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日甲午海战?

作者&投稿:李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日甲午海战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指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交战双方海军之间所发生的诸次战斗。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后,加紧扩军备战,迅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制定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大陆政策”。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在台湾遇难为借口,派兵3000余人,在其“孟春”号、“日进”号、“筑波”号等军舰护送下,登上中国台湾岛,野蛮屠杀我高山族同胞。由于中国人民坚决抵抗,加之日军实力当时还不太强,在其侵台部队中又瘟疫流行,遂被迫撤兵。清政府向日本赔款白银50万两,使日本政府初次尝到了“甜头”。1875年,日本的“云扬”号等军舰闯到朝鲜海域挑衅,并于次年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一直向中国称臣的琉球王国。1882年和1884年,日本两次在朝鲜策划政变,并出兵朝鲜。1887年,日本在派间谍搜集大量中国情报的基础上,制定了《征讨清国策》。为了实现侵华野心,日本极为重视发展军队,特别是海军。1890年,日本海军经费占国家总支出的12.37%;1893年,天皇下谕节省内廷经费,文武宫员交纳1/10俸禄作为造舰费。日本军方认为,击败中国海军,夺取制海权,是侵华战争成功的关键。
到甲午战争开始时,日本海军已有新式海防舰3艘、巡洋舰8艘、炮舰7艘,加上其他舰只计31艘,另有鱼雷艇24艘,共近6万吨。日本的舰艇大部是新建的,其航速快,火力强,而且装有较多的速射炮;日海军官兵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那时的中国海军编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队,共有78艘军舰、24艘鱼雷艇,其排水量共为8万余吨。中国军舰多数舰龄较长,航速较慢,而且弹药不足,缺乏新式火炮。
1894年初,朝鲜爆发东学道农民起义,朝鲜政府无力镇压,请求清政府派兵。6月4日,北洋舰队的“济远”号、“扬威”号及“平远”号进驻仁川港。6月6日,中国首批陆军也到达朝鲜。日本见中国舰队出兵朝鲜,认为时机已到,决心与中国开战。6月5日,日军成立大本营,并于当天派出400名海军陆战队入朝。至同月16日,已有1个日本混成旅团在朝鲜登陆。到6月底,在朝日军已达1万人,军舰8艘,大大超过在朝的清军兵力。东学道起义被镇压后,清政府多次向日本政府提议双方都从朝鲜撤兵。但是,日本予以拒绝,并继续向朝鲜增兵。7月19日,日本海军编成联合舰队,随即开赴朝鲜海面,准备寻机对中国海军开战。
在这种情势下,清朝政府军机大臣李鸿章仍把和平希望寄托于列强的调停上,未从军事上进行认真准备,甚至下令从朝鲜撤回军舰,以求避免与日本海军发生冲突。这样一来,日本海军便在朝鲜西海岸轻易地取得了前进基地。李鸿章的妥协退让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使驻朝清军处境危急。面对这种形势,在舆论的愤怒谴责下,李鸿章又不得不向朝鲜增派援兵。为此,清朝政府从陆海两路调兵入朝。7月23日,日军大本营密令其联合舰队司令长宫伊东祐亨,袭击丰岛附近的中国护航队。于是,7月25日发生了中日丰岛海战。日本海军初战得手,狂妄叫嚣:要“聚歼清国舰队于黄海”。

中日甲午海战应该指黄海海战,当年中日甲午海战是在黄海北部的大东沟海域打的。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9月,中日甲午战争中,中日两国海军主力在黄海东北部大东沟海域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海战,亦称大东沟海战。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随着日本陆军在朝鲜节节北进,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也游弋于仁川至大同江口一带,企图切断中朝间海上联系,寻机歼灭清北洋海军。
9月17日上午11时许,由海洋岛向东北方向搜索的日本联合舰队发现北洋舰队,随即准备实施攻击。北洋舰队亦发现日本联合舰队,立即起航迎敌。
经过5个小时的海上激战,17时40分许,日联合舰队主动撤出战场,北洋舰队稍事追击,亦收队回旅顺。
此战,由于采用不利于机动和发扬火力的阵形,以及指挥中断,北洋海军有5舰沉毁,4舰受伤,伤亡官兵千余人。日联合舰队仅5舰受伤,伤亡官兵290余人。

扩展资料:
由于是世界首场钢铁军舰大决战,毫无经验借鉴,当时观察、通信技术落后,在激战中巨炮轰鸣、炸声震耳、水柱冲天、烟雾笼罩,靠耳听目测的通信几乎失效,军舰主要靠自主机动作战。
北洋舰队在未能充分备战的不利态势中迎战,但英勇抗敌,打出了气势。战斗结果:北洋舰队“致远”等4舰沉毁,“广甲”号触礁报废。“
北洋舰队战斗力受到很大削弱,但主力舰“定远”、“镇远”呈现“打不沉、烧不毁”的坚强战斗力,挫败了日军击沉水师主力舰的战役企图。
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松岛”、桦山资纪的座舰“西京丸”等5舰受到重创,并迫使“松岛”、“西京丸”等舰退出战斗,其余日舰均中弹受伤。
参控资料:百度百科-黄海海战

