谋人员提供意见。如普鲁士新任总参谋长赫穆特·冯·毛奇1864年所说,这种做法在普鲁士司令官中也无一例外。
从理论上讲,在一切现有或预期要建立的军队中,师是个合成军队单位,主要包括步兵、炮兵、骑兵,有时还有编制的或临时配属的工程兵支援部队。一般情况是一个师包括两个旅。战斗支援问题各国不一样,甚至各师之间也不一样。在法国和其他大多数欧洲国家,一个作战师的实力通常不多于5000人,不少于2500人。然而在俄国和普鲁士,师的实力达12000人,甚至更多。因此,实力数字不大可靠,就是在有些国家里勉力按文件或编制配足了兵员的部队,也会迅速减员,从而低于规定的编制数,原因是生病、开小差、掉队和战斗伤亡。这时期最重要的冲突对抗是美国、黑西哥战争(1864-1848),克里米亚战争(1854-1856),美国内战(1861-1865),奥普战争(1866)和普法战争(1870-1871)。
欧洲对墨西哥战争其实未加注意,它的主要军事意义在于当时人数不多的美国陆军军官具有罕见的高度军事素养,决定性地击败了一支规模大得多的墨西哥军队。
克里米亚战争的大部分经验教训都是反面的。在武器装备、编制和战术方面没有剧烈的变革,甚至连温和的变革也没有。事实上,双方的战术水平一般都很糟糕。当时几乎没有察觉到野战筑城对武器的防御还仍有成效,这一点在塞瓦斯托波尔包围战中表现了出来,该战役历时12个月,英、法用2587门炮共发射2381042发炮弹,消耗大,战果较小,与当时军事上的要求不相符合,只引起了内行人一阵短暂的兴趣。

矛和枪的区别关键在于杆的软硬,而不在于是否有红缨。红缨主要是装饰性的东西,也可以扰乱对手视线,以及刺中对手时遮挡鲜血的作用。而且许多矛也带缨的。
常说的那些枪,如拐突枪、钩镰枪等都应该列如矛的范畴,《西游记》里哪吒他们那些神仙、妖怪用的兵器严格来讲也属于矛,因为那些杆都是硬的。而正统的枪是以坚韧而有弹性的材料,如白腊杆为柄,以带侧刃的枪刺为尖,以自身腰腹之力带动大枪!如豹子头林冲的林家枪。后为了增加枪的强度,演变出一种铁枪,用铁铸的杆为枪柄,使枪的更有霸气!如岳飞的岳家枪。
冷兵器骑兵用的枪叫大枪, 步兵用的叫小花枪。 大枪长丈余,是整根的白蜡树,枪把粗如鸭蛋,枪头粗如鸭蛋黄。 大枪又长又沉, 两只手端平都难,很不好使。在战场上更多的是利用马的冲力,人马如一,把力量集中在枪头对敌方进行轮番的冲击。而小花枪就短多了,也细得多, 抖起来容易, 枪头乱飞,故名花枪。民间有“单刀破花枪”的套路。

  唐代以后,把以前称之为矛、铍的长兵器,改称为枪,枪从此就成了长兵器的代名词。宋朝以后,枪的样式就更多了。
  到了明代,除了枪以外,又出现了铲、钯、镗、叉、狼 这些具有很高防御能力的新型长柄兵器。