这是指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交战双方海军之间所发生的诸次战斗。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后,加紧扩军备战,迅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制定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大陆政策”。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在台湾遇难为借口,派兵3000余人,在其“孟春”号、“日进”号、“筑波”号等军舰护送下,登上中国台湾岛,野蛮屠杀我高山族同胞。由于中国人民坚决抵抗,加之日军实力当时还不太强,在其侵台部队中又瘟疫流行,遂被迫撤兵。清政府向日本赔款白银50万两,使日本政府初次尝到了“甜头”。1875年,日本的“云扬”号等军舰闯到朝鲜海域挑衅,并于次年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一直向中国称臣的琉球王国。1882年和1884年,日本两次在朝鲜策划政变,并出兵朝鲜。1887年,日本在派间谍搜集大量中国情报的基础上,制定了《征讨清国策》。为了实现侵华野心,日本极为重视发展军队,特别是海军。1890年,日本海军经费占国家总支出的12.37%;1893年,天皇下谕节省内廷经费,文武宫员交纳1/10俸禄作为造舰费。日本军方认为,击败中国海军,夺取制海权,是侵华战争成功的关键。

到甲午战争开始时,日本海军已有新式海防舰3艘、巡洋舰8艘、炮舰7艘,加上其他舰只计31艘,另有鱼雷艇24艘,共近6万吨。日本的舰艇大部是新建的,其航速快,火力强,而且装有较多的速射炮;日海军官兵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那时的中国海军编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队,共有78艘军舰、24艘鱼雷艇,其排水量共为8万余吨。中国军舰多数舰龄较长,航速较慢,而且弹药不足,缺乏新式火炮。

1894年初,朝鲜爆发东学道农民起义,朝鲜政府无力镇压,请求清政府派兵。6月4日,北洋舰队的“济远”号、“扬威”号及“平远”号进驻仁川港。6月6日,中国首批陆军也到达朝鲜。日本见中国舰队出兵朝鲜,认为时机已到,决心与中国开战。6月5日,日军成立大本营,并于当天派出400名海军陆战队入朝。至同月16日,已有1个日本混成旅团在朝鲜登陆。到6月底,在朝日军已达1万人,军舰8艘,大大超过在朝的清军兵力。东学道起义被镇压后,清政府多次向日本政府提议双方都从朝鲜撤兵。但是,日本予以拒绝,并继续向朝鲜增兵。7月19日,日本海军编成联合舰队,随即开赴朝鲜海面,准备寻机对中国海军开战。

在这种情势下,清朝政府军机大臣李鸿章仍把和平希望寄托于列强的调停上,未从军事上进行认真准备,甚至下令从朝鲜撤回军舰,以求避免与日本海军发生冲突。这样一来,日本海军便在朝鲜西海岸轻易地取得了前进基地。李鸿章的妥协退让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使驻朝清军处境危急。面对这种形势,在舆论的愤怒谴责下,李鸿章又不得不向朝鲜增派援兵。为此,清朝政府从陆海两路调兵入朝。7月23日,日军大本营密令其联合舰队司令长宫伊东祐亨,袭击丰岛附近的中国护航队。于是,7月25日发生了中日丰岛海战。日本海军初战得手,狂妄叫嚣:要“聚歼清国舰队于黄海”。

中国海军为了加强华北沿海各港回的防卫,自7月27日至8月9日,先后3次派舰队巡弋大同江口。8月10日,日舰队进至旅顺、威海海面进行袭扰,我北洋海军则决定将主力从朝鲜海域撤回。9月12~15日,北洋舰队主力在旅顺、大连、成山角一带海面巡逻。李鸿章的意图是以北洋大舰在海上吓退日舰,根本没有决战的打算。而日本联合舰队已驶入黄海,正在寻找北洋舰队的主力,企图一决雌雄。

9月17日中午,在中国辽宁大东沟以南海面,北洋舰队再次遭到日本海军的袭击,发生中日黄海海战。这次海战后,北洋舰队撤人旅顺港,受伤各舰修复后返回威海卫。李鸿章夸大了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的损失程度,命令海军:“不得出大洋开战”。北洋各舰只能在威海、旅顺附近水域活动,日本海军从而控制了黄海的制海权。

10月24日,日本陆军第1军突破鸭绿江防线,侵入中国。日本陆军第2军也在海军联合舰队的护送下,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11月7日,大连守军溃逃,日军轻取大连。22日,日军又攻陷了旅顺。当旅顺告急时,丁汝昌亲自到天津谒见李鸿章,要求率北洋舰队驰援旅顺。李鸿章却严令丁汝昌“保船避战”,并称:“汝善在威海守卫,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日军占领辽东半岛之后,侵略军又把进攻矛头指向山东半岛,其主要目标在于消灭北洋舰队。

1895年1月18日,日军3艘巡洋舰驶至山东登州海面实施炮击,以转移清军视线。而日本陆军第2军却于1月19日至23日间分3批在荣城湾登陆。日本联合舰队全部出动,为其护航和掩护登陆。北洋舰队未能出海袭击登陆之敌,坐失战机。