  矛
  外观和用法
  矛是在一根竹制长柄的前端,安有一个很尖且两面带刃的枪尖的兵器。矛的使用方法大多是用双手握柄,以直刺(戳)为主的单一使用方法。
  矛,出自战国时代。矛尖部分,长约37cm,用青铜制成,呈长三角状,带有插口,插嵌在木柄上,用钉和绳带加以固定。柄的长度,根据《周礼》考工记对其规格的记述,步兵用的酋矛为4.5m,战车士兵用夷矛为5.4m。但是,当柄长超过使用者身长的三倍,用起来就不灵活了。所以,仍以2-3m长的为宜。
  蛇矛是矛的一种。因刃部分呈游动的蛇状,故此得名。全长达5.6m左右,木柄,矛尖的部分用铁制成,长约25cm。矛尖部分采用这种形状,是为了增加刺杀的深度,加大伤口愈合难度,而给敌人以致命伤害。
  ·历史与发展
  矛的出现在枪之前,和戈一样年代久远,是战车士兵的主要装备。用法和戈类似,也是比较单一,所以,在战车没落以后,把锋尖部分改为铁的,用来装备步兵和骑兵。后来,由于刺杀力更强的枪这种兵器的出现,图1形状的矛,也逐渐不时兴了。但是,迟至明代还能看到一种改良型的蛇矛仍在继续使用。
  在古典小说中,有许多使用长矛的名将。其中,以《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丈八蛇矛”尤享盛名。不过,张飞使用的兵器虽然是矛,但并不是蛇矛,而是图1那种形状的传统兵器,只是锋刃部分不是青铜,而是铁制的。
  兵器的著作
  随着工业技术进步,和兵器生产的批量体制的建立,为兵器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田地。为了把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传给后人,历代都写了很多有关武器方面的著作。中国最先发明了造纸和印刷术,这就为书籍的保存和普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诸多的武将著作中,分为用于军事科学研究有关兵器方面的著作和侧重武器使用技巧、套路研究的武术转著这两大类。
  在中国保存着大量的从纪元前到近代、历代军事科学方面的论著。例如,在北宋被称做《武经七书》的名著《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三略》《尉僚子》《李尉公问对》,这些知道唐朝建立的重要军事科学论著,尤其是《六韬》中的《虎韬》,对兵器及其使用都做了极其精辟的论述。
  在北宋时期完成的《武经总要》,更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巨著。它是根据宋仁宗的命令,由曾公亮、丁度等人编篡,于庆历四年(1044)完成。这部书,之所以是一部划时代的军事名著,是因为它与历代的军事著作不同,不是以理论论述为中心,而是一部汇总了历代重要战役的军事百科全书。在《武经总要》的攻城法中,水攻、火战、火攻、守器、器图各章,都以大量的图示,对各种兵器作了极为详尽的阐述和介绍,为我们和世界各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在明代,按照《武经总要》的方法,在总结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茅元仪完成的《武备志》,又是一部震惊世界的军事百科全书。在这部军事巨著中,特别设了“火器”一章,为后人提供了火器方面丰富多采的资料。
  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在这些军事科学著作中,汇集了各种武器的使用技巧和套路。例如唐顺之的《武编》、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还有茅元仪的《武备志》,这些明代的极具代表性的军事著作中,用大量活灵活现的图示,介绍了各种武器、拳法的特点、使用技巧和套路。
  其实在明代以前,就有许多有关武器和使用技巧方面的专著,梁代(502-557)简文帝的《马槊谱》就是一部这方面的专著,可惜没能流传下来。武器的使用技巧和套路,几乎都是以口诀方式由师傅口头传给弟子。这类专门讲解武术运用技巧的著作,也和军事科学著作一样,只是到了明代以后才陆续成书。例如明代程宗猷(156-?)的《耕余剩技》、吴殳(1611-1695)的《手臂录》。这些著作,作为中国古代的军事名著,而流传到今天。武术知识的传播,不仅是口传,书籍才是最有效的媒介,是把武术发扬光大的根本和基础。
  枪
  外观和用法
  枪是以刺为主要攻击方式的兵器,由铁制锐利的枪头和长柄构成。枪,是它的基本型。各部分别叫做枪头、枪缨、枪杆和作为后堵的鐏。此外,还有一种“双钩枪”,这是在攻城战中常使用的一种特殊兵器。