1月25日,占领荣城之敌开始向威海卫进攻。30日,日军攻下威海卫南帮炮台群;2月2日,又占领了北帮炮台群和威海卫城。随后,日本陆海军联合进攻困守刘公岛的北洋舰队。面对敌军的海陆夹击,北洋舰队广大官兵孤军苦战,多次击退敌军舰艇的攻击。2月11日,在敌军连日进攻下,北洋舰队的“定远”号、“来远”号等舰艇先后被击伤或沉没,弹药将尽,伤亡激增,援兵无望,少数败类哗变,丁汝昌自尽殉节。此后,威海卫水陆营务处提调牛昶炳交出残余舰艇11艘和刘公岛诸炮台,向日军投降。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侵华日军连续攻占山海关外的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军事要地。腐败的清廷惊恐万状,遂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出面议和,使日本侵略者完全达到了预期目的。日军将他在这次战争中使用联合舰队实现战略任务的基本经验概括为3条:第一,黄海之决战,显示了海战的基本特点;第二,黄海一战夺得了制海权,从而保障陆上作战的顺利实施;第三,歼灭对方舰队,即可迫其放弃继续作战的信念。这3点经验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双方舰队的总决战来夺取制海权,从而赢得整个战争的胜利。日本海军如此总结它的战争经验未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它首先忽视其中的政治因素。

显而易见,中国海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道到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清朝封建统治集团昏庸无能;只想求和,而不大力发动和组织军民坚决进行反侵略战争。其次是日本海军没有注意到当时的具体环境,即清廷政治上的投降主义必然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主义。李鸿章等人根本没有树立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强信念,始终执行消极防御方针。因而采取完全被动的战略战术。这些东西不仅捆住了北洋舰队广大爱国官兵的手脚,更重要的是束缚了他们的作战思想,使之不能机警而锐敏地抓住有利战机,主动而灵活地打击与消灭入侵之敌。谁人要把这些特定条件下的作战经验视为永恒不变的一般军事原则,是注定要吃大亏的。


什么叫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

甲午中日战争的详细过程。
甲午中日战争是在中国境外的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清军在丰岛海面被日军偷袭之后,很快也被在陆上的成欢驿的日军偷袭,由于朝鲜政府已被日本控制,叶志超、聂士成等部驻牙山的清军被迫绕道汉城,北撤到朝鲜北部重镇、平安...

甲午海战经过是什么?
甲午海战指1894年9月17日中国和日本发生在黄海北部东港市大东沟海域的一次海战,该次海战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导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那么甲午海战经过是什么呢?1、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2、 日本...

有关中日甲午战争的具体内容有?
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农历甲午年),日本以突然袭击清朝陆海军的方式挑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史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必然产物。1894年2月,朝鲜爆发了农民起义,直逼汉城,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应朝鲜政府的要求,清政府...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农历甲午年),日本以突然袭击清朝陆海军的方式挑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史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必然产物。1894年2月,朝鲜爆发了农民起义,直逼汉城,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应朝鲜政府的要求,清政府...

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即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1-2]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标志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标志: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水师的济远和广甲两艘巡洋舰,即丰岛海战,甲午战争爆发。最终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让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时间:甲午战争始于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至8月1日清朝政府对日宣战和日本明治天皇发布...

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是?
2、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北洋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3、威海卫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在...

甲午海战是哪年发生的呢?
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年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 战争起因及双方军事准备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

中日甲午战争在几几年几月几日?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

麒麟区17560779935: 甲午战争(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 搜狗百科
盖索爱可: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1-2]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

麒麟区17560779935: 简述中日甲午战争的大致经过,结果及影响 -
盖索爱可:[答案] 大致经过: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

麒麟区17560779935: 甲午之战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
盖索爱可: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清光绪二十年八月十八日 ( 1894年9月17日)下午,在黄海大东沟海面上,巨浪翻滚,炮声震天,一场 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海战...

麒麟区17560779935: 甲午海战是哪两国之间的爆发战争? -
盖索爱可: 中日甲午海战

麒麟区17560779935: 甲午战争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战争
盖索爱可: 甲午战争是发生在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麒麟区17560779935: 1894年日本对我国发动了侵略战争,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因此这场战争称为 -
盖索爱可: 甲午中日战争

麒麟区17560779935: 甲午大海战的故事背景200字左右 -
盖索爱可: 中日对赌国运的一场战斗,中方是日渐衰微的晚清帝国,日本则是如坂上之云不断前进的新兴列强.中国拼了老命,攒下了北洋水师.日本则是全国人民的梦想,天皇带头不吃肉东拼西凑买的铁甲舰.中国这边是能唬则唬,最好别开打老佛爷还得过个好生日呢,日本那边是“皇国兴费在此一战”(当时没升Z字旗,不过这是赌国运的第一战).这种背景下,你说我们有不输的道理么.

麒麟区17560779935: 中日甲午战争的资料25字 -
盖索爱可: 1894年7月25日到1895年4月17日日本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战争.

麒麟区17560779935: 甲午战争简介谁有啊?谁有甲午战争的简介,注意,是简介啊,简介,要
盖索爱可: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