  其中,又以带钩的这种对付骑兵或者攻城战俑的枪最普遍。在前述的钩镰枪中已做介绍。鐏,是在挫枪立地时使用的部位。在紧急关头,如枪头被敌人砍落之时,可用鐏当枪头继续作战。鐏是跟据战斗需要而设计的。所以,武术界的枪,多数没有这个构件。
  枪的长度,虽依使枪人而别,但是最低也要比使枪人略长一些。在《周礼》考工记中规定,枪也和其他长兵器一样,其长度以不超过使枪人身长的三倍为限。当然,枪越长,越可先刺到敌人,这也是长兵器的一个重要优点。但是,枪杆过长就会发生弯曲,反而降低了兵器的威力。因此,必须长短合适。据明末清初枪术家吴X所著《手臂录》记载,枪之长度因流派不同而异,马家枪为310cm,沙家枪为576-768cm,杨家枪一般为448cm,最长的达512cm左右。吴X主张,超过384cm的枪不好使;而310cm左右,无论适用于战场,还是练武所用,都是最理想的长度。
  枪的重量,和枪杆所用材料及粗细有关。吴X主张4.8kg左右的枪最合适,低于3kg,因过轻法呢不好使用。
  枪的材料,枪头和鐏为金属制成。枪杆可用木制也可以用竹制造。使用木作枪杆,则必须是硬制木料,而且在削制时,必须顺着木纹取料,否则,枪杆容易折断。用竹代木作枪杆,虽然比较轻便,但是,因竹软而易弯,这是不如木制枪杆之处。前述流派长枪之中,马家枪和杨家枪,均为木杆,而沙家枪则是竹制枪杆。
  作为特殊的枪,那就是包括枪杆在内,都是用铁制成,及铁枪。铁枪不但可刺,还可利用自身的重量,作打兵器来使用,而凶猛异常。由于铁枪很重,若无相当的气力,是绝对不能使用的。
  槌枪是一种训练专用的器械。为不伤害对方,在枪杆前端安有一个木球,柄的长度和普通枪无大差别。训练时,也并非只使用槌枪,这种训练专用枪,有时还可用长棍进行训练。
  枪是以直刺为主来攻击敌人,通常称之为“扎”,这也是枪的最基本和最终要的技法。这种攻击敌人的技法,称为“戮法”。而把通过抖动枪杆,使枪头上下左右盘旋,用以的当和躲闪直刺过来的敌枪的防御技法,称作“革法”。
  ●枪缨
  中国长枪的已达特征,是在枪剑下方栓有称作缨的枪穗。缨多用绒绳或兽毛制成,而且还特意染上颜色(以红色为多)。有关枪缨的传说和理由,可列举一下三点。其一是,刺中替人时,防止血顺着枪头流到枪杆,使手打滑;其二,用以鼓舞战场士兵们的战斗士气,在演武场,则是一种漂亮的装饰;其三,蒙古的成吉思汗西征时,为记录功绩,割下敌人的毛发,栓在长枪上,作为褒奖勇士的一种象征。以上三点,究竟哪个时真实的,的确无法考证。
  但是关于成吉思汗西征时的这种传说,未必成立。因为在他之前的唐代,就以经有栓红缨的长枪了。
  历史与发展
  就枪的起源,宋代的《事务纪源》说,皇帝和蚩尤打仗时,就有了枪。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是,在汉代以前的书籍中,便已多处出现过“枪”这个字。
  这些枪并非指我们所想象中的这种兵器。“枪”字愿意是指“两端削尖之木”。如在《墨子》备城门篇中就有“枪十二枚”的记述。这里的“枪”,不是带长柄的兵器,指的恰恰时“两端削尖之木”,即用以组织敌人入侵用的障碍物。
  最早的枪这种长兵器,是三国时代蜀国诸葛亮发明的。他制造了数量审度的这种兵器,作为军队的一种装备。该枪长290cm左右,枪头用铁制成。
  但是,在诸葛亮发明此种枪之前,已经有了被称为“枪的原型”的矛和铍,强制不过是这两种兵器的发展。实际上,“原型”和强制见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到了隋唐两代,才把矛和枪彻底的分为两种不同的兵器。在此以后,枪即作为“诸兵器之王”而广泛用于实战和武术界。可是好精不常,火器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冷兵器的“王位”,枪也得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历史上有很多神枪名将,其中,又以人称绰号“王铁枪”的王彦章最有名气。他是五代初期的人物,是手使一根(也有两根只说)60kg种铁枪驰骋沙场的一员猛将。
  在以枪为主要装备的部队中,最有名的要属明代的秦良玉统率的白杆兵。白杆兵一律使用白蜡树(即小叶枔)作柄的长枪,故此的名秦良玉是中国战史上的第一位女将军。她率领的白杆兵,在镇压杨应龙之乱和抗御后金(后来的清)以及评定奢崇明之乱和张献忠之乱中,屡立战功,被传为佳话。
  被誉为“百兵器之王”的枪,在武术界也又很多流派。就是在以拳法或者其他兵器为主的流派中,枪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器械。享誉中外的少林、武当、峨嵋这三大流派也不例外。
  其中,峨嵋枪,和少林棍,武当剑一样,作为流派象征,而驰名天下。

长枪---对冷兵器的称呼.历史上的习惯叫法.

枪是冷兵器的一种,和矛外观接近但完全不同


古代一种刺击长兵器。根据李签《太白阴经》记载:两军对阵时,持枪刺敌;宿营结寨时,树枪为营;涉渡河川时,缚枪为筏。枪的形制和矛相似,起初将竹杆、木削制尖头,后又加铜或铁判枪头。晋代,枪头改为短而尖的形式。唐和五代以至更后各时期,枪都成为军队的主要武器。唐代枪分漆枪、木枪、自杆枪、棒扑枪四种,漆枪短,是骑兵用的;木枪长,是步兵用的,其余两种为皇朝禁卫军所用。宋朝的枪种类繁多,《武经总要》申记有捣马突枪。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鸦项枪、键枪、梭枪、褪枪、太宁笔枪、短刃枪、抓枪
(两种),藻黎枪、拐枪、拐突枪、拐刃枪等。明朝军队申,枪仍屉"自刃之首",主要有舀角枪、箭形枪、龙刀枪等,还有手头标枪。清代的长枪有嫉形枪、笔形枪、钩形枪、矛形枪等。到清末,经战争的淘汰,种类繁多的长枪趋向于单一化,枪头一般为扁形,圆底,筒外加数个铜箍,其外形接近矛头。这种枪一直沿用到中国工农民主大革命时期。北方革命根据地叫做红缨枪,南方革命人民则叫做梭镖。


马槊和枪有什么区别?
与枪、茅区别:1、外观:外观跟枪矛类似,长度更长,头较顿,枪身很粗、很结实,骑战(双方都是骑兵)时有奇效,是长矛的重型精品版。2、长度:马槊分槊锋与槊杆两部分,槊锋刃长达50-60CM,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类武器。3、枪头:马槊锋具有明显的破甲棱,上好的槊也会同宝剑一样,有八个面...

长枪和红缨枪区分?
长枪包括很多,只要是够长度都叫长枪,红缨枪和长枪的区别见图,有红缨的是红缨枪。

话说古代日本的长枪是不是应该叫做长矛
一般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矛没有缨子,枪可以有。而且青铜器时期的,都叫矛。还有一种说法是按材质,矛杆硬而枪杆更有弹性,但是这对于铁枪来说,不怎么成立。还有一种说法是使用方法不同,但是这个就看使用者了。有的人认为是按长度,长为矛短为枪。不过这是扯淡的,七米的也可以叫枪。

枪和矛是十分相似的兵器,古代的枪和矛什么区别?
而矛在战争中也是使用最普遍的兵器,西方古典时代,无论是斯巴达的长矛阵,还是罗马的投矛,还是马其顿方阵,都是长矛一统天下。到了中世纪,骑士的主要兵器就是骑枪,而随着瑞士长枪兵的兴起,长矛阵又开始大放异彩,即使到了火枪时代,长矛兵也作为火枪手的保护者来抵御骑兵的冲击,直到长矛的替代物——...

枪和矛的区别
蛇矛的最大特征,在于其矛头的金属位置形如弯曲的蛇体。2、长矛。矛头长七八寸,形如枪头,呈棱形。其下与柄相接,矛柄也可硬木制,粗如盈把,长一丈六余有余。矛鐏是柄的饰物,也有铜制者,呈锥尖形,可使矛插地而不倒。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枪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矛 ...

矛和枪有什么区别?
区别如下:1、应用的年代不同:矛主要应用在南北朝之前,枪应用在隋唐以后。2、杆的软硬:矛是重兵器,杆以枣木等硬木或精钢制成,基本没有韧性。枪杆的材料用的是柔韧的白蜡杆。3、用法不同:枪头的刃面短,形状便于刺击,能产生巨大的杀伤力。矛的分量较枪柄重,长度也比枪的长,矛头的刃面...

枪和矛的区别是什么?
因此在古籍的流传上,错别字特别多!也即通假字。这就造成了,古人的兵书上,枪、矛、槊、矟各种乱写,混着称呼;再后来的古人,直接就把槊通假成了矟;于是再再后来的古人,槊就解释成了长矛。。。因为字通假,所以实物也被通假——这种逻辑,古人也就罢了,今人还这么想,这就不对了。槊:可...

枪和矛的区别是什么?
其实关于枪矛槊等在不同古籍中的解释一直很模糊。《说文解字》——槊,矛也 《康熙字典》里面也用的《说文解字》的解释 《释名》——矛长丈八尺曰矟《正字通》——矛长丈八谓之槊 《宋史·仪衞志》——矟,长矛也。木刃黑质尽云气 《长枪法选》——器名枪者,古之丈八矛也 《武备志》——...

古代冷兵器长矛和长枪的区别
古代冷兵器长矛和长枪的区别 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枪和矛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但是很细微,这两个东西定义也有重合的地方,所以从大体上来说:1.枪头更细长尖锐,矛有一个比较大的头。枪杆和矛杆一般来说枪杆韧性较为强,但也有硬枪,所以枪矛主要区别还是在于头。一般来说,枪头轻,短,小,中脊...

古代兵器之枪
枪古代兵器之一,武术长器械。由古代兵器矛演变而来。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用石头或动物骨角制造的矛头。商朝时期,青铜制作的长矛已成为重要的格斗兵器。从商代经西周、春秋到战国时期,矛始终是用青铜铸造,只是在形制上有了一些变化,由商代的阔叶铜矛演变成为战国时的窄叶铜矛,矛矜(柄)的制作也...

丹凤县13576286394: 中国古时候把长矛也叫做枪,比如说杨家枪,在火药发明以后,为什么把发射子弹的武器叫枪呢? -
拱乔唑来: 以前不是叫火统吗? 火统,鸟统,弗朗机,三眼统什么的. 后来才叫洋枪的!

丹凤县13576286394: 为何古代兵器枪与现代轻兵器枪同名? -
拱乔唑来: 两个字的繁体是不一样的,冷兵器枪是不字旁,而火枪是金字旁,只是在简化时,金字旁的枪字被废除了.

丹凤县13576286394: 长矛和长枪的区别 -
拱乔唑来: 长矛的头短但宽,长枪的头长但细,还有长矛用硬木居多,长枪用柔木居多.所以长矛属于重兵器,枪属于轻兵器.矛的长度确实比比枪要长,在很大程度上枪是的矛的升级版,矛的出现是因为古代青铜器不发达,矛头脆很容易断.所以矛头只能造得短而宽.但是,进入南北朝以后,冶铁开始发达.当时已经可以打造出细长的枪头.在这种情况下,矛的升级版枪出现了.枪的头打得更长,枪杆也开始使用复合材料.

丹凤县13576286394: 矛,槊,枪的区分 -
拱乔唑来: 总体来讲,矛用于简单的刺击;枪具备多种功能;槊则加强了威力. 1.矛 矛是刺击类长兵器,枪和槊的前身.原始人在狩猎时用兽骨、尖石等锐器刺杀野兽,后来加上柄用来增加攻击距离就成了矛.周代五兵,矛占其二,已经是主要作战兵器...

丹凤县13576286394: 长矛和枪有什么区别 -
拱乔唑来: 矛和枪的区别关键在于杆的软硬,而不在于是否有红缨.红缨主要是装饰性的东西,实战用途不大(当然耍出枪花也有扰乱对手视线,以及刺中对手时遮挡鲜血的作用).而且矛也有个别带缨的. 杆的软硬差异导致了枪和矛用法的完全不同....

丹凤县13576286394: 在古代,打仗用的武器长矛和长枪有什么区别啊? -
拱乔唑来: 枪和矛的区别其实是非常模糊的,可以说完全看个人理解,你觉得是枪就是枪,觉得是矛就是矛,因为古代流传下来的各类书籍上(包括兵书)也没有一个标准,甚至还有同一本书上也经常搞混枪和矛的情况出现...可见枪和矛根本就没有一个标...

丹凤县13576286394: 枪和矛的区别是什么 -
拱乔唑来: 枪和矛没什么区别.枪在古代作矛.枪在古代称作矛,为刺兵器,杀伤力很大,其长而锋利,使用灵便,取胜之法,精微独到,其他兵器难与匹敌.故称为“百兵之王”.武术长器械的枪由古代兵器矛演变而来.枪的长度约相当于人体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枪法以拦、拿、扎为主.这是枪术的基本动作.枪术在十八般武艺中比较难学,不易掌握,俗说:“年拳,月棒,久练枪”.

丹凤县13576286394: 长矛和长枪的区别是是什么???
拱乔唑来: 矛和枪还是有区别的.应该说,矛是枪的前身.枪是在矛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 中国的长矛与长枪最大的区别,在于矛头(枪头).矛的头部,较枪而言,比较长,更加扁平,两边有刃,可以刺,也可以扫或者劈. 而枪头往往是三棱锥或者四...

丹凤县13576286394: 古代兵器中,矛与枪有何区别有哪些?
拱乔唑来: 简单的说,枪是用来刺杀敌人的武器,而矛是用来钩或挑的武器

丹凤县13576286394: 十八般兵器都分别被称为百兵什么? -
拱乔唑来: 百兵称号有很多种.俗话说:“刀为百兵之帅(百兵之胆),剑为百兵之君,枪为百兵之王,棍为百兵之祖(首).”不过其中只有百兵之王是枪这种说法是有古籍出处的.其他的可能出自现代评书或小说.程冲斗说:“枪乃艺中之王,以其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